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5篇)

时间:2019-05-12 16: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第一篇: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老师把知识艺术性传真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自发式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促进式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的心灵与知识碰撞出火花的过程,老师只是把知识融入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引领者,也就是说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达到教与学无顺差程度,正所谓的教与学的“和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教学大纲范畴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与学的“统一”。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的思维性学科,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老师传授技能的考验,也就等于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颖直观现实的教学能够整合学生高昂的学习心态,是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的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智能机器人”,而空洞地传授知识,却乎略了学生的感受,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能动学习放在首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出,采用灵活的方式营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氛围。并且构建他们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环境,使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1.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列式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幅同学参加跳绳运动的画面,课堂上学生能明显看出画面有10参加,一会儿下来5人,又上去8人,老师边点拨边理清脉络,随后提出问题;现在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在这种动画的吸引下会立刻联想到现实生活,下去5人等于跳绳的人数少了5人,用减法,又上去8人,等于跳绳的人数多了8人, 用加法,学生会自然地列出算式10-5+8, 直观而又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这种教学模式时常点缀每一堂课,那么学生就会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无意识的掌握了新知识,这种顺其自然的学习过程无形中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教学中是课堂不可或缺由教到学,由学到用的有效环节。

2.把一堂讲授课演绎成手工课,有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诱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增强无望的记忆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揣摩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前准备已制好的教具在课上给学生演示,或举一些常见的例子,这还不足以达到至教至学的目的,要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必然还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我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一些小棒或木条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框架,课上组织他们有序地摆好并引领他们给这些框架稍微用力地推一下,这时学生很快地感觉到除了三角形外,其它的框架都变形了,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直观地感悟到三角形有不变形的特点,并牢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种亲身感悟和探索自然记忆成了不教自通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根基,在这种现实而又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加深了印象,深刻的掌握并牢记了知识。

二、教师应力求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俗话说,一树不成林,一人不成班。作为老师面对的是能力参差不齐的全体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把有效的知识传授到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所以不能为了形式化的教学草率地完成教学进程,如果学生没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每传授一次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理解空间和思考的时间,给予他们思维的逻辑和内心表述的机会。才能透知他们的心声,有助于教学的贯通,学生才能自然的从心底悟性出知识的内涵,最大限度的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而不断地诱发他们的思考的大船扬起航行的风帆,营造人人探究的氛围,学生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动脑筋,无形中拓宽了知识领域,把学习知识当成了一种精神食粮,逐步形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营造了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良好班风。

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不能打乱教学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纵读教学内容,系统地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把教学目标有序地推进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这是不可忽略的宗旨。不能为了形式化的教学而离开了教学目标这个主线,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四、教师有的放矢的激励性语言,为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增添光环。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每传授一次知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学生接受知识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短板,老师应该用洞察秋毫的眼光和敏锐的神经及时发现,用直觉感知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每一项问题的症结,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引导,不同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他们有丝毫的进步。都应适时的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给予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不干落后的勇气,致使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更加坚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励性语言是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的基础保障。

五、生活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是无止境的,虽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性学科,但教师的作用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实例上升到知识化,这种教师有意识的把知识的转化的过程,自然成了学生的无意识的记忆,无形中减轻学生思想压力,进而达到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比如在植树节期间,同学们栽了10棵树,每棵树的间距是5米。计算10棵树占地长多少米?可能有部分学生马上计算出5×10=50(米),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如果利用多媒体制成课件,把10棵树占地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用鼠标点击树空儿,学生跟着数有多少个5米,结果10棵树空儿有9个5米,应该是9×5=45米,这种贴近生活的效应是学生能亲身感悟到数学知识是理性的而又具有思维价值的,不是高深莫测的。

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没有比联系生活实际更直观的了。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聚焦在教师的思路上来,从心底迸发出高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认识知识的过程简单化,记忆知识的过程深刻化,运用知识的过程容易化,把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能饱满的接受知识,让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得以消化吸收,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的目的。

微妙的教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在于老师的引导,在于老师如何铺设解决问题的踏板。那就是把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

六、师生互动固然重要,那么生生互动也不可以或缺。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参与了学习,但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除了老师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的辅导外,也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优等生与差等生结成兴趣小组,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做一些适中的小练习,互帮互学,生生互动,从侧面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同龄之间心理沟通更容易,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七、课后的教学反思,为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增添光彩。每位教师,尽管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但一堂课下来,如果从学生的认真角度出发,做一下深入细致的系统的课后反思,不免会发觉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当之处,只有找到传授不妥的症结,才能改进教学方式,制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学生求知的需求,才能使知识传授的更加具体和全面,效果更好。才能把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贯穿于每次授课的始终,才能把有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知识源源不断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过程中,哪怕有丝毫的马乎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实在是教师的教学失误,是教师心灵的遗憾。

八、有意识设计作业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为数学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前面对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学好知识的基础,每次知识的获得都是前后知识的纽带,所以预设的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能够贯穿于教材的内容,起到衔接知识的支点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正面儿的重视,才能被课外生活所接纳,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回馈更多的内容,给学生的课业生活增添快乐。同时作业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不能以量取胜,而给学生的课业生活布下阴影,形成沉重的包袱。也就是说,作业的意义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环节,是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的精髓,深入透彻地领会课改要求,对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认真对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活他们乐学的神精细胞,特别是对后进生,要改掉原来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注重与他们在思想上的交流,解开他们的心结,荡开他们的逻辑思维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的浪潮中转化为渴望的需求。

小学数学的教学每一环节都应该有的放矢,才能让数学的授课效果更好,让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得以完善。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相对比较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过程,使得忽视过程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但也出现了少数学校少数教师轻视甚至忽略结果的教学现象,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而忽视了对结论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矛盾,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一、注重教学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数学事实,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客观性的数学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小学生。评价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指标,就是他们掌握数学结果性知识的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重视小学生掌握数学结果性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忽略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做题和考试,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无法展开连贯而高质量的数学思维活动,影响了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深入研究国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重视数学结果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过程的教学,力求改变“斩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现状。但此时的“过程教学”仍然主要是为了“结果”,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应用。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中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的过程。”[1]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强调:“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但是,这一要求,此时已经不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部分,而放到了“重视发展能力、培养智力”部分,重视过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结果”,不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大纲的这些意见及其变化,既源于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对相关教学经验和成果的一种概括。

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学习经验的积累、升华,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深化。[2]针对“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倾向,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更加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充分确立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与以往的“过程教学”相比,现在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也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本身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认知建构的需要。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有区别,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因此,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此时的课堂就不单单是结果的教学,而是注重过程的教学。毋庸置疑,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关注结果。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数学结论,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而且要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能力。事实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提供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教学时,我们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有时甚至要模拟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在过程之中深入思考,在愤悱中学习数学。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复杂,特别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体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也就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他们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就能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并积累隐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策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力,获得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挫折、成功与喜悦,这对于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在矛盾中彼此对立,但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过程”的同时,还强调“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同样重视教学的结果,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

注重过程的教学,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学的结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初期产生了一些误区,少数教师片面地理解“转变以前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而忽视教学的结果。他们极端地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需要太在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程度,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教学的重心完全偏向于过程的教学。在“重过程、轻结果”的观念指导下,极少数的课堂上过分关注活动的形式,“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小组交流而小组交流”,课堂气氛看似活跃,长此以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一次,听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上有类似这样的一段话:“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其实,教师讲一讲这一内容就可以了,但是按照该地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也要先让学生自学探究,接着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拨,显然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存在也不应该有不分内容不顾学生认知水平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该引的要引,该导的要导,该问的要问,该讲的要讲,该学生操作的要让学生操作,该学生讨论的要让学生讨论,该学生探究的要让学生探究,该学生经历的要让学生经历,而不能教学方法模式化。

实际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过程以“结果”为目的,是结果的前提,而结果又以“过程”为基础,是过程的延续。过程与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就其性质而言,教学的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层面,它以“产品”的形式存在;而教学的过程则既涉及认知层面,又渗透着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它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延续;教学过程总是朝向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是结果的前提。可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又要同时重视教学的结果。事实上,只有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又重视教学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结果的设定指引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展开才能达成设定的教学结果,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全面重视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的同时,领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能获得发展。

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

教学是一种过程,没有过程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之,过程也是一种教学,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如何,完全取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涉及到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要是过程的教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一方面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并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过程的教学。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策略的感悟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侧重于过程的教学。例如,概念的形成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教学概念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逐步揭示和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概念的确切含义,感受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在展开面积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一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2)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比一比哪个大,比出黑板面比电视机屏幕大,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3)让学生观察数学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并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各自的大小,比一比哪个小,再一次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这一活动有模仿、有迁移,是小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4)让学生观察教材上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大小,说说哪个长方形大一些,使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以后,引导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完成面积本质属性的概括,形成面积概念。面积概念初步建立之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某两个面的面积及其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得以巩固、深化。接着,让学生比较上述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由于比较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主要使用的方法是观察,比较数学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重叠,现在依靠观察和重叠无法比较,促使学生尝试采用间接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同时进入面积单位的教学。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概念的建立过程,获得的就不仅是面积概念本身,还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培养了分析、比较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还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结果的教学。概念的巩固、规则的掌握、策略的应用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侧重于结果的教学。有些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除号如何写、如何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读法,比号的写法,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没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交流的过程。再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题思路,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悟策略的应用价值后,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一定阶段的训练,在不断的应用策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策略。对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中更多内容的教学,我们要重视过程的教学,同样要重视结果的教学。在同一堂课内,我们需要有时关注教学的过程,有时关注教学的结果。其实,过程与结果经常无法截然分开,时刻联系在一起。我们既要看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也要关注教学结果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只有这样,让小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宗旨才有望真正得以实现。

四、注重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课程改革强调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多数课堂对教学过程仍然重视不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强调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满足小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为本。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的

和谐统一

尧城校

何 刚

第三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篇:从传播学角度浅析电视媒体责任与收视率如何做到和谐统一(推荐)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电视媒体责任与收视率如何做到和谐统一以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

【摘要】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收视率成为一个节目去留的决定因素,在关注收视率的同时,媒体责任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最近最为火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如何能将电视媒体责任与收视率做到和谐统一,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媒体环境。

【关键词】媒体责任 收视率 和谐 传播学

一、收视率

1、定义

收视率是指某一地域、某一时间、某一节目的收视用户占该地总用户数的百分比。收视率是衡量电视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又同吸引广告投放量有着密切关系。

2、收视率影响下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向

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定义来看,这里面“收视率是衡量电视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把收视率当成电视节目的重要指标,充分强调了收视率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电视节目操作过程中,一个节目的产生、发展和结束这都是由栏目的收视率决定,所以收视率的“重要性”是可以决定一个栏目的命运,大到中央台小到各个地方电视台都会把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好坏,以及决定节目去留的最大标准。学生争的是分数,电视台拼的就是收视率。

“收视率又同吸引广告投放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收视率与广告投放的密切关系,通常而言,一个节目收视率就是决定广告投放量的关键,因为收视率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收看人数的多少,也就是一个栏目的人气。商家要通过高收视率来获得高回报率。而影响收视率的因素主要是电视节目类型和收视主体。电视节目类型主要分为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和电视特别节目等八大类。【1】其中的电视娱乐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电视台收视率贡献的主流力量。【2】所以各大电视台的娱乐类电视栏目也争相创办,娱乐类栏目的收视主体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14岁以下观众和55岁以上观众所占比例小,14岁—34岁观众和35岁—54岁观众是娱乐节目的主力观众。【3】由此可见,当今电视节目观众的主力群体就是青少年和中青年,而娱乐类电视节目又以青少年群体为核心观众。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制作方向是走娱乐化路线,甚至有很多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就是综艺娱乐,如湖南卫视的口号“快乐中国”打的就是娱乐牌。

3、争抢收视率带来的社会影响

娱乐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争抢收视率的主要阵地,如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快乐大本营》、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江苏卫视新播出不久的《非诚勿扰》等节目,虽然节目内容形式不同但是所走的路线都是娱乐大众。争抢收视率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娱乐类节目泛滥,娱乐化的节目也直接导致了低俗化的倾向,从而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媒体责任

1、定义

媒体责任主要是指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方面(百度释义)。电视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媒体时刻肩负着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发扬优秀道德品质,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价值观的责任。

2、媒体责任与收视率

电视媒体的存在必然要追求它的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既不能因为无限度的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不能纯粹的为了好的社会效益而舍弃商业利益。而往往在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电视栏目为了争夺收视率多会迎合普通受众的需求,将一些社会的色情、暴力以及性等不健康的元素植入到节目当中以求娱乐大众,赢得节目的噱头,进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这也直接导致电视节目社会效益的大打折扣,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读《非诚勿扰》

1、《非诚勿扰》的定位

《非诚勿扰》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高质量的婚恋交友嘉宾以及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

2、《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和社会影响

《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极大关注度,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索福瑞34城市快速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3月14日,该节目收视率达到2.61%,到了2010年5月9日,收视率上升至4.15%,成为全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非诚勿扰》开播仅仅两个月,就获得惊人的成功。而同类型的许多相亲节目,诸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以及东方卫视新出来的《百里挑一》这些都无法与之匹敌。

《非诚勿扰》之所以串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亲节目走起了高度娱乐化的路线。这其中出现的诸如“拜金女”、“富二代”、“中性女”、“歧视社会底层人”等话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审美性与审丑性观点矛盾地糅合在一起,用争议吸引观众从而带来高收视率和人气,与此同时嘉宾的出位言论,颇具争议的话题也在不断地挑战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非诚勿扰顺利播出34期后,不绝于耳的社会反对之声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重视,连续下发通知要加强情感、相亲类节目的管理力度。广电总局发言人指出要对此类节目话题、内容、形式进行严格把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这些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乏力,部分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2日的《新闻联播》和11日的《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评论,认为“组织者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知名度,没有尽到媒体责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认为这种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婚姻观产生不良影响,纯物质化又是对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挑战。这也极大地误导青少年群体,容易产生“婚恋观”的信任危机。

3、《非诚勿扰》未来方向

在广电总局下达通知后,《非诚勿扰》栏目停播,此栏目要继续进行下去,就要做到兼顾媒体责任与收视率,其中媒体责任放第一位。严格的做好把关,把好嘉宾关、把好内容关(言行关)、把好形式关。在节目当中避免恶俗的举止行为,要将相亲节目的服务性功能摆在首要位置。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绿色收视率”概念,他这样解释: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的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4】“绿色收视率”的提出正是强调了媒体责任与收视率的统一性,在健康、真善美价值观的引导下创造节目的品牌效益。

四、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如何做到媒体责任与收视率和谐统一

1、传播效果分析

《非诚勿扰》节目的播出,其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和单身男女。在这里对此作传播效果分析。《非诚勿扰》栏目就是传播者,广大电视观众(以青少年为主)即受众,电视即主传播媒介。配以报刊、网络以及手机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副传播媒介。节目所传达的内容即婚恋交友以及其所引发的热点问题都是传播内容。

《非诚勿扰》节目里面所展现的是现代人部分群体的婚恋交友标准和态度,然而里面传达出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房子、车子、票子”一应俱全,“富家子”不娶“农村女”,速配讲究所谓“眼缘”的凭相貌论好坏,以及中性女的婚姻观等社会问题都被在电视上面放大,传达出的是情感物质化,婚姻阶级化以及“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金钱至上的婚恋观

在传播学当中的“魔弹论”其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了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表明大众传媒拥有强大的影响。【8】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是电视娱乐节目消费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文化消费过程体现了非理性、重感觉、轻思考等特点【5】。对于价值观和婚恋观还处在形成期的青少年,此类节目所传达的信息,他们还不具备分析和判断好坏、真假、善恶的能力,也就会造成这种“中弹即倒”的影响。

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格伯纳等人认为,传媒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8】《非诚勿扰》所传达出来的婚恋观,里面有关于“女方有钱,男方可以少奋斗几年”,“富二代炫耀金钱和女友”,“城市婆婆不接纳农村女孩”,“20万可以考虑牵一下手”等体现出来的婚姻阶级化,金钱至上化是一种畸形的婚恋观。而电视媒体呈现了这样病态的婚恋观,只是个别少数人的想法,当然这里面也不能排除作秀的嫌疑,嘉宾以出位的言论来博取关注度。这种由电视媒体创造出来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和社会观,长此以往下去,这种病态的思想就会植入青少年体内,培养出畸形婚恋观的恶土,这种传播效果就是负面的。

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为它的传播内容奠定了一个大的平台,一旦青少年对这种价值观认知后,他们的心理哈态度就会相应地产生变化,从而在行动上就践行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

2、走好媒体责任与收视率的平衡木

西方传播学的研究中的传媒政治、经济学的流派有一个很著名的“受众商品化”的观点,即有什么样的节目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大众传媒制作节目的同时,生产出了这一节目的受众,在西方学者看来,这种被生产出来的特殊商品叫做消费品受众。【6】电视节目日益商品化的趋向,追求商业利益成为电视栏目的最大目标,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饿这种“买卖关系”日益凸显,相对而言节目的社会效益就被严重削弱甚至是忽视。所以,呼唤和谐,健康的媒体环境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走好媒体责任和收视率的平衡木呢?这里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1)主观环境的改造

重视“群众适应性”

电视由于覆盖面广,普及面大,观众几乎可以无障碍接收。因此,电视节目必须要考虑群众适应性。【7】《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由于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婚恋、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应该考虑广大观众的适应性。在节目播出的过程当中,很多观众反映,这只是一场秀,节目的嘉宾缺乏诚意,像戏剧一样,很多嘉宾语言恶俗只为吸引人的眼球,很多家长由于害怕此类节目当中的不良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思想,他们都禁止孩子收看,这就体现了群众的不适应性。因此,对群众适应性的问题要引起重视,违反人们道德底线和社会容忍度的价值观都应该禁止或是正面引导。

“培养”正确价值观

电视节目塑造的是一个“象征性现实”,这种象征性的社会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电视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世界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8】电视娱乐节目同大众文化产品一样在社会中应该不仅仅是文化商人赚取利润的手段,它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许多娱乐节目要能对娱乐化进行成功的伦理改造,将正义、协作、勇气、沟通、纯洁、坚强、自信等正面价值融合到娱乐元素中。塑造一个真善美的象征性现实,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积极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品位”融入“品牌”之中

电视节目要提高收视率,必须能有品牌作为支撑,而这也带来电视台为追求品牌效应,形成俗套的跟风状态。2005年由超级女声引发的一系列的选秀节目,2010年相亲节目大战银屏,为了商业目的形成恶性竞争。把品牌引进来也要能把品牌做大做强才叫创新,而这些节目都千篇一律的走进了模仿的行列,不敢大胆创新,求稳的心态远大于求新。《非诚勿扰》作为一档引进来的相亲栏目,还未来得及水土不服就意外走红而形成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品牌栏目要持久的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品位的注入。品位是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非诚勿扰》这档相亲节目在注入情感元素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金钱观、社会阶层观、道德观的拷问,节目越来越往商业化和低俗化方向发展,赢得了收视率失去了真善美。要提升节目品位就需要留下精华而去其糟粕,所谓的精华就是留住节目所体现的社会和人身上的真诚,善良和美丽,哪些一味只求抓人眼球和听觉神经的低俗生理需求要舍弃,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品位有格调高雅的节目,从而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观众视觉的审查。

(2)客观环境的改造

国家制度环境保障媒体公信力

电视媒体的存在需要培植它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在我国,媒体环境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但是这样的单一不变的制度环境却只能通过行政命令来管理电视台和各大媒体,实施起来也不够强硬。广电总局对相亲类节目进行整改,没有从根源做起,只是等到节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触犯了社会道德才去整改,没有把它做成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对电视节目要讲究制度管理,借鉴国外对电视节目的分层管理办法,不同的节目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级,对节目的内容、收视人群、放映时间等有明确的划分,对于有些不适宜儿童观看的节目在放映前要提醒家长,还有一些需要家长陪看的节目也要有明确的提示等。

电视媒体的发展要长久,就必然少不了树立媒体公信力形象。媒体的公信力不仅需要自身内在品质的保证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塑造。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媒体环境呼唤和谐

和谐社会的定义: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我或者我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好,人的尊严就是不允许在公开场合践踏人的本性。因此:社会中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了公开的尊重和保护就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提到的最关注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的尊严的问题,而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需要电视媒体去促进。电视媒体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媒体责任和收视率进行双向把关。

在许多相亲类节目当中,并没有把这种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一种违背社会价值观的做法,在《非诚勿扰》当中,女嘉宾多次对男嘉宾的长相、身材、家庭背景进行点评甚至是诋毁,说话言行丝毫不考虑男嘉宾的尊严问题,而作为公众媒体去呈现甚至去放大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媒体犯罪,尽管这样做可以招来收视率和关注度,却违背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所以,要促使收视率与媒体责任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关键。第一,以节目真实性为本,嘉宾之间以诚相待,去除阶级观念、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第二,以观众接受程度为指标,去除作秀嫌疑,真诚的面对观众,毕竟话题不是一个节目生存的长久之计;第三,节目宗旨和定位要高雅,不能以满足观众的生理需求为主,要提升观众的精神需求。“受众商品化”概念的提出就是有什么样的节目就有什么样的观众,节目格调上升,观众品味也会随之上升,和谐的媒体环境才能真正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舫州 《电视节目类型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3】谢耕耘 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报告》 来源:新闻界, 2005年第4期

【4】《广播电视理论动态》 2006年第9期

【5】【6】陈龙 《走好收视率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木》 中国电视 2006年第5期

【7】尹鸿 《电视娱乐节目必须考虑群众适宜性》 新闻与写作 2007年 第一期

【8】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著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小结

蒋月兰

本学期围绕《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使之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教好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团队合作品质,增强专业发展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促进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加强相关理论及技术的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数学课堂中“问题”的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以这意义为导向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钻研了《教师教学用书》《数学课本》,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引领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认识,统一研究思想。明确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意图,教学重点,每个课例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为顺利研究打好基础。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 1 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给学生的思维以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制定出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高度,做到“量体裁衣”。如过渡处设问,以旧引思。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旧知识过渡时,通过适时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同时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如果我们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的关系怎样呢?那么求圆的面积只要求谁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哪一部分的长度?宽相当于哪一部分的长度?圆的面积应当怎么求?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关系,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帮助他们运用旧知,探索新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往往是在旧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转化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在新旧知识的转化处巧妙设问,把新知识、新内 2 容转化分解成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就如同添加了“辅助线”,理顺了学生的思维流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通过“3÷8= ”引导学生复习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进行设问:“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比也有一个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看,你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吗?”通过这组提问,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得以发展。

又如思维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我们的课堂提问就应富有诱发引导性,而在题目的变通处若能恰当地“导”,无疑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时机。尤其在应用题教学中,更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教完分数乘除应用题后运用了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等进行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例、①张大爷养了500只鸭,200只鹅。a.鸭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b.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c.写出鸭与鹅的只数比。d.写出鸭与总只数的比。e.写出鹅与总只数的比。②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鹅?③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鹅?④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养了多少只鸭?⑤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比鹅多,养了多少只鸭?⑥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是鹅的,养了多少只鹅?⑦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比鹅多,养了多少只鹅?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不正是“授之以渔”之道在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吗?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23252523525 3

三、加强资料积累,及时总结。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将研究的内容,以说课、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本学期以六年级上册所有内容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说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根据小专题研究的内容,以《圆的面积》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组进行“同上一节课”以《折扣》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写出了符合学生学习的教案,最后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整理出资料。每月都能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详细教案,并进行说课、教学反思。

在总结本阶段的研究活动中,我感觉对课题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课题概念界定领会不深;实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把课题思想贯穿到每一堂数学课中,这也使我对下阶段的课题研究确定了新的目标。

下载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谈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单位:黄茅初中 作者:陈光辉 电话:***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教学相长 精彩无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现代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好的教育根植于教学观念,彰显于教学行为,决定于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享受快乐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享受快乐 湖南省宁远县实验小学 欧尕莉 内容摘要: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数......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含五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大全5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井冈山中学 李建珍 [摘要]在21世纪这个知识信息激增的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教学手段及教......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2014年春期末总结,郭柱维)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数学组陈晓英本人长期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课改”前后的变化,对“课改”的感触更多一些,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数学思想的形成是在具体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知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