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16: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知识回顾】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公式是______及推导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各是什么?及其注意事项。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是什么? 【互动探究】

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要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用什么仪器来测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实验原理:

2.实验方案:通过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利用公式______________,就可以计算出电阻。3.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4.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次测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你设计方案中如何能方便的进行多次测量?

(提示: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多次测量,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需要增加一个________仪器,通过它,就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进行多次测量,通过讨论找到最优的方案)

5.实验所需的器材有:电源、若干导线、开关、电阻。6.根据你设计的电路图,用铅笔芯代替导线将下面的实物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当堂检测】

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时开关应_____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___________位置。

2.闭合开关后,调节_____________,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记下三组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表格中(请设计出表格)

3.为减小误差,我们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R,思考下面问题:

1.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呢? 2.你测的这三次的电阻分别是多少?当电压值和电流值变化时,测得的电阻值有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

【拓展延伸】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根据下表数据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算出每次的小灯泡的电阻值;

(2)从你计算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3)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后,还能不能多次计算再取平均值?说说你的理由。2.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3.如左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_______端闭合开关,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如右上中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特,R1=R2=30欧姆,当开关K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5.如右上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相同的小灯泡L1与L2串联,当开关闭合时,一盏灯亮,一盏灯不亮,且电压表有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6.如下左图所示的电路中,R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在某两点之间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1.5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3~6V。小丽通过推算,得出四个结论:①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范围为2~12Ω;②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3Ω;③实验中R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2V~4.5V;请你对小丽的结论进行评估,结论是()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都正确

7.如上中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A.两表示数均变大 B.两表示数均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8.小敏与小宇想测定电阻Rx的阻值.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小敏与小宇分别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

(1)为了测出Rx的阻值,应选择图_______(甲/乙)的电路图,如果选用另一张电路图,在实验中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现象。

(2)小敏与小宇最终达成了一致,选用了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测定电阻Rx阻值的实验。(a)先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1;

(b)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2”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2;请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x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____。

第二篇:第3节__电阻的测量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学习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回忆一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这三个量中如果已知两个是否可以求得第三个?

欧姆定律I=U/R的变形公式有几个?

一个是U=IR,一个是R=U/I,对于后者,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师〗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电阻只与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所以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伏安法测电阻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设计方案】

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

1.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压值? 2.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流值?

3.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4.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如何才改变其电压值?接入什么器材好?

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回答电路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如下图。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进行实验】 将数值填入表格内。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出还有什么规律吗?

规律: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因为灯泡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灯丝温度越高,其电阻值就越大。即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篇: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电阻的测量》的教学反思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也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伏安法是电学综合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

伏安法测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电阻,通过对比发现钨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钨丝电阻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学生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他的大小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几处成功之处:

一、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媒体的呈现性,将学生课下研究问题的小片段录制下来,录像中的同学遇到了难题“没有电阻表怎么才能测量出电阻的大小呢?”同学们通过观看录像直接引入新课。这样做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由学生发现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二、本节课力图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着引导作用,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培养了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观测能力、分析、总结、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课件的设计能有效的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视频引入新课,既生动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模拟电路的连接环节有效地展示了实验电路的连接过程,解决了学生连接电路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因为连接电路环节出现问题而无法完成实验。直观,形象,生动,省时,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这节课中反映出个别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有的组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也有的同学依赖性强,自己不愿动手。这些迹象表明在实验课中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等问题还有待我深入的思考想出更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到位,学生发言的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个别同学没有主动地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而是冷眼旁观,随大流,等着其他同学的答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继续加强学习,拟补自己的不足,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18-10-30

第四篇: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2.2 教学难点

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3 专家建议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说了密度的性质及计算。今天我们乘胜追击,趁热打铁。来用实验的方法,用科学的目光来算算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密度。

要求出具体的密度,我们利用所学,知道要先求出质量,再求出体积,然后相除得到。密度好办,用天平拿来一秤,但是体积呢。标准的体积,如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形这样的还行,但是如果是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该怎么求是一个难点,所以我们这节课引入了量筒,通过水——流体来观察体积的变化。

6.2 新知介绍

【师】

今天我们的主要目的是: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师】如果这石块是规则的,比如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形。可以直接用各种算体积的公式得体积。

如果这物体体积不规则呢? 【生】可以用量筒。

【师】我们先来观察下量筒,看看有什么特点。【师】

量筒有很多量程的,常见的有1250px,2500px或者6250px的,称取的时候要以不超过量程,但尽量接近量程,如果要量45ml的水,就可以选用50ml的量筒。

量筒刻度均匀,上下粗细一样。

读数的时候要注意,眼睛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

中间是俯视,会让读出来的比实际的大,右边的图是仰视,读出读数的比实际的小。例如:

【师】在计算密度时体积的测量时,先在量筒中倒入一些水读出水面刻度V1,再把水石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小石块的体积:V=V2-V1 【例题】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固体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或____;图1中读取液体体积方法正确的是____,它的分度值是____ml,它的量程是____;图2所装水的体积是____ml;图3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

ml. 【分析】

知识点:(1)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固体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量杯;(2)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分度值是指最小刻度,量筒的量程是指量筒的最小测量值和最大测量值之间的范围;

(3)石头的体积,等于所排开液体的体积:石块的体积=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的体积V总-原来量筒中水的体积V水.

(1)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固体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量杯;(2)根据量筒读当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可知乙图是正确的; 根据如图所示,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100ml,即量筒的量程是0~100ml; 如图所示,量筒一个大格20ml分2个小格,每小格10ml,即分度值是10ml;

(3)图2所装水的体积是40ml,图3小石块的体积V石=V总-V水=70ml-40ml=30ml. 故答案为:量筒;量杯;乙图;10;0~100ml;40;30.

二、固体(小石块)密度测量 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并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2、分组实验记录数据,计算结果

利用密度公式求得答案。【师】如果物体不能沉入水中呢。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来求密度。【溢杯法】

“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压入法】

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铁丝之所以细长,就是为了更小影响排水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例题】景宣同学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家中新买的马铃薯的密度.

(1)在天平调节过程中发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端调节,使横梁平衡。

(2)从马铃薯上取下一块,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其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这块马铃薯的质量是____g。

(3)景宣同学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再用细线吊着马铃薯块,使马铃薯块浸没在水中,两次量筒中的液面位置如图乙、丙所示.则马铃薯块的体积为____cm3,密度为____g/cm3.

(4)如果先测出水和马铃薯块的总体积,再取出马铃薯块,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这样算出马铃薯块的体积后,求得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

(5)马铃薯块由接触水面到如图丙所示位置的过程,所受浮力如何变化?____ .

【分析】知识点:

(1)天平使用之前要调平,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天平哪端下沉,调节过程中,平衡螺母向下沉的反方向移动.

(2)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马铃薯块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液面的两次读数之差.用公式ρ=m/v算出马铃薯的密度.(4)先测水和马铃薯块的总体积,再取出马铃薯块,这样马铃薯块上会沾有水,由此分析测得体积引起密度的变化情况.

(5)根据F浮=ρ水gV排分析浮力变化情况. 解:

(1)天平使用之前先调平,调平的方法是: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上,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所以要向右移动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天平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和游码质量的和,由甲图可知马铃薯块的质量m=20g+4g=24g.

(3)由图乙、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1ml,马铃薯块的体积V=40ml-20ml=20ml=500px3,马铃薯的密度ρ=m/v=1.2g/cm3.

(4)若先测水和马铃薯块的总体积,再取出马铃薯块,这样马铃薯块上会沾有水,使得测得马铃薯体积偏大,密度偏小.

(5)马铃薯块由接触水面到如图丙所示位置的过程,排开水的体积先变大后不变,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浮力先变大后不变.

故答案为:(1)右;(2)24;(3)20;1.2;(4)小;(5)先变大后不变.

三、液体(水)密度的测量

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观察示数时应注意问题,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还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例题】小明在实验室测量盐水密度.小明先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cm3.接着小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g,然后他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g.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kg/m3.

【分析】知识点:

(1)读取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时,要读取凹液面的最低处;(2)读取天平示数时要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4)盐水的密度要用密度的计算公式求出. 解:由甲图可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750px3,由乙图可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总=50g+3g=53g,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m总-m空=53g-20g=33g,所以盐水的密度ρ=m/v 33g 30cm3

=1.1g/cm3=1.1×103kg/m3. 103. 故答案为:30;53;1.1×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仰小俯大(要会分析量筒的误差情况。)测量固体物质的几种方法: 溢杯法、、压入法、沉锤法 液体密度测量:

用烧杯盛液体,天平测质量,烧杯测体积

课后习题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B)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休积V1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休积V2

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44g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500px3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2.2×103kg/m3

3、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⑤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

A.①⑤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4、实验室里常用悬重法测蜡块的密度,如图所示,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为V0,只浸没入重物时,量筒内水与重物总体积为V1,将蜡块及重物全浸入水中后,量筒水面所示总体积为V2,已知蜡块的质量为m,则蜡块的密度为(B)

5、现有水、量杯、石块(足够重)、细绳(质量忽略不计)、待测木块(密度比水的密度ρ水小且不吸水),请你用给出的器材测出木块的密度.

(1)实验步骤:

(2)计算公式(用测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答案:

(1)实验步骤:

①向量杯内加入适量的水,记下量杯内水的体积V0;

②将木块轻轻放入量杯内水中,待木块静止处于漂浮状态时,记下此时总体积V1; ③用细绳将木块和石块绑在一起,放入量杯的水中,待它们下沉后,记下此时总体积V2;

④将细绳解开,拿出木块,记下此时总体积V3.(2)计算公式: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仰小俯大(要会分析量筒的误差情况。)测量固体物质的几种方法: 溢杯法、、压入法、沉锤法 液体密度测量:

用烧杯盛液体,天平测质量,烧杯测体积

第五篇: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3.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中 考 撷 要: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则是如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题中一般会因缺少量筒而无法直接测出体积,此时往往要利用水来间 接测出液体的体积,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和最优 化原则.因为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最简单同时实验误差又小的实验方案。

3.教学用具

量筒、天平、常见物体(如大小不同的铁块、木块等),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

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二、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

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实验探究

探究一: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交流与提示: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探究二: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交流与提示: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探究三: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交流与提示:(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实验: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学生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

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1.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交流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知识梳理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4.步骤:参书本 技能迁移

某同学要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现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一个小烧杯和适量的水。(1)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用字母符号表示)写出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闯关点拨:要测定液体的密度,就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本题液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由于没有量筒,液体体积不能直接测量,可运用“替代间接测量法”测出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实验时,让液体的液面与水面相平,这时液体的体积就等于水的体积。综合训练

鄂西山区的原始森林是否存在野人,一直是个谜。然而在神农架发现的类似人的神奇大脚印为野人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如图10-21所示,请在下列可供选择的仪器中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图中野人脚印的面积。

可供器材:刻度尺、坐标纸、天平、厚薄均匀的匀质薄铝板、剪刀、铅笔、小石块。要求写出必要的步骤及表达式。

作业

教材P17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问题。板书设计

下载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巩固量筒、天平的使用方法。 掌握测量液体、固体密度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用密......

    测量电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测量电阻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隆尧县 固城中学 刘彦云 学习目标: 1、 2、 知道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会根据欧姆定律算出电阻;能用电压------电流......

    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

    万用表测量电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电工仪表实训万用表使用模块测量电阻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辅导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各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以......

    第3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