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新常态:“1+X”(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3: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课堂新常态:“1+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课堂新常态:“1+X”》。

第一篇:阅读课堂新常态:“1+X”

阅读课堂新常态:“1+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第16届大会上确立了“阅读社会”这一新概念,它与中华传统的“书香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表示阅读应当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也许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在中国语文教学中也就有了“以阅读为本位”的课程传统。教语文似乎就是教阅读,一本语文书,基本上就是供阅读教学用的课文。说话、写作等等,都只是顺便捎带,似乎可有可无。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未曾独立设科的几千年漫长岁月里,读经明道是主体,阅读地位之特殊,自不待言;即使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后的百年,也是一样秉承着以阅读为本位的传统。如上世纪四十年代叶圣陶、朱自清提倡的“精读”和“略读”指导思想,便一直主宰着语文教材的编写。

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不外乎“听”“说”“读”“写”,而基础知识自然离不开“字”“词”“句”“篇”。这八个字就一直被称为是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在语文的基本能力中,“读”无疑是重要的,这就难怪不少人都奉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道理。这些似乎都无可非议。但“读”毕竟不是语文课程的“唯一”,特别在当今课改大潮的冲刷下,人们对传统阅读教学引发了诸多反思:什么是阅读?阅读的心智活动机理又是怎样的?阅读教学只是对课文内容作按部就班的讲问吗?阅读教学又如何体现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如何落实“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显然,这些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课改意义和时代价值,它自然也就会反映在一些全国性的重大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如“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是一个已历时25年的传统品牌项目,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在2014年举办的最新一届活动中,已不称“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而将观摩课分为“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这一改变,据组织方认为是为了突破“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瓶颈,克服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努力摆脱教学内容单

一、教学形式趋同的境地,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与发展。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阅读教学正在从过分窄化、僵化的传统藩篱中突围,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总目标靠拢,走综合化的新路。而且,这种态势正在成为阅读课堂的一种“新常态”。显然,出现这样的变化决非偶然,自有其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逻辑关系——

首先,从阅读的本体意义看,阅读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关键在于能否从浅层次的“线性阅读”向高效率的“网状阅读”推进。阅读一种书面材料,如果只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阅读材料某一方面的知识序列和逻辑顺序,沿着单一的思路去理解,叫做“线性阅读”。如果能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能将读物内容旁及同一层面上的相关认知,并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新的建构。这样的阅读活动,就不是按读物的结构线性向前推进,而是呈现一种全方位联系的网状展开,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网状阅读”。如果说,“线性阅读”是一种机械地局限在课文内容之内的阅读,也正是旧阅读教学中学生聆听教师对课文逐句逐段作讲解的那种阅读状态,以致延续到当下,还需要不时提醒“要与课文内容分析式说再见”。“网状阅读”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已不再是简单的“印入”,而是在汲取信息、习练语言的同时,也在作不断的联系比较,并输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这正如弗西斯·格瑞莱在《培养阅读技巧》一书的序言中所认为:“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还重要。”所以,高效的阅读必然是一种开放的、综合的心智活动,那种画地为牢、囿于文本的机械阅读,会遭遇时代的挑战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从阅读的课程状态看。阅读教学只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内容,不是语文的全部;而语文课程也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更新课程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普遍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在2014年3月由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已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然要辐射到学科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中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正是这样的课程状态,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从过度依赖课本,教学内容狭窄,教学形式单一的束缚中走出来,向“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方向奋力前行,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彰显课程的自身价值。

第三,从阅读的时代发展看。传统的阅读与当代或未来的阅读,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嬗变。即阅读活动越来越指向把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如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用超链接的方法组成一种“超文本”的阅读。这就要求今天的阅读教学,必须突破那种画地为牢,从课文到课文的死板模式,而能够最佳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精神。

当然,2014年的“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将展示的课型分为“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并不一定是一种完善的命名,但它确实较好地反映了当今阅读课堂的一种新常态。所谓“系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相关联的成组成套的事物”。“阅读系列课”当然指以阅读为主线的各类综合性的变式课型。如果说“阅读”是一个单一的“种概念”,那么“阅读系列”就是包容宽泛的一个“类概念”了,是“阅读+X”,也就是“1+X”。这里的“1”是“阅读”,“X”指的便是与阅读活动相关的各种认知实践活动,可以是“阅读+阅读”,也可以是“阅读+口语交际”“阅读+习作表达”“阅读+社会实践”等。“X”应当是任何一种与阅读材料相关,而且是有内在联系的生命活动。这里,还应当特别关注的是“+”,这种“+”不是简单的复迭,而是必要的互补,和谐的融合,关键的增量,建构的合力,是“1+1大于2”的“+”。下面不妨结合案例作些分类阐述。

一、阅读+群文串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能仅仅满足于从课文到课文的狭隘视野,可以读一篇带一篇或片断的方式,为解读课文提供参照式串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阅读活动因为有了对照读物的参与,而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这种串读不一定局限于“读一篇带一篇(或片断)”,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度扩展为“读一篇带多篇(或片断)”,后者也可以称为“群文带读”。

著名特级教师魏星执导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教材内)和《狼来了》《蝉和狐狸》(教材外)组合起来开展阅读。他先让学生读课文《狐狸和葡萄》,指导学生以自读为主读通课文,然后让大家参照阅读另两则补充的寓言故事,要大家从三则寓言中的“对话”里寻找出共同点:“撒谎”。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主问题:那两只狐狸和那个牧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接着,从异中求同,再生疑虑,从他们不同的撒谎动机中归结出共同点,并再让学生比较三则寓言之间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有了三则寓言的串读比较,才深层地打开了以对照、比较和相互验证为手段的阅读批判思维,推动了他们自主建构阅读的能力。相比之下,如果只是机械局限于单篇课文的阅读范围,就无法激活学生这样一连串的阅读思维活动了。

二、阅读+口语交际

虽然说“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能力”,“语”(口语)和“文”在语文课程中应当同样重要,但在实践层面的语文教学中却并非如此,口语交际专项训练意识和运作策略系统,都缺失了应有的位置,严重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当然这不是我们应当去条分缕析地向学生讲解口语交际的重要意义或方法要领,问题在于在教学活动中严重缺失了本来应该有的口语交际的情境。使许多本来可行的课堂口语训练,因教师缺失了这方面的意向而遭致淡出,这是很不应该的。

神话原本是远古时代人们的一种口头传说,在口耳相传中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丰满。在神话(民间故事)类体裁的教学中,适度结合口语交际的训练,应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很少见到老师在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去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反之,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明就不是如此,他在导读《夸父逐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时,让文本复归于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原生态。他不是先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让大家倾听老师讲《夸父逐日》的故事,听了之后让学生尝试讲故事。先要求大家自己讲给自己听,觉得讲顺口了,再来讲给大家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好呢?正在大家急有所求之际,才让大家自己读课文。然后把同学所讲的对照课文,讨论如何才能讲得具体生动。在大家的热烈探讨中,教师帮助归结出了:先“理清大结构”,再“说清小细节”,争取讲得更好„„这是比较典型的“阅读+口语交际”课型,实现了以口语交际深化阅读理解,又以阅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1+1大于2”。

三、阅读+词句训练

阅读教学不只是理解读物内容,拓展认知领域。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更有学语习文的责任担当。而在学语习文中,遣词成句的训练,必然是重要基础。如果语言是一栋高楼,词句便是搭建的砖石。所以阅读与词句训练的关系至为密切,因阅读而忘记了字句训练,这样的阅读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生活阅读”,而完全失去了语文课程的阅读本性。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那么阅读+词句训练应当如何做到水乳交融呢?这就有赖于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相机诱导,因势生成。特级教师赵昭在导读朱自清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时,当学生赏读文中“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那组排比,及时叩问“这时的‘我’会有怎样的感觉?”于是板书出现了“XX的时候,日子从XX中过去,我感到XX是匆匆的”。教师让学生按着这样的句式,我们还可以表达哪些相似的情境,于是随机板书就形成了如下的图示:

教师故意作错乱的书写,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线条相连接。这样在一组组复句的组合中,又包含了词语的合理搭配,并感受了时光之匆匆,我们又应当如何珍惜光阴的思想情感。同时,对课文中警句的品读,又因为有了词句训练的放大效应,而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

四、阅读+习作表达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机理中,“读”与“写”是相辅相促的一个整体活动。阅读是吸引,写作是输出,就相当于人体生命中的“吸”与“呼”所构成的循环运动。“吸”乃“呼”所依,“呼”是“吸”所致。由此理解“读”与“写”也是同理。我们不能只看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应当明白“写作是阅读的动力”。两者若分而治之,则事倍功半;若综合推进,则事半功倍。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阅读+习作表达方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听一位老师导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屏幕出现一幅画面:第一幅是大年夜在街道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幅是没人买火柴,蜷缩在街道上头的小女孩,似乎在对自己说什么。教师让学生对照课文的意思,为每幅写上几句话作描写说明。这是阅读中的第一次写作,重点在落实两种心理活动描写。交流后,教师点拨:第一幅画面是“旁观分析”的心理描写法;第二幅大家多用了“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法。在这篇课文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还重点用了另一种心理活动描写方法,这就是“幻想表现”的心理描写法„„接着,便引导学生深读课文中出现的三次幻想。最后,让学生想象小姑娘还可能出现怎样的幻想,自己尝试来补写一次„„

如此,把“读”“写”一体化推进,不仅是阅读为写作开路,使写作学有范例;而且又是以写作深化阅读,使理解更具情怀。如此相得益彰,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五、阅读+社会实践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语文园地”等栏目来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确实,语文的天地很广阔,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才能学得更好。如何将课堂阅读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包括家庭生活)融合,就成了语文改课的重要内容。《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二年级的教材。这是一篇知识童话,围绕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等编成的“猴子种果树”的故事。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导读这一课很受启发。他巧妙地引导学生以自读为主,学得颇为主动、灵动、生动,并让学生补写了一节:“猴哥正在伤心,一只小麻雀‘唧唧’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不要伤心了__________’。”课末,薛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话语框架,让学生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编:“小猴子正在伤心,一只狐狸来了,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都不是好鸟,都是骗你的。’猴子一想,说:‘__________’。”

这是一道比较难做的作业题,答案是极不确定的。让学生带回家去,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亲子共做”。

“阅读+X”的形式很多,当然不只是这样五种。“X”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限量。如果说世界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大,那么,阅读也必然会是语文天地里的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从阅读课文到课文阅读,虽然是基本所在,但绝不能因此就限于一隅。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不仅是阅读本身的应有之义,更是对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二篇:如何翻转课堂新常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影响常态应用的因素

1. 观念认知

2. 网络带宽—网络环境 3. 电脑品质—硬件问题

4. 软件问题----程序问题、设计问题、需求满足 5. 资源问题—海量资源 适合资源 6. 使用习惯

7. 使用机制

名利驱动 8. 使用培训 9. 使用服务 10. 其他干扰

学情

学材

学测

学具

2014年暑假前和暑假期间,学校用三个月的时间作动员,暑假期间开始培训,然后开始实践,学习、动员与宣传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特别来自于上级领导、家长的质疑以及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抵触,但还是有很多老师认可并积极报名参与。14年9月份,进行了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全面管理精细化。全校实行三个月的时间,2015年元月,和北京某公司合作,实践实施教学环境信息化,先从高二6个班开始,然后高一10个班,三个月后高三2个班,高三一模成绩出来后,提出这个概念并抓紧操作,希望60天每天提高1分,找60个高三本科线以下60分的同学。高三一入校让做不做,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从本科线60分以下的同学中找30个文科生30个理科生做360高考攻关实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有高二到高一再到高三,最后形成初步的规模化和常态化。三个年级,18个班,9个高考学科,90名教师参加,1000名学生参与,每一节课。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是不一样的翻转课堂模式,不同于昌乐一中。学校不同学科、老师、课程、年级、课堂不一样,学生上课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360高考攻关班成绩:一模时低于本科线60分左右,高考时文科、理科均有10人上本科线,文科班平均分491.8比一模431.66提高了60.14分。理科班平均分423.21比一模提高到473.46提高50.25分。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仍有老师抱怀疑态度。文科班进入年级前100名有3人增加到8人,增长率167%;理科班进入年级前500名的由4人增加到9人,增长率125%。

王子亮老师的文科班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8.69分;文科班学生彭軻軻个人总分提高了108.5分。文科班比一模时人均提升9个名次,理科班人均提升59个名次。

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过程得到了根本改变:师生角色,内容呈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学习深度都得到了根本改变。

教师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学生精神面貌,自主、协作、深度学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升。

学校校风校貌,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都有很大提升。

张校长总结:翻转课堂是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成就名校的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育改革模式,在山东省内涌现出诸多优秀案例,不同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探索过程。

在2015年7月22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的【基础教育分论坛——翻转课堂实践案例专场论坛】旨在邀请山东翻转课堂探索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校翻转课堂发展历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全国同行学习的经验,又有哪些心得和困惑,小编们将整理好各位校长的经典言论依次分享给大家,希望全国教师能从山东案例中受益。

张胜聚在大会上的分享

在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基础教育论坛——山东专场论坛中,聊城三中副校长张胜聚(现为冠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在会上分享主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张校长首先介绍了聊城三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背景:应试教育缺德少体,怎么使独生子女的下一代独生子女既有智慧又幸福。

翻转课堂模式,会使教育的春天尽快到来

张校长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今年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的贺信中的句子,“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张校长对比了聊城地区区域内几所学校的情况,介绍了聊城三中的起起落落:十几年前,在聊城数一数二,和聊城一中并驾齐驱,后来因为其它原因,落后到第七八名,到09年后逐步上升到第四名,落后于莘县实验高中和莘县一中,特别是聊城一中,作了很多工作,才打造出了这样的效果,但下一步的计划是用五年的时间超越莘县实中和莘县一中,再用五年的时间追赶或超越聊城一中。

大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

张校长告诉大家,聊城三中的大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现在抓教育比以前抓得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后得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要把教育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让教师和学生有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怎么做要有评价的全面和评价标准,要把老师引到学习和研究的轨道上来,把老师从体力劳动转者回归到脑力劳动者,把老师从交通警察和严厉的警察变为导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和论证,认为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会使聊城三中发生大的变化。

张校长认为,高中学校翻转课堂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的效果是提高成绩和分数,否则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长和社会都不满意。

翻转课堂—三环锁: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

现在聊城三中的主要目标是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以翻转课堂为起点和基点,逐步打造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使老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实现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我,不断得到幸福,用智慧和幸福创造更大的智慧和幸福。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四化”: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管理精细化。

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为聊城三中的翻转课堂上三环锁,打造了三个保险箱。如果不实行信息化,可能不会使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就会像衡水中学:老师苦教,学生死学,学不会就往死里学,教不会就往死里教,练不会就往死里练。但是,家长和社会对信息化仍有顾虑,为了打消家长和社会的顾虑,在上述三个化取得初步成绩的过程中,再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就是一个翅膀,三化插上这个翅膀,就会使学校实现跨越和腾飞。

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与思考

会上,张校长介绍了聊城三中的基本工作过程:学习,宣传,动员,选择,培训,实践,推广。转课堂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人员组织,设备资源,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师生培训。

张校长提出了问题与思考:

(1)怎么在全校内全面常态化?

张校长提出了希望:如何在减负提能的前提下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和提分的能力。并且要高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老师每天少工作三小时,学生每天少趴课桌上学习三小时,可以把时间放在锻炼身体和做公益活动上。只有减负提能高效,才能让老师、学生、社会和学校教育自动改道到翻转课堂高效的模式上来,这就是一场革命,虽然前景很好,但是道路很艰难。学校从去年九月实施翻转课堂来,遇到了很多困难,今年六月,收获了硕果。

(2)如何让学校再腾飞?

张校长提出了信爱教育,信爱教育使教育学校形成无障碍无阻力的千古微校;幸福教育:幸福和教育各提高学习效率20%以上,加起来提高50%,而且使老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快乐幸福,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幸福的人生和智慧的人生。

第三篇: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3月25日,我有幸赴南昌参加2016“和美课堂”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学习,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近距离的感受各位名师的教学智慧。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赵震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罗鸣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强震球老师的《角的度量》这七堂课,以及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说课,高效点评及讲座。名师们那充满智慧、诙谐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及高效点评,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每场活动结束,我的心里总是跳出一句话:原来,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朴实而深刻,简约而灵动。名师的这七堂课,其中的五个内容自己教学过,相比之下,心中满是惭愧,无地自容。我深深的觉得,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的‘新常态’——有深度,有数学味。”下面就我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 得出的结论,每项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同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演。

例如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而原始数据又是课堂开始安排的学生完成简便算法题的情况,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又如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完全没有老师在黑板前讲解归纳的痕迹,整个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完善,并且在表达规律时,通过展示学生的用字母表示的,用符号表示的,用文字表示的多种形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描述,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并感受了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

二、课堂设计既有趣味,又有深度

吴正宪老师说,我们面对的孩子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感的,要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数学教学。她说,课堂要有营养,并且要做到“好吃又营养”,要“把胡萝卜做成麦当劳”。这次活动中名师安排的主要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单一枯燥的部分,但是各位名师展示的却是集趣味性深刻性于一身的魅力课堂。

例如赵震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写数练习环节,没有单一的用计数器拨出数,让学生写,而是安排了一个投掷比赛游戏,课件出示一个靶,共四环,由外而内分别为数值1,10,100,靶心数值没有标出,参赛学生每人打三枪,其他同学根据投掷情况写数。看似简单的游戏,投掷后产生的数却是老师精心布置的:221,410,1301。接着发奖环节设计更为微妙:一等奖,微波炉799元;二等奖,电饭锅()元;三等奖电风扇106元。备选答案:790元、285元、100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感悟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能不说,赵震老师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深刻性融为一体,是何等的巧妙。

三、问题情境,数学课堂的灵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各位名师的课堂正是如此,精心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徜徉其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从强震球老师的《角的度量》这堂课,能明显感受到如何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数学课堂魅力的。强老师在“炮击面具”游戏导入后,出示两个大小相差不多的角,学生判断哪个角大。让学生用活动角比一比,再用单位角量一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受边的重合,顶点的重合,为后面的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作铺垫。然后出示一个较大的角,要用多个单位角测量,抛出问题:怎样让这些小角好用?再出示一个角,多出部分不够一个单位角的,交流:怎样量这个多一点的部分?学生:用更小的角去量。这样,量角器的产生、使用

方法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从一个情境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情境,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四、朴实无华,简约灵动

各位名师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各有千秋,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简约灵动。每堂课,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朴实之风扑面而来。他们的课堂,没有流于形式的合作,没有装饰华丽的课件,没有夸张的表扬方式。正如罗鸣亮老师所说,“我所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富于魅力。运用最朴实的素材诠释数学的真谛。于至简处见至真,因至真而灵动!”

教学,永远在路上,每一次的观摩,学习,都给我们一个方向指引,但是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多揣摩,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回望这两天的学习,自己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得到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名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让我意识到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是这样,在教学的路上,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创建理想的数学课堂,追寻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第四篇:发17号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

平小校发“2015”17号

平安镇中心小学

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镇教体发[2015]46号关于加快教学优质化打造高效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的通知精神,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优质化,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活动推动我镇各校落实课程标准,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要认真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反思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改进;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相结合,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教学模式,鼓励中小学和广大教师探索先进、多元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学模式‚一刀切‛。‚大视导‛活动要与我校‚高效课堂‛等教学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快教育优质化,提高课堂效率;活动要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结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活动要与教育信息化、‚送教下乡‛等活动相结合,服务村级小学,缩小各校教学水平的差距。

三、活动主题

组织课堂教学改革‚大视导‛,形成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

四、活动内容及方式

视导活动分为行政视导和教学视导,视导活动与教育信息化、‚三课活动‛、‚送教下乡‛活动相结合。

行政视导:由校长何宝全同志任组长,学校教导处和教研室具体负责,对全镇各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视导。视导主要内容是:是否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情况;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等情况;及时总结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视导:由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蒋仁锡同志任组长,由学校教研室牵头,从全镇遴选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组成视导组进行视导。视导主要内容是:组织本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全镇所有学校上示范课、培训指导;依托‚名师大篷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点评课及专家报告、校长教师培训会等形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课堂教学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推广学校及教师个 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学模式及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教学方法、特色教学等。

五、工作进度安排

1、宣传动员阶段(2015年4月)(1)召开全镇启动会;

(2)启动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建立工作,根据县教体局活动方案,制定本校活动方案;

(3)召开‚新常态•大视导‛相关人员培训会。

2、活动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6年12月)

(1)开展以‚树立典型、明确导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首轮‚大视导‛活动;

(2)开展以‚扩大试点、提炼经验‛为重点的第二轮课堂教学改革‚大视导‛活动;

(3)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活动;

3、活动提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1)总结回顾前期工作,及时发现并弥补工作失误;(2)接受县教体局的视导;

(3)召开课堂教学改革总结表彰会。

六、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次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何宝全

副组长:蒋仁锡 杨福平陈煦

成 员:徐明吉 陈 松 各校教研组长

七、保障措施

(一)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培 训活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校本培训。学校教研室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和指导方向,经常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

(三)加强舆论宣传。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平安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新常态”课堂守正 出新

“新常态”课堂守正 出新

“新常态”课堂是历经课程改革之后,发生在现实与课堂上的真真切切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革新变化是其必然的结果,而且当这些变化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之后被普遍认为正确可行时,也就自然地融入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而成为一种常态。崔峦老师对“新常态课堂”作了具体的剖析,他认为,“新常态课堂”,核心词是“常态”,关键词是“新。“常态”即“守正”,“新”则“出新”。“守正出新”是“新常态课堂”的主旋律。

一、守正: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个看上去多么高大上的名词,对于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而言,似乎有些陌生了,但通过聆听名师们的课,我们了解到,那“核心素养”就是:

片段一:《天籁》般的存疑

王崧舟老师上《天籁》时延伸:三种声音,庄子推崇哪一种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各自说理由。有说地籁的,有说人籁的,有说天籁的,还有说 “三籁”的。这里实际已经进入哲学探讨的话题了。庄子的“道”是什么呢?对立又统一?暂时和永恒?死就是生?有就是无?真是博大精深。王老师没有刻意的强调。而是播放了歌手杨乐的《那是谁》,庄子的形象走进了学生心里:

那是谁 不喜不悲

那是谁 无怨无悔

那是谁 安然入睡

那是谁 以心相随

学生到最后有疑惑,并不是不懂,而是更加强了对探索“真答案”的向往。

片段二:《关注,正在改变》中的担当

王玲湘老师在上《关注,正在改变》中采用“观点交锋”的辩论形式来完成共学任务,让学生从预学单的雾霾问题,引出网络热议问题:“北京人要河北关闭所有重污染企业,大家怎么看?”要求学生利用用非连续性文本做论据证明观点,学生分成“关”与“不关”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理据充分,火花四射,接着王老师再呈现四个文本:“DDT使用后世界因疟疾死亡人数”折线图,“DDT禁用后世界因疟疾死亡人数” 折线图,《寂静的春天》文段,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颁奖词,让学生重新再思考钢铁厂“关”与“不关”的问题。这时,学生开始犹豫了,他们对这个问题开始有了新思考,新想法:也许应该去发明、发现、发展新能源来改变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附议关和不关。

片段三:《谈礼貌》中的规劝

薛法根老师在上《谈礼貌》一课时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儿童可以接受的拓展,为学生提供生活中“老人卖布娃娃”的实例,让学生扮演角色,规劝故事中不礼貌的年青人,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事情中的“理”,从而深刻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礼貌比金钱更重要。”“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礼貌发于内心,礼貌需要一个纯洁的心灵。”

看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遥远,在课堂中润物无声般地萌芽,滋长……

二、出新:翻转语文教学的课堂策略

1.改文群读,促成新的教学增长点

蒋军晶老师的“改文群读”,以经教师改写后的文本与原文本作比较阅读,让学生作比较研究,两个文本有何不同,哪个文本更好,为什么。老师“改”文,巧妙地把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价值的体现,隐含在新的文本里。《渔夫的故事》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是适合“讲”,把故事讲出来,浅显、通俗、口语化是其特点,现在教师改写中把“魔鬼的外貌描写更书面化”,又在故事中添加了故事,这样改写好吗?自然就有了学生讨论、思辨的空间。因为这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规矩”,学生读出家里很穷的渔夫只撒四次网的秘密,学生自己学懂了课文,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一般民间故事主人公做事会有三次或四次,最后一次都会成功的”的规律;同时也明白了民间故事口语化的生动性。“改文”使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自然就学得主动和快乐。

2.猜测验证,破译长篇小说的关键点

“书影导读课”是张祖庆老师继“微电影创意写作研究”之后探究的又一崭新的课题,同时也一个全新的语文微型课程。张老师细致引导学生阅读《灵犬莱西》的开头,让学生捕捉关键信息,明确灵犬莱西很出名的三点原因,弄清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线索,并引导学生猜测这本书后面会写些什么;再出示整本书的梗概,让学生印证猜测:猜到了什么,没猜到什么。这样,学生粗知了故事梗概,激起了阅读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张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猜测:①让学生根据故事梗概,猜测“到了公爵庄园,莱西可能怎样逃出来?”②再次出示小说节选,猜测“灵犬莱西从苏格兰设德兰群岛回到英格兰约克郡绿桥村的一路上,可能会遭遇哪些困难?”③在本课的结尾部分,张老师抛出两个问题:父亲会怎么对待长途跋涉回到家的莱西?路德灵公爵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这样,一次次猜测,一次次验证,实质上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每做出一个预测就是对自己的想象、推理和判断能力提出一次挑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就要仔细阅读文本,聚精会神地搜索文章提供的种种信息,以获得依据。

3.关注深入,整合非连续性文本的关联点

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生活的需要、课标的要求,更是现代公民之必备。王玲湘老师通过 “北京市实时空气质量图表”和“北京地区PM2.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两个图例,教会学生用方法提取信息:一看表头、二看标题、三抓关键、四抓联系。接着通过多个文本比对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推测的策略,运用提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方法,根据提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引发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4.读吟唱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吟唱一直是戴建荣老师的标签,他的课堂总会传来悠悠的吟唱之声,那余音袅袅,总会驻足孩子们的心间。课堂上,戴老师在孩子们读背两首诗歌后,教授孩子们吟唱的方法,边吟边做动作,边吟边想象,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兴味盎然,手足口脑并用,戴老师在吟唱的游戏中,将两首小古文教给孩子们。

“新课堂”既立足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传承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优秀研究成果,又致力于开拓“诗和远方”的美好前景,当我们不断内化“新常态课堂”带给我们的冲击时,我们也就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中创造出更多“点和点”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下载阅读课堂新常态:“1+X”(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课堂新常态:“1+X”(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翻转课堂,构建生本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基于“学乐”云教学平台的生本云课堂实践与体会 遇到的问题:生本云课堂建构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对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心存疑虑......

    新常态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

    巡察新常态范文大全

    巡查新常态 根据示范园区巡查工作安排,示范园区党风廉政建设巡查一组于2016年10月27日对三十铺镇社会事务办班子成员近两年来落实党风廉政情况进行了巡查。 一是工作方法得当......

    从严治党新常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课讲稿二: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围绕管党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从严......

    新常态[推荐五篇]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新媒体专电 题:适应新常态 施展新作为——访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 新华社记者孙波 陈晓虎 邹欣媛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主动适应经济......

    新常态心得体会大全(最终定稿)

    (篇一) **日我有幸参加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聆听**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专题讲座。通过认真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

    中美关系新常态

    时政 ---中美新常态 9月22日至28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一、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