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创新机制 深化统计管理 大会报告
全面创新机制
深化统计管理
为加快全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而努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召开全区统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家、省、市统计局工作部署,总结全区统计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目标任务,动员全区统计系统,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加快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作出新贡献。区委、区政府长期关心、重视统计工作,(领导)亲临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将这次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下面,我就全区统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全区统计工作回顾
过去几年,是我区“十一五”规划收官和“十二五”规划开局的承上启下之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统计紧紧围绕全区中心、重点任务,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依法统计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强基础、建机制、创品牌、优服务,全力开创了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一)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圆满成功。
三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3000多名普查人员的艰苦奋战,我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人口普查数据的核实、汇总和评估,依法及时发布了《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工作成果《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一书已编印出版。数百日夜弹指去,追昔溯往心潮卷,从最初的准备落实到“两员”培训,从前期的清查试点到正式入户登记、从普查表的审核验收到最终的数据处理,全区各级普查机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第一流的工作标准,创出了第一流的普查业绩,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其中:区人普办、区城西街道、城东街道人普办荣获江苏省人口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九龙镇、罡杨镇、城南街道人普办荣获市人口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被评为省、市普查先进个人,今天会议上我们还将发文表彰355名区级普查先进个人。在此,我谨代表区普查领导小组向与会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二)领导重视、管理规范,统计基础建设不断夯实。一是加强领导,统计影响不断扩大。区委书记 同志多次明确指出:“不重视统计、不懂统计、不关心支持统计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制定政策、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做出重大部署时,都要听取统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 在我区各种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统计部门都是当然的主角;每年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都安排专题听取统计工作汇报,对统计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全区统计数据做到了数出一门,统一扎口管理,统计部门的权威得到全面树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不断扩大。
二是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敢为人先。早在2005年,我区审时度势,区人事、编制、财政、统计等四部门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全区乡镇、街道统计站实行区级管理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实体型统计站,创造性的发展出镇街统计区级垂直管理模式,一举破解了多年来长期存在的镇街统计机构不全、统计职责不明、人员队伍不稳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全区镇街统计机构全面完成“一合三统一”改革,实现了“八有八化”目标,基层基础统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是健全制度,考核量化更上台阶。近年来,我区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出台了《 区部门统计工作规范》、《 区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规范》、《 区“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细则》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和文件,对全区统计工作及时加以规范引导。今年全区还将加大统计督查考核力度,今天会上下发《 区部门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 区镇街、园区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 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等三个考核办法,区政府也将统计工作列入部门、镇街“三个文明”考核内容,如此大的考核力度,将有力地推动全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更上台阶。
(三)超前谋划、加速推进,统计“四大工程”走在前列。统计“四大工程”是近年来国家统计改革的重点项目,区统计部门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勇于创新。一是率先实现联网直报。2009年,先后投入25万元,架设了统计内外网,自行开发数据处理和网上直报平台,实现了国家、省、市、区、镇街的五级统计联网,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规模以上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劳动工资、部门统计、名录库管理等主要统计专业报表的网上直报。二是扎实开展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由政府牵头建立了与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税务、质监、编制等部门行政记录资源共享机制,制定了名录库工作专项考核办法,配备专人负责名录库更新维护。三是稳步推进“企业一套表”工程。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单位、统一布置”的原则,按照确保上报率、及时率、准确率“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扎实细致地布置“企业一套表”工作。对“三上”企业全部送达了《区统计法律事务告知书》,回执回收率达100%,直接面对调查对象举办15场培训会,首次参培率超过95%。
(四)围绕中心,发挥职能,统计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一是统计产品广受好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统计资料》、《统计月报》、《统计快报》、《统计专报》等各种形式,连续、不间断地发布各种有效信息,年均完成各类统计分析60多篇,报送统计信息150条左右,成为各级领导研究、指导工作的可靠 4 依据。在每年召开的人代会、政协会上,统计部门编印的专题宣传画册资料每次都得到与会代表委员的好评。“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三农工作”、“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商贸兴区”、“居民收入”等五大课题调研文章,成为统计部打造的在全区深有影响的拳头精品。
二是服务方式推陈出新。区统计部门在多年来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两次上门(上门指导业务、上门送统计法)”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大走访大调研统计服务月”活动,听取部门建议、征求企业意见,全区召开统计工作座谈会10多场,发放统计宣传资料600多册,走访区四套班子、区各部门和镇街近60名相关领导,100名村社区负责人和全区400多家“三上”企业,收集汇总意见20条,形成调研报告12篇。区主要领导在活动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统计局的做法很好,是作风建设月的实际成果,体现了立足本职、服务全局的主人翁责任,请纠风室予以转发,供全区部门抓作风建设时学习借鉴。”
三是服务手段多种多样。组织了统计法进党校活动,年均承制宣传统计法的《每月一法》三期,举办镇、街(园区)行政一把手统计法律法规、统计知识专题培训班,李卫国区长亲临会议讲话并提出明确要求;精心编印《统计知识读本》,向全区各级领导赠阅;跟踪全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完成情况,第一时间为区主要领导提供《统计快报》,让领导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态、决策经济事务;及时改版发布《统计月报》,依法向社会各界发布《统计公报》,出版发行《统计年鉴》。
(五)创新形式,锤炼作风,统计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一是统计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在我区编制压缩收紧的情况下,4年间统计部门公开招录公务员5名、事业人员16名,聘用劳务派遣人员6名,统计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此期间,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先后有4名同志走上乡局级领导岗位,5名同志被选拔为新一轮区乡局级后备干部,创造了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机制。二是统计作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统计系统创新形式,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五对照、五检查”、“三问三治”等一系列作风建设专题活动,在全系统形成了比成绩、找差距、赶先进的良好风气。三是统计文化建设展现新风貌。全区统计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先后举办了统计演讲、统计论坛、公文写作、户外拓展、一员双岗、结对拜师、文艺汇演等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区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增强了统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过去的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努力克服通胀、紧缩等外部不利因素,勇于搏击、逆势奋进,取得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统计数据作为反映全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起到了应有的参谋助手作用,统计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区统计局六年内四次被评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两次被评为“机关作风建设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各部门、镇街大力支持、有 6 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统计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向辛勤工作在数据前线的统计工作者,向给予统计工作大力支持的区领导、各部门,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统计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牢牢把握统计工作的主动权。
(一)、今年全区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1、认清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带来的新挑战。区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确立了今后五年“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致力打造“三张名片”,倾力建设“五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要求。2012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更是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启动之年。统计系统如何围绕区委、区政府新的发展目标,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民生幸福、结构优化调整,对外开放创新,城乡建设发展,政府效能提升的成效和成果,是统计部门面临的新挑战,也是统计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
2、认清统计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带来的新压力。今年,国家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正式进入实战阶段,这是统计调查工作的一次重要变革,统计工作思路、统计生产方式、统计工作职能都将发生重大转变。省政府2011年167号文件要求把统计部门打造成为数据管理中心和数据评价中心。对照要求,全区统计基础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够高,统计业务能力、统计服务能力、统计公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事业的发展相对于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还不相 7 匹配,统计部门必须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3、认清政府科学决策需要优质统计服务带来的新要求。今年,区“两会”将“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今年的政府中心重点工作,部门、镇街统计工作也将在今年首次列入“三个文明”的考核内容。这是区委、区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更是区领导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2012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区“两会”精神,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二)、今年全区统计工作的主要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两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提高”,全力推进“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进一步强化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信息化和统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为我区打造“三张名片”、建设“五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统计保障。
三、2012年重点工作
一、抓好“五个重点”,进一步提升统计保障水平。一是加强统计业务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认真组织年、定报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切实做好“一套表”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学习研究,适应统计业务职能的转变。建立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装备“四新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完善“四新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制度,客观准确 8 地反映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和变化状况,为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统计保障。加强服务业统计。以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为中心,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新兴服务业态的研究,加强对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设立文化产业调研课题,为“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加大社情民意调查力度,积极拓展民生民意调查的覆盖面。认真抓好人口普查资料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普查资料的作用。
二是加大依法统计力度。围绕统计“四大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执法检查,为“四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结合“企业一套表”的实施,建立实施轻微统计违法行为告诫制度,促进企业整改规范;建立统计执法效能后评估工作机制,对执法工作效能及时跟踪、调查与反馈,提高统计执法质量。实施“六五”统计普法规划,加强统计法制宣传,结合统计开放日、《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统计法制宣传周等开展统计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活动。加强统计执法培训,切实履行“依法行政指导、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执法指导和监督、普法宣传教育”等主要职能。加强依法统计教育,全面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技能,促进统计执法队伍形成“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风气。
三是弘扬统计文化精神。统计文化是推动统计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根据统计系统实际,结合建“四型”机关,创一流业绩主题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等为主题的系列文化建设活 9 动,大力弘扬统计核心价值观,建设“快乐统计、和谐统计”的良好氛围。结合省统计局成立60周年大庆,要制定符合要求,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加大宣传和庆祝力度,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展现统计文化风貌,扩大统计文化影响,推动统计文化建设,为统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推进统计队伍建设。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着重提高统计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加强人才建设,顺应“三个提高”要求,着力提高统计队伍的学习研究能力、数据生产能力、监测分析能力、方法创新能力、依法统计能力和信息化之城能力等“六项”能力。加强队伍管理,继续完善人才培养和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统计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统计事业中来。加强综合素质建设,通过开展统计从业资格培训、鼓励参加职称考试等项工作,继续开展统计专业知识业务系列讲座,将“1+3+X”工程引向深入,提高全区统计队伍业务水平。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把勤廉作风建设贯穿于统计业务中,推进“求实、创新、严谨、奉献”统计行风建设,争创统计服务品牌。
五是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
二、推进“四大工程”,进一步加快统计改革步伐。一是加强单位名录库管理。严格落实“先进库、后报数”原则,所有填报2011年年报和2012年定报的调查单位必须是名录库中的单位。拓展资料来源,增加核查频率,认真做好“三上”企业的审核确认工作。组织对全区企业主要业务活动与行业代码 10 的一致性核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核准核实统计调查单位基础信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好已经出现的问题,预见将会出现的问题,避免可能要产生的问题。及时更新维护名录库,做到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及时更新,全年名录库维护工作更新率确保在95%以上,在全市考核中进入前列。
二是加强“企业一套表”稳步推进。从2011年年报和2012年定报开始,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统计调查对象将全面推行“企业一套表”,并实行联网直报。在宣传发动上要面向领导、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讲解;在技术推进上强化网络环境和软硬件设备保障;在工作推进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强化业务培训指导、开展上门督导检查。确保“一套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确保新旧制度和前后数据的有机衔接,保持统计数据的稳定性。
三是加强企业沟通联系。巩固发扬“大走访大调研服务月”活动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的上门督查指导。继续做好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发放工作,确保“一套表”实施企业全覆盖,促进企业认真履行统计义务,以联网直报方式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报送统计调查资料。督促企业依法落实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并按规定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按时参加继续教育。指导企业按要求规范设置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四是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根据《江苏省“企业一套表”数据处理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区统计网络基础建设、网络 11 安全建设,做好镇街统计信息化的考核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从方案设计、任务布置到数据采集、传输、加工、汇总、存储和发布的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继续建设安全的局与镇街统计站内部文件存储、传输平台,促进统计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区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区信息资源即时共享。
三、出台“三个办法”,进一步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一是制定《区部门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将其列入镇街、部门三个文明考核内容,切实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明确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分工,努力实现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既覆盖全面又不交叉重复。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工作,提高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水平,增强部门统计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加一步加快部门统计调查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加大部门统计改革力度,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行为,努力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积极为部门行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二是修订出台《区镇街、园区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各镇街、园区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进一步明确镇街统计工作职责,增强基层统计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抓好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镇街统计管理制度和信息网络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分年报、定报、基本单位名录库 12 和专项统计调查四个方面,对数据时效、质量、上报格式、编报说明做了系统规定。进一步落实统计服务要求,从服务领导和服务基层两个层面,明确服务的方式与方法,数量与质量,评选与考核。
三是制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进一步强化“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督查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三上”企业达标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四新产业”企业督查与指导,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台帐和定期报表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进程,逐步建立规格统一、安全便捷的企业统计电子台帐系统,做好新增企业联网直报培训。进一步激发全区“三上”企业统计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大先进表彰的物质奖励力度,在统计人员中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三上”企业统计业务水平,切实提高全区统计数据质量。
四、提升“两个能力”,进一步优化统计服务水平。
1、提升解读统计数据的能力。一是提高数据采集的能力。关注国家、省、市政策导向,围绕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心目标,第一时间采集区内外经济信息,加强对经济社会指标的理解,深化对统计数据所揭示重要问题的把握。二是提高准确使用数据的能力。认真做好数据的审核把关,严格数据源头质量,改进数据质量控制,确保采用的每笔数据都真实可靠。三是提高把握数据细节的能力。注重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交流,深入挖掘部门数据之间的关联和潜在的原因及影响,捕捉细小数据中反映的经 13 济变化情况,增强经济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党委政府提供切实可靠的决策建议。四是提高全面分析数据的能力。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总量和分类数据进行多向纵横对比分析,深入开展统计监测分析,提高分析预判能力,及时反映我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注重从整体层面准确完成对各类数据的掌握和使用。
2、提升统计优质服务的能力。一是加强统计数据监测与评价工作。按照省政府2011年167号文件: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评价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民生幸福、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重要方面指标监测,动态把握整体经济走势,及时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统计监测评价资料。二是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和信息工作。充分发挥统计部门数据资源优势,以统计信息为基础,以统计分析为重点,以统计课题为龙头,强化对统计数据的挖掘和相互关系分析,切实提高对统计数据的分析预判能力、诠释解读能力和决策咨询能力,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努力提供“快、精、准”的优质统计服务。三是加强统计新闻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与区新闻机构、网站媒体密切合作,健全统计新闻和信息发布制度。按时向政府和社会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版统计信息网站,完善统计数据发布栏目,及时更新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在线访问平台和部门电子信箱,做好统计数据和相关指标咨询解释。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将统计法制和业务知识纳入党政领导 14 培训课程。重大统计活动邀请新闻媒体进行全程报道,努力营造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做到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统计信息知情权,进一步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五、把握“一条主线”,进一步扩大统计品牌效应。今年年初,局党组要求把“全年统计工作创先争优”作为2012年工作的主线,力争在县级统计机构达标、统计服务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三项工作上求得突破,全区统计干部职工要立足工作实际,瞄准一流目标,迎难而上,克难奋进,为实现全区统计工作跨越式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首先,是县(区)级统计达标验收工作创省先进。今年,根据国家颁布的《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要求,要全力开展县级统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确保区统计局成为全省首批达标市(区)单位,力争达标工作创省先进。这次达标工作实质上是一次统计基础工作的大检阅,早在2006年,统计工作就被国家评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单位,这些年来,基础工作一直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机构人员、统计服务、统计信息化等各项基础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家《规范》标准更高、规格更严、要求更细,对照《规范》中7大项76个细分小项要求,我们在深化统计管理,全区统计基础力量均衡发展方面还有很大不足,还存在着部分镇街统计站统计人员短缺,硬件设施老化,知识层次不高的问题,我们的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服务工作、统计法制工作与《规范》要求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抓紧时间迎头赶上。同时,15 要加大镇街统计示范点建设力度,年内3-5个统计站达到省示范点要求。重点抓好“三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工作,加强年度考核评比,对先进单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保证全区企业统计上轨道、上台阶。
其次,是统计服务工作创“十佳人民满意机关”。过去的几年中,区统计局在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中一直排在全区前列,曾连续四年获得“十佳人民满意机关”称号。去年,我局被评为“机关作风建设先进集体”,这既是党委政府和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激励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机关作风好不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关键在服务。今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更加密切的监测全区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深入开展专题分析和经济分析,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针对性更强、参考价值更高的政策建议。面向社会,认真做好统计信息报送工作和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统计公开透明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诠释统计数据、传播统计信息,更加积极主动地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使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统计,努力扩大统计服务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后,是在市、区全年目标考核工作中争先进位。今年,在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打响服务品牌的同时,还要深入抓好目标考核工作,仔细分析对照细则中工作不到位的地方,及时改进完善。在市统计局考核工作中,要狠抓工作质量和数据质量,特别是在统计分析、信息的完成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取得领先。在全区“三个文明”考核中,要注意好政府中心工作与统计业务工作 16 的统筹结合,做到用统计数据服务政府中心工作,以中心工作促进统计事业的进步。
同志们,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统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掀开统计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为我区打造“三张名片”、建设“五个”,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第二篇: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
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近期有关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统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提高统计制度反映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指标体系的引领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有利时机,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方式的现代化,不断推动统计生产力的发展和统计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
合理配置和统筹使用各种统计资源,统一规范统计调查的组织模式和统计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能。将所有面向企业单位、住户以及个人的调查内容统筹考虑,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既满足各方统计需求,又方便调查对象填报,全面、高效的统计调查制度。按普查周期对普查与常规年定报进行一体化设计,保证统计调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国家、地方和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提高统计制度方法的整体性、统一性、互补性和可操
- 3 - 作性。将统计设计与现代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元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提高统计工作效能。充分考虑基层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工作条件,有效减轻基层及调查对象负担。努力满足调查对象的统计需求,提高调查对象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推进统计制度改革,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总体规划、明确目标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重点改革,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质量可靠、数据协调、组织合理、运行高效的统计体系,推进国家统计体系和统计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大周期设计,建立健全科学完整和有效引导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进程的统计制度体系,技术手段先进、获取渠道多样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管理严格规范、过程质量可控的统计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有效引导转型发展。
1.加快构建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经济- 4 - 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发挥好引领导向作用。
2.建立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数据基础,研究建立反映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淡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加大资源消耗、质量效益、生态环境、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指标的权重。
3.完善监测评价数据发布制度。随着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分地区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及时调整统计监测制度和发布制度,逐步加大数据发布频率,及时反映和衡量各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切实提高数据质量,努力提供可靠支撑。1.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不断改革统计制度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确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业务流程,优化统计报表和指标,不断拓展统计范围,更加自觉反映经济建设,全面揭示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政治建设,系统搜集社情民意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文化建设,系统揭示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实际;更加自觉反映社会建设,系统揭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程度;更加自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监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情况。
2.全面实施统计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可
- 5 - 靠性。加快建立统计法律法规、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统计业务流程管理相关规定》、《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国家调查队统计流程规范》等重要统计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确保统计调查项目设计设定、统计调查组织实施、统计资料管理公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不断完善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评估办法,科学审核评估数据。严格落实县乡两级基层统计工作规范,提高基层一线统计工作水平。提高企业、住户等统计调查对象源头数据的质量,推进国家通过联网直报、手持电子终端等方式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进一步优化软件功能,对数据质量实施监控。
3.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切实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源头数据质量核查机制。
(三)解决主要数据矛盾,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1.实现国家与地区数据衔接。实行GDP统一核算,实现地区与国家GDP数据的衔接。实行能耗统一核算,实现地区能耗与国家能耗数据的衔接,以及国家与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的基本衔接。
2.提高国民经济重要比例数据的协调性。改革国家GDP核算方法,从源头上解决基础数据质量问题,提高第一、二、三产业,投资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等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数据的协调性。
3.增强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的匹配性。重点解决工业增速- 6 - 与GDP核算中工业增速数据的不衔接。
(四)着力确保摸清家底,更好服务宏观决策。
1.科学设计普查方案,反映基本国情国力。要科学设计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方案,合理设置普查内容,为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查清第一、二、三产业经济规模、布局、结构,查实产业组织和发展状况,准确掌握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的最新变化,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基本国情国力统计数据。
2.充分利用部门普查资料,摸清自然人文家底。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开展的地质、水利、矿产、地理信息、海洋经济、文物等普查资料,摸清自然、文化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家底,更加全面反映国情国力。
3.不断拓展统计领域,全面反映总体布局。要建立健全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计制度,特别是要不断拓展反映政治文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领域,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利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债务负担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填补统计缺失。
4.编制资产负债表,摸清国家财富家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摸清整个国民经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规模、分布结构以及国民财富与总体经济实力的家底,为深化改革
- 7 - 和顶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统计效能。
1.巩固拓展“四大工程”。尽快实现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2.广泛应用大数据。利用互联网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记录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拓展统计调查资料来源,为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全力推进商场、超市和电商等企业电子化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财务会计和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软件。加大对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的应用力度,进一步强化统计与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质检、测绘等部门在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上的共享。
3.积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普查区划分、普查地图绘制和普查单位定位、住户调查样本抽选,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
四、重点工作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加总的地区生产总值的衔接。
改革GDP核算方法,结合向SNA(2008)过渡,改革城镇居民自- 8 - 有住房服务价值、居民消费支出核算方法,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修订国家GDP生产和支出数据。积极推进地区GDP统一核算,2014年,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结合GDP核算方法改革,统一修订2013年及以前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3年及以前地区与国家GDP总量相衔接。2014年,在认真研究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地区GDP国家统一核算的正式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如果国务院通过此方案,拟于2015年初,统一核算2014年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4年地区与国家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并从2015年一季度开始,正式分季统一核算国家和地区GDP,实现地区与国家季度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
(二)建立主要专业当月当季统计调查制度,实现当季生产总值核算。
一是改革现行以累计为基础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分季(分月)专业统计调查制度,为分季GDP核算提供规范的基础数据;二是根据调查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采用国际通行方法计算分季GDP及各行业增加值;三是对分季GDP及行业增加值做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四是制订分季GDP与GDP的衔接方法,使分季GDP之和与GDP相衔接。
(三)完善能源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全国能源统一核算制度。制订统一的全国及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方案,确保2015年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数据
- 9 - 基本衔接;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关资料,修订国家与地区2013年及以前历史数据,力争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基本衔接。
(四)加强网络零售统计,进一步完善零售额统计方法。按照“卖家三分,买卖共统,普查为基,大数支撑”的总体思路,加快电子商务零售统计改革。一是完善卖方统计,即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对数量较多的未登记的个人卖家,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大数据进行推算;二是加强买方统计,通过住户调查对买家网上消费支出进行统计。通过买卖共统,比对验证相关统计数据。
(五)建立创新调查统计制度,实施全国企业创新调查。2014年上半年提出科技统计工作整体方案,研究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组织实施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为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提供统计保障。
(六)完善城乡划分标准,建立健全城镇化统计制度。完善城乡划分标准,改进城乡界定方法,增加对建筑物的质量、用途等的判断,综合确定城乡地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可操作性。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等核实城乡划分情况,多角度、全方位验证城乡划分数据质量。
完善人口变动调查,增加反映城镇化质量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输入地农民工调查,推动建立农民工市- 10 - 民化进程监测调查制度;增加发布有关城镇化结构分类数据,科学引导推进城镇化进程。
(七)加快研究改革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加快研究以工业生产指数替代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方法。采用产品物量指数与价格缩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幅增加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品种,进一步完善工业生产指数的编制工作。
(八)深化和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
实现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选取几个省份进行全省范围三种渠道的专项或综合试点;2015年全面双轨运行,并总结全国经验,最终形成并下发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2016年在全国正式执行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按月发布联网直报企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季发布全部企业和重点部门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年发布全社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统计数据。
(九)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
完善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合理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和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的业务分工,科学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的调查范围、频率、方法、指标及数据采集报送方式;进一步提高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质量,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和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奠定基础。
(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改进统计工作。积极利用大数据编制运输业价格指数;提出利用大数据计算汽
- 11 - 车、电脑、手机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等特殊商品价格指数的办法;制订超市、商场以及网络销售等电子化价格数据的利用办法。拟定各项价格指数的权数编制方案,调整CPI和PPI分类,为下一轮基期、权数轮换奠定基础。
加快推进遥感技术在2014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等农业调查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提高直接调查能力,争取三年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的可靠性。加快农产量快速调查车系统研制,争取2014年投入使用。
(十一)扎实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深化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的方法制度改革,2014年完善能够体现居民福祉的住户调查指标体系,研究多主题轮换调查方法,落实大中城市缩短调查户记账时间工作,加快推广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切实减轻调查户负担。全面加强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做好样本管理和维护、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做好现场调查组织、严格基础数据审查和开展全过程质量评估,切实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做好一体化数据的发布解读,积极稳妥做好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收入数据的测算、新老口径数据的衔接和报告发布工作。
(十二)健全完善新型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统计。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2014年研究提出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目录初稿,组织重点地区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开展测算。2015年研究提出与标准分类目录相配套的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客观、真实- 12 - 反映各类服务业新型业态、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统计调查,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2014年扩大调查范围,将金融业纳入统计范围,开展农业和非企业电子商务统计制度研究;研究建立电子商务定期监测调查,适当增加分品类统计;结合经济普查及部门统计资料,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并推算全社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
(十三)加快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真实可靠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对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全面更新,并对联网直报单位进行重点核实和比对,确保联网直报调查单位真实可靠。要利用经济普查工作中形成的部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利用部门资料及时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要在普查形成的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和可视化展示工作。
(十四)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今后一个时期,将从以下方面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一是认真研究资产负债表的国际标准;二是合理界定我国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范围;三是深入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与法人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四是广泛搜集相关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五是研究主要资产和负债的估价方法。
- 13 -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组织领导,国家统计局成立全面深化统计改革领导小组,马建堂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张为民、李强同志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其他副局长、党组成员、总师为副组长,各相关司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办公室设在统计设计管理司。
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履行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领导责任,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实际,制订改革工作方案,明确领导主体、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统计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为开创统计改革新局面做出积极贡献。
- 14 -
第三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推出了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通过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推动教改、课改、学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此消息出台后,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三个三分之一,即在校学生三分之一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三分之一接受第二专业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接收国际化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而第二专业教育与接收国际化培训,都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中和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外国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着不足,而社会企业单位需要的恰恰是这些方面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来为单位创造收益。这种根源性的矛盾只能从本质上加以改变,即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北京工业大学的“三个三分之一”培养机制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正迎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游刃有余。
“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下放长远的目标与宽阔的眼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这些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有着莫大的帮助。此外,推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海外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吸取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与前沿信息,从而为中国行业的发展与提升提供可靠有效的借鉴,对学生工作后的事业发展影响巨大。与此同时,高水准的人才资源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缓解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压力,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每一次改革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尝试中寻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只是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完善。比如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含混不清,“引导探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类似方案的细节并未提及,如若不落实到实处,很难获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方面还需要深思熟虑。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所应努力的方向。北京工业大学“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举,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矿业大学赵霞写
第四篇:深化制度改革_创新用人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选人用人机制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维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不仅是党中央关心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我们地方党委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磁县从“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四个机制,在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重素质,建立干部多维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目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重引进、轻培养、有培训、无谋划、讲培养、少投入。缺乏持续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和有效的干部培养机制。对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用开放的思维,广辟途径培养干部。一是“走出去”。分三期选派100名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赴大学参加培训;选送优秀干部参加中山大学总裁班学习深造,拓展视野,开阔眼界,进一步解放思想;二是“请进来”,先后邀请中央、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授课,举行了三十余场专题报告会和讲座,各级干部10000人多人 1
次聆听,进一步开拓思路,引进先进开放理念;三是“搭平台”,通过创办“对接大城区发展论坛”、成立青年干部研究会、创办“干部学习超市”、开设磁州市民大讲堂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增压力。针对乡局和村级基层理论学习弱化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巡学、考学和述学制度,增强基层干部理论学习动力和压力。
二、重导向,建立干部公开选拔机制
事业的兴衰在用人,用人的关键在选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础在选人用人,关键在用人导向。导向正则事业兴,导向歪则事业衰。为此,在工作中,坚持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机制。一是公开选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两年来,面向社会公开选聘102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公开招录26名硕士生向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公共管理、对外开放等综合经济部门、开放一线倾斜。二是优化结构。大力领导干部结构的知识化、年轻化,在台办、招商等对外开放重要部门和重点乡镇大胆启用有激情、有活力、有朝气的优秀年轻干部;三是专业配备。特别是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教育等专业特点突出的单位倾斜,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四是逆向调整。对4名工作平庸、业绩平平的进行逆向调整,不能胜任领导岗位的进行末位淘汰。
三、重公信,建立干部创新任用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提高用人的公信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选人用人工作中重基层、重实践、重实绩。先后有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构建和谐磁县的中坚力量。目标导向。在推进磁县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树立围绕项目选人才、围绕项目用人才的鲜明导向,将各级干部推向重点项目最前沿。明确每个乡镇和综合部门每年至少谋划引进一个5000万至1亿元以上的项目,强化责任,增加压力,要么压成才,要么压下台。机制推动。实行县级干部重点项目四位一体管理办法,每个项目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分包、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业团队、一套考核机制。特别是把人大、政协班子成员抓项目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项目建设的合力。突出一线。从全县乡局后备干部和清华一期、二期学员中抽调40名年轻同志充实到“三个十工程”指挥部担任督导联络员,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提高能力。对新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和公开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分批到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锻炼;对到村任职的21名大学生“村官”,采取“量才选派、接对帮扶”等措施,确保“用得当、留得住、干得好”。
四、重实绩,建立干部科学考评机制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对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关键在于健全
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干部中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立体化的干部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磁县积极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加强与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有关院校以及中组部、人力资源部公务员考核机构合作,探索构建“立体坐标定位系统”评价体系。在顺向评价上注重重点项目、经济增量指标、社会民生实事、创新能力等指标;在逆向评价上注重信访稳定、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纪检案件查处、经济审计等指标;在潜力评价上注重环保生态、节能减排、文化建设等指标;在社会评价上注重群众形象、公众形象、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等指标。从以上方面对各级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目前,立体考评系统已经正式上线运行,正在对第四季度进行网上考核。同时,连续两年开展了“磁县发展功勋奖” 评选活动,设立金奖10名、银奖20名、铜奖30名,对为磁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进行重奖重赏。立足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县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事规则;制定了《县委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成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县委全委会监督县委常委会的办法》、《对乡(科)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的办法》、《对农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监督的办法》三个(试行)办法,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监督县委书记的办法》。
第五篇: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李吉高
2010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以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试验区监利片初步实现了“生产条件改善、村镇面貌改观、生活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加快”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建设来源、发展方式、公共服务、文明提升、设施管养、村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深化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创新基础建设投入机制。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在创新投入机制上,采取“四轮驱动”:一是政府公共投入。我们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入资金达到5.4亿元,开展地方配套和财政奖补资金达到6223万元。二是金融部门支农。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金融部门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3.7亿元。三是农民自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近年来,我们引导农民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投资投劳,自筹资金达5.05亿元。四是社会资金引导。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和社会事业,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共吸纳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3.18亿元。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生产发展”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以科技化推进现代农业。我们通过狠抓“六个加强”(加强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加强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和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目前,试验区监利片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50%。二是以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在培植生产基地方面,重点发展种植业板块、畜牧业小区、水产业片带、林业基地,目前,试验区监利片已形成60万亩优质稻板块、60万亩水产板块、年出栏生猪过20万头及出笼家禽过500万只的畜禽板块和15万亩林业板块。在培植龙头企业方面,通过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试验区监利片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2家、县级3家。在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重点支持福娃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目前,试验区监利片规模以上企业达38家,产值达58亿元。三是以合作化带动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试验区监利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0家,网络农户4000多户。
——创新公益事业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按照部门职能设置,严格区分和界定政府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将经营性服务全部推向市场,真正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有效地推进了试验区监利片新农村建设。一是明确主体责任。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在提供乡镇公益性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确定服务项目、提供经费、拟定标书、组织实施、兑现合同的工作责任。二是严格资格准入。规定从事乡镇公益性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其资格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等办法来认定,并发给相应资格证明。三是推行竞争上岗。凡是具备承担乡镇公益性服务资格和能力的公益性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可以成为乡镇公益性服务主体,参与竞争,最后由政府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四是实行合同管理。乡镇公益性服务项目由发包单位与公开招标确定的服务主体双方签定服务合同,对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结算、兑现办法等事项进行约定。五是完善考核办法。采取定时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其结果与服务费用兑现挂钩。
——创新民俗民风引导机制。一是通过环境整治引导民风民俗。2008年以来,我们投入7000多万元,在仙洪试验区监利片组织开展了以“五整五建”(路边整治、渠道整修、环境整洁、后院整齐、树木整形和建晒场、建路灯、建垃圾池、建墩台路、建绿化带)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二是通过文明创建升华民风民俗。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三是通过开展大众文化活动丰富民风民俗。我们采取“以文补文”、“以商养文”、“以趣兴文”等方式,大力扶持农村文艺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民风民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和道德约束作用,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
——创新公共设施管护机制。近年来,在推进仙洪试验区监利片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创新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建立长效管护办法,加强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明确管护主体,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管”的问题。根据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性质以及服务范围明确管护主体,对于可由农户作为管护主体的,全部明确到农户个人,对于可由集体作为管护主体的,明确落实管护人员。二是健全管护制度,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法管”的问题。我们坚持做到“三管”(管人、管车、管牲畜)、“四护”(护路、护渠、护桥、护坝)、“一查巡”(定期查巡),确保沟渠不堵塞、饮水无问题、路面无坑凹、耕地不侵占、设施不损坏。三是落实管护经费,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无钱管”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管护协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面向社会各界募捐以及农村“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筹措基础设施管护经费。
——创新村级规范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村级规范管理机制,建强村级组织。近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一是规范“三资”监管。全面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认真落实财务“双代管”,严格实行村财“乡管村用”,严格监督资产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规范村务公开。围绕群众关注的财务管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低保对象和标准、宅基地安排、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方面情况,切实抓好公开。三是规范矛盾调处。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严格实行受理登记制、首问负责制、干部包案制和责任追究制。四是规范干部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
(作者系中共监利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