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的具体要求是:(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等主要事件。
针对课标一(1)理解层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慕尼黑会议的图片、漫画、文字材料,并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其影响十分恶劣。
针对课标二(2)简述层面,通过播放二战中的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三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从内容上,一是讲述了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是通过德国进攻波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和珍珠港事件,讲述了二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通过二战这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示了法西斯的贪婪。教好这节课能够使学生具体的感知这段历史,同时,通过这一课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在本章乃至整个世界现代史教材中,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缺失的作用。【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精力比较旺盛,特别是男生,比较喜欢了解战争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有趣的历史事件上,他们对二战的一些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知识面不宽,对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加速原因和战争的性质理解不深,讲课时教师要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高学生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图片及文字材料,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通过二战的地图,了解二战爆发的进程。培养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莫斯科保卫战和珍珠港事件的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简述这些史实,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教学重点】
“慕尼黑阴谋”、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教学难点】 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 【评价目标】
1.通过学生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和教材,达成 目标(1)(2),使90%学生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其影响十分恶劣。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2.通过播放二战中的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达成目标(3)让学生了解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主要事件,并能简述事件发生的过程,让95%以上的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教学资源】
1.图片及影视资料:《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策略】
1.讲解法。通过设计三个篇章:阴谋篇、侵略篇、抵抗篇。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图片和史料的引导,直观的感受历史,在进行“慕尼黑阴谋”的教学时,要讲清概念,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知道二战前期的史实。2.分析讨论法。针对本课重难点,通过史料引导进行讨论。3.影视辅助法。针对重难点,通过精彩的视频让历史书本知识更形象生动。【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旧知连接:
1.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怎样的道路? 2.二战的欧洲、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新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呈现生活片段:(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乘客的钱,大部分乘客都看见了,可他们养神的养神,看见的装没看见,漠不关心,只有一个孩子喊了一声:“抓小偷”,还被他的妈妈一把捂住了嘴,小偷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的走下了汽车。)
教师:小偷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偷走钱包并大摇大摆下车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带着思考去学习,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教师:同学们归纳的特别好,确实,由于乘客们的惧怕,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甚至是妥协造成了小偷的张狂与肆无忌惮!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走进那场因为人们的妥协退让而加速爆发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我们一起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阴谋篇
阴谋篇——养虎为患
教师:今年是希特勒上台多少周年?(学生回答)
教师:希特勒上台后,野心勃勃的用战争为德国获取生存的空间,他首先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奥地利。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对哪一个国家的挑战? 对,《凡尔赛和约》我们知道一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是《国际联盟》,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那么操纵国际联盟的英法等国他们的态度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大屏幕显示材料: 英国首相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驻法大使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
。教师: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德国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态度? 学生:英、法——置之不理,不干涉,听之任之,放纵侵略。美——表示理解。苏联:强烈谴责,建议联合对付希特勒。【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的设置,使学生比较容易得理解当时国际环境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能得逞的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归纳历史的能力。
教师:苏联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势单力薄,而英法美就是那些漠不关心的乘客,这就使做为“ 小偷”的希特勒的胆子越来越大,将他的魔爪伸向他的另一个邻居——捷克斯洛伐克。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大的阴谋。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目慕尼黑阴谋的相关内容,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然后
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教师:出示《慕尼黑会议》图片,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的主宰者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这次会议的当事者捷克斯洛伐克哪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慕尼黑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教师:出示图片,这就是慕尼黑会议上割让的苏台德地区,可德国的野心并没有满足,第二年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我们把这种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称为绥靖政策。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能看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对侵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妥协、纵容侵略!
教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法国要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呢?
(大屏幕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内阁更替,很难实行坚定和连续的政策.英法尽管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材料二: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因此战后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希特勒竭力造成似乎唯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相信这点。材料三: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教师: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对史料的探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辩证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师: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英法等国实行了纵容侵略,牺牲他国保全自己的绥靖政策。他们认为经过此举,尤其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希特勒的胃口已经被填满了,从而获得了平安。
所以,当英国首相张伯伦从德国返回后,得意的说:我将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了我们的祖国!他还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和平的时代,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觉去吧!
教师:真的像张伯伦说的那样他们迎来了和平的时代吗?人们从此真能够安心睡觉么? 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篇(板书)
(二)侵略篇——祸水横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的相关内容,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的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
教师: 出示《静坐战争》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指导学生结合绥靖政策的目的和波兰的地理位置来考虑。【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直观的了解历史,结合前面的历史知识,得出结论:英法等国希望德国在灭了波兰之后,把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幻想通过牺牲波兰,一箭双雕!既灭掉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进而加深对绥靖政策危害的认识。教师:可是英法等国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得出绥靖政策的后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灭亡。战争的祸水在西欧和北欧的大地上四处横行。教师:出示毛泽东的论断和绥靖政策的严重后果的图片
那么,作为“理解”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美国,是否躲过了这场灾难呢?正当欧洲战场战火熊熊之际,远在太平洋的日本也在磨刀霍霍,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
引导学生观看《珍珠港事件》视频,了解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过程、影响。
【设计意图】视频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本课重点珍珠港事件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绥靖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及有因必有果的历史规律。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加深了学生对绥靖政策后果的认识,认识到必须加强联合才能打败敌人,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将中外历史相结合,通过讨论、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是在中国,早在1937年就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
教师:德国在西欧和北欧战场上横冲直撞,真的是所向披靡、天下不败吗?它在哪里遇到了坚决的抵抗?学生可以答出英、苏抵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设问,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转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学习了上面的知识,你认为法西斯国家能屡屡得手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材料:
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夹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个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个师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摘自德军将领约德尔在纽伦堡军事法庭的供词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德国真的是所向披靡、永远不败吗?它在哪里遇到了坚决的抵抗(英国、苏联)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抵抗篇
(三)抵抗篇:——绝地反击
教师:面对着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拿起了武器,同德国进行殊死搏斗。
1、英国坚持抗战:
教师: 出示丘吉尔的图片和坚决抵抗的言论、张伯伦的讲话: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提出问题:这两幅图片说明英国对德国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得出英国的对德政策由绥靖转为坚决抵抗的结论。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政策的变化及感受英国人民不畏强敌的精神。从而体现丘吉尔的人格魅力。
教师:正是因为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敌,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
2、苏联坚持抗战:
教师:1939年8月,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议》,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国,苏联的态度是什么?
出示《莫斯科保卫战》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领导者、意义?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请同学们看几幅图片:出示苏德战争伤亡图片、奥斯威辛集中营图片、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中惨烈场面。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设计意图】此视频的目的是使历史重现,让学生感受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精神,加深学生对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教师:尽管法西斯的侵略遭到了正义国家的反抗,但战争形势仍对法西斯有利,那如果你是英苏美的领导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学生: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敌人。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正是因为各国的坚决抵抗,所以二战的性质就从二战初期的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转变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思维拓展】
二战已经过去68年了,它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世界人民至今都不能忘记。各国人民都厌恶战争,希望和平。可当今世界上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信仰、霸权主义等因素的存在,地区冲突不断上演。近期的中日钓鱼岛之争、菲律宾扫射台湾渔船、朝美关系恶化等问题不断上演。有人说,新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有理即可,教师进行即时评价。【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学生将加速二战爆发的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规模进一步扩大 等知识点巩固记牢。【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
1.“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 是下列哪国人?()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奥地利
2.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世界史上英法把“饮 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点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3.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哪个国家发动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A.奥地利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苏联 4.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导致()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苏徳战争爆发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第二次世军大战的亚洲战场揭开了序幕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就吞并了()A.西班牙和捷克 B.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 C.比利时和奥地利 D.西班牙和比利时
6.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于189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其中第6届(1916年)、第12届(1940 年)、第13届(1944年)没有举行。1940年和1944年奥运会中断的原因是()A.世界经济危机 B.意、德、日法西斯上台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挥舞着文件,并宣称“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
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
材料二: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
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结合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小国”指哪个国家?“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事件被称为什么?张伯伦对
强大邻国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怎样的恶劣后果? 张伯伦所宣称的“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吗?为什么?(2)材料二中“1941年12月7日”在美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影响是什 么?
【设计意图】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小结: :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战争永远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世界人民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才能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业】:并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呼吁世界和平的宣传语。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在世界现代史中承前启后,它前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后启战后新格局的形成。“二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本节课中,我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初三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事件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将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德国侵略西欧和北欧、珍珠港事件、英国的抵抗、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学习,从而了解二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进一步扩大的基本进程。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内容。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使学生能迅速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导入环节我采用身边常见的故事,让学生分析小偷能得手的原因,然后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使抽象地知识具体化,学生能比较容易的理解绥靖政策的相关知识,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讲述珍珠港事件和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我呈现相关的视频,将历史事件再现,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避免了平铺直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思想。例如,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对慕尼黑阴谋、二战的全面爆发、进一步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等标志性事件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总结,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本节课我设计了三道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归纳和总结得出事件的结论,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我只是适时的加以引导和点拨,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培养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每位学生学好历史的自信心。对于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都给以中肯的评价,即使有一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予以否定,而是作为生成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即时讨论。这样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各抒己见的研讨气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思想意识。
由于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所以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堂检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够达标。
不足之处:在合作探究环节,还是有个别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合作学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见解,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调动。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巩固和运用。但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较少,以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共同诊断: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的观察,发现导入环节联系身边的事件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在讲述绥靖政策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呈现的相关的史料、图片等资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绥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拓展提升环节,使学史明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史为今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都能获得成功感。动态的地图,真实的历史情境,避免了平铺直述,历史氛围的“渲染”很到位。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自然,一气呵成。这些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提高。
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看,各个环节的比例恰当,铺垫性占20%,思考性占58%,提醒性的占10%,过易的占6%,较难的占6%。从课堂效果的有效性来看,98%的同学能够达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巩固和运用。但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太少,生成的资源没有挖掘到位,以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篇: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
(一)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激发兴趣,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慕尼黑会议可以这样设问效果更好:请你猜想参加会议的有哪几个成员国?理由是什么?英法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怎样?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在猜测英法由纵容到协助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对绥靖政策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纵容侵略,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在猜测其目的时,学生很难想到目的之一是想把德国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我适时引导学生回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当学生想到苏联没有席卷到的时候,又引导分析原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英法等国对苏联的仇视原因了。
1、大标题可直接这样标:
一、大战的催化剂——慕尼黑阴谋
二、大战的爆发——德国闪击波兰
三、大战的扩大——德国突袭苏联
四、大战的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
五、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六、大战的转折
七、大战的胜利
八、战争取胜的原因
九、战争的影响
十、战争的启示
(二)、大战后期的主要会议放到取胜原因里面去讲,这样更能突出线索,便于学生整体上把握。波茨会议由于时间的关系,可以不讲。
(三)、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仅要从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方面总结——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还可以从取胜的原因中总结——团结就是力量。
(四)、本课在作战计划的制定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故事讲出来分享,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之后,感慨很多。本节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备课非常仔细。但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及内容的协调上就不是很好。
此部分是两课的内容,因为课时紧张,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两课的内容,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课堂容量的增多增加了知识巩固的难度,也给课堂练习带来了麻烦。比如前面二战的开始、扩大及进一步扩大就讲的非常详细、充足,但在后面二战的转折和结束时,却显得有点局促,感觉进行的有点快,所以有的学生就反应的不是很快,使得我的讲课也有些被动。结果很显然,当堂检测时间很少,有的班甚至没来的及,这势必对下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压力,细想想,应该跟分成两课讲的效果差不多。可以说这也成了本节课的一大遗憾,只能在下节课再次补充并强调了。
希望在以后的上课中,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使得自己的课能够得到改善。
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课件来上这节课。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理论,也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也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下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缺憾的地方。我首先来谈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讲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使学生能迅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把他们看成是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让他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对二战进程中的全面爆发、扩大及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研讨与>总结,这都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完成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
3、整节课总共是设计了四道动脑筋的思考题,比如,对二战爆发原因和战争性质的讨论,我都是尽可能发挥学生们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分组讨论、归纳与总结,作为教师的我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起到学生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这样的讨论题由师生共同探究来完成,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4、整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在课堂中对一些学生的大胆言论我也不妄加评判,而是由学生们自己去评论,这样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各抒己见的研讨气氛。另外我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兴趣。
5、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情感化教学,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求异、求新与创新。比如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和其他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赞赏,即使有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予以否定,而是作为问题留给学生在下课继续讨论。
以上就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在课上对有些问题的探究、分析还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和很具体。这是我的一个值得缺憾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弥补这个遗憾。但通过练习可以看出我还是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它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我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发扬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反思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第四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教育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下启由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本课通过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集体智慧,以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查阅资料,师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 6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表现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喜欢自我表现等良好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为完成本课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知识的学习融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感悟历史,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采取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资源的重组与素材的选择
(1)开发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指学生在教科书中已获得的知识,及通过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积累的相关知识,并给予充分发挥利用。
(2)对学生现有能力的合理利用,指学生的分析、概括、叙述、阅读、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
3.多媒体的运用
制作多种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二战的资料,并通过学生的听、看、问、答等活动,通过问题创设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归纳,从而达到主体探究学习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成为师生间交往、对话、沟通、探索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的构思
/ 6 本节课采用计算机整合教学,恰当采用多媒体,运用学习讨论法,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使历史课堂形成一个民主的、轻松的、活跃的教学环境,让教学氛围和谐融洽。
五、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教师提问)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讲授新课(1)自主学习
活动一: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探讨: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欧洲、亚洲的形势。
活动二:学生进行讨论
①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
②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怎样决定了捷克的命运?
③英、法与捷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还是捷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占捷呢?
④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与学生达成共识。
教师概述: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大增,在战略上
/ 6 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先打败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1939年4月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的策划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2)合作探究
活动一:播放录像片:《德国突袭波兰》。学生分析:“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 活动二:播放录像:《敦刻尔克大撤退》。
学生绘制《德国占领欧洲各国示意图》,通过动手加深德国占领北欧、西欧、南欧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多个国家被占领的原因?为什么西线战场上出现了“静坐战争”“奇怪战争”的状态?
教师导语:英、法静坐观战的局面持续了7个多月,这就给法西斯德国以从容调配兵力,准备新的进攻的时间。德国并没有东进去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
活动三:学生讲故事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经从比利时绕到了马奇诺防线背后,于5月14日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转锋南下。6月5日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意大利看到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的南部,6.14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22日,法国投降,法国号称帝国主义强国之一,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法国长期对德推行纵容政策,结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铁蹄之下,戴高乐将军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大屏幕显示《戴高乐将军人物像》,加深学生印象。)
教师概述:希特勒在欧洲的军事胜利,盟军的连连挫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对张伯伦政策的严重不满,就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手里的时候,5月10日张伯伦被迫辞职,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法国沦亡后,希特勒想劝说英国议和,遭到邱吉尔拒绝。于是,希特勒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1940年7月10日德国为了控制空权,发动了称之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
/ 6 活动四:播放录像片:《不列颠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英国和法国受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不同情况和结果。
教师导语:德国虽然失败,但在二战初期,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苏联的准备。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活动五:播放录像片,《莫斯科保卫战》:
大屏幕展示《苏德战场形势图》、《斯大林像》,学生看图,了解苏德战场的具体位置,组织学生讲述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过程。并讨论“德国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为什么没能使苏联屈服?”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活动六:播放录像片,《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说,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
3.巩固小结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在欧洲扩军备战。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教学反思
/ 6 一堂课能否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本节课学生已掌握了一部分有关二战的史料,并能从史料中得出结论。教师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入手,组织学生引导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期德国取胜的原因等问题,一改以往教师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或学生在书上找答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本节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对初三学生来说既注重设计的趣味性、研究性、关键性、开发性的问题,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历史课堂上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真正地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 6
第五篇: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⑵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它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⑶英法美等国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⑷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还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二、绥靖政策:
1.实行的原因:
⑴英法在一战中其经济、军事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⑵ 试图通过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侵略者,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本原因)
⑶ 英、法仇视社会主义苏联,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实行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初期
3.实行的主要国家: 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国。
4.实行绥靖政策的事例:
⑴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 ⑵德国违犯《凡尔赛和约》,大肆扩军备战,并吞并奥地利,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⑶1938年,德意英法签定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交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⑷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宣而不战,按兵不动。
5.绥靖政策的影响:
⑴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⑵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⑶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6.慕尼黑阴谋:
背景:
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并吞并奥地利,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⑵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⑶英法两国希望乙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影响:
⑴希特勒看清英法软弱可欺,得寸进尺,随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并把矛头指向波兰;
⑵ 它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主要侵略活动 ⑴亚洲:日本于1931年开始侵略中国,⑵欧洲:德国于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四、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或问:二战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标
志性事件)①、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②、扩大:
⑴、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 ⑵、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③、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④、胜利:
⑴、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⑵、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五、二战全面进行过程:
1、二战的主要作战特点、突然袭击事例: ①、主要作战特点:闪击战、突然袭击战 ②、突然袭击事例: ⑴、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⑵、1940年四五月,德国突袭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北欧国家; ⑶、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 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侵略得手的原因:
二战前,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致使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3、促使日本最后投降的因素:
⑴、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最主要原因)⑵、美军于1945年8月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⑶、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4、二战主要战役: ⑴、莫斯科保卫战;⑵、阿拉曼战役;⑶、中途岛战役; ⑷、1940年百团大战;⑸、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⑺、1945年,柏林战役。
5、二战主要战场:
⑴、亚洲战场: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日本 ⑵、西欧战场:开始为英法--德国,后来为英美--德国 ⑶、苏德战场:苏联--德国; ⑷、北非战场:英美—德意。
6、二战各国参战时间:
⑴中国:1931年9月;⑵英国:1939年9月;⑶法国:1939年9月; ⑷苏联:1941年6月;⑸美国:1941年12月
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建立原因:
⑴、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⑵、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逐渐联合起来。
2、促成事件: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3、建立标志:
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带来影响:
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⑵、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间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 大大增强;
⑶、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式,改变了力量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5、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 ⑴、1945年,美英军队和苏军攻入德国境内,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 ⑵、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②、时间、国家、人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③、内容: ⑴、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⑵、决定成立联合国;
⑶、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⑷苏联提出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租用旅顺等条件,美国同意。
④影响(评价):
⑴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⑵、消极因素: 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 ②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
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①、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③、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④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争霸格局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①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②历史启迪: ⑴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⑵ 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⑶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⑷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
⑸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⑹要对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的法西斯残余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复活、否认战争罪行以及右翼势力的抬头保持警惕。
十、法西斯集团的崩溃给我们的认识:
(1)法西斯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尽管它可以猖狂一时,但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穷兵黩武的侵略者自食恶果,法西斯头目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十一、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⑴ 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争取独立与平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⑵ 各国人民之间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⑶ 各国人民要加强协商和对话来解决地区和民族冲突,警惕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抬头。
综合题:
十二、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面对国际形势,世界各主要的政治势力各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⑴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① 二战全面爆发前疯狂扩军备战,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准备重新瓜分世界:日本侵略中国,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② 二战全面爆发及爆发后: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又突袭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北欧国家,1941年6月突袭苏联,日本则于1941年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法西斯的侵略导致世界大战战火不断扩大,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⑵ 英法美国家:
① 二战爆发前及二战爆发初期:英法美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出卖小国利益,策划慕尼黑阴谋,并企图将祸水东引,在二战爆发后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结果导致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并使自身也遭到了法西斯的侵略,如:法国被占,英国遭到长期的空袭,美国被日本偷袭。② 1940年至1941年以后:英国在丘吉尔上台后,坚决抵抗,美国则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日宣战,并于1942年联合苏联等国家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苏联: ①二战前:苏联和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占领波兰东部;同时给反法西斯国家以援助。
②二战爆发后:德国突袭苏联以后,苏联坚决抗击德国的入侵,并与英美等国共同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⑷中国等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掀起反法西斯斗争,但是由于没有互相配合,不能制止二战的全面爆发,在二战爆发后,这些国家积极抗击侵略,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试从战争原因、战争性质、战争特点、参战国家、进行战场、战争影响等方面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1.根本原因相同: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2.战争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
3.战争特点:速战速决,闪击战、突袭战
4.参战国家:进行战场:
5.战争影响:
十四、简要叙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参战情况、地位和作用,并分析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有关决定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