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讲堂”儿童核心素养培育学习心得
贵州省2015年“名师讲堂”儿童核心素养培育
暨吴正宪、潘小明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第三次全国研讨会
——学习心得
黔西县第二小学 柯昌文
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名师讲堂”小学数学活动,这次活动,同时还是吴正宪、潘小明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第三次全国研讨会。
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吴正宪、潘小明指导的贵州研修团队9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呈现9堂课例。同时,全国模范教师、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和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潘小明在活动现场展示课例并作微专题报告。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张丹教授和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首席专家组组长吕传汉教授为代表的贵州“名师讲堂”专家组对课例进行现场评析,并就吴正宪、潘小明两位老师的教学思想进行解读分析。下面就学习情况谈一下我的收获与体会:
一、给学生好吃而有营养的数学
“给学生好吃而有营养的数学”是吴正宪老师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并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别人,特别师身边的人。从吴老师的课中我感受到了数学这种冰冷的美丽显得那样的更加和谐,为学生设计一个个挑战性的情景,每一个环节都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以尊重为前提的讨论交流,让孩子们的精彩回答一 次次的呈现,孩子们的精彩更加折射出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魅力。这是一节数学教学,更是一节爱的教育,同样的一句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和从吴老师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大不一样,比如:我老师对学生说“你回去”、“我不叫你”、“你怎么这样”……学生听后很高兴,所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师是模仿不出来的。
二、要从“三教+”的思想来思考和设计问题
吕传汉教授表示:“这次现场展示的11节课例,就是为我们如何教学生思考、表达、体验数学提供的一个参考,也希望通过这次教学研讨,让贵州更多的教师能够学习领悟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
“三教+”是吕传汉教授首次提出的教学思想,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智慧的教育,因此数学教育重点应放在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获得数学活动体验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整个活动过程的体验积累就铸成学生的素养——积淀在学生身上的终身受用的潜在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展示交流、质疑批判,同时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培养,铸成的同样是终身受益的素养,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5%靠的是人际关系。”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而良好的人脉关系,必将助其事业的成功。三、一些教学思考和教学道理 1.小学数学教学要慢下来;
2.小学数学教学要低门槛、多层次的提问;
3.师生共同思考就会抓住课堂生成,看不见课堂生成是水平问题,看见了课堂生成有不用的应该是水平和态度问题;
4.不要追求生活的情景,文字的情景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会教的老师上课跟着学生走,不会教的老师始终牵着学生走; 6.尊重的前提是学会“换位思考”;
7.观名师的课不妨把所有问题都抽出来,看看是不是很有逻辑,是不是由浅入深;
8.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神奇和美妙;
9.学会“三教”、“四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问题; 10.数学教学不要太相信动手操作;
11.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12.不要总是忽略课堂生成,总是想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13.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 14.我们的教育是为第三产业服务的;
15.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又得到像吴正宪、潘小明这样的名师指导的话,相信我们学校也会出几个名师。
通过本次培训,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三教”教学思想和核心素养培育,我会更新教学观念,将所学用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努力、奋斗。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名师讲堂”学习心得之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名师讲堂”学习心得之一
在看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会儿,我在开小差,我在想:吴老师上的课这么精彩,还有许多名师上课也都精彩纷呈,而我,学习了这么久,为什么没有得到什么进步,他们一定是抓住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应该是没有什么修饰的赤裸裸的充满本真的。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们一定是拿下了这个“王”,然后才万众归一,全部臣服。还根据《道德经》提供的思考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这些课上得如何姹紫嫣红、山花烂漫,他们一定有一个“一”,有一个根本的生发点,这生发点是什么,我百思不解,甚至还无法用一个词来概括,于是我就在我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四个字:大道至简。在后来,我抬眼看到了这次活动的标题:“2015名师讲堂儿童核心素养„„研讨会”,一下子想到,可能就是这个词吧——核心素养。
在此次活动结束后,有一个针对“三教”课题组的成员和红花岗部分老师的培训,我也开了个小后门去听,这个培训就是关于核心素养的。在这个讲座中,老师收集了有关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资料,但说法都没有得到统一,就算有的,也生涩难懂、收获不大。同时,我也进行了思考,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是认识到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1,跨越时间去思考:人生苦短,岁月绵长,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才是真知。回头去看,有些主流思想,在当时看来是坚若磐石般钉在我们心里的,换个时间一看,却满是荒谬。如年经女子才嫁了人家就死去丈夫,如果他不再嫁,则被诵之为贞洁,还立个贞洁牌坊让人们景仰;比如小姑娘从小就缠小脚,就算让她难受得死去活来,当妈的也一再告诉她把脚缠得小缠得走路都钻心的疼才算美;还比如,说话前要先说句红色语录才算正统,于是就有“为人民服务几分钱”“为人民服务5分钱”的笑话。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存在着“立牌坊”似的荒谬的标准,是否存在着“缠小脚”般的戕害天性的情况,是否存在着“先背语录”般的圈圈套套。
2,从学生终身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达到读个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功利性目的,更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幸福。那获得终身幸福需要些什么,除了技术层面的获得。知识,相对于思维,他只是表面的、零碎的,老师教给学生这点知识不难,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就行。思维,则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他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把学习方法运用于同类型的学习中,还能把知识点链接成一个网状,让各知识点间充满了关系。思想,则是立体的,如海洋一般立体但呈不规则状的,淹没了知识和思维,又是思维的生长来源。此思想也与后来网络研修培训中老师提到的“知识——思维——思想”的理念不谋而合。即如果把学生获得的知识比作地幔,则思维和思想就是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思维进而领悟到思想,掌握藏在最深处的最具指引作用最具爆发力的思想。这三者关系类似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我思考得太少,也不成系统,目前的收获就是,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更要加强后两维目标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第三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汶南二中 赵成伟
2017年2月7日我校进行寒假教师集中学习活动,现将培训的感悟和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收获: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力势在必行,美术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美术技能。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作为老师要会教,要知道如何才能教出把课本上的美术知识真实的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也要回育,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够主动的把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举办的活动,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与困惑:
1、核心素养这么高大上的主题,听起来很唬人,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帮助,但是具体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做?具体做些什么项目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
2、对于中国的教育考究方式——高考,这个项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是家长更希望学生能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能考个好一点的大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节?让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
3、关于美术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做哪些工作去支持美术核心素养的构建?
三、建议:
1、专家团队对我们教师的指导应该进行阶段化跟踪。
2、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更希望专家团队能我们细致的指导,比如以一节课为例进行怎样的打磨会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我们真切的希望通过专家进校园,伴随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的翻转课堂再上一个台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017-2-7
第四篇: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主 持 人: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嘉宾:成一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一学生
刘
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二学生
杜金山 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
洪劬颉 江苏省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
冯荣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北部片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
符永平江苏省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
学生眼中的课堂
韩世文:这场沙龙与以往不同,我们邀请了两位刚才上课的学生参与分享。关于课堂,学生永远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场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走进南通市第一初中的课堂,你们觉得他们到底来看什么?
成一涵:老师们来看南通学生学习的风采,见证南通教师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韩世文:那你们在其他学校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感受如何?
成一涵:带我们上课的是来自山东杜郞口中学的数学教师刘桂喜,她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课堂提问也很有意思,总是采取引导方式,将问题放到屏幕上,一目了然;有困惑时,我们相互解答„„这节课非常精彩,也很有意义。
韩世文:这与平时的课堂学习有何不同?
成一涵:以前上课,教师等学生举手了,要点名才能回答;而现在,可以随时答,学得轻松、自主。与其说是教师上课上得有意思,不如说是我们学生上课上得更精彩。我觉得,平常上课很快乐,今天更快乐。
刘畅:我们的课是符永平老师上的,学习“章前图”,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或者创作出来的,这让我们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自己学习并能为同学出题,能深入了解知识、系统思考问题。
师生改变了什么
韩世文:在上课和转课的过程中,各位嘉宾看到了什么?
洪劬颉:通过这次活动和上课的体验,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表达想法和观点,并希望在争论中说服别人。这种积极和勇敢让我感动。这背后,自然也体现着南通整体课改的成效。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对深度学习的渴望。在课堂表象的背后,是学生有想法、有深入的思考。我平时备课设置问题,往往看起来缺乏价值导向,但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却慢慢生成了价值,并呈现出价值碰撞与交锋。
杜金山:这次课博会,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转课上,我看到了教师们身上的变化。这些展示课教师,都是优中选优的,他们处在新环境中,呈现出的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是令人欣喜的。我也转到了承办学校其他常态课的班级,这些课堂呈现出常态的、真实的状态,虽然不如展示课显得精彩,但也有小组合作,孩子们跃跃欲试,表达和坚守自己观点的瞬间,真实而动人。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有传统优势的地方往往是改变难度最大的地方,但在这里,看到的变化令我开心。
冯荣雄:看到的改变令我震撼。课改带给学生很大的改变,学生非常阳光,非常自信,有朝气,有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改课,不仅是改变教学关系、学习方式,更是生命的成长状态。新课堂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这更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心,也看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坚定、坚持、坚守课改。
符永平:作为东道主和展示课教师,我更希望发现问题。我们在课改的初始阶段,要奔向好的目标,不能勤勤恳恳走弯路,轻轻松松犯错误。那么,课改中,学生的问题从哪来?要自主发现问题。学生不会解决问题不行,解决的问题全是教师提出来的也不行。好课是引领教师成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价值呈现。所以,课堂的问题必须模块化,不能碎片化。课堂上,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课改走向深度的一个方向、一个切口。
好课堂让学生自在成长
韩世文:我们的沙龙从发现开始,在问题中生成。面对当下的课堂,面对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学生代表,你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课改,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成一涵:我想,最基础的是不搞题海战术,不做碎片化知识练习。要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也是此次展示课给我们的启发。刘桂喜老师改变了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继而发现数学规律,这就让我们学生做回真正的自己,学得也很开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全部呈现出来,教师才能更好地提供帮助;学生要在互相帮扶和启发下,在课堂有新探索,并积极展示出来。
韩世文:也就是说,你希望课堂上教师要更大程度地放手,激发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实现团队合作学习?
成一涵:没错!
刘畅:今天的课堂体验,让我们觉得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很好的方式。不仅在学习中更快乐,还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另外,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在团队中讨论、交流和分享,体会到与平常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快乐。平常的快乐,是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答,在知识中享受的快乐;而今天,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体会到更多快乐。
韩世文:也就是说,当你们从日常知识学习的课堂,进入有能力提升、规律生成、生命互动的课堂,会体验到更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刘畅:是的。好课堂一定是我们学生的课堂。
成一涵:好课堂可以让我们和教师一起成长。
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韩世文:这或许就是学生眼中的深度课改,也是课堂育人的价值体现。那么,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育人,我们又如何让课改走向深入,如何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洪劬颉:最基础的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节课上,孩子能讲的话让他们去讲,孩子能做的事让他们去做。教师要学会引导,并帮助他们一起制定规则。
冯荣雄:课改走向深入,首先是学习走向自主。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觉得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交流。我听洪劬颉老师的课,他就善于等待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多么不完整,甚至有缺陷„„要放手让学生相互质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形成必备的素养,生命才能成长。教师不能过于着急,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还要善于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成长。
符永平:如果谈今天的课堂有没有人性,似乎话题太大。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我在课堂尝试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制,课堂习题让学生自己创作并解答。我想,为了精彩,课堂上找几个学生和教师一起“作秀”并不难,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优秀起来是很难的。几年来,南通课改有“12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12字方针”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我们在各学校都能看到。
所以,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去发现,课堂才会有人性,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永远的幸福。
杜金山:要发现儿童,必须发现人,必须发现生命。如果教育不从发现生命开始,那我们对好教育的期待就会变成一种奢望。我常常在想,学校的产品和工厂的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学校的产品——学生是有生命的,而工厂的产品是无生命的。然而,学校里“无生命”式的教育这些年一直大量存在。
以前培养学生是“双基”目标,后来有了“三维目标”,现在上升到核心素养层面,这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教育目标真正关照人的体现。
其实,生命的成长只要给条件就能自然生长。如同小幼苗一样,不管农民在家里还是在田里,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幼苗都在生长。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遏制儿童的生长,课堂上更是如此。符永平老师的课,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生长的情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多样性选择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缓慢的尊重。我们也需要像给农民土地一样,给教师“土地”,让他们带着生命在“土地”上自由生长。
韩世文:的确,发现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短暂的碰撞无法真正解读清楚。但是基于现场的课例,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一些启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将有助于课改人走得更远。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阐述,怎么让课堂的生命更好地走向自由?
成一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能力其实比学历还重要!
刘畅:让课堂从知识走向思维,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洪劬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
杜金山:学会把握分寸,等待孩子成长。
符永平:放手,等待。课改,快不得,停不得,不改不道德!
冯荣雄: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灵。
第五篇: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校“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建构也成为每位校长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上个月(四月二十四号),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和学校都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校长办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才能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