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设计-word文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说出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理解并背诵课文,深刻地了解闻一多先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组诗篇。板书课题。
走进诗歌
1、播放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歌
2、学生谈听后感受和对歌词的理解。
3、交流课前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4、教师补充: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2019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流畅。
(2)读出诗中所表达的“七子”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3、朗诵比赛,先在小组内比赛,评出组内能手,再全班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
1、组织学生分做七子,有感情地朗诵,分别谈谈自己的独到感受。
2、全班交流对每首诗的理解。
3、总结这首组诗的主题: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4、讨论全诗艺术创作的手法。用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的口吻,凄美动人。
再读回味
1、请学生分“七子”的角色合作朗诵。
2、配乐全班朗诵。
3、交流自己现在的感受和初读有何异同。
学唱歌曲
教师指导语:如今,澳门已回归祖国,又恰逢闻一多百年诞辰之际,《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门》在中华大地上再次引起轰动。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澳门委员、主题歌大合唱的指挥陈振华评价说:“这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灵魂的共鸣,时代的共鸣。澳门很多学校和社会团体都来索要歌谱,澳门同胞就是唱着这首歌迎接回归的一天。”现在我们边听录音,边学唱这首动人的歌曲。
1、播放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曲,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的容韵琳同学,用她地道的澳门乡音唱出的歌曲录音。
2、同学们学唱歌曲。
课后学习
《七子之歌》因此在九九归一时不胫而走,再次在人们的心中浮起了阵阵涟漪,成为中华民族的世纪神韵。请根据《七子之歌》,为台湾的回归,创作一首歌词
第二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雁门太守行》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对经典诗句的赏析。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重点字词
①黑云:比喻敌军。摧:毁,毁坏。②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③角:军中所吹的号角。④临:抵达。⑤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形容鼓声低沉。
2、诗歌大意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课文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而明代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情景,指责王安石“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不一定是实写。再说,从云缝中射出一缕阳光也不是不可能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崔豹《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五、赏析古诗
1、“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1)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六、中考链接,当堂巩固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第二课时:别云间(夏完淳)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古诗。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重点字词
①羁旅,长久漂泊外地。②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为囚犯的代称。③泉路,黄泉路,死路。④毅魄,坚毅的魂魄。⑤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2、诗歌大意
三年来戎马倥偬(kǒng zǒng)颠沛流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江山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四、课文简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诗从回忆三年来的抗清历程写起。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年仅17岁即遭杀害的作者来说,这一段充满血泪的经历却是漫长的。“羁旅客”,是作者自谓。清顺治四年(1647),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捕,解往南京。夏完淳因为参加抗清斗争离开家乡达三年之久,所以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变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知死路近在眼前,但要与生我育我的故乡诀别,心中还是难以割舍。“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上面画有招摇星的图案。星象学家认为天上的招(sháo)摇星象征边境战争。《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思是说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古诗赏析
1、“别云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2、怎样理解首联中的“羁旅客”和“又”字? “羁旅客”,是作者自谓;“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巩固训练,中考链接
1、诗中将永别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的语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一 二句是写作者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南冠”运用了典故,暗含作者虽然被捕,但要像钟仪那样忠于故国。
B、诗的三四句中的“泪”与“天地”构成了极大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深沉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亡国之情。
C、诗的五六句承上写亡国之痛转为写别故乡的感受。诗人预感死亡将至,要永远的去了,然而,故乡之情又怎能割舍得了呢?一个“难”字,浓缩了诗人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D、诗的第七.八句是诗人情感发展的自然升华,更是诗人失志不移的抗清决心的自然张扬,它与陈毅的诗句“此去全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表达的死后仍要坚持斗争的决心是相似的。
3、对《别云间》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B、第二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C、第三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
D、最后一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第三篇: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新目标英语)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新
目标英语)
Unit5I’mwatchingTV.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GoforitUnit5。主要围绕“whatareyou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别人的行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Goforit”教材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编排特点,那就是每单元由SectionA,SectionB和Selfcheck 三大版快组成,同时每个版快又由a,b,c三小部分构成,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又图文并茂,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小部分中的C部分又是pairwork,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一小部分又有听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SectionB 中的3a,3b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本单元的综合语言知识能力的运用,又能在此体现出来。SectionB中的3c是任务性教学,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3、教材的处理: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本单元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及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如下处理,目的是突出重点,使课堂节奏紧凑,衔贯。本单元分为四课时,第一课时是SectionA中的1a,1b,1c,2c),第二课时是SectionA中的2a,2b,3a,3b,第三
课第四
时课
时
是是SectionA4----SectionB/1a---2c),SectionB/3a---4,最后一部分是Shelfcheck,以学生的自测为主,然后予以校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以下几个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
1.语言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汇(phone,mall,movies,sound,show,boring,library,soccer.watchTV,dohomework,eatingdinner,talkingonthephone)
语言功能:
学会读、写一篇有关人们正在运动的短文。
语言结构(日常交际用语):
whatareyou/theydoing?
I'm/we're/They'rewatchingTV.Ishe/shewatchingTV?
yes,he/sheis./
No,he/sheisn't.2.语言技能:
(1)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2)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如:watchTV,readbooks,play
soccer,talkwith/to,beboring,gotothemovies,wanttodosth.等。
(3)能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话题范围内的单词和习惯用语。
3、学习策略: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要求学生能通过上下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在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时能用现在进行时来准确地表达所发生或进行的动作。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本单元的任务性活动,我的目的是能培养同学间的友好相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能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5、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表达或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三、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词汇、词组搭配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教学难点为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及读音,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1)现在进行时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种新的语法项目,而本单元的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或半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2)开展多种类型的任务型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为完成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情分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以中等生为主),他们学习英语既感到好奇又担忧,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英语,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阅读和书面表达中加以落实,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教学过程设计
TheFirstPeriod
Step1
warmingup
接下来教师要求几个学生做一些动作,让其他学生用英语来猜测。(目的是为本节课的现在进行时作好铺垫)
Step2
Presentation
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引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
叫一位学生按照老师图片上的提示做动作,教师接着说:
T:He/Sheissingingnow.Theyareplayingfootballnow.T:whatishe/shedoing?
He/She's
playingfootballnow
(2)然后叫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问,进行问答练习。
S1:whatareyoudoingnow?
S2:I'mwatchingTV.sing----singing/watch----watching/play---playing
/ec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情景中感受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
Step3Practice
1.Showsomepicturesandletthestudentsaskandanswerinpairs.e.g
whatareyoudoing?Iameating.whatishedoing?Heiseating.whataretheydoing?They'reeating..2.PracticeSectionA
3.然后叫学生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句型。
主语+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找出记忆的规律。)
Step4
Listening
接下来的任务型听力要求学生对动作作出反应,教师可承接刚开始的话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语言完成以下任务:
1.whatarethepeopledoing?
2.writenumbersfrom1abelow.3.checktheanswersinpairslikethis:
A:whatisjennydoing?
B:HeiswatchingTV.A:whatareDaveandmarydoing?
B:Theyareeatingdinner.A:whatisjohndoing?
B:Heisdoinghomework.(通过听力训练,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得以很好的落实)
Step5
Pairwork
接着教师叫一些学生背向着全班同学来做一些动作,让其他学生来猜他或她正在干什么。
(小组比赛,猜对的同学以一颗红星加以鼓励,比一比哪组同学的红星最多。)
如:IsLiLeiwriting?No,heisn't.ect.直到猜对为止。(在课堂活动中实行鼓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然后叫学生看第26页2c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结队练习。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如:writealetter,eatdinner,dohomework,talkwith等。
Step6Groupwork
接下来我设计的任务是要求三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问答练习。
如:whatareyoudoing?Iamtalking.whatishe/shedoing?He/She'stalking.Ishe/shetalking?
yes,he/sheis./
No,he/sheisn't.(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在情景中用现在进行时交际,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了难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细心观察。)
Homework:
1.熟记本课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2.完成Shelfcheck3.3.观察今晚自己一家人做的事。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潘兰林
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一、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
五、教学时间及课时:
六、单元分析:
探险,既是人对自然的探索,又是人对自身的挑战。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设置,乃持一种开放的态势,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关于阅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部分由五篇课文组成:《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和《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本单元题材丰富;有南极探险,有荒岛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问太阳:本单元文体多样;有传记,有小说,有通讯,有演讲词,有神话、寓言。本单元课文情节引人人胜,主题令人深思,语言回味无穷。这一切将使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饱含感情,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发生在那茫茫南极冰原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作者叙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有趣,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学生幼小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设条件,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或可预先布置学生了解南极的一些情况(如气候、地貌、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等),上课以提问的形式,导人对本课的学习。
⑵教师不要事先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不带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去阅读课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深度对话,来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
⑶斯科特一行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自然从课文中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⑸加强语言的品味和字词句的积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表现在他的行文上,往往有含义丰富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练习中的几个句子,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本课语言丰富,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列出的词语,要把它们还原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
⑹如有条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如《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中的部分篇章。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没有多少故事情节,而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是一部连亚里斯多德或现代人的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关于教育的论著。确实,这部作品是教育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好材料。我们这里选编的思想意图正在于此。
七、教学这篇课文,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要创造条件,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参看本册书后的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使学生对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个大体的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描写手法。这一点在教学时不必讲得过深过细,稍作点拨即可。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不突出文学体裁的教学。专门的文学教育安排在九年级。这里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
4.行有余力,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荒岛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识,鲁滨孙从船上搜集的那些“不值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下鲁滨孙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这也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作一点知识的准备。
5.《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节选自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是世界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2.适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3.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4.《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里根为纪念“挑战者”号遇难的全体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里根的这篇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令人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从长远眼光看,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儿童今后的思想成长是有帮助的。
5.教师可找来有关报纸、画报,有条件的话,可以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从大西洋中捞起的还保留有完整美国国旗的飞机残骸、麦考利芙的照片等,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课文中的好句子不妨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学会运用。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教学时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7.关于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 ①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②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④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学生可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可围绕三方面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
“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是一个辩论会,某种程度上它是第一个活动的深化。举办这一活动起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本单元的阅读课文表达的思想价值观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二是学生课外自行掌握了一定量的关于探险的资料。展开辩论活动,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如果一方理据凿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这里要强调的是,课文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似乎是过于倾向于正方,这就可能使得辩论很不利于反方。为此,教师要大力扶持反方观点,使双方力量能力大致均衡。二是不要对两种观念的对错作最后的评判。辩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举办辩论会的目的是展开交流,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语表达。
“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是为应和“学会生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设置的。活动虽然是模拟性质的,但难度较大。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这一活动不仅考验应聘者,也考验招聘小组的成员。要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提前布置,使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活动过程中,要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和考查办法,防止场面乱哄哄,活动走过场。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既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学生可自由选择。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一儿曰:“日初出
分)
2.补充成语:(2分)
忧心
不乐
得意
有词 3.《伟大的悲剧》一文中那位英雄队长的名字叫
4.《荒岛余生》的作者是,本文选自
。(1分),及,此不为
?”(1。(2分)
5.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语:(1分)
举目四望,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 他们的脚下。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斫痕()
阴霾()砭()骨
泅()水 7.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A、白日依山/尽
B、而日中/时远也 C、夸父/与日逐走
D、孰为汝多/知乎 8.某旅游景点有一则告示:(2分)
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这则告示告诉游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它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9.写出下列带点的字所指代的人物。(4分)
①特别是有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
②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③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④弃其杖,化为邓林。()第二部分:
(一)在①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②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③我们记得格里高利·杰维斯,在那次致命的飞行中,他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他说,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④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地讲述给我们。
⑤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杰出的专家、科学家、冒险家,这些艺术家、教师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员们。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
10.给以上选段分为两个部分,并写出层意:(3分) ① ②
11.在七位英雄中,以上共提到几位?他们分别是谁?(2分)
12.为什么说“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2分)
13.这段文字出自《
》,是美国前总统
的电视讲话。在这篇悼词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在文中括号处填一四字成语。(1分)
15.如何理解“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2分)
(二)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A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在东方甚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能肯定它能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骨”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在韩国曾引起轰动的书,我也没想过去找这本书读,凭我的人生经历,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B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经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事物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摘自《时代青年》)的心态。(2分)16.文中划线句A反映了“韩国成功人士”
17.根据语境,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2分)举重若轻: 水到渠成:
18.文中划线句B是否真的说什么事都用不着“钢铁般的意志”,用不着“技巧和谋略”?此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19.通读全文后,可以看出作者对成功问题的观点是
的方法阐明道理。(2分)
。文章主要采用
20.文中告诉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引出新的观点。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处,变换角度提练出言之成理的观点。(2分)
“铁杵磨成针”或“名师出高徒”
(二)鸟的启示
麦琪 ⑴从一本书里读到有关鸟的飞行,有一种很小的鸟,能够飞行几万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⑵读着这段文字,我心里升起一种特别的清爽感觉。
⑶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一只飞越太平洋的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一个像是电影一样的画面,在那个画面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空海洋和那只像是一个黑点点的小鸟,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我看不到别的东西,只看见天空海洋和那只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
⑷一截树枝,一个愿望,一份执著。
⑸我不禁——于鸟的智慧,————于鸟的简单,——于鸟的勇气。⑹智慧,简单,勇气,于人,这也是生命中的三个支点吧。
⑺我想,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什么是那根树枝呢? ⑻人的生活比起鸟来大概是要复杂得多,因为我们面临飞越的太平洋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需要不同的树枝来让自己有个立足之地。但是最复杂的还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那截树枝就是我们在准备一次又一次飞行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的东西。
⑼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最难于做到的是简单,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简单。⑽在每一次飞行之前,最好让自己感悟一下小时候玩一个游戏前的兴奋心情和跃跃欲试的兴致,这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飞行以后,在一点儿一点儿越来越成熟以后失去了的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
⑾长大了的人,患得患失的心太重,有了这么重的心,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简单,不是表面上的没心没肺;简单,是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轻松到可以有玩游戏的心态。简单,是经过了大风大浪以后的坦荡风范,是大家手笔。
⑿大人的游戏也还是游戏,而且,没有了幼稚的小孩子脾气。有了心的简单,就有了勇气来执著。
⒀想去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执著。
⒁许多人,渴望生活一帆风顺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麻烦一出现,立即停下步来,瞻前顾后,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自信心顿时一落千丈。实际上,有麻烦是正常的,如果生活真的是无数次地飞越太平洋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够去幻想你的航程应该是一路风和日丽呢!⒂风浪是必然的,风和日丽是偶然的。
⒃看来勇气和执著是和自信联系得太密切的,一个失去了自信的人,一个把得失看得太重的人,活着也必然活得疲倦和谨慎,也就必然活得没有勇气和执著了。
⒄那一天看到了有关小鸟飞行的一小段文字,那一天我都在仰着头看鸟。
(选自2002年第7期《中华散文》,有删改)21.本文的题目为“鸟的启示”,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2分)
22.依次填人第⑤段画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A.惊讶
敬仰
羡慕 B.羡慕
敬仰
惊讶 C.羡慕
惊讶
敬仰 D.敬仰
羡慕
惊讶
23.第③段作者在描绘自己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时,用“像是一个黑点点”来修饰小鸟,意在突出
;作者说“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意在强调。(2分)
24.作者认为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那根树枝”是什么呢?(2分)
25.作者认为长大了的人“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的理由是什么?“简单”的内涵是什么?(2分)
26.读完本文后,你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三)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27.上文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1分)
28.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2分)29.“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2分)30.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31.这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表现了远古的人们怎样的精神?(2分)第三部分:写作(40分)我在 探险
提示:从古到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走南闯北,打开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许多秘密。学本单元以后,你一定被他们的英雄精神所深深感动,说不定也萌发了去探险的愿望,那么,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线上填处所)
第五单元检测题答案
1-6.略 7.C 8.爱护景点;只要言之成理均可。9.鲁滨孙、刘连满、麦考利夫、夸父 10.①~④/⑤;回忆、赞颂 11.略 12.她的献身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13.对他们的崇敬和哀悼。14.孜孜不倦 15.他们敢于为科学而献身,是真正的英雄。16.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17.比喻以轻松的态度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比喻功到自然成。18.不是;针对那些“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而说的;作者的用意是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困难,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会取得成功的。19.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举事例 20.“铁杵何须磨成针,要讲究效率”、“名师未必出高徒” 21.智慧,简单,勇气,是人生命中的三个支点。22.D 23.小鸟形体之小,天空海洋之宽广这个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意思对即可)。24.“那根树枝”就是我们在准备一次又一次飞行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的东西,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25.理由是长大了的人“患得患失的心太重”内涵是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轻松到可以有玩游戏的心态。简单,是经过了大风大浪以后的坦荡风范,是大家手笔(意思对即可)。26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鼓励有创新的见解。27.《山海经》 28.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字叫“精卫”。29.女娃;溺而不返 30.它的形状像鸟,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31.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