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时间:2019-05-12 14:1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第一篇: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

文章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词,在教学上要做到: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情感

诵读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 录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4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4

(二)在想像中领悟情感„„„„„„„„„„„„„„„„„„„„„„„5

(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5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5

(一)体味韵律美„„„„„„„„„„„„„„„„„„„„„„„„„„ 6

(二)领略意境美„„„„„„„„„„„„„„„„„„„„„„„„„„ 6

(三)体验情感美„„„„„„„„„„„„„„„„„„„„„„„„„„ 7

(四)领悟哲理美„„„„„„„„„„„„„„„„„„„„„„„„„„ 7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7

(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7

(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8

(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8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1)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蕴,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诗词是艺术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学生明意悟情,才能真正地掌握古诗词,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当然 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孙玉:《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2009.12.05 http://www.xiexiebang.com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通过对有关古诗词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是否是教材的编排问题?教材中古诗词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词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词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练习并列起来成为第六块内容呢?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实现古诗词教学质的变化。

(一)体味韵律美。古诗词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领略意境美。别林斯基说:“诗歌最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说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1)《咏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作者正在村中和伙伴们玩耍,忽然远处传来阵阵鹅的歌声——哇哈!听见没有,河里的大白鹅在一个劲地叫呢!他率先往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翘首眺望:水面上,正游动着缀有红宝石的雪白玉冠,啊!那是大白鹅的脖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吴文飞:《情景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广西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10月,35页 末行——36页1—8行。

子„„”多美的意境啊!又比如为了领略到《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 句所表现的情景,我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 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如果把儿童置于通过学习去感受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抛弃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体验情感美。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物,抒发了人生劳顿的惆怅。因此,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在诵读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充分地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四)领悟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虽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特点,而是概括写了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 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许多。还有《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许多名句都含有丰富的哲理。一句话,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翻开中国古诗文化的历史,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传遍穷乡僻壤,市井俚都。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文传情。常吟古诗文,可以增长学识,陶冶性情,还 可以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或许,古诗文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小时能背,终身难忘。”在孩子们古诗文的积淀过程中,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要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日常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刚开始可能学生还有兴致,时间一长,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惰怠情绪。在引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

1、以活动激发兴致。可以利用班会课、文体课开展主题学习经典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2、课前五分钟诵读。背诵不需要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分节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本进行分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分类归纳,可以按季节分的,例如描写春天的有“《春思》、《清明》、《绝句》”等,描写夏天的有“《小荷》《江村》《夏夜叹》”等。也可以分为送别诗、田园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归为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师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展示会,谈谈自己的做法,说说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同时又能完善自己的做法,还加深了经典的印象,更提高了经典积累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

引导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致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旁征博引。

课堂上,我就让每个孩子选一两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孩子为激励自己抓紧年少时努力学习,就选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的孩子选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自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也鼓励学生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诗句,如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校的景色,有的学生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进行开篇,有的学生在描写桃李园用上了“东风吹雨衣不湿,我在桃花深处行”一句来点缀。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有学生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与朋交,言而有信”进行结尾。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 7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词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2011年。

【2】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3】《基础教育研究》,广西教育学会,2007年10月。【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美ThomasL.Good Jere E.Brophy :《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6】萧涤非《风诗心赏》,山东大学教授,2008年。【7】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8】闻一多:《古诗神韵》,中国文学教授,2008年。【9】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2011年。【10】张傲飞:《唐诗诗词名家鉴赏大全集》,2010年。【11】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12】孙玉:2009年12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599-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拓展阅读,1、从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在学完了李白所写的《赠汪伦》一诗后,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来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了“唐宋八大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时代背景出发选择史实阅读。有的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先介绍作者及背景。而后半部提出思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几句描写友情的句子。(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

3、从诗词的体裁出发进行类比阅读。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赠汪伦》一诗,在体裁上属于送别类诗歌,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我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4、从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喜雨之情,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对照着读,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教材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是能够实现耗时少、效率高,开开心心学语言的理想境界。

二。从兴趣出发,开展古诗课外拓展阅读。

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古诗的学习只要求获得初步的整体感悟,积累古诗文的精华和儿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开始在量上有保底要求,继而,在质上有所提高,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学习、竞赛。以保证他们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阅读”“会阅读”,为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是,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1、班级首先制订考级计划,学生每学期背15首诗为三级,背25首诗为二级,背30首以上的为一级。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学生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课前准备3分钟读背古诗,每周集中背两到三首诗,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提高班级品位。

三、在诵读中感受文化底蕴,从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而本学期积累背诵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为此,通过学习古诗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春天的美丽,把感受到意境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模仿诗人的作诗方法,把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来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热爱春天进而热爱生活。

(一)引导欣赏,激发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春雨喜雨》、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想象诗意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是怎样写这些景象的。如引导学生欣赏《春夜喜雨》时,我分六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春夜喜雨》配乐朗诵)。第二步: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第三步: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出示:雨的画面)这个雨有怎样的特点?第四步:作者面对这场雨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喜春)。第五步:激发学生穿揣摩字词的运用。师:故事一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歌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同学们找找看你们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眼有哪些?说说理由。(“重”与“润”照应,点明了花受雨的滋润后沉甸甸的样子。等)

(二)引导学生认识诗体、律诗,掌握写诗歌的方法。以《春雨喜雨》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即: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古诗只能押平声韵;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三)欣赏春天的画面,激发写作的欲望。

对于春天,学生都有美好的灵动的情感体验。创作是让学生情感迸发的点火栓,教学需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是学生在欣赏画面后,我便创设这样的情境:大家看到这样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想赞美春天。”“那我们就拿起比来,学习诗人用精简的诗句来赞美春天。以上三步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过程可概括为“激趣——导清——表达”。学生在任何一步教学中,都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参与、展开想象、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体验、表达,真正实现了“想写”、“乐写”的教学目的。

(四)作品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习作之乐。

1、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师及时点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春春光明媚桃花开,万物苏醒嫩芽长,田园风光绿油油,满枝花朵竟开放。

——五年级四班苗延蔓春小雨浸大地,微风暖人间。

嫩柳垂丝涛,娇莺恰恰啼。

——五年级四班欧文慧春桃花朵朵开,小鸟叽叽叫。

花儿笑呵呵,春来张脸笑。

——五年级四班汤雯春天月下桃花开,屋外人欣赏。

鸟在屋檐住,蝶在画中上。

——五年级四班罗怡莲春望瀑布冰融成水流,飞流银水帘。

仰望飞瀑腰,云条接连连。

——五年级四班黄乾坤桃花二月春风吹,桃花枝头笑,乡间飘满香,小鸟叽叽叫——五年级四班严彩艳春新苗早春发,沃地破土出。嫩嫩浅绿色,扁扁新叶开。

——五年级四班肖宛廷学生在欣赏春天的诗歌、脸上流露出快乐、满足笑容,由此,可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我从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里,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欣赏诗歌顺应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学生在诵读有关春天的文章时,在充满儿童趣味的语言文字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快乐。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向往,孩子们走进春天的公园、果园、田野,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已存入大脑的阅读体验在美丽的景色中得以升发,已习得的语言在真实的形象中得以激活。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在观察中产生的美感享受,都将成为学生贴画写作的动因,“情动而辞发”,贴画作文变得简单而有趣。

2、模仿做诗带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编诗歌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中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最简单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积累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毕竟是小学生,只能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写诗歌的兴趣,至于水平,需要多加训练,而且在他们这年龄阶段是喜欢想象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美好,为下一步写诗歌打好基础。另外,在引导感受意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描绘,边板书简笔画边用语言描绘。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春天的美景中,把学生的想象带入了春天的意境中,以此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优美,想象的快乐,激起了学生写诗歌兴趣。能力强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写出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将成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同时,这些优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篇:徜徉古诗词韵 感受古风雅韵

徜徉古诗词韵 感受古风雅韵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到,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诗词是最能融合这三方面要求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次培训,老师们给我们对古诗词进行了系列培训。收获如下: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二、营造气氛,坚持不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应大力表扬;或者在墙壁悬挂诗人肖像、代表作等,把教室设计成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在学生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古诗翻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读着、背着,并适时授予学生一些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另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沙龙等活动,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三、读诵吟唱,陶冶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都是韵文,句式简单整齐,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背。因此,学习古诗时,不必急于强迫学生知道作者,学习理解诗意,而应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甚至背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的旺盛,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学习诗意,这也是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感性直观的语言积累后再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再积累,学生读得越熟,理解和体会才越深刻、真实。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之美,诗意之美。

除了熟读、背诵的常规模式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吟、诵方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以上几点就是我结合平时的古诗词教学研究,以及本次培训,得到的一点点浅薄收获。

第四篇: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

四川省博物馆——

《古风雅韵》语音导览本

(特别注释:语音导览,凡红字可不用读。)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四川省博物馆《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厅。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欣赏,孕育在千年古蜀大地上的工艺美术品的锦秀华章。展品仅为本馆收藏的一部分工艺美术珍品文物。

本展览的工艺美术厅共分十一个大类,每一件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的器物,都放臵于这些恒温恒湿的展柜中。

中国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展柜中,那些凝聚了先民们智慧结晶的器物,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芒,隽刻着炎黄子孙的烙印。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灿烂结晶。观看这些器物,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文化凝聚力。我们还能从古蜀祖先绵绵不绝,代代相传的精巧手工艺中,接触到先民们勤劳和智慧的气息。

第一单元 玉器(11件)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来参观玉器。我们有必要先对玉器作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1001(章节简评)5000年前,人类还处在远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制玉文明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根据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在江南一带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出土发现的玉钺等大量玉器,有专家推断,在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中国应当有一个“玉器时代”。它们把史前玉文化带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发现,古代玉器几乎无一例外,出土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这些墓葬的主人,远古时代则为大巫师、部落首领,后来就是帝王君主。

远古时代,人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之中上天的告示。当时人们认为,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是上天的恩赐,在它的身上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神性。因此,在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总是簇拥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在巫师的召唤下,光洁的玉器一次次走向神圣祭坛,所以说史前玉器,无可阻拦的成就了“玉器文明”初期最辉煌的祭祀文明。

1002(指周代青玉大牙璋)请看,这是一件周代的“青玉大牙璋”,它是多么吸引人的目光。淡青黑色,古朴素纹,自然造化,大气从容,尽现巴蜀风采。据《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这说明,古代玉璋还是天子巡狩时候的祭祀器物。祭祀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要将玉璋投到河里。《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典端》还记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可见,璋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礼器。

1003(指三星堆商代玉器)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上千震惊世界的文物,其中也有大量玉器。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了商代大墓,墓中出土了100多件精美的玉器。这两次同属于8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玉器文明的认识,它们的面世,证实了在中原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和南方地区同样拥有杰出的“玉器文明”,它们共同传承了史前玉器文明的衣钵,并把这种文明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权时代。

1004(章节简评)进入王权统治的时代,“玉器文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史前玉器神秘的光芒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王权的彰显,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变成王室贵族的专属品。

玉器与王室贵族之间的关系,从3000年前的商周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过。周代,进一步赋予了玉器等级森严的礼仪观念。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身份。

1005(指玉琮等文物)汉代、唐宋时期,玉器的制作工匠们有了很高的造诣。制作过程,已经是相当高难度。从展出的展品中的玉琮、玉环、玉大带等展品,你可以看到,它们达到了什么样的精雕细工。

下面请观众朋友,仔细地来看我馆的“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里出土的玉大带。它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惟一的一件完整的能够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过的玉大带。

1006(指五代前蜀玉大带)请看玉大带,玉质洁白莹澈,色泽温柔光润,为玉石中的上品。玉大带的铊尾上有一段珍贵的铭文,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据铭文记载:当年蜀宫遇到了一场大火。大火将蜀王宫珍藏的无数稀世之宝化为灰烬,似乎预示着前蜀的国运由昌盛走向衰落。奇怪的是,唯有这一块宝玉,经烈火焚烧仍然完好如初。这一块劫后无恙的玉石,带给皇帝王建莫大的安慰。他认为,玉石就是自己的化身。因为“天生神物,人为的灾祸是无法摧毁它的。”于是,王建命玉工把这块玉石精心雕制成了玉大带,随身佩带。最后玉大带随自己葬入九泉之下,就连墓内的王建石雕像上也原样刻有这条玉带。

1007(指五代前蜀諡宝)我们再看这一件永陵王建墓中出土的稀世之珍——諡宝。何谓諡宝?简言之,就是帝王在阴宅地祗使用的印玺。在陵墓中放臵它,象征帝王死后在阴间继续享有人间的地位和权威。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都要埋藏諡宝,在已出土的諡宝中,永陵出土的这一方,显得最为奇特怪异。

古代帝王印玺的铊,通常都雕刻为龙形,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四灵之首,汉以后渐成为封建天子的专用象征,就像“龙袍”,“龙座”,都是天下至尊的标志。然而,永陵的諡宝铊的造型却不是标准龙形,而是奇怪地雕成了兔头龙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建,出生于847年,按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法计算,这一年为丁卯年,属兔。王建出身贫寒,早年为生活所迫,投军从戎,经几十年南征北战,终于在60岁时成为前蜀国的开国皇帝。而这一年恰好也是丁卯年,整整一个甲子。属兔的皇帝兔年登基,成为“真龙天子”,这就使兔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王建諡宝铊的造型也就采用了不一般的兔头龙身。

1008(章节简评)纵览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玉文明,至今依然在我们的手中传承。汉语中与玉器相关的词语,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古人赋予玉以君子气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执身如玉”。直到现在,人们形容女人美貌有:如花似玉之说;比喻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就连美味的佳肴也称为锦衣玉食,美酒称之为琼浆玉液。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质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010(指玉环)玉环,1942年四川成都市王建墓出土,五代前蜀,直径9.5厘米,厚0.9厘米,外径3.9 厘米,内径2.7厘米。

观众朋友,下面请参观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内容:金银器,同时并了解一下金银器的发展沿革。

第二单元 金银器(10件)

2001(章节简评)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些金光和银光交织的金银器皿。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是最稀少最美的东西,往往是被帝王垄断专用。在中国古代,帝王大典的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

古代的金银器作为贵重的工艺品,古往今来一直受到珍视和宠爱,因为黄金和白银曾经充当货币流通。用它来制作工艺品,非一般普通百姓能享用的。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已出现小件的金制品。说明古代的冶炼技术和金器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商代金器已开始向装饰艺术的方向发展。大家都知道,代表当代旅游标志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太阳神鸟金箔等金饰品,图案制作就已经十分精美。(可否用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在形式和花纹上受到当时青铜器的深刻影响,器物上常见纹饰有蟋螭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更显繁缛富丽。金银器在品类上也扩大到日常用品。比如湖北曾侯公墓出土的金盏,就是金器品的早期代表。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的银带钩,运用了浮雕和包金技术,特别是镶嵌技法的运用,使用得黄金和翠玉,琉璃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可否用图片?)

到了两汉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向细工方向发展,掐丝,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都已较为成熟。金银器的制作已从青铜器制作传统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种类。

2002(指五代〃镀银铜猪等)金银器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建国以来,唐代金银器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197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器酒杯等,体现了金器的生活化发展趋势。成都金银花丝品种,也具有古老的历史,前蜀王建墓中就出土了精美的花丝银器。请看本展展出的王建墓出土的镀银铜猪,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003(指宋代〃芙蓉花瓣纹金碗等)到了宋代,金银器不光是王公贵族享用的物品了。它在造型和纹饰上体现了与宋代瓷器相同的一些风格,典雅素雅大方。

2004(指文物)请看我们展品。于195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出土的一批北宋细工银器:宋压花银盒、银瓜形壶、银花薰、守口压花银瓶……都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细工的优秀传统,呈现宋代素雅的风格。其中一件出土银杯上面刻有:“庞家造德隅子昌”七字铭文。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金银花丝工艺早在唐代则具有结构严谨,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纹饰富丽等特点。它运用了不同精细的金银丝,以平填花丝为主,银片錾花为副,采用炭丝,搓丝,累丝,填丝穿丝等不同工艺制成各种器皿,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

接下来请参观本展览的第三部分,漆器类。

第三单元 漆 器(4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批漆器文物。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李一氓捐赠给我们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李一氓,生于1903-1990年,四川彭州人,他的著作《李一氓书缘》包含了很高的史料价值,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品趣盎然,颇得读书人喜爱。

3001(章节简评)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从发现出土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它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面。

从新石器时代起,历经商周至明清,中国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炝金、描金等工艺对日本等国家与地区都有深远影响。

四川漆器,早在汉唐时期,就被誉为“蜀中之宝”。蜀中气候温和,盛产生漆和丹朱,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早在西汉初,成都就已经成为我国漆器生产的中心,以“雕花填彩”见长。我国出土的大量漆器中都能见到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

两汉时,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变形,光泽明亮,抗腐蚀性能强的优点,这些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证实。

随着漆工艺的发展,各种漆器上逐步出现了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成都漆器采用了木胎,麻布脱胎,竹蔑纺织胎等,技法上以雕填见长。艺人们运刀如笔,刀法流畅。建国以来,又创造了暗花漆下彩,银片雕填,透明漆隐花等工艺,推动了漆器的发展。重庆漆器则以研究彩绘发展著称,此外还有蛋壳镶嵌螺细,镶嵌,堆嵌,漆笼金等各种装饰方法。

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明代漆艺家黄成所著《休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理处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人物方盒 木胎 清代 卢葵生作 长27.3厘米,高7.3厘米——1988年李一氓捐赠

3002(指展品)雕漆人物方盒为木胎。器物为方形,抹角。里为黑漆。侧面漆雕填金锦地花卉图;盒面漆雕仙人、仙鹿及彩云图;盒背黑漆,有四乳足,正中钤“卢葵生製”篆书一方。

(展品标牌不读)梅花纹仿紫砂漆壶 木胎 清代 卢葵生作 底径14.3厘米,高8.5厘米,口径12厘米——1988年李一氓

3003(指展品)梅花纹仿紫砂漆壶,壶形矮扁,其形制色泽均仿紫砂器。壶身刻梅花纹,上有行书阴识“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署“葵生”,下有“栋”字小方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 木胎 清代 长36厘米 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4(指展品)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深珠色,上浮雕仙人,松石,蝙蝠、花果等图案。下坠流苏。

(展品标牌不读)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 木胎 清代 壶高58.2厘米 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5(指展品)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此壶为深绛色漆底上描金缠枝莲。壶柄间及壶盖为铜链连系,铜链中间有一铜球。

接下来,我们介绍本展厅的第四部分古琴——

第四单元 古琴(3件)

4001(章节简评)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古代文人讲求琴棋书画,而琴居首位,实在耐人寻味。古人意在让琴韵和山水,诗意,风景相交融,与儒道释宗法相贯通。因而,古琴已深深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2004年4月,古琴艺术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在古代,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极为密切,乃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通古琴者,多为知天文,识地理,通经史,明格物,达哲理,博艺事的智者贤达,如孔子,屈原,司马相如,蔡文姬,李白,耶律楚材等,他们个个无不精通古琴。

古琴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古代出现过的许多乐器至今都失传,而古琴却以其完整、丰实的琴谱和理论资料流传不衰。就是在当今,流行音乐、现代音乐风行的时代,古琴,这个千年古乐器仍然继续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和欣赏。

古琴在千百年的流行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四川的蜀派古琴,在古琴界中别具一格。4002(指文物)请看我们展柜里陈列的三张古琴,代表了不同时代。

这是一件“石涧高点冰”七弦琴,为我们四川博物馆馆藏的古琴珍品。这一件古琴,有它特殊的历史经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馆收藏时,特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鉴定,此琴曾为元代的中书令(宰相)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酷爱古琴,他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别墅居住时,曾用过此琴,故名“玉泉”。玉泉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声音纯正圆润,为典型的唐琴风韵。传世当代的唐琴,现在为数不多,珍品更为稀少。这张“玉泉”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还产生了精湛的造琴工艺和造琴名家。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郭亮及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雷威所斫之琴,以“春雷”为最尊贵。雷氏斫琴,显赫名声沿续了几代,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原因是雷威制琴用材,有它的独特之点。元代小说《琅环记》讲述了雷威制琴的过程:“雷威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自往峨嵋,酣饮著蓑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涟延修杨者伐之,斲(斫)为琴,妙过于桐。”

4003(指文物)古琴有与其它乐器的不同,在于绝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许多琴上还刻有各种铭文。在琴的命名与铭文上,最能窥见古琴的文化韵味。优良的琴,基本上都有诗词刻在琴北,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制作者的忌辰命名,例如我们展出的这三张琴。

有古琴必有流芳百世的历代古琴名曲,定有抚琴高手,也是他们,让琴音成为千古绝响。早在先秦时期便产生了写内心情感的《雉朝飞》(清代程允基的《诚一堂琴谱》中写道:“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著名的古琴曲还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等。

唐宋以来,琴家就有派别之分,都有自己的特点。浓厚的地方人文色彩,形成了不同的鲜明琴操风格。唐代著名琴家赵耶利曾经这样评价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近代蜀派琴家代表张孔山的琴谱中就有《流水》一曲,成为人们熟悉的蜀派古琴曲目中最典型的代表。古琴艺术的活泼气韵,现于“妙指”下的“吟、猱、绰、注”,所谓“妙指希声,嗒然丧我”的妙境,表现出“丧我”“忘我”“无我”的心态,也就是心指合一的古琴艺术哲学。

古琴之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释、道两家思想也是琴道的重要内容。佛、道、儒三大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格物,致知,正心,养性。反映在古琴文化中就是“琴道”。可见,古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这也是古琴被视为家珍国宝的原由。

第五单元 竹雕(5件)

5001(章节简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人们从认识竹,种竹,用竹,再到升化成文字,绘画,文艺作品,人格力量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展源地。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臶的中国文化遗风,广为流传。正如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断言: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歌唱。竹子,被广泛利于人们的生活。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竹墙残迹。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中,有竹箩、篮、簸箕、簟等出土文物。兴建于2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就是把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典范。竹,用于交通(竹筏)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竹管制成的火药枪)是在南宋以后,用竹子造纸始于晋代。

于是,古代竹雕当之无愧地成为工艺品的一绝。竹雕工艺,分阴雕、阳雕、线雕、留青雕、浅刻、浮雕、镂空雕、圆雕等。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而且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明朝嘉定南翔人叫朱鹤,擅长书画,精于篆刻,他首创了浮雕、圆雕竹刻技术。朱鹤的作品有《朱鹤笔筒》、《无量寿佛》等。朱鹤之子朱缨,也长书画,师承父亲,以刀代笔,善刻古代佛像及山川树木,传世作品有《“归去来辞”笔筒》。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朱稚征,技艺更为精湛娴熟,题材更加宽广,传世作品为《仕女笔筒》、《残花筒》等,祖孙三代并称为嘉定“三朱”。

自“三朱”以后,嘉定竹刻人才辈出。清代康熙时的吴之璠在继承技法的基础上,另创一种薄地阳文刻法,传世作品有《滚马图笔筒》、《牧牛笔筒》等。后又出了以深雕竹根人物闻名于世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以及周灏,周笠等竹刻家。清代前期是嘉定竹刻的鼎盛时期,以技法齐驰名,作品精绝而称誉遐迩,嘉定被人们誉为“竹刻之乡”。

(文物标牌)竹雕瑶池献寿笔筒

竹 清代 口径12.7厘米,高15.5厘米 1988年李一氓捐赠 5002(指文物解说)笔筒为圆形,中空底平。周壁圆雕瑶池献寿、张果老倒骑毛驴、吕洞宾、张果老对弈图。层次分明,雕刻精细,无款。

观众朋友,接下来请继续参观我们的展览。下面介绍皮影——

第六章 皮影(14件)

6001(章节简评)皮影戏,属于民间传统影戏的一种。影戏,即影子戏。中国的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戏,是凭人的十指借光弄影,表演各色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甚至简单的寓言故事等。最原始的影戏是指:纸影戏和皮影戏,它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帏幕上表演,是较复杂的影戏。

影戏,是中国一项传统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她和中国广大农民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作用。而今全国各个流派的皮影戏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

6002(章节简评)近代中国影戏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滦州皮影戏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戏为魁首。四川皮影戏主要分成都灯影戏和川北皮影(川北“渭南影子”)两大类型。“渭南影子”的造型源自陕西,其雕刻方法自然与之相同,所以谈到四川皮影的雕刻技艺,则以“成都灯影”为代表性特征。(指文物)

成都灯影,雕刻的脸谱、髯口、摆设、道具,一般是按照川剧设计,同时吸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美术的艺术成份,形成了浓郁的四川地方风味。成都灯影,使用厚质牛皮,因此制作少用雕刀刻镂,多用铁工具錾,四川人叫“錾灯影”,制作相当考究。

成都灯影的影偶分大、中、小三型:大灯影身高60一80厘米,皮厚达0〃2厘米,个别影人高达1米。中灯影身高40—60厘米,皮厚0〃1厘米。小灯影身高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十四个关节,比北方皮影关节多,一是多在头帽分离,取其能甲乙互易,交替使用;二是多在手掌与手指分离,这种有关节的手可以作比较多的表情姿势,显得柔和自然,也便于抓拿灵活,操纵自如。成都灯影脸谱造型有“空脸”和“满脸”之分,所谓“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多出现于生旦角色。在处理上一般文生的眉毛是向上挑起,再缓缓地向下弯入鬓角。旦角的眉毛,则是挑起至眼角呈弧形向下延伸至鬓角,在眉梢之间,连结以花草纹样,整个线条匀称,纤细而柔和,给人以俊俏秀丽的艺术魅力。武生、武旦的眉、眼步向上斜挑,线条流畅,洒脱。“满脸”用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于净(花脸)丑一类角色。此外成都灯影的道具、摆设刻制特别讲究,拿坐椅来说,就有金蛟椅、虎皮椅、太师椅、木椅、竹椅、藤椅等,比川戏舞台用的椅子多得多。

成都灯影班的构成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实际上往往多达十二三人,灯影艺人是多面手,不是单打一,自提自唱,易使感情结合,也能细致地准确地表现角色。成都灯影戏的唱腔和剧目与川剧大致相同,尤其擅长表演神仙道化剧。因为表演人少价廉,轻装灵活,在民间求神还愿、祭祀报赛、人生礼仪的民俗活动中,皮影戏最能发挥它娱神又娱人的功能。请大家仔细来看皮影展品——

6003小旦(文物号101):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镂空雕刻小旦脸部,线条简洁,眉目清秀。发髻上卷,是典型女性形象。

6004花旦(文物号479):脸部镂空雕刻,头戴花结,耳带耳环,线条简洁,眉目清秀。典型的花旦形象。

6005花脸(文物号158)::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的花脸,脸部雕刻满脸,怒目圆睁,口张大开。鹰钩鼻,形象凶狠。

6006老旦(文物号142):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老旦脸部雕刻镂空,头戴凤冠,一脸哀愁。

6007唐僧:脸部镂空,头带金刚上师帽,红色袈裟,相貌慈眉善目,形象极为端庄。6008孙悟空: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火眼金睛,头戴紧箍咒,满脸威猛,身穿虎皮僧衣,足穿草鞋。西游记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的护法神。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牲佛。

6009猪八戒 :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尺钉耙,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对师傅忠心耿耿,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由黄牛皮革雕刻猪头形象。袒胸、大肚、黑僧衣、皮鞋。

6010沙和尚: 法名悟净,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满脸、短胡、袒胸、身装僧衣,草鞋。

6011唐明皇: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长青髯,头戴皇冠,身着华丽皇袍,栩栩如生的帝王形象。6012杨贵妃: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线条简洁。脸部柔和,头戴花结,身装凤袍。造型生动活泼。

6013梁山伯: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眉目清秀,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6014祝英台: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雕刻,线条柔和简洁,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第七单元 蜀 绣(2件)

7001(章节简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后来他又作《绣补》一诗,体现出杨雄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 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物产,称蜀中之宝。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种养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已经驰名天下。蜀国把它作为珍稀而昂贵的物品,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掠走蜀锦蜀绣的工匠,蜀绣工匠也被视为奇珍异物。

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到了宋代,文献称蜀绣的技法“穷工极巧”,此时,蜀锦蜀绣之名已“冠于天下“。

蜀绣,主要流传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笠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了刺绣科。蜀绣在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装、彩帐和条屏等。

7002(指展品)工艺特点: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身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单面、双面手工刺绣,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都是当代蜀绣中的精品代表作。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蜀绣,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观众朋友,下面我们继续参观本展厅的第八部分——蜀锦部分。

第八单元 蜀锦(5件)

8001(章节简评)蜀锦,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四大名锦”,其中蜀锦又为“四大名锦”之首。它是本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著名的传统工艺。早在1908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7年,蜀锦又在美国纽约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东方美人奖”。

蜀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蜀锦华丽精美,色调明艳,图案文饰古朴典雅,“图义有意,意义吉祥”、“中华一绝”,在唐宋多为宫廷御用供品,其高超的技艺成就达到了古代织锦工艺的顶峰。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四川发展桑蚕丝绸业很早,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聚集在岷江上游河谷的蜀山始知养蚕。故称“蚕丛古国”。

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经成都、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亚的国际贸易交流通道,即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就有巴蜀“丝锦布锦之饶,衣覆天下”之誉,蜀锦蜀绣被誉为技艺的“双璧”。因蜀汉臵“锦官”,成都又称“锦官城”。

四川的蚕丝业,在唐代步入鼎盛时期。名贵的蜀锦“其价如斤” 畅销全国,有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之誉。作为贡品的“兰亭序”文字锦,被作为“异物”入藏宫中。唐朝安乐公主定制的蜀锦单丝碧罗笼裙,飘似云烟,灿若朝霞,“更是天下绝品”。

8002(指展品)明清时期,蜀锦就被作为朝廷的国礼赠送国外嘉宾,“方方”,“雨丝”、“月华三闪”等名品,在工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锦史上称之为“晚清三绝”。

近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蜀锦手工织机逐渐为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蜀锦在治袭传统工艺基础上虽有发展,但规模远不及从前。所以,拯救蜀锦这样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著力于对蜀锦传统的整理和发掘,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有所作为。成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锦闻名,更显示出特有的文化风韵。蜀锦,历数千载而不衰。相信今天改革开放的推动与发展,必将使蜀锦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第九单元 象牙雕(5件)

下面我们观看的牙雕,也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象牙雕,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石媲美。

9001(章节简评)象牙雕工艺在我国有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史记〃微子世家》有记载:二纣始为象簪。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清都有专门为皇宫制作的象牙作坊。清乾隆年间的牙雕名作《月曼清游》就是皇宫作坊的产品。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艺术类别。其中牙雕人物,题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从类别上可分仕女、罗汉、佛人、武人及历史人物等。人物画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人物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等,有的还会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

象牙属于有机质、表面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结合。

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代。牙雕与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样,成为几案上陈设珍玩。清代早期,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艺术创作方面走向了繁锁堆饰。

清代的象牙雕刻,基本形成了江南与广东两个艺术流派。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不断出现。一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使牙雕风格出现新的变化。

总体而言,象牙雕刻发展至清代,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见。主要以文玩,装饰品为主。

9002(指文物)象牙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印盒、画托等都比较常见。这些象牙小件,写以文人的故事,花鸟,吉祥图案为装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是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人士的案头把玩。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等,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早在古代,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即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用结合浮雕手法进行雕刻,有剔透玲珑之美。透雕的成熟,又为镂雕的重现奠定了基础。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乾隆时期,象牙球雕已发展到非常复杂的十三层镂空雕了。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它牙雕摆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是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请继续参观——

第十单元 犀角雕(3)

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利用动物的牙、角、骨等制作器物,牙、角、骨都是动物躯体的最坚实部分,用其制成器具,既美观,又耐用。

10001(章节简评)犀角雕,顾名思义就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的器物。犀角是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在中国古代犀角与夜光杯、明月珠、碧玉等相提并论,专属帝王享用的物品。

《汉书》有记载:“尉佗献文帝犀角十”。由此可见,犀角在古代非常珍贵。当时中国不产犀角,犀角大多依靠进口。另外,犀角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所以常被用来制成杯子,盛放在犀角杯里的酒,能吸收犀角本身的药性,达到强身护体的功效。

犀角主要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对犀角材料的鉴别,早在明代就有精确的认识,明代曹明仲所著《格古要论》记载:“犀角出南蔷,西蔷,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栏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一般来说,犀角杯圆形的是非洲黑犀,椭圆的是亚洲犀。亚洲犀有较阔的裙,也雕成阔长犀角杯的柄。明成祖朱棣,先后几次派郑和出使南洋、东非等地,犀角正是从这些地方源源不断地大量进入中国的。

10002目前留存于本馆的犀角雕刻制品,基本为明清两代所制。

犀角雕刻艺术在明代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雅士们时常设计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品,使其摆在几案上成为和文房四宝一起陈设的赏供、珍玩。当时出现了很多治犀高手,鲍天成、濮仲谦、李中甫、方柱石、龙侃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牙角雕艺术家。

下面介绍本展厅最后一个单元——鼻烟壶

第十一单元 鼻烟壶(15件)

11001(章节简评)鼻烟壶在我国的制作,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嗅鼻烟的起源,据清赵之谦的《勇卢闲话》载:“鼻烟来自大西洋。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文中。赵之谦记录了鼻烟在1581年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后的情况,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搀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或玫瑰等香草类植物,经过精细加工,经密封蜡丸中陈化后,数年乃至数十年后而成。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气味醇厚、辛辣,以鼻吸食的方法使用。鼻烟,对解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它最初是美洲古印地安人用来解除疲劳、疗伤的物品,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探险旅行家发现,带回了欧洲,很快流行一时。

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游牧民族。为了野外吸闻方便,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碰,游民们用各种玉器、金属、骨角材料来制作鼻烟壶。据史籍记载,鼻烟在当时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虽然鼻烟和鼻烟壶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宫内盛行。

最初到中国的外国鼻烟壶,均是玻璃制品。清代王士禛的《香祖笔记》中这样写道:“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的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清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以象齿为是匕,就象鼻之,运纳于瓶。

后来,聪明的中国工匠,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制作精巧的鼻烟壶,包括翡翠、宝石、象牙、玉石、滑器、漆器、金属等材料。18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洲商人、各国使节、传教士逐渐地流传远行到国外,成为外国人的新宠。

清代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形成三个主要流派:京派内画鼻烟壶,鲁派内画鼻烟壶,冀派内画鼻烟壶。产生了四大内画艺人: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未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等了很长时间,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史,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间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瘾,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让一个聪明的和尚看见了。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之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11002请看展品——

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比如:蝈蝈白菜、龙凤和简笔的山水、人物等。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的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象宣纸一样,内画鼻烟壶就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再后来发展为诗书画并成的艺术精品。

在此特别介绍在清末极富盛名的“京派”内画高手马少宣。他以“一面诗一面画”的内画技艺见长。马少宣创作的内画壶,正面以人物肖像画居多,也有花卉鸟兽,画工极为精湛。在内画壶的背面,他成功地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再现出来,字体工整、严谨。

马少宣的作品多用墨彩,画面栩栩如生宛如照片。1915年马少宣创作的内画鼻烟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名誉奖。

曾有人这样高度地评价中国清代鼻烟壶:“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能集中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纪未,欧美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收藏。1992年4月,香港太古佳士德公司举办的一次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间制的金胎掐丝王法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的拍价,被台湾收藏家收藏,创下鼻烟壶拍卖最高纪录。

11003结束语:观众朋友们,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是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文化精粹,希望我们的展览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第五篇:古风雅韵品戏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古风雅韵品戏曲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校本课程戏曲的学习,学生们学习戏曲的兴趣越来越高,能够了解戏曲的特点,感受戏曲的唱腔优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大部分同学能够字正腔圆地唱戏曲,并能声情并茂的表现戏曲丰富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2010年秋季开始,作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的人民路小学开展了全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综合省、市、校区的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展了研发工作,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从对校本课程的了解、学习到确立目标,全体课改小组成员达成共识。课程开发中,大胆解放思想,不局限于校内资源,走出校门,依托开发社会资源,结合国情、省情开设陶笛入门、书法教程、礼仪、葫芦丝、戏曲等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需要编写出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情趣盎然适合学生的戏剧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后,学生怀着陌生、新奇、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校本课堂,用他们稚嫩的表演和声音字正腔圆地演唱出一段段国粹艺术的精华,校本课程开设几年来,作为省级示范学校已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校本课程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县领导和教育有关部门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大力协助,成为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人民路小学利用《戏剧》教育渗透、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无疑在巨野县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人民路小学作为第一个探索实践的开拓者,所做的尝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实中,对加强青少年教育,让青少年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积极的影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王佐民:“戏剧进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学的改革和填补,既是全社会的需求,也是戏剧专业的要求”。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们尝到了课改甜头,学生说:“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十分好玩的„游戏‟,它能把你带入当时的那种虚拟环境,让你沉醉其中…”。教师说“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不仅仅使学生欣赏到外在美。而且重在理解深刻内涵,从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这些课程重视美育入手,以美辅德,以美益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离不开社会、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学校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菏泽市、县电视台、报纸多次详尽的报导、座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同时收到了很大的社会效益。2010年9月由山东省戏曲表演艺术家刘桂松专程来我校进行演出,并自愿承担我校戏剧课辅导员。名家的关心和指导使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获得很大帮助,也增强了我们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1、通过戏曲教师所选定的经典唱段,帮助学生扩大学生戏曲知识面。

2、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戏曲唱腔、戏曲表现形式等。

4、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5、让学生掌握戏曲艺术的表达形式,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戏曲,热爱戏曲。

6、每一段经典戏曲片段学习后,能及时归纳、总结,在家长的帮助下,填写好“课外戏曲学习情况登记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2、能从戏曲艺术中汲取有意义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戏曲片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2、精心备课,并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排除随意性。

3、多开展一些目的明确,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戏曲表演活动

4、定期评选出“戏曲小博士”、“戏曲小精灵”、“戏曲王子”等。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片段为二课时

五、教研小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知道怎么办时,教师应该怎么做?

下载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个园

    走进个园 一、个园的历史 从个园的历史上来看,个园的成长离不开盐商的发展,说个园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盐商文化,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古就有 “扬州繁华以盐......

    走进田园古诗

    走进田园古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绝句》 (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

    走进古诗大观园

    走进古诗大观园 教学目标: 1、 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灵活积累、运用古诗。 3、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将小学阶段重点古......

    古诗趣味园

    一、古诗趣味园 1、七彩园——填颜色 乌云翻( )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山外(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 )毛浮( )......

    走进名园感受名园

    走进名园感受名园 ——“国培”学员参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2011年12月20日上午,“国培计划(2011)”——湖南省幼儿园园本培训骨干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参......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推荐)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参加清华大学领导干部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研修班学习有感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总队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举办的《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系统领导干部......

    古诗欣赏走进李白[推荐]

    古诗欣赏——走近李白 第一课时一、课前。 1、师: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诵诵? 生背诵古诗。 教师评价: 这位学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富有感情,热情奔放。 这位学生的背诵含蓄凝重。 一......

    漫步古诗园作业

    漫步古诗园 作业练习纸 一、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看到图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 由此诗,你们还联想到哪些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