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4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一篇: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 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思考: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解析图

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目标检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作业:

第二篇:社会发展规律(范文模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课本P86-88的四段正文,探讨下列问题,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说说理由。

2、“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身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神。”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此的理解。

3、中国人一般都相信“仓禀实而知礼节”,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相反,不是经济发达了人才编号,而是先有一帮守规矩、讲诚信的人,然后才有发达的经济,即“知礼节而仓廪实”。

请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4、2011年的高考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子女的准考证到寺庙“开光”,祈愿高考创佳绩,鲤鱼跳龙门。有同学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会有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呢?

你能解释一下吗?

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第二课题内容,认真思考材料后提出的问题。

1、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很多兵。“

(1)没有深厚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领导,但首先还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劳动者。

这给你什么哲学启示?

3、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道理?

活动三: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 D、意识 社会存在

2、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5、读表回答问题。

问候语的变迁:

┏━━━━┳━━━━━┳━━━━━┳━━━━━┳━━━━━━┓ ┃20世纪 ┃20世纪 ┃20世纪 ┃ ┃ ┃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 ┃ 2009年 ┃ ┣━━━━╋━━━━━╋━━━━━╋━━━━━╋━━━━━━┫ ┃吃了吗? ┃下海了吗? ┃跳槽了吗? ┃去哪玩了? ┃买啥股票了? ┃ ┗━━━━┻━━━━━┻━━━━━┻━━━━━┻━━━━━━┛

“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运动就是时时有发展

C.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D.实践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6、“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8、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10、2011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11~12题。

11、“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 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 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4、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判断题:

1、人民群众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2、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6、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7、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8、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简答题:

1、近日,国家信息部,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采取措施治理黄色网站,打击网上色情活动,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省市纷纷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严打斗争。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整治黄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试说明其哲学依据。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篇: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范文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是人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总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人们的具体活动千差万别,但并非是纯粹个别和偶然的,而是在偶然

之中隐藏着必然,在个别之中包含着一般,在表面不重复的现象背后,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重复地起作用。在现代西方,有些思想家极力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其理由就是,在他们看来,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能形成规律性,在自然界中,相同的事件反复出现,因而存在着规律性;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事件都是个别的、不重复的,因而不存在规律性。例如,波普尔就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社会历史没有规律”。这种点,实际上是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确,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会重复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波普尔看到了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差别,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又夸大了这个差别,以至于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则是错误的。这说明,他并不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社会规律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又是和人的意识的作用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特点是和前一个特点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人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问题在于,同一社会的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是一样的,而

是多种多样的,常常又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意图、目的和动机,有的是能够实现的,有的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有的似乎实现了,但实际的结果却又和预期的不同。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背后还有支配的力量,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要想使自己的意图获得实效,就必须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或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或抹煞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蛮干和唯意志论;二是只强调社会规律的作用,根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在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第三,社会发展规律归根到底与人们的利益密切联系。利益是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中产生的,它是人们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保

障条件。在各种利益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决定其他利益的基础。“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社会活动中,“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利益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范畴,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发展规律总是要涉及和体现人们的利益,在阶级社会中总要涉及和体现阶级的利益。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先进的革命的阶级,而不利于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在社会发展规律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要引起人们之间、阶级之间利益上的矛盾。例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解放,因而不利于资产阶级而有利于无产阶级,这就必然引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因此,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任何人、任何阶级都能如实地反映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只有自身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一致的人们和阶级,才能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无私的革命阶级,按其根本利益而言,是与社会发展规律完全一致的。一切追求社会真理的人们,要真正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别的立场上。第四,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其中每个社会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贯串于它们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也就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有些规律虽然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或者是某几个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但它们总是具体地依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和客观条件,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特定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还有不少规律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随着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它们就让位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历史时,就要注意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不仅需要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应该研究和把握它在不同的过程或阶段上的具体历史特点,研究和把握各个过程或阶段的特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所揭示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又是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则,误解为可以脱离具体历史过程的抽象公式乃至先验原则,不顾具体情况,到处生搬硬套;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而否认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离开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错误的。

第四篇:《社会行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社会行为的特征。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材料] 1.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有关课程课件。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开心一笑,见PPT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以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4页以白蚁为例)

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工蚁: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保卫蚁穴雌蚁:产卵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教师活动)

3.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师生互动)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①.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②.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③.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④.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⑤.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内容如下):

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4.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群居的图片 ①.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②.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③.一群蜜蜂 ④.一群大象 ⑤.一群企鹅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各的分工。①.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②.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③.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⑴.首领是群体的领导者。⑵.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

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探究:蚂蚁的通讯(第二课时)实验 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

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学生: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如: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杀农业害虫。或在田间施放一定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干扰雌雄虫的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四、当堂检测

五、作业 课后习题

第五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1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1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二框

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感受经济全球化 【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自主性较强,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养成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题学习布置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生活感受为契入点,在自主活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发挥“引”和“导”的作用,及时解决问题。【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国际分工的含义,跨国公司的含义,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推动力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使学生认识到,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学习重点分析】

1、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讲清这个问题,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入手。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各国经济联系的条件是什么?一方面,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销售客观上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运用,为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使这些经济资源的流动变成现实。【疑难问题解答】

1、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

主要由学生利用广汽和日本本田合资的广州本田的案例,介绍跨国公司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寻求全球“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本、技术、商品、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即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经济全球化,实质是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因此,它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利弊。经济全球化使大量的资本、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应对得当,能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能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主要由学生通过搜集的材料感受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概括。

【教学资源配置】

(一)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要面对世 1 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趋利避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因此,本课题在单元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感受经济全球化。课题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按照笔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材处理上作如下安排:

1、《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人教版《经济生活》新增内容,容量大、重点多、难点深,但大多数现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接触,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其它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老师发挥“引”和“导”的作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

2、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适当拓展,引进第四单元“探究活动”中的跨国公司的兼并,全球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具立体感。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推动力分别涉及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适当调整内容结构,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入手,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推动力,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

(二)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然后,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资本全球化等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目是对前一目的深化,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分析。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影响;然后,分析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并由此出发,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本地资源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其外。广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更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充分挖掘广州市、番禺区的资源,说明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指导思想】

1、遵循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入手,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为案例研讨为支撑,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学习,挖掘学生资源,打破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惟一“信息源”的单一化、保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交流的场所。

2、树立大课程观,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课程结构。宏观上,即强调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又作单元内调整,把经济全球化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跨国公司的兼并及我国在全球贸易中遭遇的“绿色壁垒”结合,感受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微观上,实行课题内结构调整,将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跨国公司知多少”、“我看经济全球化”。

3、理解课标,把握教材,超越教材。利用广州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越地理条件,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保证课堂教学按预定的轨道进行,又即时捕捉学生活动中暴露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深化学生认识,进行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5、通过经济全球化给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方法:问题探究 案例研讨 学生自主活动

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习评价方案】

1、每个小组围绕教师布置的三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上网搜集、筛选信息,制作成课件。

2、教师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课前准备反馈的信息,设置课堂探究题。【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

1、“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要求学生搜集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文字图片或者其它相关材料,体验它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2、“跨国公司知多少”。搜集掌握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理解跨国公司的内涵,感受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我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有说服力的材料就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师准备

根据三大中心问题准备材料,设置情。同时,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和教师的预测,掌握学生在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准备,以备课堂之用。【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配置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要面对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的气息呢?

专题一:“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 小组主讲人: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通过一台组装电脑的零配件来自于不同国家,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以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为基础,进一步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教师强调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商品的跨国流动,而且是劳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造成的结果是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2、问题探究:“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经过师生互动概括总出来,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那么,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力载体是什么呢?(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本专题的知识构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对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的认识;从现象入手,概括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引出第二专题。其间穿插学生讨论。)3 专题二:“跨国公司知多少?”

主讲人: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学生利用广汽和日本本田汽车株式会社合资的广州本田的材料,介绍日本本田和广州本田经营规模、经营理念、经营业务,进而上升到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影响的理解,感受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

2、学生把广州本田的材料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跨国公司推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说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经营一方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面对跨国公司推动下的全球产业大转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如何趋利避害? 先由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劳动力就业开辟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核心主导技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跨国公司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给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听听同学的观点。(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跨国公司的知识构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对跨国公司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专题三:“我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给番禺带来的机遇》

利用番禺2003年利用外资状况,感受经济全球化对番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说明经济全球化为一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剧贫富差距》 运用一组数字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的利益不相同,经济全球化遭到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呢?

3、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运用亚州金融危机和9.11事件,说明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通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说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1、怎样避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2、亚州金融危机的起因是什么?对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什么启示?

亚州金融危机的起因由教师主讲,其它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一国都不能置身其外。我国的正确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结合周扬芷同学发言中提到的“绿色壁垒”思考第三个问题。

3、“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建议。”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概括总结。

(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构建知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懂得我国政府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为下一课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作准备。教师要注意以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对症下药,适时引导,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置身其外。我们中学生只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才能很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课堂小结】 【学习评价】

1.经济全球化有许多突出表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大公司的运行超越了国界。这表明(D)

A.跨国公司是在本国有一个基地,并在每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B.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和各国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D.跨国公司是从事国际生产和经营的大企业。

2.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他们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商品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技研究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的90%。这表明跨国公司

(A)

A.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B.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界限。C使发达国家难于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D.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最好形式

【探讨与反思】

《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人教版在高一《经济生活》中新增加的内容,容量大、重点多、难度深。如何实现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学生活动点和面的和谐统一,这对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艺术、知识更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行为的转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进中一步完善和探索。

下载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呼唤诚信教学设计1[推荐五篇]

    社会呼唤诚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社会呼唤诚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分别从不同侧面呈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目的在于提示学生从现......

    1 文化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

    理论顺应时代,修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5篇)

    理论顺应时代,修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幼儿园社会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园大班社会教学优秀教案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情感教育(社会领域)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鞭炮声)这是什么声音?有什么高兴事?小狐狸那开......

    品德社会教学设计

    地球在哭泣教学设计 铜川耀州锦阳公学—张勇 一、 教材依据 陕西出版集团未来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六课《地球在哭泣》。 二、 设计思路 1、指导......

    《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服务社会》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能力目标 理解服务......

    21世纪社会集锦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文章通过描绘专家们对未来社会想象,向人们展示21世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内容新奇,引人人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阅读理解,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