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艺术享受。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点,婉转深幽,流畅多变,极具诗情画意。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乐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长卷山水画,使人听后心旷神怡。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引子+江楼钟鼓。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兼具引子功能。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合尾)。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风回曲水。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4.花影层叠。主题的第三变奏,经过六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气氛为之一变,由琵琶奏出四个先紧后宽的华彩乐句,音乐性格变得变得奇峰突起,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5.水深云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
6.渔歌唱晚。第五变奏。首先由洞箫单独吹奏出如歌的旋律,在木鱼的伴奏下做下行模进,如同是从晚归的渔船中飘来的渔人歌声,下行模进制造出飘渺的听觉效果,描画出渔人丰收归来,心情舒畅,闲适高歌的生动画面。接着乐队进入,速度忽然加快,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诙谐生动。琵琶领奏好像一位渔夫在领唱,而其他乐器则在每句最后长音上齐奏,又好像中渔夫的应和。一唱众和,豪情顿生,江面上充满了活跃欢快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气氛。
7.回澜拍岸。主题的第六变奏。琵琶以扫轮指法弹奏,模进音型由慢及快,如同渔舟破水而来,掀起波涛拍岸。接着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
8.桡鸣远濑。一般演奏中第八段略去或者和第九段合并演奏。这两段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音和动态的描写,两段均是乐队合奏,用固定音型做递升递降式旋律进行,速度由慢而快,力度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将全曲推向“欸乃归舟”的高潮,曲调张力极强,激动人心,描绘出渔船向岸边竞归,浪花飞溅,声响响彻江面,洄澜起伏,橹声欸乃的热烈场面。
9.尾声。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此时,由二胡和筝奏出飘渺的主题旋律,音乐慢慢舒缓下来,春夜的江面又变得静谧迷人,只有最后一声轻轻的锣音,将人们从静夜春梦中唤醒,音乐落下了帷幕。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此曲气质清奇,张力极强,深入刻画了春夜江面,月色清朗,千舟竞归的动人场景,既有传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豪放抒情中见风骨,音乐形象生动细腻,耐人回味,层次分明,架构合理,聆听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不愧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品。闲暇时间安静下来聆听一曲《春江花月夜》,全曲虽然只分十段,但每一段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与乐曲的整体紧紧相关的。第一段模拟鼓、钟声的几个乐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第一段后半部分是乐曲的主题第一次呈示。接下去有八段和尾声,各段都是在月夜中所见到的浔阳湖的各种景色。每一段开始进入时都是一个新的画面。聆听全曲,幻想月夜春江的美景,跟随舒缓的乐声感受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有时乐声行云流水,仿佛流淌在心间;有时乐声忽然变得欢快,顿时使人充满活力;有时乐器由少而多,曲调张力极强,激动人心。总之,跌宕起伏的音乐在不同的音符中给人以不同的心情,却总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第二篇:民乐合奏欣赏心得
民乐合奏欣赏心得
中国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精美,古色古香;且品种繁多,中国各民族的乐器约有近五百种。每件乐器都能发出美妙的东方民族的乐音,令世人为之瞩目、神往。
我们把由多种乐器演奏,不论是齐奏型织体还是多声部型织体的演奏,称为合奏。民乐合奏实用性强,绝大部分和人民群众风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等活动,都有民乐合奏的存在。合奏乐的种类有如下几种:宫悬乐、丝竹乐、吹打乐和民族管弦乐。其中宫悬乐按中国古代的乐器悬挂制度而得名,包括编钟编磬,代表作有编钟乐《楚商》等。
“丝”和“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如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如笛、箫、笙等。丝竹乐值得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的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丝竹乐合奏具有“柔、细、轻”的音乐特征,其包括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等。江南丝竹乐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 一起。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和《四合如意》是其八大名曲。
吹打乐合奏是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其包括苏南吹打、浙东吹打和山东鼓吹等;而民族管弦乐是由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结合而成的大型合奏形式。其中吹管乐器有梆笛、曲笛、笙、箫、唢呐等;拉弦乐器有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音革胡等;弹拨乐器有柳琴、琵琶、阮、扬琴等;打击乐器包括各种鼓、锣、钹等。代表作有《将军令》等。
中国民乐合奏曲目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等。在之前的中学音乐课上就曾经欣赏过《春江花月夜》。尤其是在高中学习了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后,光是见到这个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共三十六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在线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城画卷,同时寄寓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将真事儿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形象之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堪称千古绝唱。而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原意表达一位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改变后的乐曲主题有所改变,成了描绘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的山水乐曲。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其中,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音乐从轻、慢开始,渐渐加快速度、力度,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欣赏完整首乐曲,感受颇深,不禁为之震颤,为之动容。《春江花月夜》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描写、叙述、抒情、写意井然有序。在推动月思发展时,乐曲多用转折,十段音乐,每段即为一转,每一转均能转出新的意境。从夜月初生到夜深月斜,镜头频频转换,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月夜的宜人景致:时而是微风拂面,明月清澄;时而是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时而是清波荡漾,天水一色;时而是激浪拍岸,潮水涌动;时而是钟鼓声声,渔歌悠悠„„直至夜阑人静,留下一缕箫声似断似续地在夜空中萦绕。
全曲风格婉约妩媚,清秀细腻,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从上世纪50年代民族乐队建制以来,中国的民乐合奏作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题材从单一到丰富多样,产生了大量不同体裁和形式的民乐合奏作品,虽然已经从起初的萧条发展到了繁荣。但时至今日,再看民族乐团的发展却令人堪忧,现代各种音乐的冲击和当前各种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民乐的发展,除了让更多孩子了解民乐、欣赏民乐、学习演奏民族乐器之外,我们也应该探索新的途径,如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民乐合奏作品创作中去,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不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作品。
第三篇:浅谈欣赏《梁祝》之感想
题目:浅谈《中外民歌》之感想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1001班
姓名:浦仕厅
浅谈欣赏《梁祝》之感想
虽然从小就听说过《梁祝》的故事,也看过相应的一些电视剧和动画片,但给我一个整体鲜明而全面的阐述与理解的却是大学里面的音乐鉴赏课,在音乐老师王冬梅老师的指引下,我第一次了解了《梁祝》详细的划分片段,之前虽然也有看过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片子,但或许是自己年少,知识层面浅薄,理解很肤浅,只看故事内容里边搞笑的和一些漂亮的景色,并不看情节划分和这个故事之后发人深省的千古绝唱之爱情,时光流逝,昔日的记忆已经逐渐淡去,留给我的仅仅是一个女扮男装的书生与另一个刻苦求学的书生的一系列生活片段。首先,我要肯定音乐鉴赏带给了我快乐与宁静,更弥补了我多年来对《梁祝》的误读与空白,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学会更加独立与深入思考,做事情,看现象不仅仅看表面,还要看与之衔接的内在和给人们什么样的思考和扣问。下面,我就把理解后的《梁祝》片段简单阐述一下,并把这个故事融入音乐,以音乐作为一个桥梁,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更思考爱情„„
相识
欢快愉悦基调
一个不曾出过闺阁的小姑娘,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蹦跳而来,欢快而去。对什么都充满新鲜感,花、鸟、草、虫,甚至人,让她目不暇接。终于脱离了父母的束缚,走出了牢笼般的侯们深院,回到了自然世界,自由世界,心灵可以自由飞舞了。
让她更未料到的是另一个世界——男生的世界。囿于礼教,英台对男生不了解,故也充满了好奇。有了女扮男妆的优势,她融入了书院男生的圈子,并与梁山伯,这个优秀的男生成了好朋友,好兄弟。
没有女性的小家子气,没有女生的烦琐细密,更没有霓裳红装、娥眉金钗,男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宽广、深厚、自由、粗鲁而又充满理性。英台开始迷失。女生就是女生,与山伯同窗三载,耳鬓厮磨,情愫渐生。山伯作为贫家子弟,读书不易,自分外珍惜光阴,读书用功,优良品质多多。作为好友的英台近朱者赤,在其单纯善良的本性驱使下,情丝缠上了山伯。
于是,书院内外有了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灯下有了苦读的两个书生,寝室有了抵足而眠的一对兄弟。
日子于是在欢笑中滴尽沙漏,三年倏忽而过。 相别
温婉基调,略带忧郁
英台大了,该出嫁了。远方的父母既为了巴结上司,也迫于威势,同意了和上司的联姻。家书传来,英台速归。
不知情的英台执意要山伯相送,笨拙的山伯也真诚折柳,停停走走,浑似郊游漫步。离别时刻,英台嫣然而去,怀着对重逢的期待、渴望与喜悦„„ 抗婚
激昂悲壮基调
三年离别,一朝相聚,英台一家自有欢声笑语,盈梁不绝。待父母将实情相告,英台从天上掉到地下,惊了,呆了,痛了,哭了„„
眼泪流干,仗着父母宠爱,想尽千方百计,用尽花言巧语,打动不了父母的铁石心肠,英台才真的绝望了。原来,这世界真的是父母说了算,这世界真的没有子女的自由,这世界不允许自由恋爱,这世界容不下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只是命令指派、棒打鸳鸯,有的,只是速配夫妻、妻妾成群。好一片凄凉地! 伤逝
哀婉、悲戚基调
绝望的英台,期望山伯提亲、拯救。得知消息的山伯也努力过,奈何斗不过那个世界。可爱的山伯,有何德何能得绝世好姝的垂爱?可怜的山伯,哪生哪世方能与铁桶似的社会一决高低?
唯有,去也。一缕冤魂飘摇而去,一丝呜咽戛然而止。山伯去了,英台“死”了。 化蝶
激越、悲愤、怨天尤地,后转舒缓、逍遥
忍下悲愤,孝顺的英台为了父亲的前程,穿了嫁衣,披了红巾,上了花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花轿,洒泪而去向心中的圣地而去——山伯的坟墓。山伯,我来了!
风吹电闪,雨打雷鸣,天也落泪,地也发抖。渐行渐进,轿子来临。止步下轿的英台抚坟而恸,许下最后一愿:在生不能作夫妻,来世化作双飞蝶!
坟墓裂开,纳下纵身而来的英台,合拢。风雨飘摇中,万物模糊,世界震颤,由热而冷,由浓趋淡,归于静谧。„„
和风徐来,山青青,水碧碧,好一派怡人风光。山伯坟墓早已被青草湮没,两只蝴蝶御风渐行,翩翩而来,不离不弃,扶摇直上„„ 山伯,英台,天堂好么?
我之真切感想
看《梁祝》、读《梁祝》至此,我只想把自己比作梁山伯,站在他的角度来解读抒发我内心的感受:封建礼教扼杀的不是两个人,而是真切的人间大爱、人间真情。
听着相思曲,愁肠一时断。留得佳人赏春,却留不住她为春停伫,所以只能由她一路前进,独赏四季美景,人生是生死得失限定的一场戏,忆祝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泪眼若饴,波光流淌,决堤洪流,滔滔不尽,思恋尚如此,何惜封建礼?孤枕一个,代替的是伊人肩膀,遥遥两相望,相思泪如雨,惟有此时枕我最忠实的依靠,享受那柔软的抚慰,却也别有一番滋味,我想它注定是咸的,只因吞没包容了幸福与悲伤时的汩汩清泉。距离是美的催化剂,至少留给我们还有希望的等待,这尚胜于望破苍穹,泪流心底,却只因没有等候的机会。古之玄机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我在此冒昧倾心:“千金易得,唯祝一诺如上云霄”,此时惟愿燥气零落成手心花瓣,飘回伊人英台身旁与之相伴,恍惚中,残月西垂,晨光初现。
邂逅的是美丽,经历的是坎坷,感受的是喜忧,等待的是相守,不变的是守候,留下的是唯美,考验的是信念,看清的是本质,得到的是真爱。最后总概: 向阳花木早逢春,如花美眷祝英台,梁祝两地遥相隔,一诺比得泰山稳,沧海桑田终不变,生虽不得违父命,死却化蝶永相守。
第四篇:中国名曲欣赏 春江花月夜
中国名曲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改名为“浔阳琵琶”,共有十段音乐,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标题。有人因此又称它“浔阳夜月”或“浔阳曲”。1935年前后,上海 “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并且借用唐代著名乐府《春江花月夜》之提名改为现名。解放后,经我国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指挥家的不断努力,使乐器配置和乐曲处理更臻完善,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232 1231 ︱2-︱).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叠;
五、水深云际;
六、渔歌唱晚;
七、回澜拍岸;
八、桡鸣远濑;
九、欸乃归舟;
十、尾声。为了使乐曲的音乐结构洗练、集中,一般都省去第三、第八两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引子琵琶用清脆的弹、挑音模拟着江楼鼓声,由慢到快,萧以轻微的颤音呼应,宛如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把日落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接着乐队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666 126︱ 5 56︱„„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描绘出夕阳下,泛舟江上,游船、萧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萧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地发出“春江花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
第二段“月上东山”。大鼓滚奏的轻声轰鸣,使乐曲显得意境深远。夜,降临了。这是乐曲的第一变奏部分,主题移高四度作自由模进,旋律具有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音乐恬静而开阔,流畅而清澈,形象描绘了水波涟漪、明月升空的夜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中。
第三段“风回曲水”和第四段“花影层叠”合为一段,是乐曲的第二变奏部分。曲调在层层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音乐的动力增加,在一个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犹如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拖着那荡漾的轻舟„„与前面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段“水深云际”。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音乐主要在浑厚的中低音区进行,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江中晚景;忽而,在万籁俱寂的意境中,出现了琵琶飘逸透明的泛音;接着许多乐器同奏长音3-︱ 3-︱,长音下响起了古筝描写流水的快速拨弦声,与随后的2 ︱1 2 ︱6 „„构成一幅绝妙的音响图画。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把听者带入了江天一色,空旷朦胧的江中晚景。第六段“渔歌唱晚”。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部分,是一段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如歌的递降旋律,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拍,使乐曲显得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表现出渔翁一边摇橹、一边歌唱的闲适神态。然后乐队合奏,速度突然加快,勾画出一幅白帆点点、由远而近、渔歌四起的动人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琵琶弹出一串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接着由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恰似群舟竞归,激起江水拍岸,波涛飞溅之意境。
第八段“桡鸣远濑”。常删除不奏。
第九段“欸乃归舟”。这是乐曲的第六变奏,也是全曲的高潮。“欸乃”是形容摇橹的声音。音乐在古筝由低到高的切分划奏衬托下,由弱而强,由慢而快,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象的描绘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欢乐声浪响彻江面,达到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像是船队推水前进浪中行船,船在水花飞溅中远去。
第十段“尾声”。二胡与萧先后奏出悠扬、徐缓的主旋律,音乐优美轻柔,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幽静深远的意境中。结尾处轻而飘渺的一声大罗使音乐更具深远悠长的意境。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只有一轮明月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的闪烁。
第五篇: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背景: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俞伯牙很会弹琴,他在汉阳江口初次遇到钟子期时,见钟子期是个樵夫,不相信钟子期会识谱弹琴,于是对钟子期提出许多有关器乐的专门问题来考他。钟子期对答如流,如数家珍。但是伯牙还有怀疑,于是紧拨琴弦,弹奏一曲,想考考钟子期。
伯牙刚刚弹完琴,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说:“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前因病去世,余伯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夫,钟子期却是楚国的樵夫,两人虽然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代的两位音乐家。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乐曲赏析《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
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高山流水》全曲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是一曲对祖 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听这首曲子,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为人的义气道理,更给为了我一种平和心理的启示,我们在人类文明的面前尚且无知,当你在黑夜听完此曲仰头夜空繁星的时候你会感慨我们在宇宙的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外物,亲近自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境界。
我不知道作者在那个没有多少外界诱惑的遥远年代达到那种“超脱”,平静,与自然和谐,与人情平和相处的境界是不是需要非凡的“敏锐情感”,但是我敢说在他们的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是激励无比的,要达到那种修养境界不是其人刻意的追索,而正是音乐本身让他具有了那种意识。
我们的社会现在被“浮躁”的气氛笼罩,讲求与自然,人情和谐的修养也几乎只能成为一种一相情愿的梦想,或者仅仅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遥远的传说。“快餐文化”,“商业文学”给几乎所有的“作品”涂饰上了“流行”的印象,一时间我们在流行中却找不到流行本身了。
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本身也已天生地丢失了“和谐”的潜质,只愿望的是在知道了我们遥远的同脉文明中曾有那么一些追求“平和”,“完美”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知道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为了“启示”我们的尝试。我只能说感谢他们,并且乞愿我们的后半生有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躲在喧嚣的城市的角落在黑夜里看着天空听这一首《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