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6: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七课时,教材第15页例2。

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游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的三种可能性用算式表示出来。提出猜想,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能验证猜想的方法,在小组和同学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说理、数形结合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进行验证,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确信感。通过两个数和的规律发现两个数差的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更进一步说明和的奇偶性的可信度。不断丰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使学生发现两个数和与两个数差的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在本单元中又认识了因数和倍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等知识。本节课是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它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法与学法:教法:活动引入,组织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游戏道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

二、设置游戏,探究新知

1.引发思考,提出猜想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发现现象,提出猜想: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发现现象,提出猜想: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提出猜想: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的三种可能性用算式表示出来,提出猜想,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验证规律

(1)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请你任意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结论。验证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和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得出两数之和的奇偶数规律。

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能验证猜想的方法,在小组和同学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说理、数形结合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确信感。

3.探索差的规律

刚才我们探究得出了两个数和的规律,那么两数之差有什么规律呢?(可引导学生从加法各部分的关系找到两数之差的规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4.验证规律

我们刚才是用较小的探究的两个数之差的规律,如果换成较大数这个结论还正确吗?

请大家同桌合作,互相出示一组大一点的数,来验证规律。

学生验证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数和的规律发现两个数差的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更进一步说明和的奇偶性的可信度。

5.比较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的规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的规律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9+24 113+131 268+1024 22280+102

38800-345 2244-888 11-9

2.拓展练习:

2+10+18 4+8+10+12 十个偶数相加的和是()

2+4+6+8+10+……的和是()

11+13+5 7+9+15+15

十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1+3+5+7+9+……的和是()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巩固。再通过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个思维拓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际运用:30个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4.阅读链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对数的奇偶性是有特殊感情的,生活中,我们常把奇偶说成是单双或阴阳,比如好事成双。再比如,十二生肖是按中国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第二组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定稿]

课题:因数和倍数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二、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课本情境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课件)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师生活动:指明学生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寻找信息与问题的之间的联系。

(三)、检查自学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齐读p12的注意。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师生交流。设计意图:了解预习情况.(四)、教师精讲点拨(课件出示)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巩固训练

1、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出示课件)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

(七)、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八)、教学反思

(九)、课后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1~4题

课题:

2、5的倍数数的特征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P17—18 做一做,P20的T1-3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找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课本情境图:

1、请你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12和6(2)28和7(3)13和1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课件)1.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反馈主题图。提问:从这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拿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学生自由的说)

(2)提问: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反馈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如:2=1×2 4=2×2 6=3×2 8=4×2 10=5×2 „„

(4)它们的个位数都有什么特点?(个位是0、2、4、6、8)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吗?

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师生活动:指明学生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寻找信息与问题的之间的联系。

(三)、检查自学情况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提问: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多少个?

教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称它为偶数。那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叫它为奇数。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注意:因为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2)自然数的分类 奇数 自然数 偶数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师生交流。设计意图:了解预习情况.(四)、教师精讲点拨(课件出示)

1、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1)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学号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个位是0或5)

(2)观察表格,P18表格,提问: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5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2、探索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1)下面那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 观察:那些数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数一定是哪些数的倍数?(10的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巩固训练 1.完成P20的题1~3。

(1)先说2的倍数的特征,再让学生涂颜色。

(2)先说说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然后到生活中去找奇数和偶数。(3)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出示课件)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能力拓展

1、判断。

(1)是5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上不是0就是5。()(2)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3)最小的两位偶数是12。()

(4)同时是2、5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

2、下面的数在()里填几有因数2?填几有因数5? 35()

4()0

3、用2、4、0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

(1)是2的倍数。(2)是5的倍数。(3)同时是2、5的倍数。4、猜数。

(1)一个三位数,它是2的倍数。

(2)一个三位数,它同时是2和5的倍数,它可能是几?(请写出3个)设计意图:归纳总结

(七)、板书设计、5的倍数数的特征

(八)、教学反思

(九)、课后巩固练习

作业:

练习册:

2、5的倍数的特征。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P19及P20题4~5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课本情境图:

1、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

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怎样摆出的数一定是5的倍数呢?

2、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课件)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学生进行猜想。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如23、26、29都不是3的倍数。

(3)学生面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且被3整除。

3、探索猜想。

(1)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3位数。

(2)学生如果提出345或354的例子,可板书并多加评论作为后面要学的内容。

(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猜想的结论。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4、验证猜想。

(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

(2)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可能也会发现以下情况:

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等。

②26个位上的数是6,但它不是3的倍数。(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

(4)让学生对猜想结论不成立的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

师生活动:指明学生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寻找信息与问题的之间的联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明地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师出示100以内数表,每小组各一张,在小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呈现学生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2、引导观察。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认真倾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可能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师生交流。设计意图:了解预习情况.(四)、教师精讲点拨(课件出示)

1、教师引领。

(1)斜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

(3)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2、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3、检验结论。

(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

(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巩固训练

1、从3、0、4、5这4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1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1)是3的倍数。(2)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同时是3和5的倍数。(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2、完成教材19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出示课件)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

(七)、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

(八)、教学反思

(九)、课后巩固练习

作业:

练习册3的倍数的特征题。

课题:2、5、3的倍数的练习

第4课时

一、教学内容:P17—18 做一做,P20的T1-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点拨、练习

1、第6题。

观察并说明题意,明确“至少”含义。至少是指刚好比22大,不能大得太多,又必须是3的倍数。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实质是:求一个数最小的比22大的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得到答案:比22大的最小的3的倍数是24,所以至少要来2个人才能正好分完。2.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这是一道开放题,要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样的问题思考方法及三种填法:如想“□7是3的倍数”,首先要判断最小可以填几,就要想“□+7是3的倍数”,□中符合条件的数最小可以填2。如果最小填2,那么也可以填5或8;如果最小填1,那么也可以填4、7;如果最小填0,那么也可以填3、6、9。3.第8题。

这也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5.第10题。

从4张卡片里取3张有哪几种不同取法?(第一种:4、3、0;第二种:4、5、0;第三种:3、5、0;第四种:4、3、5。)每3张卡片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第一种:430、403、340、304,第二种:450、405、540、504,第三种:350、305、530、503,第四种:435、453、345、354、534、543)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数据填在书上。

全班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同时请找3的倍数较快的学生介绍方法。(只需要看每一种取法的3张卡片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如果是,那么它所对应的那一组数据全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那么它所对应的那一组数据也将全不是3的倍数。)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快的学生介绍方法。(如可以 直接从3的倍数中找个位是0、2、4、6、8的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二)、教学反思

(三)、课后巩固练习

作业:

练习册:倍数与因数练习题。

课题:质数与合数

第5课时

一、教学内容:P23~24例题1 及P25题1~2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2、能够正确判断出质数和合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课本情境图: 1.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今天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预习反馈(1)请写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预习反馈(2)观察: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归纳)

(3)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生反馈: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14,15,16,18,20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课件)

1、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①自然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如:2、3、5、7、11、13、17、19等。这几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多少? 讲: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4、6、8、9、10、12、14、15„„这些数的约数与上面的数的约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讲: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自然数按因数个数来分,可以分几类?

(四)、教师精讲点拨(课件出示)

1、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1)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2)完成P23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不必要,只要发现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指望还有其它的因数,不管有几个,它都是合数)

2.出示P24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指数表?(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也必须排除,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略)(4)讲: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用质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外,还可以查质数表,如100以内的质数表。(或者看6的倍数的左右)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巩固训练

1、开心智力判断,并解释理由

(1)所有奇数都是质数。()(2)所有偶数都是合数。()(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2、智力找朋友

质数 合数 27、37、41、58、61、73、83、95、11、14、33、47、57、62、87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出示课件)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判断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④两个奇数相减,差一定是偶数 ⑤两个偶数相加,和一定是合数

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20以内的质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3.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①10=()+()②16=()+()

③24=()+()=()+()=()+()设计意图:归纳总结

(七)、板书设计

数与数

(八)、教学反思

合(九)、课后巩固练习

作业:

练习册质数与合数练习题。

课题: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练习课

第6课时

一、教学内容:P25题3~5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 30 47 52 33 71 85 97 98 指名说一说23为什么是质数?97为什么是合数?

(二)、指导练习

1、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什么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最小的质数是多少?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3)是不是所以的偶数都是合数,所以的质数都是奇数?(4)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以上问题,并互相交流。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教材练习四第3题

(1)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探讨这三个问题。(2)组织学生汇报,说一说这些数都是几?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组中的两个数分别是3和7;13和7;2和4。

3、教材练习四第4题

(1)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教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

4、教材练习四第5题(游戏)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出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数字:8 12 14 20 24 学生两人一组,互玩游戏。

(三)、提高练习

教师出示:在8,15,4,13,19,2,26,9,45,32,17,22这些数中,偶数有:,奇数有: ; 质数有:,合数有: ; 2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八)、教学反思

(九)、课后巩固练习

作业:

练习册:单元复习题。

第四篇:五年级《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目前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于就题讲题,学生的自主探索浮于表层,实际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就是缺少侧重于探索、发现性的数学思考的机会。本节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归纳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学习了 2、3、5的倍数的特征后安排的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活动2),主要是要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一单元的知识较具抽象性与严谨性,前后联系紧密,因此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发现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游戏及探究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规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初步建模

1、明确游戏规则,揭示课题。

摸奖规则:

1、每人只能摸一次奖;

2、摸奖时,从箱子里任意摸出两个球,把球上的数相加,算出结果,找到对应的奖区。摸完奖后,把球放回箱里。

组织讨论:符合什么条件的人能中奖?

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奇数、偶数,揭示课题。

2、组织游戏,猜测揭秘

①学生摸奖,提出问题:都中不了奖,是不是箱子里只有偶数?

②摸球验证,提出猜想: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师: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这只是我们的初步猜想,如何来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呢?

3、举例验证“偶数+偶数=偶数”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师:举例验证是数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并且卓有成效的方法。

①组织讨论:如何举例验证?应该举什么样的例子验证?如果举例相加的结果都是偶数,说明什么?如果不是,又说明什么?

②举例验证。

③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

4、小结:刚才咱们只是用摸奖球上的数相加的方法初步得出“偶数加偶数可能等于偶数”,现在通过举例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摸奖游戏入手,经历“发现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过程,体会“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这一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

二、“步步紧逼”,运用模型,深入探究

1、独立探究“奇数+奇数”和“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①组织讨论:怎样改变摸奖规则,使我们有机会摸到奖呢?为什么?

②提出问题:我们已经通过探究发现了偶数加偶数的结果是偶数,那么奇数加奇数、奇数加偶数的结果会是什么数呢?

③独立探究:

我的猜想是: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举例证

我的结论是: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④汇报交流。

⑤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2、小结:

在刚才短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初步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了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三条变化规律,同学们还是具有一定的数学研究能力的。

修改游戏条件,继续摸奖活动。

【设计意图:以实验记录的形式,让学生再次经历“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发现“奇数+奇数=偶数”和“奇数+偶数=奇数”的规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1、运用规律,尝试练习。

练习1:判断算式结果的奇偶性。

师:数越来越大了,你为什么还是能够这么快得出结论? 练习2:想想方框里可以填什么数字?

924+31□=奇数

37□+65□=偶数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2、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a、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b、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c、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不管几个偶数相加都是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

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1+2+3+4+„„+10的结果是奇数

1+2+3+4+„„+100的结果是偶数 1+2+3+4+„„+1000的结果是偶数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高。

1、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梳理研究方法,并将课堂数学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兴趣。】

设计思路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这三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并非实用性很强的知识,但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机会。教学这个知识,不是直接把结论和规律告诉学生,也不只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看到这个规律,而是把这节课作为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尝试,整节课,同学们把“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作为共同的研究内容,初步经历了一次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学生按“发现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程序完成探究,初步体验了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这个经历,比单纯地知道一个数学的知识点更有意义。整节课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既符合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五篇:奇偶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营山二中数学组:王 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 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函数奇偶性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 成为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的研究也为今后幂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后续内容的深入起着铺垫的作用;? 奇偶性的教学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充满着数学方法论的渗透教育,同时又是数学美的集中体现。2.学情分析 ? 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对于研究函数的性质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他们尚不知函数奇偶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图形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对图象的特殊对称性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方面,学生懂得了由形象到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处理方法,具备一定数学研究方法的感性认识; ?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的深刻性及稳定性也都还有待于提高; ?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有明确的学习动

机,能自觉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

二.目的分析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能利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类比,观察,归纳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悟由形象到具体,再

从具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数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有进一步的感受

„„体验数学研究严谨性,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与难点

? 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和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 难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

? 借助多媒体和几何画板软件 ? 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模式 ? 遵循研究函数性质的三步曲

学法

?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 ?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 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 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过程分析

(一)情境导航、引入新课 问题提出

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函数图象,是否也会具有对称的特性呢?是否也体现了图象对称的美感呢?

(二)构建概念、突破难点

考察下列两个函数:

2(1)(2)f(x)?xf(x)?|x| 思考1: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对于上述两个函数,f(1)与f(-1),f(2)与f(-2),f(a)与f(-a)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当自变量x任

取定义域中的一对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即 f(-x)=f(x)思考3:怎样定义偶函数?

思考4:函数 f(x)?x,x?[?3,2]偶函数吗?偶函数的定

义域有什么特征?

练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口答)(1)f(x)?x2,x?[?1,1] 2(2)f(x)?x,x?[?1,1)(3)f(x)?x,x?[?2,?1)?(1,2]22

(三)合作探究、类比发现

仿照讨论偶函数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共同完成探究 f(x)?xf(x)? 1 x(1)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函数图象,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征?

(2)请你完成下列函数值对应表,描述它们又是如何体现这些特

征的呢?

(3)你能尝试利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图象的这个特征吗?

(4)奇函数的定义

练2: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奇函数?(口答)(1)f(x)?x,x?[?1,1](2)f(x)?x,x?[?1,1)33(3)f(x)?x,x?[?2,?1)?[1,2]3 强化定义,深化内涵

☆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说明:(1)如果一个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2).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若f(x)为奇函数, 则f(-x)=-f(x)成立。若f(x)为偶函数,则f(-x)= f(x)成立。

练3:奇函数定义域是[a,2a+3],则a=_____.篇二:奇偶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人教b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2.1.3)

浙江平阳中学 章朝阳

一、设计思想

新课改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从符合学生的起点开始,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函数奇偶性的要求是: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因此,不必人为拔高对函数奇偶性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是初步的、直观的,对概念中的表达式的要求是认识不足的;

2、学生可能出现以偏盖全、以直观代替判断等情况,对定义域的认识不到位;

3、学生可能会机械地套用公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能力目标: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德育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五、重点难点

重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难点是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索、启发、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数形结合,增强直观性,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图象对称性演示,使学生享受到数学的美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的世界中,有过许多对美的感受,请大家想一下有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可能有和谐美、自然美、对称美„„)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对称美,请大家想一下哪些事物给过你对称美的感觉呢?(学生举例,再在屏幕上给出一组图片:喜字、蝴蝶、建筑物、麦当劳的标志)

生活中的美引入我们的数学领域中,它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以麦当劳的标志为例,给它适当的建立直角坐标系,那么大家发现了是么特点呢?(学生发现:图象关于轴对称。)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轴对称的函数展开研究。思考:那些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试举例。(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如y?x和y?x,y?21等。)x(点评:新课程注重情境创设,注重从具体问题出发,但也要因课而异,不能牵强,更不宜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本课引入较自然、和谐)

(二)讲解新课

以函数y?x为例,给出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断图象关于 2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得出等式

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

察,发现结论,这样的 ,使 ,再令

比较)进而再提出动起来观,得到

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 与

是不存在的),都有

成立.最后让学 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予以提示或调整。(1)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

那么 就叫做偶函数。(板书)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 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的初步认识)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y?1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x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2)奇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 ,那么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有

就叫做奇函数.(板书)(点评:通过具体函数值的检验,并借助课件让学生体验自变量取值的任意性,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转变,突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也体现了能力的培养)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3)(5)(7);(2);;(6).;;2x2?2x?x2 f(x)?(8)f(x)? x?2?2x?1 前三个题做完,进行一次小结,判断奇偶性,只需验证

之间的关系,但应指出:这样的回答是不严密的。因为题目要求是判断奇偶性,而根据定义,你们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有作答,以第(1)为例,说明怎样解决它不是偶函数的问题呢?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不等.如

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定义中任意

性的重要)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老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 = 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

时,由于 ,故

不存在,更谈不上与

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具有奇偶性.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个题目,你发现在判断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先决条件。(板书)(点评:通过设计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整体考虑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规律的方法。)

由学生小结判断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经学生思考,可找到函数

都只能写成这样呢?能证明吗? 例2.已知函数

成)证明:.然后继续提问:是不是具备这样性质的函数的解析式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 :.(板书)(由学生来完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 = = ,即 ,且.., 进一步提问:这样的函数应有多少个呢?(学生开始可能认为只有一个,经提示可发现 , 数的定义域,如 , , 只是解析式的特征,若改变函,它们显然是不同的函, 数,但它们都是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

(三)小结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2.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学生从知识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教师帮助归纳精炼并板书)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六)问题研讨

研究函数f(x)?1的性质并作出图象。x2

七、参考资料

1、罗诚.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高中数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济南市教学研究室.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三: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1.3.2 《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 白沟新城白沟一中 范艳国 2011年10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通过观察一些具体函数的对称性(关于y轴或原点对称)形成奇偶函数的直观认识。然后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并发现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函数奇偶性的研究历经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数学语言,理解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钻研的数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2.难点:归纳并抽象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断。三.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步:从观察具体函数图像引入 第二步:直观认识奇(偶)函数 第三步:定量分析奇(偶)函数 第四步:给出奇(偶)函数的定义 第五步:说明奇(偶)函数的特征 第六步: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第七步:练习、交流、反馈、巩固 第八步:学生归纳小结、教师评价

四.教学情境设计 篇四: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数学科-----黄美德

课标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学生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2,(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

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2,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

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师生互动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难点突破

例题讲解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 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巩固创新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f(x)=-x|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课后拓展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教学后记

这篇案例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的函数图像及对应值表,抽象概括出了奇、偶函数的定义,符合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深化的设计层层递进,深化了学生对奇、偶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拓展延伸为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2008-12-22篇五:高中数学函数奇偶性教案 2011年湖南省古丈县第一中学教学比武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

授课教师:王明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二、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掌握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及图象特征,并能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四、教学方法、教具: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归纳总结法

2、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并复述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情景引入

(二)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图形,说出函数y?x2和y?x3的图象各有怎样的对称性? y?x 2y?x 3 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x的值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1.函数奇偶性概念:

偶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

数。

奇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2.注意: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奇偶性的函数:

(1)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f(?x)?f(x)或f(?x)??f(x)必有一成立。

因此,判断某一函数的奇偶性时,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对称,再计算f(?x),看是等于f(x)还是等于?f(x),然后下结论;若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则函数没有奇偶性。

(3)无奇偶性的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4)函数f(x)?0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因为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既满足f(x)?f(?x)也满

足f(x)??f(?x)。

(5)一般的,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

数是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形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6)奇函数若在x?0时有定义,则f(0)?0.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转载于:奇偶性教学设计)f(x)?f(?x)?0,f(x)f(?x)??1(8)设f(x),g(x)的定义域分别是d1,d2,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 偶±偶=偶 奇×奇=偶 偶×偶=偶 奇×偶=奇

(三)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f(x)??2x;(2)f(x)?x?2;(3)f(x)??x2;(4)f(x)?x6?x4?8,x?[?2,2)解:(1)奇函数.(2)偶函数.(3)定义域为[-1,1],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 x)?(4)非奇非偶

【小结】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①必须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看f(x)与f(-x)的关系

例2.已知函数f(x)?x?ax?bx?8若f(?2)?10,求f(2)的值。

解:构造函数g(x)?f(x)?8,则g(x)?x?ax?bx一定是奇函数

又∵f(?2)?10,∴ g(?2)?18 因此g(2)??18 所以f(2)?8??18,即f(2)??26.(四)课堂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5353?(?x)2??x2?f(x)所以是偶函数.(1)f(x)??x,x?[?3,1] 2(4)f(x)?x? 0x2(2)f(x)? 4?x2?(x?2)(3)f(x)?(x?1)x?1 1?x2??x?x,x?0(5)f(x)??2??x?x,x?0

2、函数f(x)?x3?x?a,x?r为奇函数,则a= 五.课时小结:

1.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2.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3.特别要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时,一定要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否则将会导 致结论错误或做无用功。

六、作业布置:

1、《作业手册》

2、能力提升:已知f(x)?(m2?1)x2?(m?1)x?n?2,当m,n为何值时,f(x)为奇函数。

下载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科辉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重点单词12个月份的名称并能书写其缩写形式。 2. 能够使用句型......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这几篇课文和练习2组成。 教材分析:本单元安......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五篇

    东胜区实验小学 “读写互促 读写结合板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第二单元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

    2011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16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走进西部 单元目标: 1、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历史文化,昔日的繁荣辉煌,今日正在开发)。 2、把握......

    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课 足 迹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2.让学生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及词组swim, fly kites, skate, make a snowman, plant trees。 2. 能用I can…句型说出自己喜欢的某个季节的一些活动。 3. 能互相......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