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法的应用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法的应用分析
摘 要: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大量物理实验的过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行,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探究实验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探究实验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 物理 探究 实验
一、结合情境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而进行实验论证的一门学科。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有大量的测量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过往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仅仅是一味的将这些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材,其中编有大量的重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教材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冰面上玩耍,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其中一个胖小孩和一个瘦小孩分别坐在板凳上,两外两个小朋友在后面推,这两个负责推的小朋友力量是一样的。两人推动十米以后同时放开,比较胖小孩和瘦小孩谁在冰上滑得更远。刚接触到这个情境时,学生纷纷以摩擦力的知识来解答,认为瘦小孩受到的阻力小,作用力一样的情况下,应该是瘦小孩滑得更远。结果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了一遍刚才的情境,学生都惊讶地发现,最后居然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就在学生纷纷猜疑时,这位教师适时问到:“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瘦小孩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他加速快,同时受到的冰面摩擦力也小,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呢?这其中必然有科学道理,但是同学们能不看书,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吗?”经过这位教师的一番引导,学生纷纷组成了小组进行讨论,有的还拿出了稿纸进行演算。这位教师又给学生放映了其他类似的现象,比如在一堆摞起来的棋子中快速打掉中间的一颗,其它的棋子还是保持原状。在这位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得出了“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这一假设。可见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问题制定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均和运动有关,描述了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
某位教师在教学时,对课程内容适当作出了调整,将“对速度的测量”以及“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两个实验探究内容浓缩在了一堂物理课上。这位教师首先是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案给学生讲解了时间、位移、速度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而后,这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用位移除以时间就能得出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设计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同时,速度随时间的改变是具有相应的变化规律的,我们要怎么设计实验来研究这种规律呢?”在
这位教师的提问和不看书的要求下,学生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制定一套测量速度并研究速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案。经过这位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学生提出了“利用一种可以计量单位时间并同时能标明位移的计时测量工具来测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构想,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之后,学生最终将这种构想统一到了“打点计时器”上。
高中物理教学已经由原来的“传道式”教学转变成了现今强调能力培养的动态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理念,可以自行组成合作探究小组,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开发,还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知道,提问解决方案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切实有效,可以操作的实验,才是高中物理教学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如上述的学生提出设计“打点计时器”实验的这个例子,其实一开始,学生的构想十分幼稚。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在一开始,提出了“在光滑的平面上,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做水平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并用刻度尺测量位移,用秒表记录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并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个构想看似可行,但其实具有不可操作性,单就“光滑的平面”这一点而言,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条件。因此,教师在采用探究实验法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还要敢于放权,让学生真正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 结:
探究实验法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具有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胡戈,蒋大桥,皮玉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的设计与实施——Clicker教学系统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课中运用的尝试[J].物理教师,2010,,3(6)
[2]胡九明.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9)[3]张绍鹏.高中物体探究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6)
第二篇:探究实验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实践
探究实验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实践
摘 要: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大量物理实验的过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行,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探究实验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探究实验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 物理 探究实验 教学
一、结合情境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而进行实验论证的一门学科。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有大量的测量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验证性实验。过往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仅仅是一味的将这些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材,其中编有大量的重视锻炼学生能力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教材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冰面上玩耍,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其中一个胖小孩和一个瘦小孩分别坐在板凳上,两外两个小朋友在后面推,这两个负责推的小朋友力量是一样的。两人推动十米以后同时放开,比较胖小孩和瘦小孩谁在冰上滑得更远。刚接触到这个情境时,学生纷纷以摩擦力的知识来解答,认为瘦小孩受到的阻力小,作用力一样的情况下,应该是瘦小孩滑得更远。结果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了一遍刚才的情境,学生都惊讶地发现,最后居然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就在学生纷纷猜疑时,这位教师适时问到:“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瘦小孩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他加速快,同时受到的冰面摩擦力也小,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胖小孩滑得更远呢?这其中必然有科学道理,但是同学们能不看书,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吗?”经过这位教师的一番引导,学生纷纷组成了小组进行讨论,有的还拿出了稿纸进行演算。这位教师又给学生放映了其他类似的现象,比如在一堆摞起来的棋子中快速打掉中间的一颗,其它的棋子还是保持原状。在这位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得出了“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这一假设。可见这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问题制定方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均和运动有关,描述了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
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块内容时,对教学的方案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将“对速度的测量”以及“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两个实验探究内容浓缩在了一堂物理课上。这位教师首先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了时间、位移、速度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而后,这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用位移除以时间就能得出速度。那么,在实验室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设计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同时,速度随时间的改变是具有相应的变化规律的,我们要
怎么设计实验来研究这种规律呢?”在这位教师的提问和不看书的要求下,学生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制定一套测量速度并研究速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案。经过这位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最后学生提出了“利用一种可以计量单位时间并同时能标明位移的计时测量工具来测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构想,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之后,学生最终将这种构想统一到了“打点计时器”上。
高中物理教学已经由原来的“传道式”教学转变成了现今强调能力培养的动态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理念,可以自行组成合作探究小组,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开发,还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知道,提出解决方案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切实有效,可以操作的实验设计,才是高中物理教学真正应该重视的地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如上述的学生提出设计“打点计时器”实验的这个例子,其实一开始,学生的构想十分幼稚。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在一开始,提出了“在光滑的平面上,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做水平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并用刻度尺测量位移,用秒表记录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并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个构想看似可行,但其实具有不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肯定了学生这个设计上的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这位教师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设计好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器材吗?我想问,单就‘光滑的平面’这一个条件,你们要如何来准备呢?”教师的这个问题一下就点醒了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了自身设计上的错误,即具有不可操作性。这样的实验设计是毫无意义的。之后,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提出了类似于“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构想。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实验构想之后,教师又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将整个实验的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原理、目的等全部设计出来。在学生分小组完成设计之后,这位教师又要求学生派小组代表上讲台来发表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然后再由其他小组来评定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选出了最佳实验方案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际操作实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教师在采用探究实验法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还要敢于放权,让学生真正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 结:
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手段众多,然而,实验探究法却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上。在这样的理念下,结合实验的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现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流。探究实验法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胡戈,蒋大桥,皮玉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的设计与实施——Clicker教学系统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课中运用的尝试[J].物理教师,2010,,3(6)
[2]胡九明.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9)[3]张绍鹏.高中物体探究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6)
[4]李珍.新课程实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
[5]林衍斌,郭年粉,石东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物理实验,2008,28(3)
第三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有效教学模式分类
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很多,但基本的或关键的要素只有三个:教师、学生、所教/学的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教学三角”,形成三种教学关系,也衍生出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强调“教师――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这是对教学最为传统的理解,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教学模式.如果强调“学生――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等方式,主动地、个性化地建构内容的意义,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探究教学模式.如果强调“教师――学生”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交往对话活动,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对话教学模式.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反映了对教学主体地位的不同理解.2 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杜威倡导反省思维,并将反省思维分类五个阶段,即著名的“思维五步”,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五步”: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个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其三个基本步骤:激发、维持和引导,即促使活动得以启动,维持活动的继续以及避免该活动的随机化发展.布鲁纳认为,教授人们某些学科知识并不只是让他们把结果记在脑中,而是让他们参与到可能性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我们教授一门学科并不是要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学科方面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使学生自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考虑问题,能够参与到知识的过程中来.认知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2.3 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就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第二,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第三,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3 理论探究教学模式例说
3.1 瞬时速度教学
3.1.1 微元法
“微元法”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的加以解决,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1.2 瞬时速度
教材在定义了平均速度v=ΔxΔt后进一步指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Δ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就小些.Δ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可以想象,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ΔxΔt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瞬时速度.”
这里的语言很通俗,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的思想,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就按照课本这样来讲述,学生对瞬时速度的概念是能理解的,对极限这样一种思想也是能初步了解的.但由于第一次碰到这样把近似值当成精确值的思想方法,是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近似、模糊的处理方法,在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时,可能不会意识到用这种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借助习题,来加深对瞬时速度和极限思想的理解.例题 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5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1)求t1=2 s到t2=3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求t1=2 s到t2=2.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求t1=2 s到t2=2.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求t1=2 s到t2=2.0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解 由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式x=5t2可以得到各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1)=xt=5×(32-22)3-2 m/s=25 m/s;
(2)=xt=5×(2.12-22)2.1-2 m/s=20.5 m/s;
(3)=xt=5×(2.012-22)2.01-2 m/s=20.05 m/s;
(4)=xt=5×(2.0012-22)2.001-2 m/s=20.005 m/s.从上面的计算发现,当时间间隔取得越来越短时,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愈来愈趋近于数值20 m/s,实际上,20 m/s就是物体在2 s时刻的瞬时速度,它反映了物体在2 s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可见,质点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平均速度值,用数学语言讲,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通过这样的计算,容易困扰学生的三个问题也就很好地解决了――
问题1 任何运动是且只能是一个过程,而绝不是一个位置点或一个时刻,那么什么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问题2 即使Δt无限趋近于零,它还是一段时间,并不等于零,那么相应的速度还是平均速度,为什么现在认为是等于瞬间速度而不是近似等于瞬时速度?
3.2 向心加速度教学
3.2.1 “从平均值到瞬时值”渗透极限思想
本课教学中,理论探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推进.先是提出课题:如图2所示,已知质点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为v.经过时间Δt,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试求该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学生会觉得一筹莫展,教师提醒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不妨从特殊到一般,若Δt=T呢?这个启发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有了探究的热情,很快得出
(1)Δt=T,Δθ=2π,Δv=vB-vA=0,a=ΔvΔt=0.第一步探究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向心加速度竟然会是零?学生讨论之余,教师应“旧事重提”:瞬时速度v=ΔxΔt是如何得出的?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加速度也有平均值和瞬时值之分,一周内的平均值为零符合实际.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步高涨,顺理成章地按以下步骤展开探究,具体矢量图对应图3所列.(2)Δt=T2=πrv,Δθ=π,Δv=2v,a=ΔvΔt=2v2πr=0.64v2r.(3)Δt=T3=2πr3v,Δθ=2π3,Δv=3v,a=ΔvΔt=33v22πr=0.83v2r.(4)Δt=T4=πr2v,Δθ=π2,Δv=2v,a=ΔvΔt=22v2πr=0.90v2r.(5)Δt=T6=πr3v,Δθ=π3,Δv=v,a=ΔvΔt=3v2πr=0.96v2r.(6)Δt=T12=πr6v,Δθ=π6,Δv=6-22v,a=ΔvΔt=3(6-2)v2πr=0.99v2r.至此,学生自然猜想到当Δt→0时a=ΔvΔt=v2r.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对思维要求却不高,结果令人信服,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3.2.2 从“小量近似”渗透曲与直的辩证关系
在数学推演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看似途径不同,本质都涉及曲与直的辩证关系.如图4所示,当Δt→0时,Δθ→0,弧长与弦长近似相等,即AB=AB=vΔt.根据vA、vB、Δv组成的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ABO相似,可得
Δvv=ABr=ABr=Δθ=ωΔt,于是a=ΔvΔt=vω=v2r=rω2.4 反思
(1)教学中学生充分感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基于“小量近似法”的理论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过程充分关注“极限”、“变恒辩证关系”、“曲直辩证关系”等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抽象思维能力.(3)在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学”而不是“教”,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对问题的探究理解力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而教师则扮演问题设计者、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第四篇: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法
对两个具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本实验要证明如下几个假设:
一、学生对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很喜欢;
二、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现代体育项目的效果差别不大,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愉悦效果有显著性效果。
三、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在甘肃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实验目的
一、验证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为甘肃民族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分为民族传统体育素材向教材的改编和教学实验两大块,其中教材的改编是教学实验的基础,教学实验又可验证改编是否成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验研究就具体的两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富有甘肃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锅庄舞和跳竹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编,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提出了三个实验假设:学生对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个体育项目很喜欢;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项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与现代体育项目的效果差别不大;锅庄舞和跳竹竿这两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宜在甘肃甚至全国推广。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这两个项目深受学生喜爱,这两个项目具备推广的条件和价值,这两个项目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锻炼效果。并通过这项教学实验为其它的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因素,得出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合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应大力推广。实验对象
临夏一中(高一高二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藏族卓尼中心小学(五年级各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选取为对照组)。选择这两所学校,主要是因为在此两所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们多数从小就受到了本民族传统思想、劳动技能、文化生活等的教育和培养。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他们都耳闻目睹,甚至体验过,他们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校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师生会通过各种活动来欢度自己的节日,期间不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在学校不仅仅是本民族师生过节也是喜欢热闹的其他民族学生的好去处,在这样的气氛熏陶之下,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堂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两个量表,其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时取自张力为编写的《常用体育心理学量表》。学生自评表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中的自评量表。这两个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学生兴趣动机量表由五个纬度组成,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统计完的数据在统计软件spss中处理。实验时间
实验的时间确定为2007年后半学期,分阶段进行实验,一个项目拟订为8周,共计16周,每周两次体育课。实验控制
藏族卓尼小学五年级(3)班为实验组,五年级(5)班为对照班。临夏一中高一(1)班为实验组,高二(2)班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锅庄舞”和“跳竹竿”为教学内容,对照组的学生施以常规教学。两组担任不同教学内容的老师是相同的。实验组的学生均不知实验的目的,对实验组的教师先培训教材。并进行教学新内容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讲解,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研究者本人也充当实验教师,以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
指标测试
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数);身体素质;心理问卷 实验思路
一、试验学校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在选择实验学校时,要考虑这些学校的场地器材状况、体育教师数量都能代表甘肃的城市和农村的平均水平,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在客观物质条件)来说明锅庄舞和跳竹竿两个项目是否适宜在甘肃推广。临夏一中有标准的200米田径场,两个标准的篮球场,教学器材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开展,处在我们调查城市学校的中等水平。藏族卓尼中心小学友较大的场地,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开展,代表甘肃小县城及农村的一般水平,这两个学校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甘肃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都能代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水平。
二、给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传达课改新思路,让他们在观念上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我们先要将近两年课程改革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新思路传达给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我们主要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喜爱锅庄舞和跳竹竿两个项目,并且这两个项目使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我们在实验组中教授锅庄舞和跳竹竿两个项目的内容,在对照组中教授现代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前测验与后测验来验证上述内容。
三、排除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干扰因子。就是学生是喜爱教学的体育教师,还是喜爱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本身,为了排除这个干扰,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都由两个不同的体育教师来教授两方面的内容,即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然后由实验组的体育教师在这两个组中教授不同的内容,最后在实验组中由两个体育教师来教授锅庄舞和跳竹竿两个项目的内容,出现的结果有如下几种,一是两个不同的教师上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验证学生到底是喜欢上课的教师还是课本身的内容,就让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去教授对照组,并且教授对照组教师同样的内容,这里面又出现一个干扰因素,即有可能是体育教师不认真教授课的内容造成了学生不喜爱现代教学内容,我们又用第三种方案用以排除这个干扰。实验准备
研究者本人在访谈有关专家前提下,确定实验思路、制定实验计划。与体育教师进行直接沟通,探讨整个实验周期中体育课的基础教学方案,并根据本地的情况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参考国内外对民族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教师的培训教材,使教师具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但需要教师不要拘泥于形式,灵活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简述如下:异地制宜的原则、安全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比较法。
第五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也在改革中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及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解放,有效提高物理教与学的效果。从翻转课堂的含义和优点出发,探究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随着各项教学改革的深化,涌现出众多富有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及方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创新方式。要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发挥其效用,离不开教学模块的科学设计,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颠倒化的课堂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空间,将知识传授扩展延伸到课堂外,提倡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吸收新知识,同时在课堂内着重对知识加以内化,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翻转课堂对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加以转换调换,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及实效性的提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优点
1.物理学习直观性更强,学生学习兴趣更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物理教学的内容进行先期录制,把知识精华浓缩在15分钟左右,制作成视频形式,然后将视频提供给学生,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获取知识,自主观看视频。与传统的纸质教案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直观性,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有效调动。
2.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空间更大,学习效果更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得以增加,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知识的获取及吸收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更多的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疑问,也不再由教师直接加以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教师从旁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增强,物理学习效果较传统课堂模式无疑将更加突出。
3.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共同提高
翻转课堂注重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在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课堂组织、课后讨论等多个环节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此外,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通过翻转课堂,还能够提高教师的辅导针对性,便于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开展个体辅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提高。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课前设计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首要的步骤就是进行课前设计,通过课前设计,着重对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主性加以调动,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翻转课堂的有效性。课前设计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借助网络技术,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物质知识水平实际出发,把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要侧重物理教学的关键要点,便于学生抓住物理学习的中心及重点。课件在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点的把握上更加准确到位。
(2)构建物理学习及学习评价的整体框架。物理学习框架的建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树立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秩序。学习框架在内容上要包括物理教学范例、物理学习向导及建议、物理实验演示、图标及有关的后置作业等。评价体系,要涵盖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评价及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生成及保持。
2.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环节,是在课前设计的前提基础上,对学生课前学习加以进一步深化及巩固,从而将学生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意识。课堂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创设物理情境。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高效,需要营造设计一定的物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物理学习当中。教师要借助翻转课堂,着力打造宽松民主的物理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浓厚的物理学习气氛中把握物理学习的要点,掌握相应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丰富了翻转课堂所具备的内涵。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组建原则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3)注重学习交流。要本着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交流的目的,设计这一环节,从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
(4)设计必要的总结评价环节。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及交流,学生必然会产生相关的问题及疑问,教师借助总结评价环节,能够对翻转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加以梳理,不断补充完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物理思维的升华。
3.习题及作业设计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较易陷入的教学误区之一就是开展题海战术,忽视物理概念的传授、物理过程的体验,导致学生盲目做题,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借助翻转课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相关的习题及作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差异,把作业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物理自学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为宽松的习题及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不再过度注重解题数量,而是更加重视解题的质量及过程,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注意要点
1.教师要着重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
翻转课堂涉及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做到整体掌握,在制作视频等资料时,既注重形象直观,又要进行有深度的提炼加工,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要点。
2.注重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调学生开展有效的自学。而在学生自学环节,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容易出现知识学习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参与积极性上更高,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性则有所不足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加以重视,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环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翻转课堂中。
3.后置作业的布置要适度得当
翻转课堂模式下,在后置作业的布置上,可以着重让学生通过视频自学,在其他作业类型的布置上就要从简,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真正体现出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上的作用。否则,不仅会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而且还会损害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设计、课堂设计及课后设计等环节,注重把握翻转课堂的注意要点,真正发挥出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深化物理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环节[J].物理教学探讨,2014(07):1-2.[2]张继禄,陈珍国.翻转课堂对教学品质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物理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