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1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
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填空实验报告
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弹性):
1、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
执教:湖北省枝江市江口中学
樊铁芹
【点评】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抓住蜡烛燃烧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让“观察”贯通始终,这样就将学习方法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寓于“过程”之中。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中的“异常情况”,组织了再探究,其再探究的内容有力地淡化了“书本权威”,而强化了学生主体。课后弹性作业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亮点。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教学设计】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点评】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点评】
“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点评】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评价整合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点评】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点评】
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个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径可知道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
科学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
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点评】
竹节为密闭结构,只有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竹节内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高。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将课堂探究内容迁移拓展,独具匠心。
第二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教后: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
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
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
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步骤
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后
第三篇: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精析
一.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 _观察、记录、分析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 化学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4、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三个阶段观察。
从三个方面描述燃烧的现象:⑴光、焰色;⑵放出热量;⑶生成物的色、态、味
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注意:观察实验时,一般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观察 实验探究步骤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由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结论、解释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观察物质的性质乳白色固态圆柱状。结论、解释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物质现象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结论、解释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观察物质的、现象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结论、解释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物质的现象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结论、解释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解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观察物质的、现象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结论、解释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
实验操作: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 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把燃着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木条熄灭,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得出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向一块干燥玻璃片呼气,另取一块干燥玻璃片放在空气中
实验现象:被呼气的干燥玻璃片变得模糊,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没有水雾出现 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温馨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现象、结论要结合起来记忆。
题型透析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
思路解析:将课本中知识点记清楚。答案:(1):①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水蒸气(3):③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点拨:注意课本实验的变化。
2、小聪和小明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小孔中冒出,就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瓶气体。第一瓶:将带火苗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火苗明显变小变暗。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
(1)竹子中含有哪两种气体?
(2)竹子中的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相应的两种气体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路解析:清楚的知道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是解题关键。答案:(1)氧气和二氧化碳
(2)竹子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方法点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第四篇: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准确区别物质的性质。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学习难点
重点
1、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课堂探讨
合作探究一: 物质的物理性质
上述提到的水变成冰、酒精挥发以及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电性、延展性和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合作探究二:物质的化学性质
木材燃烧、菜刀生绣、铜丝生锈,这种性质在什么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酸碱性等。
达标检测
一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固体酒精用于燃料B.用铝做成锅
C.用石墨做电极D.用铜制造导线
2、下列各种物质中,颜色、状态都相同的是()
A.空气和天然气B.铁和铜
C.水和植物油D.酒精和食盐
3、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白色固体B.咸味
C.易溶于水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
二下列属于物质的什么性质
1、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2、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3、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
1、在常温条件下,蔗糖是一种色的固体,它(填“易”或“难”)溶于水。
蔗糖受热变黑,发生了,因为该过程中有生成。
2、钛被称为“21世纪金属”,钛制的坦克、潜水艇、军舰没有磁性,不会被磁性水雷发现,这属于性质(填“物理”或“化学”,以下同)。钛可以代替不锈钢,抗腐蚀性强,这是钛的性质。镍钛合金具有“记忆”功能,变形后加热到95℃以上便可恢复原形,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形状记忆反应”,这属于性质。
学习与反思
讨论-提问-举例
第五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实验报告。(重、难点)
问题导学:
实验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1.阅读课本14-15页内容回答: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仪器?
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针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三种成分分别做出假设)(填高或低)
①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含量;
②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含量; ③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含量;
4.寻找证据:阅读课本14页探究的(1)-(4),你知道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哪些信息。
5.设计实验:参考15页的步骤3,步骤4和步骤5的内容,叙述出实验方案。
6.实验及分析
(1)阅读课本14页的步骤1,收集两瓶吸入的空气。
(2)阅读课本14页的步骤2,说说排水集气法的方法,并分小组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注意:①将集气瓶中盛满水,不能留有气泡。②玻璃片盖集气瓶时,毛的一面向下。)
(3)按照15页的步骤3、4、5、进行分组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
中,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检测:完成课后2题。
课后作业:写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