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有感:新常态新精彩
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有感:新常态新精彩
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有感:新常态新精彩
11月6日,我们一行三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短短的两天半时间,我们聆听了数位专家的讲座和数十位大师级教师精彩的示范课。
首先呈现的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乔玉全处长的学术报告《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乔处长幽默风趣的语言,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英语教育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关注语言与能力,更
该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黄耀华老师始终用她的激情和热情感染着学生,优美动听的口语表达,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自然流畅的教学设计,让这个古老的伊索寓言更多了一份现代的活泼可爱气息。
来自杭州市北秀小学的夏恩力老师夏老师则是把学生带到了时光机里,让孩子们感受到未来机器人Robin需要朋友的迫切,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景,成功的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林丽老师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课,她把一篇难度偏大的短文分割成三小段,让孩子们轻松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大胆猜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流畅而自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杨杰老师教态和蔼可亲,语音纯正、指令语准确,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以人物描述为主线,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并引导学生尊敬自己的老师,这也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自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扎西老师身着西藏民族特色服装,一上台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课堂上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单词拼读及书写等各项基本功的训练。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的陈静老师从学生熟知的绘本故事切入课堂,和要学的食物联系起来,自然的进入学习情景,关注学生的意义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但学习了语言,而且学会了合作和创新。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的黄慧老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的田湘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联袂呈现了同课异构《Games》:黄慧老师的课层次清晰,读前用现在和曾经的自己做适度的铺垫,交流自然,读中用听,小组交流的方式解读文本,让学生自主的学;读后适度拓展了其他的改变,发散了思维,还引发了对改变的思考;田湘军老师使得课堂的不同环节趣味化、让学习材料鲜活化、让词汇量的积累日常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深厚的教学功底,不仅吸引了学生,也深深抓住了听课老师的心;集沉稳、大气、睿智于一身的鲁教授带来了一堂有深度、有内涵的游戏课,他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本身,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而不是固守在课本上仅有的知识上,让学生通过阅读继而延伸到更多的问题。
走进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学校的主维山老师的课堂,不仅可以听到他那纯正的语音,而激情四射、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板书让学生学在其中,思在其中。
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六一小学的王超老师关于TroubleIsAFriend的歌曲
教学让人眼前一亮,惊叹不已:纯正的口语,专业般的歌喉,原汁原味地演唱技巧教授,不仅孩子们深深沉浸于歌曲中,老师们更是如学生般情不自禁地学唱,孩子们最后完美地展示,大胆地做小小演唱家,俘获了在场每位老师的心。
来自台湾的两位老师——台北市实践国小的沈佩玲老师和台北市兴雅国小的郑茜文老师则是带来了台湾特色的英语课堂:沈老师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的绘本教学,别开生面,结合简易歌谣和韵句,提供给学生快乐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郑老师利用活泼可爱的英文歌曲辅助绘本教学,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引发了其自主学习的意愿。
除了示范和学术报告,评课和辩课也是异常精彩。浙江省小学英语教研员郑文老师,湖南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夏春娥老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夏谷鸣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褚金丽副教授,广东省广州市罗湖区
小学英语教研员余致晓老师和广东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张荣干老师分别进行了半天课的评点,当老师们在听课时有所感动有所反思有所疑惑时,点评老师的即席发言更是推动了听课老师的深入思考。鲁子问教授和刘兆义老师通过辩课,深度、精彩地点评了三节同题异构课《Games》。专家们还指导老师们如何看课,如何备课,如何制定课堂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整个谈话对我们老师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启发。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更能深刻体会“新常态”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会更好地把它加以实践。
第二篇:如何翻转课堂新常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影响常态应用的因素
1. 观念认知
2. 网络带宽—网络环境 3. 电脑品质—硬件问题
4. 软件问题----程序问题、设计问题、需求满足 5. 资源问题—海量资源 适合资源 6. 使用习惯
7. 使用机制
名利驱动 8. 使用培训 9. 使用服务 10. 其他干扰
学情
学材
学测
学具
2014年暑假前和暑假期间,学校用三个月的时间作动员,暑假期间开始培训,然后开始实践,学习、动员与宣传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特别来自于上级领导、家长的质疑以及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抵触,但还是有很多老师认可并积极报名参与。14年9月份,进行了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全面管理精细化。全校实行三个月的时间,2015年元月,和北京某公司合作,实践实施教学环境信息化,先从高二6个班开始,然后高一10个班,三个月后高三2个班,高三一模成绩出来后,提出这个概念并抓紧操作,希望60天每天提高1分,找60个高三本科线以下60分的同学。高三一入校让做不做,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从本科线60分以下的同学中找30个文科生30个理科生做360高考攻关实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有高二到高一再到高三,最后形成初步的规模化和常态化。三个年级,18个班,9个高考学科,90名教师参加,1000名学生参与,每一节课。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是不一样的翻转课堂模式,不同于昌乐一中。学校不同学科、老师、课程、年级、课堂不一样,学生上课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360高考攻关班成绩:一模时低于本科线60分左右,高考时文科、理科均有10人上本科线,文科班平均分491.8比一模431.66提高了60.14分。理科班平均分423.21比一模提高到473.46提高50.25分。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仍有老师抱怀疑态度。文科班进入年级前100名有3人增加到8人,增长率167%;理科班进入年级前500名的由4人增加到9人,增长率125%。
王子亮老师的文科班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8.69分;文科班学生彭軻軻个人总分提高了108.5分。文科班比一模时人均提升9个名次,理科班人均提升59个名次。
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过程得到了根本改变:师生角色,内容呈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学习深度都得到了根本改变。
教师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学生精神面貌,自主、协作、深度学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升。
学校校风校貌,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都有很大提升。
张校长总结:翻转课堂是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成就名校的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育改革模式,在山东省内涌现出诸多优秀案例,不同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探索过程。
在2015年7月22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的【基础教育分论坛——翻转课堂实践案例专场论坛】旨在邀请山东翻转课堂探索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校翻转课堂发展历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全国同行学习的经验,又有哪些心得和困惑,小编们将整理好各位校长的经典言论依次分享给大家,希望全国教师能从山东案例中受益。
张胜聚在大会上的分享
在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基础教育论坛——山东专场论坛中,聊城三中副校长张胜聚(现为冠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在会上分享主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张校长首先介绍了聊城三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背景:应试教育缺德少体,怎么使独生子女的下一代独生子女既有智慧又幸福。
翻转课堂模式,会使教育的春天尽快到来
张校长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今年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的贺信中的句子,“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张校长对比了聊城地区区域内几所学校的情况,介绍了聊城三中的起起落落:十几年前,在聊城数一数二,和聊城一中并驾齐驱,后来因为其它原因,落后到第七八名,到09年后逐步上升到第四名,落后于莘县实验高中和莘县一中,特别是聊城一中,作了很多工作,才打造出了这样的效果,但下一步的计划是用五年的时间超越莘县实中和莘县一中,再用五年的时间追赶或超越聊城一中。
大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
张校长告诉大家,聊城三中的大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现在抓教育比以前抓得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后得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要把教育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让教师和学生有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怎么做要有评价的全面和评价标准,要把老师引到学习和研究的轨道上来,把老师从体力劳动转者回归到脑力劳动者,把老师从交通警察和严厉的警察变为导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和论证,认为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会使聊城三中发生大的变化。
张校长认为,高中学校翻转课堂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的效果是提高成绩和分数,否则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长和社会都不满意。
翻转课堂—三环锁: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
现在聊城三中的主要目标是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以翻转课堂为起点和基点,逐步打造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使老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实现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我,不断得到幸福,用智慧和幸福创造更大的智慧和幸福。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四化”: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管理精细化。
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为聊城三中的翻转课堂上三环锁,打造了三个保险箱。如果不实行信息化,可能不会使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就会像衡水中学:老师苦教,学生死学,学不会就往死里学,教不会就往死里教,练不会就往死里练。但是,家长和社会对信息化仍有顾虑,为了打消家长和社会的顾虑,在上述三个化取得初步成绩的过程中,再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就是一个翅膀,三化插上这个翅膀,就会使学校实现跨越和腾飞。
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与思考
会上,张校长介绍了聊城三中的基本工作过程:学习,宣传,动员,选择,培训,实践,推广。转课堂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人员组织,设备资源,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师生培训。
张校长提出了问题与思考:
(1)怎么在全校内全面常态化?
张校长提出了希望:如何在减负提能的前提下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和提分的能力。并且要高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老师每天少工作三小时,学生每天少趴课桌上学习三小时,可以把时间放在锻炼身体和做公益活动上。只有减负提能高效,才能让老师、学生、社会和学校教育自动改道到翻转课堂高效的模式上来,这就是一场革命,虽然前景很好,但是道路很艰难。学校从去年九月实施翻转课堂来,遇到了很多困难,今年六月,收获了硕果。
(2)如何让学校再腾飞?
张校长提出了信爱教育,信爱教育使教育学校形成无障碍无阻力的千古微校;幸福教育:幸福和教育各提高学习效率20%以上,加起来提高50%,而且使老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快乐幸福,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幸福的人生和智慧的人生。
第三篇:经济新常态有感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总书记给我们下达新的战略目标,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正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大力发展,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以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力进行,都体现了我们进入经济新常态。
2017年航母001A出坞下水,这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即将迎来首航;在贵州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天空二号”,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被中国拿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站上科技制高点,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拥抱未来。基础科学是研究之母,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新。锐意创新,敢为人先。我们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瞩目,而我们应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理念变革以及战略性转变。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境界。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做到灵活运用,大学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遇到问题不慌张,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我们应该要锻炼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适者生存,生存才能发展,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我们毕业后才能尽可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还应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有效处理、协调好自己与同学以及未来的同事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能;当然我们还应该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基本做什么时都涉及到管理和组织,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经济新常态对国家而言,就是需要更多的人才。而这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机遇,我们能够用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我们的能力,我们在学校中就应该完善自身的能力,用最好的姿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大学生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来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
第四篇:新常态介绍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
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新网李金磊)[2]
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编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
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编辑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
础。”《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习近平阐述编辑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热议新常态编辑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今天的APEC演讲标志着,习近平“新常态”之论进一步成形。
“„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会议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记之一。”卢锋说。
当习近平谈论“新常态”时,他在说什么?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历来是中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经济发展路向和回应外界关切与疑问的重要场合。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4%,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甚至唱空论调的出现。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习近平在2014年11月9日的演讲中轻松地说,他同时列举了诸多结构调整的积极迹象,包括就业持续增加,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稳增,服务业增势显著,内需不断扩大等。、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卢锋评论指出,习近平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为什么是“新常态”?
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公报中评价过去一年执政成绩时提到了“新常态”: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了解中国政治的专家指出,中共领导人讲话中提及的新词汇、新表述,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政治信息,党的理论家通常称其为“新话”。
2014年7月,习近平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态观点。
在卢锋看来,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按照他的理解,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也是十八大以前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
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领导人将这种挑战形容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新举措引人注目,包括对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强调;提出调控合理区间,将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5%左右”等。同时,以2013年秋天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揽子计划为标志,强力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改革。
他认为,提出新常态,以及对宏观政策要稳、要有定力的强调,表明中国领导人对形势有科学而清晰的判断,这有利于“稳”住宏观政策,避免了经济稍有动静就动辄大手刺激的做法。
“新常态”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在APEC这一国际场合讲述„新常态‟,既彰显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也揭示中国决策层直面失衡调整困难的决心,对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一种合规律的解释。”卢锋说,“这可以引领预期、凝聚共识,引导海外人士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IMF的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个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对亚太地区和世界都是利好消息。
他分析说,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2014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说,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在APEC北京会议上,人们注意到,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
习近平在2014年11月9日的演讲中表示,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
此前一天,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中国为2014年APEC会议确定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主题,并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点议题。
“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习近平在演讲中说。
“新常态”:一把理解中国走向的钥匙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虽然习近平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但专家们对他的上述判断普遍有共鸣。
卢锋具体地指出了新常态化过程中可能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风险,比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王小广说,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观察家认为,习近平的“新常态论”可能有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中共知名的理论家施芝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
“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施芝鸿说。
第五篇: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机遇与挑战,经济建设
经济新常态是指国家在经济发生危机后,通过调整进入到的一个缓速增长的“过渡期”,相对而言还有旧常态,旧常态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数量的递增以及成本的控制,而“新常态”则开始追求规模化以及质量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性[1]。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末,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 9日,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这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这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这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2]。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科学认识新常态,既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背景,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既需要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外因与中国经济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二是世界经济“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总体持续低迷状态,直接降低了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内部变化:中国经济内部的实质性特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实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进入新常态以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数量扩张。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资料成本(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资料成本)相对较高。经济的最大竞争优势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注重质量、追求效率的集约增长。这种转变既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的趋势性新变化,又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升级。一方面,供给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要通过转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环保产业和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兴产业要增加投资。其次,进入新常态的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再次,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最后,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经济发展所依靠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逐步显现。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4]。
四、建设好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把经济新常态建设好。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现在,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并逐渐形成主流。这就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急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一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5]。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使矛盾得到化解。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方面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
[6]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改革,经济新常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210.[2]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3]高建昆,程恩富.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J].当代经济研究,2015,9:51-59.[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33(1):91-98.[5]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应解决十二大难题[J].中国中小企业,2015(2):72-77.[6]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政策瞭望,2014(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