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2 16: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第一篇: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1、阶级矛盾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4)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③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2)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3)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1)中心措施:整顿吏治(2)主要内容:

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⑤.“减徭役”,重农桑: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3)失败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板书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二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范文)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

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 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

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

(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

(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10.(2012·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

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现象。A、C是题干中局面的表现,而非原因;B是造成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岁币”等可知是少数民族危及北宋政权,即民族矛盾。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财政困难,兵力衰退,再结合北宋的有关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故选B。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因此可知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是整顿吏治方

面的措施,C、D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词“西戎”“北虏”“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约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0.【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失败的原因,即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

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

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规律方法】非选择题解题注意事项

(1)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等,那么总结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材料内容分析总结,材料中有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受课本内容的局限。

(2)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那么,首先要依据材料总结答案,然后再联系课本内容进一步总结答案,切记不能只依据材料回答,否则答案会不全面。

(3)总结答案时候,每一要点的“字”不必多,但要点可以多。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三篇: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2013·内江高二检测)《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2013·长沙模拟)《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2013·潍坊高二检测)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A.养兵政策 B.守内虚外政策 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 D.一职多官 4.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5.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6.(2013·临沂高二检测)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 B.严格“恩荫”制 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 7.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8.(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9.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练,变得骄纵懒惰。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极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恩荫”制是宋朝官员子弟除科举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升官途径。庆历新政严格“恩荫”制,使官员子弟的升官途径大大缩小,直接限制了官僚特权,所以选B。

7.【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范君”“希文”等信息,可判断出答案为B。

8.【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1.【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规律方法】记住三字,做好材料解析题

(1)读——解题基础:①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②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2)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同步的,不必将两者分开)①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②找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相似点。③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3)答——回归问题:①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②坚持“论从史出”。③注意得分点。④论点明确,简明扼要。

第四篇:【讲练通】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提升训练 第四单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 选修1)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

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二、非选择题

题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岁币”等可知是少数民族危及北宋政权,即民族矛盾。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财政困难,兵力衰退,再结合北宋的有关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故选B。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因此可知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词“西戎”“北虏”“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约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0.【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失败的原因,即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

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规律方法】非选择题解题注意事项

(1)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等,那么总结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材料内

第五篇: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

[基础随堂巩固]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

C.兵力不足B.起义频繁 D.吏治腐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

答案:D

2.《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

答案:C

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

答案:A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答案:D

下载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庆历新政看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从庆历新政看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王晓梅 2012级历史师范一班 *** 摘要: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政平讼理,孜孜为民。在当政......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初三历史 张开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罗斯福新政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的第一节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战后的资本主......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的成功典范 【教学背景】 1、本课内容在整个历史必修模块(Ⅱ)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着重阐述罗斯福新政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是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本单元主要有两条线索:苏......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介绍了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新政”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 斯 福 新 政》 教 学 设 计 姓名:周盈利 电话:*** 邮编:726207 地址:陕西省丹凤县商镇中学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版本: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提问: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主要: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