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
——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
一、革命诗人,政治第一,艺术为政治服务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写下了足以彪柄史册的不朽华章。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史实的,也有咏物言志,抒发诗人抱负情怀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领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历史赋予他的特殊际遇与使命,使他对文艺思想注以特别的关注,并进而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毛泽东和他的文艺思想理所当然的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放在第一位。因而,他的作品也理所当然地把革命的政治内容放在第一位。他说: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诗词是怎样表现其革命的政治内容的。在《沁园春.长沙》里,通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宏伟志向,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力主沉浮,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西江月.井岗山》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众志成城”“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清平六.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这六首“在马背上哼成”(毛泽东《词六首》)的描绘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的伟大斗争的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井岗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井岗山道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六.六盘山》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描写了红军坚韧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决心和“环球同此凉热”的远大理想。
今天,我们来研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品味其古为今用的艺术精华,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旧体诗词,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
二、革命诗人的追求——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词,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巫山一段云》)。就连一代诗仙李太白也是这样。他的《忆秦娥》写出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佳句,也只不过表达了怀念远人,伤古怀今的忧郁情怀。
而毛泽东则以他古为今用的文艺思想,用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切合,取得了珠联璧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成就。下面,就诗人的《忆秦娥 •娄山关》和《沁园春.雪》一词,谈谈诗人在创作上的成就。
《忆秦娥 •娄山关》写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建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到达井岗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以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逐渐巩固,不断扩大,并以瑞金为都,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一、二、三次大围剿。第三次反“围剿”后,王明及其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位。第四次反“围剿”虽然取得胜利,但红军也遭受较大损失。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王明等指挥红军同优势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一年,不但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战士伤亡很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经过苦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冲出了封锁线,这时的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这时,在毛泽东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指挥红军,主动寻机歼敌,在娄山关经过惨烈撕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摆脱了被动局面。
指挥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诗人登临雄关,面对硝烟未散的战场,远望苍山,近沫残阳,不禁吟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就是著名的《忆秦娥 •娄山关》。该词将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走出低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带领革命队伍“从头越”,从此走向胜利的激越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描绘了红军将士血战图。下阙议论,抒发了诗人对革命事业满怀信心的豪情壮志。
正值寒冬的娄山雄关,寒风凛冽——“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战斗刚刚结束,踏着硝烟,诗人登临雄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他为战斗的胜利而欣慰,也为红军战士英勇搏杀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感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多年以后,诗人这样感叹。由此想到刚刚结束的遵义会议,紧要关头,党拨正了革命航船的航向。做为党的领导核心的核心人物,诗人深感自己铁肩所担的份量。“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过了低潮的革命事业,又重新开了一个好头,尽管雄关如铁。而“从头越”的征途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革命征程漫长,还有多少这样的搏杀。写景与抒情,内容与形式,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又如《沁园春.雪》,更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写于1936年2月。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大转移。12月25日,党中央在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份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并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路线,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救国的正确方向和途径。1936年10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准备东渡黄河。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的袁家沟。这是一个离黄河不远的小山村。在袁家沟期间毛泽东同志曾亲自视察地形。他看到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怀着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华章。该词公开发表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当时,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呢?(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蒋介石反动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玩弄“和谈”阴谋,欺骗人民,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揭穿美蒋假和谈阴谋,毛泽东同志“一身系天下安危”,于8月28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在渝期间,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送给毛泽东同志一首诗。应柳亚子的索求,毛泽东把《沁园春.雪》手书相赠。《新民报晚刊》记者获悉,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这首词就很快传闻中外。
《沁园春.雪》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的确大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词的上阙写景,描绘了一幅北国严冬雪景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三句,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点明所写的地域辽阔和隆冬严寒的景象。
然后,用一个“望”字领起以下各句,对“北国风光”作进一步具体形象的描绘。“长城内外”纵观南北,“大河上下”横眺东西,一纵一横包举中华大地。长城、黄河是我中华民族的象征,气魄宏大。接着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描绘的动静有致,栩栩如生。“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把群山、高原人格化,表现了革命者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
随即笔锋一转,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展示了雪后天晴北国风光的又一番景象。红日高照,与披着银妆的山川交相辉映,是多么绚丽多姿,是多么光彩照人!
下阙由写景转入写人,一幅千古风流英雄画,既有议论,又有抒情。
阙首用“江山如此多娇”对上阙作结,用“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极其自然地过度,其间衔接之密切,全无痕迹。
接着,用一个“惜”字引起以下几句对历史人物的评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在历史上建立过煊赫的功业,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作者的评价,意在对比、陪衬后面的风流人物。
最后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全词的高潮和精华,思想境界升华到了高峰:数得上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只有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才是无愧于祖国的伟大的河山英雄。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有两大显著特点:
(一)、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古老的词牌,多系骚人墨客抒怀言志之载体,或言仕途坎坷,或叙情场失意,或写山水花鸟,或记闺阁怨恨,也有描绘华夏江山之雄壮,抒发建功立业之佳作。但是,或是输于历史之域限,或是囿于阶级之限制,与本词相比就黯然失色了。诗人依凭他“古为今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文艺思想,赋予古老的词牌与新生的艺术生命。写景之中,意境壮阔,画面鲜明,既具体描绘了现实的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又有艺术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在此过程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这就“即景生情”,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下阙由写景、抒情自然地过度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议论,进而评说历史人物,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把写景、议论和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用语的准确、精炼、生动。在全词中,作者以极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自然地,又是极其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载体与容体极融洽地统一于一物。如:作者极目远眺时用一个“望”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而且有力地领起了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用一个“看”字,把诗人细细观看、无限赞赏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为得体。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则分别运用了“略输”、“稍逊”、“只识”,各有区别,极有分寸。以一个“顿”字,把滚滚黄河的动态写成了静态。以“舞”、“驰”两字,又把静止的群山和高原写得生气勃勃。这些词语的锤炼都极富于表现力。
三、斯人去矣,艺术华章彪柄史册
综上述,诗人把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痕的切合。而这,正是我们在现今的文学艺术活动中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人虽然离我们而去已经二十多年,但他留下的不朽诗词,已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旧体诗词的光辉典范;他老人家留下的艺术华章的光辉,将永远照耀中国革命文学艺术创作之路。
第二篇: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增长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学科活动
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为学生们提供机会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这些小组的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大,并强调实际应用,具有自己的侧重点。
3.文体活动
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4.课外阅读活动
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不限于与所学科目相关的范围,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知识、新见解的敏感性。
5.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6.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相互关系、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搞社会活动一般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如上街进行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拥军小组活动、义农义务活动等。但这仅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学校社会活动的范围应是十分广泛的,各种专题性社会调查、水水热点问题的讨论等等,都对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就某一特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活动既能增加学生与活动目的有关的知识,也能培养相关的情感和态度,长期活动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情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
8.劳动工艺活动
劳动工艺活动将劳动与工艺美术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工艺品的劳动活动中,掌握一些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养成心灵手巧、细致耐心和勤劳的品质。这类活动内容有花卉栽培、盆景制作、刺绣、剪纸等。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相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类
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的特点是参加的人数较多,他们或是作为观众和听众,或使作为集体劳动、团体演出、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较多学生受到教育,并能形成一定的气氛和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群众性活动有校际的、全校的、年级的和班级的活动。学校开展的群众性科技报告会、文学讲座、文艺联欢、科技竞赛、体育竞赛、夏令营等都属于群众性的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常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小组成员一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结合而成,其人数的多少依据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条件而定,由他们自己或在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和谐发展。小组活动在校内外均可组织,诸如学科兴趣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公益服务小组等。小组活动的辅导员可请教师、家长或校外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士兼任。
3.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一种由学生独立进行活动的形式。个别活动能充分发展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立从事各种学习、艺术、体育等活动的能力。例如,独立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某些观察和记日记,采集各种实物,制作模型、标本,图画写生、摄影,以及进行科学小实验等。
上述三种形式在实际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某些群众性活动,常常会引起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作更深入的研究,这就为小组活动或个人活动提供了动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小组为其成员规定个别的、独立的工作,这又是个别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的成果,常常以展览会、晚会、运动会等形式展示,吸引众多的学生前来欣赏、参观,这样又和群众性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三种活动形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以组合成灵活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形式。
第三篇:少年宫活动内容与形式
城镇少年宫和乡村少年宫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体育活动、演讲、展览、联欢、参观、考察、交流、演出、比赛、游戏、游艺、夏令营、冬令营等。
城镇少年宫和乡村少年宫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新时期各行业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技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技能培训等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协作的科学态度,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
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文学作品欣赏、写作指导、影视观赏、才艺表演、书画创作、工艺制作、集邮、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体育活动。通过开展体育、军训等多种多样的体育军事活动,培育青少年勇敢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游艺娱乐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因地制宜地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青少年愉快地娱乐,丰富和活跃假日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很强的社会实践锻炼活动,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敢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未成年人交往合作、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
生活劳动。普及劳动技术知识,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形式多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加强生活劳动技能的培训,培养自立、自强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城镇少年宫和乡村少年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和知识信息中心,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联谊活动、亲子活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 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以点带面,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四篇: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
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曾经是“繁琐的内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充斥着阅读教学” 为何要关注语文形式?
近年来,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写什么)而轻形式(怎么写)在教学中仍然走老路,例如教课文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很少顾及语言形式,整个教学无非是了解课文意,品读故事情节,把我人物形象,感悟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至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此标准看意识到“内容“路子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好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没有什么区别。语文课为了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的转变。《猴王出世》教学抛弃原来“内容——形象”。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再到整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位、领悟课文语言,体现与节奏、蕴/、结构为主线,例如:石猴出洞之前应高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按照原先重内容的思路把它改成:让我进去吧!让我进去吧!也可以,因内容大致不差。但着眼于形式,我的发现在彼时彼景中,石猴只会用这种简短有力的句子表达它进洞的果感和急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文体。再如《猴王出世》另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踩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如果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上,那么这个句子完全改写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吃的是草木,饮的是涧泉,采集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与虎豹成群结队,獐鹿是它的亲友;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这样改写表面看没有什么变化,但原文中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独具匠心的语言形式与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高度融合,与改写过拖沓的长句比,对体现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语言形式让学生从语文角度真切感受到猴王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
语文课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也就是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歌德说:“内容人人看的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王国维:“我们要关注那个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阅读课上从文本“言语形式”上去关照是最新最难的视角,细度文本的过程实际是,还原了作者打副高的过程。
文本“内容”分三层:表、中、深。表层是文字传递的信息及文本讲什么,一看即懂;中层就算是:内涵,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是“内容”,深层是埋得最深的,是语言形式,这才是秘密。
怎样才能更好地关注语文形式?
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的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的弊端。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言语内容生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刚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可设计这样的过程:读课文不仅要读懂“写什么”很要思考作者“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的见,“怎么写”对于大多说人却是个秘密。教师抓住“那猴在山中。。”一段,引导学生表达特色,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体会到三字短句跳跃的节奏,四字短句的整齐排列。以及如对联一般的整齐对仗,并通过朗读指导反复体味语言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对文字产生兴趣,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题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感情教育融于一炉。教师应抓住文中描写“石猴成为猴王”的文字巧妙设计艺术化朗读,引导学生品位语言节奏和韵律,感悟表达精妙。走向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利用。
1、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文本体现
《猴王出世》一课,从教学时间的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重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语言和表达、范示。那么作者是用这样的语言把猴王活泼,跳跃的石猴形象表现出来呢?用非常跳跃、短促、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读多感受感受。这些教学语言是 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自觉体现,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 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识问题,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即语感),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话语风格。
2、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关
语文课防止上成“情节分析课”《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落脚在总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中。
3、对症下药
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关,常态的课堂,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内容,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往往是替人做嫁衣。其实语文教学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第五篇:家纺设计美感的表现手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家纺设计美感的表现手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装饰品,在外观效果设计上,突出艺术的本质,强调艺术美感效果。美感是家纺的灵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家纺美感的表现手段,中国本土艺术风格是中国家纺产品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
家纺作为装饰纺织品,与其他大宗纺织品区别就在于外观效果设计上,亦即家纺应该更加突出艺术的本质,强调的是艺术美感效果。可以说,一款家纺产品如果能很快打动消费者,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具备高超的艺术品位和动人的艺术美感。因此家纺产品的设计美感显得尤为重要。美感是家纺的灵魂,表现是家纺美感的形式,中国本土艺术风格是中国家纺产品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
一、家纺诠释了美感及其审美经验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对美的定义前人有过多种形式不同的探索。例如:古典主义者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新柏拉图派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理想主义者认为美是完善;经验主义者认为美是愉快;启蒙主义者认为美是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美是生活。总之,美是无限多样美的事物共同内涵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形象中能够激起美感的属性。
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起源,对美感起源的解释有“摹仿说”、“游戏说”、“巫术宗教说”及“劳动实践说”等几种说法,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实践活动主导其他一切活动,包括审美活动。普列汉诺夫等人列举了这个结论的一些事实,如原始民间的舞蹈、绘画、装饰、文学等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启示了审美对象的形式、审美创作技巧和美感。生活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审美经验开始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经验,即直观。美感经验的形成有四个过程:
(1)精神贯注。即审美对象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了人并使人对对象产生了注视或聆听的强烈要求,触发人的感情,唤醒记忆,使想象活跃和理解。
(2)着迷。情感、想象和理解达到了某种饱和状态时便达到了一种亢奋状态,即着迷,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愉快、感动、舒畅的效果,使意志中止。
(3)和谐。黑格尔把和谐解释为矛盾中的统一。和谐的观念造成“优美”的审美范畴,使人在柔和宁静的心境中获得审美享受。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品的各个部位之间处于相互协调和多样统一的状态,因其满足了均衡及力量的互补,符合某种对称、比例、调和等,人们便形成了美的感受。
(4)共鸣。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艺术品对人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
有了人才有了生活和劳动,才有了保护人类的居家用品,才有了人们对美的真谛归宿与追求,才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家纺作为供人们享用的艺术品即审美对象和实用品,诠释了上述所有美学的内涵、规律、审美创作技巧、美感以及审美经验。
二、家纺的美感特征及其影响
家纺与其他事物一样作为审美对象,是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之事物,它是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人类审美经验的积累,人类审美对象的事物的逐渐扩大,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也会逐渐复杂和多样。家纺不仅具有普通艺术品所具有的美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如下方面独自的美感特征。
1、构成美是家纺美感的集中体现:包括家纺本身整体美、色彩美、材料质感美、工艺美和主题美等。
(1)家纺整体美体现的是美的一般法则,即均衡、对称和黄金比等。
(2)色彩美。色彩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形式,它是家纺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色彩通过艺术家之手,实现与其他艺术手段相并列的审美效果,引起人们的生理与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3)材料质感与组织结构美。家纺材料是构成产品的基本物质条件,材料美包括许多方面,家纺材料的肌理,如细腻与粗犷、单薄与厚重、透明与密实、保守与时尚、优雅与古朴、华丽与朴素、跳跃与稳重、软与硬、组织结构的疏与密、紧与松、提花与平素等都可表现出人的审美标准和欲望。
(4)工艺美。工艺是指加工制作技巧与手段。这是决定家纺美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品的制作细腻、精度以及数码喷绘、蜡染、扎染、刺绣、纤维艺术等特殊效果无疑对体现美具有很好的效果。
(5)主题美。家纺整体表现当时的流行主题和文化。伴随着现代企业文化的日益兴旺,家纺文化已成为纺织文化中的一部分,有以下几点:一是家用纺织品越来越被注入许多社会文明符号,比如图案、色彩、造型;二是代表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得到的新纤维、新织造方法、新的后处理方法等;三是反映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人性化、环保性的产品开发与产品的运用等;五是家纺从最原始的宫廷帷幔发展到现今的无以记数、琳琅满目的花色品种,这是以前决无仅有或者说是空前的。这是现代工业、农业、装备制造加工业与信息产业进步的象征,是用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雕琢而出的文化,引领着纺织品开发的新的走向,推动着纺织文化与文明的进步。
2、空间立体多维效果烘托美感。家纺与环境其他构件之间组合的美。各种装饰物体的材质、色泽、构图、面积大小与分布、物体之间接触发出的声响、气味等都与家纺共同实现了空间立体多维效果。
3、观感与实用相统一完善美感。家纺既要作为实用装饰品体现其使用功能,又要通过观感造成人们心理的愉悦,甚至使人心旷神怡,这是使家纺实现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们心理美感满足的一种体现。
4、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份使得人们产生心理愉悦美感。人最低有1/3的时间是在居室度过的,每天所面临的艺术审美品会激发或调动心理情绪,良好的经济条件自然用上等的家纺材料来装饰居室空间,优越的地位和上等的经济基础会通过居室的装点来激起良好的心理感觉而获得美感。金碧辉煌的居室历来都是许多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的表现手法,而简洁设计风格更是现代人的时尚追求。
三、家纺美感的实现
家纺美感的实现主要有形美、色美和意美。形美即形式美,既包含着家纺款式、造型的艺术规律,又包含着其中的艺术标准。色美就是既具有清新、优雅、朴素等感染力,又具有热烈、艳丽、明快等特点。意美就是通过家纺及其配件的造型、图案及缝制而表现出特殊的情感和意境,它可以起到“心物交融、神与物游”的艺术效果。
通过传统文化、纤维材料及其组合、织物结构、织物风格特征、成品风格特征、产品图案花色造型、家纺文化等方面的有机配合,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家纺美感。尤其是要突出中国本土风格与民族特色等表现形式,同时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诠释,在国际家纺业找出创作的亮点,从而引领设计潮流向高档、美观方向发展,不再跟在别人的后头一步步爬行。
主要表现及技术处理手法如下:
1、本土文化元素
恩格斯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如十二生肖属于祥瑞纹样,蛇与兔在男女婚配中有“蛇盘兔,必定福”之说;羊代表吉祥中的“祥”;马代表“马到成功”;龙虎代表“驱除邪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古钱币的国家,古钱币反映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铸造技术、文字、书法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书法传达的是中华文化的韵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家纺美感特色的生命源泉之所在。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本土“特产”:如原始的彩陶、商周的青铜、战国的丝绸、秦代的陶俑、汉代的漆器、隋唐的染织、宋元的金工和明清的家具等。
(2)传统工艺:如民间扎染、民间蜡染、蓝印花布、剪纸、泥塑、编结和少数民族手工织成的褐布等。
(3)民间传统习俗:多民族信仰与文化经典、南北习俗、饮食习俗和服饰等。
(4)璀璨的传统艺术:中国刺绣、陶瓷、敦煌、京剧、民间音乐与乐器、古钱币、生肖、书法、国画、建筑和丝绸等。
2、利用材质感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风格,如:蚕丝织物质地细腻,轻薄,色泽柔和,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档次较高,可作为高档的家纺用料,包括面料、里料、胆料。纯棉织物在品质、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温暖、价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用量大,是床上用品之首选。纯麻织物透气性好,硬挺,爽身,是蒙罩类的极好材料。
化纤织物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有光或无光、半光制品,其强度好,弹性优良,耐磨,是各类家用纺织品的材料。各种混纺材料的运用,并捻交织以及花式线的使用,再配合织造工艺、染整工艺以及特殊的整理加工都会使家纺产品呈现出各种理想的外观和造型
3、利用织物结构变化
组织结构种类多,有机织物组织、编织物组织及非织造布组织等。编织物分手工编织和机器编织,手工编织可用较粗的各种纤维的丝线或纱线,机器编织的可用较细的各种纤维丝线或纱线。而机织物可用各种纤维和各种粗细的丝线或纱线。其他辅助装饰部分可利用天然有机或无机材料来实现目的。利用多种手段使家纺织物的外观呈现各种效果。
作为家纺材料的主体部分的面料,由于是在棉织物的基础之上而扩展的,因此目前除了采用惯用的棉织物常用的平素组织结构以外,其他组织结构较少使用,因此阻碍了产品花色品种的开发。当前的家纺面料结构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应大量采用各种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复杂组织和大提花组织,可运用手织、挖花、缂丝、粘贴、烂花、刺绣等手段。这是目前能使家用纺织品提高档次和品位的主要手段之一。
4、款式及造型:家用纺织品设计是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实现,它必须符合室内设计风格的整体要求,与室内的装修风格、家具、电器等其他陈设形成统一的整体。纺织品本身具有的各种材质的自然亲和力,极强的可塑性,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图案,可与室内的整体环境、家具、电器等其他硬件装饰构成不同的居家风格。精美的家用纺织品不仅可以成为室内环境中的视觉中心,同时还可以改善空间感觉,例窗帘的款式、花型、色彩、造型可以改变窗体的空间大小及改善窗体的形状;地毯的形状、花型、色彩的特殊效果可以将室内划分出单独的活动空间。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是室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在整体的家装中家用纺织品往往起着协调或烘托点缀的作用。因而家用纺织品的系列设计和与家居环境的整体配合是设计的重点。
5、利用色、光等的变化
①颜色、花纹、光泽等视觉表现
家用纺织品的视觉风格描述有:
a光泽:柔和与刺眼,明亮与暗淡,自然与生硬,强烈与微弱等。
b颜色:鲜艳,悦目,单一,匀净,纯正,流行,呆板,时尚,过时、冷暖、明暗、远近、宁静与热闹等。
c表面效果:粗犷与细腻,平整与凹凸,光洁与粗糙,缜密与稀疏,厚实与轻薄等。
②手感或触觉表现
以人的手感及皮肤接触面料时的感觉如何作为选择面料的主要依据。狭义的触觉风格的作用主要是在面料上抚摸、挤压、揉搓、握持等方式来感受的一种心里体验。广义的触觉风格是指人体皮肤在受到外加织物的作用时的一种生理感觉,具有被动性和不可回避性。其作用的位置是人体皮肤,与手感不同。一般床上用品具有柔软的棉型感,夏季用品最好是具有轻薄的丝绸感和凉爽感,冬季用品具有厚实的丰满、温暖感。
主要评价项目有:
a表面特性:滑爽、柔软、丰糯、粗糙、坚硬、光滑、刺痒、痛痒、过敏反映、振动或拔拉汗毛等。
b冷暖感:温暖、阴凉、湿粘等。
c软硬感:柔软、生硬、板结、有身骨等。
d挺括感:挺括、活络、疲软等。
e重量感:悬垂、轻飘、沉重等。
f体积感:厚重、丰满、蓬松、饱满等。
6、特殊的加工技巧
如绗缝技艺、手绘、刺绣、数码喷绘及蜡染等。
总之,家纺集中地体现了美感内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家纺美感的表现手段,民族特色是中国家纺美感创作的生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