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实践探究
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实践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出后,一些思想靠前的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深度推进课改的今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常态”,这是一场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全方位变革。如何构建语文新常态课堂?笔者结合自身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拆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威严”的印象。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由开始的不适应、胆怯、不敢讲,变成今天的收放自如。课改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学生,师生之间“怕”的障碍已大大减少,交流时间越来越长,师生间的沟通得到加强。
二、自由组合:创设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自由讨论。一方面让学生选择伙伴组成小组学习,学优生和学困生合理搭配。通过“自由选择伙伴搭配”的组合学习方式,班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另一方面,在每个小组中选定一个小组长,管理各组的学习纪律,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学习场所内标语、墙纸、绘画、手抄报、图书之家等要加入创新性、鼓励性的元素,用以激发学生学习。
三、“放手、不放松”: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在课堂纪律和学习方面,放手让班干部、课代表参与班级管理,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热情。各小组的学习组长要积极帮助后进生,让每个小组都能不断有新的进步。在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环节实行传、帮、带的形式,优秀生主动给予帮助;在学习反馈环节中,简单问题,鼓励“后进生”举手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复杂问题,自由举手发言,这样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又让优秀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不放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整体把握一堂课的学习节奏和问题的共同探索,而学生处于学习、思考、反馈知识的主体位置,“新常态课堂”的探索与运用,就是竭力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所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共进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师生共用“讲学稿”
新常态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点是以人为本。教师提前备好一篇课文的“讲学稿”(相当于预学案),发给学生预习。笔者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讲学稿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内容和主人公。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预习导学:
(1)了解背景。《伯牙绝弦》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谓朋友结交的千古楷模,流传至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读通顺文本,读懂内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划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节奏;二是学生朗读课文,给带点的生字词注音或解释,看看课文着重讲述了什么事;查阅工具书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做‘讲学稿’―感悟―个性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处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讲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各个小组学生学习的“学案”。“讲学稿”分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新词)―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课前,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讲学稿中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先检查“讲学稿”中的作业情况,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汇报、点评等。教师在课堂展示环节要注意倾听,在学生辩解陷入白热化时给予点拨。
五、评比奖罚:实施制度管理
评比分为课堂评比和日常评比,要做到细致化、简单化,涉及课堂上的预习、展示、讨论、纪律、卫生、作业等。评比考核实行加扣分相统一,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互相监督,每周进行一次考核,对分值低的小组给予讲故事或者唱歌“惩罚”,优胜组可以得到物质性的奖励。
新常态课堂实践之路充满魅力,但也布满了荆棘,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完善班级制度管理,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以推进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叠山路校区)
□责任编辑:张淑光
第二篇:如何翻转课堂新常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影响常态应用的因素
1. 观念认知
2. 网络带宽—网络环境 3. 电脑品质—硬件问题
4. 软件问题----程序问题、设计问题、需求满足 5. 资源问题—海量资源 适合资源 6. 使用习惯
7. 使用机制
名利驱动 8. 使用培训 9. 使用服务 10. 其他干扰
学情
学材
学测
学具
2014年暑假前和暑假期间,学校用三个月的时间作动员,暑假期间开始培训,然后开始实践,学习、动员与宣传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特别来自于上级领导、家长的质疑以及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抵触,但还是有很多老师认可并积极报名参与。14年9月份,进行了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全面管理精细化。全校实行三个月的时间,2015年元月,和北京某公司合作,实践实施教学环境信息化,先从高二6个班开始,然后高一10个班,三个月后高三2个班,高三一模成绩出来后,提出这个概念并抓紧操作,希望60天每天提高1分,找60个高三本科线以下60分的同学。高三一入校让做不做,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从本科线60分以下的同学中找30个文科生30个理科生做360高考攻关实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有高二到高一再到高三,最后形成初步的规模化和常态化。三个年级,18个班,9个高考学科,90名教师参加,1000名学生参与,每一节课。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是不一样的翻转课堂模式,不同于昌乐一中。学校不同学科、老师、课程、年级、课堂不一样,学生上课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360高考攻关班成绩:一模时低于本科线60分左右,高考时文科、理科均有10人上本科线,文科班平均分491.8比一模431.66提高了60.14分。理科班平均分423.21比一模提高到473.46提高50.25分。虽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仍有老师抱怀疑态度。文科班进入年级前100名有3人增加到8人,增长率167%;理科班进入年级前500名的由4人增加到9人,增长率125%。
王子亮老师的文科班数学平均分提高了28.69分;文科班学生彭軻軻个人总分提高了108.5分。文科班比一模时人均提升9个名次,理科班人均提升59个名次。
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过程得到了根本改变:师生角色,内容呈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学习深度都得到了根本改变。
教师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学生精神面貌,自主、协作、深度学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升。
学校校风校貌,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都有很大提升。
张校长总结:翻转课堂是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成就名校的模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育改革模式,在山东省内涌现出诸多优秀案例,不同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探索过程。
在2015年7月22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的【基础教育分论坛——翻转课堂实践案例专场论坛】旨在邀请山东翻转课堂探索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校翻转课堂发展历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全国同行学习的经验,又有哪些心得和困惑,小编们将整理好各位校长的经典言论依次分享给大家,希望全国教师能从山东案例中受益。
张胜聚在大会上的分享
在第五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基础教育论坛——山东专场论坛中,聊城三中副校长张胜聚(现为冠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在会上分享主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实践与思考。
张校长首先介绍了聊城三中翻转课堂的实施背景:应试教育缺德少体,怎么使独生子女的下一代独生子女既有智慧又幸福。
翻转课堂模式,会使教育的春天尽快到来
张校长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今年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大会上的贺信中的句子,“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张校长对比了聊城地区区域内几所学校的情况,介绍了聊城三中的起起落落:十几年前,在聊城数一数二,和聊城一中并驾齐驱,后来因为其它原因,落后到第七八名,到09年后逐步上升到第四名,落后于莘县实验高中和莘县一中,特别是聊城一中,作了很多工作,才打造出了这样的效果,但下一步的计划是用五年的时间超越莘县实中和莘县一中,再用五年的时间追赶或超越聊城一中。
大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
张校长告诉大家,聊城三中的大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四位一体。现在抓教育比以前抓得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后得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要把教育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让教师和学生有教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怎么做要有评价的全面和评价标准,要把老师引到学习和研究的轨道上来,把老师从体力劳动转者回归到脑力劳动者,把老师从交通警察和严厉的警察变为导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和论证,认为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会使聊城三中发生大的变化。
张校长认为,高中学校翻转课堂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的效果是提高成绩和分数,否则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长和社会都不满意。
翻转课堂—三环锁: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
现在聊城三中的主要目标是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以翻转课堂为起点和基点,逐步打造智慧校园和幸福教育,使老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实现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我,不断得到幸福,用智慧和幸福创造更大的智慧和幸福。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四化”:学案导学问题化;小组学习协作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管理精细化。
以问题化为驱动,协作化为保证,以全面管理精细化为榜样,为聊城三中的翻转课堂上三环锁,打造了三个保险箱。如果不实行信息化,可能不会使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就会像衡水中学:老师苦教,学生死学,学不会就往死里学,教不会就往死里教,练不会就往死里练。但是,家长和社会对信息化仍有顾虑,为了打消家长和社会的顾虑,在上述三个化取得初步成绩的过程中,再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就是一个翅膀,三化插上这个翅膀,就会使学校实现跨越和腾飞。
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与思考
会上,张校长介绍了聊城三中的基本工作过程:学习,宣传,动员,选择,培训,实践,推广。转课堂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人员组织,设备资源,技术支持,专家指导和师生培训。
张校长提出了问题与思考:
(1)怎么在全校内全面常态化?
张校长提出了希望:如何在减负提能的前提下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提高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和提分的能力。并且要高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老师每天少工作三小时,学生每天少趴课桌上学习三小时,可以把时间放在锻炼身体和做公益活动上。只有减负提能高效,才能让老师、学生、社会和学校教育自动改道到翻转课堂高效的模式上来,这就是一场革命,虽然前景很好,但是道路很艰难。学校从去年九月实施翻转课堂来,遇到了很多困难,今年六月,收获了硕果。
(2)如何让学校再腾飞?
张校长提出了信爱教育,信爱教育使教育学校形成无障碍无阻力的千古微校;幸福教育:幸福和教育各提高学习效率20%以上,加起来提高50%,而且使老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快乐幸福,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幸福的人生和智慧的人生。
第三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究[定稿]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究
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我们在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常态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常态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教了多年的高年级语文,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要想教好语文,却并非易事。在我的经验中,我觉得将以下这几方面做好,会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做法: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我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我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在讲《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时,我采用看雕塑一群海鸥在老人身边翻飞盘旋,你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欲望。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繁琐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二、教学过程
(一)脱去老师的外衣,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我会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徐海花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我在提问时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找到海鸥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谈感受和找出老人与海鸥与众不同的爱。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围绕中心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做到了问题适量。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仍然是注入灌输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才能回答,答案不是死的,而是同学们自己的感悟。例如,体会老人对海鸥与众不同的爱,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呢?
4、提问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我在提问时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读的流利,读出感情,注重精读训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吗?能不能通过读,读出老人对海鸥这份特别的爱?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美文的欣赏、情感的交流、品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四)注重写字指导,培养写好字的激情。
高年级写字指导,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红,后临写。学生要想写好字,培养写好字的欲望、激情很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激励政策。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在语文课的结语中,我经常送给孩子们一些激励的话,或者对主人公想说点什么,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后我让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亲情。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跟着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材料上学到的,方法还欠成熟,以后还得多学习,多积累,争取早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徐海花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准确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 教学;课堂;课程改革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