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案
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红军 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思想教育:
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蒋政权的 反动本质。
2、通过对长征史实的讲述和对“长征精神”的讨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能力问题:
1、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物本 质的能力。
2、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 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九一八事变后,蒋政权的不抵抗政策及影响。[讲授新课]: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原因
(1)民族矛盾逐渐上升;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2)为欺骗舆论,实现其镇压人民革命的目的。
2.实质:以“先安内”为掩护,继续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红军“围剿”。3.后果
(1)连续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使中国革命面临严重挑战。(2)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名称 时间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结果
第四次反“围剿” 1932.2——1933.春 50万多 7万多 取得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 1933.10——1934.10 100万多 8万多 反“围剿”失败 1.失败的原因
(1)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2)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伤亡惨重。(3)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2.失败的影响
(1)红军实力被削弱,陷入危机境地。
(2)中央革命根据地陷入危险境地,红军主力被迫长征。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 1)会议召开的背景: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2)会议的内容。会议议题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实质:确定了走工农武装割据,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3)会议的意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其次,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其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可以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次会议集中解决的是军事和组织问题等来分析。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面指导(有益帮助、错误指示),这次会议在双方中断关系的情况下,中共第一次独立自立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第三,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会后长征胜利及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充分说明了这点。3.红军长征胜利
(1)胜利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
(2)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3)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教材史料应用
1.阅读下列材料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训话(1933年4月10日)
回答:(1)揭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2)分析材料所述内容出现的原因,概括材料所反映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3)归纳材料在教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对外妥协,不抵抗;对内镇压人民革命。(2)原因:日本侵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因此蒋介石发表这一“训话”以图欺骗人民;中共实力发展壮大,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后果及影响:使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3)证明教材对蒋介石政策讲述的正确性;有利于深入理解“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与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共党内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回答:(1)材料认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2)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形势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1)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2)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复杂;指导革命的理论更成熟;取得了革命的阶段成果;革命领导集体的变化,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3.阅读下列材料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回答:(1)用史实说明材料的主要内容。
(2)归纳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具有挽救革命、锤炼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伟大意义。(2)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发扬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备课参考
《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运用
建议设计如下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红军长征示意图》:
(1)在《长征示意图》中指出井冈山、瑞金、遵义、赤水河、沪定桥、吴起镇、会宁等地理位置。(略)
(2)简介《长征示意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红军主力部队均离开根据地实行转移;红军长征方向为:东→西→北,中央红军离开东南的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川贵边界长征路线迂回曲折,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地区行军路线迂回曲折;红军长征所经地区,人口密度小,多高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概括《长征示意图》中反映历史现象的特点。(红军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距离长,自然环境恶劣,困难多且形势复杂;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及其得失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针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它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其中以失败居多。反思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分析其政策的得失,对理解现实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认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30年代国民政府面临的形势:(1)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2)日本侵华的步步进逼,使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3)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削弱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为此,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了:(1)对外妥协退让,先是不抵抗政策;进而推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后又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再后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采取积极抵抗的政策;最后,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2)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政权,先是坚决“围剿”,对南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迫使红军长征;进而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后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3)对抗日救亡运动,先是镇压;后又实施有限的民主。可见,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在形势变化中被迫不断改变,并且结果均基本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其政策是失误的。究其原因有三:(1)针对社会形势的变化,不能抓住社会最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2)没有把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当作政府的最高职责,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本阶级利益不受侵害。(3)根源在于其阶级特性,蒋介石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不可能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
几个相似问题的比较
1.不抵抗政策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比较:这两个政策的实质都是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中共和广大人民严厉镇压的卖国反动政策;都是在日本侵华和中共领导革命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提出的;都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前者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停,结果使日本轻易占领东北地区;后者打着抗日的旗号,行“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人民革命之实,更具有欺骗性,也更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第四、五次反“围剿”的比较:这两次反“围剿”的性质相同,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的革命斗争,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这两次反“围剿”斗争的规模不同:第五次远远大于第四次。军事指导思想不同:第四次是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第五次是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先是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后又命令红军节节抵抗。后果不同:前者打破了敌人的“围剿”;后者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
3.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同点有: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 [作业]:
一、选择题:
1、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
B、蒋介石采取了新的战略部署
C、“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
D、毛泽东离开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2、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A、强渡乌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A、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指挥权
B、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地位
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 D、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奠定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瓦窑堡会议 C、《八一宣言》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的事件是()
A、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已转移到陕北
B、“一二•九”掀起全国救亡运动新高潮
C、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答案:
1、C
2、B
3、C
4、A
5、D
第二篇:汉王战略转移
2012年4月22日凌晨,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汉王科技未来将近行积极转型,公司将从卖终端,转变成为卖内容的平台厂商。汉王书城是汉王科技为配合电子书产品推出的内容下载平台,采用与出版商进行分成合作模式盈利未来,大部分报刊都要通过网站下载到终端。
手写笔业务已经进入产品的成熟期。此阶段市场基本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量基本趋于稳定,利润开始减少。目前的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细节更新和深度应用的发掘上,延长产品的成熟期是汉王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
发掘汉王手写产品新用途,深度应用,力争使产品转入新的成长期,开辟新的市场,引导和创造需求,提高汉王手写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率,改良汉王手写产品质量而后外观设计,细化产品功能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汉王的价格策略制定如下:高端产品主要包括手写笔高端产品,如汉王听写大将军系列,针对笔记本电脑用户的雷达笔系列,以及针对名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平板手写电脑灯。高端市场对价格敏感度低,而对产品的稳定质量,功能完善,售前沟通以及售后服务较为满意,客户一旦购买,忠诚度较高,通过提供过硬的产品质量,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和优秀的服务来巩固品牌美誉度。
低端产品:指汉王手写笔中的小书童等系列和移动数码产品等,目标客户是学生、退休人员和一般功能要求的用户。该市场价格敏感度高,对产品性能要求优先,额客户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性价比。保证核心功能完善的同时,尽量压低价格接近对手,从而保证低端市场产品占有率。如小书童系列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定价处于同类产品中有,当消费者选择同等价位的产品加入参考品牌和服务等因素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定制产品:指为行业量身定做的ocr扫描系统,如应用于海关、公路、安检、图书情报等的工作系统。大多向行业用户和政府采购,价格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软件和服务,附加值交个哦。定价应采取心理定价和产品组合定价,依据所提供的软硬件系统给顾客带来的价值进行定价。如:汉王数字图书馆对图书情报管理系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该产品定价能够保证利润空间,并带来丰富的品牌潜在资产。
第三篇: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简案
大公中学胡文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掌握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总结归纳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二、重点难点
1、红军长征的经过
2、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教法
讲解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和故事穿插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情境导入:边播放视频剪辑《十送红军》片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歌曲提出问题:
(二)讲解新课:
一)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的经过
3、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的内容
2、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扩展与延伸
1、总结归纳长征精神
2、集体朗读:《七律·长征》
五、小结
第四篇: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讲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体会红军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教: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朗诵。(播放视频)教:
一、播放配乐诗朗诵《七律 长征》导入
师:这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吗? 学:红军长征
教: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长征》,齐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答,出示问题。强调历史事件的学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三走长征
1、请同学翻开课本27页,默读一、二段,试着自己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如果老师的这条线段就是长征之路,那这条长征之路有多长?(两万五千里)
如果这是长征的起点,那么时间是(1934年10月)如果这是长征结束的地方,那么时间是(1936年10月)参加长征的都有谁?(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
2、一走长征 出示长征路线图
艰苦卓绝的长征,成为人间奇迹。它跨越了中国的11个省份,它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终年积雪。它跨过了24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它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这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国土面积相等。在这次远征中,红军共进行战役战斗380余次,官兵日行军50公里以上。一开始参加长征的红军有近30万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3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人牺牲,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重走长征之路。
师生用手指图,带着同学们一走长征。
3、二走长征
动手摆一摆路线图
4、三走长征(1)血战湘江
教: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向西的战略转移。
生读:但是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以重兵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与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虽突围成功,但是红军却损失惨重。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蒋介石还在湘西布下重兵,等待红军去自投罗网。教: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放弃湘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迎来了长征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
教:请同学们找出遵义会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1935年1月,贵州遵义
教:注意遵义两个字的写法。(板书)遵是遵守的遵,有走之底。义是义气的义,没有言旁。
教:这是遵义会议的会址,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呢,原来是国民党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住宅。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人有哪些? 学:毛泽东、周恩来、张文天、王稼祥、朱德 教:这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举手回答 学:
教:会议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点。第一就是总结了······;第二纠正了······;第三确定了······大家注意把关键词圈好。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飞夺泸定桥
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打响了红军长征一系列的经典战役,开始走向长征的胜利。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飞夺泸定桥。
出示图片:这座修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铁索桥,桥长超过百米,由13跟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山的木板被狡猾的敌人拆除了,另一端桥头又有敌兵重兵把守。那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飞夺泸定桥,在一夜之间句占领了泸定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教:从刚才这段短短的视屏中,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不怕牺牲、不怕艰难险阻、英勇向前
教: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能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4)、红军过草地
教:红军占领泸定桥后,继续西行。翻越了皑皑白雪的夹金山,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地。跨越草地是长征中红军与自然斗争最严竣,牺牲最惨烈的一段最艰难征程,是胜利前最黑暗的时候。红军过草地,难在哪里呢? 生:读
教: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过草地之前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牺牲了的数字。据幸存下来的老红军回忆,死的人太多了,难以计数。红一方面军6000多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第三次过草地就损失近7000人。但是越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越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就越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出示图片 你们看,<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宁肯自己啃鱼骨头活活饿死,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他的小战士们;《七根火柴》中这位奄奄一息的共产党员用尽最后的力气,捧起一个党证和七根火柴,小心地放进战友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老红军谢光堂掉了队独自倒下,第二天,折返的战友们终于找到还有一丝气息的他,立即抱上担架,几个人轮流抬了一路,他们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扔下你不管!”;我们的毛主席在路上遇到两个倒在路上,爬不起来的小红军,主席连忙上前扶起他们,拿出自己最后一块青稞饼,说“吃吧,跟着我走吧,无论如何,都要走出去!”
是的,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紧跟着毛主席,紧跟着中国共产党,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一步一步走出了大草原,走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三、长征精神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
千言万语都道不尽我们满怀的敬意,红军长征的英雄们,请接受我们最虔诚的敬礼:全体起立!
向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红军战士们,向不拍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们,敬礼!
红军胜利会师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工农红军一路向前,挺进延安 建立了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
孩子们表现真棒!一首《红星闪闪》送给大家!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
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
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
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
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第五篇:《盼红军》教案
《盼红军》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创编。
教学重点: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进行创编。
教学难点:
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注意弱拍起唱和切分节奏演唱准确。
教学目标: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盼红军》,感受四川民歌特点,表达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使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
电子琴、课件、录音机、打击乐器。
学具:
竖笛、小提琴。
教材分析:
《盼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演唱者持小碟、竹筷边敲边唱边舞,叮当之声伴随悦耳的歌声十分动听。曲调抒情优美,曲折委婉,表现了演唱者的深情和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节课,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戏曲片段。你知道这是我国哪种地方戏么? 生:四川川剧。
师:剧中有一个表演者的面具总换,你知道这种表演形式叫什么? 生:变脸。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我国的剧种还是有些了解的。我们刚才看的就是川剧《变脸》的一个片段,川剧是四川曲艺的一种,四川曲艺形式多样,除了川剧以外,还有四川花鼓、四川评书、四川民歌、四川扬琴、方言相声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四川民歌《盼红军》,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演唱。
二、歌曲教学
师:这首歌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生:启盼红军早日到来的心情。
(一)学习旋律
师:本首歌曲一共有三个乐句,同学们一起看旋律,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 生:C调的
师:大家都知道C调的主音do在下加一线和三间,那我们这首歌曲的第一个音唱什么? 生:RE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乐句的音符都唱什么? 生:读出唱名。
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
(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两个乐句的旋律)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旋律。
(二)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听录音,可以轻声随唱。生:听录音学习歌曲。
(三)歌曲分析
师: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 生:期盼的,赞美的。
(四)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创编
(一)布置任务
师:这首民歌原是流传于四川的传统小调《采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盼望红军早日到来,为他们解脱苦难,推翻黑暗的统治,解放家乡的心情,他们在原曲调上重新填了词,并将原来的歌名《采花》改为《盼红军》。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歌曲进行第三次加工,主要结合我们音乐课比较常用的:说唱、竖笛、打击乐器、旧词新唱等形式进行创编,咱们看一看那种表现形式更好。生:组长带领同组组员进行创编(教师指导)
(二)展示成果
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创编成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
四、总结升华
师:生活在压迫中的人们盼望得到解放过上幸福的日子,那我想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师:不论你们的愿望是什么,老师都由衷的祝愿你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