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书》教案
《鱼书》教案
、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柯灵(1909 — 2000),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1926 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人文坛。1941 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 《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 年到香港文汇报社工作。1949 年回到上海,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 { 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 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作者曾在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饥来驱我,还在浑浑噩噩的少年,就过早地投身社会,赤手空拳,迎接命运的挑战。人海辽阔,世路多歧,幸而和缪斯萍水相逢,春雨如酥,润物无声,才使我睁开朦胧的心眼,避免了好多可悲的沉沦迷误。”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的体察人生,识辨人间美丑真伪的真相,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柯灵于 30 年代开始写作,《鱼书)正体现了作者探索人生的努力。40 年代在上海任《万象》主编期间,曾扶植了一批年轻的作家,如张爱玲等。
柯灵是一个平和、勤恳,著述颇丰而不事张扬的散文家。有一事例,可以见出他的淡泊而执着的 个性。据说,八九十年代之后,上门拜访柯灵的客人络绎不绝,使柯灵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于是他在 门上贴上告示: “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尽管这种做法未必见效,却可见出屋子主人的 性格。柯灵的散文文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鱼书)写于 1936 年,收入《柯灵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2)基本解读。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人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 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情的重要: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人是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 体隔离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 “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系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甜酸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不管怎么说,作者作出总结:写信或收信是其乐无穷的事,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情和欣慰”。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3)精华鉴赏。
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写到绿衣使者如何使相隔千里的亲友的感情亲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这样写道: “离情别绪,使人产生依恋和怀念,是很自然的事。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在这里,作者用“暌违”而不用“分离”,用“雁羽''而不用“书信”,用“觌面''而不用“见面”。此外,文中还恰到好处地用了“鱼书”、“参商”、“尺素”、“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从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 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
“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这句话,意思是相隔千里的亲人朋友,只要借助于书信,就能把一腔的情意,寄与远方的亲人,其给人的快乐和安慰,并不亚于亲人间的直接的欢聚。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第 1 题:用词文白相间,文意显得典雅舒展。
第 2 题:此句用了三个成语: “素昧平生”、“推心置腹、“推诚相与”,读来相当整齐有味。
第 3 题:用词文白相间,在递进关系中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
第 4 题:用“翘首云天”写一种等待的心情,典雅明白,富有诗意。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希望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加强人生的感悟能力,并能有所概括。
作者写了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第 8、9、10 三段,相应的小标题可以概括为:友情聚散、一 首歌曲的踪迹、匿名信。其他概括,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鱼书教案
鱼书教案
2006.11.15
一、课前资料的积累:
1、预习课文,想一想书信有哪些别称
书信名称种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2、感动---献给写信的人
生活正被按钮占领,友情和爱情
都住进了电话,但是
我要很沮丧地四处倾诉
分别不复存在,心灵却愈来愈远
给我写信的人,端坐在古典的灯下
一笔一画地描绘心情
脑际开满祝福的花朵
你的天空一定布满祥云!写信的人
你听得见你月下的沉吟,以及
滚烫的呓语
穿透岁月,一封信成为见证
一封信是变换风中
最坚定的旗
像一尾鱼轻轻游过来。。。
一封信让我感觉生活在水中
多么湿润和透明
握住一封信,然后展读
我为久违的泪水
再次流泪
3、《梅村》 作者: 吴伟业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桔美,钓肥斜系草堂开。
“从不谒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两句的意思较明白:不喜欢拜访别人(不好诣人),却喜欢别人拜访(贪客过);不喜欢回复信件(惯迟作答),却喜欢收到信件(爱书来)。
二、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文章从自己懒于动笔写信而导致亲朋故友来信日见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词意恳切,感情自然流露的书信亦可成为文学隽品,并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旧词新用,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
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不仅能勾起学生们对书信往事的回味,还能激发他们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借鉴和运用精美词句。此外,引导学生对书信的现状及其特点与打电话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现代信息社会中情感交流方式作些辨证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书信这种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独特的美,及无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学习、质疑、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写写感想,课堂中让学生当家做主,以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共同探究,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合自己口味的句段分析鉴赏,最后通过创设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表达他们由课文引发对社会生活、人情百态的真实感悟与理性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组织者。
三、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三)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以个人为单位,独立阅读思考,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并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做些赏析,并就文章带来的感触写成读后感。
(二)课堂交流:
1、导入:
上新课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有过写信、收信或是读过一些名人书信的经历吗?有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一下。看来不少同学和书信有过亲密的接触,享受过书信带来的精神润泽。
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已延续了几千年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鸿雁传情,双鲤传书的佳话。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收到亲人的信件是多么高兴的事,从杜甫的《春望》中有关书信的名句中可以看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中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对亲人的牵挂、对信使的期盼。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可能你还会让你有想提笔写信的渴求和行动呢!
2、质疑与探究: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问,并作一定的整体感知。
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探究:
①——何谓鱼书,即古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筒内,故称鱼书筒。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一词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书欲寄何由达,山长水远处处同”——宋 晏殊
偶 成 清 宋凌云
天外鱼书绝,征人岂念家?
可怜小儿女,夜夜看灯花。
②——让学生换上别的标题,对比分析:用鱼书为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更能活跃人们的想象力,且有古朴、文雅的气息。
③——这中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④重点字词——谒:拜访、拜见。指人们自己很少主动去登门造访别人,但却渴求着友人经常来做客和自己一叙旧情,收到朋友的书信后总是因繁忙琐事而延迟回信,但却一样的期盼着经常收到朋友的来信。表达出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肯同样付出的微妙心态。可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⑤ 板书: 书信的作用、好处 心灵的润泽
鱼书 对弥足珍贵的友谊的渴求 笔头日疏,感情疏远 无奈、遗憾
3、朗读与鉴赏——我选择,我喜欢(宗旨)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语言特点:典雅隽永
暌违
雁羽
觌面
尺素
参商
鱼书
4、合作与讨论
讨论记录:
自己的发言提要:
他人的重要观点:
讨论题:
①打电话和写信各有什么特点?
②有人说在现在这个信息特别发达的时代,写信已经过时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书信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讨论简要:
打电话的特点:
方便、快捷、真实可感、但价格较贵,一次性消费、交流直白口语化,更含蓄……
书信的特点:
有时空差距,交流速度慢,寄、收信较费时,麻烦些,但情感交流更具体细腻、写本身就有一种倾吐的快感,等待收信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书信是最能保持历史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书信有收藏的价值,可鲜活记忆,延伸过去的时光,好的书信既是一篇文学作品,也可是一幅书画作品……
信本身就是件艺术品,信封、信纸、邮票、邮戳溶为一体。
书信是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
书信像手工艺品,是写信人精心创造的,有收藏的价值。
书信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尽管现代书信及电子邮件的实际应用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现代生活中人们通信、通讯手段也多种多样,在这个迷恋速度的喧嚣年代,个人化的书信像纯然手工的东西一样越 来越少了。但书信仍保留着它独特的美和艺术价值,在人们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小结:不老的书信,不变的情怀
5、表达与交流——说出你的故事(说说自己或了解到别人书信往来有意义的片断)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林觉民《与妻书》……
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中,收到亲友的来信是件最快乐的事,看到那熟悉的笔迹,闻闻那书墨的清香,似乎看到父母慈善的面孔,伴侣含情的目光;听见朋友欢快的笑声,师长殷切的教诲。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用它来形容挚亲好友的来信我想再恰当不过了。
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书信都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心贴心,情牵情。期盼和思念,激动和喜悦,痛苦和忧伤,苦涩和酸楚,书信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轨迹,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寄托着你我曾经的梦想。
6、课后作业:
①给你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写封信,重温写信收信带来的温情和欣慰。
②了解书信发展的历史,说出几个书信的别名。
教学后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手写书信却离现代人渐行渐远。有人甚至感慨:“现在谁还写信啊!”人们在享用科学带给我们的快捷与方便时,也同时失去了写信与读信的那种心理享受,情感快乐。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不妨再拿起笔来,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传递,而是跃然纸上,也许更能触动收信人的心灵,体验“家书抵万金”的美好感觉。因为,手写书信中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所浸染的那份深情,是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第三篇:《鱼书》学案
12.鱼书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柯灵: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著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柯灵先生善于捕捉散文的灵感、锤炼语言,因此其文章,美如画,意似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识记积累】
注音 更()易 无垢()咫()尺 ...漂泊()融洽无间()隽()品 ...恶札()信笺()翘()首云天 ... 一枝之栖()分道扬镳()懒散因循()...
【背景介绍】
1.何为鱼书?
古代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中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桶内,故称鱼书桶。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就是信件。2.书信名称种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课文解读】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入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进而说到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给远在他乡的友人
写信,神弛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酸甜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作者恰到好处地用了“暌违”“鱼书”、“参商”、“尺素”、“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初探】
1.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2.“从不谒人谈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4.概括文章的主旨。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文学中,借屈原之名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家为数不少,提及屈原这位令人充满同情的诗人,往往使作家在身处坎坷之时顿将失意、挫折、忧愁、幽思都涣然冰释了。....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张家界的神仙池满布箭竹,景观兼有九寨沟和黄龙寺的特点,其中的金银滩更是奇特有趣。全滩一半呈金黄色,一半呈乳白色,平分秋色,互不相干。....D.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了世人一个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倒计时数字,则让人们叹为观止。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 只是个人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 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堵”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
③ 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能力。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2.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1— 4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F.“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语言表达】
1.根据文意,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写一句话填在横线处。
—个企业,如果有了一两件拳头产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自满自足,就不思进取,它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不要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通过标点符号表示出来。请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使之成为意义不同的两句话。
① 我 反 对 他 也 反 对 你 怎 么 样
② 我 反 对 他 也 反 对 你 怎 么 样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维护职工权利的组织莫过于工会;然而在许多民营和外资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也是由资方掌握,发挥不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
据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一亿多民工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民工;他们没有加入工会组织,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权益无法得到维护。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于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律程序时间过长等原因,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机构;这时如果有工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或指导他们与业主谈判协商,民工的权益就能够得到维护。
答: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曼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识记积累】
更(gēng)易 无垢(gîu)咫(zhǐ)尺 ...
漂泊(bï)融洽无间(jiàn)隽(juàn)品 ...恶札(zhá)信笺(jiān)翘(qiáo)首云天 ... 一枝之栖(qī)分道扬镳(biāo)懒散因循(xún)...
【课文初探】
1、①用鱼书为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 阅读的兴趣。②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
③具有古朴、文雅的气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2、谒,拜访、拜见。指人们自己很少主动去登门造访友人,却渴求着友人经常来作客和自己一叙旧情,收到朋友的书信总是因繁忙琐事而延迟回信,但却一样的期盼着经常收到朋友的来信。表达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肯付出的微妙心态。
3、这中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4、《鱼书》以“鱼书”为话题记叙了写信的重要作用,描述了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并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信的特殊情感及对现代人不屑写信这一行为的惋惜,也抒发了他渴求朋友来信的心情。
【基础知识】
1.B(A项分别是rú/nuî,qiào/qiào,zhã/shã;B项分别是zhã/zhì,kuì/wâi,zhuï/zháo;C项分别是wō/wā,zhuï/zhuï,mǐ/mí;D项分别是cù/zú,yǐ/qǐ,xiān/xiān)2.C(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指不信任身边的、熟悉的人的话,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
3.B(A项句式杂糅,“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可以改为“靠的是艺术”或者“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C项缺中心词,“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后应加“方向”一词。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B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的结论;究竟——表示结果,原委。这里“毕竟”有分清主次的意思,故选用“毕竟”。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故这里用“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故应采用“鉴别”。
【诗歌鉴赏】
1、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阅读提升】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有勇气
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3、这是一句形象化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一节的观点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在这一句前,说“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答案: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4、A、E。(A项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第①段中的观点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不是说“没有诗意”。E项考查对段落内容要点的概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对于诗歌而言,“丑”和“恶”不是不可以写,但要抓住它们,还要有诗意的发现,并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这样才会诗意盎然。)
【语言表达】
1、有仙之山仍需高,有龙之水仍需深。
2、① 我 反 对 他,也 反 对 你,怎 么 样 ?
② 我 反 对,他 也 反 对,你 怎 么 样?
3、民工呼唤(企盼、期望)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工会组织。
【写作训练】
“一草一木总关情”这一话题尽管相对宽泛,但也有较好的限制性,所写之“情”必须由“一草一木”引发而来,行文中不能只谈人或事,而置“草”“木”于不顾。材料中所提供的意境,令写作者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一草一木”化为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草木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鲜花绽放,枯叶凋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就让我们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吧。
第四篇:教案 鱼
谁画的鱼最大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不敢画的现象比较多,为了培养学生大胆作画,大胆构图, 构
图饱满,因此特意设计了着堂课。教学目标:审美领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领域: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
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
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好,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谜语,边听边 想,听完了以后再回答问题。
从不离水,摇头摆尾。鳞光闪闪,满身珠翠
2、你真聪明!你怎么猜出来是鱼呢?
3、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教师:同学们,就让我们跟随小鱼珊珊一起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
一看吧。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
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让我们每个同学爱护鱼类的同时,也爱护它的家。
2、教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
体,图片演示(鱼头-躯干(鱼鳍)-鱼尾),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
(三)比较:认识大小
1、教师:同学们,老师从大海的深处请来了两条鱼,你们看,它们是
什么形状?有什么不同?好,现在我将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你 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画时应有正确的作画习惯,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四)作业要求:
教师:今天每个同学画一条又大、又美丽的鱼,看那个同学给小鱼设计的衣 服最漂亮,先想一想,然后抓紧时间画。
(五)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评出最大的鱼
2、共同找出一条最小的鱼,讨论如何把鱼变大
(七)课后拓展
美丽的鱼儿想要回到自己的家园,同学们,动脑筋想想:怎样做,让你的鱼儿拥有属于自己美丽的海洋,欢乐的家园。(用海藻、水泡、珊瑚装饰)
第五篇:书是海洋我是鱼
书是海洋我是鱼
在蔚蓝的天空中,是谁在自由的飞翔?是鸟儿,因为蓝天给了它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茫茫的大海中,是谁在自由的畅游?是鱼儿,因为大海给了它一个广阔的世界。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就是那自由自在的鱼儿,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这是因为书,是它带给我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智慧,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我行走在琳琅满目的书柜中间,穿梭其间能看到一本又一本令你动心的书,诱惑你前去阅读。当我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博览群书是我心中的梦想。
幼儿时期引人注目的童话故事,小学时期花花绿绿的漫画,中学时期经典的四大名着,都是我畅游的好去处。翻开小学时期的校刊《海贝》就不舍得放下,那些童话故事和漫画,就被冷落在一旁。在《海贝》中,有春的妩媚,夏的热情,秋的抒情,冬的忧郁……在那里,我们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尽情地诉说心中的想法,尽情地分享自己的快乐……《海贝》就像一滴甘甜的露珠,滋润我的心田。
与四大名着比起来,《海贝》就不值一提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扶危济困的及时雨宋江,体弱多病的林黛玉,真是栩栩如生。而最令我们喜欢的,还是《西游记》。特别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和体态可爱的猪八戒,惹人喜爱。三打白骨精、困囚五指山、大闹天宫等精彩的情节更是引人入胜。畅游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可怕又可恶的妖怪被机智的孙悟空制服;不长记性的唐僧,一次又一次被妖怪抓走,又被孙悟空救出来。惊心动魄的场面,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而现在的我更是博览群书,读了很多书。如《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洋葱头历险记》、《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汤姆索亚历险记》、《福尔摩斯探案选集》《笑猫日记》……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畅游世界。
书,在我的成长旅途中,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它已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海洋中的一座灯塔,可以感悟经典,养育情怀……
书是海洋我是鱼。
山东东营胜利六十二中初一:岳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