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码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文章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①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特点?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⑵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置之市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
(2)是吾剑之所从坠
.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②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第二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3、背诵两则寓言。
4、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课文解析: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履:鞋子。欲:想要。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反:同“返”,返回。
四、提问:
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五、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学生朗读这则寓言。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三、课文解析:
1、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翻译课文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则寓言寓意的分析上。补充课下注释如下: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讨论课后作业第一题。
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但类似这样的,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有的,他就相信,本本没有写但实际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趔,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合理化,行动就要碰壁。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一无所获。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4、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这两则寓言。
3、作《学习提要与检测》。
第三篇: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教案)
《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第四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定稿)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归纳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不少的寓言故事,知道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用简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把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和它告诉给我们的道理简单地说一说。
生1:我知道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它告诉我们„„ 生2::我知道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
2、师:看来,同学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还掌握得挺牢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板题,强调“履”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上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
1(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给难读的字标上拼音,并试着划出文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2)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录音中的朗读,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3)汇报:
①师: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不错!声音很洪亮,尤其是文中的这个多音字“度”,你读得很准确。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你能带着大家读一读吗?(出示句子,生带读含“度”的三个句子。)②师:谢谢你!老师想问你:你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在“先自度其足”中这个字的意思是量长短,所以读“duó”,在“吾忘持度”和“宁信度”中,它们的意思都是指量好的尺码,所以都应该读dù。师:非常棒!判断准确,表述清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③师:(出示全文)还有谁来读一读?(生读)不错!字正腔圆。
④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4)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这些深奥难懂的文字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在读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按照要求,开始学习吧!(学生朗读理解,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懂了哪些字、词呢?
生1:我读懂了“置”的意思是放。生2:我读懂了“操”的意思是拿、持。„„
师:那你们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3:我读懂了第一句,它的意思是有个郑国人要买鞋。
生4:我读懂的是第2句。它的意思是: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真不错。还有谁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5:我读懂的是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它的意思是: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说:
生6:我懂的是这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汇报第二个问题:质疑,解疑,突破重难点。
师:那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生质疑,解疑。
1、生1:我知道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就是韩非子吗? 师:有谁给他解答一下?
生1:韩非子是一个人名,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是《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其中一篇。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不愧是“阅读之星”!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1:老师,在句子“置之其坐”中是“坐下”的坐,可在译文中怎么变成“座位”的座了呢?在“反归取之”中是“反正的”反,在译文中却变成了“返回”的反,这是为什么呢? 师:有谁给他们解答一下?(没人举手)
师:它们都是通假字,“坐”通“座”,它的意思是座位。“反”通“返”,它的意思是返回。(出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生:课文中多次出现了“之”字,它们的是什么意思呢?
师:有同学知道吗?那老师来给大家讲讲吧!(对着大屏幕讲解“之”的不同用法)
3、巩固课文内容
师:刚刚我们一起配合,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一个叫“小马虎”的同学,他学习了这则寓言后,就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中,有几个句子他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他错在哪儿呢?
①师:第一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他是这样理解的:(播放录音“有个姓郑的人要买鞋,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口袋里,就到集市上去了。”)错在哪儿呢?
②继续纠正第二句。“宁信度,无自信也”他是这样说的,(播放录音:“宁可信尺码,我对自己没有自信。”)正确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师:大家能够非常准确地指出“小马虎”的错误,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4、讲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分角色讲一讲这个故事,比比哪组讲得好。
师:哪个小组来讲讲这个故事?咱们请一个小组来交流,其它的同学认真听。(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分角色讲故事。(出示全文)
5、拓展、指导朗读
师:讲的不错!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卖鞋的老板,一个顾客站在你的鞋摊前想买鞋,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1:客官,整个集市上,就数我们店里的鞋款式最多。您瞧瞧!生2:这面料、这做工,简直没话说!
生3:这鞋不仅质量好,价格也很便宜,我给您挑一双试试吧!师:这个郑国人把鞋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却说了一句——生齐答:吾忘持度!你觉得他会怎样说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他会——地说:“吾忘持度!”)生1:他会惊讶地说:“吾忘持度!” 生2:他会着急地说:“吾忘持度!” 生1:他会恍然大悟地说:“吾忘持度!”
师:好极了!哪两位同学来演一演这位郑国人买鞋时的情景? 生进行情景表演。(出示插图)
师:(出示问题)于是这个郑国人匆匆忙忙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他没有买到鞋。这时,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生1:这个人真是奇怪啊!他不会用脚试试吗? 生2:这个人没长脑子吗?真是太笨了!
生3:我从见过谁这样买鞋的。还有什么比自己的脚更准确的? 生4:这个人跑来跑去,结果还是没买到鞋,真是好笑!如果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我会充满了疑惑。
师:那你带着疑惑来读一读这个问句。(出示句子)师:当时就在人群中的你,还会觉得怎样? 生2:我会觉得惊讶。
师:那你惊讶地问一问?(生读句子)(根据生的朗读情况给“何不”加着重号)师:除了惊讶,还会怎样? 生3:我还会觉得奇怪。师: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师:还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4:还会觉得不可思议。师:那你读出不可思议来!
师:听到别人这样问,这个郑国人是怎样回答的?(全班齐答——(出示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师板书: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买鞋的老板再劝他买,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宁)(“宁”加着重号)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顽固的人。师:那你能读出他的顽固吗? 师:很好!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强的人。师:那你倔强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师:老师听出了这个郑国人的倔强。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呆板的人。师:那你读读!(生读)师:确实呆板啊!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出示对话)哪个小组先来试试? 师:不错!读出了人物的特点!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哪个小组再来试试?小组表演读。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这样吧,请全班女同学问,男同学来回答,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1)师:这位郑国人宁可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买鞋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笑谈。谁能给他提点建议,告诉他今后应该怎么做?
(投影出现一个很疑惑的郑人图片,并配上语言:我应该怎么办呢?)生1:做事情要动脑筋,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生2:我想告诉他,今后要尊重一些应该有的规律,不能够墨守成规。生3: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灵活处理。
(2)师:从这个郑国人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生2: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遇事要灵活处理。生3: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思考。(3)揭示寓意。
师:(出示句子)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灵活办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寓意:多动脑筋,灵活办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列举事例。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还有很多类似“郑人买履”之类的事例,你发现了吗? 汇报:
生1:有的同学家庭作业本不带回家,就不做家庭作业。
生2:教室门关了,有的同学进教室拿东西,从窗户爬进去,又从窗户爬出来。生3:有个别同学不带餐具,就干脆不吃饭。
生4:我们以前学过得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那个在刻记号的地方找剑,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5:我还知道《削足适履》的故事,有个人把自己的脚削了去穿小了的鞋,也是这样的道理。
四、试背课文
师: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篇幅短小,但精炼的语言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也就显得韵味十足。伴随着这古典的音乐,让我们把文言文的韵律美,再次呈现出来。(出示插图,同时,古筝音乐响起。)请同学们试着背一背课文,不能背的可以看书。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7(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自己归纳的方法(手指板书),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学,多归纳,找出更多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快乐!也希望我们都能从寓言中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2)布置作业
1、背诵寓言《郑人买履》。
2、将《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3、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第五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词、义,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译成白话文。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出示课件1)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吗? 生:鞋
师:你们真聪明!那谁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履”指导书写:“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学生写写练练,师巡视。板书“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法学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韩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说说。(出示课件2)郑人就是古时候郑国的一个人,那么从题目上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吗?(一个郑国人买鞋的故事)
三、质疑课题,读通课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会千古流传。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质疑)看来,我们得好好读读寓言,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我们先一读寓言,大家认为初读寓言应该读几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师肯定要求:不管几遍,只要把寓言读正确,流利,也就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寓言就可以了。听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先一读寓言,开始。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师检查一读情况: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师提出“度”的读音问题。大家看文中有几个“度”,分别读什么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先交流读音)师告知读音规律: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它读“duó”,在表示尺度的时候读“dù”,谁愿意读课文帮大家把这个字音区别开来?指名读书,检查读音和节奏,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四、理解寓意,读懂课文。
1.看来大家一读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二读寓言,把书读懂,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现在做个选择题:你们让老师当服务员还是讲解员?讲解员就是一句一句讲解,帮助大家理解课文:服务员就是你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示意,我这个服务员随叫随到。(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自主意识很强呀,老师喜欢你们这样的学生。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寓言: 2.学生二读寓言,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个词,或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汇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连老师在内我们这么多臭皮匠一定会赛过几个韩非子的。(出示课件3)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指导朗读)交流回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之”的含义,(点击课件4)并指导学生说说寓言的大致含义。交流完毕再读寓言,师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对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很短,但描写准确,生动,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生动传神,并且给我们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了,总共3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怎么读?大家读的时候要结合全文去读。(1)第一处:“吾忘持度!”可用遗憾后悔的语气,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语气,还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2)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语气,也可用旁观嘲笑的语气,还可以用气愤责备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3)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用执拗可笑的语气,可用傲慢无礼的语气,可用懊恼生气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四、三读寓言,表演再现。
1.大家都读懂了寓言,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寓言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给别人听,还可以几个同学组合,把这个故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言文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汇报,看看哪个同学故事讲得生动,哪组同学创作的课本剧最有创意,合作得最愉快!现在开始。1.学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谈思说解,升华感悟。
师采访表演郑人的同学:这位郑人,请你从两千多年前回到21世纪,此时你最想对所有的人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最想对这位郑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同学们,郑人买履的故事许多人看了这篇寓言,大概都觉得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傻得实在有点可笑。但笑过以后仔细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让父母帮助做。在学习上,应该自己做的数学题,却不动脑而去抄袭同学的作业。相信习惯、理论、成规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与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许多场合、许多人身上。
最后,老师想用歌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课件5)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这句话是说,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教学目的、重难点、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新标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其中的人做事更荒唐。(此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郑人买履)2、解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履”是什么意思吗?那就请你认真听一听这个谜语吧!“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在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在床前。”
(2)是啊!同学们真聪明!(在黑板上画一古代人穿的鞋的简笔画)(3)那么“郑人”指的又是谁呢?是郑州的人吗?(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古装人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⑴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⑵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3)指名读
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4)师示范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边听边划出节奏。(教师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节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指明说一说。(5)齐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理解内容
⑴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师出示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
⑵ 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① 学生自学
② 小组交流
⑶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① 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②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③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④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⑷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⑸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① 不一样。谈出来
② 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① 最终这个郑国人有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固执己见,太死板。)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篇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现代生活中,你听说过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 你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吗?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 抄写并背诵该寓言故事。(必做)? 扩写该寓言故事并讲给家人听。(选做)? 把这则寓言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选做)
七、板书设计
自度其足
忘操之
死搬硬套 郑人买履
反归取之
不信实际
不得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