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2 16: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教育、教学领域。早在20世纪20年代,普雷西设计了第一台教学机器。开创了把电子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的先河。当今科技发展、电子技术更是一日千里,它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和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的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把个性化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大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天地。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 ②论文集 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一)、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二)、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①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

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②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

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③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

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④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

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三)、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孟宪军、常婧。

课题领导组:黄玉琢、黄新军、杜新军、陈兴国、孙振勇。

课题负责人:王玉波

课题组实验组:周光学、李小爱、孟庆芳、王小花、刘秀芹、于海荣、吴光华、陈庆云、孙明波、吴其光、刘国庆、李桂华、韩振英。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①、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 “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②、研究条件优越。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每人一台微机。我校图书馆藏书量大,图书品种丰富,2005年被评为市“十佳藏书单位”。校阅览室可同时供十个班级进行阅览。我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以“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我校尤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经济保障。我校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的研究实施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③、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课题申报立项、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专家指导、材料收集、鉴定结题、成果推广等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能够保障研究经费的落实。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应用的技术。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唯一的信息源,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 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开阔视野、获得发展。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我就此谈谈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因此,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首先是语文教师们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方向,学习建构主义、创建教育理论、主体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教育软件的运用,课件的制作。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会带来语文教育的腾飞,并有熟练操作微机的能力,才想用、才会用,也才能用好,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扬长避短、克服弊端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保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好处显而易见,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利弊,扬长避短,注意课程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此理论来讲,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导入新课时的动画展示,还是课中的音乐设置、拓展延伸,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课件不能做得太花哨,不能什么内容都做成课件,且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在使用课件时,简洁美观的板书仍是必要的。

(三)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精诚合作,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备课要充分,应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将与该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做成课件,甚至网页、网站。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适合自己要求的课件、制作符合学生发 展水平的课件。同时注重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思想性,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迁移,专题网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中来。

(四)充分利用网上资料,但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互联网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图片、文字、声音、课件、教案、作业等资源应有尽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也为语文教师供了大量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会用网上资源、合理运用网上资源、要有组装、修改课件的能力,花少量的工夫对别人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对别人的课件进行二次改装,使之成为适合自己学生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和课件。

(五)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与揣摩,要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了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探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死记硬背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它摧残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同伴,家长,翻阅书籍,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用FLASH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古人说:“学成于思,思起于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能及时把自己的感受与疑惑传递给对方,获得对方的指导与帮助,往往这些学生一时的创造灵感被扼杀。建构主义认为,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以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能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这课后,我想知道同学们对春、夏、秋、冬的感受,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写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让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也可以给同学发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利用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几乎贯穿每个课时的教学,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示范性朗读这一角色。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还可以用音响等设备渲染气氛,同时又减少了由于教师个人朗读不规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若能以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播放朗读录音,同时再配上一些简洁优美的图像,必定能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平常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老舍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猫,折报于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猫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应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师生全员参与评改作文。

从小学阶段起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打字姿势及

一、两种汉字输入法,进行电脑写作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以往的作文修改工作主要在教师,但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很少有同学读老师修改后的文章和老师的评语。老师费力伤神却功效不大,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改作文,师生全员参与。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把喜爱的猫的图片,在电脑中进行描述,发布在网络上,老师引导学生读其他同学的文章,帮着同学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加以区别引起作者注意。老师再将学生中典型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评议、修改,共同鉴赏佳作。这样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帮助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做法改变了旧的作文修改的模式,使学生也参与到文章修改的行列中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学生优秀作文、优美的散文、诗歌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为我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要学会选择,培养阅读兴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每一课都有扩展资料、习题精选,还有学习指导、课后提高,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在网上答题,然后听一听声音讲解,疑难解答。通过这些方式,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教育教改服务。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工作总结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2002年9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课题作为省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子课题在省电教馆作为批准立项后,我校开展了此项实验。

实验之初,学校课题组在对学校的作文批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

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创造精神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理念,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段习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习作批改小老师为核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语文教师的密切指导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探索信息环境下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吴奋海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管理,肖方方、梅素霞、徐净馨分管课题资料文献、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张梅艳、柳莉萍为重点实验教师,徐冬芸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我校接受市教研室王思明老师的建议,吸收了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参加,课题实验在全校全面开展。

(二)研究过程的实施

学校课题组,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培训,然后展开了有序的实验工作。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5年7月)将信息技术同习作批改实验密切结合,培养小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第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如下:

1.培养小老师,奠定习作批改实验的基础。(1)

挑选和确定习作批改小老师。

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确定柳丽萍和张梅艳为主要实验教师,六一班和五四班为主要实验班级。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全部参加实验。学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研究,挑选喜爱习作、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习作批改小老师。根据我校班额人数(每班平均近90人),低年级段每班确定八名,中年级段每班确定十六名,高年级段每班确定三十二名。学校课题组为每班的小老师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吸收了一、二年级的师生参加,这样从低年级抓起,分阶段、循序渐进,又做到了全面整体推进。

(2)培训习作批改小老师。

被确定下来的小老师都是各班习作方面的佼佼者,但他们的批改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性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很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前的培训。

首先,是激发小老师的批改兴趣,培养良好的批改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课题组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调动小老师的批改积极性,培养小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批改时要尊重同学的习作,要求统一用红色的钢笔批改,在习作固定的地方作批语和评语等。习作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实验教师建立了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以此来肯定小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励小老师在习作批改实验中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其次,是使小老师明确批改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小老师批改的范围和内容。低年级段教师主要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中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方面的内容;高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及标点等内容。第三,修改符号的规范运用培训。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塔南路小学小学生批改符号使用说明》,每位实验教师、每位小老师人手一份,按要求分低、中、高阶段不同的训练重点参照使用。

第四,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学校把六一班和五四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充分利用起来,重点对习作批改小老师加强了文字处理、上网查询等知识的培训。

2.多渠道探索,构建多级实验操作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课内。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王思明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环境下作文六步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20分钟,首要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激发习作兴趣,激活思维,拓宽思路。(2)学生利用计算机习作40分钟,让学生独立习作,这是教师尽量使教室保持安静,不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严格训练学生40分钟完成习作。(3)独立运用计算机修改20分钟。(4)师生利用网络评讲30分钟,评价要求有针对性,整体、个别,优点、不足兼顾;要适度,不拔高要求;要鼓励个性作文;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5)通过网络自由赏析10分钟。(6)利用计算机加强练写40分钟,可写相同题材,也可换题材练习。双周作文课,第一周完成1、2、3步,第二周完成4、5、6步。为了使“小老师习作批改指导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的指导。在30分钟的讲评时间中,教师和小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在多项、互动的交流中,针对习作情况、习作批改情况,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六步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作文实践活动,把课堂习作时间最大程度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习作活动的主体。

第二级是课外。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是我校固定的一个小时的习作批改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实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小老师进行习作批改活动。

从批改任务的分工上看,低年级段的小老师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批改符号指出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并能订正过来,逐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中年级段的小老师重点批改错别字、运用不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句子,并能提出修改意见;高年级段的小老师则增加标点符号的批改。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实验教师还根据小老师的能力差异安排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般的小老师,只要求他们完成计划内的批改任务,而对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则给他们加担子,适当增加批改的篇数,适当放手让他们批改一些主观性的内容。如:中年级的小老师,可增加评改优美词语、优美句的内容;高年级的小老师,则增加评改选材、优美段落等内容。这样做,照顾到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其主动发展。

从形式上,我们一般采取各班组织小老师自改、教师和小老师合改、家长代表参与批改、运用多媒体批改、计算机网络批改等形式。

第三级是在校内。为了给学生更多地展示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在教室里创办了习作园地,定期展示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校的习作长廊分给各个班级,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作文手抄报、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生和小老师参加习作批改实验的心得体会、家长代表参与习作批改的感受等;学校大队部成立了“红领巾专栏”,选播各班的优秀习作,并实行积分和颁发班级创新流动红旗制度。课题实验组对这些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

第四级是校外。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向各级作文教学评比活动选送实验教师的实验体会、实验论文、习作指导教案、习作评讲教案、习作批改实验方面的下水文、实验教师和习作批改小老师合作评改的学生优秀习作等。实验教师还组织学生向《焦作日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等报社投寄优秀习作、学生和小老师习作批改心得体会、小老师评改的学生习作实例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作文实践的机会,同时积累了实验成果。

(三)课题实验变更情况

2004年6月,省电教馆总课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检查,认为实验确有成效,同时建议缩小范围,找突破点,调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把实验重点确定在习作批改方面,的确太狭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上机进行作文修改时,由于没能解决上机修改符号运用的问题,经常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为了避免作文实验走入死胡同,鉴于学校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课题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变更情况:课题名称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更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调整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强多媒体作文教学和学生网络习作的指导。由于实验学生升级毕业的变动,重点实验学生也有所变动。但实验保持了不间断性。实验计划2006年4月完成。调整后的课题实验,使实验师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为实验工作开辟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和实践的渠道,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二、研究条件的保证

(一)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室拥有数百册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供课题组使用,每年学校都新购置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书籍。课题组拥有4台课题实验教师专用计算机、一个拥有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以及教育宽带网,一千多套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库供师生使用。每学期要新购教育教学软件,研究资料充足。

(二)研究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吴奋海校长,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给予最大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课题组成员中均是小学高级教师,肖方方是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曾长期参与“愉快教学”、“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等焦作市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梅素霞是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净馨是省级教育教学专家,曾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张梅艳等三位实验教师均是焦作市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三)经费: 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全面的支持,按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课题实验公开课、录像课、座谈会、光盘资料等所有费用。

三、课题成果

学校课题组对实验过程和参加作文教学实验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具体、认真地考察,结果表明,研究实验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方法和作文教学评价途径。

(三)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习作批改小老师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赏能力,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评语。

(五)学生自觉批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

(六)习作批改实验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小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约为教师节省4分钟,全校班额平均87人,可为全体语文教师节约124.7小时。事实表明,作文实验正在逐步实现为教师减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通过实验,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2002年10月以来,教师的190多篇习作批改实验下水文、征文在省、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有60余人次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优质课以及作文论文评比中获奖。塔南路小学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作文实验基地”。

(八)创办了学校作文网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从实验管理人员到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不高,我校课题组将本着“边实践,边学习”的思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规范。

(二)参加实验的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克服的技术困难,对实验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果情况允许,实验有必要在深入开展,继续做实,做出更好的成效。

2005年8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使得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上,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有着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如何将高等数学中那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首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是极大地促使了高等教育不断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现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数学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仅靠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能掌握数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学生要学习与掌握高等数学中较为抽象或复杂的知识,当前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整合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结合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开展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使其学会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丰富数学教学软件

数学教师应系统学习MATLAB,LINGO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独立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利用数学软件编写高等数学课后练习题的计算程序,建立练习题库及相应的解答程序了;利用数学软件编写数学课件,建立数学教学课件库等。

(3)参加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来,以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2.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数学教材

现有高等数学教材,大多是以过去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教材内容的编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吻合,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和开设课程加以调整,以促进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性强大的数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如MATLAB,LINGO等。利用数学软件可处理原教材中需要依靠特殊技巧或大量计算才能处理的计算问题,同时可增加具有应用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求解复杂的数值计算,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了。在原来的数学教材的某些章节里结合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实验的思想。

(2)优化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加以科学调整

增加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让信息技术渗透到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去,突出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高等?笛?实验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还不成熟,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研究。

3.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结合,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1.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首先,结合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发展过程;其次,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再次,定位好信息技术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课堂的主角。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在实际应用中重在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将教学任务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所给任务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平台

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可通过创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实现,教师可通过平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课程通知等,学生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了解数学课程安排的最新动态。例如,教师在讲定积分的概念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们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

数学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关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完善数学的教学结构等均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礼.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3.[2]饶从军.高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3]黄宽娜,刘徽,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项目名称: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5308;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主持人:赵战兴。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下载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是一关键、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师也开始重视并......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一、目标教学模式 ( 适用于初中教读课文教学 )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快乐学习者,我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五环节:预习---感知---赏析---反思---练习。......

    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共五则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至关重要。古今中外,凡是在写作方面有巨大成就的人,都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我国唐代诗人在诗中描写到,“劝君莫唱前朝曲,听......

    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 ”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 ”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5年,政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 ”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 ”被纳入国家战略。 “互联网 ”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含五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号:FS321 城区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工作报告 062711187-94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