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伶官传序》教案
1《伶官传序》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序言”文章体裁的基本知识;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
4、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表达写作主旨的艺术技巧;
5、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2、理解欧阳修在文中所吐露的忧国思想和政治主张。【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学法提示】
1、从诵读切人,摘出名句,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针对北宋现实所总结的历史教训,结合课后练习以自学为主,解决基础字词。
2、结合课文后花边内附录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书选内容,了解五代兴亡过程和庄宗李存勖其人其事。
【知识链接】 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在史书上有记载。庄宗自己会谱曲子,“御制”的歌曲到处都是,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庄宗李存勖有多宠伶人呢?有一次,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俘虏了。后来庄宗灭了梁,把周匝救了出来。庄宗非常高兴,忙着赐周匝财物,犒劳他说他兴苦了。周匝说他是被陈俊、储德源(两个伶人)救出来的,要赐两个州给他们。庄宗当场就答应了。后来,有大臣说有战功的将士还没受封就封伶人,这样会失去民心的。庄宗就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我没脸见他们。最后还是封了这两个伶人为州刺史。庄宗宠爱伶人可见一般。
【预习评价】
一、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晚年号,谥。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 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本文是 之作,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 或其编者的,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新五代史》是我国的 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结合《同步练习》完成)
《伶官传序》问题解决-评价单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明确: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明确: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
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分析本文在论证结构上的思维线索。明确:
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7、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8、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伶官传序》问题拓展-评价单
【拓展训练】
1、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警句?选择其中一句,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它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对你的启示。(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示例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之典范。
明末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通过大小几百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有时甚至只剩下几十人,终于推翻了统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进入北京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不和军纪涣散,最后竟败于他手下败将吴三桂手里,叫后人扼腕长叹。
示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吴国的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2、阅读文段,完成1--3题。
修(欧阳修)始在滁洲,号______,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①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直,不为繁碎耳。‛修幼丧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1.填空修(欧阳修)始在滁洲,号___,晚更号六一居士。【答案】醉翁
2.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虽机阱在前
虽然 .B.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因而 .C.遇事不敢忽也
疏忽 .D.夜烛治官书
名词做动词,点灯烛 .【答案】B“因”应该理解为“于是” 3.对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①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A.①说文章只能用它来使自身光荣,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B.①说文章停止在湿润了身体,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C.①说文章只能用它来使自身光荣,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死了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D.①说文章停止在湿润了身体,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死了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答案】A
【资料补充】
一、前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
公之于文,天才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诡奇。其积于中着,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胸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于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第二篇: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 教案
1、导入: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
散文,诗词,史传,诗文评论都有很高成就。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晚号“六一居士”
三代以来,金世遗文一千卷
琴一张
棋一局
酒一壶
其间一老翁
据说他幼年不幸,4岁丧父,母守节供养其成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后成一代名师。“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是他的门下。
2、序:
书序:“引”“叙”“导言”“前言”等
赠序: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兰亭集序》
本文属于史论性文字,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
3、本文通过写伶官受宠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封建北宋王朝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指出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2、过程、方法和能力: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3、态度、情感价和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难点: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一剪梅》,在这,我要提及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中,易安居士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确实,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项羽的一生,引发了我们无数的感慨。
自刎前,他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天之亡我”,回顾史实,我们不禁感慨真的是天要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板书课题)
二、推进新课
1、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前面大家已经接触过,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等,但与之不同的是,本文是给《伶官传》作的序。那么,伶官,是为何意?(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教师:《伶官传》选自《新五代史》,乃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的欧阳修所作。在这篇传记中,欧阳修是给他们这些伶官歌功颂德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没错,在课后的相关链接里有提到。那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看看《伶官传》中,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学生:《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三、文本解读
1、明确写作目的
教师:哦!原来作者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但后唐的那些事儿又与你北宋的欧阳修有何干系?
学生:作者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教师:这种以古之盛衰的规律来讽刺当朝君王的手法,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如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等等。在《过秦论》中,西汉的贾谊也是借强秦灭亡的史实来规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文中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施仁义),致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那么,同样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后唐庄宗,又有着怎样的盛衰变迁呢!我们一起来看文本。
2、深入文本
(同学自由朗读文本)
思考:概述课文主要写了哪些观点?能否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教师:这些观点所依赖的事实根据是?(庄宗得失天下)这种论证观点的方法叫?(例证法)嗯!那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大致内容? 教师板书:
得 庄宗 失
教师复述:嗯!请坐,概括的非常好,简单说就是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那原因是什么?(是缘于“人事”)哪里有提到?开头一句,那你读出来,能翻译一下吗?
嗯!非常好,对此,《古文观止》中也有陈述,说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能否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由阐述)
教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用文中的观点来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什么?(忧劳)对!“忧劳可以兴国”文中哪里是针对这个来阐述的?(第2段)
找一学生读第2段,其他同学来找一找表现庄宗“忧”与“劳”的词语或是句子?
——“忧”:→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凯旋—纳)
追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那么,“忧劳”的庄宗是否“兴国”了?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知盛,可谓壮哉!”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点出句式。并结合注释板书年份)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这些数据中,咱们不难看出,庄宗他打下天下用了多少年?(15年)确实非常不易。可是等到“天下已定,仇雠已灭”时,为何又很快地再现了当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场景呢? 学生:因为“逸豫可以亡身”
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此时“逸豫”的庄宗,怎么了? “数十伶人困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那我们可以把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归结于“伶人”吗?(不能)为何不能?
学生:句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具体阐释)教师:
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对比)——引导:先找出对比的句子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8)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四、拓展延伸
透过文本,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悔恨,可这样的下场与强大的秦国顷刻坍塌,又是何其相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那么,同学们,针对本文的诸多观点,你又什么样的启发呢?能否结合所学知识或是生活实例来谈一谈。(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五、教师总结
好!同学们说的真好!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谨遵前人的教诲。
六、布置作业
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谈谈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盛
(15年)得 庄宗 失(3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衰
(“人事”)
第四篇:伶官传序教案
课题:伶官传序
镇远 张先伟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研讨课文主题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生字词,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作者对这件事提出了那些观点?请把这些观点句划出来。
2、理解观点句的意思,要求学生齐读。
三、研讨课文细节,理解文章之美
1、《古文观止》的编者曾经这样赞誉这篇文章:“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这话是什么意思,请试结合全文来分析下这句话。
2、品味中心句,理解文章结构之美——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强调国之兴衰是人事)
3、讨论:庄宗是怎样做得天下的?又怎么失天下的?找课文一句原话来回答。(板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讨论:课文集中在那里表现了庄宗忧劳得天下?找找那些词重点的表现了庄宗忧劳?作者这样极力的渲染庄宗忧劳想说明什么呢?
(这些写得很细腻,我们在来读读)
5、引导、体会、阅读第2段。
6、探究:根据课文和注解计算庄宗得天下用了多少年,失天下用多少年。失天下主要在课文那里?失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作者这样写还是想证明什么呢?
(大厦的建立不容易,倒塌却是一瞬间。所以感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作者想证明得和失,功与过都在庄宗自己,那是课文里提出的什么观点啊。)
7、教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看到课文看篇点题后,接着先得和后失有条理的来论述论点,所以说课文是经作者精心安排的。
8、思考讨论: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呢?
(对比)
四、讨论归纳主题
1、要求学生齐读和翻译第4段。
2、讨论:行文到第3段论点已经得到证明了,似乎可以结束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进一步议论?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还只是写庄宗吗?
4、归纳。
第五篇:《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第一节
【导入】同学们,我们高一上学期有一个单元学过“序”这种文体,还记得《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名人传》序、《宽容》序言„„吧~ 我们已经知道,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序——《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我们接触过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家看注解1: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欧阳修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故自号六一居士。【题解】 注解1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这篇序的主人公是谁?生活于哪个朝代?
从注解1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从欧阳修的史书《新五代史》中选的课文,是借古讽今之作,说的是五代十国里“五代”的事,距欧阳修写时已经百年了。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次第更迭的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割下头发扔在地上,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第二节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伶官传序》,我们上节课说了这是一篇为做官的伶人、乐工写的一篇短序,目的是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目的就是告诫当今皇上要吸取历史教训。这节课呢,我们还是在已经理解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他所要写的一些教训是什么。
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
师:好,这第一段里面除了感叹词“呜呼”以外,一共两句话,各位同学来看一下这两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谁可以举手回答?(提问)
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生:前面一句是论点,后面一句是论据。
师:还有没有呢?„„我们知道这一篇课文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评论,所以说评论就应该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用于议论文来就是中心论点了。对,所以这里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也就是说,盛衰之理,它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事是吧。(板书:也就是说人事决定盛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个人的盛衰),所以下面一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个论据,是一个总的论据,是一个概说的论据,说的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这两者可以得出“人事决定盛衰”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看过学过的议论文回想一下,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常用方式,先总说论据。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看看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学生朗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它照应的是第一段的哪一句话?
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师:很好,可以看出它是对第一段这个总的论据,概括的论据做出的一个具体化。那么这一段具体化的论据它写的是庄宗的哪两件事情?(提示)是说它与人事有关?与得天下有关?
生:第一件事就是说,他从晋王那里得到三支箭,第二件事就是说他每次失物用兵都要请这三支箭出来。师:我们可以把这位同学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就是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件事就是他“执行遗命”。(板书)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我提醒一下啊,同学们看书,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动词的运用看出,从第二段后两句话。
可不可以看出庄宗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生:忧劳。
师:我们得出了庄宗得天下是因为他的忧劳用兵治国。哪些动词? 生:受、藏、遣、请、盛、负、前、纳„„ 师:作者一连串用了这么多动词来表现庄宗的忧劳和辛苦。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事决定盛衰的道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再来看第三段,第二段写的是他如何得天下的,是因为他忧劳治国、辛勤用兵。第三段按照道理来讲应该写的是庄宗他是如何失天下的。那么他怎么写呢?我们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完以后,我们来看一下它有没有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过程?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那它是直接对哪一件事进行论述的?(指板书,提示“盛衰”)生:盛衰。
师:嗯,它直接就进了盛衰这个题了。对突出盛衰运用了一个怎样的方法? 生:对比。
师:通过盛衰的对比来反映这个中心论点——人事决定盛衰。我们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评论的呢?怎样阐明这个中心论点?首先,第三段就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排比来表现它的?
生:盛。
师:我们来看看写它的“盛”用了哪些动词:系、函、入、还、告。这一系列动词非常地豪壮吧,显示出它的气概。大家用这种豪壮的气概来朗读一下这一句,气势盛一点啊。
生齐读。
师:下面来看一下它的衰。是不是还有一系列动词的排比? 生:不是。
师:嗯,这里通过一系列惨象的描写来体现庄宗的亡国的场面。来分析一下是哪几个场面。四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众叛,“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亲离,“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凄凉不知道可以到哪里去——无望,“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绝望。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种场面,再读一下这一句。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看出啊,作者在这里对盛衰的描写啊,对比是非常地鲜明强烈的。通过这个盛和衰的对比,再来推出原因的话,是水到渠成的了。我们知道写议论文啊,就讲究这个水到渠成,论点结论都轻易得出了,强烈的对比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后面说盛和衰造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
盛和衰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用一个选择问句说出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然后肯定“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这句话应该是重申了一遍中心论点。
那“人事”的内涵是什么,课文里说了没有? 生:说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师:对。还有满和谦,这是《书》里的解释。(板书:兴国、亡身)
这一句是名句,考试常考,大家一定要记住。到这一点为止啊,课文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了。但作者还要另起一段,还有一段。为什么? 生:„„
师:因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告诫皇帝吸取历史的教训。这里把教训引出来,以引起皇帝的注意重视。大家读一下这一段。
生齐读。
师:那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师:庄宗宠幸伶人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但是他溺于其中,智勇也只能困于此了。
这里还是用了盛和衰的对比,去进一步更深入地刺激读者。“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这里是多么地诱人啊,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又是多么地可怕呀。这让人更重视下面将要提出的教训。这是要人,更是让当今皇帝“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课文小结、延伸。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那么学过本文之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延伸
在你生活的周围,自己身上,有没有“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