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样例5)

时间:2019-05-12 16: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篇: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10-09

为贯彻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精神,加快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为导向,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为主要任务,坚持应用驱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应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三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到2017年,全校实现各级各类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应用需求,教室网络出口宽带不小于4M,全校出口不小于500M。学校普通课堂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达98% 以上。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学校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级课堂教学全覆盖。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逐步使所有教师及大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构建具备链接国家和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平台。在自治区平台框架下,依照国家标准和自治区级技术规范,结合本校实际完成具备与国家和广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条件,与自治区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全校教育网络应用身份统一认证,形成标准一致、分级部署、分层管理的全校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增强教师网络教学教研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全校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各二级学院宽带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全面覆盖,构建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到2017年,全校各级各类建筑楼宇实验室全部接入互联网,接入带宽达30M以上;教学点接入网络宽带达4M以上。实现全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配置多媒体教学室达到98%;加快计算机机房配置的步伐,到2017年,计算机生机比达5:1,计算机师机比达1:1;学校配置有自动录播教室。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等教育“云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免费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等服务。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构建贺州学院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架构,确保与国家和广西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无缝链接,到2017年,建设覆盖全校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网站。将全校的各类资源优选出来,充实到具有本地特色的“贺州学院教学资源库”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师讲堂”、“优秀课例展示”、“优质课比赛”等教学活动,不断充实本地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免费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支持贺州市农村偏远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升。2016年,重点推进学校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丰富的学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并将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推送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实现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使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合作交流的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技术人员设计和开发、应用管理、安全防范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新的培训机制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级教育技术培训者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到2017年,完成全校所有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教学应用评比活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学校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化应用,使实现“校校通”学校的绝大部分班级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加强学校校本资源建设,采取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晒课等多种形式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应用。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生成性资源汇集和共享机制,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授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

通过“人人通”建设,加强名师对全校教师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开展教师 研修,发表教师教研文章、教学感言、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使之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思想交流、业务交流、情感交流的阵地,成为广大教师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创新,成为教学科研部门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重要途径。

四、保障措施

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业务指导,狠抓督导落实。要结合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作,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项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社会等方面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市场投入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健全岗位设置,充实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成果认定办法,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二级单位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积极引进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按照市 场运行机制,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考核机制。学校高层参与信息化建设顶层规划设计,并定期督查学校信息化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和质量安全等情况,确保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质量,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纳入年度工作督导考核内容,严格标准、科学评估。

Mail to : gxjyxtb@163.com

第二篇: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定********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为指针,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六项建设任务,积极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以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强力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完成网络硬件支撑平台升级,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动数字化校园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为指针,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在建设中研究,在应用中发展,总结经验,创建模式,推进信息化在全校全方位工作的实践,为全省信息化工作做贡献。

二、建设目标 实现硬件支撑系统升级,完成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完善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制订保障政策。建设完善的分学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一支熟悉信息技术、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人才队伍;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管理方式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提高全校师生员工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全校全方位工作的应用。

三、建设任务

以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建设和应用为核心,按照全省信息化统一规划,升级网络硬件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校园网络平台

2013年通过对网络设备升级,出口带宽增至300M,使我校网络硬件平台保有至少5年的先进性。更新影响系统运行的设备,建立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在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建立学生查询、使用信息终端。建立互联互通的安保系统,实现全校各个电子系统的无缝连接。及时更换教师用计算机终端,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

更新并投入使用有线电视网,完善校园电视台建设包括演播厅、非线性编辑、硬盘播放、媒资管理、数字网关等项目,集演、编、播、管于一体的满足中学校园需要的电视台,实现校园网内网络传播,更好地为我校教育教学服务。在2013年7月前基本完成硬件职称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

(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

1、建立具有*****中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将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研发团队,按章节建设高中学段的教学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教学课件等),推出一批重点章节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视频资源。

2、建立*****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有的课程被学生称为*****中学的百家讲坛。学校将把这些优秀课程的教材、教案、课堂视频等资源建成专题资源网。

3、建立艺术、技术、体育课程资源。针对一些薄弱学校艺术、技术、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我校将针对这些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建立优秀的课程资源。

4、建立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资源。考虑到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量偏少,而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信息量又过大的问题,我们要在校园内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课外学习和知识拓展资源,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供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上资源建设在2014年4月前完成。

(三)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起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和节约资源的作用。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现阶段已经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基本涵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个人工作、办公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总务管理、科研管理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统计报表并生成相对智能的分析结果,减轻了教职工日常的重复劳动负担,也减少了行政编制岗位。教育信息化系统也悄然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管理关系,即管理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事”为中心。平台已经建立,关键是使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熟练地使用该系统是今后的工作任务。此项工作在2013年初推开。

(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立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专业队伍。

通过引导、培训等方式促进全校师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好的信息素养。建立一支以信息技术人员、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队伍,在建立资源过程中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四、保障措施

1、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

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兼任,副组长由学校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处室主任和教研组长担任。教育信息化工作总负责是****,并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把执行情况作为教师的工作实绩予以考核,定期召开教育信息化专题会议,以便确定任务落实情况。建立一个长效的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教师在相关教育网上发表信息、自己的经验文章、交流的情况,课题研究资料,上公开课等情况,都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评职称、考核等。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好课件、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教师上传资料经审核采用后计发一定数额的稿费。

2、经费保障

学校将根据现有的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情况,制定经费投入计划,每年不少于30万元。

3、组织管理保障

一是制定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考评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各部门落实有关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建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促进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学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评比、展示等活动。四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机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五是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应用机制。由教科研室牵头,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优势,分学科制定落实方案,结合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等形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发展,*****中学已经完成了以上目标中的一部分内容,积累了一些经验,创建了一定模式。作为***教育厅唯一直属高中,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我们要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创建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总结信息化建设新经验,立足学校实际,放眼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其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篇:山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石门口联校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

(2015-2017年)

为加快推进我联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据《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我联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初步信息能力素养并具备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大力打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建立建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坚持应用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育人为本。紧紧围绕推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努力为每一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提供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育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应用驱动、重点突破。紧贴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现实需要,以用促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手段多样化等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鼓励和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重点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深度应用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改革创新相互影响促进。

3.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ww.xiexiebang.com)及学校自行购买、下载的各种电子资源,与课程及学生实际进行整合。在学校内部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在统筹整合现有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原创性资源开发,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实现全联校范围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各类教育有序衔接、协调发展。

4.搭建平台、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上级提供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平台,督促全体校长、教师认真进行网上学习,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完成市县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所有学校实现满足教育管理需要的宽带接入、课堂教学可便捷享有优质网络资源、90%教师和所有三年级以上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备课及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融合发展,师生信息化素养显著增强,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基本信息、师生信息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融合运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1.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2015年底,所有下属小学(含教学点)8人全部实现数字资源配备全覆盖,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到2017年,所有下属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依托空间开展研修活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自主备课、学习。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队伍和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3.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到2017年,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配齐配足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有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全部在职公办教师具有初级以上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浓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四、主要任务

1.实施小学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实现在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使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推进资源共享“学科通”工作。

2.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应用

所有下属小学(含教学点)8人全部实现数字资源配备全覆盖。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依托空间开展研修活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自主备课、学习。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推进信息化深入应用

开展信息化专项培训,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对教师教学研修方式、师生交流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及时总结经验,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规范和评价机制,将信息化应用水平列入学校考核内容。

五、推进目标

2015--2016学年,实现下属小学百兆进校园,教学点十兆进校园;所有在职老师及三至五年级学生开通阳泉教育云平台学习空间;对骨干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培训及使用阳泉教育云平台进行研修、备课、网上教学培训。

2016--2017学年,开展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参加201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完成市县微课任务;参与并完成阳泉云平台微课建设工程;组织微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心小学及示范小学三至五年级师生开展利用空间学习研修课题研究。

2017--2018学年,开展教育信息化学校系列展评总结活动;建设校校通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研究;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建立具备网络条件下的班级学习环境。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小学校长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规划,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积极主动、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2、营造良好氛围。各小学校长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力度,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在发展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要履职尽责,鼓励支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3.经费保障。各小学校长要在每年的公用经费中列出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研修与外出培训。

石门口联校 2015年9月

第四篇: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

为推进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结合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需求引导、应用驱动、统筹推进、融合创新的总体思路,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服务模式,更好支撑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统筹业务需求,科学规划建设内容,合理设计总体框架,构建服务全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深度融合。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深层次融合。

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业态,建立与北京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北京教育创新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要求,构建新型“互联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新型教育大数据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到2020年实现“两新一融一提升”的工作目标,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建设新型“互联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理念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系统,优化再造业务模型,形成以流程全面贯通为基本要求、以信息实时流动为基本保障、以工作全面协同为基本目标、以业务云端全时运行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育管理平台,支撑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按照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推进教育服务系统建设、整合和创新应用,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手段,以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服务供给模式、以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能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和体验的新型教育服务平台,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北京教育服务新模式。建设新型教育大数据决策支撑体系。汇聚教育管理服务数据资源,集成多元教育数据,融合形成以统一目录体系为统领、以深度关联为特征、以动态更新为根本的北京教育大数据新体系;探索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方面的创新应用,建立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数据驱动管理决策和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大数据应用新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教育大数据建设,形成数据汇聚、深度应用的开放共享新态势。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新途径,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题研究,建立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一批融合创新应用系统、应用基地和应用人才;培育教育信息化和业务融合的新模式、新示范,提升北京教育发展质量。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完善考核机制,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变革,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营造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与环境。

三、实施行动

(一)教育大数据应用行动

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汇聚教育管理服务相关数据资源,集成多元教育数据,分层分级建立教育数据目录体系,形成面向各种教育主题的教育数据集合;制定教育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共享、授权、应用等各环节工作规程;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汇聚;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和大数据的应用服务机制。

开展大数据辅助决策与服务。建立教育大数据综合分析决策系统,围绕北京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分析研究,形成系列模型,有效辅助趋势研判、行政决策、应急管理等工作;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对接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面向相关委办局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教育数据服务。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动 打造全流程教育管理服务。构建精细化、协同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日常办公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装备管理等业务精细化、网络化管理;通过系统整合和流程对接,实现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学业水平管理、体质健康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就业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程贯通与融合;实现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等业务的精准化在线管理。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整合行政管理与服务业务事项,以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为重点,优化政务服务信息化流程,逐步实现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移动办理,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教育公共服务优化行动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各项学生实践活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创业就业、教师网络研修等多元公共服务内容、数据和流程,提升服务工作的便捷化程度;按照“城教融合”理念,加快专业课程配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整合首都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现有优质资源,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抓手,汇集现有各类在线学习、网络研修、家校互动等公共应用和数据分析服务,形成服务学生、教师、家长、机构、管理者、班级、学校、区域的网络化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开展在线备课、网上课堂等相关工作,引导学生利用个人空间开展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和活动,支持学校利用个人空间积累数据开展个性化数据分析诊断。

(四)数字教育资源拓展行动

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北京市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实现“联通所有区、覆盖各学校”的资源共享新格局;健全数字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和统一服务门户,实现统一元数据管理、统一门户呈现、统一服务输出,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完成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探索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生态,扩大优质资源服务覆盖面。

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汇聚。继续开展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知识点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针对信息素养提升等重点工作,建设或采购系列化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免费向全市范围共享;汇聚互联网上各类教学、科研、文化等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海量、优质资源服务,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支撑学校和师生的信息化应用。

加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制定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施意见,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等要素,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认定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好“京学网”,加大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五)基础环境与网络安全提升行动

提升北京教育云环境支撑能力。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完成IPv6在北京教育领域的建设部署并开展相关应用试点,基于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云服务,整合各级教育单位基础设施资源,贯通各区(各高校)教育云节点,构建形成一个市级主中心、多个区级和高校子节点协同工作的教育云基础环境体系;各级教育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逐步将各类分散部署的信息化应用向教育云迁移,各节点要为有需求的本级和下级应用提供云服务;联合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云建设、管理与运营工作,建立教育云协同管理工作新机制,健全教育云管理制度规范,保障教育云业务持续稳定运行。

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围绕提升意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技术支撑、深化日常管理四个重点,引入各类新型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减少信息安全薄弱环节,以网络态势可感知、网络攻击可预判、网络事件可管控为目标,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努力营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网络环境。

(六)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

设立百项信息技术与课堂应用融合创新课题。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立100项示范课题,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主动性,评定为优秀等级的课题可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作为参考。对有示范意义的成果,在全市范围推广。

建立百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设100个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鼓励各学校依托教育云、共性平台和资源,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热点难点问题。

探索建立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信息化应用量化考核指标,引导学校组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引导教师进行网上研修学习,并经认定后纳入继续教育学分;引导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优秀数字课程资源评选、信息技术应用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获得的相关荣誉,可作为职称评审、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参考。

(七)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教学、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完善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创新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职能部门,形成职能部门统筹归口管理、技术支撑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队伍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技术部门专职工作人员数应满足实际需要,并不断提高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一批业务骨干,带动信息化队伍整体能力提升;各区(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咨询指导作用。

(三)经费保障

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各区(各高校)要加强信息化经费统筹归口管理,优化经费结构,避免“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对信息化运维经费给予足额保障;鼓励各教育单位使用市级(区级)公共服务及购买社会服务,避免重复建设;支持各区(各高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与学创新应用;加强对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项目建设经费监管,各监管部门依据职责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度。各区(各高校)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确保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提升应用绩效;市教委将通过综合师生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系统使用情况监测等不同方式,适时开展信息化应用评估,保障北京教育信息化有序发展。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信息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名称:

信息360A16-09-2018-0011-1 生成2018-04-18 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索日机引: 期: 构: 发文教技〔2018〕6号 信息教育信息化 字类号: 别:

内容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概述: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下载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贺州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

    杭州建设美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五篇范文

    杭州市建设“美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努力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着力构建高水......

    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确保在2007年前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国生态市,根据全国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

    建德市新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建德市新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审议稿)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城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杭州市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和规划建设“二十一座新城、百个城市......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根据省市“十三......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讲纪律、抓规范、转作风、 促提质”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将石首打造成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教育中心,根据《湖北省中长期......

    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彰显班级文化,打造温馨校园 ——西山小学未来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加强校园精神......

    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五泉镇中心校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根据区局关于《杨陵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以硬件建设和新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