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P2P理财发展十年历程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总结P2P理财发展十年历程
2016是P2P网贷行业监管元年,这一年P2P网贷行业政策相继出台,从监管方法到网贷整治方案,从银行存管要求到P2P网贷信息披露标准……监管大举措让不合规的网贷平台面临了倒闭退出的局面。可以说,现在的P2P理财行业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不可否认,过去几年时间是网贷行业成长的黄金期,短短两年时间内,网贷平台迅速增至四千多家。监管办法下,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有挑衅,有机遇。10年的时间,让P2P行业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今天,就这短短十年的时间,我们来了解一下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史。
一、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可以说,P2P网贷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P2P网贷于2006年引入美国,随着美国首家网贷平台Prosper的兴起,其从未停止创新发展步伐。
利率创新。起初Prosper在Zopa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些许创新,其利率不再是平台根据资金需求者的信用等级制定,而是通过荷兰式拍卖来决定借贷利率,通过不断降低借款利率来匹配投资者愿意。与此同时,Prosper会将其自身运营数据披露在网上,供社会机构或者学术界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智能化发展。除了在利率制定方式上的创新,Prosper平台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开发了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即手机应用Prosper Daily,这是一个与P2P完全不同的业务。Prosper Daily是一个个人财务管理手机应用,和Mint类似,但却拥有更多功能,包括信用分数查询、个人资产负债表生成、信用卡支、识别可疑交易等。
除了Prosper,美国还先后成立OnDeck、Lending Club和Funding Circle等平台,从个人对个人的P2P借贷模式发展为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P2B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曾一度将美国推向全球第一大P2P网贷市场的Lending Club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专注于提供线上信贷服务的平台,主要承担交易服务媒介的作用。Lending Club同时面向美国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但国际个人投资者面临很高的门槛,起始资金必须达到10万美元,审核严格且流程复杂,需提供各种认证文件外加电话面试。
平台目前更偏重机构投资者,已与包括高盛银行在内的诸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Lending Club主要包含个人贷和中小企业贷两大类型,平台于2015年推出了汽车再融资的车贷类业务。截至2016年8月,平台已成功完成50亿美金的放贷量。平台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纽交所挂牌交易,同时也是全球首家上市的P2P网贷平台。
二、影响遍布全球
其实不只在美国,目前,P2P网贷的影响力已遍布全球,各国都有相应的P2P网贷平台,如德国的Auxmoney,日本的Aqush,韩国的popfunding,西班牙的Comunitae,冰岛的Uppspretta,巴西的Fairplace等等。且随P2P网贷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规模有愈发变大的趋势,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调查估计:预计2024年,全球范围内P2P行业规模将从2015年的2616亿美元增长至8978.5亿美元,P2P行业的复合年增长在2016-2024年间将达到48.2%。另一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则估计全球P2P网贷行业在2016-2020年的5年间将实现53.06%的复合年增长。与此同时,摩根斯坦利2015年预计2016-2020年市场借贷行业的行业规模将从1500亿美元增长至4900亿美元。
三、2007年,正式登陆中国
拍拍贷是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平台与2007年正式成立,其模式与Prosper类似。借款者通过网站公布的不同信用评级的指导利率,设置自己的借款利率。出借人根据借入者的信用评级,结合借款人上传的资料综合判断借入者的风险程度,然后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一部分钱投给该借款人。网站会做一个最终的欺诈检测审核,对于那些涉嫌欺诈的借款人,网站会出于保护借出者的目的将否决该笔借款交易。
自2007年国内首家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开始算起,P2P网贷已在中国发展近10年,据2016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LendIt峰会指出,中国、美国、英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三大P2P借贷市场,其中在2014年,中国行业成交量达2528亿元,英国达153亿元,美国超过366亿元,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P2P网贷市场规模最大,且不管是从业务、规模上还是从监管措施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第一,从业务上看,与国外类似,早期国内的P2P网贷模式也仅限于纯线上交易模式。主要通过P2P网贷平台将资金需求者和投资者联系起来,纯线上模式的特点在于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与轻资产经营,运营成本低、操作简单,速度快、范围广、服务群体多。
不过,因为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以及信用评级系统的不完善,纯线上业务模式在国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前期的此类P2P理财平台纷纷倒闭或是转型,拍拍贷是为数不多能坚持下来的平台之一,此种现实情况催生出线下或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交易形式,其服务范围不再是针对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而是发展成为个人对企业、个人对政府等多个主体。业务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信贷或非信贷中的汽车和房产的抵质押,而是扩大到以应收账款、订单、预付账款、股权等其他资产抵质押的多种业务模式。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第二,从规模上看,P2P网贷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2007年引进之初并未受到重视,P2P网贷平台数量较少,鲜有人士涉足。直到2010年才陆陆续续出现一些试水者。到了2012年,我国P2P网贷行业进入到全面爆发期,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2012年的平台数量累计高达2000多家,交易规模突破百亿。就这样,P2P网贷开始被大众熟知并出现了一大批创业者。
从2013年起,P2P网贷更是以几近疯狂的趋势增长,平均每天就有1-2家的新平台成立,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6年全国P2P网贷行业半年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的P2P平台数量累计达2349家,整个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2075.06亿元,上半年累计成交量为8422.85亿元。按目前的增长态势,2016年全年的网贷行业成交量或将突破2万亿元,同时,2016年下半年将实现第三个1万亿元。
伴随爆发式的增长,问题平台也不断涌现,平台问题如跑路、倒闭、坏账等消息不绝于耳。截至2015年底,出现问题的平台累计突破千家,其中仅2015年全年的问题平台就高达896家,为历年之最。各界人士纷纷将舆论矛头指向P2P网贷行业,2015年发生“e租宝”事件更是将我国网贷行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当然,从2016年开始,问题平台数量占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的比例开始不断下降,2015年底该项数值约为60.38%,2016年6月已经下降至44.68%,这也意味着良性退出的平台数量占比明显的上升。
第三,从政策上看,为引导P2P网贷行业规范化发展,国内的监管政策相继出台。由于国内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在政策尚不明朗、行业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P2P网贷野蛮式增长,问题层出不穷,这让国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4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P2P网贷平台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和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四条红线。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立了P2P监管的基本框架。明确了P2P监管单位为银监会,对P2P取消了准入门槛监管,转而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网贷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等十二项禁止性行为。
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P2P与第三方支付资金业务的界限进行了明确。
至此,我国P2P网贷行业正式告别“无监管”时代,迎来监管元年。同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将网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络借贷纳入其中,标志着P2P在司法上被正式承认。
2016年8月,银监会向各家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随后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中央有关部署,要求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推动对民间融资借贷活动的规范和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四、未来发展方向
接踵而至的政策规定彰显了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视,大大增强了广大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规范运营的优质平台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而一些不规范运作的平台也终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优胜劣汰,如此一来,整个P2P网贷行业将会更加规范,投资者在选择P2P网贷时也会更加安全。但由于早期积累的诸多问题和行业泡沫尚广泛存在,市场自净和规范过程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不能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否定了他的成就,不能够由于项羽自刎乌江就认为他无能,更不能由于一个团队里出现了一个叛徒就否定了整个团队的价值……P2P理财发展的几年时间内,它的价值,它所造就的一个时代是我们无法否定的。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个行业为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长久贷
第二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2011年11月18日15:23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
——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普及和大发展时期。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提出首先在华北试办信用社(部)。1951年5月,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行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等。1955年人行又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新的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到1957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达88368个,存款20.6亿元,社员股金3.1亿元。
——从1958年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农村信用社的跌宕波折时期。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年代,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先后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又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最后来交由国家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迭,使得刚刚步入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走上了“官”办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行社脱钩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84年,国务院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农村信用社向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从1996年行社脱钩到2003年深化改革试点前,是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自我管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经国务院同意,人行在江苏省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并在常熟、江阴、张家港三地组建了股份制农商行。同时,全国还试点组建了京、沪、渝、津、宁5家省级联社,创建了浙、川、闽、黑、陕5个省级协会,组建了65家地市级联合社。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行了全方位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是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试点推进时期。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在浙、鲁等八省市改革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4年8月扩大至除藏、琼以外的29个省;2007年海南省联社正式挂牌成立。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产权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财政、货币和税收政策的综合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彻底摆脱了发展缓慢,连年亏损的不利局面,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回首过去,光荣与艰辛同在;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一甲子的光荣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六十载的积蓄迸发出崭新的希望。农信人将铭记发展历程的艰辛与辉煌,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第三篇:入世十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入世十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企业整体在国际舞台上越舞越热之时,不同行业却在经历着冰火不同天的考验。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短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共同考验着中国企业,得到的答卷却并不相同。其中,服装行业则是一波三折。2011年的这个时候谈论世贸组织,至少在服装行业中不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当企业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生产经营已经习惯成自然,并将种种规则内化为企业日常标准时,服装行业在一波三折中画出了一道起伏的上升曲线。
以宁波服装为例,2011年10月2 3日,宁波服装节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服装是宁波最大的名片,几乎任何服装这里都有生产,从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宁波的服装行业已经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时,服装行业被认为将是中国获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十年之后,变化正在不经意间发生。十年前的时候,大家都关心这件事,谈论这件事,现在很多企业都快把这件事情忘记了,宁波服装行业已经融入了世贸组织体系,习惯了在这个框架内的运作,当世贸组织规则不再成为关注对象的时候,证明企业已经适应了。
无论是宁波还是其他中国服装出口地,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出口配额曾经是多数企业跨不过去的槛,而之后,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设立的各种反倾销调查杂音不绝,生命力强盛的服装产业逶迤前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出口配额没有了是最重要的,23类纺织产品,之前一般都是要配额的,没有配额限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变得公平。
反倾销不可怕,练好内功才是关键,这是宁波服装行业共识。纺织服装行业可以说是最能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在国际上影响力是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含量提高最快的,服装是最后产品,优势是上游行业逐渐积累起来的。
事实上从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来讲,针对中国企业的众多反倾销调查主要目标是化纤行业,而不是成衣制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界需要中国的服装而不是中国的化工产品,涤纶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程度高得多,而生产服装最主要的是熟练工人,这是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放开出口配额限制,曾经让宁波服装行业欣喜。这种状态并没有保持很久,十年之间一波三折。2004年,宁波服装业出口交货值58.91亿元,比上年减少一半,宁波服装行业遇到第一次冷风。人民币升值、棉花价格上涨这些都会对服装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宁波服装行业出口曲线与棉花价格基本成正比,显示出原材料的重要性。但是短时震荡后,马上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订货单会短时间撤离中国,但是不久又会回来的。
对规格的认识和适应才是最重要的。快速适应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内销对这些方面要求简单,即使是内销产品,很多企业也按照出口产品标准生产,这样才能站住脚。日方对中国产服装实施件件检验制度,为了确保安全,每件衣服都要经过红外线机检验,只要发现一根遗留在服装上的针就要我们赔偿300万日元。
2008年,第二波危机袭来,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宁波服装企业面临又一次严峻考验。当年年底,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亏损面达到了1/4,企业减产、停产、关闭,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出口服装总体上价格在逐渐上涨,但是我们的整合竞争力还是要比其他国家强,订单流失一段时间后,又会回来。东南亚国家正在逐渐带来压力,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都比中国低得多,现在我们的优势主要是人工效率高,行业配套好。
再来看看天津是怎么做的,在过去十年里,天津纺织业走出了一条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同时又适应自身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顺势发展,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入世后,面对日益复杂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在认真总结出口工作和分析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在出口地区上向远洋地区、非配额地区、高价位地区调整;在出口产品上向高附加值、最终产品上调整;在出口渠道上减少中间环节,向终端客户上调整;在出口方式上向一般贸易方式上调整”的“四个调整”战略思想。
至2010年末,通过推行“四个调整”战略,天津纺织业一般贸易出口额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于近几年来稳定在80%以上;在出口产品结构上,至2010年全系统非纺织类产品出口2.56亿美元,占整体出口额的1/3以上,比入世初期增长2倍。既达到整体出口规模的稳定,又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性的转
变。
二是紧跟形势,走出去找市场。自2001年入世以来,每年都由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牵头,组织系统内各进出口企业参加境外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展览会,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走向国际市场,推出产品、广交客户、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借势发展,稳定扩大进出口贸易。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外贸订单下降20%-30%以上,出口贸易风险骤然加大。针对这种局面,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与中信保天津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抵抗贸易风险的能力。2010年整体参保额达到2.18亿美元,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2亿美元。通过两年来与中信保的合作,使企业在日益困难的外部贸易环境中,实现了进出口额稳步提升。
四是进出口贸易相结合,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前安排早动手,积极调整经营方式,利用人民币升值、国内外原料的差价,扩大进口。于秀艳介绍,进入2011年,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历史性的把进口贸易作为一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进出口企业进行考核。运行至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1-9月份,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1%,全年预计进出口额将实现11.2亿美元,使全系统进出口工作又跨上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另外,针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积极与各有关金融机构加强沟通,研究、探讨选用适合企业情况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水平。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还提高了效益水平。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这些业务,加强了资金的运作,使企业的经营向金融化更高级发展,为企业增加了新的盈利手段和盈利方式。
五是注重专业队伍建设,强化进出口贸易基础管理工作。发展外向型经济,人才是关键,管理是基础。天津纺织集团控股公司在协调、指导企业进出口工作中,始终强调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求进出口企业注重内部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各项进出口业务流程。目前,全系统各进出口企业还普遍均采用了ERP电子商务等科学管理手段。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使天津纺织业进出口额在入世十年中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外,还打造了一支外贸进出口业务骨干队伍。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约为一成六,2009年占全球出口约为三成二,2010年则达到三成三。入世十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十年累计增长近3倍,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重高达三成以上。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65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268.75%,连年攀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出口国,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美等国逐年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使得中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
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及国外诸多不确定贸易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成本、高成长”时代已成为过去时。当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在规模上已达顶峰、并开始出现拐点,今后全行业将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生死抉择。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才能消化各种不利因素,今后纺织业要以创新驱动,抓住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惟有这样,中国才能从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一跃成为出口强国。
第四篇: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我们党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什么?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五篇: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备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快速度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发展成就
(一)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22亿千瓦,是1949年8万千瓦的1万倍,是1978年1.2亿千瓦的6.85倍,拖拉机保有量202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74万台,近年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3%、38%、31%。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小麦综合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超过51%,其中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3.7%、51.2%;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0.6%;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推进。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机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日臻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移动式节水灌溉、复式农田作业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0多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1980年的18.5倍。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2006年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逆转顺,实现贸易顺差1.6亿美元,2008年出口64.8亿美元。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3833万个(其中专业户422万个),农机维修点21.6万个,农机从业人员4600多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进一步外延,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参加三夏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27万台。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2008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3466亿元,农机作业收入份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亮点。目前,活跃在乡村的农机手超过400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占农业劳动力的13%,其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已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从科研开发、生产流通、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依法促进的轨道。2009年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农机管理、质量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等领域,为促进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及农民和企业对农机化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对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作业服务实施了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农机产品增值税率,免征农机作业、维修服务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的免征通行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出台了农机优惠信贷、政策性保险、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报废更新经济补偿、农机安全检验费减免、农机场库棚用地优惠等扶持措施。国家和地方对农业机械化的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绝大多数地(市)、县(市),80%左右的乡镇都设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2008年全国有省级农机管理机构31个(其中副厅级以上14个),地级农机管理机构348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68个,农机管理机构履行政策实施、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部、省和地市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共55个,国家级农机质检中心6个,部级农机质检中心23个,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隶属农机化系统的农机科研机构89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827个。农机推广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黑龙江农垦系统,有地、县级推广机构2456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44万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推广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全国农机安全监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897个,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促进了农机安全发展。
三、发展经验 60年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把促进“三增”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等重点粮食作物,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械化耕整、播种、收获作业,发挥了农业机械抢农时、防灾害的作用,既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又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与“三增”结合得越紧密,农机化的作用就越突出,农机化发展就越得到重视,农机化工作就能赢得主动。
二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农机化发展战略。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借助外部有利环境和因素,不断整合系统资源,注重发挥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和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发挥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既保持农机装备总量水平的不断增长,也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践证明,统筹农机化和农村经济社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农机化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挥好、维护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持市场主体合理的经济收益,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农机化发展方向,是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让购机者、用机者实现双赢。加大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减轻了购机资金投入压力,极大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及时发出小麦联合收割机趋于饱和市场预警信息并取消相关补贴,避免了过度竞争,保障了农机手作业服务合理收益。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科学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农机化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依靠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来推进农机化发展。中央将扶持农机化发展纳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中,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将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规范,为农机化创造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各项配套法规,落实扶持政策,依法促进、依法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初步构建了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实践证明,政策是关键,法律是保障,依靠政策和法规促进农机化发展,效果十分显著。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户实现机械化的途径,以“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开发了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等经济型标准育秧技术,解决了高速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难题,突破了水稻机械化的技术瓶颈。没有照搬国外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旱作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60年开拓实践,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正确发展道路。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广大农机工作者和农机手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要一以贯之。
四、发展展望
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会拖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素质、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振兴农机工业,也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市场潜力巨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重视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促进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要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新的历史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