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与大数据同行》心得体会
读《与大数据同行》心得体会
黄许博爱小学 黄道清
读完《大数据》,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籍。作者运用案例和讲故事的方式,把美国数据开放、收集、使用背后的立法故事、公民故事、技术故事、商业故事娓娓
道来,引人入胜,令我大开眼界。
大数据概念对于教育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呢?一直以来,中国教育在研究教育的数字化,比如数字化校园,这个思路就是把我们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其结果指向的就是电子教材的研发或者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美其名曰,这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数据化,而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一个专业可以深入下去的,它的专业性太强,所以我才会想到,所谓教育技术与其研究教育的数字化,不如研究教育的数据化来得实在,来的有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并不了解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具体会如何表现,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轮廓,我们也并不确定一个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人们对教育一直有一个深深的质疑,它是不是科学的?大数据概念至少提出了关注“是什么”比“为什么”要有实际意义得多。而我们的教育恰好需要把注意力从“为什么”转移到“是什么”上面来,只有如此,才能把教育从为什么发展成“可能成为什么”上来,这会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而对于现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教育技术来说,把研究的重点从数字化转移到数据化上面,这才是它的出路。
如何将数据融入教学,教育者首先通过标准化全科教学处方,实现了教师授课模板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保证每个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可控的,然后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处理好面对的数据,处理好数据,自然也就处理好了课堂的反馈,最终形成了既注重教学体验又以教学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不仅要注重课上的学生资源,在课后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跟踪处理。这与过去的教育教学显然是不同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有所改变是必然的。所以,无论
环境怎么变换,数据如何复杂,我们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去迎合将来的这个大数据时代。
第二篇:读《与大数据同行》有感
当教育遇上大数据
——读《与大数据同行》有感
张俊强
“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暑假,没有上班时的忙碌,一杯凤凰茶、一卷书,在温馨的家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安静地阅读,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我所读的书里面,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这本书是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关于大数据的第二部专著,赵中建教授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数据”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电商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爱好需求进行定向精准推广;深圳交警局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交通管理,将市区拥堵时间缩短;我们外出叫个网约车,出行的轨迹便会被大数据所掌握;“今日头条”会根据我们的阅读喜好,智能化推送相关文章……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为教师,我更关心的是当教育遇上大数据,如何在教育方面将大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本书指出,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数据在教育中有着非凡效果,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作者还提出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成为有智慧的教师》一书中写到: “教学是人类诸多复杂、重要的事务之一。”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情,基础是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掌握了没有?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不可行?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哪些内容关乎学生的未来?……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反馈的及时和有效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购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购物体验来看,在线购物,消费者看到的是图片和文字,不能像实体店那种质量好与不好都看得到,摸得到,因此,人们通常都会去好评率高的商家消费。这就促使商家都非常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同样,教学也非常重视反馈。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反馈或者没有及时、正确的反馈,教师就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是低效的。
传统的教学反馈包括:1.学生课堂回答、当堂的练习;2.家庭作业;3.单元测试。我们从反馈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在《大数据》这本书里,作者将上面这些反馈方法称为“小数据”,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认为这种教育反馈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
1.不能保证收集的信息是正确的,即便是,收集的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收集的数据也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
作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有亲身体会: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希望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属于难点,需要做重点探究?过去,我的做法是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完成学案,我再通过对学案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学情,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做法,似乎还不错,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前一天晚上布置的预习作业,第二天就要上新课,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往往没有办法及时对每位同学的学案进行批改和分析,来不及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
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我可以通过QQ家校群布置微课视频,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新课,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完成并提交相应的在线微课作业,系统自动批改并显示每题的正确率。这样,我提前就可以掌握学情,调整第二天的教学策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就很有针对性了。
2.反馈是单向的,指向的都是学生。几乎所有的反馈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馈主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且关注共性问题为主。这种反馈很少是关于教师的,针对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校里,科任教师只要能把班级考试成绩提升上去,班主任在常规评比中拿到标兵班或者流动红旗,通常就被认为是好老师、好班主任。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因为教师高效课堂或通过题海战术而取得的,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现状而不是未来的发展。
大数据应能改变这一现状。在课室中使用电子教科书、在线教学平台,我们可以收集到过去无法获取的学习数据,并用于学习过程的处理,在改变传统教育反馈中的即时性和单向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落实个性化教育
最早提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应该是我国的圣贤先师孔夫子,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们都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传统的班级授课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它确定下来之后基本不变:班级授课制就是由一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对几十位学生教学。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管“齐步走”,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说明,我国高度重视个性化教育。
本书指出,“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在其设计之初考虑的都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这种做法会同时损害位于正态分布曲线两侧的学生,会使领悟力高的学生感到厌烦(甚至引发纪律问题),而领悟力低的学生会学得非常吃力。”
个性化教学的先行者——可汉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汉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的方式,打破“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同质性,从而使学习优化成为可能。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整理和分析。事实上,现在有部分APP已经在尝试做这种事情。“一起作业”、“作业盒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APP。这些APP运用大数据,根据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作业反馈数据,自动生成最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暑假作业。借助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就能得以实现。这个暑假,我就为上学期本人任教的学生布置了数学暑假个性化的作业。
三、精准概率预测的可能性
某同学被目标大学录取的概率是多少?班级教师怎么搭配最佳?哪些教师更适合哪个年级?哪些教师适合当班主任?家长可能会向我们咨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还是单纯的注意力缺乏?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应该怎么辅导孩子的学习?……
在做这些教育决策时,我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判断,未必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随着大数据预测在精确度和细节的提高,我们可以提出更加具体和细致的建议,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比方说,我们与其要求孩子整个暑期补课,不如有针对性的补习代数两个星期,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将对这个世界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并且揭示那些过去无从发现的谜题。”教育遇上大数据,这是一场美好相遇,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迎接大数据时代来临,成为有“数据”的教师。
END
第三篇:读大数据时代心得体会
利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涂子沛的大作《大数据》。这本书很好看,行文如流水,引人入胜。书中,你读到的不是大数据技术,更多是与大数据相关的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作为一名信息化从业者,读完全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在信息化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各自特色,也看到了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有几个方面的体会,但窥一斑基本能见全貌。
一是政府业务数据库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各级政府都在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网上政务信息公开,但我们的信息公开,现阶段还主要是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公文通告、工作职责、办事指南、工作动态、人事任免等行政事务性信息的公开。当然,实时的政府业务数据库公开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在中国政府门户网,可以查询一些公益数据库,如国家统计局的经济统计数据、环保部数据中心提供的全国空气、水文等数据,气象总局提供的全国气象数据,民航总局提供的全国航班信息等;访问各个部委的网站,也能查到很多业务数据,如发改委的项目立项库、工商局的企业信用库、国土资源部的土地证库、国家安监总局的煤矿安全预警信息库、各类工程招标信息库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也是这么多年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价值!但是,政务业务数据库中的很多数据目前还没有实现公开,很多数据因为部门利益和“保密”等因素,还仅限于部门内部人员使用,没有公开给公众;已经公开的数据也仅限于一部分基本信息和统计信息,更多数据还没有被公开。从《大数据》一书中记录的美国数据公开的实践来看,美国在数据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大。美国人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收集的数据应该免费提供给纳税人使用”,尽管美国政府事实上对数据的公开也有抵触,但民愿不可违,美国政府的业务数据越来越公开,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签署《透明和开放的政府》文件后,开放力度更加大。data.gov是美国联盟政府新建设的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网站按照原始数据、地理数据和数据应用工具来组织开放的各类数据,累积开放378529个原始和地理数据集。在中国尚没有这样的数据开放的网站。另外,由于制度的不同,美国业务信息公开的深度也很大,例如,网上公布的美国总统“白宫访客记录”公布的甚至是造访白宫的各类人员的相关信息;美国的xxxxxxxxxxxxxxxx网站,能够逐条跟踪、记录、分析联邦政府每一笔财政支出。这在中国,目前应该还没有实现。
三是关于个人数据的隐私。在美国,公民的隐私和自有不可侵犯,美国没有个人身份证,也不能建立基于个人身份证号码的个人信息的关联,建立“中央数据银行”的提案也一再被否决。这一点,在中国不是问题,每个公民有唯一的身份信息,通过身份证信息,可以获取公民的基本信息。今后,随着国家人口基础数据库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公民的社保、医疗等其他相关信息也能方便获取,当然信息还是限于政府部门使用,但很难完全保证整合起来的这些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者利用。
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两个大国在大数据领域的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将推进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我欣喜地看到,美国政府20xx年启动了“大数据研发计划”,投资2亿美元,推动大数据提取、存储、分析、共享、可视化等领域的研究,并将其与超级计算和互联网投资相提并论。同年,中国政府20xx年也批复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总投资额估计在几百亿,专门有人口、法人、空间、宏观经济和文化等五大资源库的五大建设工程。开放、共享和智能的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
第四篇:读《与爱同行》有感
读了《与爱同行》这本书,书中记载的许许多多个关于爱的小故事,看得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书中36则故事,个个精彩,都闪烁着爱的光芒。
手捧《与爱同行》,感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动人心弦的人间大爱,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幅用爱创造奇迹的生动画面:“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孩子掉下来千钧一发之际,她挺身而出,托住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更是打开了爱的大门,使爱心之花瞬间绽放;四川汶川渔子溪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同班长,在地动山摇、面对生还是死的那一刻,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一次又一次地营救同学们,用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诠释了爱的精髓„„
爱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自己就深切感受着来自生活中的爱。我经常去新华书店看书,有一天,我正像往常一样在新华书店二楼津津有味地看书时,鼻子突然流出很多血来,手中的书也变成了“血书”,我急忙跑到门口,可眼看鼻血越流越多,我心里的那个急啊,真希望有人能帮我一把。正在这危急之际,一位阿姨飞快地向我跑来,急忙放下背包,热心地帮我把血止住,把我抱在她温暖的怀里,用手机通知我爸爸,一直等到我爸爸来接我,让我感动。
“希望被人爱,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这是美国伟人富兰克林说的。是啊!如果只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道爱别人,爱将不能传递,爱将会有缺失。我也同样知道这个道理,平时也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心。记得有一次我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个叫胡东梅的18岁女孩主动捐献角膜,却没有钱来支付医药费,我心里替她着急,第二天一早,我和姐姐就在妈妈陪同下把我姊妹俩所有的钱送到了她手里。
通过《与爱同行》的学习,使我对爱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了,就像书中引言所说的“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当我们仔细阅读它时,会觉得越读越有味道„„它会为我们带来光亮„„它会为我们指明方向”。同时,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只要人人都能伸出关爱之手,让世界充满爱,人间将变得更加美好。如果大家都冷漠地对待别人,总有一天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帮助,那样人间将变得冷酷无情,世界将变得一片苍白。
让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份爱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明天将变得更美好,世界将变得更精彩。
第五篇:读与优秀教师同行有感
读《与优秀教师同行》有感
方守荣
不经意间,走向教师岗位也有几个年头了。清晰地记得刚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激动与动力无限,心想着一定要当个好老师。一路走来,教着教着,突然感觉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劲头了,而且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了,很迷茫。无意间翻出刚上班那年买的《与优秀教师同行》这本书,落了厚厚的一层灰,书里的内容已经全然没有印象。一口气看完,还是很震撼,很感动,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给了我很大力量。
这本书描述了五十位教师平和、真实的成长故事或教育故事,他们的确很优秀,取得了各方面许多成就,但他们的成功也都不是那么水到渠成,有过一开始的梦想与激情,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茫然与挣扎,但他们最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是潜下心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功秘诀。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秘诀。
首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学生的真诚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情。当年轻老师向屈红霞老师讨教取经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诀窍,只因热爱。因为热爱,我才能将最深沉的情意给予学生,将阳光植入他们的心田:才会殷殷期待自己在课堂上撒播的种子,来年在社会上开花结果成长为参天大树。”屈红霞老师在高中班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送走了13届毕业班,1600余名学生。她不因分到出名的“头疼班”而停止热爱,也不因“霸王”学生的挑衅和无礼而收回关爱,而是用更多的热情和耐心来教育,用更多的汗水和时间来帮助学生成长。我很佩服屈红霞老师,也自惭形秽,我给学生的爱太少,更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我想,能够爱学生、爱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工作本身的认同感,而面对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很多人容易失去对工作的信心,会出现思想矛盾,甚至动摇。屈红霞老师启发了我,干一行爱一行,我应以百分百的真诚和热情来对待学生和工作,做一个有信心、有幸福感、有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定要是个爱读书、坚持阅读的人,因为要想让自己的课堂一直充满精彩,在学生面前有吐不完的莲花妙语,光靠肚子里
仅剩下的存货是不行的,嚼来嚼去,很快就失去了吸引力,没有了新鲜感。爱读书的教师,会不知不觉中将书本的芳香传递给孩子,引领孩子们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季祥珍老师教的孩子就特别爱读书,她自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小王子》、《一群老鼠的童话》、《乌丢丢奇遇记》、《苹果树上的外婆》等等。另外,在教学遇到困惑时,通过阅读能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方法。李良智教师向我们介绍了读过的许多好书,如《静悄悄的革命》、《爱弥尔》、《教育漫话》、《心灵导师》等等,他说正是这一部部教育著作,让教师的思想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刷新。此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头脑越来越僵化,上课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词不达意了,就是太缺乏阅读了。
阅读使我们的眼界大开,写作使我们的心灵通透。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思考、反思,并及时动笔记录下每次的感悟和收获。《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导报》等等,这些在书中多次出现的报刊名称,我不仅没有看过,在上面发表文章更是想都不敢想。而钟乐江老师说起自己在这些杂志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如数家珍,当时就已经有60多篇了,他不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思考、勤于动笔,也正是坚持不懈的阅读、反思、写作成就了他们今天成功。
与优秀教师同行,让自己的成长更加生动而丰富,这是写在扉页的一句话,每位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成功也是各放异彩的。很感谢这些优秀教师用亲身的经历将我从工作的倦怠与茫然中拉了回来,让我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与目标。最后,我想把朱玉老师总结的一个成长公式了菲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写作=智慧,让我们也学习朱玉棣,一起努力做个智慧型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