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第 37 卷第 4 期 Vol.7 No.3 * 4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 7 月 July,2011 l
S ia i
t Journa ofSouthwestUniversty(oc lScencesEdiion)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李小鹰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重庆市 400067)
摘 要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按照考试的目标建立题库、用标准化的文体写作。在整个考试流 程中 ,出题、阅卷都按一定客观标准操作 ,使考试过程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达到选拔文化精英进入 官僚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 :八股文;科举考试;测量;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
:673-9841(2011)4-0157-05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的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中国还没有从自身文化体系中孕育出新的科学体系、西 方的近代科学也还未东渐的情况下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标志物和终结者。一、八股文的形成
八股文的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一般追溯到北宋王安石等人的“经义”。汉文文体的发 展和读书做官的道路密切有关。春秋战国策士的言论、汉代的廷试献策、汉魏六朝的赋、唐代科举重诗 , 宋代则舍诗赋而重经义 ,明朝继承了以经义为重的考试。在经义考试中 ,人们吸收了各种文体的修辞技 巧 ,将阐发经义的文章逐渐发展定型为大致包含四段两两相对的对偶(即所谓八股)的较为固定的文章 形式———八股文。
八股文是阐发经义的议论文 ,要清楚阐述经书中孔孟的道理 ,就要有逻辑、有条理、有主题、有发挥。这就形成破题、起讲到分条议论的分股。对偶、声调是汉语修辞的重要方式 ,也纳入其中。又要表达应 考人的政治头脑 ,就在文章最后安排一个“大结”,以起到政策答案的作用。[1] 二、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测量作用
明清科举考试 ,从童生考试———县试起 ,就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乡试、会试共考三场。“初场试 《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实务策五道。”[2] 第一场的“《四书》义三道”和“经义四道”即七篇八股文。清初承明制 ,后有调整 ,从乾隆五十三年(788 年)开始 ,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3]391若第一场不中 ,凭二、三场中试较困难 ,因此 ,八股文 被士子视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考试是对学生水平进行测量的重要形式。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作为过滤的第一道筛子 ,承担了选 拔人才的最基本功能。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看 ,对测验整体质量的评估 ,必须考察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
* 收稿日期 :010-10-12 2 作者简介 :李小鹰(968-),1 女 ,重庆市人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副教授 ,主要研究教育史、教育学。1
度 ,即测验的信度。信度乃是反映测量一致性程度的指标。而效度则代表测验的准确性 ,即测验能够测 出它所欲测的特质的程度。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文化精英进入官僚系统成为国家管理者。这种选拔 必须具有开放性、公正性 ,即现代测量学中的信度和效度。对将要进入官僚体系的文化精英 ,要求他们 所具特质无非“德”与“才”,即“思想”和“文化”。要通过考试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心理品质 ,必 须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思想和文化的材料作为测量的依据。
(一)建立标准化题库确定测量材料
要选拔文化精英 ,测量材料必须是当时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普遍性的东西。八股文考试规定在 《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2]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解释为标准 来发挥。中国从汉武帝时代起 ,儒学在思想意识领域取得独尊的地位 ,是维护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的思想 武器。而宋代以后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四书》、《五经》囊括了儒学最基 本的内容 ,程、朱等人的解读代表当时主流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考试内容和基本思想的规定 ,要求读 书人去熟读孔孟、浸淫程朱。其思想不仅是士子们立身处世的哲学,又通过他们的示范、倡导和运用来实 现“一道德”的天下大同的局面,是治国之工具。由此,对测量材料的规定使测量具有思想上的代表性。
所谓“经典”,是具有思想、政治、文学、历史等多方面含义的。《四书》、《五经》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据学者统计 ,汉语中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多达千余款 ,约占汉语成语总量的二十分之一。“四书的 命题是很广泛的 ,有名物的、典章的、性理的、行事处事的、记言的、记事的、叙事的、援引的等。不同类型 的题目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有不同的写法。”[4]命题虽然在《四书》、《五经》以内 ,但要做出好的文章 ,只 研习《四书》、《五经》远远不够 ,必须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 ,熟读经史子集。八股文的文体章法集各 种文体之大成 ,写作者必须熟练各种写作技巧才能在写文章时挥洒自如又不违反“功令”。这说明其命 题材料在文化上的代表性和弹性。测验材料的代表性 ,能体现选拔文化精英的目标 ,增加测验效度。明清读书人在经过启蒙教育后 ,进入读经阶段主要学习《四书》,然后学习《五经》。这样的经典在当 时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研读过或正在研读的基本教材 ,而且随处可得 ,随处可以受教。文化落后的偏远 地区的士子及普通平民子弟都能参考 ,使考试更公平,符合测验材料要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外加对于思 想标准统一的规定 ,还给了判卷以客观统一的思想标准。至于题型 ,有取自经书中单辞只字的小题、有 以句与句之间截取数字拼凑成的截搭题 ,也有取书中一段而成的大题。童生的小考中 ,用小题、截搭题 较多 ,主要训练考生作文的技法;乡、会试中则往往用大题 ,要求文章立意新 ,境界高 ,文风“清真雅正”。对出题范围、题型和基本思想、文风标准的划定 ,就是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题库 ,使天下所有士子都能备 考 ,展开公平竞争。这是使测验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第一步。
(二)使测量具有难度、区分度、全面性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中 ,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 ,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而教育的发达 ,使 各地参考者甚众。官僚体系有限的容纳力 ,使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这一矛盾决定了科举考试是一系列 的淘汰赛 ,八股文安排在头场 ,承担了基本的淘汰职能。为了每一场考试都能有效地淘汰并留下优质人 才 ,在划定的出题范围内 ,具体题目的知识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是使考试有效的必要条件。为了能从 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考察士子对《四书》、《五经》的掌握情况 ,克服主观命题对学习内容的涵盖面较窄 , 容易出现考生猜题、揣摩主考官偏好等缺点 ,命题特意考虑了测量的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由于《四书》、《五经》的容量有限 ,经多年考试可用之题已被反复使用。投机取巧者应运而生 ,利用 坊间刻本多 ,考官未必都看过 ,先记诵大量范文 ,考试时将同题目者誊录上卷。也有富家子弟请名家猜 题作文让子弟记诵熟习,入场后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 ,往往得中。正式的乡试前 ,有预备性的县、府、院 试 ,即取得地方生员资格的考试 ,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资格 ,才能参加乡试。县试、府试、院 试都以《四书》文为首场 ,每场若干篇 ,数场复试 ,每场淘汰若干人 ,称为“小考”。出题时往往采用《四书》 中的单句或截搭题之类的“小题”。小题的出现正是为了防猜题、扩大题库。有时还会在出题时 ,规定文中使用固定的“虚词”,也可避免上述投机行为。作小题在把握题意、掌握议论分寸方面有相当的难度 , 在这里主要是训练技法 ,技法熟练之后 ,再做立意大、境界高、清真雅正的“大题”。[5]明代和清初 ,乡、会 试时 ,初场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须作七篇八股文 ,七篇文章命题的方向、难度并不是相同的 ,这 就避免有人侥幸押中题目 ,检测士子作文真实水平的概率大大提高 ,比较出士子学养的全面度、深度的 差距。考试中 ,除三篇《四书》义外 ,《五经》义的出题是每经出四道 ,士子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某一经选其 中四道来做。对特别优秀的 ,录取时作特殊处理。“前明科举 ,初场试四书文三篇、五经义四篇 ,故尔时 有七篇出身之目。间有合作五经卷以见长者 ,故又有二十三篇之目。前明以五经卷中式者 ,洪武二十三 年黄文史试南畿 ,兼作五经题以达式 ,取旨特赐第一 ,免其会试 ,授刑部主事。”[6]这正符合测量学中“测 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程度并能鉴别学生的学习水平;测验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7]的原则。测验题 目具有较广的覆盖面和不同的难度 ,能从卷面体现士子学养水平甚至风格;考试也就有了区分度 ,能够 通过评卷达到择优的目标。因此 ,八股文考试虽然是主观命题考试 ,但其命题使考试具有难度、区分度 和全面性。
(三)八股文文体的测量学功能
以上还不能构成非八股文这种特定文体存在不可的理由。因为考生多 ,考官少 ,而作文阅卷的缺点 就是速度慢;作为主观命题的考试 ,另一个重要缺点是评分易受评分者主观意见的影响 ,同一题目 ,不同 的文体风格难以比较高下。按教育测量学的观点 ,“评分者信度”易受影响。八股文固定的文体格式、特 有的“功令”对提高阅卷速度 ,提供评分的客观标准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清乡、会试 ,有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先选出好的卷子 ,推荐给主考官。各省同考官 ,以参加考 试人数多少而定 ,每房分阅 300 卷或 250 卷 ,“计数分房 ,计房取官”。会试同考官定为 18 人 ,亦称之为 “十八房”[3]415。阅完一场之后 ,再阅二、三场。考官阅卷量非常大 ,而从考试到发榜的时间最多仅有 20 日左右。八股文的制式化文体在评卷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 首先 ,八股文考试对文章字数有限定。明初 ,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 ,限 500 字 ,《四书》义一道 ,限 300 字。清初 ,初场文(即《四书》三题、《五经》四题)限 500 字 ,康熙 20 年增百字。乾隆之后 ,概限 700 字。[3]419这样 ,防止考生长篇大论 ,保证阅卷效率。
其次 ,八股文程式固定 ,要求先用两句破题 ,破题虽只两句 ,却统领全文 ,阅卷人一看破题已可预见 到全文的水平。若破题不通 ,说明作者没有认准题意 ,下文自然无法做好。之后的承题一般用四五句进 一步说明题意 ,并根据所破题意指明作者文章主旨。承题文字从破题而来 ,行文须要注意破承题之间的 关系 ,若做得不好 ,以下全篇不顺。到起讲时 ,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发挥题意 ,要讲条理、有层次、“入口 气”,若条理不清、口气不对 ,又难合式。若全篇皆合式 ,则看全文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从破题到大结 , 语气是否一气相生 ,文脉是否清晰 ,层次是否清楚。各方面俱佳者 ,由房考官加上批语 ,荐给主考官 ,以 求取中。这样 ,通过文章格式的标准化 ,使阅卷标准客观 ,不但快速 ,而且便于比较 ,正所谓“文有定评”, 使结果公正。因此 ,制式化的文体起到了使阅卷快速、评价标准客观的作用 ,使评卷具有信度。文风也是评卷的标准。士子为了脱颖而出 ,会过度使用技巧。明清两代 ,都强调文风。崇雅抑浮 , 力崇古朴。“至嘉靖 11 年 ,……尚书夏公 ,学士张公潮等 ,力请崇雅拟浮 ,浇风顿杀……”[8]318雍正十年 1 年)谕 :“晓谕考官 ,所拔之文 ,务令雅正清真 ,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拘一律 ,而支蔓浮夸之言 ,所当(732 屏去。”[9]前命方苞选录《四书》文颁行 ,皆取典重正大、足为时文程式…… [9]嘉庆十九年(814 年)…… 1 上谕内阁 :“如有将支离怪诞之文 ,目为新奇 ,妄行录取者 ,经磨勘官查参 ,必将原考官严加惩处。”[8]321-322 朝廷一方面树立好的榜样 ,一方面采取严厉措施 ,树立文风标准 ,打击投机取巧 ,端正学风 ,也给了评卷 者比较鉴别的客观标准 ,增加评卷者信度。
八股文文体由中国古代各种文体演变融合而来 ,吸收各体之长 ,发挥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学习和 考试就是在先天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加以后天的训练。经义就是读经的心得体会。从思想、信仰方面讲 ,如果不熟读经典 ,深切揣摩体会 ,就不能写出好的 文章。“寝食于经书之中 ,幂搜幽讨 ,殚智毕精 ,始于圣贤之义理 ,心领神会 ,融液贯通 ,参之经史子集以 发其光华 ,范之规矩准绳 ,以密其法律。”[6]尤其是八股文写作要求“入口气”,须站在“圣人”的立场“代圣 人立言”,士子们终其一生学习、研究、使用这套理论 ,儒学对学习者的思想影响可想而知。
经典是文学的典范。“时议所论 ,皆孔孟之绪余 ,精微之奥旨 ,未有不深明书理而得称为佳文者。”[6] 要写好八股文 ,写作者不光读懂思想 ,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写文章时才能信手拈来 ,阐发自如。议论 之余加之“大结”,又是对作者文史、时政知识的考察。
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 ,从破题到收结 ,作者必须有精巧而完整清晰的结构意识 ,起、承、转、合 ,浑然 一体。就破、承、起讲等每一部分来说 ,要精彩漂亮 ,夺人眼球。从起讲开始要“入口气”;八股所组成的 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其实是四段排偶 ,这是“代圣人立言”的部分。各比之间要虚实相映 ,排偶精当 ,相 互呼应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阐发题旨。其长联式对偶 ,运用骈文的韵律手法 ,讲究声调平仄的调 配、骈散兼行的语言体式中 ,长句与短句、偶句与散句配合 ,在整齐中求变化 ,表现了汉语言的音乐之美。虚词的运用更有助于文章气势的流畅。文章中引经据典 ,不能有丝毫马虎和错误 ,中试的卷子 ,还要经 过严格磨勘 ,稍有错误 ,无法过关。
八股文集中了各种汉文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写好八股文 ,其他汉文体的写作基本没有大问题。答 卷的书法也是考核的内容。这些能力对于官场生涯都很有实用价值。因此 ,这对于士子们读书和写文 章时所要运用到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语言能力甚至音乐能力 ,以及通过长期艰苦学习和 层层考试所需要的刻苦、坚韧、冷静、灵活等心理品质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培育 官员的素质训练课程”[10]。能够通过多次八股文考试而被筛选出的少数人,在经学、文史学科、时政知识、智力及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大都有较高的品质,保证了一场高淘汰考试的质量,符合考试选拔精英的目标。
(四)为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而采取的其他措施
为了增加评卷的信度 ,采取“主考与各房同坐一堂 ,随分随阅 ,随取随呈。”这样加快阅卷周转速度 , 可及时发现宽严不当 ,使各房官的阅卷尽量掌握一个相对一致的尺度。为了不使佳卷遗落 ,康熙十五年 规定“各房考荐之外 ,主考官可再将余卷遍加校阅”,称为“收落卷”、“搜房”。房官的荐卷 ,被主考官弃阅 之后 ,房官可再行荐卷 ,称“抬”,屡弃屡荐 ,称为“抬轿子”。“落卷”会由同考、主考略加批语 ,说明未取原 因 ,因为事先有誊录、对读 ,未录的考生可领取试卷阅看。雍正八年规定 :试官有不公正处 ,允许下第举 子上告 [3]。这可减少因考官的种种主观因素引起的误淘汰 ,是增加评分者信度和考试效度的措施。为 使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 ,还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其他增加考试信度和效度的配套措施 ,主 要是反作弊和保证录取质量的。本文只是关于八股文本身的教育测量学功能考察 ,就不再一一赘述。三、八股文考试效果和局限性
(一)考试的效果
八股文以标准化的作文考试 ,测验了士子的经学、文史学的知识和学养 ,也检测了应试者基本的智 力和非智力因素 ,所起的作用 ,基本符合当时选拔文化精英的测验目标。选拔了具有进入官场所需基本 素养的读书人。它的格式化文体为快速阅卷和客观评价提供了方便 ,且有防止押题、作弊的功能。增加 了考试评分的信度 ,也就增加了考试的结果的效度。
因为考试是几近残酷的多次筛选 ,可能因为很小的原因就导致落选 ,但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说 , 误通过的机会也几乎为零。换句话说 ,优秀人才不一定都通过 ,但通过的人不会是差的。这也符合人们 的历史观察 ,如张居正、王阳明等许多优秀人才是科举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才长期不得中或被科举拒之 门外 ,如清末的龚自珍。
(二)八股文考试的缺点首先 ,由于题库容量有限 ,导致对作文技术的极度要求。出怪题、限定虚字的使用 ,种种琐碎、严苛 的要求 ,纷繁复杂的作文技巧的运用 ,严格的磨堪都表明作文的技术与艺术被发展到极致。考试体系内 的一切方面都被发展到极致 ,从考试体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讲 ,说明考试体系无法向外得到突破和发 展 ,预示着思想和社会的革命即将到来。
其二 ,从考试本身来看 ,作文考试的缺点就是评分的主观性。有可能因为一时的风气、主考官对文 风的偏好及“房考官”是否推荐影响评分信度。虽然朝廷一再强调文风标准 ,但这种强调本身也说明问 题之所在。
其三 ,假设考试本身因为通过反复筛选、与其他考试措施的配合等方式达到了最理想信、效度 ,而可 以不考虑考试操作的误差 ,完全选出了八股文作得最好的人 ,所选出来的人是否适合做官、从政也是问 2 ,专事 号。考试会使善作此类文章的人轻而易举获取功名。清代袁枚是才子 ,4 岁就中进士 ,后却辞官文学。相反 ,明代归有光是散文大家 ,却不善八股文 ,9 岁才因主考官关照5 ,以“搜落卷”的形式 ,凭二、三场的卷子中进士 [11]。作文能力不能代表全部能力 ,无法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测量 ,即使今天的 公务员考试 ,也不能做到。因此 ,八股文考试只是测量了进入官僚体系的一些必备基本素养 ,考中者的 发展还要看以后的表现。清末思想家龚自珍 ,少年才子 ,9 岁中乡试1 ,7
岁中举 ,会试 6 次到 38 岁时才 中进士 ,虽有政治见识与抱负 ,始终官场不得志 ,8 岁辞官。参考文献 : [ ] /1 启功
.说八股
[M]/
启功
, 张中行,金克木
.说八股
.北京
: 中华书局,004:6-37.[ ] 2 吕思勉
.中国社会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007:34-535.[ ] 3 刘虹
.中国选士制度史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992.[ ] 4 高明杨
.科举八股文考试功能述
[] J.甘肃社会科学,006():9-104.9 [ ] 5 李光摩
.小题八股文简论
[] J.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006():7-31.2 [ ](6 清)梁章钜
.制义丛话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001:2-14.2 [ ] 7 张敏强
.教育测量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98:0.[ ] 8 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936:18.[ ] 9 杨学为
,等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
[M]
.合肥
: 黄山书社
,992:35.[0] 1 龚笃清
.八股文鉴赏
[M]
长沙.: 岳麓书社
,006:.[1] 1 张献忠
.袁黄与科举考试用书的编撰
———
兼谈明代科举考试的两个问题
[] 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010():93-199.1
责任编辑曹
莉
第二篇:矿山测量概述
1.井下导线布设的形式:坐标附合导线;方向附合导线;空间交叉导线;无定向导线。
2.井下测角与地面测角的不同点:井下测点多设于巷道顶板上,因此经纬仪要在测点下对中;在倾角很大的急倾斜巷道中测角时,望远镜视线有可能被水平度盘挡住;井下黑暗潮湿,并有瓦斯及粉尘,因此要求仪器有较好的密封性,经纬仪及觇标均需照明,最好有防爆照明设备。3.井下导线测量方法:三联-架及省点法。
4.井下高程测量目的: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面统一的高程系统,确定各种采掘巷道、硐室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及相互关系,以解决各种采掘工程在竖直方向上的几何问题。5.井下高程测量的任务:在井下精确测定高层点和永久导线点的高程,建立井下高程控制;给定巷道在竖直面内的方向;确定巷道底板的高程;检查主要巷道及其运输线路的坡度和测绘主要运输巷道纵剖面图。
6.联系测量:将矿区地面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
7.联系测量的任务: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起算边的坐标方位角;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起算点的平面坐标x和y;确定井下水准基点的高程H。
8.近井点测量精度要求:对于测设它的起算点来说,其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7cm,后视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10″。
9.DS3之中的3代表每公里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不超过±3mm。
10.立井几何定向:在立井中悬挂钢丝垂线由地面向井下传递平面坐标和方向的测量工作。(包括一井定向和两井定向。)
11.一井定向:是在一个竖井井筒内同时悬挂两根重锤线(或同时铅垂地发射两条可见光束),通过地面和井下联测,将两重锤线中心(或光束轴心)的平面坐标及其连线的坐标方位角,传递给井下的控制点和导线边。11.两井定向: 是在两个有巷道连通的竖井井筒内,各悬挂一根重锤线(或各铅垂地发射一条可见光束),根据地面
控制网测定两根重锤线中心(或光束轴心)的平面坐标,并在巷道内用导线对两重锤线中心(或光束轴心)进行联测,从而将地面控制网的平面坐标和方向,传递给井下的控制点和导线边。
11.三角形满足条件:点c和D及C″与D′应彼此通视,且CD和C′D′的长度应尽量大于20m;点C与C′应尽可能地设在AB延长线上,使三角形的锐角r应小于2°,这样便构成最有利的延伸三角形;点C和C′应适当地靠近最近的垂球线,使a/c及b′/c之值应尽量小一些。
11.三角形解算:运用正弦公式解算三角形;测量合计算正确性的检核(三内角应等于360°;两垂球线距离检查;)运用一般导线平差计算所求点位坐标和边方位角。12.陀螺方位角:从陀螺子午线北端,顺时针至某方向线的水平夹角。
13.导入高程的方法:钢丝;钢尺;全站仪投点法。14.中线点兼做腰线点的经纬仪标设法:
1、1,2,3点为一组已标设腰线点位置的中线点,4,5,6点为待设腰线点标志的一组中线点;
2、经纬仪安置于3点,量取一起高i,正镜瞄准中线,竖盘读数为δ,此时望远镜视线与巷道沿线平行;
3、在中线点4,5,6的垂球上用大头针标出视线位置,用倒镜测其倾角做检核;
4、一直中线点3到腰线位置的垂距a3,则仪器视线到腰线点的垂距b=i-a3;
5、从三个垂球线上标出的视线记号起,根据b的符号用小钢尺向上或向下量取长度b,既得腰线点位置;
6、在中线上找出腰线位置后,拉水平线将腰线点标记在巷道帮上。水准仪标定腰线:
1、水准仪安置在两组点之间,找准原腰线点1,2,3上的小钢尺并读数,计算各点间高差,检查原腰线是否移动,确认可靠后记下3点读数a;
2、丈量3点至4点的距离l34,则腰线点至点4距
视线的高度b=a+h34=a+l34*i;i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3、水准仪前视4点处,以视线为准,根据b值标出腰线
点4的位置。
15.标定中线的方法:检查开切点A是否移位;经纬仪安置在A点上,用正倒镜标定β角,延视线方向标出2′点和2″点,取其重点2作为中线点。再用一个测回测β角,用于检核,所测角值与标定角值之差应在1′之内;沿A2方向再标设1点,A、1、2三点组成中线点,中线点固定在顶板上,挂下垂球线只是巷道掘进方向,一组中线不少于3个,点间距不小于2M。
16.贯通测量:采用两个或多个相向或同向掘进的工作面掘进同一井巷时,为了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定地点正确接通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17.井巷贯通分类:一井内巷道贯通;两井之间的巷道贯通;立井贯通。
18.煤矿测绘资料按内容和方法分类:煤矿测量图;测量原始资料;测量成果计算资料。
19.基本矿图及其应用:井田区域地形图(全面反映井田
范围内地物和地貌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为1:2000或1:5000);工业广场平面图(反映工业广场范围内的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其他自然要素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1000或1:500);井底车场平面图(反映主要开采水平的井底车场的巷道与硐室的位置分布以及运输与排水系统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200或1:500);采掘工程平面图(反映开采煤层或开采分层采掘工程活动和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1000或1:2000);主要巷道平面图(反映矿井某一开采水平内的主要巷道和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1000或1比2000)井上下对照图(反映地面的地物地貌和井下的采掘工程间的位置关系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2000或1:5000)井筒断面图(反映井筒施工和井筒穿越的岩层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纸,比例尺1:200或1:500)主要保护煤柱图(反映井筒和各种重要建筑物免受采动影响所划定的煤层开采边界的综合性图纸)20.同一矿井两中线限差0.3,腰线0.2;两井间贯通巷道中线限差0.5,腰线0.2.
第三篇:城市人口信息管理功能概述
1.实现以三维地图的方式对所在辖区的房屋以及人口信息进行管理.2.对已在房屋中的人口信息实现快速的查询与图形定位,更直观。
3.能对房屋中各类人群以不同图标的方式直观的显示出来。
4.根据区划结构可实现相应房屋、户数以及常住、流动等各类人口数量的统计。
5.人口基本信息维护中,可采集指纹、头像信息用于人口个案信息的快速查询及检查服务中的防伪验证。
6.人口基本信息维护中,可实现二代身份证的读取与识别提高基本信息添加与查询的效率。
7.可组合人口相关信息的各种条件实现综合查询提取名单。
8.可实现快速生成人口信息变动情况的各类报表。
9.可实现对流入与流出人口信息的详细登记,并能对流入人口打印“节育报告单”。
10.可实现快速生成流动人口相关各类报表。
11.可连接B超,实现“查孕、查环”时的B超图像采集与保存。
12.能快速统计与查询检查服务的进度与数量。
13.能及时快速的生成各类检查人群的报表。
14.可实现对站内政策法规(社抚费征收、独生子女证办理、照顾再生育登记)相关业务的管理。
15.可实现上下级辖区数据的合并与同步,保证数据的统一性。
16.能及时的对已录入数据实现备份与还原,防止数据丢失。
17.可以灵活对系统中用到的各类参数以及外接设备的所用到的参数进行设置。
说明:绿色字体标识部分是该软件的特色体现。
第四篇:对讲机功能定义概述
对讲机功能定义概述
1.语音降噪功能:(对讲机型号不同,设置方法也不同)
在噪声环境下,当本机开启降噪功能时,可以使对方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语音,明显的降低环境噪声。语音降噪分为:普通降噪和强降噪。
普通降噪:表示在环境噪声较小的情形下使用对讲机 强降噪:
表示在环境噪声较大的情形下使用对讲机
2.报警呼救功能:
当遇到紧急状况时可按报警键,进行紧急呼救。报警又分本地报警和远程报警。本地报警:表示只有本机响起报警声 远程报警:表示本机响起报警声的同时还会向持有同型号对讲机发射出报警信号(部分带有编号的机身在启动报警功能时,还会报出发出警报机子的机身编号)
3.限时发射功能:
限时发射功能是防止呼叫对方过久的占用一个频道。如果连续发射超过设定的编程时间(最长发射时间),对讲机会终止发射并且发出警告音,要停止警告音,请放开PTT开关。
4.亚音频(CRCSS)和数字亚音频(DCS):
某些频道可能具备预定的CTCSS/DCS信号音。CTCSS/DCS信号音是次可听信号音,它可以忽视(听不到)使用相同频道的其他电台呼叫。当接收到不同于其他对讲机上设定的信号时,就不会听到这个信号。同样的,对讲机发射的信号仅可被CTCSS/DCS信号音相同于其他对讲机上设定的信号音的对方收听到。
5.静噪级别调整:
静噪功能的目的在于无信号出现时,使喇叭的背景噪声输出消声(静噪电路闭路)。如果静噪输出设定正确,当实际接收到信号时才会听到声音(静噪电路开路)。即可以在0~9级范围内选择静噪电平。
6.扫描功能:
扫描功能又分为三种:时间扫描,载波扫描,搜索扫描。
时间扫描:是在搜索到信号后停止扫描,一定时间内不做任何操作就继续扫描。载波扫描:是在搜索到信号后停止扫描,信号消失一定时间后继续扫描。
搜索扫描:是在搜索道信号后停止扫描,停止在当前的信号上。自动退出扫描。
按编程为扫描功能的按键,从当前信道开始,按照扫描队列中的信道号逐一扫描,当某一信道接收到信号并且信令匹配时,LED指示灯变为长亮并接收声音信号,再按一下该键,退出扫描。
7.遥晕/遥毙:
当对讲机不慎丢失或其他特殊情况发生时,为了不让对方接收和发射,此时管理者就可以使用遥毙功能将其遥毙,使其即不能接收,也不能发射。如果使其只能接收,不能发射,则可使用遥晕功能。
8.声控功能: 声控功能是无需按下PTT键既可以通过声音来进行通话,对着麦克风喊出一定的音量时,对讲机信号自动发射信号。
9.远程监听:
远程监听可使远程目标对讲机的“Microphone”激活并且周期性的发射。该呼叫在目标方都是秘密的建立过程。它的PTT键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被控制。
10.繁忙禁发:
当信道有信号时,禁止发射,可防止同频干扰。可通过设置决定是否开启这个功能。
11.省电模式:
能有效节省电量,在无按键操作或一定时间内没收到信号,能进入省电模式,省电时是把接收电路和VCO电路的电源关掉,因此在省电状态收到对方的呼叫时,前端有可能会出现断字。
12.倒频功能(脱网):
倒频功能适合于装有中继台的情况下,在中继信号覆盖范围外时,使用倒频功能能把对讲机的接收频率跟发射频率对调过来,如果带有亚音频,也同样对调,实现手动脱网。这样就能直接跟附近的同网络的对讲机实现网外通讯(不通过中继台)。
上面提到的功能是对讲机常用到及比较普遍的功能,这些功能大部分对讲机都有的,可以先了解下。一部对讲机带有什么样的功能特点,一般都会说明。还有一部分功能后面再补充。.
第五篇:《实用GPS测量数据处理教程》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作为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系统,它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已远远超出了该系统设计者当初的设想,目前,它在航空、航天、军事、交通、运输、资源勘探、通信、气象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中,都被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用来进行导航、定时、定位、地球物理参数测定和大气物理参数测定等。作为较早采用GPS技术的领域,在测量中,它最初主要用于高精度大地测量和控制测量,建立各种类型和等级的测量控制网;现在,它除了继续在这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在测量领域的其它方面得到充分的应用,如用于各种类型的施工放样、测图、变形观测、航空摄影测量、海测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数据的采集等。尤其是在各种类型的测量控制网的建立这一方面,GPS定位技术已基本上取代了常规测量手段,成为了主要的技术手段。现在,在我国采用GPS技术布设了新的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很多城市也都采用GPS技术建立了城市控制网。
为了使大家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利用GPS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书将围绕着利用GPS定位技术布设控制网的全过程,介绍在布网过程中所设及到的大量理论与技术问题,内容将包括从技术设计、外业观测、基线解算、直到网平差和提交成果进行验收等各个环节,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
1.GPS定位原理概述。在这一部分里,将简要介绍GPS系统和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如果读者已对此
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跳过此部分。
2.坐标系、基准和坐标系统。介绍在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常用的坐标系统及各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关系。
3.GPS静态定位在测量中的应用。介绍GPS静态定位在测量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及作业步骤。
4.技术设计。介绍在布设GPS网时,进行技术设计的作用、原则和内容。
5.布网方法。介绍GPS网的类型和布网方法。
6.GPS基线解算。介绍基线解算的原理、步骤、精化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7.GPS基线向量网平差。介绍GPS网平差的类型、原理、步骤和质量控制方法。
8.GPS高程。介绍采用GPS进行测定高程的方法。
9.技术总结。介绍布设GPS网时,技术总结的作用和内容。
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能够了解GPS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布设GPS网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因此全书侧重于方法的介绍,对于理论问题未做过多叙述,对于这些问题,读者若感兴趣,可阅读其它有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