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近似数》教学设计.doc[定稿]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能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3.能正确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位数与数位的区别,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第一个数是三位数,第二个数是四位数,三位数一定小于四位数)
(2)第二、第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又是怎样比较的?(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今天我们继续比较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99864○101010(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提问: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五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六位数呢? 谁大谁小? 99864<101010 六位数比五位数大,那么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我们又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呢?请大家看下面这道题。(2)出示第二组数:356000○36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六位数,先比较哪一位上的数? 十万位上的数字相同,怎么比较?
谁大谁小? 356000<360000(十万位上的数字相同,看万位上的数字,第一个数万位上是5,比第二个数万位上的6小)
(3)变式:把第一个数356000的万位5改成6 现在谁大谁小呢?
(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和第二位万位上的数字都相同,就要看第三位。第一个数千位是6比第二个数千位上的0大)所以:366000>360000(4)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A:比较数的大小一共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样比?位数相同怎样比? B:数位和位数有什么区别吗?
(5)练习: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50140○63140
72605○102800 38456○38546
410200○409300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出示几个整万的数 50000 360000 1800000 120000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2)教师说明:像这些个级全是0的数叫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如50000写成5万即50000=5万 1800000=180万
(3)练习: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3200000=
40450000辆=
640000人= 教师强调:改写后原来的单位名称不能丢。
40450000辆=4045万辆
640000人=64万人 3.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师: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把下面各数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5000
9375≈9000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看百位上的数,然后用“四舍五入”法)
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
(2)出示例题6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84380
726310 a.根据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么求它的近似数。b.分小组讨论,然后试做。c.小组汇报结果:
84380≈8万
千位是4,舍
(不管后面的数字是几)726310≈73万
千位是6,比5大,入
(3)练习: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63599≈6万
709327≈71万
637000人≈64万人
(4)教师质疑: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讨论交流,引导归纳)
A、相同点:都是计数单位发生变化(从以“一”作单位变成以“万”作单位)。
B、不同点:整万数的改写,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用等号连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值),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用约等号连接。
第二篇: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交流、判断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倍数的过程。
2.知道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 的所有倍数。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写有两组算式的小黑板,练一练第1题数字卡片,分别写有2、3、4、5、6的纸团各一个。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1.教师启发谈话,提出研究除法的问题。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并提示注意发现了什么。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除法运算的两种结果。即:没有余数,有余数。
二、认识倍数
1.在总结除法计算结果两种情况的基础上,引出倍数的概念,并通过12÷3说明倍数的概念。
2.提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他两个算式中倍数关系的要求。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互说。
三、尝试应用
1.出示课本四道题,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判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判断的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判断方法和结果。重点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教师谈话,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说明是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是一对好朋友,给学生说明找朋友的原则后,让学生自己找,并鼓励看谁
找得多。
2.分组进行“接力报数”比赛。
3.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五、猜数游戏
老师和一个学生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游戏的玩法,然后让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即一人先说出自己想了什么数的倍数,让另外的同学猜一猜是什么数,猜对后换下一个同学出题„„以此类推。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计算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结果的不同。
第三篇:2017西师大版数学四上《求近似数》教学设计.doc
求近似数
三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第四篇: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doc
倍数和因数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进一步学会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理解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倍数和因数”,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略)
师:什么是倍数和因数呢?我们先来动手操作一下。
1.实践操作(操作略)
2.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5.判断练习。
(1)17的最小倍数是34。„„„„„„„„„„„„()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6是倍数。„„„„„„„„„„„„„„„„„()
强调:在说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时,必须说成谁是谁的倍数或谁是谁的因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36的因数。
2.交流和评价。
(1)想乘法算式。(2)想除法算式。
1×36=36
36÷1=36
1和36都是36的因数。1和36都是36的因数。
2×18=36 ┉┉
┉┉ 36÷6=6
6是36的因数。
36的因数有()。
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说一说。
3.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
4.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9的因数有(),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10的因数有(),从小到大10的5个倍数分别是()。
2.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的因数()。
40以内6的倍数()。
7的倍数()。
3.连一连。4 8 12 16 32 48 56
8的倍数 48的因数。
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第五篇:2017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1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 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复述量法。(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小结: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 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教材41页“试一试”
四、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7页练习二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