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3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

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余弦和正切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问题:在Rt△ABC中,当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随之确定.∠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呢?∠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余弦和正切.(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2)能依据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进行相关的计算.3.学习重、难点

重点:余弦、正切的概念.难点:余弦、正切的求值.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64探究.(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

①∠A是任一个确定的锐角时,形的大小无关,那么

A的对边是一个固定值, 与三角斜边A的邻边A的对边也是一个固定值吗?呢? 斜边A的邻边A的邻边叫做∠A的 余弦,斜边②在Rt△ABC 中,∠C=90°,记作 cosA,即cosA=.③在Rt△ABC 中,∠C=90°,tanA,即tanA=.④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 锐角三角函数.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明了学生是否能弄清正弦、余弦、正切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中哪两条边的比.②差异指导:结合图形理解三个三角函数的意义.(2)生助生:小组相互交流、研讨.4.强化:余弦、正切的求值.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65例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自学参考提纲.abbcA的对边叫做∠A的 正切,记作

A的邻边

④在Rt△ABC 中,∠C=90°,如果各边边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有变化吗?说明理由.∠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没有变化.理由: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形大小无关.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明了学生是否能弄清正弦、余弦、正切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中哪两条边的比.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分类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4.强化:

(1)已知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长,求其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可先由勾股定理求出第三条边长,再按三角函数定义求值.(2)点3名学生板演自学参考提纲第②、③题,点1名学生口答自学参考提纲第④题,并点评.三、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学习、交流协作以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引入采用探究的形式.首先引导学生认知特殊角的余弦、正切,进而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作图、猜想论证,配合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不但知道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余弦、正切值是固定值,而且加以论证并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感受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D)A.a=c×sinA B.b=a×tanB C.b=c×sinB D.c=b cosB2.(10分)如图,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cos∠AOB的值是(C)(C)

3.(30分)分别求出下列各图中的∠A、∠B的余弦和正切值.4.(10分)在Rt△ABC中,∠C=90°,BC=5,cosA=tanB的值.解:sinA=512, tanB=.13512,求sinA, 135.(10分)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B=5,sinB=.求cosD,tanD的值.35

二、综合应用(20分)

6.(10分)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的值.解:作AD⊥BC于D.∵AB=AC=5,∴BD=DC=BC=3.∴在4512Rt△ABD3543中,AD=

AB2BD2 =4,∴sinB=,cosB=,tanB=.7.(10分)如图,点P在∠α的边OA上,且P点坐标为(,5).求sinα,cosα和tanα的值.解:sinα=5125,cosα=,tanα=.1313121

2三、拓展延伸(10分)

8.(10分)在Rt△ABC中,∠C=90°,请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勾股定理探索∠A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王金城 叶志良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性辅导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45-148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变形的态式,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

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二倍角公式简记为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提问)对

中的平方联想到,有无其他变式?

(学生探索、总结得出两种变式:

3、(深化性提问):有了这组二倍角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呢?

(学生:不能,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联想和角公式的条件,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出二倍角公式的条件)

指出:尤其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类比的教学思想、得出公式成立的条件】

成立的条件

4、(探索性提问)在存在,但左边的

中,当左边的求

时,虽然右边的?该怎样求?

不存在,能否用 引导学生:改用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形,另辟蹊径,寻找求解依据,培养学生细致、灵活的探索习惯】

5、二倍角公式中的倍数关系是相对的,为深化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出示一组填空题(放幻灯片)

(1)填角

(2)(填

一般情况下: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灵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根据学生易混点,类比公式,展开训练,达到“跨越障碍、突破难点”之目的】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四道例题,学生分组训练,每组一题,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放幻灯片

(第一组学生做)例

1、不查表,求下列函数值

号)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应用公式、间接应用公式、一题多解,巩固二倍角公式】

(第二组学生做)例

2、已知

讲评:此题目中对角,求的值。

有范围限制,做题中应注意什么?仅知道

值时,要灵活应用

值,欲求二倍角正三种等价形式,弦、余弦、正切,先需要知道什么?„ „在求并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已知的原始数据,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巩固公式,培养学生规范、科学解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做后反思】

(第三组学生做)例

3、证明

讲评:证法1:等价证:

证法2:等价证:

证法3:巧妙应用“1”,即用“

”代换,后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等价证明、转化证题及一题多证,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散发性及创造性思维,加深巩固二倍角公式和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技巧证题】

(第四组学生做)例

4、利用三角公式化简

讲评:此题技巧是:先将“切化弦”,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和二倍角公式化简

【设计意图:复习应用所学知识解简单三角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应用能力】

四、提炼总结——放幻灯片

(1)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2)

中角

没有条件限制,而

中,只有

中,当

时,就可得到二倍

。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特例。

时才成立。

(3)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是的二倍形式,其他如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等等都适用,要熟悉这些多形式的两个角的倍数关系,才能熟练地应用好二倍角公式,这是灵活应用公式的关键。

有三种形式:件灵活应用公式,另外逆用此公式时更要注重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必做:教科书P150习题3.1A组14、1

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插漏补缺】

选做:

。要依据条

(1)用、表示、(即推导三倍角公式)

(2)已知:。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尝试能力,拓展创新】

设计思路:

1、本节公式比较多,首先要搞清楚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很好地理解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其次理解如何由和角公式推导倍角公式,然后明确倍角的含义,熟练地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等三角运算及恒等变形。

2、在三角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过程中,除了倍角公式外,也离不开前面所学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以及和角公式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转化沟通,然后明确解题思路,设计解题步骤,完善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通过一题多解,使我们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4、以公式特殊情形

为主线

板书设计:

以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

化简为切入点

以学生探索、推导、应用

第三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性辅导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45-148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变形的态式,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

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二倍角公式简记为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提问)对

中的平方联想到,有无其他变式?

(学生探索、总结得出两种变式:

3、(深化性提问):有了这组二倍角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呢?

(学生:不能,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联想和角公式的条件,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出二倍角公式的条件)

指出:尤其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类比的教学思想、得出公式成立的条件】

4、二倍角公式中的倍数关系是相对的,为深化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出示一组填空题(放幻灯片)

(1)填角

成立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灵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根据学生易混点,类比公式,展开训练,达到“跨越障碍、突破难点”之目的】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四道例题,学生分组训练,每组一题,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放幻灯片

(第一组学生做)例

1、不查表,求下列函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应用公式、间接应用公式、一题多解,巩固二倍角公式】

(第二组学生做)例

2、已知

讲评:此题目中对角,求的值。

有范围限制,做题中应注意什么?仅知道

值时,要灵活应用

值,欲求二倍角正三种等价形式,弦、余弦、正切,先需要知道什么?„ „在求并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已知的原始数据,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巩固公式,培养学生规范、科学解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做后反思】

(第四组学生做)例

4、【设计意图:】

四、提炼总结——放幻灯片

(1)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2)

中角

没有条件限制,而

中,只有

中,当

时,就可得到二倍

。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特例。

时才成立。

(3)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是的二倍形式,其他如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等等都适用,要熟悉这些多形式的两个角的倍数关系,才能熟练地应用好二倍角公式,这是灵活应用公式的关键。

有三种形式:件灵活应用公式,另外逆用此公式时更要注重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P150习题3.1A组14、1

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插漏补缺】

设计思路:

。要依据条

1、本节公式比较多,首先要搞清楚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很好地理解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其次理解如何由和角公式推导倍角公式,然后明确倍角的含义,熟练地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等三角运算。

2、在三角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过程中,除了倍角公式外,也离不开前面所学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以及和角公式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转化沟通,然后明确解题思路,设计解题步骤,完善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通过一题多解,使我们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4、以公式特殊情形

为主线

板书设计: 以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

化简为切入点

以学生探索、推导、应用

第四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应求值?

2)使三角函数种类最少

3)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不带有根号

常用化简方法:

线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角的变换,通分,逆用三角公式,正用三角公式。

1、三角函数式给值求值:

给值求值是三角函数式求值的重点题型,解决给值求值问题关键:找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角、运算以及函数的差异,角的变换是常用技巧,给值求值问题往往带有隐含条件,即角的范围,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隐含条件的讨论。

2、三角函数给值求角

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式求值中的难点,一是确定角的范围,二是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

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是:

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2)确定角的范围

3)求角的值

例3.总结:

解决三角函数式求值化简问题,要遵循“三看”原则:

①看角,通过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特殊? 角和可计算角转化,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②看函数名,找出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把不同名称的等式尽量化成 同名或相近名称的等式,常用方法有切化弦、弦化切。

③看式子结构特征,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看是否满足三角函数公式,若有分式,应通分,可部分项通分,也可全部项通分。

“一看角,二看名,三是根据结构特征去变形”

第五篇:二倍角正余弦及正切教案111

3.2二倍角的正、余弦和正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己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当中二角取相等二角时得到新的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记住二倍角公式,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难点: 在运用当中如何正确恰当运用二倍角公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探讨了和角公式、差角公式,现在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α+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α、β、α+β ≠ kπ +π/2(Tα+β)

2、公式推导:

在和角公式Sα+β、Cα+β、Tα+β中,当时,就可以得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2sinsincossincos2sincoscos2coscossin22222cos112sin2tan1tan2

tan2tantantan1tan2

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sin22sincos S2

2222cos2coscossin2cos112sintan22tan1tan

2C2

 T2

公式S 2α、C2α、T2α统称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简称为二倍角公式。

注意:

(1)在一般情况下,sin2α≠2sinα,例如:sinπ/3 ≠2sinπ/6 =1;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当且仅当α=kπ(k∈Z)时,sin2α=2sinα=0成立。

同样在一般情况下cos2α≠2cosα,tan2α≠2tanα。

(2)公式S2α、C2α中,角α可以是任意角,没有限制,但公式T2α只有当α≠ kπ+π/2且α≠π/4 +kπ/2(k∈Z)时才成立,否则不成立(因为当α=π/2 +kπ,k∈Z时,tanα的值不存在;当α=π/4 +kπ/2,k∈Z时tan2α的值不存在).(3)二倍角是相对的,任何角都是它的半角的二倍,如将4α作为 2α 的2倍,α作为α/2的2倍,α/2作为α/4的2倍,3α作为 3α/2 的2倍,α+β是(α+β)/2的二倍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体会这些公式的运用。

4、公式运用

例1.已知tanα =解:

tan22tan1tan212,求tan2α的值。

=

35例2.设是第二象限角,已知cos,,求sin2,cos2,tan2的值。

解:

∵因为是第二象限角,所以sin0,tan0 又 cos315235

故 sin1cos245

可得sin2 = 2sincos =2243 55254

73 cos2 = 2cos2121

255sin2cos2242425 77252 tan2 = 练习,已知sin2x 解:

2513,2x(2,),求sin4x,cos4 x,tan4 x的值。

因为2x,所以cos2x0513, 又 sin2x

2故 cos2x1sin

由公式:

52x11321213

Sin4x = 2sin2 x cos2 x = 212012 -131316925 cos4x = 12sin21195 2x1213169120119120 /169169119 tan4 x = sin4xcos4x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例

3、在ABC中,已知ABAC2BC,求角A的正弦值。

解:

作ADBC于D,设BAD,那么A2,因为BD12BC14AB, 所以 sinBDAB14

2因为02,所以0于是 cos1sin2,所以 cos0

2114154

故 sinAsin22sincos214154158

四、学习小结

(1)公式的特点要熟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4是

8的2倍角。

(2)二倍角公式是两角和公式的特例,会正确运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以及恒等式证明。

五、思考:(利用倍角公式)

(1)二倍角公式的常用变形有哪些?(2)sin3? cos3?

六、作业:P123练习:

1、(1)(2)(3)(6),2,3题。

下载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春《余弦和正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永康市第六中学 吴 娃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必修四中3.1.3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共安排了2课时,我上......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高一A组 韩慧芳 年级:高一 科目:数学 内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课型:新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理解两角和的正弦......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大全5篇]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三角函数的重要公式,应用这些公式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本节是学生在已经学习......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能力目标:掌握T(α+β),T(α-β)的推导及特征;能用它们进行有关求值、化简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简......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设计[模版]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设计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第四章第十节的内容,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

    “锐角三角函数 — 正切”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 —— 正切”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正切(第一课时)(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节的......

    九年级数学下册 28.1 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教案 新人教版

    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