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案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4页、练习五6~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2、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出示题目:根据450÷30=1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45÷3= 900÷60= 150÷10= 学生各自写商,然后指名回答。
提问:做这三道题时你各是怎样想的?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15=(30÷3)÷(15÷□)45÷9=(45×□)÷(15×6)600÷120=60÷□=300÷□=□÷40 核对之后总结:看来,同学们对商不变规律掌握得非常好了。今天我们要来利用商不变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也就是告诉了我们篮球的单价和篮球的总价,要我们求什么?这也就是要求篮球的数量。你会列式吗? 教师列式的同时说:数量等于总价除以单价。
提问: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列怎样的竖式进行计算呢? 汇报:两种情况:
一种是900除以50,一种是90除以5,一种可能是9除以5。你对这些同学列的竖式有什么想法?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哪位同学列的竖式看上去简便些? 看来同学们都觉得这位同学的算式列的非常简便,但是,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首先应该是抄对题目,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竖式合并起来,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列竖式?可以怎样算?
学生看书后:看懂了吗?书上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列竖式?
那我们可以怎样算呢?这里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一个0表示什么意思?
2、谈话:现在老师要买对号,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疗法计算,指名板演。共同看板演的算式,指着式中余下的“2”。提问: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的2对准了900的哪个数位?所以这个2表示的是2个10,就是20。
看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后,商是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余数却发生了变化。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这两题可以怎样简便运算? 指名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练习五第6题:
生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一题的被除数或除数是怎么变化的?
要想等于号成立也就是商一样,对应的除数或者被除数应该怎么变化? 生独立完成。
3、练习五第7题:
生根据竖式,将余数补充完整。
要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只能划去相同个数的O;如果竖式中有余数,要把被除数中划去的0补上才是题目的余数。
4、练习五第8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处理好余数的0。
5、练习五第9题: 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随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4、练习五第10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1)问可通过连乘解决。
第(2)问除了550÷80通用方法之外,也可以这样思考:一个书架大约放80本书,7个书架上大约放560本书,560比较接近且大于550,所以增加7个书架比较合适。
7、练习五第11题: 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第(1)问没有难度,第(2)问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一是将40元降一半;二是价钱降到一半,也就是800元可以买双份的番茄,即原来箱数的2倍,可以直接用“20×2=40(箱)”。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900÷50=18 900÷40=22„„20 竖式(略)竖式(略)
商不变,余数变了。
教学反思:
第二篇:教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页的例8和练一练,第26页的6~11题。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教学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规律。教材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用简便方法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没有余数的除法,根据第1个问题列出除法竖式后,教材提供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划去1个0再计算的竖式,并提出了“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1个0”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认识到可以这样算的依据是应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教材改变例题中的条件,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呈现了简便计算的竖式,提出了“余数为什么是20而不是2”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让学生通过验算来说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算法,理解这样算的原理。能确定得数中的余数,并发现运用商不变规律变化被除数和除数时的余数变化情况。
2、体会商不变的规律对于计算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提高学生大胆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合作交流、善于质疑的能力,通过数学体验,提高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理解这样算的原理。
【教学难点】
确定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的余数。【教学设想】
在新授时从扶到放,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操作、交流,经历:尝试计算——产生知识冲突—— 检验说明——感悟算理——总结反思,从而理解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所得结果的原理,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透彻。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240÷60 30÷5 300÷50 36÷12 360÷120 24÷6 请生思考: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左右两组算式的商哪些是相等的?你是怎样想的?
应用了商不变的规律。如:240÷60和24÷6。240里面有4个60,24里面也有4个6,个数相同,商相同(课件出示平均分的小棒图)。
2、谈话: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除法计算转化成简单的除法计算,使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两组题中的相等商,一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所学的商不变的规律,为这节课的应用调出了知识储备。二是为学生新知的探究作了铺垫,除法的本真是平均分,引导学生思考几里面有几个几,并课件出示小棒图,还原除法的原始形态,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中的余数到底是几作了思维点拨。】
二、学生探究,学会应用
1、教学没有余数的情况
请生理解例题主题图。队鼓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学生审题后,教师指名列出算式。
提问: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而又使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提问: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指出:在竖式上可以划去0表示同时除以10。
提问: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几除以几? 板书:90÷5 提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 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请生尝试计算,一人口答,教师板书。思考:要知道得数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用商乘原来的除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或者想18个队鼓是不是900元。
【设计意图:由于上节课学生已经接触过口算几百几十除以几十,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算式转化为几十几除以几等等,所以例题中的第一问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在竖式的书写格式上要让学生掌握透,所以呈现竖式时,我没有完全放手,而是一人口答,我作示范,其余同步书写。使正确的书写格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为第2问的探究积累经验。】
2、教学有余数的情况
提问:如果买队号,可以买多少把,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用简便方法计算,指名板演。
提问: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可以同时划去一个0? 引导:比较两位学生的板演,你有什么发现?
生1:900÷40=22(把)……20(元)
生2:900÷40=22(把)……2(元)
提问:你觉得谁确定的余数是对的?
提问: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来理解余数是20而不是2? 学生小组内思考、讨沦,交流想法,再汇报。
算算原来的价钱,发现应该还多20元。把余数看作20来验算,被除数和原来相同。把余数看作2来验算,被除数和原来不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把900÷40,看成了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2个十,是20。④通过分一分可以知道还余20。
教师利用kidspiration软件出示:
900里面最多有22个40,多20。90里面最多有22个4,多2。
进一步举例,请生在老师下发的印有小棒的纸上圈一圈表示:
7÷3= 7里面最多有2个3,多1 70÷30= 70里面最多有2个30,多10 指出:都是有2个,商都是2,所以商相同,剩余的是根据原来的被除数来看的。
反思: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时,商怎样变化?余数呢?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内探索交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生交流后又让学生借助具体直观图像来理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简便计算的原理,理解竖式中余数的含义。】
三、巩固方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一练
请生独立练习,再校对。
提问,右边一题的余数是几?怎样想?
小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可以怎样简便计算?要注意什么?
2、做“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口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
3、做“练习五”第7题。
请生在方框里填正确的余数。
右边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两个0,表示什么?可以看成是几个几除以几个几?
4、补充:4200÷300,请生列竖式计算。
5、做“练习五”第9题。
请生算一算,校对答案后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6、做“练习五”第11题。请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再交流。第2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提高口算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简便计算。】
四、全课总结,总结经验
提问: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检查反馈 完成“练习五”第8题和第10题。【板书设计】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900÷50=18(个)900÷40=22(把)……20(元)
→90÷5=18 →90÷4=22……2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实施课堂教学方案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会变的。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算900÷40的时候,与我的估计一样,多数学生错算成了22……2,所以此时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很有必要。我组织学生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探索交流发现了错误、找到正确的余数,同时又理解了商不变,余数变的原理。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让记忆更深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在低年级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摆小棒、拨算珠等操作活动,丰富了数学活动,学生也能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而在中、高年级,由于计算的数据变大了,笔算竖式中的步骤也增多了,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很强调算法和格式,而忽视了对算理的深入理解,导致一些孩子对笔算的学习朦朦胧胧,笔算过程的记忆也纯粹靠死记硬背,过一阶段就会出现对位错误、余数错写等问题。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很多是由理解不到位造成的,所以我又引导学生还原除法的原始形态。通过回顾理解除法的意义,借助比较、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直观化、形象化,从而理解原理。
第三篇: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说课稿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被除数和 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方面,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末尾都有0的除法是,余数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2.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难点:有余数的除法。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来说说教学流程,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分别是复习旧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根据360÷30=12,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20÷30=
180÷50=
60÷5= 设问:怎样想的?独立口算,个别交流口算方法
2、教师:想到了什么规律?小结:商不变规律。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校要买队鼓和队号,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1)如果买队鼓,可以买多少个?(2)如果买队号,可以买多少个?
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指名口头列式:900÷50(板书算式)提问: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能运用学过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吗? 观察、交流: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同时除以一个数。
2、探索交流:运用规律计算,加深理解。学生独立完成,知名学生板演:
提问: 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计算简便? 观察、交流:可以同时除以1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讨论、交流(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也有不知道的)在各自的竖式上操作(划0)转化成了:90除以5。
3、小结算法
提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结合回答小结: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与除数末尾划去的0的个数一定要相同,这样算出的商与原来的算式的商才是相同的。
4、探寻“余数是几”
谈话:现在来解决第(2)个问题:如果买队号,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把,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独立列式900÷40
尝试自己用简便算法计算 指名板演,巡视并个别辅导。
提问:有与黑板上不同的结果吗?(余数2)余数究竟是几呢?(大部分余数是2)讨论、交流(又有部分同意余数是20)怎样知道余数是2、20对不对呢?(验算)
指名板演验算过程。独立验算,交流:余数应该为20。谈话:通过验算.可以明确余数应该是20。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十,是20。
检查订正(主要是余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计算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每道例题后面的“做一做”,使学生把握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层次,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三层次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十四的第5题密切联系实际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练一练
这两题可以怎样简便运算?
指名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练习五第6题:
生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一题的被除数或除数是怎么变化的?
要想等于号成立也就是商一样,对应的除数或者被除数应该怎么变化?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五第7题:
生根据竖式,将余数补充完整。
要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只能划去相同个数的O;如果竖式中有余数,要把被除数中划去的0补上才是题目的余数。
4、练习五第8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追问: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处理好余数的0)
5、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随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4、练习五第10题: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第(1)问可通过连乘解决。
第(2)问除了550÷80通用方法之外,也可以这样思考:一个书架大约放80本书,7个书架上大约放560本书,560比较接近且大于550,所以增加7个书架比较合适。
7、练习五第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1)问没有难度,第(2)问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一是将40元降一半;二是价钱降到一半,也就是800元可以买双份的番茄,即原来箱数的2倍,可以直接用“20×2=40(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哪些收获?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苏教版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2、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故事:
猴哥:两天给你20块饼,怎么样?
八戒:太少了!
猴哥:那就20天给你200块饼吧!
八戒:太好了!太好了!这回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
猴哥:哈哈!
刚才的故事中,猴哥是运用什么规律,教育了贪婪的八戒的?
2、口算。
80÷20
=
240÷60
=
330÷30
=
560÷70
=
500÷20
=
400÷50
=
1500÷500
=
7200÷900
=
36000÷4000
=
3200÷80
=
做这些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
(1)出示例题:花店有780枝花,如果每次用30枝花制作花篮,能做多少个花篮?
应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
(2)练习用竖式计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600÷40
=
7800÷600
=
学生尝试自己用简便方法计算,指名板演。
2、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
(1)故事激趣。
古时候,有一个贪财的地主到了给长工们发工钱的时候,他对长工们说:“你们的工钱一共是170两银子,60个长工平均分,每人应得2两,还余下5两。就请大家喝杯茶吧!”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170÷60
=
(2)练习用竖式计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670÷30
=
7600÷500
=
指名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3)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如果有余数,划去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
三、练习巩固。
每个队鼓50元,每把队号40元,李老师带了900元。
(1)如果买队鼓,可以买多少个?
(2)如果买队号,可以买多少把,还
剩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被除数与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的说课稿
《被除数与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的说课稿 说课人 韦艳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用商不变性质,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根据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其中对有余数的除法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发现、运用规律正确计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既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师:怎样列出算式?
师: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商不变?
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出示竖式后提问:你打算把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 师:你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了这个数,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什么?商变不变?(指别的同学)你是除以几的?(问3~4个同学,尽量问出有除以10的同学)
请同学们用新的被除数除以除数,看看商是多少?(指名板演)
师:这几个同学算出的商都是18,你们算出的商也是18吗?为什么大家的商都是一样的?
师:现在咱们来比一比,这些方法中哪种看起来简便一些?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教师在原先的竖式中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师: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
师: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师:(指学生板演的算式)你们能看出他是怎么使计算简便的吗? 师(指着式中余下的“2”):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师:余数是2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一下。这道题你会验算吗?如果你认为余数是2也可以验算一下。
师:通过验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余数应该是20。学生读题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交流 生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方法计算,指名板演。学生思考、讨沦,交流想法。
学生试着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学生讨论得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的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
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十,是20。
第二环节:联系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几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提问:像480÷20这样的题目过去你们也会口算,谁能说一说,现在的口算与过去的口算相比,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进步?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算式,找出题目中的错误之处。在小组里讨论错在哪里。
提问:谁能说说这两题计算得对吗?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交流,分析错题原因,各自在书上改正,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改得对不对。
提问:这两道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直接写在书上。独立思考 学生辨析、改正
四、全课总结
师: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询问“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进一步系统完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