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1.《植物的身体》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1 上课日期:
1、指导学生认识一般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组成的。
2、通过综合植物体的构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致地观察植物体的习惯,进行爱护和保护植物的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凤仙花整株植物的图片(课件)
2、常见蔬菜的实物或图片(课件)。
3、常见植物的图片(课件)。
4、小茶壶的实物、小蚂蚁的标本。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小茶壶。
师: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二)学习新课
1、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1)观察凤仙花(课件展示)。
问:这是一棵凤仙花,就是你们熟悉的指甲草,请你们观察一下,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凤仙花的“身体”构造。
边小结,边将凤仙花的根部、茎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最后组成凤仙花的“身体”。
(2)一般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展示: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
观察: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汇报:请学生分别戴上绘有这几种植物图案的头饰,分“角色”说一说自己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问: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一般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3)认识苔藓、蕨类、藻类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分别呈现三种植物,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小结: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4)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课件呈现)
师: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由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多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应该爱护植物。
(三)巩固练习
分析常见能吃的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课件出示)
认一认:这是什么植物?
指一指:我们吃的是哪部分? 说一说:这部分叫什么?(2)扩展知识练习:
桌子、家俱由植物的哪部分制成? 竹竿是用哪部分制成?
这些美丽的画(叶画、豆画)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制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观察你周围的植物,找一找它的身体的各部分。(2)观察常吃的食物,有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
教后记:
2、植 物 的 根
主备人: 教案序号:2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表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汇报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大家观察了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教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同学们观察子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谁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疑问?
组织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然后小组为单位汇报。(2)、引导学生观察根。
先介绍材料,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汇报观察结果。
4、自由活动:
教师:植物的根还有其它作用吗?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5、拓展活动:
教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教后记:
3、《植物的叶》教案
主备人: 教案序号:3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大树。大家在观察时收集了树叶吗? 生:收集了!
二、主题研究:植物的叶
1、提问:大家收集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2、学生分组进行统计与分类。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区分“种”的标准。
4、汇报:
说一说如何确定两片叶子是否是一种。区分叶子种类的标准:
1、形状;
2、颜色;
3、气味;
4、其它。
三、强化巩固:观察叶的结构
1、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叶,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仔细观察后发言。
3、教师总结并板书。
1、叶柄;
2、叶片;
3、叶脉。
四、总结拓展:
1、学生分组观察一条树枝上叶的状态,找出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
2、学生试着用词语来表述一片叶子一生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
3、教师总结板书:
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枯叶
4、引导学生将叶子的一生与人的一生作对比,从而引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同时号召大家注意保护植物,收集叶子时只能捡拾落叶,不要采摘树叶。
课后练习:
课外继续收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
教后记:、植物的茎
主备人: 教案序号: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教后记:
5、《花和果实》
主备人: 教案序号:5 上课日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和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传粉是植物生命延续的第一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的特殊性,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植物传粉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探究果实的成长过程。)
2.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受精成长。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设计意图:
激发探究的兴趣,这能较好地调整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并将讨论的焦点引导到花的雄蕊、雌蕊的观察上。
二、观察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参考书上提示的探究方法)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 意图。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
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教后记:
6、秋季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6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二、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后记:
7、冬季的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7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知道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在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对星空观察记录的情况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进行交流。
2、让学生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画出秋季和冬季的北半七星的样子。
3、提出研究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二:我们继续来观察、研究星空。
1、引导学生重新确定冬季星空中自己的研究目标,制订自己观察研究重点。
采取小组研究方式相互交流和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以求研究内容和重点更为突出。
2、向学生介绍猎户座。
3、全班讨论:从冬天到春天,北斗星会发生什么变化?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自由活动: 介绍星座知识。
四、拓展活动:
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教后记:
8、木材
主备人: 教案序号:8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教后记:
9、《纸》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9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实验的收获。
2、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3、会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实验的现象,知道不同种类的纸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知道纸的发明史。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实验记录表、滴管、烧杯、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品,你们想看看吗?从同学们的表情当中,老师就知道你们非常喜欢这些礼品,但你们知道这些礼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2、谈话:谁能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纸做的?
3、谈话: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纸做的,这说明了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
二、实验探究
1、谈话:同学们,纸的用途有好多,要想真正的了解纸,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请认真观察纸,你有什么发现吗?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要想更好的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些实验呢?
3、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1)师生交流:如纸的结实程度,可以通过撕各种纸,感觉它们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观察纸的毛边可借助放大镜观看。纸的吸水性可以用吸管将水滴到纸
上看出来。纸的透明度,可通过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教师强调一下滴管的使用:先挤压一下它的后面橡胶胶帽,然后把吸口放入水中,松开橡胶胶帽,水就吸上来了。然后轻轻挤压橡胶胶帽就可以把水挤出来。
(2)你们觉得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
谈话:通过比较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对纸有了哪些了解? 同学们讲的真好,相信你们现在对纸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了。
6、了解纸的发明史
谈话: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老祖先可在很久以前就发明出了纸,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你们了解吗?
谈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纸的生产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三、拓展延伸
谈话: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珍惜纸,将纸张随意乱扔。你们是这样做的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其实我们的这些废纸是可以进行再生产进行造纸。知道怎么做吗? 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通过废纸再生产,我们可以节约多少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啊!
四、小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相信同学们对纸的了解一定加深了很多,你们也和纸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节约用纸,不乱扔纸张,和纸做永远的好朋友的。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教的再生纸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一张再生纸,好吗?
教后记:
10.陶瓷
主备人: 教案序号:10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1、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教后记: 《金属》 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11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能用正确的实验方法给予验证。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材料的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为什么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这些材料呢?人们大量使用这些材料,一定是它们有某些与其它材料不一样的地方,请你大胆的推测一下,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2、学生发言推测。教师适机引导并记录
3、针对推测记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实验研究铜铁铝的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后记:
12、玻璃与塑料
主备人 : 教案序号:12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拓展性目标: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 :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4、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5、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6、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后记: 蒸发
教学目标主备人: 教案序号:13 上课日期: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蒸发与生活相关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许多人小时候都喜欢水。你喜欢玩水吗?在玩水用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播放视频资料:阳光下晾晒衣服的情景;夏天,一人刚出泳池,两手抱肩,有点发冷的情景;河底干裂景象。并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
(这样设计,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研究科学是从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并把学生引入到对本课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水跑到哪里去了?
谈话:洗过的头发和衣服会干,水跑到哪儿去了?(1)、教师介绍:每组桌上都放有小镜子、玻璃片,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或身体器官,使水很快消失吗?
(2)、学生动手实验。谈话:(3)、学生交流。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能作出解释吗?(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自行总结结论:擦到手掌和镜面上的水迹,湿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它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关于蒸发的描述,对照自己的结论,修正自己解释。活动二: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谈话: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阅读教科书对探究活动的描述。(或教师出示相关的内容要求。)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介入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提示他们多做几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反复验证。
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启发谈话: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有什么变化?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怎么减少的?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液柱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活动三: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谈话: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设想。讨论要点:晴天衣服干得快,提高
温度可能水会蒸发得快些;风吹着衣服干得快,可能加快空气流通会使水蒸发得快些;晒粮时,粮食摊开的面积越大干得越快,也许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等。
谈话:根据猜想,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学生设计探究计划。教师要对那些想出别具一格办法的同学,给予表扬与鼓励。
谈话: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器材:瓷盘、吹风机,手帕等,请同学们根据设想进行实验,如果你还用什么别的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可以让具有同一设想的同学坐到一起为一组。)在这一活动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小组合作。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当一个变量改变时,其它变量必需保持恒定,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如:探究做加热可以蒸发得快这一实验时,往大小、厚薄相同的两个瓷盘里滴上少许等量的水,一个瓷盘用试管夹夹住在火上加热,另一个瓷盘放在桌上让水在常温下蒸发。加热改变了温度,而瓷盘和水量必需保持恒定。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 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等,都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些。
三、自由活动 制作天气预报器
谈话: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预报。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老师这里有个天气预报器模型,请看屏幕:
1、课件展示天气预报器模型,并说明原理。师:你想制作一个天气预报器来预测天气吗?
2、指导阅读资料卡上的制作方法后,学生动手制作。
3、展示制作成果。
四、拓展活动:调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谈话: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在课下调查: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教后记:
14、沸腾
主备人: 教案序号:1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准备: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活动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教后记:
16、水的三态变化
主备人: 教案序号:16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教后记:
17.小水滴的旅行
主备人: 教案序号:17 上课日期:
活动过程:
活动一:把我们了解的露和霜的资料交流一下。
这一活动是将课前调查和了解的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展现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的场景,引导学生把调查了解的信息资料,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相互分享信息,交换看法,实现资源共享。“霜可能是这样形成的!”一是提示学生根据掌握的证据、过去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做出预测。二是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了解彼此搜集的信息资料和想法,让学生能依据现有的证据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提出预测。
活动二:我们想办法制造露和霜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是学生围绕实验材料,:正在设计制造霜的实验方案的情景图;二是学生制造露的实验场景。展示制造露的情景图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预测。“我们先制造露”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探究方案,自由进行露和霜形成的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什么材料制造霜呢”包含两层用意:一是提示学生根据猜想设计探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准备探究工具等;二是提示学生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确保实验成功,获得证据。教科书没有过多地呈现制造霜的方法途径.意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在选择制造霜的方法途径上,给予更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探究过程中,一不仅仅是让学生收集数据检验预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解事物的手段。
教科书用“露和霜形成的条件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在整理数据信息时,不但要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的相同点,而且还要把露和霜形成条件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使学生体验到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教科书最后设计了“实验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探究结论的基础土,将结论与预测相比较,找出结论与预则有哪些异同点,从结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第二个研究方案: 活动准备:
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雾和云形态万千,变化莫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提出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向:“调查雾和云与我们的关系”,为学生课堂交流做好信息资料的准备。教科书展示了几幅图片,提示学生可以采取留心观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感悟到雾和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一:我来介绍雾和云,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调查了解的信息教科书展示了学生自由交流的情景:“机场有大雾,一飞机要停飞”与“雾好大,把头发都打湿了。”提示学生在交流时,要注意对大量的生活经验以及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体验到雾和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云的情况,可以预测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资料.获得对雾和云研究意义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并通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在感知雾和云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想办法制造雾
教科书安排了几幅制造雾的实验情景图。首先展示了两种制造雾的实验方案。一是通过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使水沸腾,这时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我看到了雾”暗示学生实验成功后的欣喜,体验成功的乐趣。二是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用温水更明显”意思是使用温水做这项实验,观察到的“白气”现象更明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热水倒入烧杯里,在水的表面有“白气”出现,随着水温的下降,“白气”逐渐消失。当水温接近室温时,水面上方不能凝结成小水珠,不能产生雾.若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冰块,会产生“白气”。教科书展示这样一个实验场面图,为学生制造雾提供方法导向,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的道理,采取不同的方法制造雾,教科书用“现在我们说说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吧”引导学生表达与交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二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联系到自然界中水蒸气遇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进而推测自然界低空中的雾和高空中的云的成因。通过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堂探究获得的证据,结合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对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后记:
18、航海家的发现
主备人: 教案序号:18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三、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板书:“盖天说”。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师:古代印度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讨论,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认识古人的猜想。
4、师: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只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根据资料,航海家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师出示课件(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师: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如果他往东航行,结果是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实施探究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 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状,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几位同学总结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四)、拓展创新
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说给大家听。
教后记:
19《地球上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19 上课日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家园》单元的第二课。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地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海洋与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山地、湖泊、盆地„„但他们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见闻,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学生识读地图、地球仪能力较弱,一般少有相关经历,而此恰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此方面能力在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易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按类别搜集关于地球概貌的材料
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什么呢?
师:看的出大家都非常想进一步了解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家园,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上有什么”吧!
师:对于这个话题很大,那让我们先从周围熟悉的事物说起吧。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师:我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仅仅是地球极小的一部分,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那它的表面有什么?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地球表面上有什么。
师:课外,许多同学还找来了一些有关于它们的资料(指板书),想与大家分享,欢迎!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上面两个交流活动,对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想必大家对地图都不会陌生,从它这里,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师: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得仔细看了。
教后记:”
20、地球内部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20 上课日期: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生: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知道了地球的表面,我还想知道地球的内部。生:对,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猜一猜?
生:地球内部有煤有石油。生:地球内部有地下水。生:地球内部有岩石。生:地球内部有火山喷发物。师: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生:是从一些资料上看到的。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我知道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生:还可以依靠地震波。生:我听说还有磁力呢。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师: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
师:看完刚才的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生:我知道了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薄,陆地处厚。生:我知道了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地核由很多成分组成。生:我知道了地球的核心处非常热,有4700摄氏度。
师:很好!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研究我们手中的“地球”?怎样研究呢?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设计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与大家共享? 生:把鸡蛋扒开,一层一层就看到了里面的结构。生:可以边扒边观察。
生:我们认为可以把鸡蛋从中间切开,从侧面看里面的结构,最后再吃掉。师:大家设计的真好。不过,在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不要让刀子伤着手。
师:对,还要注意到小组的分工合作。好,开始吧!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交流
师: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鸡蛋的壳层结构与地球的内部是相同的。
生: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生:而且蛋壳、蛋白、蛋黄厚度不同。自由活动:
师: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呢?想做,该如何去做呢?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师:把你们组的好方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要先做一个小圆球当地核,再做两个薄饼包在外面。生:厚度不同颜色不同。
师:在制作时,如果同一颜色的橡皮泥不够用,相邻的小组可以调换颜色。好,开始吧!
小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课后拓展: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教后记:
2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会使用测力的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教师要讲清楚实验的要求,让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多想几个为什么,使实验更科学、完整、合理,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活动二: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交流,而后在班内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时间,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认识。
3、活动三:
教师: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那测力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用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测力计,再汇报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重力的测量。
4、自由活动:
两个人一组同测一个物体,看测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问题,研究为什么会有偏差。
5、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怎么样利用和克服地球引力的。
教后记:
第二篇:一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模版]
2017年新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1单元 走
进科学 全册单元教案
第1单元 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2.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习讲一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2.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
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2.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1.学生先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
2.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学生通过读图应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2.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经历工程师那样的设计制造过程,体验工程实践。
课前准备:一枝很短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认识工程师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工程师正在做什么。
2.ppt 出示一些工程师工作的场景图。交流在你周边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3.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二、工程师的杰作
1.说说图片中展示了工程师的哪些杰作。2.交流还知道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
工程师的杰作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上,建筑、桥梁、园林设计也是工程师的杰作,连洗衣机、电饭锅也是工程师发明的
3.结合活动手册,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4.交流你们有没有做过工程师的经历,讨论小孩子的玩的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做的事情。
三、小小工程师
1.出示一个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
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就地取材,可以是纸质的、塑料管式的、也可以是木制的、竹制的等。
每一个小组里尽量要有不同的设计制作方案。
3.制作完成之后,先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再和同伴交换写一写,比较小组内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
4.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商店买来的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漂亮、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节约、经济,比较时也不是一味地买来的好,那就失去了设计制作的意义了。
四、小结 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场地,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如实验仪器摆放在哪,标本厨在哪,在哪可以取水等。
2.通过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来让学生意识到规则对于科学学习的意义,遵守规则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学习水平。
课前准备:一个细而高的瓶子,一个粗而矮的瓶子,两个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染色的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参观比较
1.参观科学教室,说说它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等等。
2.学生尝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
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可以多人坐在坐一起做实验;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科学教室的环境布置与科学有关等等。
二、实验:比较水的多少 1.教学时教师需准备给每个小组学生准备一高一矮的两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2.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3.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方法一:再找一个一样的高瓶子,将矮瓶子里的水倒入高瓶子进行比较; 方法二:再找一个一样的矮瓶子,将高瓶子里的水例入矮瓶子进行比较; 4.实验过后。教师回顾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材料轻拿轻放,实验过后及时清理桌面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搞得桌上到处是水、没有人人参与……
5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了,想想如果我们要是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6.将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记录下来,一一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讨论,还可以补充哪些?
7.将所有的规则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并提醒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意遵守这些规则。
三、小结。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写字备课
四年级上册写字备课
竹字头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9.2 教学目的
学习竹字头的书写方法及竹字头的字的结构特点;书写带有竹字头的字时要注意在结构上要上下紧凑。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教学教会学生掌握竹字头的书写方法。难点: 掌握竹字头的字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字卡、图片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摆放情况,展示优秀作业。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二、复习旧知识
我们学过哪些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竖有哪几种?(直竖、斜竖)撇有几种?(直撇、斜撇)
三、导入
出示:笼、筐、箩。
师:大家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竹字头)今天我们就学习竹字头的写法。(板书:竹字头的写法)
看书中插图,画的是什么,是不是跟我们今天要学得偏旁比较像。
四、新授
(一)竹字头的写法
1、出示范字竹字头和竹字
学生比较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位置不同-----上部的中间 2.笔画不同-----竖变成了点 哪里相同 1.都是斜撇 2.左小右大 3.对称.4.横----左低右高
2、总结一下:竹字头应该怎么写?
竹字头像双胞胎,右边高点左略矮,撇横相接点相离,笑口常开挨一起 上部的中间 竖变成了点 都是斜撇 左小右大.对称.横----左低右高
3、师范写
“撇”是斜撇,左小右大 4.学生书空。
5、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二)“笼”字的写法
1、大家观察字形,看笔画之间关系(分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师讲解示范 上小下大(主笔是竖弯钩)
“笼”的笔画:横,劲起笔斜上,竖弯钩,竖起笔直下右弯轻出钩。(弯平、钩向上出)
3、学生练习
4、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评
三、师:大家看书,根据第一个字的学法分析“筐”字的写法 1.分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师范写“筐”字。强调注意的地方。(横画多,间隔要匀称)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箩”字
1、学生自学、观察字形、位置
2、学生汇报“箩”字,书写注意事项。师范写强调:各部分所在位置。
五、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评价:你觉得他哪儿写的好?为什么?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虎字头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9.9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虎字头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虚、虎”,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虎字头这个字头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个字头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开始上课时,仍要提出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的要求:一是仍要注意写字姿势,可让学生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对方的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二是看准想好再落笔,书写时要多动脑筋。
2.新课指导。
虎字头:上竖正短,居中,横钩长短适中,撇画舒展,上竖和竖弯钩在中竖线上。
出示“虎”字
(1)讲明虎字头书写要点:短竖居中,短横要轻起重收。然后写横钩,写撇不要过长,也不要太重,第五笔短横要向右上斜。
(2)观察“虎”字,引导学生认识虎字头书写要点(属半包围结构,要防止出现左重右轻,所以书写时,撇不要过重、过长,二是其他部件要写得左轻右重)。
(3)学生用钢笔在书上书写“虎、虚、虑、虏(lǔ)”几个字。
同学们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书写指导。
(1)“写写偏旁”。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虎字头这个字头的书写要领。
(2)“自己练练”。带这个偏旁的字一般左右两部分宽窄不相等,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带这个偏旁的字一般都是左窄右宽。
三、例字指导
“虚”,上竖正短,居中,横钩长短适中,撇画舒展,上竖和竖弯钩在中竖线上。
业字写在田字格的下边。
四、练习
1、学生自己练习描红,临摹。
2、同桌相互检查、评比。
3、教师巡视,找出没写好的字,并讲解。
弄字底的写法 辛字旁的写法 立刀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9.16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立刀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立刀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立刀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立刀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立刀旁:内短竖与外竖钩宜一气呼成。两竖基本平行。短竖收笔;长竖钩要劲健,如刀矛矗立,宁折不弯(并不是象直线一样地竖直,这样反而不见得特别有力而且缺乏线条的美感)。一般竖钩之竖画宜微向左陷,而一竖线上下部分因书写速度比中间部分略慢,所以,上下稍粗,中间稍细,使直线富含微妙的变化而美不胜收。短竖在长竖钩的二分之一处,或略偏上。有时,短竖也可写成点状。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学生模仿。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举出立刀旁的字例,创作书写。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
展台上展示。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
右耳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9.23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右耳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右耳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右耳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右耳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邮”字。
竖要写得直而有力,如“屋漏痕”。末尾可收笔,亦可出锋。耳偏旁关键还是要控制好上下两耳的大小比例。上大下小、上小下大(有明显的较大差距)、上下相等都不好;应当把下部控制得略微比上部大一些。自然,笔画所围成的空隙也会是下部略大于上部(切不可将某一部分空隙闭塞不现),如此则结构稳定,美观大方。
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
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右耳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
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 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耳字旁的写法 方字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9.30 教学目标:
1、学会方字旁的写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左右两部分的写法合理搭配。
难点:旅、旋等的写法。
教具、学具:挂图、范字、钢笔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观察方字旁。有什么特点?(“方”字作偏旁时写窄些。横离点较远,稍向右上斜。横折钩的“横”短,折后稍向左斜,出钩向左上方,撇稍短。)
2、出示例字“旋、旅”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写法。示范书写,强调协调。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注意字笔顺指导。提醒学生“旋、旅”字的难点易错处。
2、布置练习作业“崇、嘉、砖、隔、屯、堡、垒”,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0.14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放、旗” 学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左右两部分位置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放、旗”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仗、扶、智、慧、魄、柱、栽”。(双姿、用笔方法)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0.21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房、旁” 生观察。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房、旁”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筑、阁、朱、堤、雕、狮、态”。(双姿、用笔方法)
第四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0.28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旋、旌”等字。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指导书空2次。提醒“旋、旌”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第五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1.4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民族、旅行、施工、放心、红旗”等词语,生回顾旧知,练习书写。
2、师提醒难点易错处。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山”字旁的字
课型:新授
2014.11.11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4.向学生渗透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教学难点:
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板书课题: 欣赏书法作品,谈感受。
1.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7种字体的山字,请看这些字,你认识哪几个?
2.其实上面这些字都是山字,分别是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的山。老师也想来写一个“山”字,(板书:山)你知道这是什么体的吗?
3.加上这个楷体的山,汉字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就完整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可以说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故事,我国的文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及书法艺术的美。
二、读山(读贴)
(一)观察独体字“山”
1.比较“山”
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它可不容易,这是三个同学写的山字,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这三个字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生交流
2.总结规则
课件出示,齐读: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平衡美。
3.在手中写“山”。
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赶快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内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4.观看视频“山”字的写法。
(二)观察带山字头的合体字
1.观察偏旁“山”:(1)山字旁的写法
山字作为独体字,横竖安排它说了算,可是山字和其它字组合时,它却发生了变化。请看大屏幕,上面这行是(左右结构),下面这两行是(上下结构)。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在这些字中山字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观察)
(2)举例体会,渗透育人。
a那山字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写行不行?
b同学们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真是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向中靠)。其实我明白了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和他人相处还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合作。
2.观察合体字:
师:同学们看出了山的变化,可是,要想写好这些字,仅仅写好一个山字是不够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剩下的部分,看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交流。
三、写山(临贴)刚才,同学们在分析得很透彻,相信你们在纸上一定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步临帖。写之前,先来说一说写字执笔姿势。保持这个姿势,在练字纸上每个字写两遍,写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些规则,而且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对照字帖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争取下个能写得更好。(配乐,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四.评山、改山。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特别投入,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自己写的字。课件出示评价要求:(1)字有没有写正确?(2)字写得是否整洁?(3)笔画写得好不好?
(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5)整体感觉怎么样? 1.自评
首先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一条一颗星,看自己做到几条,能得几颗星。2.组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一评刚才写的字,看看你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这节写字课上的“写字小巧手”。
谁的作品都得了五颗星?祝贺你们,没有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咱们课后再加把劲,争取下次也得五颗星。
3.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师:谁来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不够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学习,我们在夸奖他人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在指出缺点的同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修改
师:请同学们对照这五点要求,再来修改自己的字,每个字写一遍,力争比前面的都好。
5.再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过后的山字给大家看看。6.其它山字旁的字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中,还有很多带有山的字,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峻、峭、崇、嵩、岩、仙
师:咱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练习这些字,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鸟字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1.18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鸟字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鸟字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鸟字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2.讲解笔顺。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鸟字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第一笔斜撇比较短;第二笔横折钩在撇尖处
起笔,笔画较小;在钩的上方写第三笔点;第四笔竖折折钩在第一笔撇尖处 起笔,第一个折笔在右边钩略下一点的位置,第二个折笔在钩的右下位置,折后向下要写短一些并略向左下后再起钩。最后一笔写横,横的起笔可往左一些。如:鸭、鸥、鹃、鹊、鸽、鹅。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鸟字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 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反文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1.25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反文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反文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反文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反文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 落笔三弯折,再顺势连笔或起笔写反捺。如“故”、“教”字。
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
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反文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
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斤字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2.2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斤字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斤字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斤字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斤字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斤作右边旁使用时,与独体字的“斤”写法一样,只是字形变窄一些。长撇要写成竖撇,最后的竖要写成悬针竖,要直。如:所、断、斩、新、斯。
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
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斤字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
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力字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2.9 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力字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力字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力字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力字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第一笔横折钩的横,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向下折后要稍微往左斜一点。第二笔斜撇在横折钩的横的中间部位上方下笔,撇尖要比横折钩的钩稍长一点。如:助、励、功、劲、劫、幼。
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
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力字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弄字底的写法 辛字旁的写法 立刀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2.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立刀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立刀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立刀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立刀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立刀旁:内短竖与外竖钩宜一气呼成。两竖基本平行。短竖收笔;长竖钩要劲健,如刀矛矗立,宁折不弯(并不是象直线一样地竖直,这样反而不见得特别有力而且缺乏线条的美感)。一般竖钩之竖画宜微向左陷,而一竖线上下部分因书写速度比中间部分略慢,所以,上下稍粗,中间稍细,使直线富含微妙的变化而美不胜收。短竖在长竖钩的二分之一处,或略偏上。有时,短竖也可写成点状。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学生模仿。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举出立刀旁的字例,创作书写。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
展台上展示。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
右耳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2.教学要求
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偏旁部首右耳旁的写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硬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硬笔楷书的右偏旁部首右耳旁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导入: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二、讲授右耳旁的写法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右耳旁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邮”字。
竖要写得直而有力,如“屋漏痕”。末尾可收笔,亦可出锋。耳偏旁关键还是要控制好上下两耳的大小比例。上大下小、上小下大(有明显的较大差距)、上下相等都不好;应当把下部控制得略微比上部大一些。自然,笔画所围成的空隙也会是下部略大于上部(切不可将某一部分空隙闭塞不现),如此则结构稳定,美观大方。
5.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示范写法两遍,学生模仿。
6.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学生根据举出右耳旁的字例,自由创作书写
8.表扬掌握特点的学生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9.对于书写不符合楷书规范的字例单独讲解并实物展台示范 三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小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对于写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书法的兴趣。耳字旁的写法 方字旁的写法
课型:新授
2014.12.教学目标:
1、学会方字旁的写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左右两部分的写法合理搭配。
难点:旅、旋等的写法。
教具、学具:挂图、范字、钢笔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观察方字旁。有什么特点?(“方”字作偏旁时写窄些。横离点较远,稍向右上斜。横折钩的“横”短,折后稍向左斜,出钩向左上方,撇稍短。)
2、出示例字“旋、旅”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写法。示范书写,强调协调。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注意字笔顺指导。提醒学生“旋、旅”字的难点易错处。
2、布置练习作业“崇、嘉、砖、隔、屯、堡、垒”,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2.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放、旗” 学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左右两部分位置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放、旗”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仗、扶、智、慧、魄、柱、栽”。(双姿、用笔方法)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2.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房、旁” 生观察。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房、旁”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筑、阁、朱、堤、雕、狮、态”。(双姿、用笔方法)
第四课时
课型:新授
2014.12.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旋、旌”等字。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习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指导书空2次。提醒“旋、旌”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音乐备课
赶海的小姑娘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631 更新时间:2009-10-17 0:10:34
教学内容: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大海啊,故乡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201 更新时间:2009-10-17 0:09:38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小螺号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438 更新时间:2009-10-17 0:08:15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
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具准备:钢琴、网络资源。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325666
(2)切分音及长音。161.1—美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们的田野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499 更新时间:2009-10-17 0:07:04
教学内容:《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祖国田野的美丽。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CAI课件、录音机(音乐《我们的田
野》)、VCD(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田野》。(课件出示课题)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田野吗?
生:田野上有野花。
生:田野上有弯弯的小河,河里有小鱼。
生:田野上有花,有草,还有各种小动物。
师:这是你们眼中的田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田野的吧!
(二)指导阅读理解
师:请你们打开书,轻声把诗歌朗读两遍,边读边想:你认为诗歌中的那一句写的很美,为什么?
生:“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句写的很美,因为河水很绿,稻田一眼望不到边。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出示课件:动画碧绿的河水。教师范读。
学生两人互读,指名读。
生:“无边的稻田,好象起伏的海面”这句写的很美。因为“起伏”特别美。
师:“起伏”是什么样子?(生做手势)大家也做做。
出示课件:稻田。
师:请大家在闭上眼,边听边想象:这无边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就象海面的波浪一样一起一伏,滚滚向前,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睁开眼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
轻声练习,再指名读,齐读。
生:“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这句很美。因为荷花很多,都“开满”了湖。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么读?读一读。(生读)
出示课件:湖中开满了荷花。
师:看这荷花,荷叶在湖面上挨挨挤挤,花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真是美丽极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画面这么美,那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呢?(范读)轻声读读。两个人互相读读。指名读。
生:“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喜欢鱼,鲤鱼颜色特别美,还很肥大。
师:那你就读一读这句话吧!(生读)
师:听的出来这句话确实很美,大家也读读吧。指名读。两人互相读。
出示课件:鲤鱼。
师:看这颜色,看这个儿,怎么样。你们喜欢吗?那就把你们的喜爱之情溶入到这句话中吧。范读。互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句?
生:“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这句话美,因为我喜欢野鸭,野鸭很多还藏着。(读这句)
出示课件:芦苇和野鸭。
师:这高高的就是芦苇。咦,不是成群的野鸭吗,那些呢?
生:藏起来了。
师:这些野鸭时隐时现,有些被芦苇挡住了,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似的。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没有)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读全文)
睁开眼睛,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全文读一读。指名读第一节和第二节。
(三)提高、欣赏
师:诗歌通过河水、稻田、荷花、鲤鱼与野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生动美丽的田野画面。我想你们了解的田野景色肯定不仅仅是这些,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了解的田野景色给我们描绘一下。两个人先互相说说。然后指名描述。
师:你们描绘的真是多姿多彩,我也想描绘一下老视眼中的田野,愿意欣赏吗?
播放音乐《我们的田野》,同时演示CAI课件五个动画。
配词:
1、田地里,满眼绿色,农民们在辛勤的耕耘。
2、秋天,高粱成熟了。看,这红红的高粱,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微笑。
3、青青的草地上野花遍地,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它们在争香斗艳。
4、一屡屡灿烂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在林间,使林间的绿各式各样,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5、水塘里,碧玉盘似的莲叶浮在水面,淡黄色的莲蓬亭亭玉立,雪白的莲花张开了笑脸。蜻蜓飞来,更是别有情趣。
师:这就是我为大家描绘的几幅田野风光,喜欢吗?
师:课本上《我们的田野》这首诗歌优美生动,如果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是锦上添花。愿意听一听吗?(播放VCD《我们的田野》)。
教学反思:学生在歌词中体会美好的画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田野在召唤(歌曲)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教学重、难点: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教学准备:钢琴、田野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召唤》。
2、教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教师对歌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前奏曲》、《小步舞曲》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187 更新时间:2009-10-17 0:05:54
教学内容:欣赏《前奏曲》、《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教学过程:
1、音乐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
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拨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似。
3、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试一试,在《间奏曲》或《小步舞曲》的伴奏下朗诵。并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6、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7、分组准备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8、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幅田园小景。
快乐的泼水节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864 更新时间:2009-10-17 0:05:13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泼水节情景的。
2、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所了解。
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注意区分“X.XXX”“XXX.X”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和第二段歌词“人人都像只∣小水鸟∣”节奏的正确。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音调也大多相同,两处不同的音调你能唱准吗。
(3)学唱第一、二乐句的歌谱,可结合运用听唱法。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的斗争,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模仿其音响。
3、学生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点,也不难学,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学跳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
三、音乐活动:当学生初步学会后可让他们伴随《快乐的波水节》的音乐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兴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再找些傣族风格的乐曲来代替《快乐的泼水节》,这不但可使学生更增添兴趣,而且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傣族风格的音乐。
四、最后在边唱边舞蹈中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音乐活动积极参与。
《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267 更新时间:2009-10-17 0:04:23 教学内容: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X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那达慕之歌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3098 更新时间:2009-10-17 0:03:21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那达慕之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难点: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师:“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描写的是哪里?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热闹的那达慕
师: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那达慕!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中写了什么?(请同学读词)
师: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生: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那达慕之歌》作背景音乐)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教学反思:
学生唱歌时感情投入,歌声整齐。
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230 更新时间:2009-10-17 0:02:55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向往之情。
2、培育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要请同学们自己来组织、参与盛大的那
达慕大会,请大家看课本,其中有摔跤、赛马、射箭、唱加油歌等五个部分的内容,这几个部分的内容都要求同学们与伙伴合作,共同来创造、来表现,比如摔跤,课本上规定了节奏X—∣XX∣X—∣X0∣,还规定了只能用56123五个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此,就有多种可能性,就要看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如何了,例如:1=F2/4
5—∣55∣55∣50∣5—∣65∣6—∣50∣1—∣56∣1—∣50∣
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
1—∣66∣5—∣60∣
嗨嗨嗨嗨嗨
又如射箭,课本中只规定用X—∣X00∣X—∣X00∣的节奏,X—是表现箭飞出去的声音;X0是表现箭中靶的声音,现在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模仿,这就要动脑筋了,可能要用上许多非常规的演奏方法,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还要请同学们注意第21页的排成圈状的图片,这图片表明了活动的路线,但既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从加油歌开始,中间插入摔跤、射箭、歌唱、和赛马,最后在加油声中结束。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大家共同商量设计活动如果进行,每个组里谁表现摔交,如何伴唱,谁表演赛马,谁来用打击乐器伴奏,如何伴奏,谁表演射箭,谁来用打击乐器模仿其声音效果,如果模仿,谁来唱《那达慕之歌》,其他的人干什么,谁来唱加油歌,是固定还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几遍等。
2、学生们分四组,相互交流、商讨,共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但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3、学生分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4、综合四组的表演,即让四组的摔交、射箭、歌唱和赛马共同表演,拉拉队共同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教学反思: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有创新能力。
牧童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7 0:00:12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
2、欣赏歌曲《牧童》。
教学目的: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准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讨论,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今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唱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致勃勃回家的。(放音乐,学生唱)
五、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3、师:我们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学读书呢。他实现了自己上学的愿望,我们是不是为牧童高兴啊!
六、小结: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教学反思: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
在阿维翁大桥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1269 更新时间:2009-10-16 23:53:0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学生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学生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部分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一部分学生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部分。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表演。
《我们的田野》《牧童短笛》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323 更新时间:2009-10-16 23:55:49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的: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图画。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如: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原文标题:新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918 更新时间:2009-10-16 23:48:45 教学内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唱好变音唱好变音,注意音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说说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有
什么感受?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赏:完整的欣赏全曲,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绪,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歌曲的理解。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介绍歌曲: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小主人公在美丽的、恬静的夜晚,听妈妈在场院里给他们讲故事的幸福场景。第二部分叙述了妈妈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的不公。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所以,歌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1、歌曲:
教师弹奏乐段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随琴轻声的哼唱,体会歌曲的感情。
第二乐段进行欣赏,与第一段进行比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听辨,每一乐段的演唱形式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是与歌曲所表达的情绪紧密联系的。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复听全曲,要求学生说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复的旋律,或者乐段。
全体演唱,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
完整复听全曲。说说歌曲中哪是重复出现的?完成听听想想。
五、小结:每个人将今天的感受写下来,最好能写成日记。
教学反思:学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欣赏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626 更新时间:2009-10-16 23:47:08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引人新课。
1、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引入新课。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鹅妈妈组曲》,用音乐叙述了鹅妈妈讲的5个故事,今天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两个故事。鹅妈妈讲了两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听音乐之后回答。
3、这两首乐《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请学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教师可根据情况再次播放音乐。
(二)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有谁知道童话《小拇指的故事》请给同学们讲一讲。拉威尔创作的乐曲《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些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说乐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三)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剧《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听音乐,正确地回答。
2、这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举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出这种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个乐器组。
4、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教师结合上堂课内容总结本课。
1、齐唱或独唱,或两种表演形式结合的方式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结合本堂课欣赏的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说说作为叙事性音乐,上堂课演唱的《听妈好讲那过去的事情》与这堂课欣赏的乐曲,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别。
教学反思:说出是否喜欢乐曲,并说出理由。
老鼠和大象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605 更新时间:2009-10-16 23:46:09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
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产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战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老鼠和大象》。能和谐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256 更新时间:2009-10-16 23:45:23 教学内容: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欣赏钢琴曲《洋娃娃的梦》。
2、根播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诉学生本堂课欣赏的乐曲与洋娃娃有关,认真聆听,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二)欣赏音乐《洋娃娃的梦》。
1、听录音,教师自己弹奏或请学生弹奏《洋娃娃的梦》。
2、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洋洋娃娃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情节。
3、请学生随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三)听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
(四)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四项内容(五个故事),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欣赏乐曲是富有想象力,学生愿意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维也纳的八音钟》《打字机》(新人教五年级上册音乐)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教学内容: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打字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2、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两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都靠音乐本身来表现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已经结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现的内容有关。就速度来说,表现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就节奏来说,表现深沉、思考的音乐一般都要疏些。例如下例a与b,a显然更适合表现深沉、思考的情绪,而b的节奏过密,更擅于表现欢快或紧张的情绪了:
178 更新时间:2009-10-16 23:37:01
下面我们来开始欣赏,欣赏时要静心地听,积极地想,还要注意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有些什么特点,经常坚持这样来欣赏音乐,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欣赏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
从课本上的插图谈起,介绍八音钟和维也纳(学生也可参加议论)。
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维也纳的八音钟》是柯达伊的名作(哈里.亚诺什组曲)中的第二首,描写哈里正在吹牛,说是自己与国王的公主到维也纳王宫去游逛,看到了宫中很多的八音钟,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八音齐鸣的音响,然后出现了课本中列出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时出现,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现了八音钟里的小人、小鸟正在欢乐地舞蹈。同学们可以想象王宫内不只一台八音钟,而是好几台,所以音乐是显得非常热闹的。
欣赏音乐。
请学生谈谈听后的初步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和课本中要求填写的音。
单独播放主题音乐几遍,要求学生完成填空的练习,在这过程中应反复提示只有三个音可供选择。(如是用简谱填充则非常方便,如用线谱,则先要明确do’在第五线上,才能正确填写)。
3、欣赏管弦乐合奏《打字机》
现在,打字机早就被电脑所代替,同学们很少能见到打字机了,但偶尔在旧货市场上还能见到,教师介绍打字机.最好能找到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
这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打字机工作时的声响,非常形象,十分生动。作者安德森是美国的轻音乐作曲家,他十分擅长创作形象鲜明逼真的管弦乐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视为儿童们创作出既好听又生动的小曲,例如我们早已欣赏过的《跳圆舞曲的小猫》、《打切分间的小闹钟》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欣赏音乐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复听。提醒注意回铃的声音和掉转机头的声音,学生可自由随音乐模仿用打字机打字的动作,动作不要求统一,但应注意合着音乐的节拍。
分组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随管乐敲击。
4、创编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练习,我们先来唱一唱课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铃铃,叮铃铃,快乐的歌”)。
手机的铃声是怎样的呢(学生议论),手机的铃声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发出嘟嘟的声响,有的与电话铃声相似,更多的是一段电子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去设计,不一定局限在“叮铃铃”的声响,同样,节奏也可以变,但是要与后面的自然连接,这就是难点。现在我们可以以同桌为组.两人一组共同商量。
教师抽查几组的创作(可出只是口头的),如学生记谱能力欠缺、可由学生唱教师记。
教师选择几个公布.师生共同演唱评议。
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写自行车的铃声。
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教师可就“叮铃铃”三个字.给学生提供多种节奏。如:
等。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专注的感受乐曲,在音乐创编活动中表现音乐思维能力。
铃儿响叮当(新人教五年级上册音乐)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6 23:33:45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合唱更加和谐动听。
2、在分组合作表演《铃儿响叮当》时充满自信,配合好。
3、用歌声、器乐、动作参与表演,感受集体学习音乐的愉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节课我们巳经初步学会了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这带课我们就要将演唱、演奏和表演结合起来,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创造,把一切胆小、害羞、自卑一扫而光。
2、复习歌曲《铃儿响叮当》
要成熟练背唱,富有表情,合唱和谐。
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设计力度的变化,造成雪橇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情景。教师可加一前奏,提示速度和力度。如:
3、分小组为第二乐段配上打击乐器
请学生思考、探索:选用哪些课堂打击乐器,用什么乐器来主奏表现“叮叮当”的铃声,如何表现雪橇渐渐远去的效果,各个乐器采用什么节奏,主要的节奏型是什么等。
抽查几个小组,教师弹琴(第二乐段),学生配以打击乐器,师生共同评价。
4、用课堂乐器演奏第二乐段
从技术上来看是不难的,难的是调。这首歌应采用1=D,但竖笛难以吹奏,口琴无法吹奏,只有口风琴可以。如改成1=F,竖笛只要学会b7就用吹奏,口琴仍不能,但唱起来调略嫌高,最后一个ⅰ可能上不去。
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l=C来吹奏,虽然唱时歌声会沉闷许多,但这是一个两全的方法,而且学生边喝边奏边演其热烈的气氛将会弥补定调过低的缺陷。
5、分小组设计表演动作
学生有的扮演拉雪橇的小马,有的扮演坐在雪橇上的儿童,他们都戴着富有童话色彩的头饰,有的手中还抱着布绒玩具或拿着气球,要设计好马如何拉,儿童们如何雀跃欢呼,还要注意设计好“雪橇”的行进路线。
抽几个小组当众表演。
几个小组共同表演(注意各个“雪橇”不能撞车)
6、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伴奏(课堂乐器和打击乐器),部分学生表演,掀起高潮,但要注意防学生因情绪兴奋而使歌声喊叫,要引导学生做到情绪热烈,歌声优美。
教学反思: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用打击乐器伴奏是有创造性。
教学内容:听《北京的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使其了解歌曲的京剧唱腔特点,感受歌曲的情绪。
2、通过聆听歌曲中对北京的千姿百态的桥的歌唱,感受北京及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桥对促进北京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特点,难点。
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学生聆听歌曲《北京的桥》,感受师:大家都见过很多的桥,有的桥曲曲弯弯,有的桥傲然挺拔。桥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充满智慧的人民在河流的两岸、崎岖山路的两旁建造桥,方便人们的生活。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能给人们一定的想象,所以它经常成为文学家、画家和音乐家描绘、表现的对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作品中的桥。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音乐作品《北京的桥》。听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北京有一大特点,就是桥很多,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桥呢?
生:十七孔桥、金水桥、三元桥„„
师生共同交流。
金鳌玉栋:鳌是大龟的意思,栋是虹的意思。古代有很多的建筑都雕刻着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福兽,像狮子、龙、龟等。金鳌就是金龟的意思。十七孔桥: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它有十七个圆形的拱,也叫十七拱桥„„ 师:同学们,第一段歌唱的桥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段歌唱的桥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桥。
师:是啊。歌曲的第一段唱了北京古老的桥,而第二段歌唱的就是北京现代的桥了。那么,北京现代的桥有哪些?
生:三元桥、安贞桥„„
师:北京的桥真是太美了,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北京的桥?(教师播放课件:
北京桥的图片)师:简单了解了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你听一听,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歌曲分为几部分? 生:可以分为两部分。
师:对,那这两部分的音乐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部分是叙述性的,用亲切的语气告诉我们北京有什么桥。它像说话一样,歌词让我们听得很清楚,采用了说唱的形式,就好像说着不过瘾,干脆把它唱出来。第二部分是抒情的,抒发歌者对北京的桥的赞美之情和对家乡的无限
热爱。
师:同学们,这么好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一展我们的歌喉,唱一唱啊?
学生哼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师:歌曲在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风格? 生:像唱大戏一样。具有戏曲风格„„
师:对,这首歌曲运用了民族调式,借鉴京剧唱腔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北京千姿百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歌曲从古老的桥唱到现代的桥,一座座桥带着我们走向未来。
(二)《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下面听听这首歌曲,它唱的又是什么地方的桥呢?
教师播放歌曲《桥》。
生:水乡的桥。
师:对,歌曲描绘了水乡的桥的特点,那么水乡的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
师:对,知道我国的水乡在什么地方吗?在江南杭州、苏州一带,那里的水多、桥也多。而且那里的桥多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窄小的河道上修建的桥也是千姿百态的,把陆地、河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儿的小桥大多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拱桥,不像我们现在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桥那样雄伟壮观,但却另具一番超然脱俗的自然美。歌曲以说话的语气、长短不一的节奏和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
乡小桥的特点。
师:想不想看看水乡的小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播放课件:水乡桥的图片)
师:复听歌曲的第二部分还是描写桥的吗?歌唱了什么?
生:“愿做桥一座”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愿与故乡长相厮守的心愿。师:对,作曲家在第二部分描写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愿像一座桥一样默默无闻地伫立在那儿,为人民服务不求索取和回报,贡献自己的一生。一句话道出歌曲的主题,游子对故乡梦迁魂绕的思念,愿与故乡长相厮守的心愿。
四、听听想想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和《桥》这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你觉得这两首歌曲,哪一首更像是北方的音乐?哪一首更像是南方的音乐?为什么?
生:《北京的桥》是北方的音乐;《桥》是南方的音乐。
师:对,南方的音乐一般比较细腻,委婉流畅。《北京的桥》有一种京味十足的戏曲风格,表现了北方人的豪爽性格。提高:学生根据家乡的桥的知识创编《金州的桥》。结束课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宜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8课时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组织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
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
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 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0、它们会生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实验步骤:
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
②
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③
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少数学生不听老师的招呼和口令以致耽误了不少的学习时间。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必须加强,对于不听课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必须加以严格的制裁,以便能够更好维持良好的上课秩序。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学生准备: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师板书:
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严格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提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达交流----知识运用。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
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严格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其中就会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第四单元复习课(3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4、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5、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课时分配:3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复习阶段。首先我们一起复习有关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1.根据问题提纲进行复习《热的传递》。1)出示问题提纲。学生自己复习。学生根据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
同学们,我已将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2)检查复习情况
下面我们就你们的复习效果检查一下。教师指名进行提问检查。
3)在提问中,发现的不足进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根据提问情况进行复习。老师随机进行检查。
第二课时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集锦 73.怎样使用酒精灯?答: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打开再盖上。
74.什么叫热的良导体?举例说明。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银、铜、铁、铝。
75.什么叫热的不良导体?举例说明。答: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例如:塑料,木材、毛皮、棉花、泡沫。76.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答:用毛线织一个套,套在杯子上。
77.为什么锅体用金属做,锅把用木头做。答: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做成锅体传热快,饭熟得快。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做成锅把,传热慢,不烫手。
78.水变热了,为什么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答:虽然瓶颈部分水变热了,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也不能对流,下面的水温度还很低。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79.热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每一种的含义是什么?答: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做传导。液体或气体中较热的部分和较冷的部分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叫对流。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
80.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答:暖气片附近的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过来补充,形成了冷热气体的相互流动,从而使房间变暖。81.在加热冷粥时怎样使粥惹得更快?答:用勺子不停地搅拌。这样可以加快对流。
82.什么叫辐射?举例说明。答: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太阳的热是以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83.热在固体、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各是以什么方式传热的?答:热在固体中是以(传导)方式传递的。在液体和气体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在真空中是以(辐射)方式传递的
84.棉被、棉衣会生热吗?为什么会感到暖和?答:棉衣、棉被不会生热。因为棉被、棉衣里面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而具有保温性能。85.为什么穿皮大衣能保暖?答:因为皮大衣的皮隔风不导热,皮大衣的毛里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也不易传热,所以穿皮大衣能保暖。
86.夏天,为什么给冰糕箱子盖上棉被?答:因为棉被里有很多孔隙,里面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热进入箱内。
87.两块冰糕,一块裸放,一块用毛巾包住,哪一块融化的快?答:裸放那块的融化得快,因为它直接吸收热量。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冰糕吸收热量,所以另一块融化的慢。
88.棉花会生热吗?设计实验证明。答:先读出温度计的度数。然后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用橡皮筋扎紧。过一段时间,温度并没有上升。
89.颜色的深浅与吸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答:颜色越深,物体吸收的辐射热越多。
90.夏天,冬天各应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夏天应穿浅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浅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少,感到凉快。冬天应穿深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深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多,感到暖和。91.冬天,有雪的路面上为什么撒煤渣?答:因为煤渣是深色的,吸收的辐射热多,能使积雪很快融化。
92.冬天下雪后,脏雪和干净的雪哪种融解的快,为什么?答:脏雪
融解得快。因为脏雪颜色深,吸收的辐射热多,所以融化得快。
93.说出“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科学道理?答:冬天下三场雪,麦盖三层被,来年小麦一定大丰收。这是因为:1.雪是白色的,散发地热慢;2.雪里面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不易传地热。3.雪可以冻死农作物害虫。4.第二年春天雪融化了,雪水滋润麦苗。
94.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答: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集热器)(循环管道)和(水箱)组成。95.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使水变热的?答:集热器里的水受热后温度上升,体积膨胀,重量变轻而上升。下部的冷水过来补充,这样不断地对流循环,水就慢慢地变热了。96.太阳能的集热器有什么作用?答:太阳能的(集热器)是接受太阳辐射并传递热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第三课时
一、填空:
1、热在水中主要是以()的方式传递的。
2、黑深色的物体比白浅色的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3、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和()等组成。()是接受太阳辐射热并传递热量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4、夏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
5、不管什么物体,传热越快越对人们有利。()
6、在有暖气的屋内点燃香的时候,香烟飘动的方向是向着暖气片的方向。()
7、保温材料不能永远保持热量不散失。()
8、用棉被把冰糕包起来,冰糕会融化的更快。()
9、物体与光线垂直,吸收的太阳能多。()
10、太阳能热水器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二、判断
1、所有的物体都能传热。()
2、越不容易传热的材料保温效果越好。()
3、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三、选择
1、传热能力最强的是()。A、铜 B、水 C、空气 D、玻璃
2、冬天穿棉衣晒棉被是因为棉花能()。A、生热 B、保温
3、太阳能热水器水温升高最快的是()。A、斜放 B、直放 C、平放
4、在研究棉花是否能保温的实验中,不同条件是(A、一个包棉花,另一个不包棉花 B、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C、一个包棉花,一个包毛皮
5、夏天用()遮阳伞效果好。A、黑色 B、红色 C、白色
四、简答题
1、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2、写出一些热的不良导体。
3、写出一些热的良导体。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五、实验回顾
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间加热铜片,观察蜡融化的方向。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