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6:3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第一篇: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3.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统一管理国家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特点:①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参政党。②四项基本原侧是政治基础。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④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4.“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必须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5.民主和法制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面,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1)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3)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实践(1)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2)两岸关系发展 ①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②概况:关系缓和,交流增加;“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八项主张”,促进统一 ③阻力: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奠基时期)

1.基本政策(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2)内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它主要包括三大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主要特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从事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重大外交活动(1)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合作条约》。(2)1954年

义:①打破了长期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②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对建立国家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六、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创新时期)

1.政策调整(1)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内容: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奉行不结盟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重大活动

(1)在联合国中: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的解决。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①参与亚太经合组织。②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③加强与欧盟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④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成立上合组织)

3.特点和作用(1)特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作用:①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②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有:

(2)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是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4)简述建国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哪些?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注意热点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民主法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2)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为维护统一,都积极努力,但也有一些极少数的台独分子及国际反华势力进行阻挠破坏,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3)选取毛泽东与斯大林、尼克松合影,考查中苏、中美关系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1.(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2.(09年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内瓦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在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协议,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这正是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与原则 7.(09年山东文综)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8.(09年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9.(09年江苏历史)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10.(09年江苏历史)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11.(09年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2.(09年海南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走上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自新中国成立 至今,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1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第二篇: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

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清末的语文教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

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并正式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所作的改革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废止“讲经读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二是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较全面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内容。

随着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人们对语文教育学科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教育部同时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文字,兼课习字。”这些规定表明: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纂夺,民国共和政权变成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天坛宪法章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并且要求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1915年1月,袁世凯在《特定教育纲要》中要求“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势力在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甚至也不能巩固和发展文化教育领域在反对科举、八股和旧学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展趋势:“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学内容革命的问题。1918年4月,胡适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乃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起而响应,站在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前列。《新青年》自1918年第4卷第1号起率先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先后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沉尹默等人的白话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此后,各大报的副刊,包括当时号称四大副刊的《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差不多以白话文为主了。

在全国文教界的一致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明令:“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至于中学各科教科书,也都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都采用语体文。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开始占领国文教科书的阵地。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

1921年10月至11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会议,讨论学制改革,建议“根据共和国体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将学校系统分成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稍加修正,即于11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改革案,废止了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教育本义共七项: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其总的精神是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1922年,《教育杂志》第14卷特发“号外”,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对“学制”和“课程”进行讨论。随后,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负责拟定各科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科,由胡适、叶圣陶、吴研因、穆济波等主持起草。《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主旨是:“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

(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

(4)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

1923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审定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已开列出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的、作业、教材、教法说明及毕业最低限度标准等等,成为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体系较为严整的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些《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的要求,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此,国语、国文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到新中国成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

为配合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改授国语,依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编辑、黎锦熙等校订的《新体国语教科书》八册于1920年2月出版。较早出现的现代白话文教科书有洪北平编的《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商务印书馆1920年),该教科书课文多是当时报章杂志上的时文,间有旧白话小说、诗歌、语录等,并用新式标点符号。稍后出版的用现代白话文编写的国文教科书还有孙亻良工、沈仲九编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等。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制,除在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论文、讲演等。外国译文《卖火柴的女孩》等首次用作教材,即使是文言文,也扩大了选材范围,把近人梁启超、蔡元培的文言作品及古人的文言说明文选入课本。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主目的强调的是国语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强调的则是其教育性(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朱自清提出:语文学科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号)朱自清第一次从理论上正确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关系。这一时期出现了20世纪第一个语文教学法研究的高潮,出版了不少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如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华书局1922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等。其中,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编写的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吸收了国外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归纳出国语教学的四大目的,即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建造及个性与趣味的养成,提出通过教学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五项具体目标,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教学范例,对国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测验,是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廖世承、陈鹤琴合编的《测验概要》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阅读测验的内容和做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这一时期,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被介绍到国内。张文昌的《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载《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就介绍了启发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一)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教育宗旨草案“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和《教科书审查规程》。《教科书审查规程》规定:未经教育部审定,或失审定效力者,不得发行或采用。

1932年,国民党政府审定并正式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

(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命名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将新中国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正式定名为“语文”,揭开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叶圣陶解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早在1951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即提出了将“汉语教育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语言的训练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汉语的单独开设,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也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

1958.3,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对中学汉语和文学课本作根本性改编。汉语和文学合并为语文。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这个决定结束了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

“大跃进”时期,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左”的偏向。例如:有人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977—

第三篇:香港发展史第七讲(续1) 电影

第七讲 香港文化(续1)

(二)香港电影

2009年香港电影诞生百年,香港和海峡两岸众多知名电影人对百岁的香港电影送上祝福。

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的张家辉表示,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香港人,能在香港电影百岁时获得金像奖更感到意义大。

知名导演吴宇森说,香港电影人经过多年奋斗和努力,为世界带来了很多经典作品,未来一百年,相信年轻工作者会把香港电影做得越来越好。

香港演员任达华开心地表示,祝香港电影一百岁生日快乐,还能带来一个又一个百岁的辉煌。

2009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维多利亚港畔的香港文化中心举办。特别筹办了该项颁奖典礼有史以来距离最长、时间最久、嘉宾阵容最强大的红地毯仪式,可谓星光熠熠。

除了当晚各个奖项的赢家之外,诞生百年的香港电影也成为“主角”,香港和海峡两岸众多知名电影人对百岁的香港电影送上祝福。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制作中心,电影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港电影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历史,折射出香港及香港独特的文化与历史。

近20多年来,这个约700万人的城市,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鼎盛时期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仅次于美国,不少香港演员和导演都进入好莱坞。香港电影的特点“三头”: 拳头、枕头、无厘头 香港影坛 “三龙”: 李小龙、成龙、狄龙

香港五大影帝: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弛 最畅销的香港片种:

动作片、喜剧片、恐怖片和剧情片;

香港市场最卖座男艺人:刘德华、周润发、成龙、周星驰和梁朝伟; 女艺人:张柏芝、张曼玉、刘嘉玲、李心洁和杨紫琼。最卖座导演:成龙、周星驰、刘伟强、杜琪峰和吴宇森。

国际巨星成龙在伦敦获NextStep慈善基金会颁发的 “世界多样性文化奖”,以表彰他在全球的榜样作用及为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

成龙于2006年在上海隆重推出 “慈善周末”,献上个人演唱会处女秀。这是成龙自出道以来在亚洲地区举办的首场个人演唱会,并将演唱会所有收入如数捐给内地慈善机构。

2008年经过对全美200万样本人群进行调查,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公布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民意调查结果。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低于人们的想象。“谁是在美国最著名的中国人?”

43%受访者认为是成龙,其次是李小龙(40%)、毛泽东(39%)、孔子(33%)、李连杰(29%)、姚明(29%)、佛(28%)、刘玉玲(23%)、成吉思汗(22%)、周润发(16%)。

刘德华曾获得第11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奖“亚洲最有贡献电影人”大奖,以表彰其在挖掘亚洲电影人才,以及以演员、制片人双重身份促进亚洲电影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刘德华2005年成功运作了“亚洲新星导”计划。华仔---天王、影帝双星闪耀。刘德华等香港电影明星被选入中国电影百年人物榜。

2008年第27届金像奖《投名状》夺得八项大奖傲视群雄,夺得最佳电影,导演和男主角最具分量的奖。《神探》夺得最佳编剧奖。

著名华人电影导演李 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曾问鼎奥斯卡金像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世界首位华人。《断背山》荣获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并获78届奥斯卡金像奖;《色.戒》荣获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李安的《色.戒》冲击奥斯卡未果。中国影片曾几度进军好莱坞。有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英雄》,香港电影《2046》等,《夜宴》作为香港影片亦逐鹿奥斯卡

在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香港4部影片一齐亮相,这在香港电影史上为首次。由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影片《七剑》被列为该电影节开幕式首映影片。

在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任评委会主席,内地著名女演员章子怡为评委之一。王家卫在开幕式上用中文致辞,“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全体中国电影人、亚洲电影人的荣誉”。

张学友称:“香港电影有今天的成绩,全是同行努力得来的成果,希望日后的香港电影业更加灿烂。”

周迅大赞香港电影水准甚高,“香港电影在国际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从小就很喜爱看香港电影,现时内地电影人都是跟香港电影同行学习,我相信今后内地电影将会跟香港电影工作者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香港第25届电影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梁家辉(《龙城岁月》); 最佳女主角:周迅(《如果 爱》)。2008年第27届金像奖

《投名状》夺得八项大奖傲视群雄,夺得最佳电影,导演和 男主角最具分量的奖。第29届香港金像奖: 最佳影片:《十月围城》

最佳导演:陈德森 《十月围城》 最佳编剧:罗启锐 《岁月神偷》 最佳男主角:任达华 《岁月神偷》 最佳女主角:惠英红 《心魔》 最佳男配角:谢霆锋 《十月围城》 最佳女配角:叶璇 《意外》

最佳新演员:李治廷 《岁月神偷》 最佳摄影:黄岳泰 《十月围城》

最佳剪辑:邝志良、陈志伟 《窃听风云》 最佳美术指导:麦国强 《十月围城》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吴里璐 《十月围城》 最佳动作设计:董玮、李达超 《十月围城》

最佳音响效果:Steve Burgess、吴江 《赤壁:决战天下》 最佳视觉效果:吴炫辉、郑志盛、谭启昆 《风云2》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陈国荣、金培达 《十月围城》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岁月轻狂》

香港电影发展中的问题

1、人才:

李小龙和成龙等知名打星曾经让香港电影红极一时。而近年来,香港电影却因人才流向好莱坞和盗版猖獗等问题一蹶不振,香港电影近年来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江河日下。2006年香港电影只上映了约50部,数量仅为2000年的1/3。

媒体评论:香港电影北上并没有给港片带来好处,相反,香港电影所具有的特色逐渐消失,香港电影界吸纳人才的引力进一步萎缩,人才不但吸引不到,反而外流。其正在慢慢的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就像曾经辉煌的上海电影一样,辉煌只在记忆中。

2、资金:

2008年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资金短缺问题,是内地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30万资金,使金像奖难题迎刃而解。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先生得知金像奖处境后,非常爽快地表示责无旁贷:“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华语电影的重要事件。华谊作为今天中国电影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愿意为促成金像奖顺利举行尽责。未来华语电影区域色彩会越来越淡化,两岸三地协力完成华语电影已经是促成今天中国电影业繁荣的重要动力。华谊的目标是出品更多优秀华语电影,以及更多《功夫之王》类型的'全球化'电影。" 香港法国文化协会1953年举办了第一届法国电影节。自1972年后,这一电影节改为每年举办,迄今已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香港 法国文化协会宣布,第38届香港法国电影节拉开帷幕,两位世界级女影星苏菲·玛索以及莫尼卡·贝鲁奇共同主演的影片《不要回头》,作为开幕影片首次与香港观众见面。法国女导演玛丽娜·德范执导的《不要回头》因为法国 女星玛索和意大利女星贝鲁奇的加盟备受瞩目。

本届电影节历时17天,分为首映及新片速递、法国导演新生代和特选短片等5个单元,展映各类电影和短片50余部,是影片数量最多的一年。多部在本表现出色的法国本土影片与观众见面。

第四篇:第七讲 中国四大宗教教案

第七讲 中国四大宗教教案

[内容分析] 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从夏朝至清,国家组织形态的演变说明中华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四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2)了解:对中国四大宗教有一个总体了解(3)理解:掌握四大宗教的发展简史。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环境与发展的趋势,认识四大宗教的重要教派、基本教义、重要人物

(2)结合史实,学会分析、评价历史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随顺民族的风俗习惯。(2)中国对宗教兼容并蓄,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4、[教学重点](1)知道:各大教派的重要人物。(2)理解:各大教派的发展

5、[教学难点](1)各大教派的流派(2)各大教派的教义 [知识体系]

第七讲 中国的四大宗教

基本知识

一、宗教的产生

世界最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国四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族性:外来教派与本民族融合。

2.务实性:可信可不信,有事则信,无事不信,可同时信奉多教多神

三、中国的宗教政策(做为问答题记住)

中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由宪法赋予并受国家的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涵义是: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自由。无神论和有神论应互相尊重。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宗教和国家政权相分离,和教育、行政、司法相分离。

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和私事。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是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王子,后来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者”。佛即佛陀,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一种常无我的苦难,只有皈依佛祖,通过修行,才能到达彼岸,获得解脱。佛教把解释人生和世界各种问题的道理归结为“四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

佛教流传至今主要分三大系: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的传播大体分:南北两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传佛教、2、北传佛教。三大支系:

1、佛教约在公元一世纪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汉族地区形成完全本土化的宗派。

2、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派系。

3、黄教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和最有实力的教派。

二、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一)经典 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经:是佛阐发的教义,律:是僧侣的戒规,论:是阐发经和律的著作。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

(二)标记

“万”字符是佛教的标记。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另一个标记:法轮。

三、佛教的供奉对象:

佛教的供奉对象众多,依照修行的果位不同,由高到低:佛、菩萨、罗汉、还有护法的天神等。(务必记住)

四、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称谓: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具足、法师、住持、居士 礼节:合十、绕佛、顶礼。五 中国的佛教名胜

四大石窟:指甘肃的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大名山:指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相传四处山分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及传播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宗教性的阐释并作为主要经典,把《道德经》所提出的“道”作为根本的信仰,因此称道教。

一般把东汉后期张陵、张鲁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在河北创立太平道看作早期道教的形成。道教认为:“道”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乃至万物。本原凝聚在一起,就是最高的天神(老子的化身)。至高至尊的天神以外,道教还有一整套神仙系列,神仙的所在就是仙境。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飞升,进入仙境。由此提出一整套修炼的道功道术。

道教认为:生活在世上是快乐的事,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吸收了古代流行的各种养生术.道教流传至今最主要的两大道派:是全真道和正一道。

二、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一)经典.《道藏》是道教经书总集的名称。

(二)标记:八卦太极图

三、道教供奉的对象

“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

三、道教常用称谓、仪式和节日

称谓:道士、道姑、方丈、住持 仪式:斋醮、建醮

节日:三清节、三元节、玉帝圣诞、王母娘娘圣诞、吕祖圣诞。

四、道教名胜

较著名的有:五岳和四大名山。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原为犹太教的一个下层派别,公元一世纪前后该派与犹太教逐渐分离,形成新的宗教,即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人类和整个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是他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人类是自已始祖堕落的产物,因此人生而有罪,人世间充苦难。只有信仰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不断赎罪,才能获救世主,死后灵魂升入天堂。

基督教在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1世纪中叶。分裂为东部的东正教和西部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6世纪。罗马公教内部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派别,统称为抗罗宗,中国人称之为新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天主教:成为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唐、元、明未清初三次反复,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依托西方列强的炮舰,才在中国社会扎下根。

二、基督教经典及标记

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书合称《圣经》。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

三、基督教信仰对象

基督教信仰:上帝、耶稣基督教、圣玛莉亚、圣徒、天使等。

四、基督教常用称谓、仪式和节日

(一)称谓:有牧师、神甫、主教、大主教、枢机大主教。

(二)仪式:礼拜、弥撒。

(三)节日:圣诞节、复活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 产生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哈默德。宣布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自己是安拉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位使者,号召人们顺服安拉。“顺服”,阿拉伯语为“伊斯兰”,伊斯兰教由此得名。他的主张吸引了很多信徒,信徒被通称为“穆斯林”,意思是顺服者。公元622年他带领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建立起阿拉伯半岛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一年被称作为伊斯兰教历纪元元年。

主要的两大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斯兰教:为其信徒规定了六大基本信仰(六信)和五项宗教功课(五功)。六信:是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五功:是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中国人称作念、礼、斋、课、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唐朝初)经海路和陆路传入中国,历经千余年,曾先被称为“大食法”、“西域教门”、“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

元朝时来华穆斯林人数尤多,他们与当地居民长期杂居融合,回回民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二、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经典:伊斯兰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圣训》。标记: 伊斯兰的标记:新月。

三、伊斯兰教信仰对象

安拉: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真主,安拉之外别无神灵。使者:伊斯兰教认为穆哈默德是主的最后一位使者,也是最伟大的使者。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安拉创造的,奉安拉差遣,传达安拉旨意。《古兰经》记载有四大天使。

四、伊斯兰教常用称谓、节日

称谓:阿訇、伊玛目。

节日:伊斯兰教有三大主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本课小结

第五篇:七年级政治第七复习案

西城中学七年级政治导学 主备人:刘香艳 修改:七年级政治组 审核人:张秀莲包科领导签字:审批:

第七课 人类的翅膀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3)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科技与振兴教育的关系?

一、复习目标:

1、背诵课本和导学案重、难点;

2、认识科技带给人的便利,感受科学家身上的高贵品质;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

3、全面客观的看待科技的发展,明确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

二、重点、难点: 1、20世纪以来,就在这充满希望、挑战与竞争的100年里,辉煌的科技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把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五、探究篇(不定项选择)

2、科学技术成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是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进入

了“航天时代”、“电脑时代”、“沟通时代”、“人造时代”、“生活更加惬意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有了沉甸甸的科技含量。

3、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妙。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从事

科学研究的人,因为我们的美妙生活依靠他们的汗水来打造。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置人于死地。如何合理地利用它,是

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5、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

三、知识结构

在太空翱翔

神奇的翅膀数不胜数的科技发明

我们生活的科技含量科学成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类的翅膀

最耀眼的“明星”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为我们的美妙

生活依靠他们的汗水来打造

科技的两面性

对科学技术负面作用的认识

四、探究篇

材料一:2012年6月,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胡锦涛讲话强调:神舟九号和天

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

外层空间做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

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体现了我国哪些重大发展战略?

(2)“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下列关于科技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B、科技的正面作用是关爱生命和世界的发展 C、科学家应该关注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D、我们要关注科技的负面作用

2、下列有关科学技术及科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A、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妙 B、我们发感谢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为我们的美妙生活依靠他们的汗水来打造C、科学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D、科学家在从事科技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3、下列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正确的是()A、居里夫人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和赞扬 B、居里夫人不关心自己的名利和地位,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 C、她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D4、她在物理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要()A、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B、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 C、使科技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D、放慢研究的脚步

5、近几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这表明()A、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B、科技发展关键在技术引进 C、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D、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6、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应当()A、忽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危害B、不必理会,任其发展 C、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D、注意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课后反思】反省静悟,总结收获

下载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ae复习教案++第七讲++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优秀范文五篇]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理解、背诵、默写词语。 2、 背诵课文、诗句、名著便览。 3、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复习重点: 背诵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复习时间:2课时 复......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复习主题:成长的故事 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课前听写每课生字词语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读课文,了解周恩来读......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史1988[优秀范文五篇]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史1988 中国流行音乐在1988年说这一年是飞碟唱片的风光年一点都不为过, 年初打出的第一张王牌是标榜浪子形象的新人——王杰, 他桀傲不驯, 冷酷孤独的......

    7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教案(第七讲 论述题)

    第七讲论述题 一、特别提示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要加强表达、叙述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论述题的分析和练习,克服解决物理问题时存在的:表达不清、叙述无理、论证无据等各种问题,学会使......

    微分几何教案 第七讲

    具体如下: 取M上的向量场X,对给定的xM,有*(x)T于是X(x)TxM,xM为关于X的齐次线性函数,有 (X)(x)(x)X(x),xM. 对f,gC(M)和X,YX(M), 有 (fXgY)f(X)g(Y). 下面设1,,pT*M(即1-形式),X1,,......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七讲

    第七讲 §2—1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2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课题:1、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2、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投影法的概念、种类、......

    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教案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 教学内容:中国流行发展音乐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流行音乐,欣赏好的流行作品 2.多角度深化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明确流行歌曲的喜爱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