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
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11〕14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
(2011年7月23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构建新型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
1.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全面提高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当前,广州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服务管理“社会人”的基层平台。加强和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管理“社会人”的基础作用,使“社会人”成为“社区人”,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2.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平台。建设幸福广州关键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加强和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努力让市民群众各种需求和问题在街道、社区得到接纳、回应和解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幸福,实现需求满足在社区、矛盾化解在社区、关系融洽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州就有了基础载体和基层平台。
3.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是高水平、高品质社会服务管理示范区。加强和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直接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影响市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
二、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4.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把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创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以完善服务为重点,以夯实基层为
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关键,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环境为依托,以促进和谐为目标,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面提高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
5.总体目标。加快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居民自治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成为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的民生“第一线”、市民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
——理顺体制、夯实基础阶段(2011-2012年)。街道服务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职责清晰,街道、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得到优化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合力明显增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趋于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社区居民普遍感到办事方便、服务到位、安全舒适。
——完善功能、提升水平阶段(2013-2015年)。社区治理结构更加科学,多方参与、权责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功能完善、水平提高,基本实现服务管理全覆盖。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功能完备。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共建共享、良性互动阶段(2016-2020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趋于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形成美好社区共同建设、幸福生活共同分享的生动局面。
三、加快构建和完善新型街道、社区组织运行体系,理顺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6.深化街道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理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街道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街道服务管理效能。在不改变街道现有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和人员身份的情况下,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综合执法队(“一队三中心”),充分整合街道内设机构和政府各部门(包括垂直管理部门)设在街道机构的工作资源和力量,履行街道赋予的职责,并负责各部门进驻、委托事项办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日常考核。其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社会组织承接服务。同步推进街道人员整合,按照“科学配置、一职多能、竞争择优、待遇保障”的原则对原街道编外人员进行精简,整合后的合同制聘用人员由各区(县级市)统一薪酬待遇和统一管理。街道“一队三中心”组建及人员整合工作最迟在2012年上半年内全部完成。
7.推动职能部门事权下放。按照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夯实基层的要求,推动职能部门减负松绑、加强指导,积极主动下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相关职能和事权,支持配合街道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原则上区(县级市)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相关职能和事权,要下沉至街道。市、区(县级市)职能部门下达到街道的任务和要求,应连同权限、人员、经费等一并下放。改进街道、社区工作考评制度,整合考核评比检查项目,实行综合考评。
8.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分工协助、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
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快在社区推行直选,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到2015年,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比例达到50%。采取“一居一站”模式规范建立社区服务站,有效承接社区居委会依法协助政府履行的相关职责和委托事项,协助社区居委会发展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村改居、新建小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委会建设。
9.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职责,完善政府职能分层体系及相关制度,在街道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部门与街道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强化属地化管理,下放到街道的事权以及人员、经费等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由街道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上级主管部门派驻街道的行政机构在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其党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业务接受街道的协调。在街道综合执法与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监督等部门行政执法之间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实现社区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推动服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常态化。
四、加快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10.积极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以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和市场提供多层次和个性化服务为原则,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综合运用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种财政支持形式,促进形成有序竞争、多元化参与公共服务的局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规定,规范购买服务的项目范围、工作程序、操作方式及质量标准。健全考核评估和检查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合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和数量,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支持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和家庭服务,推进社区商业和居民服务业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多方面积极性。
11.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实行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直接申请登记制和社区社会组织街道备案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激励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组织发展资金,完善税收、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搭建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完善治理结构、实现自主发展。建立分类评估和退出预警制度,着重加强后续执法监管,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自律运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2.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制定公布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明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类别和项目。推动就业、社保、文化、体育、卫生、人口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普惠型基本公共服务,面向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型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在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5年,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实现社区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30张。继续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搭建社区教育平台,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建设。
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13.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开发社会需求大、缺口大的社会工作岗位,优化全市社工岗位设置。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推行社工资格认证制度。支持在穗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社会工作倾斜,加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深化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社工使用选拔机制,完善社工激励保障机制。到2015年,全市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
五、加快构建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公众参与体系,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格局
14.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的民意诉求和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依靠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15.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关系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公民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现代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岭南传统文化,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和互助、帮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和“睦邻日”、“邻里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有序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共同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社区。抓好文明社区示范点创建,完善文明社区动态管理办法。
16.完善对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完善流动人员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强化流动人员、境外人员和出租屋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实施流动人员分类动态管理。依托居住“一证通”制度,逐步实现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人文关怀,落实积分入户政策,吸纳优秀流动人员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帮助外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与社区居民共建家园、共享和谐。建立健全境外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在穗境外人员登记和就业许可制度。
17.促进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区生活。建立帮扶援助和回归引导机制,加强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站点,强化对流浪、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帮助、矫正、管理。加强对社区精神病、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的治疗、管控、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街道、社区残疾人工作。帮助社区特殊人群解决就业、就学、生活和家庭等实际困难,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以专业化社工机构为依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工作。
18.形成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合力。深化“平安社区”建设,整合社区力量,规范群防群治队伍管理,完善多层次治安防控网络。强化社区基础作用,推动管理关口前移,发动社区居民力量,提高街道、社区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有效应对各类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基层防线。
19.建立健全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协调机制,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和保障激励制度,构建“志愿时”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认证体系,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促进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搭建社区志愿者与各类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交流合作平台,拓宽社区志愿服务渠道。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弘扬助人自助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20.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广泛发动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人员、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联系社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实现共同管理、自我服务、和谐发展。明确驻区单位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发挥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区环境。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在社区服务管理方面的联动作用,推行居民代表与业主代表、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实施社区服务荣誉制度,命名表彰社区服务先进。
六、加快构建和完善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支撑保障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21.规范和完善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市、区(县级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向街道、社区延伸,构建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家庭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网络规范化建设,推动不同层级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形成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共享数据库)、一页(市民网页)、一卡(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的统一协同、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和完善社区信息网络管理。
22.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光纤到户”和“三网”融合,开展“智慧社区”、“数字家庭”建设应用。依托信息网络,挖掘社区服务资源,构建政府与居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在线支付、自助终端等基于网络的社区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交通、餐饮、医疗保健、物业管理、休闲娱乐、中介、家政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23.完善街道、社区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2012年前,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突出抓好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明确规划建设标准,确保满足家庭服务需求。大力整合社区文化站、工疗站、党员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服务场地资源,强化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推动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体育等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规范商业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移交管理,推行社区环境整治小工程计划,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4.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服务管理投入的主渠道地位和导向作用,将社会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级市)财政预算范围,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以常住人口数量为基准设立社区活动经费。建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以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公益服务类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社会服务管理,形成社会服务管理多渠道投入和多元化供给机制。
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顺利推进
25.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各区(县级市)党委要从真正实现“固本强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把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各街道党工委要切实加强对基层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领导,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推进区域化党建,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确保社区党组织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推行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实行党员社区登记亮牌和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26.强化组织统筹。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市、区(县级市)党委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的协调机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政策制定,进一步制定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着力加强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进一步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制定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分解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街道、社区干部专题教育培训,增强领导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加强分类指导,不断积累经验。
27.健全考核、激励和约束制度。围绕构建新型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街道、社区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政府、中介机构、公众等多元协调互补考评机制,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突出“群众满意”的考核权重。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配好配强街道党政正职,选调年轻肯干、充满活力、有事业心的干部充实街道领导班子。对敢想会干、实绩突出,长期在街道、社区一线工作的干部,在职级配备、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街道、社区干部监督奖惩机制,把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与纪检监察部门的效能监察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28.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关于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理解、支持社区建设。切实加强典型示范作用,认真总结推广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组织观摩评比,每两年开展一次示范街道、示范社区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在社区服务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为社区服务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充分激发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享幸福社区、加快建设幸福广州的强大合力。
主题词: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2011年7月28日印发
文章由男式牛仔裤收集
第二篇:全面推进文物系统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文物系统改革创新
中国文化记者刘修兵报道: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201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12月27日在京召开。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就2014年文物工作作出部署。
蔡武从七个方面概括和肯定了2013年文物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积极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审批机制改革。二是研究制定2020年文物事业发展目标体系。三是开展《文物保护法》修订前期研究工作。四是全面展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五是开展古村落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六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的有关部署。七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重点工作落实。他指出,当前文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交织,要对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提升水平,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蔡武强调,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破除一切发展藩篱,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文物系统改革创新主基调。要凝聚改革共识,明确改革任务,找准改革突破口,全面推进文物系统改革创新。要顺应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切实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坚持真实性保护、发展中保护、整体性保护,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要拓展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要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发挥文博单位的社会教育功能。要切实履行文物部门职能,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要加快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织开展好《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高文物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
励小捷对2013年文物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2014年文物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以项目审批制度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的各项改革,着力增强以实施分类管理、精准管理为抓手的宏观管理能力,着力完善以《文物保护法》修订为核心的法规标准体系,着力提升以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为重点的文博行业服务社会的水平,立足大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他说,要充分认识深化文物系统改革的必要性,明确文物系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切实履行部门管理职责,并注意把握文物系统改革的特点,慎重决策,大胆实施,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励小捷对做好新型城镇化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做了再次强调,要求深刻认识传承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树立以人为本、整体保护、突出特色、遵循规律、城乡一体化等理念,认真履行古城保护的职责。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2(精选)
关于全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的调研报告
(区委政法委)2012.4.19
2011年,区委政法委紧紧围绕市委、市府和区委、区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南岸区实际,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为突破口,在全区推行了“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层工作模式。去年以来,三平台分工协作、网格管理精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在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维持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截止2011年底,全区刑事发案比2010年下降9.17%,其中八类主要案件同比下降34.9%,街面犯罪同比下降23.7%。到市上访、进京集访分别下降13.7%和33.3%。今年一季度,全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5.2%,其中八类主要案件同比下降8%,街面犯罪同比下降23.75%。迎龙镇、长生桥镇、南坪镇、花园路街道、南坪街道等单位在此项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按照区委分管领导的要求。近期,区委政法委对全区14个街镇147个村居的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督查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两委一室三平台”组织体系全部建立。去年5月,全区召开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推进会后,各街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按照区委、区府“两委一室三平台”的建设要求,改革完善基层群众工作组织体系。目前,全区147个村居已全部挂牌建立“群众工作室”,搭建“党建服务、综治服务、公共服务”三平台。由社区党委统揽,居委统筹协调群众工作室,三个平台具体办理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实现“一站式办公,窗口式服务”。
(二)“网格化”基层社会细胞全部形成。2011年,全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1+3”文件体系中明确了网格的三类划分标准。一是封闭物业小区;二是社会单位;三是地理相近的散居楼栋。同时结合3000人左右一格的标准,在去年划分441个网格的基础上规范整合,重新划分网格366个,其中街道社区188个(南山街道除外)。网格五员基本配备到位,基层社会细胞形态初现。
(三)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正逐步推进。一是各项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区委政法委制定了全区统一的网格五员工作职责和工作记录本。明确了网格管理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二是部分街镇试行对网格管理工作的考核激励。如迎龙镇对每个网格管理员给予了每月200元的工作补贴,长生桥镇对每个网管员实行“一岗一补”,每月补贴50元。同时两镇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工作考评机制,极大的调动了网管员 的工作积极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度也大大提高。
(四)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按照“355”即“党建、综治、公共服务”三个模块;“街镇、社区、网格、楼栋、人员”五个层级;“人、户、物、事、业”五个类别的模式,初步建成了“南岸区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并在部分街镇进行试点。同时已初步建成与群众交流的门户网站,预计在下半年推开。
(五)特色社区亮点凸显。在去年整体推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了九个亮点社区。如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的居民自治工作,铜元局街道上海城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弹子石街道石桥社区的防控体系建设工作、裕华街社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南坪街道响水路社区的综合服务工作,南坪镇回龙湾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渝能社区的军警民共建工作、白鹤苑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迎龙镇北斗村的党建带动村民致富等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网格化工作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街镇、村(居)领导对网格工作深入落实不够,宣传发动不够,整体推动不够。如个别村居书记主任不清楚“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网格五员如何配备等。
(二)网格化工作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一是社区两委对网格化服务工作的统揽力度不够。多数社区对网格化服务
管理工作思路不清,工作缺乏目标,缺乏措施,缺乏标准,群众认可度较低。二是网格划分规范度不够。统计发现,2011年全区147个村(居)划分了441个网格,网格划分标准不一,个别5000人左右的社区划出了10余个网格。经初步核查,拟建立366个网格,其中街道社区网格188个。三是网格管理员工作职责落实不够。由于大部分社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网管员工作出现拖拉和应付现象。比如警员,社区普遍反映民警(包括文员)到社区时间少,大部分民警一个月才能到社区一次,在社区的治安管理和人口管理中没有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三)网格工作人、财、物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网管员流失率较大。大部分社区都使用楼栋长或居民小组长担任网格管理员,但由于网格工作事情繁琐,时间不固定,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网管员自动流失。二是网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区的网管员大部分是志愿者性质,只有警员、部分街道下沉的城市管理协管员有工资,流动人口协管员解决了部分生活补贴,综治信访调解员和安全消防联络员都没有工作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三是网格工作群众知晓度不高。网格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让群众生活更加方便,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知之甚少,很多群众不认识网格里的工作人员,网格工作的知晓度还有待提高。
(四)社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社区宣传发动不够,导致社会单位对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理解不深;二是社会单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充分履行社会单位的社会责任。“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五)基层政权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区居委会还建的新办公地点位臵较偏,群众办事极不方便。如弹子石街道大佛寺社区,新办公楼还建地点在大佛寺桥下加油站附近,位臵十分偏僻,群众到社区居委会办事需步行四十多分钟,同时居委会工作人员上下班很不安全。涂山镇新兴村社区,新办公楼还建地点在东海长洲小区楼盘的化粪池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南坪街道阳光社区新办公楼还建地点在珊瑚水岸小区的裙楼内,居民出入居委会还需要经过门禁系统。类似居委会还有一些,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据街镇、村居反映全区147个村居中,至少30%存在办公地点边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三、工作建议及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统筹力度。一是召开现场会。拟于4月底或5月中旬组织街镇、社区领导实地查看南湖社区、上海城社区、石梯子村、南山村等4个村居。二是拟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两委职责,平台建设,网格划分,网管员职责,进一步实现网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三是开展业务培训。结合现场会的召开,开展业务培训,邀请市委政法委领导和市委党校专家集中授课,提高部门、街镇、社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工作保障,确保工作实效。四是突出重点示范。结合社会管理创新9个方面,2012年确定并全力打造南坪街道珊瑚社区、南坪镇金阳社区、康德社区,海棠溪街道学苑社区、海棠晓月社区,迎龙镇石梯子村社区、长生桥镇南山村社区、同景社区,花园路街道海峡社区、鼓楼社区,铜元局街道上海城社区等10余个区级重点社区。各街镇再明确1-2个社区为街镇重点建设社区。继续深入打造9个特色社区。五是加强对口联系。制定并下发综治委成员单位和部分签订责任书部门对口联系街镇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制定职责任务,考核标准。
(二)加大人员保障,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人员队伍。结合今年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主题,加大人员保障力度。参照江北、沙坪坝等主城邻近区做法。在区综治办下增设“社会服务管理基层指导中心”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两个事业单位,各增加5名事业编制人员,主要用于维持“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落实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措施。在街镇综治办增设“基层工作指导站”,增加事业编制人员2人。在社区开发5-10个公益性岗位,建立一支
“社会服务管理志愿者服务队”,履行夜间巡逻等群防群治职责。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专业队伍。
(三)加大经费投入,打造一流的硬软件支撑。一是加大对社区硬件建设的投入。结合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年活动,与组织、民政等部门衔接配合,按照“七有”工作目标,全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规范统一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中心。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建议由区财政每年向街道(南山街道除外)核拨5万元社会管理创新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制作公示牌、网管员工作包和网管员工作标识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其他费用(其余各镇,含南山街道由各级财政按此标准执行)。三是对网格管理员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目前,网格5员中警员和城市管理协管员工资待遇已落实。100名流动人口协管员的生活补贴已解决,每月1400元,但由于工作近3年构成事实用工,建议为流动人口协管员配齐相关社会保障,解决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综治信访调解员和安全消防联络员,多由熟悉当地情况,有凝聚力且自愿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楼栋长或居民小组长担任,由于长期处于无报酬的工作状态,建议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综合经费补贴。(188*2*200*12=902400元,每年投入90余万元)其中100元作为基本补贴,100元由街镇或社区考核后发放(其余各
镇,含南山街道由各级财政按此标准执行)。
(四)加强机制建设,形成服务管理的科学规范。理顺关系,在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的职责与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三级工作考核机制。在区级层面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街镇层面,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推进好的社区进行工作奖励。在社区层面,结合工作补贴的发放,积极调动网格员工作热情。二是建立先进社区创建奖励机制。采用日常工作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选3-5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先进社区,并对先进社区给予1万元奖金。三是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工作人员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四是建立“两会一司”工作机制有效化解新型社会矛盾。聘请大型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和物业公司负责人兼任社区副主任,强化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协调配合,完善居民自治体制机制,推进居民自治和商业服务有效衔接。
(五)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基层阵地建设。按照民政部门村居硬件建设的要求,结合目前城市大拆迁的实际情况,严格把好村居重建关,尤其在村居新建选址上,应严格遵循
“方便群众”的原则。由政府办牵头,规划、建委、民政、街镇、村居及业主单位共同协商,避免出现“群众找不到社区”的情况。
(六)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公众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是深入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综治宣传月”、支部大会、居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结合“三项制度”,在书记接访、群众走访和定期反馈工作中宣传网格服务管理。采用信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采取手机短信、微博等方式引导广大居民了解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在社区网格或楼栋开辟宣传窗口,公示网格员工作职责、联系方式,公开收集问题、办理期限和办理结果,开展实绩宣传活动。二是积极引导发动。社区在搞好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组织、发动、协调的,引导社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强化督查,促使政府部门服务下沉、管理到位、服务民生。积极引导社区社会单位开放公共服务设施,共享资源,支持社区自治和服务管理工作。
第四篇: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 2012年04月09日 来源: 中国工商报
□上海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 吴振国
2012年2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在上海考察调研时,专门为上海工商部门题词:“全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总局领导对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期望。全市各级工商机关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加强效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公共行政的基本规律,坚持立足市场监管、服务发展、消费维权等重要职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区域发展特点,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工作方法创新、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上海市各级工商机关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应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行政资源科学配置、行政运作协调顺畅
市场主体准入服务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是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商部门着力推进效能建设的重点之一。
近几年,上海市工商系统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牵头在全市推进和完善企业设立
并联审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好评。工商、税务、质监3个部门在市和区县两个平台全面实现了并联审批,全市72项前置审批项目也逐步纳入并联审批流程,目前新设立一个企业的平均审批时间已由过去的14天缩短为6天。围绕推进并联审批工作,上海市工商系统积极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改革,整合资源,再造流程,优化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深入推进企业年检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上述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公共服务和办事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大力加强效能建设,全市工商系统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改革。要继续推进和完善企业设立并联审批工作,全力推进网上并联审批,推动并联审批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逐步实现“一口收件、一口收费、一口发证”。要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全面完善网上登记功能。要继续探索实施外资企业工商直接受理登记,实行“一口同步受理,一次核发证照”。同时,要继续加强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窗口服务制度,提高基层一线工商干部的服务水平,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
二、加强依法行政,促进执法办案公平公正、监管维权规范高效
坚持依法行政,是推进效能建设的前提。所有提高行政效能的办法和措施,都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都必须依法合法。尤其是对承担有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工商部门而言,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是推进效能建设的根本途径。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可以确保权责一致、执法公平、程序正当、高效便民,也为效能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确保执法办案公正权威,确保市场监管规范有效。
近几年来,按照“要把上海建成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上海市工商局大力推进法治工商建设,依法行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效能建设,全市工商系统要进一步加大法治工商建设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做到
严格执法、公平执法、规范执法、廉洁执法。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探索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第三方评估机制,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工商机关的工作效能和行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打造一支“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三、完善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机制,促进行政决策执行到位、工作作风不断改进
加强效能建设,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必须依靠干部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通过制度的激励和约束,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做到求真务实、勤政廉政。一方面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从加强监督上讲,近年来上海市工商局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和运用“制度加科技”手段,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制约权力为关键,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开性、严密性、程序性和实时交互性等特点融入制度设计工作,大力加强行政监督,努力规范权力运行,深入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不断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2011年,上海市工商局连续6次在全市政风行风测评中获得行政执法类部门第一名,上海市工商系统再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行业”,3个分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50个单位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有效的监督保证了决策正确、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行顺畅。全市工商系统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按照切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和从严治党、从严执政的要求,推广“制度加科技”等成功经验,全力推进效能监察工作。上海市工商局结合现有信息化系统,探索建设了一套覆盖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各项业务的电子行政效能监察系统。目前,已在两个分局启动电子行政效能监察系统试点工作。
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全市各级工商机关要进一步接受社会监督,尤其要重视舆论监督。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积极回应媒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切,从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
题以及市场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改进干部队伍作风。
第五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新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
证。
一、创新理念,深入谋划组织工作发展新思路
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样也回答了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问题。新时期的组织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部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有为意识,切实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想发展之所想,急发展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供发展之所需,使组织工作促进发展的绩效最大化。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组织工作承担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做“人”的工作的,在组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尊重人和关心人为基本原则,以培养人和造就人为根本使命,以服务人和管理人为重要途径,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干部工作上,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善于调动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体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要进一步打破身份、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扩大选人视野,把社会各界优秀人才集聚到各项事业中来;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就是要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体现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就是要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实际,创新思路,选好载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实效性地推进工作。
牢固树立民主开放的理念。组织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用集思广益的民主机制和开拓进取的创新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谋划转变,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资源的整体潜力,通过联合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开放民主特点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大格局。
二、创新方法,全面落实组织工作发展新要求
坚持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创新的重要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决定思路和举措的重要基础就是要坚持调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迫切要求组织部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靠前站位思考,深入调查研究,超前谋划部署。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坚持扩大民主,推进工作公开。民主公开是组织工作开放的重要特征,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对组织工作的公开透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运用公开的手段推动组织工作,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除涉及保密事项外都应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实行“阳光作业”,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坚持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益。面对组织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的状况,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内力”,优化配置组织系统内部资源,形成相互协作、上下联动、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发挥好组织部门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注意科学整合、充分运用其他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组织工作效益。
坚持重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组织工作任务重、战线长、责任大,要把领导精力倾注到重点工作上,把力量配置倾斜到重点工作上,善于从解决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紧要性问题入手,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工作的大事、要事和难事,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建工作创新实验基地,有重点地开展探索实验,善于发现典型,注重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组织工作整体上水平。
坚持建章立制,全面巩固成果。创新组织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用制度规范组织工作。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融入到每一件工作、每一项措施、每一个环节,及时把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形成长效机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
三、创新机制,努力构建组织工作发展新格局
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核心,创
新干部人事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扩大民主,建立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重点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化常委会和全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不断提高常委会、全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用人,建立优胜劣汰的选任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为目标,制订完善干部选任工作程序,规范干部提名权实施办法,推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常态化,为干部平等竞争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建立立体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多途径培养锻炼干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岗位、艰苦岗位、关键岗位上去培养锻炼,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到艰苦地区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四是坚持严格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分类分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完善科学的德才标准、考评规则、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评价方法和奖惩制度,科学评价干部工作业绩,努力在实现人岗相适方面有新突破。五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干部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探索建立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逐步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和协调运行的监督工作机制。
以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为重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一是探索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重大问题党员听证制度,推行党组织定期向党员报告工作并接受质询的制度,努力推动党委会议党员旁听制、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巡视制试点,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先进性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探索实施党员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制度和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等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怀互助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工作机制,开展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为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健全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村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深入推进村级组织“1+2”运行模式,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全面实施村级工作统一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经费、工资待遇的保障水平。五是努力完善基层党内民主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情况反映和信息反馈机制,营造敢讲话、讲真话的氛围。改进党内民主选举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选举“两推一选”制度,逐步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差额选举、平等竞争机制,探索个人自荐、竞职演说和竞职承诺等多种选举形式。
以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为目标,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和有效途径,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和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才和用人主体两方面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探索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完善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培养开发机制,重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训。抓紧制定全区紧缺人才需求调查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节、市场配置引进各类优秀拔尖人才。三是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办法,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健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