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3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第一篇: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寓、刻、剑、掏、舷、催、捞、”7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2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刻舟求剑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说说?每个寓言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寓言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由同学们纷纷说学过的和知道的寓言故事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内容是和寓言故事有关,先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分析识记字形。

同学齐读课题,分析课题中每个字的意思。

“刻、剑、”这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寓”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学生说方法。

(初步识四个字,其余的字在读课文时识记,增加记忆强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学生讨论,汇报。(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掏,舷,字的认识,学生自己说如何记忆这两个字,并用动作演示。(在具体的课文中记生字,比较形象,印象也很深刻。同时书写这两个字。)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学习催字,和字义。(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活动2【练习】反思

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谈话引出课题《刻舟求剑》让学生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为主线,引领学生来分析理解寓言.质疑完课题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初读寓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自读原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顺。第二遍读不准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2.试划重音和停顿,画好后和同桌交流读一读。

3.自学课后三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组两个词、找形近字)

4.全班交流读课文的情况,订正答案,除了纠正读音,还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读出韵味。(采取各种方式读:个别读、齐读、抽读、展示读。)5.检测生字,先齐读,再个别读,再听老师读自己书空。活动3【作业】反思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的赏析与教学应紧紧扣住四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主题;二是寓言的譬喻;三是寓言的艺术形象;四是寓言的语言。其中,正确揭示寓意是核心。我们揭示寓意的方法常用到①分析人物语言②分析故事情节③分析关键性的句子④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⑤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

我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教学中我尝试使用分析故事情节方法来揭示寓意。

第二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纸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听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

3、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看图,结合文意,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4、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古人用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描述出来了,他们是怎么描述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指名读或齐读。

(2)理解句子的意思。

(3)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楚人的宝剑坠入水后,他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叙述,并用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3)让学生了解此处对楚人刻记号的过程,文中是运用了语言与动作描写。

3、理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重点字词:

4、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1)指名上台用纸船边演示边说明原因。

(2)请同学们评价他的这一做法。

(3)用文中语句进行叙述。()

(4)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5)讨论:他怎么做才能捞到宝剑?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明理需要深入地理解、需要全面地体会,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领悟。]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提问讲清句子的意思。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七、课后作业

1.搜集短小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寓意。

2.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读《郑人买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适当拓展学习领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时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

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

遽契其舟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行剑不行(求剑不得)

第三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指导朗读(读全文)

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2)“求”是“球”的一部分。

(3)重点指导:

催:右下与“难”比较。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

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

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

4、学生在田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扩展综习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

随堂练习

1、加偏旁或部件组成新字,再组词。

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3、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第四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小心、着急、记号、盼望”等词语。

1、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2、情感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刻舟求剑”与“揠苗助长”的含义,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预习: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读通第一则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大概;认读生字词语。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捞铁牛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那我们今天接着学习。板书课题——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理解寓意:

这个寓言故事它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眼光处理问题的人。我们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七、作业:填写词语花篮;预习《揠苗助长》。

八、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第二则寓言故事;

思考: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他的儿子看见了,会说些什么?

九、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宝剑不动 船在动 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

第五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执教者:宋小勇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1)指定认读。(2)开展竞赛认读。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下载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S版--11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宝成小学 刘璐 【教学目标】 1. 独立识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4. 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以后,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范文

    11、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进一步巩固学生田字格的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 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 (2)结......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王思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3、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