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0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第一篇: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分为开放性的和定向型的。开放性研究过程是先制定行动方案,在教学中实施方案,实施中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整计划,分阶段有计划的

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定向型研究报告是发现一个新观点或新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实施,实施中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整方案,分阶段有计划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撰写研究报告。

作为农村的一线英语教师,我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如:学生对单词、语法等知识点不会灵活的使用;记不住单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讲了多次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语法课上,大量的讲解、练习几乎占据了整堂课,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教师不知如何将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情境和所教的不同学生出发,调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和其他教师讨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在合作中构建自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获得自身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课改中,教师应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重构自己的教育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教育的价值,使开展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精神。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形成改革意识,发展教育创新能力,让教育改革获得动力。

第二篇:《课堂研究》心得体会

新视点下塑造新课堂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如果能认真研究课堂,把握新视点,加快课堂转型,教师能更快地成长。正如书中所说,课堂转型是一场“宁静的革命”,教师需要静心审视课堂教学,重新认识“学会做人”这一学校教育目标,转变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开创不同的新型教学形式课堂,在教学中更加突出“核心素养”。

初读《课堂研究》一书时,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诸如“对话性实践”、“现象场”等高度概括的专业性教育词汇,它们为此书增添了不少高冷的气息,同时也令我感受到自己理论知识实在贫瘠,才会如此少见多怪。慢慢地往后读,我才逐渐熟悉它的语言特色,并且浸润到了这本书的风格之中,在一段段具体化的阐释下,我大概能够明白一二课堂研究的要点所在。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课堂须注重学生认知、经验、能力等素养的生成性。

课堂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传统又常见的授课方式是“灌输式教学”,虽然现状比过往教师“一言堂”好得多,会放一些空间和机会给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但我觉得依然会有不少教师和我一样认为大部分灌输式的课堂更好掌控,也似乎更有“效率”。然而书中“指出‘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的组织形式要依靠对话式,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多学习经验的累积?

具体如何组织交互式新型课堂呢?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等多种模式刷新学生的实践力,让学生的行为从死板地堆砌被授予的知识量转变成有效地运用种种资源,在过程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早有耳闻“问题学习”,即洋气的“Problem-Based Learning”,详细地解释下,就是以课题为本位,学生围绕一个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复杂问题展开的学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把“知识由教师传递”的认知主义接受式学习观转变为“知识由每个人自身同伙伴协作构建”的建构主义能动学习观,增强“这是我的学习”意识。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着“促进者”的角色,从旁协助学生,提出支援问题引领学生明白“这种活动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种活动对社区和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意义?”不得不说,这种课堂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动员学生在课前有效开展小组学习,充分搜集资料,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才能发挥出这种模式的优越性,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成就感。问题学习本身又是比较综合的,视点需站立在统筹学科所有单元或者统筹几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安排。第二种模式就是自主学习课堂。面对着班中两级分化较大的现象,我认识到“自主学习”是缩小学生学力落差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要注重让学生自我调控,不断开展自我观察、判断和反应,针对自己的情况,与同伴和教师交互推进学习进展。班集体的组织生活也有利于“协同学习”的有效开展,虽然我在班中有分学习小组,但小组成员的独特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讨论的活力有待再深入激发。

从以上三个视点,我们可以观察到课堂有着明显的转型,从“知识传递”转到“知识建构”,这都是未来课堂的美好样子。

除了“反思性实践者”的身份,教师在学校的鼓励下也要多处努力。就学校层面而言,教师不仅要组建学校“学习共同体”,还要增强“同僚性”,在教学评议时注重观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同时也要多叙述通过课堂观摩“学到了什么”,开展互相间的有效学习,实现真正的民主讨论。

研究课堂,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经得起时间和他人的研究。

第三篇:校长行动研究论坛心得体会

校长行动研究论坛心得体会

朱东营

1月22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社旗县第二届小学校长行动研究论坛”,使我受益颇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校长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参加小学校长论坛,我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意识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品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加强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校长治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目中有师”,要看到学生和教职工不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的主人。校长要强化人本意识,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使学生会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跌倒的扶起来牵着走”。这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教育本质。没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博大精神,没有敬业、乐业、专业、勤业的奉献精神,根本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校长要强化人本管理意识,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看作是自己份内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校长治校,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办好一所学校,也不能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在所有的教育资源当中,最宝贵的还是人力资源。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施课堂改革,推进”四引”教学法,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校长在他离任之时,衡量他的功过,主要不是看他盖了几幢楼,而是看他有没有带出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打造活力课堂。

活力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办好学校靠什么?方法纵有千万,但依靠教育教学研究,即走“活力课堂”道路,才能使学校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提出操作性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按照要求去实践去发展。要以课题为载体作抓手,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4、坚持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办学特色。要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校长必须善于在学生、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需要中寻找到平衡点,平衡点往往体现在教育理想但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上,办学目标首先要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目标既要源于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高于社会和家长的世俗要求。同时办学目标也要体现学校的层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自己的传统,寻找自身的优势。

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校长要紧紧扣住特色,通过活动激人,活动感人,使大家由生到熟,由小到大,由被动到主动,由徘徊羞涩到成功喜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特色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特色文化。

总之,校长必须在“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把“活力课堂”放在首位,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成员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提升。

第四篇:基于课堂的教师行动研究的论文

教师课堂行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技能方式。它是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体系在目标、功能、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同步,就必须转换角色,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为此,我们英语课题组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和方式获得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行为必须作相应的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应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水平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就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了一种模式化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是为了不教”,“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理想境界。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展真理、掌握规律。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直接让他得出结论或背诵前人提供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是“你教我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老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显得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诚然,要改变以上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时日,而且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态度转变,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我积累”转变为“我创新”,从“我相同”转变为“我不同”。任何一种革新,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选择这条路,否则,教育先行只是一句空话。

二、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教材的应用,让老师过去一个人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局面变成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局面。因此,新课标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育行为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元的角色。例如,高中英语必修<4>,按照传统教学,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的只是单词、词组、语法、句型,无法达到教材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改革,利用导学案,采用活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等,试着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寻求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分配任务,如何收集资料,把讲台变成舞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的选择。由于这些材料与社会联系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本来很头痛的德育教育,因为学生自己参与比较,老师不用多说就迎刃而解。通过这些尝试,我们觉得教师在新课改中应转变角色,重新定位。

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习的建构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组织教学,比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所以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比教师获得的知识还多。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4.教师是学生综合活动探索方法的引导者。好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综合性活动总体设计指导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活动的情绪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在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才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不至于无所适从。新课程改革为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英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师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应该说,在新课标下师生所建立的平等合作、对话沟通、互动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点拨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5.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开发者,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的开发能力,把课程开发作为职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教师是探究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专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同时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7.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师要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渡,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水平,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8.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三、师生平等交流

尽管教师的行为得以科学实施,教师的角色也重新定位了,但在日常教学中还必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的课改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交流和对话质量的高低也影响了课改的成果。由于师生双方地位、身份、阅历、经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又难以达成共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对话和交流。那么,师生应该怎样进行交流呢?

1.加强沟通。教师可以直接从学生的眼中认识自己,向学生询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表示老师的真诚,又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是真诚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直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用学生的言语来证明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了解学生的差异,进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同学们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理解教学不仅仅针对他一个人,而是针对具有多样性的学生群体。

3.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谈话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呵斥,全部由自己一个人来唱独角戏,要留有余地,允许学生进行申辩,讲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虽然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但要誓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有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师生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融洽。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是个体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生普遍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等均有明显提高。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改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方案

为全面推进课堂深度变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掀起“课堂革命”这一时代命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建构新时代品质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提升我市学科育人质量。

二、总体目标

1.研制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理论框架,探索出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方略,为我市中小学课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2.提炼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实践模型,打造出一些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育出一批“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

3.概括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推进策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育出一批有专业引领力的领军人物。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习,积极建构“新课堂”的理论框架

1.加强“新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学科学习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学科课程论和基于标准的教学、深度学习等理论,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性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建立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本质。学习差异教学、思维教学、对话教学等理论,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2.树立“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树立“育人本位”的新课堂理念,明确学科育人价值,细化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我深度对话,提升认知、人际、自我三大领域的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引导,确保学生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树立“课程立意”的新课堂理念,分解并细化课程标准,倡导“学、评、教”一体化,探索学科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确保学生学会、会学、学好。树立“学习中心”的新课堂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差异和学习效果,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探索“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总体思路。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合理转化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点面结合、整体运作”的指导原则,采用“课程统整、课堂重构、课题精研”的“三课联动”策略,展开“新课堂”研究行动,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理念先进、行为规范、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品质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二)统整课程,建构适合学情的学科课程群落

1.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依据儿童、学科和社会需求,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快学科内整合,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倡导以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为导向,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课程“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序列”的相互契合,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学习内容,同时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构建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鼓励有研究能力的学校、教有余力的教师,依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坚持“多维关联”的原则,聚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尝试学科间整合,建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以大任务、大情境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的课程关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营养套餐”,在系列化、综合性的主题探究中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鼓励基础条件好、研究能力强的学校,依据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等现实情况,坚持“跨界融通”的原则,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尝试跨学科整合,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采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运用到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三)变革课堂,探索育人本位的教学实践模型

1.探索“逆向设计”的备课模型。变革备课范式,倡导变“顺向设计”为“逆向设计”,按照“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的流程,探讨逆向教学设计。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在确保学生“学会、会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关照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必备品格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控反省能力的培养。

2.探索“立体板块”的教学模型。变革课堂结构,倡导变“线性流程”为“立体板块”,构建“学、评、教”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根据课型设置教学板块,将“目标、学习、评价、导教”融为一体,指引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根据课堂板块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体验,灵活地选用探究性学习、展示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快课堂空间结构变革与教学方式转变,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持续驱动”的评价模型。变革课堂评价,倡导变“即时反馈”为“持续驱动”,运用学习评价标准不断驱动学生调整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成果。按照“为学定标、案例探究;依标而学、问题探究;以标促学、成果探究”的实施流程,通过评价标准的介入、干预来持续驱动、撬动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值(想学)、方法值(会学)、数量值(学会)和意义值(学好)。

四、实施步骤

1.全面推进(2020.9-2021.8)。全面推进“新课堂”研究,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X教科发〔2020〕X号)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X教科发〔2020〕X号)文件要求,按学段分学科出台“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意见,研制相应的课堂观察框架与教学诊断指标。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学科教研会、专题研讨会,全面启动与推进“新课堂”研究。组织“新课堂”教学重点研究项目、小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课例研讨、专业阅读、教学观摩等活动,探索“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

2.模型构建(2021.9-2022.8)。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新课堂”研究。组织典型经验、优秀案例、精品课例征集活动,及时总结“新课堂”研究经验,逐步完善支持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建构“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提炼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形成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指标与策略体系。整理“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资料,召开全市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3.行动规范(2022.9-2023.8)。组织精干力量,总结“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将已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等成果进行重点转化,分学段拟定“学科教学常规”。召开教学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推介会,积极转化优秀教学经验和精品成果。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1.建立领导组织。成立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领导小组,由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各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员为成员,负责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一要强化计划意识,从实际出发,将“新课堂”研究行动列入教学工作计划。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人员分工,强化活动配当,确保过程扎实、成效明显。三要强化科学意识,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行动,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组建专家团队。组建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专家团队,以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为主要成员,负责方案设计、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过程指导、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具体工作。一要超前谋划,加快对相关理论的前瞻性研究,组织新教材、新课堂等相关培训活动,主动将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二要靠前调研,针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每个阶段的课堂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做好专题调研与辅导,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深度变革有效推进。三要提前引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有效策略,为学校、教师开展“新课堂”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3.健全教研组织。教研组织机构是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在课程纲要编写、单元教学设计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要健全跨界教研组织,成立并健全学校发展联盟和片区教研共同体,采用城乡联谊、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方式,快速突破“新课堂”研究行动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优秀教研成果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应用转化,助力学科教学均衡化发展。三要组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自发地成立学科精英团队、学习发展共同体,定向研究,团队作战,既有效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又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二)创新教研,提升科学含量

1.组织学科研讨。学科研讨要坚持“学情主导”的基本原则,把握学情,以便为精准教学提供对策。一要下移重心,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开展学情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现存问题,确定学科教研思路和主题,通过“备课、观课、诊课、议课”,让学生学习更为需要、更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抓实“研标、立标、学标、达标”活动,召开学科教学质量分析,结合课堂练习、日常作业和学期检测等形式,获取必要的学情信息,调适“新课堂”研究行动的进度和要求。三要跟进指导,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实验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定点联系学校,系统规划学科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改进课堂诊断。课堂诊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便引领教师真正做到因学定教、以学论教。一要提供理论支撑。以XX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为抓手,从课程高度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育人价值,研制课堂诊断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开展“研究课、常态课、示范课”等课堂诊断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提供技术支持。要研发有效的课堂诊断策略和科学的诊断工具,引导教师在课堂诊断时分析“学、评、教”三者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联动性,基于观察证据和检测试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加快课堂诊断从“就事论事”的表层评议向“剖课析理”的深度推论转变。三要提供现场指导。深入教学现场,引领教师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关键能力、积极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课议课。

3.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着眼现实问题,探寻改进实践的有效策略。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项目申报,集中力量,破解事关“新课堂”教学的重大问题。二要开展小课题研究,倡导“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立足教学改革实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教师研究“新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形成相应的“小案例、小论文、小故事”。三要组织微型研讨,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组织微研讨、桌边教研等活动,探讨教改方案,积累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形成“题目到课堂中选、研究到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到课堂中用”的校本教研文化。

(三)改进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督导评估。市教研室将把“新课堂”研究行动情况列入学校岗位目标考核,通过加强督导与检查,促进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改革优势、亮点和特色。二要完善教学常规。要按教研主题有序开展“研标、定标、学标、达标”活动,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科教研制度和教学管理常规,及时完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好“三个一”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校本研修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评比活动。三要保障经费投入。合理安排项目研究经费,确保“新课堂”研究行动顺利进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应的“新课堂”研究行动项目和研究经费。

2.建立激励机制。“新课堂”研究行动要通过激励措施来盘活人力资源,共享教研智慧。一要培植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并主动培育“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典型,组织人员对其经验、成果进行提炼,培植出一批课堂深度变革的优秀教师、先进团队、示范学校,并通过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搭建交流平台。每学期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选择优秀的“新课堂”研究行动经验进行交流。采取现场观摩、研讨展示、专题论坛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共享“新课堂”研究行动先进经验。三要加大表彰力度。评选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例,激发教师参与“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要创造机会,对“新课堂”研究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团队、优秀成果予以表彰。

3.推介研究成果。“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及时转化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要加强现场推介。召开教学观摩现场会,举办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和转化“新课堂”研究成果。二要加强报刊推介。在《XX教育》开辟专栏,推介“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向省市级教育报刊推荐学校、教师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市的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有关教学改革的专著,增强其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加强媒体推介。向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报道稿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专业影响力。

附件: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附件:

XX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序号

重点研究项目

责任科室

核心素养驱动的高中语文“学、评、教”一致性研究

高中室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学”的行动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室

初中数学“新课堂”分层优化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3+1”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式”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课程整合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研究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室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悦思”课堂教学研究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德文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学、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科研室

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下载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小学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课堂改进行动研究交流(小编推荐)

    选准“课、本”做切线 ,拉动课改见成效 密水街道卞家庄小学 刘维红 “课、本”即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活动的跟踪形式。我校教师潜心研究课堂......

    课堂在行动

    课堂在行动----全国高效课堂改革教学模式观摩心得体会 2014年4月26日,在杜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在兰州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课堂在行动——全国课改九大典型名校(语文、数学)......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行动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行动研究》读书心得 李兰涛 提问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与学生共享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目......

    关注课堂教学,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课堂教学,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行动研究》读书笔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行动研究》读书笔记 赵忆宁 提问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与学生共享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目标在......

    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孔艳琼 一听到研究就会联想到专家和学者和支撑研究的的高深的教育理念,其实教育行动研究就在我们每个教师身边,它是指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学习教师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