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

时间:2019-05-12 16: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

第一篇: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

高校教师培训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考试试题

1、()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教学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A、教学设计

B、C、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

D、教学策略

2、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媒体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该原理属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中的()。A、优选决策原理

B、要素分析原理

C、目标控制原理

D、反馈评价原理

3、对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对系统性质、功能、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进行研究,而把次要因素忽略;该原理属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中的()。

A、优选决策原理

B、目标控制原理 C、要素分析原理

D、反馈评价原理

4、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对各种待选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从中选取最佳的策略;该原理属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中的()。A、目标控制原理

B、要素分析原理

C、优选决策原理

D、反馈评价原理

5、利用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修改;该原理属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中的()。A、目标控制原理

B、要素分析原理

C、优选决策原理

D、反馈评价原理

6、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不包括()。A、目标控制原理

B、共同经验原理

C、要素分析原理

D、反馈评价原理

7、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分析学生特征

B、教辅等人员应做的工作

C、确定教学目标

D、进行学习评价

8、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不必考虑的因素是()。A、社会的需要

B、学习者的特征

C、教学过程结构

D、教学的内容

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内容()。

A、言语信息

B、心智技能

C、教学过程结构

D、认知策略

10、()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是学生在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内部的”行为的策略。这一策略影响和支配学生的选择,并激活了个体的内部机能。

A、教学设计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教学媒体

11、基于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型,学习者内在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不属于准备学习阶段的过程是()。

A、注意

B、期待

C、强化

D、检索

12、基于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型,学习者内在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不属于形成与获得学习阶段的过程是()。

A、选择性知觉

B、检索与反应

C、检索

D、强化

13、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是解决如何进行教,如何引导学的问题。

A、教学设计

B、教学目标

C、教学媒体

D、教学策略

14、基于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型,学习者内在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九种不同的教学事件,其中不属于准备学习阶段的教学事件是()。

A、唤起注意

B、传递目标 C、引导学习

D、激起回忆

15、基于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型,学习者内在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九种不同的教学事件,其中不属于形成与获得学习阶段的教学事件是()。

A、提供刺激

B、引导学习C、给出评价

D、提供反馈

16、精细加工论(Elaboration Theoty)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提出的。A、加涅

B、布鲁姆

C、J.Wey.Chen

D、Charles M.Reigeluth

17、美国北卡莱拉多州立大学的学者()等人从软件工程学的角度提出一个称为“生命周期”的课件设计与制作模式。A、加涅

B、布鲁姆

C、J.Wey.Chen

D、Charles M.Reigeluth

18、应用精细加工理论的方法开发课件,大致有六个步骤,下面不属于精细加工理论开发课件的步骤是()。A、内容的选择与排序

B、选择课件中每部分的支持性内容,同时在每部分中安排好全部内容 C、为使学习者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选择相关策略

D、可行性研究

19、生命周期的课件设计与制作模式由8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要有本阶段的成果,并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要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检查与修正。下面不属于生命周期的课件设计与制作模式组成阶段的是()。A、需求分析 B、可行性研究 C、需要性分析

D、选择复习策略

20、了解教学的需求,了解学习者的状态,确定课件主体、类型和风格,完成对课件的整体规划,是课堂教学课件开发模式的()步骤。A、需求分析 B、课件的教学设计 C、媒体素材制作

D、课件编辑合成

21、设定课件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课件的知识流程和教学策略做出具体的安排,写出文字脚本、图形、美工草案等,完成制作的总体方案,是课堂教学课件开发模式的()步骤。A、需求分析 B、课件的教学设计 C、媒体素材制作

D、课件编辑合成

22、依据脚本和草案制作各种媒体素材,是课堂教学课件开发模式的()步骤。A、需求分析 B、课件的教学设计 C、媒体素材制作

D、课件编辑合成

23、将多媒体素材按教学设计的整体方案进行编辑链接,产生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课件开发模式()步骤。A、需求分析 B、课件的教学设计 C、媒体素材制作

D、课件编辑合成

24、在教学中使用,请专家评估,修改完善,是课堂教学课件开发模式的()步骤。A、试验与评价 B、课件的教学设计 C、媒体素材制作

D、课件编辑合成

25、()是一个信息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之间的连接。A、超文本

B、节点 C、链

D、教学设计

26、学生按顺序接受信息。从上一帧到下一帧,是一个事先设置好的序列;这样的课件组织结构类型是()。

A、线性结构

B、树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复合结构

27、学生是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形式展开学习活动的,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关系形成;这样的课件组织结构类型是()。

A、线性结构

B、树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复合结构

28、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预置路径的约束,也就是超文本结构;这样的课件组织结构类型是()。

A、线性结构

B、树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复合结构

29、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进行,但同时又受主流信息的线性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这样的课件组织结构类型是()。A、线性结构

B、树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复合结构

30、多媒体课件所传递的信息有两类:交互控制类信息和教学内容信息。控制类信息的表达方式有()。A、文本

B、图形

C、菜单

D、图像

1、A

2、C

3、C

4、C

5、D

6、B

7、B

8、C

9、C

10、C

11、C

12、C

13、D

14、C

15、C

16、D

17、C

18、D

19、D 20、A

21、B

22、C

23、D

24、A

25、C

26、A

27、B

28、C

29、D 30、C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试题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试题(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2. 简述高校法人的性质和特征?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二、论述题(30分)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试述高校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40分)

1996年2月29日,北京某大学本科生田某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因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虽未发现田某有偷看纸条的行为,但还是当即停止了田某的考试并上报学校。学校根据校发(1994)年第068号《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第3条第5项关于“夹带者,包括写在手上等作弊行为者”的规定,认定田某的行为是考试作弊,根据第l条“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定,对田某作出“按退学处理”的决定。但田某未收到正式通知,该退学处理决定并未得到实际执行。在以后的两年间,田某仍以该校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继续缴纳学费,适用学校的各种设施,享受学校补助金,修完了所有学分并完成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临毕业时,学校通知田某所在院系,田某不能毕业,不发给其毕业证、学位证及派遣证,理由是田某已被退学。田某不服,认为学校学校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学校履行发放毕业证、学位证及派遣证的职责。

要求:

1.本案例中北京某大学违反什么法律或相关规定?(5分)2.被告北京某大学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5分)

3.通过该案例,学校、教师或学生应得到哪些启示?(30分)(该题重点谈得到的启示)

2012年辽宁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B卷)

一、请叙述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及其修改的情况。(20分)

二、有些大学新生入学后发现,许多同学的高考成绩都比自己高,原来在高中时的学习优越感消失,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或失去了学习目标。请问您如何帮助这类大学新生转变心态,确立新的学习目标?(20分)

三、某大学生在体操课上认真观摩教师做出的每个示范动作并要求教师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遇到高难动作还要求教师重复示范。请问这位大学生的要求是否合适?为什么?他的学习符合什么学习理论?(20分)

四、某大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下课就问老师;当他了解到多数同学听不懂的地方时就要求教师重讲。请问这位大学生的做法是否有些过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做法有理论根据吗?(20分)

五、某大学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讲解的内容与幻灯片上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一模一样;有些幻灯片还配有与文本内容不相关的人物照片或图案。请问这位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适?为什么?怎样设计合理?(20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试题(A卷)

一、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怎样做才能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2.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做?

二、资料分析题:(40分)

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爹”的邵春亮

1935年出生的邵春亮,是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二十多年来,带过新疆、内蒙等边疆各地13个民族的千余名学生,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爹”。以他出色的教学水平及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冬,他每天凌晨,从学校南山的家里准时来到北山学生宿舍,叫醒学生去跑步;每天中午,到学校清真食堂与学生们同桌共进午餐,边吃边交谈;每天夜晚,坚持跟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直到熄灯才离开。每逢年节必请同学们来家享用“免费的午餐”;每个新年都给学生们写贺年卡。

蒙古族一学生踢足球,不小心左臂摔成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他整整陪护了10天。他每天早起,煮了鸡蛋和嫩苞米,在六点前赶到医院,给学生洗脸、擦身、打饭,一直忙到大夫查房,再赶紧往家里跑,照顾他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吃早饭。同室的病友都羡慕说:“你父亲真好!”,“哪里!那是我老师!也是我老爹!”学生自豪地回答。

维吾尔族一学生在非典肆虐期间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校医院诊断为肺炎,留院观察治疗。他连续7天到医院陪伴他。学生事后才知道,自己住院期间,邵老师的老伴刚去世,他是忍受着自己内心的巨大痛苦,来精心照料自己的。每逢提起这件事,学生的双眼都是红红的,“我如果不成才,怎么能对得起邵老师!”

邵老师专业教学水平也同样出色。为了弥补担任班主任占用的时间,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假期、休息日进行备课、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相关科研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他教的《电路原理》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你是怎样评价邵老师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高等教育学试题(B卷)

一、论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25分)

二、论述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25分)

三、什么是教案?根据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以你教授的学科或专业(单元或章节)为例,撰写一份700到800字的教案。(50分)

第三篇: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题和参考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题和参考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闭卷——4道概念题4道简答题

概念题:

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教学目标

群体定义和类型

最优计划理论

简答题: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分类

开卷——4道论述题

从高校教师的义务理解高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心理健康

经验:只复习大纲的每章要点还不够,有些题目不在上面。下面这个参考资料相对最全。

1、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P6)、研究原则(P12)、研究方法(P13)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5、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蒙境和自由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P

2完整教学过程的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设计课程

5、教学

6、评定

心理学在教学中作用:在教学各环节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7、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58、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心理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 P28-30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P233、心理发展P174、情绪情感的分类:

1、原始情绪:1)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4)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2)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4)挫折,是指在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P39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P61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的学习分类 P40-

41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练习与强化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指引,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

•(1)、布鲁纳的知发现学习学习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布鲁纳强调培养学生下列几种形式的内部学习动机:

•从加快了的认识和理解中获得满足(成果促进)

•发挥个人全部心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潜能动机)

•正在发展 的兴趣和专注(求知欲)

•从与其他人的一致中获得满足(认同欲)

•从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优势中得到满足(高级认同欲)

•对个人能力和成就的感觉(成就欲)

•与其他人一起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共同操作的迫切需要,或满足他人需求后的喜悦(互惠欲)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技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的基础上的联系。

•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和动物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倾向性,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新的学习需要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发生的途径,在原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间接发生的途径,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途径是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教学;利用间接途径是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概念 P66,分类P69-70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P8

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倒“U”曲线或抛物线——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任务容易,最佳激起

水平较高(增加难度);任务适度,最佳激起水平适度(最佳水平);任务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降低难度)

6、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于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以强化,评定分数时可以稍稍防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批评指责。

7、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既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人物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一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6、自我效能理论

9、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学习迁移P85、学习迁移的类型 P85、学习迁移的作用 P87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P89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P96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P99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

1、意识、自我、自我意识的含义: P103-1042、什么是自我教育? P1143、自我意识的结构P104,成熟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P105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P110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P111;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P112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P1151、群体 P1192、社会助长P1203、从众(从众心理)P121、积极和消极作用P121、影响因素 P122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P129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130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P1321、健康新概念

2、心理健康的概念P13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37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P1396、心理咨询的方式、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 P150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P158-163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

3、教师的教育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

5、师爱的涵义。指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其本职工作的浓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

6、师爱的特征。

1.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职业。职业活动的对象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否则这种教育就无法进行和维持。2.师爱的原则性。师爱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情感,它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需要。所以,师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宠爱。3.师爱的广博性。师爱是博大无私的,对学生来说,师爱是一种真正的“博爱”。它表现为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 ;2.感化功能,师爱的感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3.调节功能

4.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 A、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

B、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C、让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地使用自己的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

D、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E、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8、短时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效度和信度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度的教学结果,包括知识方面,心理方面,实际应用等方面。

理解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第四篇:2008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08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叫(D)

A、道德B、性格C、个性D、品德

2.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3.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 倾向的学派(理论)是(B)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学派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

4.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C)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5.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 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D)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学派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

6.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程序等叫做(A)

A.微观设计B.宏观设计C.制订教案D.教学准备

7.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叫做(C)

A.知觉B.想象C.记忆D.认知

8.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 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C)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学派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

9.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 法,叫做(D)

A.发展法B.实验法C.系统法D.观察法

10.能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叫做(D)

A.诱因B.需要C.意志D.动机

11.新知识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这种知识同化形式叫做(B)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接受学习

12.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学习的动机是一种(B)

A.内部动机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认知内驱力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C)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公正阶段

14.比较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应用学者是(D)

A.奥苏伯尔B.皮亚杰C.班杜拉D.布鲁纳

15.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叫做(B)

A.比较B.归因C.概括D.总结

16.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心理学流派是(B)

A.行为主义B.格式塔心理学C.机能主义心理学D.结构主义心理学

17.试误学习最先提出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托尔曼

18.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叫(C)

A.变式学习B.上位学习C.模仿学习D.下位学习

19.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叫做(B)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D.非特殊迁移

20.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叫(D)

A.同化B.定势C.遗忘现象D.高原现象

二、名词解释(举例)(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液态智力--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神经解剖结构。2.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反馈—有机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4.功能固着--是指解决问题时,个人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从而干扰了问题的解决。

5.感觉记忆---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保持时间小于一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其核心。

一般能力也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又称为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二者的关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参考答案:(1)言语信息: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的能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概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

(4)动作技能: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5)态度 :即品行,是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3.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参考答案:(1)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转换,作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从测量的方式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 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3)从心理表征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4)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5)从学习和遗忘的速度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几乎不再遗忘。

4.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参考答案;(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2)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3)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5.简述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参考答案:(1)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的一致性;(2)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3)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4)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4)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5)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6)沟通过程没有受到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6.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及意义

参考答案: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特征符合年龄阶段。意义: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简答即可。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心理学工作者者把20位学生随机分成2组,参加一个摸高试验比赛,看那一组摸得高。A组10位学生,不确定任何目标,由他们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B组10位学生则让他们参加一个摸高活动,并在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给他们制定出比赛的期望高度,如2.5米,2.6米等;然后,鼓励学生们力争达成目标。

(1)实验结束后,统计2组成绩,哪一组可能获胜?分析其获胜的原因。(5分)

(2)这个实验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何在?(5分)

参考答案(1)B组可能获胜。因为合理的期望和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启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指导并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

2.王乐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是比较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试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你认为应该怎样归因为好?(3)教师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不正确。他将考试失败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5分)

(2)他应该把成绩不理想归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从而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成功。(5分)

(2)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有助于教师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学生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5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创新精神可以培养,也可以被扼杀”?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1)因为学生容易受到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当学生有创新意识萌芽时,教师的肯定或否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包括,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幻想等(联系实际)。

第五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准备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高深知识的独特品质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特有内涵。(P33)

高深知识:高深知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严谨的知识概念中的一种程度阐释。也正是因为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至于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简言之,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P34)

高等教育本质: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柳海民《教育原理》将其定义为: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和规定。综合而言,高等教育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P69)

高等教育体制:体制是与制度密切相关的概念。体制是关于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反映着制度的静态的一面。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教育。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各国推进民主政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它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就学权利公平,第二,教育条件公平,第三,教育过程公平,第四,教育结果公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教育公平的实现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当程度上还只是对理想的无限接近。(P109)

教育效率: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置,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切相连。当然,专业的出现也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有着内在关系。(P161)

专业培养目标:任何一个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作为专业的灵魂,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专业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对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P168)

专业划分: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P170)

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P40)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P43)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P44)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P44)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P44)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深受各地域文化历史的内在影响。在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大学、中部大学和西部大学。(P44)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角度来看,它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由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客观结构以及作用方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的确立和完善,人们对于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作为一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功能并非是绝对积极的,正向的,也会有某些负向功能的产生。(P56)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大学的职能与一定的社会需要直接相关,包含一定的社会期待或预期的目的性。(P63)

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郑金洲《教育通论》中

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P71)

贡献的大小。通常教育效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的有效利用程度,二是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对高等教育而言,(P111-112)

学术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学校承担着人类社会知识生高等学校教师:指受过专门训练,在高等学校中对教育教产与再生产的任务,其中也包含着对知识活动进行管理的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负有职业责任的人。高等学校教重要使命。知识管理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相应的高等学师的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校在内部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上也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从静态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教师专和特色。自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制度经历了重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真正成为一个专业,高等学校教师要的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P76)

成为专业人员,像律师、医生等那样作为一种专业得到社通才教育:是指培养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会的普遍认同。从动态角度来看,所谓高等学校教师专业较宽的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来说,按照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属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做出有效的安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另外,它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还以极为发达和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学校学生: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接受专科教育的学生)英才教育:从量的角度来看,按照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和本科生,有时也包括研究生。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未达到适龄人口的15%,即属高等学校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有广、狭两种含英才教育阶段。马丁·特罗又指出,英才型阶段大学一般义之分。广义的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是2000~3000人的“共同体“。从质的角度来看,英才教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育是指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促进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狭义的高等学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校学生学习是指高等学校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人才的教育。其衡量尺度为,是否传授高深的学问,是否智能的过程。

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

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径,手段和方法。它与“教法”、“教学方法”两个概念既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与能力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教法对学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科学教育包括用,优良的教法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提高学习质四个方面:即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量。其次,教法也要受到学法的制约。

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专业:专业是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是一个常用的教育术语。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是高等学校的特点之一。合理设置专业是高等学校顺性达情,和谐发展,强调天性、个性及人格尊严,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社会效人文教育的核心与精髓。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果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专业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的出现不仅以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为前提,而且与自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

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密

专业调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宏观的专业划分、专业结构的调整;其

二、微观的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一般认为,专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宏观的方面,而专业内部要素的调整则属于专业建设的范围。进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的专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是适应经济体制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P172-173)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次。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高等学校中专业结构的状况是该区域教育系统功能的反映。专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即在高等学校中设置哪些从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单位。(P172)

高等学校课程: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各种活动的总和。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内的,又指课外的。狭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这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高等学校课程主要是指列入教学计划中的科目(或学科),或者指一门学科,或者指一组学科,或者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学科,即所有学科的总和。第二、高等学校课程作为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体系,不仅包括学科体系,而且也包括其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P185-186)

学年制:学年制是学生按学年计划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又称学年学时制。其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课程多,学生负担重,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189)

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蔡元培。学分制的优势是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因材施教;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扩大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面。(P189-190)

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方面吸取了学年制的优点,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性;一方面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特

点,开设较多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学年学分制是按固定学期开设课程的,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很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不明显,其原因还是学生必须按课表的安排在指定教室听指定老师的讲课,从而完成必修课、限选课的学习。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也受到了局限。(P190)

教学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方法。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教与学构成了教学方法体系中两个矛盾的侧面。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学方法体系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P215)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因而它对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P215)简答、论述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夏商(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博采各国之所长,逐步面向世界。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百余年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以强调本国情形的特殊性而拒绝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以标榜追赶世界潮流为借口而置本国国情于不顾,这是动的边界。最后,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P38-39)

试论述高等教育的本质。

答: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某一种专门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规定着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方向,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P191)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以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定了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因而教学大纲是编写或选用教材,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质量评估的依据。它对稳定教学秩序,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P193)

教材:高等学校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标准,也是高等学校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材一般分统编和自编两类。(P195)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6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P197-198)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从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看,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教与学的多种矛盾。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原则。教学原则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P210)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按其本意,不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周)、形成(春秋战国),制度完备(两汉)、发展(唐宋)、我们总结百余年历史所应记取的深刻教训。(P1-6)衰落(元明清)等几个阶段。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情形你对山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基本认识?

较为特殊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官学与私学答: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是多年来山西省高共生。第二,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第三,鲜明的等级等教育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做法。实践证明,其指导思性。第四,崇尚自学讨论。(古代之所以崇尚自学、讨论的想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显著的。第一,实施方法,一是因为当时大学生多、教师少,只好在上大课的了高等教育“10116”工程:即建设10个重点学科、11个基础上自学、讨论;二是书院受束缚较少,师生可以自由重点研究所、6个重点实验室。第二,实施了高等教育“四地发表学术见解;三是当时名师大儒的治学思想一般强调重工程”。所谓“四重工程”即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学生的自动、自得,因而自学、讨论的方法便是最佳选择。科点、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通(P1-3)

过多年努力,“四重工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第三,实试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施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答:第一、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商周至清末)。第二,高等学校“强校工程”,即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现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期(1862-1894)。1862年成立了京师学;按照明确定位、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要同文馆,1866年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前后,求建设重点学科;根据山西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整合和国内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优化科技资源,联合共管,重点突破,建立山西高校的重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第三,现代高等教育发点研究发展基地;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和展的突进期(1895-1911)。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强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到2006年为止,山西大学被列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为省部共建院校,太原理工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首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期验收,等等,成效显著。(P27-28)——癸卯学制。可以说,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在起步时期是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

以日本为模式的。第四,多元化发展时期(1912-1949)。答: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1912-1927年的十几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经历了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一般性的由取向日本到借鉴德国,再到模仿美国的转换过程。进入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第二,高深知识是专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等教育经验的倾向。但是,在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发表和认可制度。第三,高深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机构相联本走向。第五,全面学习苏联时期(1949-1957)。中华人系。外部的特征基本凸显出了高深知识的性质,但是,还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无法全面展现高深知识的高深内涵,我们有必要从其内部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特征来挖掘其独特的内涵,来诠释“高深”二字的本质。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第一,高深知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第六,首先,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其次,高深知识的获得复归“传统”时期(1958-1977)。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其三,高深知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识的表达形式也是复杂的。第二,高深知识的有序性。第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三,高深知识的变动性。(P36-38)

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有怎样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答:高深知识的独特特征,暗示着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外国的任何“模式”。前提。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或是研究,都离不开高深知这一时期,经历了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识。高等教育传授的是高深知识,培养的是掌握高深知识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人才,所研究的更是高深学问,从这一点上看,离开了则完全是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此时,中国的高等高深知识,高等教育便无法进行。其次,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七,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

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再次,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

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高等教育比之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自由和相对广阔的视野。高等教育应当选择怎样的高深知识成为高等教育活动有秩序的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但也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忽略的环节。高深知识的选择最根本问题在于选择的主体。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主体在与知识的互动中,在对已有知识的积累、批判和发展中为创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在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辐射出创造的灵感和能量。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无法脱离开高深知识而独自空谈的,它渗透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之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和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理想人格,实现着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P40-42)

高等教育结构具体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型:第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第二,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它反映的是社会分工在横向层面上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配置及其比例要求。第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第四,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深受各地域文化历史的内在影响。在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大学、中部大学和西部大学。不同地域和不同数量的地域分布,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的类型分布,加之不同科类的专业分布,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布局结构。第五,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具体来说,指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制度、法规、规定等。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有一些微观的组织结构,如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以及教材结构和队伍结构等,其主要是针对高校个体,以及围绕内部教学所形成的自身的联系方式和构成状态等。(P43-45)

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一种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即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这是较为普遍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多数学者较为认同这一观点。第二种类型,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亦即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第三种类型,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的,即通过高等教育探究高深学问的本质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P57)中必须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具体关注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是否抛开了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专注于自己的象牙之塔,是否认为学术活动就是一种精致的游戏,只是满足个人理智好奇的愿望。“适应性”价值表现在高等教育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全方位的关注上,即满足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的需要,满足他们对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满足他们对理想的生命状态探索的欲望,满足他们对生命境界拓展的欲求,这一切都表现在对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心上。“创造性”价值表现在高等教育对高深知识活动的负责态度上,表现在一种思想的严谨作风上,表现在对生存意志的思考上。(P70-71)

基础知识。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第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是一种误解。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才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才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才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才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才教育。(P84-85)

如何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答:第一,速度要适中。第二,以内涵发展为主。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第四,发展终身教育。(P96-97)试述我国实行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的必然性。

答:第一,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二,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第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智选择。(P97-9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答: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答: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可以看做是本体功能的衍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不断演绎,但是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它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现代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即社会公平、公正精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它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愈快,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愈高,这一功能愈突出。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它包含多种含义:其一,文化传承和传播。其二,文化选择。高等教育所选择的文化一般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其三,文化的批判。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功能。(P61-63)

大学职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答:

(一)纽曼式单职能大学。

(二)洪堡式双职能大学。

(三)范·海斯三位一体大学。

(四)克尔式巨型大学。(P64-65)试述大学职能的整合。

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的职能也需要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重新的平衡与整合。

(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之间的整合应从文化意义上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应当从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出发,凝铸大学职能活动的观念模式,形成整体认同感和普遍的行为方式。

(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和走向。尽管二者密不可分,但是仍需要对其进行时代的整合与创新。在时代的变革中,大学的科学研究应当跳出单纯的利益局限,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价值准则为核心,以科学研究自身的严密、严谨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深入的服务,引导社会的前瞻性发展。(P65-66)高等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答: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以问责性、适切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的关照。“问责性”价值是高等教育对民族国家发展责任主动承担的表示。“适切性”价值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责任的表达,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在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怎样实现创新?

答:

(一)整合论:一种流行的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整合论对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对过度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制度应着力于以下方面创新。第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具有矫正和弥补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其二是学生选课的功利取向问题。其原则。第二,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三是资源不足问题。要克服以上的难题,我们就需要提出度创新的突破口。第三,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新的解决之道。个人认为,适切的解决之道是高等教育人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通”第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标准是什么?“专”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本来就是说不创新的保障。总体看来,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不能一蹴而清,也不需要说清的问题。没有这个讨论,教育改革会进就,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努力,除了政府、高校这两大主体展得更快些。因此,我们在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与发外,市场的作用、社会的中介组织与机构等都是高等教育展中提倡唯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多样制度创新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化模式之路。有学者根据专才与通才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展开赘述,唯有多方面的协同,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创一个“T型人才”的概念。所谓“T型人才”,就是通才与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才能为不断创新的制度赢得生存和专才的结合。也有学者提出了“X型人才”的新概念。其发展的有利空间,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一个含义,是系统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P79-81)

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和学术制度的发展特征如何,怎结合部。“T型人才”或“X型人才”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 样化的表现。因才,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专才教答:

育模式,抑或通才教育模式;还是采取以专才教育模式为通才教育的特征。

主,通才教育模式为辅;反之以通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答:概括起来,通才教育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为辅,或者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整合,必须从现有国情,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区情出发来选择。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尚属于追赶性经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种复杂、深刻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内容的普泛性。通(P88-90)

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简述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两种模式。

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答: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互交叉、渗透、融合。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通才教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博通类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型的课程,开设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讲座,举办专题学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术讨论会等。(P84)私立大学,但在“赠地运动”之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起专才教育的特征。

来。特别是二战后,美国通过“开放入学”来实现高等教答:第一,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学科、专业进行的,培育的扩展,即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继续上养的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教学内大学的机会。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相当的应用性。第三,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日本的高等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比较快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原来私立大学的力量较弱,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P84)政府长期采取不扶持态度。直到二战后,特别是到了196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年左右,日本的适龄人口(18岁左右)到了高峰期。人们答: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非常强烈,再加上日本在这个时期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所谓的专才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在这种与通才实际上只有程度之别,而无质的差异。不是通才的形势下,日本的私立高校迅速发展。目前,日本大学的在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校生人数中,私立大学占76%。(P96-97)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得以完善和发展。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已严重妨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道路,必须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

(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P103-10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所以是能够整合的,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密切相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一)两者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

(二)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两者互根互用。二者的互根互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第二,人文对科学发生着重要作用。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取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P104-10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整理地不好)

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在于指导思想与方法,对于同一学科内容的教育,当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时,便是不同的教育。所有教育都既有人文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区别只在于人文含量与科学含量的不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同一种教育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活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将教育绝对地区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只会把二者引入歧途。(P101-103)

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答: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力图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人文和科学两大教育内容的融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

(三)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

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

(四)建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这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实行创新教育,其次是创建校园文化。(P106-107)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答:二者存在如下的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首先,把资源适当集中,必然要减少入学机会,这从根本上说不符合公平的精神。其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是很可靠的,即不一定是平等的;有幸进入高等学校的人,要根据社会需要接受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教育,这又加剧了不平等。再次,从宏观上分析,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要求识或认识的程度如何,高等教育质量本身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是评价者从自身个性化的标准出发而加以判断的。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个性化标准的符合程度。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性。但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是无条件、必然地存在着的,不会因认识判断时的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导致达到或达不到满足需要的程度。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绝对性。第三,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高等教育质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高等教育满建立一种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得教育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这一点,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发展。二是公平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对范畴。(P112-113)

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答: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P115)

★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第二,发展学生的智能。第三,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第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科研方法。除此之外,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各项任务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其中任何一项都将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P204-206)何谓高等教育质量?

答: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很难对高等教育质量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在我们看来,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水平高低和优劣程度,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实践活动的质量,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应体现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第三,高等教育质量应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根据以上三方面认识,我们可以给高等教育质量下这样一个定义: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这种程度既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程度,也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体现程度。(P231-232)

★ 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其多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的,高等教育质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具有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必然带有主观性。无论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是否认

足有关各方需要程度的总体印象,是一种清晰的“模糊”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抽象性认识。但高等教育质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这种抽象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以可以简单逐层还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维度的某个具体的载体。这说明高等教育质量在具有抽象性的同时也蕴含着具体性,是二者的统一。第四,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个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期望是不一样的。作为这种需求与期望的反映,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存在着差异性。同时,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同一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空间性。(P234-235)4

下载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培训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A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精选)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试题总结 心理学考试提纲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

    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试题

    2013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高等教育民主化 2高等教育结构 3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4大学教学方法 二简答40分 1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2008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姓名:班别:学号: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把题号和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册上) l、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

    2016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在线练习

    1. 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精确估计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单选题] * 分值:1 您的回答为:C、因子分析正确答案为:B、结构方程建模法 2. 在中,要能准确清晰地......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业考试道德考试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考试模拟试题二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涂在专用答题卡上。(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 分) 1、道德是由一定......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D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