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2 16:5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

第一篇: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授课教案

第一章 总论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政府和行政的相关知识。包括政府的定义、起源、属性;行政的定义,行政的主体与客体。2.宪法与政府的关系。包括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四部宪法,即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现行宪法对国家制度和政府体制的规定。3.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党政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学习重点

(一)当代中国行政的特点

当代中国行政的特点表现为行政主体的党政一元化、行政权力的集权化、行政组织的层级化和部门化,以及行政权威的人格化倾向等方面。

行政主体的一元化。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它作为政府本身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存在,并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党和政府共同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形成了行政主体的党政一元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党在政治权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党在行政管理方面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主体,而政府却成为党的执行机构。

行政权力的集权化。行政权力的集权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党政关系上,行政权力向党的系统集中,并最终形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权力过分集中于党;二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缺少自主权;三是在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形成政企不分、政企合一的局面,企业缺少自主权,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行政组织的层级化和部门化。当代中国在行政组织结构上,鲜明地表现出纵向层级化和横向部门化的特征。在纵向结构上,有中央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个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又细分为若干层次。如中央政府下面又分为部(委)、局(司)、处等层次,形成了层层隶属、层层节制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横向结构上,每级政府又分为综合部门、职能部门。如国务院下有办公厅作为综合部门,各部(委)作为职能部门,还有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门类齐全、各成体系的平行结构。通过层级化把整个行政区域切成了块块,又通过各层级对应的部门把块块切成条条,从而形成了条块结合的体系。

行政权威的人格化。行政权威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法律权威、机构权威和人格权威。法律权威来自政府的合法授权以及种种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机构权威来自政府行政组织行使公共权力所特有的强制性和普遍性,人格权威来自所担任的职务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往往受到各级领导人意志的左右,法律的效力因人而异,下级通常把上级领导人的言论或指示当作行动的根据,有的领导人甚至以言代法,行政权威存在严重的人格化倾向。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权威结构中只有人格权威,而是说在行政权威结构中,法律权威、机构权威和人格权威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其中人格权威成为最重要的权威因素,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人格权威中的个人权威又大于职务权威。所以,在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行政职务和权威的分离,有的领导人有职务而没有权威,有的领导人没有正式的行政职务,却拥有相当的行政权威,这是行政权威人格化的典型表现。

(二)现行宪法关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家性质,亦称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他说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在一个国家中由哪个阶级来实行统治,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敌人实行专政的问题。中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的内容。民主就是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民主,意味着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社会文化事务的民主权利,享有宪法赋予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所谓专政就是对敌人实行专政,即对破坏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民主和专政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确认的原则组成国家机关并实现其行使国家权力的特定方式。国体和政体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但政体具有反作用,促进或者阻碍国体的发展。所以,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是关系到如何保护自己、反对敌人,有效地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问题。中国宪法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衡”、“议会民主”制度,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国家的结构形式。所谓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作为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国具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的宪法,统一的国籍,统一的军事和外交权。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宪法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因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使中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具有某些联邦制的因素。

(三)现代政党的作用

现代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聚集和整合不同的社会利益,作为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参与、组织或领导国家政治生活。

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政党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也不相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是动员和组织竞选活动。每次选举的时候,资产阶级政党就会全力投入竞选活动之中,组织竞选班子、筹集竞选经费、制定竞选纲领、提名候选人、开展宣传等。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动员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拥有庞大的党员队伍,并且建立了严密的、深入基层的组织体系,控制着众多的大众传媒工具,因此具有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聚集和整合不同的社会利益。在现代民主政体中,政党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渠道,成为分散的社会个体利益与政治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广泛听取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政策偏好,进行利益聚集和利益整合,形成政党的政策或导向性意见,并传输给政治中枢。为了有效地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真正代表社会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政党必须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网络,必须强化政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扩大与广大民众进行经常性的接触与沟通。

参与、组织或领导国家政治生活。通过政党政治来选拔和录用政府领导,这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个创造。政党通过参加和组织各级各类的选举活动,争取使本党推荐或提名的候选人在竞选中当选政府公职,从而取得政党参与、组织或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合法性。随着民主化浪潮的推进,传统的政治录用方式正在被竞争性选举的方式所代替,越来越多的政府职位向政党和选民开放,这就意味着政党通过组织竞争选举向政府输送政治精英,参与、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制定和贯彻政策。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通过控制议会或掌握政府行政权来制定和推行自己的政策。谁控制议会多数议席,谁就可以通过立法程序把本党的党纲或政见上升为国家法律。在议会制国家,哪个政党获得了议会的多数席位,它就获得了国家的行政权。不论是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其政府都控制在执政党手中,执政党的领袖通常就是国家的政府首脑,政府部门的部长通常也是执政党的主要成员。一个政党一旦执政,它就以政府作为本党的主要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并以政府的名义对社会进行治理。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执政党通过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指明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方向,直接把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作用

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作用表现在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领导。当然,由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政府部门的运作过程不同,中国共产党对它们的具体领导方式也各有不同。

对立法机关的领导。中国的立法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其次,党组织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选,提出人事建议,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或任命使之合法化。第三,党依靠自己的干部在各级人大中兼任重要职务,实现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保证党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顺利实施,转化为法律。第四,党依靠自己的党员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中保持多数席位的优势,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通过。

对行政机关的领导。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是指党在领导和组织国家政治生活时,把握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制定;思想领导是指党对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的领导;组织领导是指党从组织上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人选,以保证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实现。党对国家行政机关进行领导的组织保证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 机关内设立党组。党组的任务是负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司法机关内设置了相应的党组织,以便加强对司法机关的领导。第二,法律制定的依据是党的政策。在中国,法律的制定是依据党的政策,法律的执行也是依据党的政策,最后如何衡量法律,唯一的标准还是党的政策。第三,改革开放前,政策的影响力大于和高于法律,改革开放后,法律的影响力逐渐大于和高于政策,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更加注重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同步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近代中国有人把政府权力称作治权,并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督等5种权力,这个人是:

A.邓初民 B.杨幼炯 C.孙中山 D.张金鉴

2.英国思想家洛克在其代表作中论述了政府的产生和目的等问题,这本著作是: A.《社会契约论》 B.《政府论》 C.《政府片论》 D.《代议制政府》 3.第一个把政府的管理工作即公共行政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人是: A.威尔逊 B.古德诺 C.西蒙 D.泰罗 4.系统论述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思想的学者是: A.威尔逊 B.古德诺 C.西蒙 D.泰罗

5.重视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主张用行政行为的动态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静态研究方法的学者是: A.威尔逊 B.古德诺 C.西蒙 D.泰罗 6.中国的现行宪法是:

A.“共同纲领” B.“五四宪法” C.“七八宪法” D.“八二宪法” 7.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议行合一 D.民主集中制 8.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民主集中制 9.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

A.党委负责制 B.首长负责制 C.群众路线 D.民主集中制 10.中国的政党体制是:

A.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 B.一党独大制 C.多党制 D.一党制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1.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也应该包括在政府的范围中,这些学者有:A.赵宝煦 B.王敬松 C.胡伟 D.朱光磊

2.我国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定义政府,提出和发展了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等新的政府概念,这些学者有:

A.乔耀章 B.辛向阳 C.谢庆奎 D.赵宝煦 3.政府的属性有:

A.阶级性 B.正义性 C.公共性 D.自利性

4.西蒙在《行政学》中写道:有一块石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搬动,现在两个人通力合作去滚动它,这时,雏型的行政便已经发生。这里的行政概念是:

A.广义的行政概念 B.狭义的行政概念 C.“政治”行政观 D.“管理”行政观 5.以下各项属于行政主体的有:

A.政府 B.政府行政机关 C.行政首长 D.政府公务员 6.以下各项属于行政客体的有:

A.政治性组织 B.经济性组织 C.公民 D.政府公务员 7.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宪法有:

A.“共同纲领” B.“五四宪法” C.“七五宪法” D.“八二宪法” 8.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政治内容来看,它:

A.规定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B.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了政权的组织形式 D.是政治制度的法律化

9.我国现行宪法关于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的规定有:

A.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B.责任制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为人民服务原则 10.国家的结构形式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A.单一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委员会制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关于政府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2.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论述了契约论思想,并设想了一个自由平等和美好的自然状态。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和国家是同时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政府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4.政府的属性取决于国家的属性,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只具有阶级压迫的性质。

5.政治与行政在实践中不能截然分开,“政治”行政观和“管理”行政观是统一、互补和互相促进的理论方法体系。

6.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全社会为管理对象的管理类型。

7.“七五宪法”规定,对于重大的反革命刑事案件,要发动群众讨论和批判。把这些案件的定罪量刑交由群众来决定,是符合司法程序和司法独立原则的。

8.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9.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基层,按照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关。

10.民族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一种或几种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1.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权威人格化的特点。2.简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试述现代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D 7.B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ACD 4.AD 5.ABCD 6.ABC 7.BCD 8.ACD 9.BCD 10.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答;行政权威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法律权威、机构权威和人格权威。在中国行政权威结构中,法律权威、机构权威和人格权威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人格权威往往成为最重要的权威因素,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人格权威中的个人权威又大于职务权威。这种现象不符合现代法治行政的要求,需要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转变。

2.答: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构成方式,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具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的宪法,统一的国籍,统一的军事和外交权。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二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及考虑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因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其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具有某些联邦制的因素。

(五)论述题

答:现代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政党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政党动员和组织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是动员和组织竞选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动员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聚集和整合不同的社会利益。即通过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与广大民众进行经常性的接触沟通,广泛听取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政策偏好,进行利益聚集和利益整合,形成政党的政策或导向性意见,并传输给政治中枢,以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

第三,参与、组织或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即通过参加和组织各级各类选举活动,争取使本党推荐和提名的候选人在竞选中当选政府公职,从而取得政党参与、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合法性。第四,制定和贯彻政策。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通过控制议会或掌握行政权来制定和推行自己的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执政党通过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指明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方向,直接把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 政府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沿革;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国家主席。包括国家元首的概念;国家主席的历史沿革;国家主席的地位与职权;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3.国家军委与人民武装力量。包括中国国防体制和国家军委的地位、组成与职权;中国人民军事力量概况;中国军事组织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对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导。4.司法机关。包括司法机关的历史沿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程序与司法原则。

一、学习重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广泛的、最高的、几乎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约束的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建制定法律,又监督法律的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对其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批准任命和罢免权;人民代表大会可以随时决定国家的各项重大事情;宪法还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它认为应该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的权力。人民正是通过各级人大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人大是国家工作机关。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一样,同样面临着并且必须进行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全国和一些地方的人大,肩负有立法工作任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要决定国家或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选举、决定或罢免本级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或领导人员,监督或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和对本级其他国家机关工作进行监督等。

人大是代表机关或民意机关。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以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从法定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独立和超然的地位。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层,它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在全国范围内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在国家各级政权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是决定与执行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关系。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在诸国家机关中居于首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于它,也不能与它并列。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组织的关系方面,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惟一的国家权力机关,各 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其形式如下:1.党提出方针政策,由人大贯彻执行。党根据对形势和任务的分析,在党内作出有关决议或提出方针政策,人大采取行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2.党就国家的重大问题,直接向人大提出建议案,通过人大的立法,把党的意志合法地转变为国家意志。3.党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党对人大常委会的具体工作作出决议或发布指示,党还要求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些重要工作向上请示汇报。4.党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党对人大的人事任免权起决定作用。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人民代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宪政民主,应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人民代表大会负责选举产生政府,这就使政府的产生具有了合法性来源;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表达和整合各地域、各阶层、各职业、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实现民族国家的整合;人民代表大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常运转,为社会的利益需求和利益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反映渠道,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联系、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概括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中,立法权是全国人大最主要、最重要的职权;监督权是全国人大最经常、最广泛的职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权各有侧重。

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有:修改宪法并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并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权力,审查、批准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的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权,宪法和普通法律的解释权,对宪法实施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对国家生活中重大事情的决定权;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

(五)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有:立法权,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选举与任免权和监督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有: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有:拟订、提出议案,研究、审议议案,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办理主席团、常委会、主任会议交付的其他工作。

(六)人民代表大会的上下级关系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来自于所属区域内人民的委托,都代表着所属区域范围内人民的意志,都要对人民负责并受其监督。也就是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要对所属区域内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它们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只不过各自行使权力 的层次和范围不同而已。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平等,并不意味着一个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可以不服从整体或全局利益,不服从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但是人民代表大会服从整体利益与行政机关的指挥命令做法不同,它是通过保证宪法、法律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在本区域内贯彻实施的方式来实现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试图在所属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其整体利益和全局意志,就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作出决定的方式来实现,而不能依靠行政机关的指挥命令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它就违背了代议机关对选民负责的民主精髓。因此,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法律上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工作上的相互联系关系。

(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逐步增强选举的竞争性,使选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全面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处理好人大和党、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上下级人大之间、人大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加强代表制度建设,重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继续探索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履行代表职务的途径和方式,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加熟悉法律、经济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在逐步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使常委会委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大工作上;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建设。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同时要看到,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文化等状况的制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八)国家主席的地位与职权

国家主席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具有崇高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各项国家元首的权力。国家主席在对外活动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国家的最高代表权。从国家活动的程序性、礼仪性、象征性意义看,国家主席具有最高的地位;但从国家活动的实质性意义看,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因此,国家主席处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

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公民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也不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不拥有立法、行政等实质权力。但国家主席作为形式上、礼仪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也就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或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中以及政府的某些行为如缔约行为中,起着一定的和不可缺少的程序性、礼仪性和象征 性的作用。

(九)中国共产党对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是,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这种绝对领导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加以实施:一是党自身的系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的武装力量进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通过武装力量内部的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来进行领导。二是党外部的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通过国家体制来进行的。现行宪法在国家机构体制上设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这一机构,该机构既作为国家体制内的机构而存在,又相对应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显然,这一机构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除了领导军队自身建设包括武器装备、编制体制、战略战术等外,最重要的就是有较有效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具体体现为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等。

中国共产党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设立党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部队统一领导与团结的核心。党委领导制度的内容有三:一是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部队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最后由军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军事系统党组织与地方系统党组织对军队实行双重领导。三是在部队基层建立党的组织。

政治委员和军事指挥员同为部队首长,对军队事务共同负责。政治委员是党的委员会日常事务的主持者,隶属于直属上级部队首长,与同级军事指挥员共同负责军队事务。一旦政治委员与军事指挥员出现原则上分歧时,应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或请示上级解决。

军队的团或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都设置政治机关。政治机关是党在部队中管理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机关,它从组织体制上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政治部负责管理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总政治部在各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及师以上单位(包括军队院校和医院等)设立政治部,团结单位设政治处。上级政治机关有权指导、督促与检查下级党委会、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的工作。党委会与政治委员都应尊重政治机关的职责。

十、司法机关的制度化

中国的司法机关经历了多次变化。1949—1953年,全国普遍建立了司法机关。1954—1957年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发展时期。从1957年到1976年,司法机关变动较大,1959年撤销了司法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检察机关被砸烂,检察制度被取消,各地公、检、法机关合成一家,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正式制度

1976年以后,司法机关又走上制度化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立法工作,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除宪法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其中有不少经济法规,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二是健全司法机构。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重建检察机关,此后,自上而下迅速恢复和重建各级人民检察院,从组织机构上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司法体制。三是完善司法制度及相关制度。修改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法官法》,建立了律师制度和辩护制度,实行律师资格统一考试和审判受理制度并进行了司法程序改革。

现行人民司法体制还存在着某些弊端,包括司法机关设置、司法经费来源等体制性问题。特别是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实质地位和法院内部的权力配置,法官独立、审判独立、法院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独立等体制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十一)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

平等原则。包括在司法上的民族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允许有特权,也不允许有歧视。

公开审判原则。中国法律规定,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审理。

辩护原则。被告人有权依法由自己或委托他人,在审判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材料证据进行辩解。在特殊情况下,法庭还要为被告指定辩护人。

合议原则。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3—5人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的权利平等。

回避原则。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要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独立审判原则。独立审判原则是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十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适用法律上,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十三)司法原则

司法原则是司法活动所应遵行的行为准则,其基本原则是公正、公开原则,但要做到公正、公开,司法独立是前提。司法独立也是司法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

司法公正原则。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司法权是中立的裁判权力,它的首要原则是司法公正。公正的司法首先要求法律本身是公正的,其次要求法院和法官依法公正办事,合理地审理各种案件。确保法律本身的公正性是立法机关的职责。为确保司法机关公正地司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外部条件,要求法院和法官不受外部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公正地司法成为可能。第二个条件是内部条件,要求法院和法官的司法行为受到社会监督,使司法成为阳光下的司法。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才可能有司法公正。这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要求司法独立,第二个条件是要求司法公开。我国在司法程序中的“回避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申辩制度”等制度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证。

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地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扰和替代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司法权力。

司法公开原则是指除了法定条件规定的司法保密情况之外,司法程序和司法判决要公开进行的原则。司法公开原则受到“听证制度”、“新闻监督制度”等的有力保障。

二、同步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政治组织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政务院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会议 3.我国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是:

A.村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C.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D.市级人民代表大会 4.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方式是:

A.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以村为单位选举产生 C.由户代表选举产生 D.由村民小组选举产生 5.我国人大实行多层次的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上一级人大代表,这种间接选举的主持者是:

A.专门的选举委员会 B.上级人大常委会 C.本级人大常委会 D.本级政府 6.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公布以后,一个立法程序即告结束。公布法律者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中共中央总书记 D.国家主席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者是: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国务院总理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8.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机关是: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中共中央总书记 C.政务院总理 D.全国政协主席 9.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国家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C.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10.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为: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1.我国负责间谍、特务案件立案侦查的国家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国家安全机关 12.我国人民法院实行的是:

A.一审终审制 B.二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13.对法院判决提出上诉的期限是: A.10天 B.15天 C.20天 D.30天 14.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属于:

A.基层人民检察院 B.中级人民检察院 C.高级人民检察院 D.专门人民检察院

15.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的国家领导人是:

A.国家军委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国家主席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

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工作机关 C.代表机关 D.民意机关

3.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

A.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B.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D.一般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4.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

A.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B.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C.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D.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5.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需报送备案的机关有:

A.中共中央 B.国务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6.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有: A.民法 B.单行条例 C.自治条例 D.刑法 7.没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

A.一般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B.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D.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8.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B.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C.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D.工作上的相互联系关系 9.国家元首是:

A.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 B.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C.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0.中国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军委主席对其负责的国家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D.中共中央政治局 11.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有:

A.政治宣传制度 B.党委领导制度 C.政治委员制度 D.政治机关制度 12.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有:

A.平等原则 B.回避原则 C.合议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3.我国地方人民法院按行政区划设置,以下属于地方人民法院层级的是; A.高级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 D.中级人民法院 14.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所遵守的活动准则,诉讼程序包括: A.民事诉讼程序 B.仲裁程序 C.行政诉讼程序 D.刑事诉讼程序 15.以下属于非诉讼程序的有:

A.公证程序 B.仲裁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调解程序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拥有的权力比西方总统制国家议会的权力大,比西方议会制国家议会的权力小。

2.人民代表大会只有在开会时才能行使职权,不开会则没有权力能力。

3.对列入全国人大议程的法律议案,在代表大会审议前,一般应由该法律议案的提案人向代表大会作法律草案的说明。

4.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地方人大成立之初就开始设立了。

5.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可以兼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6.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设常务委员会,代表大会的各项权利都由人大代表直接行使。

7.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要对所属区域内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8.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有言论免责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引用任何法律、法规、规章来处理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和闭会期间的言论。

9.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实行单一元首制度。

10.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与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两个不同的机构,由不同的人员组成,共同掌握中国的军事权力。

1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

12.合议庭成员必须是2人以上的单数,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3.海事法院对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可以受理刑事案件和其他民事案件。14.中国司法程序除了诉讼程序外,还有一系列的非诉讼程序。15.所有的调解都属于非诉讼程序,都不具有强制力。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1.简述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3.简述国家主席的地位。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实行的党委领导制度。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1.试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试述如何实现司法公正原则。

三、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C 6.D 7.C 8.A 9.B 10.D 11.D 12.B 13.B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CD 3.AC 4.CD 5.BD 6.BC 7.AB 8.BCD 9.AB 10.BC 11.BCD 12.ABC 13.ACD 14.ACD 15.AB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简答题

1.答: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在诸国家机关中居于首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于它也不能与它并列。在国家各级政权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是决定与执行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要对所属区域内人民负责,而不是对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它们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只不过各自行使权力的层次和范围不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试图在所属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其整体利益和全局意志,就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作出决定的方式来实现,而不能依靠行政机关的指挥命令的方式来实现。

3.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在对外活动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国家的最高代表权,但是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因此,国家主席处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

4.答:为了实现对军队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设立党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部队统一领导与团结的核心。党委领导制度的内容有三:一是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最后由军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军事系统党组织与地方系统党组织对军队实行双重领导。三是在部队基层建立党的组织。

(五)论述题

1.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第一,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选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

第二,全面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处理好人大和党、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人大和人民之间,以及上下级人大之间的关系,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

第三,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健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制度和代表联系选民、选举单位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代表的民主权利和保证人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

第四,完善议事制度,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效率和水平。一是完善会议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制度,保障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的民主性、科学性;二是规范公民旁听会议工作,提高人大会 议的开放程度,为实现公民的知政权提供条件。

第五,进一步改善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在逐步实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比较年轻化同时,逐步实现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第六,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建设。

2.答:公正的司法首先要求法律本身是公正的,其次要求法院和法官依法公正办事,合理地审理各种案件。确保法律本身的公正性是立法机关的职责,而公正地司法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为确保司法机关公正地司法,必须具备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外部条件,要求法院和法官不受外部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公正地司法成为可能。第二个条件是内部条件,要求法院和法官的司法行为受到社会监督,使司法成为阳光下的司法。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司法公正。这两个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要求司法独立,第二个条件要求司法公开。我国在司法程序中的“回避制度”、“不单方接触制度”、“申辩制度”等制度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证。

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地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和替代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司法权力。

司法公开原则是指除了法定条件规定的司法保密情况之外,司法程序和司法判决要公开进行的原则。司法公开受到“听证制度”、“新闻监督制度”等的有力保障。

第三章 行政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中央行政。包括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国务院的结构和功能;国务院的管理内容。2.地方行政。包括省级地方行政;地市级地方行政;县级地方行政;乡镇级地方行政。3.特别行政区行政。包括香港行政;澳门行政。4.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关系。包括国务院与普通地方人民政府的关系;国务院与民族自治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国务院与特别行政区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间的关系。

一、学习重点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权组织“议行合一”的宪政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这一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最高地位,是由国务院的宪法地位所决定的。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畅通。

(二)国务院的职权

国务院所行使的由宪法赋予的职权,可概括为:

行政立法权。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行政规章;国务院还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暂行规定或条例等。行政提案权。有权就有关事项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以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映行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行政领导与管理权。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行政监督权。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人事行政权。国务院有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三)国务院的经济事务管理

经济事务管理作为和平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职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国务院职责的绝大部分空间,大体说来,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消极规制的管理行为,即针对市场上出现消极经济行为所进行的纠错性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通过进行价格管制、质量规制等手段来保护和促进竞争,缩小现实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偏差。

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一种直接的、强制的、限制性的管理方式。与之相对应,政府对宏观经济事务的管理则更多的是采用一种间接的、服务的、引导性的管理方式。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培育和完善市场的宏观经济管理,计划引导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通过有关政策和制度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还要保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防止两极分化。

(四)当代中国地方行政的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设立,取决于政府的行政区划体制,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为几级,地方人民政府就相应地设立几级。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54年,地方政府机关实行大区、省、县、乡四级体制。大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作为省以上的一级区域建制,既是最高地方政权机关,同时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每个大区管辖若干个省、市和区,与此同时,省的建制则划小。

第二阶段,自1954年至1966年,撤销了大行政区的建制,地方政府机关实行省、县、乡(人民公社)三级体制。全国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下辖自治州(盟)、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下辖乡、民族乡、镇;自治州下辖县、自治县、市。从1958年起,广大农村普遍取消了乡镇建制,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是基层政权组织。

第三阶段,自1966年至1976年,行政区划和各级地方政府遭受严重破坏,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一元化”的革命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在事实上不复存在,有关行政区划的重要变更由党组织直接审批处理。1975年,根据修改后的宪法,将原为省级政府派出机关专员公署所辖的专区改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称为“地区”。

第四阶段,自“文革”结束至今,地方政府机关实行省、县、乡三级制和省、市、县、乡四级制同时并存。1978年宪法规定,“地区”不再成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域。1982年宪法规定,“国 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从1983年起,中央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市管县”体制,中国的行政建制开始从省、县、乡三级体制向省、市、县、乡四级体制演进。

(五)“市管县”体制的优越性

“市管县”体制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市、县政府管理壁垒和城、乡经济分割局面,使市人民政府不再仅仅是城区人民政府,而是既领导城区、又领导村镇的地方人民政府,有利于发挥城乡各自经济优势,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乡村经济依附于城市经济的局面,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功能,加速城乡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推进,逐步形成综合协调、配套发展的经济协作区。它打破了传统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体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行署职权错位问题,落实了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的职权配置,优化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市管县”体制将作为省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的地区行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使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层次由虚变实,优化了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为逐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六)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城镇和乡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居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组织。

1998年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与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作为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的中国农村的一种新型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府。

(七)“一国两制”制度下国务院与特别行政区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所谓“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地区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随着香港和澳门结束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先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给我国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增添了新的成分。特别行政区设立以后,国家除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国旗、国徽、国籍外,特别行政区还具有自己的基本法和区旗、区徽、区籍。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内地省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除外交和国防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外,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其他主要行政官员,由行政长官提名,报请或建议中央人民政府任免,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职,还须由行政长官征得立法会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主 要负责人、特别行政区检察长由行政长官提名,报请或建议中央人民政府任免,终审法院法官和院长的任命和免职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由特别行政区选举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需要在特别行政区设立机构,须征得特别行政区政府同意并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八)国务院与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法律关系

现行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没有关系,因而,国务院与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在法律方面所发生的关系就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

1984年颁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享有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不适合本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权。行使这一自治权分两种情况。一是接到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发出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后,发现有不适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及时报经该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另一种情况就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与本地方实际情况不想适合的、需要变更或停止执行时,可及时报告批准。这条调整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与民族自治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重要法规,使民族自治地方在处理与国务院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与执行关系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同时,也制约着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在对民族自治地方发布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时,加倍注意做到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九)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间的关系

1.条块关系。地方人民政府的条块结构是由“条条”结构和“块块”结构所组成的。“条条”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人民政府之间上下贯通的职能部门或机构,也包括部门、机构与其直属的企事业单位;“块块”是指每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内部按照管理内容划分的不同部门或机构。“条条”管理所强调的是政令的上下一致和畅通;“块块”管理所强调的是一级政府的独立与完整,以及内部各部门相互间的协调与配合。“条条”机构职能的配置与管理,“块块”机构职能的配置与管理,以及“条”与“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中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间关系的主要内容。2.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变化。①计划单列市对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影响。在经济管理上,国务院与单列市的关系是直接的,但在行政指导和监督上,国务院与单列市的关系是间接的,必须通过省政府。这样,中央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和单列市人民政府的关系就不是单一垂直关系而变成了三角关系。但是由于省人民政府对中央人民政府是全隶属关系,而单列市人民政府对省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均非全隶属关系,且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接近省人民政府,因而这种三角关系是一种不等边的三角关系。这就使得国务院与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与单列市人民政府之间就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而且,就整个行政体制来讲,单列市的设立,也使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即同属市级人民政府,但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却有多重的差别。②“市管县”体制对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影响。市管县之后,管县市政府职能的扩大,不仅对省人民政府的利益形成了挑战,而且使地、市、县、乡、镇多方位、多层次的利益结构面临重新调整,这看似简单的变化所实际蕴涵的深刻变革和挑战,决定了市管县过程中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故市管县之后,地方人民 政府间的纵向关系要完全理顺,还有待全面改革的深入。

3.横向间政府关系的发展。在建立各种形式经济区的过程中,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城市政府联合体,二是经济区内各地区人民政府的联合,三是跨经济区的地方人民政府联合。以经济协作为基础的地方人民政府间的横向合作的发展是符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潮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往往会形成更大的地方利益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人民政府间关系和地方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间关系就可能受到这种大的地方利益单位的影响,从而增加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复杂性。

二、同步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中国管理国务和政务的国家行政机关是:

A.中共中央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2.国务院总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是: A.6年 B.5年 C.4年 D.3年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属于国务院的:

A.组成机构 B.办公机构 C.直属机构 D.非常设机构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批准一批城市为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属于: A.省级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5.建国初期,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是:

A.大区人民政府 B.直辖市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 D.地区行署 6.“市管县”体制萌芽于:

A.解放前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后 7.乡镇人民政府是:

A.基层政府机关 B.群众自治组织 C.社会组织 D.派出机关 8.街道办事处属于:

A.基层政府机关 B.群众自治组织 C.社会组织 D.派出机关 9.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决定机关是: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总理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0.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其外交和国防事务的管理机关是: A.特别行政区政府 B.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C.中央人民政府 D.全国人大 11.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特别行政区政府 C.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D.中央人民政府 1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再由下列哪个机关任命: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 D.国家主席 13.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立法会之间是:

A.“议行合一”关系 B.制约平衡关系 C.命令与服从关系 D.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14.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独立工作的廉政公署,廉政专员对下列哪个机关负责: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B.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 C.中央人民政府 D.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15.制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国家机关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1.中国当前的地方行政建制有:

A.省、县、乡、村四级行政体制 B.省、县、乡三级行政体制 C.大区、省、县、乡四级行政体制 D.省、市、县、乡四级行政体制 2.国务院的机构包括:

A.业务机构 B.办公机构 C.直属机构 D.非常设机构 3.宪法赋予国务院的职权有:

A.行政立法权 B.行政提案权 C.行政领导权 D.行政监督权 4.下列属于政府微观经济管理活动的有:

A.价格管制 B.社会再分配 C.质量管理 D.财政投资 5.拥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委 C.省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6.下列属于省级人民政府的职权的有:

A.制令权 B.行政领导权 C.行政执行权 D.行政保护权 7.“市管县”体制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哪几种途径: A.地市合并 B.划县入市C.计划单列 D.撤地建市 8.以下属于县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的有:

A.乡级人民政府 B.镇级人民政府C.街道办事处 D.区公所 9.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拥有自己的: A.宪法 B.基本法 C.区旗 D.区籍

10.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独立行使的权力有: A.司法权 B.外交权C.立法权 D.国防权 11.在我国,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机关有:

A.国务院各部委 B.省级人大 C.直辖市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12.中央行政立法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 A.行政法规 B.民法 C.自治条例 D.行政规章 13.国务院对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控制方式主要有: A.税收 B.编制控制 C.行政领导 D.行政监督 14.国务院对地方人民政府的经济控制方式主要有: A.发布经济法规 B.制定经济计划 C.大型项目审批 D.审计 15.当代中国国家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

A.分权制衡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C.“议行合一”关系 D.命令与服从关系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双重属性,是指它们既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具有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等的地位和权威。

3.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4.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权组织“议行合一”的宪政原则。

5.在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明确、法定的分权关系,在根本的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主要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而设置和存在的。

6.国务院直属机构可以在其权限内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全国性的规范性文件。

7.县级人民政府在职权内容上与省级人民政府大体一样,拥有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8.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组织。

9.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其意见对行政长官具有约束力。10.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长由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11.地方立法在我国是指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1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立法对中央行政立法来说,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不必从属于中央行政立法。

13.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宣布战争状态时,中央人民政府可发布命令将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实施。

14.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参加但已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协议不再继续适用。15.在经济管理、行政指导和监督上,国务院与单列市的关系是直接的,不必通过省政府。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1.简述国务院的职权。

2.简述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3.简述“一国两制”原则。

4.简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务院的法律关系。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1.试述当代中国地方行政的发展。

2.试述当代中国地方人民政府间关系的发展。

三、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B 7.A 8.D 9.B 10.C 11.A 12.C 13.B 14.D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CD 3.ABCD 4.AC 5.ABC 6.ABCD 7.ABD 8.CD 9.BCD 10.AC 11.BC 12.AD 13.BCD 14.ABCD 15.B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简答题

1.答:宪法赋予国务院行使的职权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行政立法权。即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行政规章;国务院还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暂行规定或条例等。第二,行政提案权。即有权就有关事项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以及时充分地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映行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三,行政领导与管理权。即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第四,行政监督权。即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第五,行政人事权。即有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2.答:经济管理是政府重要的管理活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对宏观经济事务的管理大多采用间接的、服务的、引导性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为:培育和完善市场环境,计划引导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通过有关政策和制度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还要保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防止两极分化。

3.答:“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局部地区如香港、澳门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随着香港、澳门结束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继成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内地省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给我国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增添了新的成分。

4.答:国务院与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在法律方面所发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1984年颁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享有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不适合本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协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权,这就使民族自治地方在处理与国务院的决策与执行关系中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同时也制约着国家中央行政机关在对民族自治地方发布决议、命令和指示时加倍注意做到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五)论述题

1.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设立,取决于政府的行政区划体制,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为几级,地方人民政府就相应地设立几级。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54年,地方政府机关实行大区、省、县、乡四级体制。

第二阶段,自1954年至1966年,撤销了大行政区的建制,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乡(人民公社)

三级体制。第三阶段,自1966年至1976年,行政区划和各级地方政府遭受严重破坏,全国纷纷建立了“一元

化”的革命委员会。

第四阶段,自“文革”结束至今,地方政府机关实行省、县、乡三级制和省、市、县、乡四级制同

时并存。

2.答: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最主要的特征是条块关系,纵向的条条和横向的块块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构成了中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间关系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之后,在纵向政府间关系方面主要由于单列市和“市管县”体制的实行,使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杂化和不平衡,这些变化对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也出现了合作的趋势。以经济协作为基础的地方人民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不仅有利于本地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减缓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推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往往会形成更大的地方利益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人民政府间关系和地方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间关系就可能受到这种大的地方利益单位的影响,从而

会增加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复杂性。

第四章 政府与行政的关系

本章学习内容主要有:1.人大与行政。包括人大与行政的立法地位;人大与行政的关系。2.人大与司法。包括司法的主体地位;人大与司法的相互关系。3.司法与行政。包括司法与行政的执法主体;司法与行政的执法原则;司法与行政执法应遵守的制度;行政和司法的相互关系。4.上下级关系。包括人大的上下级关系;行政的上下级关系;司法的上下级关系。

一、学习重点

(一)国务院部门立法的主要特征

国务院部门的立法权主要表现在国务院所属部门有权制定行政规章方面。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国务院部门立法是深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立法现象。中央政府在现代立法体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情况非常普遍,但中央政府所属部门也可以立法,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第二,国务院部门立法是作为同一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集群性立法存在的一种立法。国务院有数十个部委和直属机构,国务院部门立法是数十个立法主体立法的总称,这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和国务院立法都是单个立法主体立法不同。

第三,国务院部门立法是从属性和受制性尤为突出的立法。它虽然属于中央立法的组成部分,其从属性和受制性在中国立法体制中尤为突出。在多种层次、多种类别的中央立法体制中,它是位于最低层次的一种立法。

第四,国务院部门立法是调整范围非常广泛、具体的立法。国务院各部门的立法未必都有广泛的调整范围,但国务院几十个部门的立法综合起来,其调整范围则非常广泛。另一方面,国务院部门立法的调整范围非常具体,无论是作为整体的部门立法还是作为各个单个部委或直属机构的立法,调整范围都是具体的。

(二)人大与司法的相互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立法主体,与代表司法主体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二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人大对司法机关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也有效地保障了人大制定的宪法以及各项法律的实施。二者关系主要表现为:

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中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

司法机关对人大的服从与维护。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对人大负责并向人大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的各个部门通过行使各自的职责,维护、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和各项法律的实施。遇到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为,司法机关采取各种强制措施,以保证法律的有效性,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人大、行政与司法的相互关系

社会公共权力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每一种权力都对应着一种权力机关,由所对应的权力机关行使。即:立法权力由立法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由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力由司法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机关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有所区别、相互制约。

人大与行政的关系。按照现行宪法规定,中国国家机关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大与司法的关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中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也有效地保障了人大制定的宪法以及各项法律的实施。

行政和司法的关系。行政和司法的共同目的,是维护法律的有效性,但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通过各种强制措施,保证法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贯彻;国家行政机关更多地通过行政命令、检察、监督等方式保证法律的实施。

(四)上下级关系

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在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内部,全国人大对全国性问题统一领导,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问题上享有自主权,代表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行政机关的纵向关系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领导。除此之外,国家行政机关的各部委之间,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之间,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不相隶属的横向关系,这种关系除了表现为彼此尊重对方的权限外,还表现为协助关系。所谓协助关系是指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彼此有相互协助的义务,以实现各行政机关共同的行政目的。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是一种监督关系,这种监督关系主要是通过依法进行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或死刑复核程序来实现的。

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显著不同。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一体化,必须具有很强的集中统一性。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

公安系统内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执法活动必须进行监督,发现其作出的处理和决定有错误的,应予以撤销或变更。下级机关必须服从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如果下级机关认为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出意见,但不得改变或终止命令的执行。当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时,下级机关必须服从上级机关的命令,服从决定和命令产生的后果由作出决定和命令的上级机关负责。

二、同步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A.派出机关 B.工作机关 C.直属机关 D.常设机关

2.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上报下列哪个机关批准后才能生效?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务院总理 3.行政法规制定后由总理签署,以下列哪种形式公布? A.国务院令 B.国家主席令 C.法院公告 D.政府报告 4.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由下列哪个国家机关签署公布?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最高法院院长 D.国家主席

5.相对人应当有权对行政行为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这种意见能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则,是行政执法中的:

A.公开原则 B.公正原则 C.参与原则 D.诚信原则 6.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并立案侦查的制度是指: A.自侦制度 B.自诉制度C.公诉制度 D.审判监督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

A.最高人民法院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8.核准死刑案件的司法机关是: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检察院 9.《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通过的时间是: A.1998年 B.1999年 C.2000年D.2001年 10.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国务院部门立法作为同一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立法行为,属于: A.中央立法B.地方立法 C.行政立法 D.集群性立法 3.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检察机关 4.司法的执法主体主要有:

A.人民检察院 B.公安机关 C.审计署 D.人民法院 5.社会公共权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立法权力 B.行政权力 C.司法权力 D.外交权力

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须报备案的国家机关有: A.国务院各部委 B.国务院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全国人大 7.下列属于司法机关的有:

A.公安机关 B.监狱机关 C.检察机关 D.仲裁组织

8.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依法重新审判的审判工作制度是: A.司法审查制度 B.再审制度 C.行政监督制度 D.审判监督制度 9.以下属于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监督权的有: A.干预权 B.纠正权 C.介入权 D.指挥权

10.行政机关在从事抽象行政行为时应遵守的制度有:

A.说明理由制度 B.听取意见制度 C.起草审查制度 D.公布制度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对宪法个别条文的修改不必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

3.行政法规、规章在立法时机成熟时就有可能通过立法程序转变成为法律。

4.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5.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现代立法体制中同时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在世界上非常普遍。6.国务院的部门立法具有层次性,它们的规章具有不同的效力。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行使立法职能时,既要向上级机关负责,同时又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8.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9.对行政行为进行复核、审查的国家机关只能是行政机关。1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1.简述国务院部门立法的特点。2.简述我国行政机关的上下级关系特点。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试述人大、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关系。

三、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D 5.C 6.A 7.C 8.B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CD 3.BC 4.ABD 5.ABC 6.BC 7.ABC 8.BD 9.ABCD 10.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答:国务院部门的立法权主要表现在国务院所属部门有权制定行政规章方面,是作为同一国家机关所属部门的集群性立法,其从属性和受制性在中国立法体制中尤为突出,在多种层次、多种类别的中央立法体制中,它是位于最低层次的一种立法,调整范围非常具体,无论是作为整体的部门立法还是作为各个单个部委或直属机构的立法,调整范围都是具体的。

2.答:我国行政机关的纵向关系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其中,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协调、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下级行政机关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领导。除此之外,不相隶属的各行政机关之间,彼此有相互协助的义务,以实现各行政机关共同的行政目的。

(五)论述题

答:社会公共权力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每一种权力都对应着一种权力机关,由所对应的权力机关行使。即:立法权力由立法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由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力由司法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机关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有所区别、相互制约。人大与行政的关系。按照现行宪法规定,中国国家机关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大与司法的关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中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也有效地保障了人大制定的宪法以及各项法律的实施。

行政和司法的关系。行政和司法的共同目的,是维护法律的有效性,但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通过各种强制措施,保证法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贯彻;国家行政机关更多地通过行政命令、检察、监督等方式作证法律的实施。

第五章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

本章学习内容主要有:1.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的历史回顾。2.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的目标。3.中国政府与行政发展的途径。包括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的动力与障碍;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政府与行政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

一、学习重点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的目标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至今已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不同阶段,改革已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改革的目标也日趋明确合理。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代中国政府和行政改革面临的内外环境,中国政府和行政改革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行政效率体现为行政体系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多的行政服务,或在一定的服务水平条件下能够减少更多的行政成本。这就要求政府不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控制机构膨胀,紧缩过度职权,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臃肿、职权庞杂、效率低下,并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平衡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状况,为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政府管理经济、服务社会的职能从内容、范围、手段和程度上重新进行界定和规范,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即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全能角色。

首先,要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政府应改变过去那种下达各项指标、规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做法,不应该再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到战略性、政策性的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上来,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其次,要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最后,要从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3.实现行政法治

首先要完成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能、编制的法制化,将行政组织本身完全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精简、民主、高效的政府。我国不断完善和加强政府组织立法,健全和完善政府组织法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各个行政领域均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大量的行政管理行为变成了行政执法行为,初步实现了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与此同时,一个强有力的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自我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也是保障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方面。4.实现民主行政

民主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政府特质,也是政府正当性的基础。无论对民主如何定义,由人民参与国家的管理都是民主的题中之义。实现民主行政要求政府必须以民主原则作为行政活动的核心原则。民主意味着任何一项重大的政府决策都不是领导者随心所欲的产物,它必须在集中众人的智慧和人民的参与下,通过法定的程序制定。同样,民主也意味着消除歧视、差别,保证国家决策对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的平等对待。通过行政改革推动民主行政,激发每个中国人的参与意识,这就真正有可能使中国政府成为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高度民主的政府。5.实现服务行政

要实现服务行政,必须做到:⑴政府的行政管理应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施政目标由机关、专家、人民群众共同决定,同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行政听政制度等,确保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反映和采纳;⑵在政府绩效考核方面,不仅要注意到成本——效益方面的考核,同时也要注重民众评估,考察民众对于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把这种考核制度化,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奖惩、升降相挂钩;⑶政府从以控制为要务转为以服务为要务,政府的行为方式不再是那种单纯的命令方式,而是充分考虑到“顾客”需求的方式;⑷政府的领导方式要实现从独断专横向民众参与转变,在过去的体制下,政府总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进行行政管理,而在服务行政中,要充分重视民众的参与,人民不仅要参与行政决策,同时民众还可以对决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参与对行政行为的评估。

(二)进一步深化政府与行政改革的内容 1.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坚持党政分开原则,建立新型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领导体制改革中,决不能片面强调执政党同国家政权截然分开,以此来削弱党的领导。但要确立党政职能分开的执政理念,建立起重大决策统一、重要职务交叉兼职、具体职能分开的党政领导体制。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党与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党与社会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的关系。

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政社不分,过去由政府包揽的社会性、公益性、公用性的事务,企、事业单位中的部分福利、后勤工作,社团组织的一些活动等等,还没有从政府工作中分离出来,交给社会。

我们进行政府和行政改革就必须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这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理顺政社关系,把社会自治功能还给社会,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政府放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市场放权,发挥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功能,政府也能从社会琐事中解脱出来。

同时,调整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还必须改变政府单方面治理的现状,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治理。除了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发展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还应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 商业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同负担,通过合同外包等方式将社会和民间力量释放出来,形成国家建设的协作网络。这种共同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政治参与,同时也能提高政府治理的能力,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实现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快速健康发展。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

在中国,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陷入了“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定位。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必须重新定位,要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企业行为的主体化,企业产权商品化,交易过程的秩序化,消除市场垄断,并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

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政府还具有培植和完善市场的积极功能。这就是通过在政府管理中注入某些竞争机制,实现部分政府功能的市场化,以缩小政府缺陷的影响范围,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总而言之,政府和市场是现代社会顺利发展的两个轮子,是调节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两只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要否定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转变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把政府和市场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4.府际关系方面

府际关系,就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它是指政府之间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府际关系主要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府际关系和地区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

二、同步自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我国撤消大区行政建制,使省建制成为地方最高建制,是在下述哪一年? A.1952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2.建国初期,我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是: A.大区行政委员会 B.大区军政委员会 C.大区人民政府 D.地方人民委员会 3.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高峰,国务院当时共有部门: A.76个 B.85个 C.97个 D.100个

4.新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政府与行政改革作过深刻的论述,其中,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著名论断的是下列哪一位领导人?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5.1982年政府行政改革后,政府内部实行的领导制度是: A.首长负责制 B.集体负责制 C.委员会制 D.合议制

6.我国下列几次机构改革中,结合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的机构改革是:

A.1982年改革 B.1988年改革 C.1993年改革 D.1998年改革

7.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1993年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

A.转变政府职能 B.精兵简政 C.实现法治行政 D.实现民主行政 8.现代民主国家政府的特质和正当性的基础是: A.效率行政 B.民主行政 C.知识行政 D.服务行政

9.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建立弹性化政府的主张,这本著作是: A.《重塑政府》 B.《没有政府的治理》 C.《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D.《使民主运转起来》 1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中央政府与下列哪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A.省级政府 B.县级政府 C.派出机构 D.单列市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各题后所列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1.建国初期,我国地方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有: A.单列市 B.街道办事处 C.区公所 D.专员公署

2.1988年机构改革提出了在政府部门实行“三定”方案,下列属于“三定”内容的是: A.定职能 B.定机构 C.定人员 D.定编制 3.2003年机构改革中新增设的部门有:

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B.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C.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D.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英美等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要实現3个E的目标,这3个E是指:

A.经济(economy)B.经验(experience)C.效率(efficiency)D.效能(effectiveness)5.以下属于中国政府和行政改革目标的有: A.效率行政 B.法治行政 C.民主行政 D.服务行政 6.中国政府与行政改革的动力有:

A.传统行政价值观 B.科技进步 C.全球化D.政治发展 7.以下属于社会中介组织的有:

A.共青团 B.行业协会 C.村委会 D.商会

8.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决定,其特点有: A.规范化 B.行政化 C.意志化 D.集权化 9.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关注的问题包括: A.政府合法性 B.民主政治建设 C.管理制度 D.管理权力 10.跨省区的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应该以什么为主要内容:

A.自觉自愿 B.公平竞争、协调合作 C.互通有无、互相支援 D.共同发展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建国初期,省人民委员会工作部门与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存在业务领导关系,实行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

2.网络技术在政府组织中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行政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

3.建国初期我国集中统一的行政体制受苏联的影响,这种行政体制根本不适合我国当时的国情。4.政府行政效率体现为行政体系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多的行政服务,或在一定的服务水平条件下能够更多地减少行政成本。

5.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全能政府”转变成为有限的“消极政府”。6.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其他政治体制改革自然就会成功。

7.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非行政人员,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

8.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活动超越了国家主权的界线,民族国家的政府必须将传统意义上的一部分权力让渡出来,交由国际机构执行。

9.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非国有企业拥有自主权。10.行业协会制定的行规对企业有约束力,但没有法律效力。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1.简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2.简述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五)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试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D 5.A 6.B 7.A 8.B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D 3.BC 4.ACD 5.ABCD 6.BCD 7.BD 8.BCD 9.CD 10.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答:转变政府职能,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状况,为适应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政府管理经济、服务社会的职能从内容、范围、手段和程度上重新进行界定和规范,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职能后的政府主要应该扮演“经济宏观调控者、社会管理者、公共服务者”的角色。

2.答: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了大量的社会性、公益性、公用性的事务。进行政府和行政改革就必须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自治功能还给社会,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同时,还必须改变政府单方面治理的现状,33 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快速健康发展。

(五)论述颙

答:在中国,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陷入了“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定位。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必须重新定位,要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企业行为的主体化,企业产权商品化,交易过程的秩序化,消除市场垄断,并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

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政府还具有培植和完善市场的积极功能。这就是通过在政府管理中注入某些竞争机制,实现部分政府功能的市场化,以缩小政府缺陷的影响范围,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总之,政府和市场是现代社会顺利发展的两个轮子,是调节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两只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要否定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转变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把政府和市场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完)

第二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

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 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 军:中央军事委员会 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

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 2不可以 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 2不可以 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 2不可以 1有下级组织 2没有 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 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 最高任免权 最高决定权 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5年一届 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 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 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间接:由下级人大代表代表选民选举出全国人大代表,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差额:当选人数小于候选人数。

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分配依据: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适当照顾少数民族,每个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12%,高于少数民族在总人口的比重)人民解放军的全国人大代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分配给各大单位。为归国华侨分配适当名额。

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级地方和人民解放军中的台湾同胞派代表协商选举产生。规定妇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

9、人大常委会委员与行政、审判、监察机关之间实行“不相容”原则,与总统制国家中的议员类似,而在内阁制国家中,议员与行政官员实行“相容”原则。

10、全国人大的“复合一院制”结构特点:(1)一院双层结构和职权分工。(2)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多样化。(3)代表团制度。(4)“两会”机制。中国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缺位,由副主席递补;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大补选;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补选;补选前,国家主席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11、1.国务院全体会议

参加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等;

讨论科目:重大的形势和政策问题。2.国务院常务会议

参加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讨论科目:具体的问题

12、全国政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机构。国外的上议院或参议院。政协委员的产生:1.实行委员制,由各党派、各方面协商产生。2.更加强调界别特点。

十届全国政协由34个界别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八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青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协、全国台联、全国侨联、文化艺术界、科技界、社科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和特别邀请人士。

政协职能: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通过建议和批评的方式进行监督。无立法权

13、中央军委:一个班子,两个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委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的每届任期相同,每届为5年。宪法对军委组成人员的连任没有限制性规定。

14、中西方司法权独立的五点区别:中国司法机关的独立原则1司法权为人大赋予。不独立于代议机关,只独立于行政机关。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原则2司法权为“民意”赋予,即独立于行政机关,也独立于代议机关

1立法权高于司法权 2三权平行。1独立权由集体形式,不赞成自由心证说 2法官、检察官个人享有独立权,赞成自由心证说。

1不使用法官终身制 2适用法官终身制 1接受党的领导,不搞超党派的中立 2超党派的中立

15、“职责同构”是指在政府间关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一致。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1、为什么说“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1.中国的各种政治关系和较为重要的政治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党政关系”的因素。2.“党政关系”的特殊地位,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3.从政治体制改革渐次展开的角度看,党政关系的调整是许多项重要改革工作的逻辑起点。

2、中1西方2政党在执政方式上的主要区别

1.政治权力结构的横向关系 1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全部国家关系 2行政权或一部分司法权

2.政治权力结构的纵向关系 1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国家权力 2中央或联邦整体的行政权力

3.执掌国家权力的方式 1直接领导,包括政治、组织和思想领导 2间接领导,通过议会的多数地位影响立法或在政府中工作的党员等

4.对执政党地位合法性的理解及采取的相关政治措施 1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允许资产阶级政党分享政权 2合法反对原则;强调执政党地位的所谓竞争性,试图以多党竞争垄断政权

3、党政关系:党是中国共产党 政指政权、政府、人大、政协、政法机关、军队以及担任一定政治任务的人民团体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

4、党政分开过程中需要澄清的六点问题

1、党政分开不仅仅是党政分工。

2、党政职能的划分不等于实现了党政分开。

3、党政分开不是单纯的党政分权。试图把党从政府过程中分离出来是错误的。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是要扩大党组织的权力,而在于改善党的领导。

4、党政一把手之间的不同意见分歧不等于党政不合。

5、党政分开也有赖于政企分开。

6、党政关系不仅仅是党与政府的关系。

5、规范党政关系的要点

1、明确中国共产党对人大、政府、人民团体等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党”掌控全局,具体事务由“法”规范,“政”执行)

2、推进党对人大、政府领导的民主化。(决策和人事)

3、转变党的工作和活动方式,特别是要注意不能以政策替代法律。

4、努力实现党政行为的法制化。

5、除少数特殊单位以外,党最好实行普遍的属地制的领导体系。

6、在中央、地方和基层实行不同内容的党政关系改革。★

7、党政关系规范化还有赖于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的完善。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利益群体

1、“工人群体”与“工人阶级”概念的区别(外延上的区别)

工人阶级包括官员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工人群体 工人群体指三次产业工人。

2、官员与干部的区别:“干部”是指所有被政府人事部门承认具有“干部”身份的脑力劳动者。

“官员”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党派机关、人民团体等专职从事政府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只是“干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官员与知识分子的区别:官员在具体利益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方式上与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 官员掌握政治权力,其知识和能力通过权力这个中介释放出来,并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官员群体在意见表达过程中的特殊性:特殊性:既是意见的表达者,也参与决策与执行。注意:支持和鼓励正常的意见表达,同时加强监督和自律,防止“以权谋私”。

3、有关农民的几种界定:

1、职业角度:通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劳动取得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收入的农民。——“狭义的农民”

2、户籍角度:所有具有农村户口的人。——侧重身份的划分。3.居住地角度:所有居住在农村的居民。

4、农民工群体的界定: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民身份,从事第二、三产业职业的工人。身份——农民身份 职业——产业工人 一类是乡镇企业工人;另一类是流入到城市中的打工者(狭义的农民工)。

5、“两栖人”的界定:“两栖人”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双重利益群体背景的社会成员。停薪留职人员 “红顶商人” 请长假外出谋职者

第四章 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1、当代中国的意见表达主主体由作为意见表达主体的个体1和作为意见表达主题的团体2。1包括普遍性意见表达个体和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2包括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结构性意见表达团体和功能性意见表达团体。

2、公民意见表达意愿的分布规律

1、城市的比例高于农村;

2、文化层次高的高于文化层次低的;

3、经济收入水平高的高于经济收入水平低的;

4、较多接触政治的人高于较少接触政治的人。

3、中国公民意见表达的传统途径:组织化渠道

比如,单位职工通过单位反映情况,城市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农村居民通过村委会反映情况等。信访制度

4、信访:一种有特色的意见表达形式

信访,就是公民通过书信、电报、电话或访问等形式,向党政机关及其负责人,以及人民团体、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建议、意见、要求、申诉和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控告、检举。

5、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是指,受党员和特定方面群众的委托,专门行使表达民情民意的权力,是有合法身份和特定法律地位的意见表达主体。

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党代表意见表达的基本方式:表达意见的基本形式是讨论并通过同级党的委员会提交给大会的报告。

人大代表的意见表达方式:(1)审议“一府两院”和人大常委会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2)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

(3)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以及国家预决算;(4)提出质询案;

(5)代表会外活动。

政协委员的意见表达方式:

1、审议各级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2、提出议案;

3、列席同级人大全体会议旁听和参与讨论同级《政府工作报告》;

4、做大会发言等。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于1953年11月成立。中国工商联是“非公有经济”方面的工商联。

具有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相结合的特点。

其主要功能是参政议政;维护会员权益;加强沟通与联系。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1、现实中的偏离:“立体式的代行集权体制”

1、中央代行:常委会代全委会,全委会代党代会;

2、书记挂帅:“领导核心”的拍板代替集体领导;

3、以党代政。(广义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内民主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提法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第六章 政府的决策过程

1、立法权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在我国,立法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的。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 法案起草—法案提出—提交审议

3、宪法修正案的起草过程:中共中央成立专门的宪法修改委员会—起草建议稿—人大常委会讨论,并征求各方面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仅涉及宪法个别条款的宪法修正案,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组织起草并向全国人大提出。

4、从近年来的立法实践看,提出法律草案的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国务院等国家机关。而且其中,国务院提出的比例又占据多数,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由国务院提案的约占70%。

5、中国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

1.在立法过程中,也客观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没有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2.立法过程总体上是比较谨慎的。

3.立法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4.立法进程正在加快。

6、根据我国的宪法原则,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全国人大。1.什么是议案?

所谓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或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大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议案的法定形式

(1)案由:是指提出议案的理由,就是为什么要提出该议案,人大通过该议案的必要性等;(2)案据:是指提出该议案的依据,即议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

(3)方案:是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具体方案是议案的核心内容,是要交付表决的内容。

议案处理方式

(1)由国务院等国家机关提出的议案,直接进入议事程序。

(2)由代表团或30人以上代表提出的议案,是否列入本次大会议程由大会主席团决定。

如果议案没能列入本次大会议程,则可以转为建议、批评或意见,由大会秘书处依法处理。

7、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分权、分税、分管 分税制改革意义

1.变“分粮食”为“分土地”,稳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渠道,有效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包括调节地方之间财力差距的能力。

3.在统一税制的基础上,淡化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对转变政府职能和引导企业公平竞争都有很大的益处。

4.有利于引导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

8、“单式预算制”

“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把国家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中。

1994年3月,第一部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的形式进行编制。

复式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经常性预算包括经常性收入和经常性支出 建设性预算包括建设性收入和建设性指出

9、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

“两上两下”

(1)上报计划收支建议数(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向财政部)

(2)下达预算收支控制指标(财政部向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

(3)省级地方、中央部门向下布置(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向所辖地区、单位)

(4)层层汇总(所辖地区单位—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财政部—国务院—全国人大)

10、党管干部原则 :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

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大会主席团根据中共中央推荐提名 国务院总理由刚刚当选的国家主席提名;国务院的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刚刚产生的国务院总理提议或提名;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由中央军委主席提名。由提名人提名

选举1与表决2的区别:1凡由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都要提交全体会议选举。2凡由提名人提名的候选人,要由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1代表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或弃权,并可以在额度范围内另选他人。2提名人如果没能当选,需由提名人另提他人再行决定。

表决和选举的方式是由大会主席团决定的。

第七章 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

1、党内的执行系统:一个中心,四个方面 一、一个中心

中共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

决策与执行双重属性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的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二、四大方面

(一)中共中央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 1.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要任务:管干部、管党员。

注意:党的干部与党员干部的区别。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主管全党宣传工作的职能部门。

(三)、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主管全党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

(四)、是中共中央开展外事工作的职能部门。

主要任务:负责同各国政党,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友好往来,同时代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外事活动。

(五)、中央政法委:是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

(六)、中共中央办公厅:是协助中央领导进行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是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2、行政法规的含义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依照法律的权限和程序,就各种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三种基本形式

(1)“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如由国务院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2)“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进行部分规定的。如监察部颁布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绩处分暂行规定》

(3)“办法”:对某一项行政工作比较具体的规定,如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3、所谓提取是指政府按照立法机关所确定的方式吸纳、获得使其自身正常运转和组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资金和劳动。

提取的方式

(1)政府以组织公民对社会和国家尽义务性贡献的方式进行提取。(2)政府有条件地以某种契约的方式从公民中提取。

(3)政府通过对国家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进行提取。

(4)政府通过自己的对外职能从国外提取。

(5)各种不合法不合理,但却是客观存在着的某些提取行为。(乱收费等)

4、象征活动并不直接“处理”什么,但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公民和各单位的思想与行为,从而起到配合总体决策实现的作用。

5、传达的两个显著特点

1.传达的基本形式是“会议”传达和“文件传达”(补充)。

2.“传达”是一个由内到外,由上到下,逐层次“公开”的过程。

基本套路是,由高级干部到一般干部,先党内后党外,最后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手段广泛宣传和动员。

6、试点的特点

1.比较注意选“点”的代表性。

2.在试点工作中,开始注意不给被试点提供特殊条件。

3.专业论证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定量方法在试点中的推广和引用。4.在试点工作中,允许存在某些失误。(补充)

第八章 政府信息传输过程

1、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特点

1.输入输出的二合一通道

2.点对点的线性传递

3.信息机构的国营化

4.补充渠道作用有限

2、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1.信息的“不当约简”现象(1)信息流失现象:“县上传达一大本;乡里传达半页纸;村长动员吧哒嘴;社员听得直打盹”

(2)信息失真现象:传话游戏 2.信息“超载”现象 3.“本底噪音”现象 4.“主观滤波”现象 5.“小道消息”泛滥

3、“五位一体”的

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含义 所谓的“五位”是指:(1)党政机关中的信息系统(2)官方或半官方的思想信息库(3)新闻媒介

(4)民间信息机构

(5)电子网络信息系统

所谓“一体”是指其他四个方面的信息机构基本上是围绕党政信息系统从事信息工作。

4、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结构性特征 五位 一体

非党政信息系统所掌握的政治性信息终归要进入(Access)政治中枢,或者说是以党政机关为其最大的“买主”。

“紧密的核心与松散的外围”并存

5、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发展特征:(与单通道相比较)1.从政府过程主要参与者的信息意识看,“封闭保守”趋向“开放包容”。2.从管理方式看,控制型的“管办一体”趋向规制型的“管办分离”。3.从传输主体看,“一元担当”趋向“一元为主,多元共存”。4.从传输过程看,“二合一的线性传递”趋向“网络化的互动沟通”。5.从传输技术看,“单一人手人脑处理”趋向“高科技综合处理”。

第九章 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

1、政府过程中的“监督”是指为保证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由一定的权力主体和社会机构对其实施监控的各种活动。

一、当代中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3个系统、9个主体、12种功能 法律监督系统:各级检察院 人大及常委会

政治、政府监督系统:人大及常委会 党组织及纪委 各级政协 监察部门 审计署 社会监督系统:公民 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新闻媒体

2、监督主体的两种类型

1、权力型的监督主体,是指那些既有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又有权依照相关法律,对被监督对象进行直接处理的监督主体。

2、中介型的监督主体,是指那些具有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但无权对被监督对象进行直接处理,只能通过对监督对象产生政治影响或社会影响,使被监督对象最终进入权力型监督主体的监督处理程序的一类监督主体。

3、纪律监督两种模式 “张家界模式”,即空降纪委书记。从1995年到1997年,张家界市纪委把所属区县纪委书记的“提名权”由同级党委改为上级市纪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探索在经历五六年的试验后悄然停止。“曹克明模式”,即省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

因曹克明出任首位省委副书记兼任省纪委书记而得名。这一改革提高了纪委书记的权重。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简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善与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职能和运作的原则和机制,同时也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关系的原则和机制。具体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具体化为四项具体“制度”:第一,主权在民制度。这就是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第二,代表选举制度。它是人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原则、方法、组织和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实现宪法规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制度保障。这是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民主集中制度。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和运作原则。第四,人大工作制度。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的立法制度、监督制度、代表制度、会议制度、表决制度等。以上四项具体制度互相贯通、结合,就构成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有以下四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任何制度都必须与时俱进。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受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社会政治基础还不十分理想,内在的具体制度、运行程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缺陷,人大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大制度理论上的优越性,导致了原则与实际的背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因此,必须客观正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切实加以完善。其缺点具体表现在: 1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不能有效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多层次间接选举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的意志,从而不能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的层次是很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要经过两级或三级的间接选举产生。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再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代表大会。而在一些市管县或设自治州的地方,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还不能选举产生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而只能选举产生市或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后,再由市或州的人民大会选举产生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间又多一层。

关于间接选举的利弊,选举理论上不同主张。间接选举的弊端:(1)由于间接选举不是由选民亲自表达意愿,而是靠少数代表去抉择。因而就是可能存在不能全面、正确表达选民意愿。甚至歪曲选民意志的情况。(2)靠少数人投票决定当选人,对选举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折扣。(3)代表多层的间接选举,必然模糊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削弱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使选民不能对代表衽直接监督。间接选举的有利之处在于:(1)有利于减少群众普选容易产生的盲目性,有利于选择人才和安排各方面的代表。(2)在选民众多,选民政治、经济、文化素质较低的国家,直接选举可能更容易被人操纵。(3)间接选举更节省经费和工作量。尽管有这些理由,但谁都不否认,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体现民主。所以,在国外国家级议会中,一院制议会和两院制的下议院,基本上普遍采取了直接选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多层次的间接选举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表现,是应加以改进的。[1] 2人民代表大会的人事任免工作影响国家机关的有效运转统一。(1)党委与人大在人事任免工作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 目前,怎样处理好在人事任免问题上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在有的地方认识上不够统一。有的认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再讲人大任免干部是多此一举;也有的人认为,人大任免干部只是走走程序而已;还有的人认为,人大在人事任免上在跟党委争人事权等等。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党委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干部,在正式决定前不与人大常委会党组织通气;有的所谓通气,只是将党委的决定通知人大常委会党组,既不介绍推荐人选的情况,也不讲安排理由;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对人选提出不同意见,党委既不采纳,也不做解释工作,坚持要人大常委会保证通过;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党组对党委推荐的人选有意见也不提,即提交常委会进行表决等等。(2)任免机制不完善

一是对拟任命干部进行必要的了解不多,提不出意见,在表决时一揽子通过,影响任免质量;二是介绍人选时,不能充分反映每位人选的全貌和特点。(3)任免工作法制不健全

宪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是各级人大行使任免权的依据,但对建立国家权力机关的人事任免、监督机制等问题的规定比较原则,不能适应各级人大的人事任免、监督实践的要求。(4)任后监督比较薄弱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所选举、任命人员的任后监督比较薄弱。往往是任完了事,没有把任后监督当作行使任免权的一种延续,尽管现在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对所选举任命人员的述职评议工作,但亦有其局限性。[2] 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制度,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有效率的运转。在目前情况下,要发扬优势,改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使选举制度有效的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体有如下的做法:

(一)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直接选举是指人大代表由选民在选区直接投票产生;间接选举是指上一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作为我国选举的一项基本原则,是1953年选举法确定的。当时我国经济还很不发达,交通、通讯也不便利,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文化水平还不高,实行较大范围的直接选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1953年选举法规定,乡、镇一级和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县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都是间接选举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较建国初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通讯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也积累了较丰富的选举经验。这一切都为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提供了条件。因此,1979年重新修订选举法,决定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彭真同志在“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在一个县的范围内,群众对于本县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况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实行直接选举不仅可以比较容易地保证民主选举,而且便于人民群众对县级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20年来的实践证明,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换届选举中,人民群众将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当作自己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提名酝酿候选人到投票选举都非常认真积极。同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更加密切,更能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而选民也便于对代表进行监督。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①.关于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②.关于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差额选举。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和酝酿制度:①提名和酝酿候选人是选举的重要环节:主要是:1.选举代表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②.针对有的地方限制不同选区或者选举单位的代表联名提出候选人的做法.③.在提出的候选人过多时,规定采取预选的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使确定正式候人更为民主、规范。

(四)、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

(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使各级人大代表的名额规范化

由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地方选举制度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民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地方选举制度,将会更加民主和更加完善。

第二要使人民代表大会的人事任免得到有效的运转,具体有以下几个改正措施: 1理顺共产党组织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党管干部。权力机关在国家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而中国共产是执政党,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中共党组织和人大的关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做到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不断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并且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提出了“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方案,这些原则和方案理顺共产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使两者间做到各司其职,逐步走向法制化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可以作如下概括:共产党组织必须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共产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共产党组织带头尊重与遵守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决议;共产党组织也应接受人大的宪法监督。如何处理人大和党委之间在人事任免工作中的关系.党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党实现对国家事务领导,维护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各级人大及其党委会在实践中都能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关系.许多地方人大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行使任免权中,积极通过人大常委会党组,通过党员代表和委员的活动,使党的意图成为广大代表和委员的意见,使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从而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具体来讲,对党委推荐的人选,先召开党组会和主任会议,介绍党委拟推荐的人选的基本情况,充分酝酿讨论,然后将酝酿结果和不同意见如实向党委反映.如果人大常委会党组或主任会议多数成员对党委推荐的人选不赞成,则建议党委重新推荐或推迟推荐.如果党委认为人选不宜改变,在进一步作出说明之后,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主任会议应再一步酝酿讨论,统一认识,待意见比较一致后,再建议党委正式推荐.对个别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选,暂不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在确定的推荐人选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前,要求提请任命机关提供拟任命人员的简历和政绩材料、民主评议等参阅材料.人选确定的后努力做好工作,保证党委意图得到实现.任免名单在表决前,都要经过分组或联组会议充分酝酿讨论,让组成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对个别情况不够清楚的人选,要求提请机关进一步说明情况.在提出有一定根据足以影响任命的情况和问题又确定来不及查清时,或出现事先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不到的意见时,一般不急于表决或建议党委由提请机关撤回提请,暂缓任命.党委也应做到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坚持依法办事,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推荐人选的意见,对多数人不同意的人选,不勉强要求通过.做到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统一.另外,在干部述职评议工作中,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评议前,人大常委会党组把实施方案报党委批准;评议过程中,及时向党委汇报工作中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评议动员时,邀请党委领导参加,把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贯穿于评议工作的始终.同时,也为党委考察、了解干部拓宽了民主渠道, 2依法进行任免

这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干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人大及常委会任免合法有效的根本保证.宪法和法律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依据,是党的主张同人民利益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党的干部政策,完善人事任免工作的具体程序,使任免工作程序具体化、规范化,有章可循,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对照法律规定办事.地方人大严格按照宪法、地方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和人事任免办法规定的程序运作,充分发扬民主,让代表和委员广泛发表意见,有效地行使了人事任免权.3逐步使任免程序制度化

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权的行使,受法律规定的程序限制.各地通过健全有关法律程序,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成效.如任免案的提出、审议、表决等步骤已比较制度化、规范;任免前的准备、任免时的酝酿讨论、任职后的监督等方面也逐渐形成制度,使整个任免工作程序具体、有章可循。4保证集体行使职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集体行使职权,不是首长负责制。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就是通过法宝的民主程序,使人民选择社会公仆的共同意志和主张得到实现。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行使好人民赋予的这一重要权力,选举人民满意的公仆,并监督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地位。各级人大在这方面,严格遵循了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的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尊重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志,切实保障了他们的民主权利。[3] 5明确人大代表的角色

人大代表应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密切联系本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所属地区人民群众,注意倾听和反映他们的意见,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近年来,随着代表素质的提高和人大地位的上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座谈、调研、访问、视察、定期接待选民的制度和措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要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需要建立“人大代表向选民报告工作”以及“选民评议人大代表”的制度,使人大代表接受选民监督乃至接受选民罢免落到实处。此外,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的问题,仍可作进一步研究与论证。6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知识,公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情况。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还很缺乏,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等基本知识不甚了解。宣传和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在这一方面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只有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自觉程度,才能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除了人大代表的言传身教以及报刊、图书的宣传教育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增加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活动的透明度。现在每次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均由电视等新闻媒介及时报道,但还可以考虑增加有深度的专题报道,公布大会选举、任命的投票结果,发表会议记录(机密除外)等。不少地方人大已建立了公民旁听制度,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人大改分派与指定旁听者为选民报名后,经审查确定旁听者,似应推广。各级人大增加活动的公开性,能使选民尽可能多而快地了解人大的工作,这样会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监督人大的政治热情。7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得好不好,其优越性能否真正完全发挥出来,这直接体现在人大的工作成绩上,而人大能否发挥其作用,又首先取决于其自己的建设能否跟上形式的发展,是否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落实在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上。首先,从组成人员方面看,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它的组成人员必须有很好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参政能力、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这就需要把好选举关,在继续按地区选举人大代表的同时,可以辅之以按界别选举和以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产生办法也应作适当改革;同时也要做好对人大代表的培训和监督工作,使人大代表能真正代表人民参政。坚决杜绝将人民代表当做荣誉性职务照顾安排的现象,继续改变“名额过多,素质不高”的状况。其次,从组织机构方面看,我国人大实行一院制的组织体系,从总体上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人大的职权很大,无论是立法还是监督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就要求人大的工作必须尤为认真而谨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没有任何国家机构能对全国人大予以监督。从理论的角度和纯粹的权力安排上看,这似乎是个盲点,但这也正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权力的至高性决定的。然而,在维护人民权力的至高性和一院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在人大体制内部设置一种制约机制,也不失为良策。内部制约可使人大的立法与决策更科学、更准确,避免决策的失误。关于人大内部制约机制的具体形式还可加以进一步探讨。最后,从工作程序方面看,从一定程度上讲,人大只能履行的程度与人大工作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过去宪法和有关组织法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程序规定得较为笼统,近十多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纷纷推出,已有所改观,但实践要求对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不会变的。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不搞多党竞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不搞“三权分立”;坚持实行一院制,不搞两院制等。同时也要看到,它同任何别的制度一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既坚持又不断加以完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同时要看到,由于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等状况的制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5]

人大代表联名推荐候选人制度要进一步完善(1)

人大代表联名推荐候选人制度是充分落实群众“四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民主素质的提高,代表联名推荐形式在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被代表运用得较多,其积极意义是毋庸多议的。但在联名推荐操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代表联名推荐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充分落实赛场选马、唯才是举的要求,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我们知道,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一般都要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讨论研究和广泛公示等严格程序才能最后确定,所产生人选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思想作风等方面素质一般来说都是群众信得过的。为了确保联名推荐人选同样符合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能力突出、清正廉洁等素质要求,在充分相信人大代表的思想觉悟、参政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对代表联名推荐工作建立严格、系统的配套程序,对联名推荐的人选进行必要的后续把关,防止、杜绝少数人利用合法程序追求个人目的甚至经营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的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必须对代表联名拟推荐人选进行资格限定,包括对年龄、身份、岗位资历、工作业绩等方面都要有原则性要求,以使之与拟任岗位相适应。二是对代表要制定行为规范,使联名推荐行为符合党的纪律和相关法规要求。三是对联名推荐产生的人选,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必须由各代表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分团表决,只有获得一定比例以上代表团赞同或不反对意见的联名推荐人选,才能由主席团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四是要安排联名推荐候选人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述职,确保全体代表能避免盲目从众心理,能在充分了解该人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慎重选择。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中国当代政治

国体:国家的性质,它表明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统治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实行党的正确领导,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各民主党派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它们组织上互相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中,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别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一般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标志是有:司法终审权 中国执政党——共产党

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行政机关——政府

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军事委员会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从我国国家机关的层级来分,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其职权有: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

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一切需要由政府负责的军事工作,则经国务院作出相应决定,通过国防部或以国防部的名义组织实施。国防部在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需要国防部办理的事宜,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中央)。全国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全会)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纪委)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式:按《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党员代表大会是相应各级党组织的权力机关。地方县以上各级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级党委委员会,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为开展工作需要,县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设立一些工作部门,如办公厅(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实行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权;“一府两院”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不是三权分立关系:全国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存在制约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全国人大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务。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其核心是“同票同权”,即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是以全体人口作为基数来选举代表的。现在城镇化率已近47%,有条件真正达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来选。此次修改,中国实现了选举的普遍、平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以及秘密四个选举基本原则。这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大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政协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

审判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即各级法院,它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构成。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人民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维护法制和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其审理案件所做的一审或二审判决都是终审判决。

检察机关: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检察权是国家赋予检察机关对宪法、法律统一、正确执行进行监督的权利。对重大刑事犯罪案件依法审查批捕、提起公诉;受理对贪污、贿赂等犯罪的举报;对贪污案、贿赂案、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案、渎职案以及认为需要自己依法直接受理的其他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受理公民控告、申诉和检举;民事、经济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依法提起抗诉。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目前我国共有8个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全国工商联,又称中国民间商会)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有自己的纲领或章程,并设置工作机构,通常称为部、室等。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的社会团体都带有准官方性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必须提交业务主管部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政治地位特殊)。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

中国当代政府

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国家行政机关从上到下分为国务院、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各级政府还设置了各种机构。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主要行使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统一领导各部、各委员会、各直属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央行行长)。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的决策机制:是国务院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国务院全体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周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国务院行政机构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

各部、委员会、人民银行、审计署。

目前有组成部门28个: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体育总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预防腐败局。

国务院办事机构:侨务办公室、港澳事务办公室、法制办公室、研究室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家信访局、国家粮食局、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公务员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保密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主要承担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以及临时突发性事务。这类机构的变动比较频繁,目前有30个左右。

地方各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地方各级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包括四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其机构设置与中央人民政府类似。授予政府机构行政权力的机关是上级行政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典型的市政府机构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教育局、科学技术局、公安局、纪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审计局、统计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市容管理局、规划局、市政公用局、房产局、园林局、交通局、水利局、农林局、商业贸易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粮食局、旅游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卫生局、体育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族宗教事务局、人民防空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编制、财务等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局等

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等 派出机构:政府设立的下属机构称派出机关(如街道办事处、管委会);政府工作部门下设的下属机构称派出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等)。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府与制度

当代中国政府与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培养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发展的基本方面,了解当代中国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理解、分析政治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从事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我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在政治生活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新时期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者应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公共精神和他良好的业务素质。

同时使我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完整历史脉络,为我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现状,为提升理论思维能力与问题观察能力提供有效促动力。对重大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的分析,提供一个立体性的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视角。以加深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曲折发展历程的认识与理解。加强我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了解与深入理解,帮助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我的人文素养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载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材料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改革开放后,全能主义逐步消减,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正在向市场体制和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体......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1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专有性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种界限很清楚的政治关系,及有关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政”的概念多重,又决定了党政关系是一组政治关系。包括:党和人大,国家......

    专升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模拟题试卷

    专升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模拟题试卷 一. (共77题,共150分) 1.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1分) A.人民大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检查答案......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后作业答案

    1.以下各项不是“政治”在中国具的含义的是?C A 与国家政府有关的各种事情B 整个社会意识形态C 非常重要D 现代化建设 2 以下属于中国当代划分的时间点的是?D A 1976年B 19......

    2018《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入学考试范围与重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

    当代中国政府与制度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 《当代中国政府与制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授课提纲)高峰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授课提纲)(一) 一、中国的国体与政体 1、中国的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宪法第一条) 2、中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样例5]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8春季学期远程学历教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期末大作业 踏实学习、弘扬正气、诚信做人、诚实考试、作弊可耻、后果自负 专业 姓名 学号 期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