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案例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案例 ——浓浓的乡情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语文 主题学习”丛书《情归故乡》第三单元《诗意故乡》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 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策略、语文 学科课程性质及特点,在《浓浓思乡情》的主题学习一课中,努力丰富主题学习的内涵,着重体现人文主题、文体主题、能力与方法主题这三方面的特点。
1.人文主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还是丛书中《望月怀远》、《乡愁四韵》等诗词,都具有“思乡”这一统一的人文性主题。
2.文体主题:在主题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根据教科书文体的特点(诗、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情归故乡》中第三单元《诗意故乡》来进行主题学习。因此,本节课的主题学习不仅人文主题是一致的,文体主题也是一致的。
3.能力方法主题:在学习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本课以学习表达方法为核心,先初步感悟教材中三首诗词的表达方法,然后发挥丛书资源优势,借助第三单元经典诗歌在自学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表达方法。同时,巧妙引领,尝试练笔,学习运用所学表达方法,使学习扎实而富有实效。
【教学目标】
1.学会四步读诗法。
2.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3.感情诵读诗词,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诵读入情境
1.(课前播放《明月千里寄相思》)听着这缠绵的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生说感受)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距今800多年前的苏轼就曾这样写道——(生共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距今1200年前的王建这样书写着自己的思乡情——(生共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距今1300年前的宋之问在归乡途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共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距今1600年前的沈约站在这高台上,这样写道——(生共读)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这些优美的诗句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情,上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步骤(课件出示):⑴解诗题,⑵想画面,⑶悟情读,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词(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词),体会了诗人浓浓思乡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2.创设情境,师引读,生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师酌情指导朗读)
二、精讲点拨悟方法
1.师: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浓浓思乡情,那作者是不是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的呢? 生自主学习:用横线标出引发作者思乡的事物,并想一想作者分别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同桌交流收获与困惑。
3.班级交流:引发作者思乡情的事物分别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4.小结写法:《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借事抒情;《长相思》景事融情。
5.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不同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方法,这是读诗的第4步——思写法。
在以后读诗词时,我们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课件出示):⑴解诗题,⑵想画面,⑶悟情读,⑷思写法。
三、拓展诵读学方法
1.《情归故乡》这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就收录了许多思乡、念乡的名诗名篇(课件出示《诗意故乡》单元目录),并区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
2.现代诗歌部分。
A.《乡愁四韵》
师:时至今日,有多少漂泊他乡的游子在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接下来,我们走进《乡愁四韵》,来探寻一下他们表达思乡情的方法。
(1)生自读《乡愁四韵》,找出寄托作者思乡情的具体事物。
(2)总结写法:作者通过四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
(3)师:你们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余光中吗?(师介绍余光中生平)
(4)一道浅浅的海峡挡住了余光中的归乡路,却没有阻挡他的思乡情,他把自己缕缕乡愁融进了一首首小诗中,我们把这种感受放进诗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男女生分角色,配乐读《乡愁四韵》)
(5)尝试练笔:你能试着仿照《乡愁四韵》的句式,书写一下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吗?
(生练笔,并交流练笔,课后可继续完善练笔)
B.现代诗歌拓展阅读
(1)试着用刚刚学过的读诗四步法,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小组共学。
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来交流后两个步骤:悟情读和思写法。
(2)小组内合作共学一首诗歌。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所选诗歌,并小结诗歌写法。
(4)师配乐与学生共读现代诗歌中精彩小节。
师: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挡住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归乡路,同样远在海峡彼岸的洛夫在远望家乡时这样写道——
(男生)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
——节选自洛夫《边界望乡》
师:诗人舒婷是这样借秋天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女生)从这边走
从那边走
最终我们都会相遇
秋天令我们饱满
结局便是自行爆裂
像那些熟豆荚
——节选自舒婷《秋思》
师:诗人余光中更是这样直抒对家乡的热爱——
(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节选自余光中《乡愁》
3.古典诗词部分
(1)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而在我们丛书的古典诗词中,诗人几乎用到了同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在读诗时你发现了吗?
(生:月亮)
(2)再次默读这几首古体诗,用横线画出用月亮寄托思乡情的诗句。
(指生读)
(3)出示诗句,引读。
当张九龄站在清幽的夜色中,披衣凝望拖曳的月光,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而温庭筠在清晨的丝丝月光赶路,不由得想起了远去的家乡,于是写道——(生齐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宋代诗人秦观身处孤寂的驿馆中,望着迷朦的月光,更激起了浓浓的思乡情——(生齐读)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身处安史之乱中的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于是写下了千古名句——(生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淡淡的月光,凝聚的却是远方游子那浓浓的思乡情啊!这样美的诗句,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5)生自主背诵积累。
(6)生配乐诵读积累。
海上(),天涯()。
——张九龄《望月怀远》
鸡声(),人迹()。
——温庭筠《商山早行》
雾失(),()津渡,桃源望断()。
——秦观《踏莎行· 郴(chēn)州旅舍》
露从(),月是()。
——杜甫《月夜忆舍弟》
四、课堂延伸促发展
1.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2.在《乡愁四韵》的歌声中小结:希望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一颗思乡的种子——月是故乡明,孩子们,无论今后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故乡啊!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浓浓思乡情。
第二篇: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的辨析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初中 冯洁 邮政编码:043700
一、活动主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但怎样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中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教会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金钱和亲情的关系。
三、活动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容的理解和主人公的辨识。
四、活动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同学们已经对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很清楚了。但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小说的主旨与刻画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预习“比较、探究”类的课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自行设计问题。检查作业时却发现许多同学只是对字词和段落进行了理解和分析,而忽视了对“中心思想与主人公”的探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中点: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五、活动 过程:
一)、老师出示活动主题:《我的叔叔 于勒》一文主人公的辨析
二)、问题设计:
1、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
2、小说主人公的辨析。
六、活动过程描述:
1、学生自己独立做以上两个问题。
2、六人合作,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成果,教师合理评点。
问题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几乎没有异议:“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问题二出现了分歧。
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其中主人公是谁? 每一小组都找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一:我,我的叔叔于勒,我的父母和姐姐。
学生二:应该去掉姐姐,留下:我,父母,叔叔于勒。
学生三:同意第一个。学生四:应该是我们一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环顾四周)然后总结说:同学们踊跃发言很好,而且都找对了。就是我的一家。但第二问。同学们好像都没说。
学生五,急忙站起来说:父母,因为写他们的地方很多。譬如,开始就写他们一家
穿戴整齐到外面散步,还写父亲的语言,后面还有他们吃牡蛎时的情况。所以主人
公是我的父母。
“对.应该是我的父母。”一向不大爱发言的小南竟然抢着站了起来。
“是吗?说你的理由”作为教师的我笑着问。
“看课本24页第二段,这是文章开头部分,就提到了我母亲;第四段写父亲重复
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如果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26页,父亲还在重复那句话,然后旅行中,父母被别人高贵的吃牡蛎的方法打动了,请
妈妈吃牡蛎又引起了文章的波澜起伏;然后遇见穷苦的叔叔于勒,父母都很狼狈。
从头至尾,都有父母的行动贯穿其中,所以父母当然是主人公。”
师:有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掌声鼓励。可还有没别的意见呢?
学生们开始了窃窃私语,师随机给了孩子们交流的时间。
3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了,是个女生,平时就挺大胆的:“我老觉得是叔叔于勒。
因为他的穷富引发了父母态度的变化,根源好像在他身上.”
“不对,小说浓墨重彩的是主人公,而他文中只是寥寥数笔。所以不是他。”见解独特的小红说。
“ 我也觉得是于勒叔叔,找不到充足的理由。老师,你说呢?”快嘴的张妮,伶牙俐
齿的问我。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争议都很正确,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小南是从文章的详略上来分析的,一般主人公就是作者要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所以小南分析得很好,因为作者莫泊桑就是通过对父母的刻画,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他们站在明处,是明线,而引起他们前后不同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穷富的变化浓缩为一个字就是“钱”。而这 可以用数学术语来说,于勒就好像自变量,而“我”的父母就是函数。在我们语文上,就是一条暗线。所以,刚才的女同学说得,很有见地。
睿智的班长恍然大悟总结道:我的父母是明线,我的叔叔于勒是暗线,暗线牵着明线动,他们都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都可以是主人公。对吧?
教室里不约而同地传来了一阵掌声。
师趁机小结道: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必须根据小说的中心思想来判断,因为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刻画典性的人物形象,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能为揭示小说的中心服务。像《范进中举》一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范进,《孔乙己》一文的主人公就是就是孔乙己,这些都比较简单。而上册课本上的《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就是吉姆和德拉夫妇两人。无论主人公是一个还是两个都得服务于中心思想。
七、课后反思:
对于本文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这历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所以课堂上,同学们也自然而然的有了争议。其实开始大略一看,都会认为是“我”的父母,因为正如同学们所言,作者著力刻画的就是菲利普夫妇——文中“我”的父母。可反复咀嚼,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引起我父母前后态度迥然不同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变化。即一个字“钱”,所以,在对主人公的把握上应紧扣“钱”字做文章,让学生由表及里认识本质,即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有钱认于勒是弟弟,没钱对面不相认的残酷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亲情,不要被金钱迷失了本性。
优点:调动了孩子学语文的积极性,使绝大部分能主动参与其中,而且有了合作意识,知道汲取集体的力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懂得了分享,合作和交流。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而且能合理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亲情课。让孩子们学会不以贫富看待一个人,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每一个人。
不足:题目的含义应再次提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对人物和小说中心的理解。
八、疑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给了同学们两个答案,就是于勒和我的父母都可以,这样理解不知妥当与否?恳请名师和高手指点迷津。
第三篇:语文教学案例
《离骚(节选)》教学案例
凤凰中学高一语文陈军妮
一. 背景介绍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殉道者之歌”选了中外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充分体现出诗人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离骚(节选)》最受师生瞩目期待,因为作者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是广大民众敬仰的先贤;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选取的是《离骚》开篇的二十四句,教学的设想是在老师范读与问题启发下,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与有情感地诵读。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二. 过程描述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研读屈原的《离骚》。关于诗人大家了解多少呢?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他是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曾任三闾大夫,因主张举贤受能修明法度而被诬流放。闻讯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后,自沉汨罗江。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
师:同学的回答依据注解而来,我们预习复习诸环节都应重视课文注释。就同学所讲我作简要补充,诗人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的一生,他的那些不朽作品,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本诗选自楚辞,关于楚辞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有人举手)
生: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师:楚辞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含义: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新诗体。我来示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字音节奏重音等问题。
(范读内容略)
师:大家看注解,弄清句意。有困惑的地方请提出来(几分钟后学生提问)生:老师,诗歌中有太多的“兮”“之”等虚词,是我们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师:“兮”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如果我们把虚词省略掉,看看效果如何?
生:朗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难以体现诗人流露的悲痛哀怨之情。
师:讲得好!《离骚》句中句尾多用“兮”“之”“夫”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和效果。我们集体诵读一遍来感受这种效果吧。
(全班学生朗读)
师:看课本每页右侧都有对话栏,对话栏中的文字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何具体帮助?大家认真看并思考,然后回答。(三分钟后请学生说)
生:我认为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解答了一些疑难点。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好,我们达成共识:学习的《离骚(节选)》分为三层,自叙个人价值,表担心忧虑之情以及诗人发出劝告与呼喊这样三个层次。我们逐层品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层诗句。(学生读后,老师作简要评点)
师:疑难字读音读得准确,诗句节奏方面上下句不一一对应,主要根据词语的组合句意的表达而确定节奏。好,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读完)
师:本层中一些词如朕考的意思当注意,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自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古人称死去的父母亲分别叫考妣,今有成语“如丧考妣”。好,我们来看第二层,集体读一遍。
(学生读后)
师:大家读后有何疑问?
生:我觉得诗人的装束很独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师:同学留意香草意象,下一层中也有香草,我们将合起来理解。诗人心忧岁月不等待,说道:“汩余若将不及兮”,古代诗文中用水来比喻时间的名句很多,同学们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同学们有没有做笔记,要把同学的好的看法回答记下来。
(稍等学生做笔记)
师:我们学习第三层,请一位同学朗读。
(学生朗读完)
师:我们感受到洋溢于本层以及本诗中的澎湃激情了吗?你发现了诗歌运用的传承又创新的表现手法吗?同桌位间作讨论交流。(等待三分钟)请同学说一说。
生:结尾两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表达出尽力辅佐君主的忠心,可谓
一腔热诚。
生:诗人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意象。请问老师怎样理解?
师:《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屈原用香草意象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才能修养,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的品行。用美人意象比喻君主,或比喻自己。好,由我这番解析,同学们应该能够回答本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的?下节课让大家回答。同学们,请把自己设想成被楚王疏远的屈原,一个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的人。我们来集体朗读《离骚(节选)》。
三. 教学反思
《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作品中的代表作。毋庸置疑地位影响和意义都十分巨大,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鉴赏古诗并走入诗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践行新课标倡导的对话理念,让学生走近文本感受诗人的心志,展开了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及诗人的多重对话。对话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把握课堂的对话秩序,在对话中生成教学知识实现教学多重目标。关于师生的对话,我知道“一言堂”的教学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不仅师生间的平等无从提起,而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着学生思考表达的热情,必然造成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话才会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并提高教学效益。我让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请他们主动提出疑惑,然后师生共同解疑。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我预设的“知人论世”的环节,并促成学生们的积极思考。
关于学生与文本以及诗人的对话,我引导他们关注重视课文的注解和对话栏。注释和对话栏凝注着训诂学家与教材编者的智慧心血,利用好教材上的资源,我们学习文本会比较省心。因为这些资源使我们能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避免了苦思冥想,以及提供了解读文本的思路。我正是利用对话栏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内容,并逐层品读。在每一节诗的循序渐进的品读中感受由部分到整体的诗作传递的情感力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不能翻译,若翻译则诗味消解。因此,往往通过多读的方法达成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我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节奏语速重音等问题。接着有学生个别读和整体齐读多次。朗读可谓贯穿教学环节始终。我认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有朗读的示范与指点,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作的思想情感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读到话如己出的效果。当然这种要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打磨才能实现。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例中合作与探究欠体现。尤其探究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就这首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涵义不能草草地通过学生的问老师的答来解决。应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一致认识。这也是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加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在困顿中仍抱坚定的信念,不放弃对自己美政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先贤为榜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保持高尚的品质,勤勉工作和学习,这是《离骚(节选)》赋予读者的要求。
第四篇:语文教学案例
《陋室铭》教学案例
习酒镇中学
罗晓勤
我国古代的文人名士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陋室铭》就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比较简短,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结合注解试着读顺文。1,初步感知
1、从课题分析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铭”是什么?
2、古代的诗文有很多是用韵的,这些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学生齐读课文,共同感受。
师:《陋室铭》是一篇古散文中的美文,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深入学习。2,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谁给起的名字,他是何许人?通过学生的回答,初步使生了解刘禹锡。
2、古代文人都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1:蒲松龄的房子起名“聊斋” 学生2: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潇湘馆”。„„
3、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房子起名为“陋室”?找出与陋室有关的内容,四人小组讨论翻译这部分内容。
4、老师巡视,指导生翻译,看同学翻译的差不多了。每个同学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吗?描绘时用上(陋室的——很——,你看——)。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从文中找到很多信息。学生3:陋室的环境很清幽,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
学生4:陋室的生活很悠闲,你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5:陋室里的人很有学问,你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 经过同学们的一翻描绘,大家头脑里的陋室画面更清晰了,如果能看到陋室该多好啊!幸好我们同学在预习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创意的画出了陋室。
3、通过赏析图画,深入品味课文
大家拿出画好的画,老师在教室中走了一圈,挑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画。出示图画,要求同学们描绘画面内容,并说说依据的内容,如有创意,说说是否合理。A出示第一幅画
学生6:青草和房子画得不错,照应了“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但把陋室画在深山老林里,我觉得不合理。
学生7::我把它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为了更突出它环境的清幽。
师:你的想法很合理,陋室它不会在喧闹的大街旁,但你可以吸取一点刚才同学提的建议。B出示第二副图 学生8:这副画画的是陋室里的环境,有一架琴,桌上有书,依据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画上还画了围棋,字画,琴棋书画很适合这些文人的生活。C出示第三幅画
学生9:这幅画中陋室后有山,旁有水,环境很好,室中有一人在看书,可能就是刘禹锡吧!(众人笑)
师: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会用怎样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你的陋室。学生10:我想会用骄傲的口气。学生11:应该用自豪的口气。
师:那么,我们就用自豪的,得意的口气朗读这篇文章。
师: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陋吗?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陋吗?作者居于陋室,却生活雅致,富有情趣,可见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文题为陋室结尾又说陋室不陋是否矛盾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究作者的性格特征。
师:课文的开头和陋室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形成板书:
山——有仙——名
水——有龙——灵
陋室——德馨——不陋
通过讨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的关系,更进一步的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高洁,乐观,安贫乐道,而是通过对自己的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4、小结:
刘禹锡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文人,就凭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想完全了解他,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多阅读他的文章,才能领会他的思想精髓。案例反思:
以前我们教学古文,总会让学生先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再分层,分析文章蕴含的道理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把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从案例上看,我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听,读,说,图画,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意境,走进作者。
其实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文本的过程。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文。从而减弱学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知欲。
第五篇:语文教学案例 (精选)
教学案例
余庆县关兴小学 谢昭雪
清晨,雨水刚住,空气里满是清凉干净的的味道。心情很是不错。
第二节是六(2)语文课,我一直是很喜欢上的,同学们热情高,学习气氛浓。还没走到教室门口,琅琅的读书声便如仙乐般传来,听得心里如大暑天吃一杯冷饮一般舒服。
走进教室,铃声响起。相互问好后问学生:“校园里什么声音最美?”聪慧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读--书--声!”的确,同学们的读书声,真的是环绕在校园里最美的音符,怎么听都听不够。他们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
讲新课前照例 检查提问,除有两个同学答得不够全面外,大部分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中一个同学尤其出色,几乎所有问题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对答如流。我很满意。学习新课,我布置同学们先预习,然后我提问预习效果,并讲解知识要点。同学们拿着笔或圈或点,很是认真。知识点掌握后,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得又快又准;接下来的训练,效果也非常好。我的心情格外愉悦,互道再见后,我脚步轻快地走出教室。
接下来是一班的课,我提前两分钟站到了门口。但没有令我愉悦的读书声传来。我把书放进了教室,希望同学们看到我之后能意识到她们的任务,但依然没有我期待的场景出现。直到铃声响起,同学们才陆续的拿出课本。
不是讲过么?每次课前哪怕提前两分钟把下节要上的课本拿出来,预习或复习一下。但很多学生一直没能做到。
提问时,没有一个同学很流利完美的回答出来,我有点小失望。心情也变得糟糕。讲解新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韵母的分类,并提前告知预习后要提问。三分钟后,我让学生集体回答,但反响平平,回答的声音稀稀拉拉。很多同学低着
头,完全不在状态。为了让大家集中注意力,我转为个别提问。意外的是,提问时有的同学竟然找不到在哪儿,吞吞吐吐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是很简单的几句话。
课到此是上不下去了。我有些担忧,这一节课不同于平时的练习课,是一节精读课文的新课教学,有很多新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旦头没开好,后面后面课文的学习就会困难重重。我心里暗想:“从哪着眼给学生加油鼓劲呢?”忽然想到学校刚刚举行过排球运动会,正好是现成的教材。于是,我停下了讲课,转而问学生看完运动会后有什么收获?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有学生马上说:“要团结互助!”我问:“还有什么呢?”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没有回答。我说:“还有士气和不甘服输的精神呀!你看,有的班级明明比分落后,但一旦反超后就势不可挡,一往无前。而有的虽然处于优势,但士气一旦低落,就马上会被对方反超,最终落败。学习也是如此,遇到困难,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你认真对待,努力攻克它,它就是可以被你随便捏的一块泥巴。如果你不主动,应付了事,它就是一块坚硬的顽石。”同学们若有所悟。
我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次排球比赛哪个班得了冠军?”大家又异口同声地答 :“二班。”我继续发问:“为什么二班能拿到冠军?”大家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议论完后我说:“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第一,台下刻苦的练习;第二,高昂的士气;第三,团结向上的精神。”同学们都点头称是。我说:“没有刻苦的练习,想一鸣惊人是不可能的。靠什么鸣来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