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时间:2019-05-14 21: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第一篇: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

统计调查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努力服务科学发展,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作为现代统计人怎样使这样的神圣使命出色的完成?杨文章局长提出的“六化”无疑为当前统计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好的思路,好的努力方向。

一、多样化方式促进统计公开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统计调查必须反映百姓诉求。统计数据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上层政党机关服务,更是要为全社会人民群众服务,我们数据发表的根本目前,是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的社会当前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在发展,我们将要推动它怎样发展,通过数据让群众来建言下一步的策略。

1、以社区、村委为单位,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发布数据。受我国国情民意的局限,人民群众素质受地区分布不同参差不齐,利用通俗的语言打开统计解释口径的限制,使群众接受并明白我们需要的数据,并理解我们反馈的数据,同时监督我们的数据质量,才能使统计真正步入民心所向。

2、以当地电台为媒介,公开统计标准、调查项目、方法、操作规程等,介绍惠民政策,宣传统计所需。利用地方电视新闻结束时段,以文字的形式,公布当月相关统计信息。对群众质疑的数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核查落实问题,从而引导社会正确理解

和使用统计数据。

二、改革创意,科学化推动统计规范。

1、统计科学化离不开科学的统计制度,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切合企业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是企业,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企业现代化生存的需要,而统计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就关系着企业生存的“招牌”。如我县一家化工企业,实际企业年消费的能源,对企业而言,只有原煤、柴油、电的投入,从企业角度出发,只是将原材料由原来的一种化工产品利用以上投入的能源转化成另一种化工产品,但是由于统计报表中能源加工转换产品产出类不明确,无法将产品填入产品类,致使该企业多年来都存在能耗指标居高不下,该企业也觉得形象受损。我县化工企业由于本身生产局限已举步维艰,统计设计的不完善无疑更为其发展雪上加霜,所以,科学的统计调查制度,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转型保障。在统计改革和发展中不断落实国家实施的“四大工程”,为全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创新献计献策,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改革的落地、起步工作,确保国家统计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国家制度方法框架下,科学设计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为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2、夯实基础,加强“双基”建设。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发展的核心,是保证源头数据真实和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始终

坚持强基固本,狠抓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09年底,在全省“双基”达标验收工作中,我县已顺利完成了统计“双基”达标验收,且成效显著。但我们仍然要清醒的认识到,基层统计还存在着很大的现代信息沟通障碍,例如乡镇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统计设施,但是真正做到网络规范化统计报表,还有很大的缺口,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的重视。再如面向现代化基层统计报表方法不断改进,基层报表人员的素质也应与时俱进,统计报表人员不应只是了解那几个简单的统计指示,向上报完那个几统计数字,更应了解更多的全国性相关统计新闻,并积极关注整个乡镇,结合整个县,整个市等情况,结合当地的情况,为乡镇、村委、社区提出自己最切实的宝贵意见,这才是一个基层统计人的全部责任。所以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双基”达标验收贵在长效坚持。将“双基”达标做成统计工作的一项常规考核项目,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明确相关考核职责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推动统计队伍专业化

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培训,我局制定了全年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每周一为局机关集中学习日,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乡镇基层统计集中学习日。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工作标准,严格练习打字、速算、强记数据、收审报表、统计分析等基本技能,开展岗位大练兵,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使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职

业观念,坚持讲真话、讲实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四、以科学的理念促进统计数据管理系统化

以“五级联网”为平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以“四大工程”为契点,建立一个真实完善的统计数据采集系统。就如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等方面情况答记者问时所描述的那样,在法定名录库中的调查单位,根据统一的规范报表,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上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基础统计数据,然后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在线共同去处理、加工统计数据,从源头上、报送环节上保证数据的质量。

总之,当前统计工作倍受重视,统计数据倍受关注。中国统计人为了不断提高中国统计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不断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我们明确了中国统计要更加改革创新,要更加规范统一,要更加开放透明。强基础,抓关键,逐步推进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调查法制化、任务落实制度化、队伍专业化、手段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篇: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

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近期有关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统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提高统计制度反映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指标体系的引领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有利时机,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方式的现代化,不断推动统计生产力的发展和统计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

合理配置和统筹使用各种统计资源,统一规范统计调查的组织模式和统计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能。将所有面向企业单位、住户以及个人的调查内容统筹考虑,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既满足各方统计需求,又方便调查对象填报,全面、高效的统计调查制度。按普查周期对普查与常规年定报进行一体化设计,保证统计调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国家、地方和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提高统计制度方法的整体性、统一性、互补性和可操

- 3 - 作性。将统计设计与现代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元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提高统计工作效能。充分考虑基层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工作条件,有效减轻基层及调查对象负担。努力满足调查对象的统计需求,提高调查对象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推进统计制度改革,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总体规划、明确目标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重点改革,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质量可靠、数据协调、组织合理、运行高效的统计体系,推进国家统计体系和统计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大周期设计,建立健全科学完整和有效引导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进程的统计制度体系,技术手段先进、获取渠道多样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管理严格规范、过程质量可控的统计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有效引导转型发展。

1.加快构建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经济- 4 - 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发挥好引领导向作用。

2.建立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数据基础,研究建立反映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淡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加大资源消耗、质量效益、生态环境、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指标的权重。

3.完善监测评价数据发布制度。随着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分地区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及时调整统计监测制度和发布制度,逐步加大数据发布频率,及时反映和衡量各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切实提高数据质量,努力提供可靠支撑。1.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不断改革统计制度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确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业务流程,优化统计报表和指标,不断拓展统计范围,更加自觉反映经济建设,全面揭示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政治建设,系统搜集社情民意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文化建设,系统揭示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实际;更加自觉反映社会建设,系统揭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程度;更加自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监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情况。

2.全面实施统计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可

- 5 - 靠性。加快建立统计法律法规、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统计业务流程管理相关规定》、《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国家调查队统计流程规范》等重要统计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确保统计调查项目设计设定、统计调查组织实施、统计资料管理公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不断完善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评估办法,科学审核评估数据。严格落实县乡两级基层统计工作规范,提高基层一线统计工作水平。提高企业、住户等统计调查对象源头数据的质量,推进国家通过联网直报、手持电子终端等方式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进一步优化软件功能,对数据质量实施监控。

3.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切实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源头数据质量核查机制。

(三)解决主要数据矛盾,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1.实现国家与地区数据衔接。实行GDP统一核算,实现地区与国家GDP数据的衔接。实行能耗统一核算,实现地区能耗与国家能耗数据的衔接,以及国家与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的基本衔接。

2.提高国民经济重要比例数据的协调性。改革国家GDP核算方法,从源头上解决基础数据质量问题,提高第一、二、三产业,投资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等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数据的协调性。

3.增强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的匹配性。重点解决工业增速- 6 - 与GDP核算中工业增速数据的不衔接。

(四)着力确保摸清家底,更好服务宏观决策。

1.科学设计普查方案,反映基本国情国力。要科学设计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方案,合理设置普查内容,为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查清第一、二、三产业经济规模、布局、结构,查实产业组织和发展状况,准确掌握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的最新变化,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基本国情国力统计数据。

2.充分利用部门普查资料,摸清自然人文家底。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开展的地质、水利、矿产、地理信息、海洋经济、文物等普查资料,摸清自然、文化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家底,更加全面反映国情国力。

3.不断拓展统计领域,全面反映总体布局。要建立健全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计制度,特别是要不断拓展反映政治文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领域,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利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债务负担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填补统计缺失。

4.编制资产负债表,摸清国家财富家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摸清整个国民经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规模、分布结构以及国民财富与总体经济实力的家底,为深化改革

- 7 - 和顶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统计效能。

1.巩固拓展“四大工程”。尽快实现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2.广泛应用大数据。利用互联网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记录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拓展统计调查资料来源,为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全力推进商场、超市和电商等企业电子化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财务会计和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软件。加大对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的应用力度,进一步强化统计与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质检、测绘等部门在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上的共享。

3.积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普查区划分、普查地图绘制和普查单位定位、住户调查样本抽选,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

四、重点工作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加总的地区生产总值的衔接。

改革GDP核算方法,结合向SNA(2008)过渡,改革城镇居民自- 8 - 有住房服务价值、居民消费支出核算方法,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修订国家GDP生产和支出数据。积极推进地区GDP统一核算,2014年,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结合GDP核算方法改革,统一修订2013年及以前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3年及以前地区与国家GDP总量相衔接。2014年,在认真研究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地区GDP国家统一核算的正式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如果国务院通过此方案,拟于2015年初,统一核算2014年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4年地区与国家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并从2015年一季度开始,正式分季统一核算国家和地区GDP,实现地区与国家季度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

(二)建立主要专业当月当季统计调查制度,实现当季生产总值核算。

一是改革现行以累计为基础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分季(分月)专业统计调查制度,为分季GDP核算提供规范的基础数据;二是根据调查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采用国际通行方法计算分季GDP及各行业增加值;三是对分季GDP及行业增加值做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四是制订分季GDP与GDP的衔接方法,使分季GDP之和与GDP相衔接。

(三)完善能源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全国能源统一核算制度。制订统一的全国及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方案,确保2015年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数据

- 9 - 基本衔接;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关资料,修订国家与地区2013年及以前历史数据,力争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基本衔接。

(四)加强网络零售统计,进一步完善零售额统计方法。按照“卖家三分,买卖共统,普查为基,大数支撑”的总体思路,加快电子商务零售统计改革。一是完善卖方统计,即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对数量较多的未登记的个人卖家,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大数据进行推算;二是加强买方统计,通过住户调查对买家网上消费支出进行统计。通过买卖共统,比对验证相关统计数据。

(五)建立创新调查统计制度,实施全国企业创新调查。2014年上半年提出科技统计工作整体方案,研究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组织实施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为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提供统计保障。

(六)完善城乡划分标准,建立健全城镇化统计制度。完善城乡划分标准,改进城乡界定方法,增加对建筑物的质量、用途等的判断,综合确定城乡地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可操作性。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等核实城乡划分情况,多角度、全方位验证城乡划分数据质量。

完善人口变动调查,增加反映城镇化质量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输入地农民工调查,推动建立农民工市- 10 - 民化进程监测调查制度;增加发布有关城镇化结构分类数据,科学引导推进城镇化进程。

(七)加快研究改革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加快研究以工业生产指数替代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方法。采用产品物量指数与价格缩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幅增加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品种,进一步完善工业生产指数的编制工作。

(八)深化和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

实现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选取几个省份进行全省范围三种渠道的专项或综合试点;2015年全面双轨运行,并总结全国经验,最终形成并下发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2016年在全国正式执行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按月发布联网直报企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季发布全部企业和重点部门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年发布全社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统计数据。

(九)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

完善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合理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和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的业务分工,科学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的调查范围、频率、方法、指标及数据采集报送方式;进一步提高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质量,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和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奠定基础。

(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改进统计工作。积极利用大数据编制运输业价格指数;提出利用大数据计算汽

- 11 - 车、电脑、手机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等特殊商品价格指数的办法;制订超市、商场以及网络销售等电子化价格数据的利用办法。拟定各项价格指数的权数编制方案,调整CPI和PPI分类,为下一轮基期、权数轮换奠定基础。

加快推进遥感技术在2014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等农业调查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提高直接调查能力,争取三年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的可靠性。加快农产量快速调查车系统研制,争取2014年投入使用。

(十一)扎实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深化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的方法制度改革,2014年完善能够体现居民福祉的住户调查指标体系,研究多主题轮换调查方法,落实大中城市缩短调查户记账时间工作,加快推广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切实减轻调查户负担。全面加强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做好样本管理和维护、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做好现场调查组织、严格基础数据审查和开展全过程质量评估,切实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做好一体化数据的发布解读,积极稳妥做好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收入数据的测算、新老口径数据的衔接和报告发布工作。

(十二)健全完善新型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统计。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2014年研究提出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目录初稿,组织重点地区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开展测算。2015年研究提出与标准分类目录相配套的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客观、真实- 12 - 反映各类服务业新型业态、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统计调查,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2014年扩大调查范围,将金融业纳入统计范围,开展农业和非企业电子商务统计制度研究;研究建立电子商务定期监测调查,适当增加分品类统计;结合经济普查及部门统计资料,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并推算全社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

(十三)加快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真实可靠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对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全面更新,并对联网直报单位进行重点核实和比对,确保联网直报调查单位真实可靠。要利用经济普查工作中形成的部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利用部门资料及时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要在普查形成的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和可视化展示工作。

(十四)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今后一个时期,将从以下方面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一是认真研究资产负债表的国际标准;二是合理界定我国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范围;三是深入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与法人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四是广泛搜集相关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五是研究主要资产和负债的估价方法。

- 13 -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组织领导,国家统计局成立全面深化统计改革领导小组,马建堂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张为民、李强同志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其他副局长、党组成员、总师为副组长,各相关司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办公室设在统计设计管理司。

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履行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领导责任,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实际,制订改革工作方案,明确领导主体、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统计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为开创统计改革新局面做出积极贡献。

- 14 -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4]84号 【发布日期】1994-12-01 【生效日期】1994-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全面推进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4〕84号)

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去年,我省在阜阳地区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经过一年的试点,已取得成效,并在全省推开。为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统计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各级党政领导所十分关注。农村统计工作是检查和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把尺子,是各级政府考核奔小康进程、进行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农村统计工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农村统计调查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全省由过去的30多万个生产队变为1200多万个农户,原来那一套层层汇总、逐级上报的全面统计已经不适应;二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与经济成份的变化,比较普通地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三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乃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农村统计改革。各级政府特别是政府分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统计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建立新的农村统计制度当作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二、农村统计改革的目标与实施步骤

农村统计改革的目标是:改革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建立以农村居户抽样调查为主体、其他统计调查相辅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建设、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完善统计调查组织管理,逐步使我省农村统计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全省农村统计改革分三步实施:第一步,1994年,在全省铺开农村统计改革,组建抽样调查网络,编制《农村抽样调查方案》,先开展农村住户调查与粮食产量调查(1994农民收入、粮食产量一律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准)。第二步,1995年,把农村全面统计的内容基本纳入抽样调查,凡是用抽样调查能取得的数据,就不再布置全面统计,实现农村统计向以抽样调查为主体过渡。第三步,1996年,在完善调查网络、调查内容的前提下,发挥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多功能作用。在每个步骤上,都要把加强农村统计的基础建设、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统计信息站建设结合起来。

三、三、认真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建设

随着农村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农村统计网络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乡镇统计站的建站率已达到90%以上,有的已使统计网络延伸到村、组。为了真正发挥统计站的综合、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作用,必须实现农村基层统计规范化。各地要按省统计局《安徽省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方案(试行)》执行,并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验收制度。

四、四、稳定农村统计队伍,配好乡镇统计员和调查员

农村统计改革以来,各地统计人员有所充实,队伍得到加强,乡镇专职统计员配备率已达70%以上,聘用专职调查员达60%以上。但仍有不少地方应配的统计调查人员没有到位,一些乡镇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或调查人员。因此,各地要把基层应配的人员配备到位,除四类乡镇外,一律配专职乡镇统计人员,并在现有的干部中选拔思想好、能胜任的年轻人担任。乡镇以下兼职统计员、调查员以及辅助调查员,应由人事和统计部门举行考试,择优聘用。调查人员必须取得资格后方可上岗。要保持统计调查人员的相对稳定,必须调动的,要征得上一级统计部门同意。

五、五、切实解决必要的经费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各级的事各级办。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农村统计改革所需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调查员、调查户的补助,各地要结合实际,保证年终兑现,使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六、建立必要的培训制度

提高统计调查人员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进行业务培训。培训采取分级负责制,省培训到地市,地市培训到县(市),县(市)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原则上一年一次,有条件的可以每两年再隔级下培一次;形式多样,可以专门办班,也可以以会代训。县(市)与乡镇对村辅助调查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辅导。各乡镇统计站都要把提高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列入工作目标并形成制度。

七、七、坚持依法统计

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 统计法》和《安徽省统计管理监督条例》,坚持依法统计。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乡镇企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等重要统计指标,各地要下功夫搞准搞实。对此,乡镇领导及统计调查人员负有直接的责任。对拒不履行统计义务,迟报、拒报、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对强迫或授意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假假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农村统计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省统计局《关于认真搞好全省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统农字〔1994〕113号)执行。考核评比工作,按省统计局《安徽省农村统计改革考评办法》(统农字〔1994〕195号)及其《实施细则》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大数据”推进政府统计改革的研究

【摘要】这几年大数据概念从陌生到熟悉,特别是在国内几大网络巨头大力推广下,大数据概念迅速落地并产生巨大效应,打车、订餐等应用不一而足,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重要作为和优势为社会各界所认可。政府统计部门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如果能与大数据理念有效结合,将主动引导一场统计变革,大幅提高政府统计部门数据收集、分析、管理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统计;数据收集;数据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我国信息生产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集合,融合了文本文字、视频、音频和各种零散化、非结构化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基于海量数据的大数据技术已经挖掘出更丰富、更精准的信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现在政府统计工作只有与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取得科学发展。

一、政府统计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无论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还是四大工程、投资改革,统计部门都能坚持规范统一、公开透明、改革创新,默默无闻工作,勤勤恳恳奉献,孜孜不倦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三期叠加、矛盾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统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狠抓数据质量,更是发挥了信息窗、晴雨表、参谋库作用,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政府统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统计原有工作方式受到巨大冲击

对比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统计方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工作模式,还是工作方法,都缺乏创新,造成取得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时存在偏差,降低了政府统计公信力。而大数据技术与此完全不同,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获取海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分析。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所取得的成效就是这个技术应用的结果。

(二)政府统计信息受到巨大冲击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政府统计信息来源,如果说以前是孤岛式信息收集方式,那么现在就是一体化信息共享模式,如果说以前是数据收集代理机构,那么现在就是数据整合分析机构,如果说以前基本主要靠综合统计,那么现在需要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协调发展,如果说以前数据更多在统计系统内部传输,那么现在需要加大内外传输数量和频率。海量的数据交换,将为统计部门提供成倍增加的统计数据,如果没有对传统政府统计信息方式的一次彻底颠覆,就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

二、政府统计的改革方式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势必要带来政府整体统计环境的巨大更新。无论是在技术、理念层面,还是在统计部门人员、工作方式方法层面,都需要一场深入的改革创新来释放统计生产力。

(一)数据收集环节具体改革措施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统计环境,传统统计工作要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数据收集方面,包括渠道建设方面和技术手段革新方面。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要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动寻求数据收集理念、方式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更加注重渠道建设和新技术应用,可以自己建设“互联网+”,也可以与搜索引擎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数据展开统计分析;二是在推进部门统计中,实现中央直属部门内部非机密信息对统计部门共享,更好促进统计工作开展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拓宽数据收集广度,加大数据分析深度,提高数据质量精度。

(二)数据利用环节具体改革措施

面对新形势,特别是统计层次、统计范围的扩大,随之带来的统计数据的海量增加,必须对数据分析、利用环节进行改革,因为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容纳、利用海量数据资源。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改造,适应海量数据的统计规律,从中快速、有效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统计数据利用效率。

1.整合数据。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数据信息量巨大,也非常纷繁复杂,根本不可能直接应用。所以,要对其进行数据分类,然后形成数据模块,再根据数据类型,开展深度分析、挖掘。然后运用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方式,进行数据预处理。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数据才能有效使用。

2.推进数据共享。积极探索构建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一管理、普遍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完善统计部门和各部门的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共享各部门已对外公布数据和可以在多部门间共享的其他数据。发挥数据共享1+1>2的效果,深入挖掘信息数据内在价值,切实推进政府内部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相关方面信息共享。

3.开发更好更新统计产品。统计产品是统计工作最终成果,统计产品包括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统计报告和统计资料。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数据有助于党政领导机关作出科学决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有助于居民对生产生活作出正确选择。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催生更多更有技术含量、更加简明易懂的统计产品,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民。

三、结语

总而言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只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发展良好机遇,有效、及时推动政府统计改革,就一定能保障统计数据更准确、更完整,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1).[2]于浩.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3).[3]陈凤佳.大数据时代政府实现有效数据管理的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28).作者简介:刘万涛(1968-),男,辽宁大连人,辽阳市统计局局长,统计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政府统计、企业统计。

第五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在2010年全国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强

(2010年9月19日 西安)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行动规范。全国基层统计人员、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者、政府部门统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贯彻、执行、实施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是统计部门的看家本领和工作本钱。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全面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发现目前实施的统计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下面我就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新中国统计至今60余年,经过几代统计人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这五个体系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一)统计标准体系

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统计工作的实质是通过统计调查、分析的手段,找出社会经济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联系,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分类和分组。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统计标准成为统计工作必须加强 的重要方面。根据《统计法》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标准方面负有领导和主要制定的责任。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相关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部门统计标准。60年来,经大量的工作,我们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统计标准不全,各专业统计、各部门统计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的统计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这是非常大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全国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统计工作都是围绕这些统计标准进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从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联合国推荐的SNA体系,结合中国的MPS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轨制的核算体系。80年代初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双轨制核算体系,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需要。统计一方面要观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指标,同时也要观察计划以外市场经济调节的指标,双轨制满足了中国在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学术界和统计界也解放思想,打破了理论上的桎梏,推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建立。1992年以后结合联合国SNA,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为全面观察和核算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行业竞争、国际竞争,提供了大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立了统计部门的地位,这是一项重大的统计革命。截至目前,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指标来替代GDP,这是我们改革的一大成果。

(三)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务院各部门、高检院、高法院、人大财经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等一百多

个部门,共有232套制度,4300种报表,近两万个统计指标,共同组成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是确立了普查的主体地位,1990-2000年,10年间我们做了5项6次普查,2001-2010年,我们要做3项4次普查。二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从农村的农产量抽样和住户调查到城市的住户调查和物价调查,再到工业、商业、劳动力调查等,全面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为满足新形势下体制改革和社会多元化需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全国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维护政府统计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统计调查的质量,我们依法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陆续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统计管理办法。1999年出台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试行)》,去年制定和完善了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内部管理流程。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制度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

回顾我国统计工作几十年的历程,从三大方面和五个体系来看,我国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制度,作为统计日常工作的规范,促进了中国统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一)主要特点

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

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报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

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我国常规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

4、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当前,统计标准的制、修订主要围绕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分类标准开展,而结合统计实际,配合统计自身发展和方法制度改革研制的分类标准较少。特别是当前制约统计制度改革的统计调查单位、配合城乡住户一体化的住户调查支出分类、以及反映我国所有制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等标准都急需进行研究、改进或者制定。

5、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

6、对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纠偏不够。任何统计制度方法从设计起就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时间、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统计制度存在瑕疵,同时我们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偏方面做得还不够。

7、对统计方法制度执行结果没有评估检验。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数据来证明。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对统计方法制度的事后评估机制和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调查对象和数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修订。

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从事统计方法制度工作的同志确实对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统计方法制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变,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要看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提出的严重挑战。当前社会公众对工作非常关注,出现“热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对统计工作的热议?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统计的需求增多了,要求提高了,从过去大家不重视统计到目前的“热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利益与统计密切相关了。第三,社会热议给统计增加了压力,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从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三多”的特点:第一,肯定的居多,大多数还是认可政府统计数据;第二,不理解的多;第三,误解的多。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我们没有把统计数据生产的流程告诉大家,没有把方法制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社会公众。对此,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对于公众的不理解,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去宣传统计;对于误解,我们要更好的解释统计方法制度,改进我们的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期待。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实用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和一般规则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1、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改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通过保留当前适用的,去掉陈旧过时的,充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改进和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整个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实际,适应社会各方面的统计需求。

2、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工作要根据新环境和实际情况,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目前我们要大力贯彻和执行以普查为基础,推进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综合利用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要以保证数据质量为基础,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以较小的力量、花较少的钱来达到统计的目的。当前

调查方法体系方面一个大的问题是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分级考核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去统一协调和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并智慧地去研究和解决。

3、要提升统计标准化水平。现代化的统计应该是标准、规范的“方法制度流”,统计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要实现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统计标准化是关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借鉴国际经验的力度,强化我国统计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4、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特别是支出法核算;第二,建立和完善季度GDP核算;第三,完善可比价核算;第四,做好GDP统一核算。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立足当前,就是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对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内容、统计范畴、调查方式等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兼顾长远,就是在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这个长远目标出发,将当前的每一项改革作为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来设计,逐步实现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2、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现有的统计工作条件是有限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统计工作地位。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部门,而统计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当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统计部门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量力而行。

3、统一设计的原则。专业统计的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改革创新,由专业进行初步设计,设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综合协调的设计。要统一考虑普查与定期报表制度的衔接,考虑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衔接,消除矛盾,进行连续性、周期性设计,将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程设计的原则。统计方法制度设计要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事前要对方法制度进行进行科学的论证,保证方法制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事中要制定管理办法,监督方法制度的执行过程。事后要进行评估,找出方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反过来进行优化设计。

四、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几点要求

为了顺利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落实各项重大的统计改革任务,各级设计管理系统必须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推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具体提出四点要求:

1、要加强新形势下对统计方法制度创新的研究。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我们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要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过去我们对方法制度的贯彻执行下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对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设计,就没有真实可信的统计成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统计方法制度在统计工作中的统领作用。

2、要加强和优化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要精细化,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建立调查项目监督和检查制度,及时高效地管理好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服务好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工作,做到国家、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相互完善、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常务会研究决定,对统计调查项目要进一步严格管理,各级统计局和国家各级调查队要确保国家最基本的统计调查项目的贯彻执行和数据质量。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我们应该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大包大揽,过多地承担了应该由部门和社会承担的调查任务。特别是各调查总队一定要完成好国家统计局下达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任务,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上报,无关主体的调查项目原则上不再承接。

3、要进一步完善方法制度的组织实施机制。再好的方法制度,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保障,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并达到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对而言,我

们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方案的多,对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在现行的分工既有按行业划分、也有按城乡划分和按调查方式划分的组织实施机制下,如何配合是一个大学问。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是方法制度的新的探索。

4、要建立对方法制度的评估制度。统计方法制度需要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并建立全过程的方法制度评估制度。今年7月底,国家统计局在北戴河召开了国家统计制度评估会,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各地方、各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统计制度方法评估制度和评估机制,对历史上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认真的理清,制定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的会议,我们做一个动员。对于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一部分是贯彻国家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贯彻的过程是否严格;另一部分是地方自己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是否有重复、矛盾,是否有可以舍去和优化的部分。

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根本,统计工作者离开了统计方法制度就不能称为统计工作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很好地加以研究、改革和完善,促进“三个提高”。

同志们,当前中国统计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方法制度工作已经被推到了统计工作的最前沿,各级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都要有危机感,更要有历史责任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设计,优化管理,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为实现统计工作的“三个提高”、为开创中国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为实现统计“六化”努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文物系统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文物系统改革创新 中国文化记者刘修兵报道: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201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

    周振海: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周振海: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作者|周振海‘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8年第6期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金融......

    全面创新机制 深化统计管理 大会报告

    全面创新机制深化统计管理 为加快全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召开全区统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 2012年04月09日 来源: 中国工商报□上海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 吴振国 2012年2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新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好本地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抓好全局......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 近年来,岢岚县委组织部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整体工作大局实际超前谋划、把握关键、积极探索,......

    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范文大全)

    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11〕14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