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教案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解读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生活中各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体现这一思想,本单元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能力。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面积与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和高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将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三、单元编写特点和建议:
由于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渗透在教材编写的内容之中,力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本单元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能从多角度思考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因此,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这是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内容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教材75页的“组合图形面积”,呈现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材中仅展示了三种方法。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割,计算方法将大大超出教材呈现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题材,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与解答习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我们希望他们能从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及时地吸取好方法,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标准》中则增加了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增加这一内容有两个的思考: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现象,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因此,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二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对学生来说,会计算图形的面积固然重要,但形成较强的空间观念,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因为生活中存在大量不规则图形,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估计能力,即能根据图形的形状,会用各种方法迅速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甚至能直觉地估计面积。而这种能力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本单元安排的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用方格 1 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此类内容,所以希望借助方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如何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使他们会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四、〖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3.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
1、估算的技巧。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突破重点、难点关键: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七、〖课时安排〗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组合图形面积 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步印 2课时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为4课时,教学时,教师可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使用说明
2016—2017学
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使用说明
XXX
一、教材分析:
材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位置,多边形的 面积,可能性,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其中小数乘 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 容。
教材编排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教材安排了小学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内容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它们既是本册教学的 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1)淡化小数乘、除法意义的教学。
(2)结合“十进制”的计量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 的算理。
(3)重视计算法则的概括总结。计算法则是对计算步骤的提炼 和概括。表述准确、规范、精炼的法则,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计算 法则的内涵,掌握计算方法。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法则的 呈现会更有利于他们自主复习,逐步领悟计算方法和算理。因此,与整数乘除法教学相同,小数乘、除法,也是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算法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对运算 程序与步骤的文本概括的。
2.简易方程的教学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代数思维 的培养本册教材在“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有关代数的初步知 识。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突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 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 所学的算术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 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在编排上,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3)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4)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3.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 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位置”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 们已经能用“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册教材 主要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 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 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 打好基础。“多边形面积”单元,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面积计算。在编排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运用转化思想,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推导面积计算公式。(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4.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可能性”原实验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 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 有大小的。但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理解有困难,教 学设计与实施有很大难度。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 决问题的作用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解决简单的植树问 题,让学生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化繁为简,数 形结合、模型思想等,同时学习用这样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 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 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 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 计算它们的面积。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等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 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 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 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 进行计算,关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 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 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 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 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 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 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 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 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 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 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9课时 第二单元位置 2课时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1课时 第四单元可能性 3课时掷一掷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8课时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9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4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 节 教学内容:蜂 作者:罗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
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②“静”,通“净”。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3节 教学内容:江南春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4节 教学内容:清明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5节 教学内容:池 上 作者:白居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6节 教学内容:绝句 作者:杜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附板书:春天的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可能背诵《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配乐诗朗诵《绝句》:(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
师导:杜甫多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三.细读感悟诗意: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自由读、评读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自由读指读)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七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7节 教学内容: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八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8节 教学内容:泊秦淮 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九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9节 教学内容: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0节 教学内容: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李白,积累一些意象的特定含义。2. 试初步鉴赏诗歌。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意象有关的知识。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11节 教学内容: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诗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二、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2节 教学内容:黄鹤楼 作者:崔颢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既补充相关的信息,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如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其中的一些建筑更是因为文人们的记载而名声大振。下面看一些对联名句,猜猜是谁为什么建筑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一楼是什么?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人阎伯理写的这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配乐朗读
(设计目的:熟悉课文,读通读顺。老师故意把一些易错字、长句的停顿误读,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师先范读,学生纠正后,学生再读。在读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疏通
1、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疏通全文,质疑并提出问题,重点句子学生串讲
2、老师重点列举一些常用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提示学生用才学过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本课)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三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3节 教学内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学过程: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 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四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4节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
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5节 教学内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
阙(quâ):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
3、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4、千古名句的理解呢? 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十六课
作品名称:古诗 总序第 16节 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跳马镇芦荻塘小学校本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数学7单元教学计划
七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四、教材说明
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五、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七、具体编排(共计11课时):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心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心得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它们既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的编排,在内容方面与以往教材变化不大,但在编排的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取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小数乘法的例1,学生在解决“喜鹊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在探索怎样计算3.5×3的过程中,获得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体会和理解。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笔算教学相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教材展示了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并注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小数乘法,例1展示了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条件自主探索,提出关于3.5×3的三种不同算法;例
2、例3探讨小数乘法笔算的一般算法和算理,注意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例4则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教学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注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等的教学,都是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在连乘、乘加、商的近似数等内容的例题设计上,教材安排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而且蕴涵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在小数除法单元还安排了“解决问题”小
节,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的编排使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法,理解算理,获得相关的知识,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也是一次突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探索规律入手,由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时,增加了开放性和探索性,如让学生自己试着“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并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又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因而易于理解,但是却不易与中学的教学衔接,到了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心得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调整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1)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例如,解形如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或加上a,得x=b-a与x=b+a。解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或乘上,得x=b÷a与x=ab。这样的解方程过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2)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本册教材编排将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在教学解方程时,例题的内容都是实际问题;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
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教材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判断活动,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脑海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首先,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图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其次,按照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逐步提高探索的难度和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让学生试着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探索并体会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还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