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鱼_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节鱼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节鱼_教案》。

第一篇:第四节鱼_教案

第四节:鱼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及鱼类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鱼的外形和概念。【教学难点】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进行演绎推理。【教学过程】

一、双方举例,初步建立概念。

1.请学生举例,各种常见的鱼类。例如,鲤鱼,金鱼„„

2.利用PPT上的图片,提出:你认识图片上画的几种鱼吗?(草金鱼、鲤鱼、鲫鱼、黄花鱼)

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

①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②鱼靠什么行动?

③鱼是怎样呼吸的?

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归纳,这些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 同时提问,我们平常意义上将所有的水中生物都称之为“鱼”,这样的说法是否合理? 举例,章鱼,娃娃鱼等,是否也是鱼类?

教师小结:这些鱼在外形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3.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1)讲述: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我们几种常见的鱼在外形、生活环境和繁殖后代方面的共同特征。自然界里鱼的种类很多,你能根据对这几种鱼的研究,推想所有的鱼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推理:

鲤鱼、鲫鱼等身体表面都有鳞,头部都有鳃,都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都用卵繁殖后代。从而推断:所有的鱼身体表面都有鳞,头部都有鳃,都靠鳍运动,都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

(3)教师小结:鱼的共同特征。

二、确立概念,深化概念

(1)经过上述的讨论和归纳,提问: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动物是鱼?

(2)教师小结:凡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都是鱼。确定鱼类的概念。

(3)教师:“既然已经给出相关概念,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总结出鱼的5个特征,凡是具有5个特征的动物就是鱼,凡是没有这5个特征的或只具备其中的一点两点的动物就不是鱼,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请同学列举些不是鱼类的例子,并简述原因。

如,章鱼是软体动物不是鱼,它不具备鱼的一些特征。海豚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三、巩固

1.再次令学生回忆:

具备什么特征的动物是鱼?

2.课本图中的这些动物你认识吗?叫什么名字?

(金枪鱼、旗鱼、乌贼、章鱼、带鱼、比目鱼、鲸鱼)

3.小组讨论:

课本图中的动物,哪些是鱼?哪些不是鱼?为什么?

4.引入推理,总结之前提到的各种鱼类和非鱼类:

(1)凡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的动物都是鱼。

金枪鱼、旗鱼、带鱼、比目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所以金枪鱼、旗鱼、带鱼、比目鱼都是鱼。

(2)凡是鱼都靠鳍运动。

乌贼、章鱼没有鳍,所以乌贼、章鱼不是鱼。

(3)凡是鱼都靠卵繁殖后代。

鲸是胎生的,所以鲸不是鱼。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各种鱼的图片,弄清名称与生活习性,在小组内交流。

2.完成相关课后习题

第二篇:八年级 生物 上册 第四节 鱼 2课时 教案

第四节

鱼(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掌握鱼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4.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

线。

四、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类被称作动物进化史上的巨人,为什么能获得此称号?它的身体中和以前学习的动物相比,出现了什么特殊的结构? 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注意区分脊椎与脊柱的区别)课件展示 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有我们前面所学的哪些动物? 腔肠动物——水螅、海葵、水母 扁形动物——涡虫、绦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环节动物——蚯蚓、沙蚕、蛭 软体动物——河蚌、螠蛏、乌贼 节肢动物——蝗虫、蜘蛛、蜈蚣、虾 脊椎动物包括哪些?

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三)四大家鱼:

多种多样的鱼,使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鱼,常见的淡水鱼——四大家鱼

1、鲢鱼,生活在水体的最上层,主要吃水表的浮游生物,体表鳞片白色,因此被称作白鲢

2、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吃水生的小鱼小虾,体表鳞片白色,背部有黑斑,因此被称为花鲢

3、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主要吃水体下层的水草,体表鳞片淡青色。

4、青鱼,生活在水体的最下层,主要吃水体下层泥沙中的软体动物,体表鳞片暗青色。

中华鲟:我国一级保护淡水鱼类 常见的海水鱼:多媒体展示。

(四)鱼的形态特征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 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 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 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五)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

,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

。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a)身体侧扁,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

(4)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a)不能转弯

(b)不能向前游动(c)不能上浮

d)失去平衡而侧翻

(5)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a)贮存气体

(b)参与呼吸(c)调节身体密度

(d)减轻体重(6)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

板书设计

1.四大家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 2.鱼的生活习性: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3.鱼的形态特征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4.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第四节

鱼(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2.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二)技能目标

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鱼的呼吸。

三、教具准备

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

四、教学过程(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二)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1.随堂练习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a)食物(b)二氧化碳(c)氧气(d)水流(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2.课后练习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者

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

鳃(气体交换)

(二)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产卵多,成活少。(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第三篇:第四节依法治国 教案

N 第四节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二)法治释义

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的命题。由于法治思想的博大精深,许多论著都没有直接、简单地对“法治”进行定义。法治在当代法学中仍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并备受争议的问题,法学家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它进行阐析。纵观法的历史,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汉语“法治”一词从被使用时开始,就与“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等词相提并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理解的。“以法治国”一词在中国古籍中首先见于《管子》一书,其后的商鞅、韩非子等人又对此进行了发展并付诸实践。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等治国方略相并列、相对称、相对立。西方思想体系中,“法治”也首先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即“法律的统治”。“人治”与“法治”的争论都在于对治国方略或手段进行权衡与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它,比如宗教规范或者道德规范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这层含义意味着,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所谓“既定法律规则”强调的是法律已经制定、人们在“在法律面前”该怎么做的问题。所以,法治一词又经常被理解作“依法办事”,而不是依感情办事,或者依照其它缺乏确定性的实质标准办事。之所以说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在法律面前只有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又常常被理解为“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法制”。历史上看,法制历来具有多样性,通常可以划分为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两大模式,“法治”就是后一种法制模式。其基本含义是:法制必须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法制并不必然是民主的,法制可以与专制结合,成为专制的工具。如中国历代法家所主张的“法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近代资产阶级在追求经济自由、渴望政治民主、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法治这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强调“执法为民”也正是体现这一民主的精神。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在这层含义上,法治往往与理念、原则、观念等词连用,如“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观念”等等。离开法治精神的法律就会象一种失去控制的工具。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体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考察和分析近代以来的法治思想与实践,我们可以对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作这样的归纳:(1)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极高的权威,法大于权;(2)善(良)法之治,即法律的制定是经过民主、公开的程序进行,能够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尊重客观规律;(3)权利本位,即法律以关怀和尊重和人权为宗旨和目标;(4)正当程序,即法律的执行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保障,权力的运行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程序的控制;(5)普遍适用,即法律的适用不承认个别情况,只承认普遍规则的效力;(6)权力控制,即所有的权力都必须受到合理的制约和控制。第五,法治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和秩序。

法治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状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会常常使用“法治社会”这样的提法。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权力受到制约,权利得到伸张,同时争议又通过正当的程序设计得以

和平解决,正如有人所说的“法治„„在法律规束住了国家权力和政府后而使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法治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三)法治、人治和法制

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分歧在于: 第一,治理国家主要依靠具有很强确定性的法律,还是模糊性很强的道德或者领导人的意志?法治往往要求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来治理;人治则要求由具有高尚道德的明君、清官和圣贤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

第二,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主要依靠一般性的法律规则,还是依靠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指引?法治强调具有可预测性的一般规则,人治强调具体指引,视具体情势而定,法律规范作为行为指引的预测水准较低。

第三,在政治制度上施行民主还是专制?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结合的,人治则往往建立在某种专制政体之上,最终会导致独裁。

法治和法制是一对相近的概念。从字面上看,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指依据法律的治理。法治相当于英文中的rule of law,法制相当于英文中的legal system,主要指称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静态与动态意义的区别。具体包括:第一,法治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而法制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未必是一个法治国家,而一个法治国家必然首先是一个法制的社会。一般来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只有先形成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才有可能进行依据法律的治理;但有法制却未必有法治,法律和制度也可能是为人治服务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对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批判与继承。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建设法治国家,同时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法治”之“法”在根本上属于“善法”。这种“善法”在根本上能够反映社

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能够兼顾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处理好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关系;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中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法治理念要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以及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来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若干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利益分配不均衡情况比较明显,而且差距在扩大,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明显滞后,公共财政对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还跟不上;

第三,前些年盲目而粗放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坚持合乎科学地发展,导致资源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要求,然而我们的制度还跟不上;

第五,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了相当多的数量,无法可依的情况初步解决,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强调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第二,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第三,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法治对于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新 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不实行法治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就包括着对法治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同时法治还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第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宁,也要求实行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第六,社会主义对外交往事业日益发展,对外开放向我们提出了法治的要求。第七,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要求各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为本,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人权,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爱护。

(二)、新中国的法治发展进程

初创法制时期是五十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始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制定了宪法、组织法、选举法等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权力分配的重要法律。但由于“左”的思潮泛滥,法律虚无主义盛行,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法制的肆意践踏和破坏,曾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受到严重挫折,法治这项伟大的工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停顿下来,这个时期大约是自1957-1977的二十年时间。

法制恢复时期是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

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⑤]。在短短二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

法治新阶段以法治目标被写进宪法为标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第五条。在此之前,我们通常用“法制国家”这个概念,而此后,“法制国家”变为“法治国家”——虽然只改了一字,但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法治”强调通过法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它与“人治”是直接对立的。

目前,法治被确定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依法治国与共产党执政结合起来作了论述,认为法治就是执政方式。他指出:“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⑥]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

就形式标志而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这里的“完备统一”是指:(1)避免法律之间矛盾、法律与地方立法矛盾、法律与解释之间矛盾。(2)法律体系是一个完整、科学、严谨的规范系统。法律体系中各部门法应当分工配套、功能协调,法律规范具有易知、明确、肯定、具体和可操作性。(3)立法机关能够积极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制法律,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超前的有预见性的立法,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立法时机。(4)立法存在层级和时差,因而要对立法活动进行及时审查和监督,对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进行整理、编纂及清理。第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所谓“普遍有效”是指:(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性表述与一般性调整。法律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行为概括为义务,所有具体与个别的行为尽收其中,不承认例外。(2)法律适用中“一致性”,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类似情况反复适用”,排除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差别对待。(3)法律普遍被遵守和服从。同类主体享受相同权利,履行相同义务,特权被彻底消除。(4)法律在实施中发生实效,而不是把效力限于纸面上。第三,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实现由“人治”到“法治”转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这里包括行政执法制度与司法制度两方面。“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指:(1)“政府要守法”。在法治国家里,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在通常情况下,行政主体必须遵循“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的原则。这与公民的“法无规定即自由”原则有区别。(2)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

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3)在现代社会,法律允许行政机关在有限范围内的自由裁量行为,但必须受“合法性”和“合理性”双重原则的约束和检验。(3)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第四、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司法制度的基础框架与司法过程的要求应当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这主要体现在:(1)良好的司法体制才能保障司法公正,所以我们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2)司法权是终极性的权力,它是定纷止争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司法机关应当独立行使司法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干涉,只接受监督不接受命令,保持中立追求公正。(3)司法活动有公正的程序制度。程序不仅具有消极限制权力的功能,还具有积极引导和促进权力行为合乎正义的作用。程序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还意味着有严明的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专门化的法律职业。法律职业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司法的权力如果经过无知和盲从的非职业者之手,那么再神圣纯洁的法律也都会变质。法治国家要求法律职业具有强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特征。这包括:(1)法律职业者应当熟谙法律原理(而不是通常所谓通晓法律规定或知识)及其运用技巧,即具备法学修养和运用法律的艺术。(2)法律职业具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和考试录用制度。(3)具有专职性和稳定性,法官不得在行政机关、权力机关中兼任其他职务,从而保持司法的中立性。如果法官担任其他有报酬的职务,经营商业或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那么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尊严也丧失贻尽。应当通过职务稳定、薪俸丰厚的制度来保证法律职业的稳定性和崇高感。(4)法律职业内部的差别,不影响他们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律师权利切实受到保障。在全社会都尊重法律职业的同时,法官、检察官、律师之间也都相互尊重。这种尊重程度也标志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水平。

从实质标志的要求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着重以下制度 的建设:

第一,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大部分政治行为被纳入法律调整范围,非理性的权力习惯被立法修正为理性的政治经验,政治活动实现程序化。(2)国家权力受控制,包括受法律的控制、受权力的制衡、受权利的约束。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法治行政”、社会主义“政府法治”的理由。(3)政策或政治主张可以指导立法但不能取代立法,可以作为适用法律的参照以补充法律遗漏,但不能直接作为审判依据。(4)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付出政治性代价的心理准备。为政者或当权者要牺牲和放弃某些希望取得并可能取得的正当目标和要求,比如行政手段、政策手段使用范围受限制,法外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被取消,权力在质与量上的缩减,为了形式正义而在一定范围内牺牲某种个别的实质正义,部分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受法律调整,办事效率下降的可能,等等。(5)法律确认和保障民主的体制、民主的权利、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国家责任无可回避。(2)无论哪种权力主体,不管是具体权力行为还是抽象权力行为,也不管是自己执行或是受托代行,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预设其责任。(3)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除了由侵权和怠权所导致的消极责任外,还包括现代社会满足公民请示的积极责任和由管理而带来的保证责任。(4)立法应当持续、及时地发现和补充被遗漏的国家责任,避免权力侵害发生后却找不到归责依据的现象。

第三,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力的取得合法化。对于公权力而言,无授权即无权力,一般情况下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所以权力的授予实际上意味着权力的限制。(2)对于权利而言,国家承认“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不局限于法律,承认在法律不禁止的地方存在大量的自由,并同样予以尊重不加干涉。(3)权力受权利的制约。私权利的授予意味着对公权力的限制或者意味着公权力主体义务和责任的增加。(4)当对公权力规定必要的自由裁量幅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并尽量避免对私权利的侵害可能;当公权力实施自由裁量时,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对待私权利。

第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利受到平等的保障。不根据主体的身份,而是根据主体的行为平等地被授予权利课以义务。在权利发生矛盾时,既要保护多数人的权利,又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既保护基本权利,又保护一般权利。(2)义务的法律化与合理化。义务的设定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与正当程序来进行,义务必须避免模糊措词,并充分论证义务设定之理由。(3)与义务的相对化。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被公民、立法者与执法者加以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权利是基本的,应占主导地位,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各个环节均应关怀和尊重人权。

小 结:

第四篇:第四节 水循环 教案

第四节

水循环类型和环节 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各种类型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被成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和运动,是我们生活充满神奇。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人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出示学习课题: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

教师:播放一组图片,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怎样循环和联系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水通过三相的变化来进行循环。教师播放课件: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和认识水循环示意图。引出水循环类型(按地域分)小循环(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和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环节: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径流

教师点评总结水循环过程以及小组讨论分析其意义

1.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的运动着,是整个水体处在不断的更新中

2.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的过程 教师过渡进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当堂在练习本上绘出水循环的简图。

第五篇:第四节 变阻器 教案

课题: 第四节 变阻器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来改变电流。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教学重点: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教学准备:接线板、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调光台灯灯光亮度变化,说明灯光亮度变化是因为通过它的电流发生了变化,电流变化是因为电阻发生了变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滑动变阻器构造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3、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4、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学P68“变阻器”,学生观察实际滑动变阻器,认识它的结构。1)有几个接线柱? 2)滑片P移动到不同位置时,A、C(或者B、C)两个接线柱间电阻丝的长度一样吗?

4)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电阻丝的 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2、教师点拨:

滑动变阻器主要作用:就是改变电路中电流.

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四、合作探究

1、小组长组织组员做一做P69实验: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展示)小组长安排2个组员回答步骤1中的问题(一人问一人答)

2、由步骤2可知,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该把它与用电器 联。

3、(展示)小组长安排2个组员回答步骤3中的问题(一人问一人答)

4、(展示)

1)小组长安排1个组员展示本组是怎样移动滑片的。

2)小组长安排1个组员展示换用的电阻由5欧变为10欧时本组是怎样移动滑片的。

5、教师点拨: 1)解决电路故障;

2)要将两柱接入电路,坚持一上一下的接线原则。不能同时接上,也不能同时接下,这样都起不到改变电阻的作用。

五、自主学习:

自学P70“变阻器的应用”,回答:

1、变阻器的主要作用?

2、电位器可以用在哪些方面?

3、数字电位器可以用在哪些方面?

六、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导学”总结、记忆。

七、课堂练习

P71: 1、2、3 作业布置:

1、根据P69实验,按要求写一份实验报告;

2、达标测试:1 课后反思:

下载第四节鱼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节鱼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节 北京教案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认识北京古城的成长情况和主要名胜古迹。 过程与方法: 2、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

    第四节舞蹈教案

    第四节 腿—压腿、抬腿、踢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地面腿部运动,增强学生的腿部柔韧性和爆发力。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其体质以及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地面大......

    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国际形势: 1、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20世纪末叶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案

    第四节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武安九中 张玉芳 ㈠教学目标: 1、能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并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能用地形图,记住......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案

    第四节澳大利亚 一课程要求 1.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及生存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初步树......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举例说明鱼......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四节 鱼教案 新人教版[共5篇]

    第四节 鱼 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环......

    第六章第四节 广告教案

    第六章第四节 广告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广告的概念、特点,弄清广告的种类。 2、掌握广告的写作的格式和要求。 3、能仿照本书中的例文学写广告。 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