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

时间:2019-05-12 16:3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

第一篇:“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一)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老师们,大家好!

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为了适应新课改,我们每位老师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搞清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等核心问题。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今天我为大家作“新课程专题”的讲座,下面和各位共同学习: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

2、语言技能;

3、板书技能;

4、教态变化技能;

5、演示技能;

6、讲解技能;

7、提问技能;

8、反馈强化技能;

9、结束技能;

10、教学组织技能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二)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上一次学习的内容: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5、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6、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7、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三)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这就是说,教师本人要有对文本的解读、感悟、理解,以及对教学的构想。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所以,教师本人要从解读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四)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 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例如: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设计:“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三 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钱老师在《百以内加减法复习》的课上,他就着眼于“百以内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主要采用独立思考、相互议论、个人探究和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学生通过猜想、对话、倾听和互动,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四 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一位数乘除法时,可以把简单的计算题设计成日常生活问题——“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帮木工师傅算一算做学校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五 评价方式。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要能在教学中演绎自己的独特,就要学会用心经营自己,如何经营自己,我们大家都静心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都安于现状,照本宣科,固守陈规,那你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将远远落在别人之后。俗话说:人从书里乖,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学中我们不断要求学生要多读书,我们老师同样要把书籍看成是牛奶和面包。在这里推荐老师们去读读:《新课标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当代教师教学创新的成功之路》等,书中的教育理念、案例分析等都是比较经典的„„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五)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专题讲座

语文中的“感悟教学”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悟。三个层次中,前者是基础,中者是中介,后者是归宿,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完善语言感悟的。

随着感悟的还有体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体验还泛指亲身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体验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与感受情感,感悟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与审美能力。体验与感悟是不一样的,体验更多指情感活动,而感悟则多指理性层面的,它往往是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超越。但体验与感悟又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成。

三、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教学策略

1.课前创设情境,教师以情动人。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消除学生经历与课文的距离,笔者先出示一位妈妈的话:“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然后抓住“想”和“要”两个字进行指导。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接着,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来体验另一种生活。也许这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情境之中。

2. 主题拓展。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阅读,不再只是文本本身的阅读,应该拓展视野,补充内容,同时综合其他学科或多种手段,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学将尽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950年9月——1956年,钱学森和他夫人是怎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吗?然后,幻灯片出示课外材料《在受困的日子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学生深深地被钱学森夫妇顽强的精神与强烈的爱国心所打动。

3.朗诵与歌唱。教学时,如果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诗歌,会将教学推向高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师紧抓住学生高涨的情绪,顺势利导,说也许有一首诗能代表钱教授表达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一腔热血。这就是《我的中国心》,幻灯出示歌词。学生一齐深情朗读。最后播放张明敏的CD歌曲,同学动情跟唱,课堂教学又一次掀起高潮,师生沉浸于一片感动之中。

4.多元解读与立体感悟。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多元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学生说我们会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5.通过计算进行体验。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佬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明白是他们怕钱学森帮助中国强大起来。然后出示美国佬自己的话: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三个师。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太抽象了,学生一时还无法明白三个师是一个什么概念。于时备课时,笔者打电话询问了退伍军人相关情况,上课时出示部队普通编制:一个班12个人,一个排4个班,一个连4个排,一个营4个连,一个团4个营,一个师4个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钱学森到底有多少力量?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一个师约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钱学森抵得上三万多人。这多厉害!美国佬当然不能让他回国了。那么,钱学森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凭的不是力气,而是智慧、科学的力量!

6.假设情境,引导体验。阅读时,如果能够关注“可能性”这一主题,善于假设另一种结局另一种可能,会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体验,收到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中,重点是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朗读讨论后,改变结局,出示另一段话: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位父亲,抱着孩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坐在瓦砾堆上,喃喃自语: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结果可能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

7.感悟载体的设置主要有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补充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抓住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优美规范的富含情理意趣语言精品。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节奏明快的排比,或工整有韵的对仗,或贴切传神的比拟,或拍手叫绝的词句,或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抓住这些语言的亮点反复品读乃至咏诵,不但能够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突出教学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描写瀑布的六个成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优美规范的语言精品,设置了“赞美瀑布”这一语言载体。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用了那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品读描写瀑布精彩语段)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瀑布。

生1: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生2: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这样设置的语言亮点,既感悟内化了文本中优美规范的语言,落实了工具性,又连着人文性,可谓“一石数鸟”。

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途径

1.朗读。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读书时写批注。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先与学生进行有关读书方法的谈话,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后谈到读书应该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接着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每一段课文的旁边写下表示自己读到此处时的心情的词语,及一些话。教师将黑板分成六块,因为这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再请读完课文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有不同的随时上来补充。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并根据这些词深入课文,展开学习,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

3.述说。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如讨论“愤怒”时,让学生体验“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掰的玉米?“实在饿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掰一棵玉米是为了什么?只为了这件小事,那家伙竟“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地追来”,从这又看出那家伙怎么样?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词汇、语句来说明,如“凶狠、残暴、吝啬、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等词语,把愤怒的原因说得很透,也体验得很真切、很深刻。

4.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中对话。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可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也可起来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

5.宣泄。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看《水浒传》看得气愤,竟要把电视机给砸了。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小时候的“馋”是因为“饿”后,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小女孩,听到地主家的胖儿子叫你馋丫头,你服气吗?”学生都说不服气。于是我又问:你们想为自己辩护吗?怎样辩护?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我象你一样有鱼有肉有饭,谁吃这些难吃的东西!”“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饿了三天三夜,你会比我还馋的!”等,异常兴奋与投入。再如读了令人愤怒的地方后,我又问学生“你们想骂人吗?骂谁?”同学们都说想骂地主。于是光明正大地骂,理直气壮地骂,骂得痛快,骂得尽兴。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得到尽情表达。6.想象。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五段,第一句“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5年?”学生纷纷说这是“水深火热的5年”,“生不如死、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5年。这一段最后两句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体验,“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环抱。”教学时问学生“他在船上度过了几天?这是怎样的21天?”学生回答是“归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以上两外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六)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新课改 新理念 新探索 新思考

新课改是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彻底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亮点。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所以实施新课改,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传统继承、创新发展的关系。尽管新课改开展已有多年,但还是有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即是新教材,这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事实上,新课程不单是指新教材,还有新的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新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学生的地位及角色如何确定、转换,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特别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什么是新课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课改的灵魂是什么?

新课程与旧课程本质的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教师走进新课程,最主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1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指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③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①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3)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②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③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识(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

(5)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6)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①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②教学交往的前提是平等 ③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交流与对话(7)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①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②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8)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①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意识 ②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 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⑤以学论教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七)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四、新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一)、满堂问答≠主动参与

现象: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仍

原因:

1、没有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动、积极,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2、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建议:

1、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真切感受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课应该越教问题越多,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现象:走进中小学课堂,无论什么样的课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过一会儿用一次。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的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

原因:将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多数教师只知道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但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认为分若干个小组,有些内容放给学生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教师们对合作学习的操作普遍感到困惑。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低年级能不能进行合作学习?等等。

建议:

1、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方法多样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个人学习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2、要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前提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性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3、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三)、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

现象: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许多活动,做实验,搞小制作,有的教师让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有的地方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出现了把探究性学习形式化的倾向。

原因:

1、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2、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活动。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

建议:

1、要深刻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要实现教学方式“中心”的三个迁移。要由“教”向“学”迁移,由“学”向“悟”迁移,由“悟”向“行”迁移。探究性学习要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有价值的做法,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不应该是形式,更不应该做表面文章。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八)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四)、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

现象:在新课程实验区,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变为“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学得好不好,好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初中语文课 ,教师几乎没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以及写作方法。教师们普遍感到有些担心的是: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是“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了。

原因:有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双基”的 内涵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而人们的观念却停止不前,对“双基”的理解过于狭窄。

建议:

1、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思维定势,不能跳出框框想问题。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应当打好的基础,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更为重要。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而不是不要基础。

2、既要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重视能力培养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辩论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五)、课堂活跃≠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现象: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始料不及,对学生的争论无所适从,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原因:

1、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没有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重点、难点问题简单化,甚至一点而过。

2、有些教师认为课堂越活越好。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丢了不少,该掌握的内容又没掌握。

建议:

1、要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熟读课程标准,对自己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问一个为什么,思考自己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求实求真,摒弃“花架子”。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要及时地反思调整,和同行一起探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日趋合理和完善。同时,教研人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应加强教学设计的指导,给教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示范课例,帮助教师克服在教学设计方面遇到的困难。

2、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只有经过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保持课堂的张力。

(六)、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

现象:在实验区,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沮丧的动作和声音,课堂秩序有时比较乱,教师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敢进行管理。

原因: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然而, 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

建议:

1、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 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但是,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一定会出问题。因此,要重新给课堂纪律定个位。

2、要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其一,每节课都反复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关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其三,对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肯定,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其四,将学生的课堂行为列入学生日常学习评价之中。只要持之以恒,课堂必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七)、提倡鼓励≠表扬越多越好

现象:在新课改实验区听课,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节课老师表扬学生达40余次。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

原因:一些教师认为: 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多鼓励学生。因此,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也要鼓励。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教师们普遍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够大,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们才会越积极。

建议: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不可取。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岗底小学教育专题讲座

(九)学习时间: 年 月 日; 地 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讲:李建成 主 题:新课程理念与课改实践专题讲座

(八)、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每节课都用课件

现象:在我们所听的课中,80%以上的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据了解,多数还是自己做的课件,有的教师教学生学习生字用多媒体演示,有的把书上的公式、定理原原本本地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原因: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少地方评优质课、上公开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根本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放在拓宽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做硬性要求,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建议:

1、要避免教师投人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鼓励使用多媒体,用得好的通过适当加分,可以以评促配,以评促用,加速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但不能搞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信息技术进行适度的应用,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教学评价≠只评价教师的教

现象:在实验区听一节初一语文课,课后30多名教师参与了这节课的评价,每位教师都发了言,但无一例外的是都谈的是这位教师教的如何、如何,没有一位教师关注学生学的状况,教师们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仍在教师的教上。

原因:

1、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不同步。教师们谈到新课改理念时,都能说出许多,比如,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但把这些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并不是同步的,需要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过程,过程的长短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

2、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根深蒂固,教师思想上可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建议:

1、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习上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要看现代教学理念是否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能否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能否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要看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对教学任务的全面认识及其落实情况;要看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总之,观察教学过程应该把观察的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重点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把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无价值的。

2、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习效能检查可以有四项指标,一是提出问题的质量和价值?二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三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四是看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问题,能不能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3、鼓励教师上“失败”的成功课。一节好课,应该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要允许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鼓励教师在一般性要求中求突破,不一定每节课都上的有头有尾、几步几环节一个不缺,但每节课都必须有个性特色、有探索创新,新课改不鼓励“成功”的失败课,鼓励“失败”的成功课。

(十)、用教材教≠教教材

现象:在实验区听了一节英语课,教师紧扣课本,先学单词,然后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翻译,跟课改前没有什么区别。这节课介绍的是一个朋友聚会的场景,如果把场景、人物以及讨论的问题先给学生作大致的描述,让学生整体上感知以下课文内容,很容易把教材用活,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原因: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多数教师还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缚,明明知道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却还是离不开它,离开就教不了。目前,我们的不少教师只具备教教材的水平,也就是照本宣科的水平,但不具备“用”教材教的能力。

建议:

1、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程倡导课堂的开放性,那么,我们就要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在新课程中,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了,教材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永远是有限的;教材受编写者认识的局限,永远是片面的;教材受编写周期的制约,永远是滞后的;因而企求完美无缺的教材,既不可能,也没意义。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效果。一个思想僵化、学识匮乏、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再好的教材也会被糟蹋;一个有学识、有思想、有本领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有限中展现无限,在片面中构架完整,在滞后中开掘鲜活,久而久之,乃至他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教材难度相对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

2、加强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凸显学校个性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性实施新课程都具有重要作用。要突出抓好单元集体备课,尽可能做到教学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等方面的统一,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青年教师要先听后上,把每节课都上好。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教学典型,通过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优质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篇:讲座讲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专题讲座讲稿 仁沙中心小学校

熊彪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根据工作安排,今天我在这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专题讲座。我们都知道现在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科学课,说明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次培训的其他学科没有要求和安排进行讲座和培训,唯独科学学科,从这个侧面也能反映出现在对科学学科的重视。2001年前,低年级独立开设科学课程,2001版课标颁布,1-2年级科学内容融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2017版课标,回复1-2年级独立开设科学课。这是国际教育大趋势,也是中小幼衔接的一个考虑问题所在。

我对以前的《科学课程标准》没有看过,这一次我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标准》,并且是最新版本,简短的几天学习领悟,我的解读是很有限的,还需要大家多看标准领悟学习。我回来也认真看了一下,课标里面有时候一个词够我想好一阵子,一句话也许会想一半天。课标应该说值得研究。那么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就在想这个讲座怎么讲才对我们上科学课有帮助,才能提高大家对科学课的真正认识和重视。今天我想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学习。第一部分:对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当前发展趋势要了解,我觉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当前为什么这样重视科学课程;第二部分: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部分 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一、科学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轨迹:

世界科学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六十年代初,特征:知识本位

这一时期受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影响很大,这时的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关注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的传递;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加实验演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最高理念。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特征:能力本位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两个重要现象:“知识激增”和“知识的陈旧率加快”。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人们意识到掌握生命力更持久、应用更广泛的科学方法比掌握各种具体知识更加重要。所以,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教育的情况有了改变,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日益凸现。这一时期,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成为新的科学教材编制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类似于科学家探究事物过程的发现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新格言。

第三阶段:七十年代末-----现在,特征:人本位

二十年来,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科技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二是缘于人类日益增长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使环境日益恶化所敲响的警钟。科学是双刃剑,缺乏正确的科学价值,科技越发达,对自然的破坏越大,正如斧—锯—电锯对于森林的破坏。所以,科学不再是“无情无义”的了,给人感觉科学也是有感情的,你对他利用好,他就对你好;利用不好,也将产生严重后果。科学素养较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人文色彩十分明显。仅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

二、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

2、强调手、脑结合。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不仅要动脑思考,也要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产生感悟,最后才会取得对各种现象的正确的认识。

3、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

4、采用“探究法教学”。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小组学习方式是常用的有效途径。

5、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用语,能与他人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撰写书面报告等。

6、实施写实性评价。对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来说,评价不能只关心结果,只依赖考试,更要关心过程,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的分析,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反馈与矫正。要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第2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多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几经周折,今年2月15日晚间,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终于出台,指导我们教学。

第3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科学课程的内容、实施建议、附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叙述科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四个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和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科学课程的内容,里面包含一些活动建议。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领域: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附录,6个教学案例组成。

《课标》之第一部分:前 言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导我们教学,是规划培养人的路 径。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实现培养人的桥梁。

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简单的说: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知道基本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运用它们具备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体现科学学科的地位,基础性也就是学生必须学。现在不仅仅只有语文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必须学习的,科学也是必须学习的,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基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基础,方法基础,解决问题简单、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学习生活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实践性。体现科学学科的特点。强调学生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晴子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简单科学问题,并且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知识予以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会交流、交往和合作。

3、综合性。也体现了科学学科的特点。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理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些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综合性还体现于学习内容和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综合性也体现于学科的综合,语文、数学和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对象问题,我们小学科学课程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理解全体的内涵。人员的全体(性别),地域的全体,民族的全体,课程的全体,经济和文化的全体等。也就是无论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我们小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科学探究是了解自然、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此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我们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很多,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小学科学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科学学习内容要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白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基于学生水平,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我们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的设计肯定是不能与国家教育方针相违背,设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兼顾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以感知四大领域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主要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所以课程内容部分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使用。

《课标》之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这四个方面都分低中高段在分别说。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2、科学知识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分段目标。也就是物质科学分低中高三段分别描述,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是分低中高三段描述。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科学探究总目标

2、科学探究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8个要素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分段目标。8个要素指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

三、科学态度目标

1、科学态度总目标

2、科学态度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4个维度描述科学的分段目标。4个维度指的是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总目标

2、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分段目标

分低段、中段、高段分别从3大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学段目标。3大关系指的是科学技术余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3大关系。

《课标》之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里选择了18个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6个,生命科学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3个,技术与工程3个。通过这些的学习,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这个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得观点。这个领域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每个主要概念在不同学段又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物质世界具有能量,内两包括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物世界包括动物和植物,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条件,如营养、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见书33页画线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

1、地球上„„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见书44页画线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3个主要概念:

1、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的运动着„„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本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见书53页画线部分。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的核心是建造,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工程包含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3个主要概念:

1、人们„„

《课标》之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精华。

一、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教师应该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标准,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注意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

2、教材使用建议 我对建议的理解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它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很大便利。科学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对教材做适当处理,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3、教学活动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如探究机会,讨论辩论等机会。(1)动手动脑做科学,(2)开展探究式学习。知道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5、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1)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2)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3)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4)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

第三篇:讲座讲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董一菲”诗意语文”学习心得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诗意如火/把金陵的炎夏/举成一杯红酒/让所有的相逢/长成脸颊的桃红

这是董一菲主编的《同课异构与点评》新书首发式上创作人员集体演绎的诗作。他们精彩巧妙的表演一下子把六朝古都的南京演绎成了诗的家乡。以激情碰撞激情,以智慧碰撞智慧,以诗心碰撞诗心„„一个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在诗歌朗诵中开始了。

这个朗诵会我至今难忘,并不是因为那别开生面的新颖有致的表演形式,也不是因为那激情四射多姿多彩的朗诵语调,也不是因为那诗文锦心灿若云霓的优美诗文,事实上他们的诗作写得也不好,大多只是模仿。

只是因为在这个朗诵会之后,我见到了一位非常美丽、优雅、智慧、从容的女人。她就是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先生。

董一菲是一位很有诗意的语文老师,她飘逸柔顺的长发,神采飞扬的眼睛,微笑可亲的面容,时尚又素雅的衣着,让人倍感柔美。她站在那里,举手投足,一笑一颦,就有着诗的韵味,她为我们描述了诗意语文的灿烂图景。

她说,在她讲来,诗意语文是无法定义,只能描述的。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觉得她有些傲娇。她是不是在说诗意语文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呢?语文课堂毕竟只是课堂,并不是一首玄妙的诗,也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无言大道。哪里就至于无法定义呢?

我发现,她确实是很傲娇,是一种作为语文老师的傲娇。因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无论是远古旷世的神话,还是汉唐离奇的传说;无论是诗词曲赋的千古绝唱,还是经史子集的名垂青史;又或者是辛稼轩的栏杆拍遍,陆放翁的卧听风雨;亦或是曹雪芹的红楼遗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还有逍遥庄子的云游,颠沛孔子的流离,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筝曲„„因此,董一菲坚守她的语文信仰:语文课堂必须充满诗意。她为我们描绘了诗意语文课堂的一种境界。

她说,我所追求的,我所执着的语文,是这样的——所谓的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种子,饱含语文的特质,温暖而有情,有书卷气,能使人因语文的美好,而使人生美好,而发现生命的诗意,崇尚天籁神韵的简朴语文课堂。

诗意语文更追求一种热烈的情感。但这不代表诗意语文没有思想的深度,没有思想的情感就不能构成美,诗意语文的哲思应该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存在。诗意语文如果没有哲思,就缺少深度和广度,就缺少打动他人的说服力。

有人说,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我们的凝聚力来自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我们所谓的“教”,是诗教,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起点,最高的境界永远是到达极致的诗的光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以诗为宗教,以美为宗教,而语文老师就是美的传道士。

董一菲老师说,让学生能安放自己的心灵,是语文的一个境界,我愿意为此努力。这句话,让我深深折服。我当时就在想,她是不是在吹牛啊,一节语文课而已,能达到“让学生安放自己的心灵”这么高的境界吗?从南京学习回去之后,我又找来了董一菲老师的论文、课堂实录以及教学思想。对诗意语文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一些小小的收获,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帮助。

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她的课堂到处有深情的朗诵,洋溢着悠扬的旋律,充满了精美的诗词,不时就有精妙的点评,精彩的争鸣,她的课堂分明就是一首诗。董老师很关注细节,课堂语言精准雅致,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对学生发言的点拨与评价,都简洁优美,清丽如诗,明净如溪,缓缓淌过,诗意而美好。上董老师的课,不仅是视觉享受,也是听觉享受,诗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智慧美,让听者无不陶醉。

语文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栖居之所,应该给人以心灵的愉悦,诗美的享受。董一菲老师钟爱的语文课堂,是有浓浓的诗意盎然其间,空气里弥漫着的是诗的芳香,教室里有诗的浪漫洋溢,诗的灵性涌动,诗的激情勃发,诗的旋律流淌,圣殿一般,尽情演绎着诗的精彩。那么,董一菲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主要从语言方面来分享董一菲课堂的特点

一、诗意的导入语言、二、精美的解读语言、三、精致的对话语言、四、睿智的点评语言

第一,诗意的导入语言。

董一菲特别注意每一堂课的教学情景的诗意创设,重视创设诗意氛围,特别重视导语的设计,或引用,或谈话,或提问,时而华丽斑斓,时而古朴典雅,时而平白自然。

如教学《边城》时,董老师深情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yuán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像一个古老的故事,自然而真实。语言表述典雅古朴,如幻如梦。干净的文字,幽幽的诗情,像一首童谣,带着淡淡的忧伤,把学生引入遥远的边城。

又如:在杭州一次全国公开课上,董一菲执教《我的空中楼阁》,开课七分钟,突然停电。设在大影院的会场一片黑暗,听课的人很多,场面有些混乱。来电了,灯光下的董一菲深情而安宁地吟诵:“我既爱杭州如赤道般热烈的雨,也爱我的故乡雪城田园般宁静的雪;我爱这样的水银灯光,也爱刚才的黑夜。”短暂的无声之后,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唯美的导语,让听者沐浴在缤纷的想象中,停电时混乱的会场,立时安静,然后公开课重新开始。

董一菲精美曼妙旁征博引的导语,如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到她诗意预设的情境。诗情画意,是一种精致的濡染,让课堂变得温润。这样诗意的导入,是董一菲教学语言的特色。或细腻,或粗犷(guǎng),时而华美,时而素朴,风格因专题基调而定,富于变化,如一篇篇隽永的散文,又如一首首清新的小诗。诗意的开头,是一种浪漫的引领,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圣殿。

二、精美的解读语言

用精美的语言解读,还原浓郁的语文味,是董一菲擅长的方法。即使是本色的解析,语言也自有一种精致与柔美。

例如在《边城》教学里,董老师如边城白塔与溪水一样清丽的语言,轻轻叩击着一颗颗热爱文学的心。“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的傩(nuó)送;她有一个初雪无痕、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惊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又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张爱玲三字,惊红骇绿,影响了半个世纪,她的一生,又是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董老师借文人们为张爱玲作传的书名,从一个传奇女子,说到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从艳异说到走进荒凉,视野开阔,有丰富的含量。公开课的结束部分,她又余韵袅袅地收束全文:“穿越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读月光下温婉的故事,艳异悱恻,氤氲不绝,无数的海晏河清,千般的柔媚宛转。那是滚滚红尘不了情,那就是张爱玲——民国女子,不老的临水照花人。” 诗意的言语,诗意的解读,长期濡染浸润着学生,让学生也变得优雅诗意。“在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教师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董一菲《仰望语文的星空》)正是这种诗意的讲解,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董老师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之中。

三、精致的对话语言

董一菲的课堂,是师生对话的生命场,闪烁的激情与理性的沉思交汇,思维的碰撞与静穆的升华相融,师生对话精致,充满智慧。

如,在《“月亮”话题作文》教学中,师生有这样一段精彩对话。

董老师问学生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生1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董老师顺势点评“一轮思乡的月”;生2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董老师又自然评点“一轮思念的月”;生3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董老师微笑说“美人如月”;生4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董老师评“边关的明月”。这时学生5站起来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并像董老师一样加了一句点评,“这是一轮表达亡国之君大悲大痛的悲伤的月亮。”董老师马上夸奖“点评精彩”,于是紧跟着就有生6的“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后是生7的抢答:“这一轮月亮很美,是爱情的月亮。”学生们都笑了,董老师也笑说:“月色、柳树、黄昏、恋人,这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浪漫,太中国了。”对话并没有结束,学生们意犹未尽,董老师趁热打铁,于是生8说:“《诗经·陈风·月出》之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中国最早的将女子比作月亮的诗。”

生9说:“我喜欢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轮月亮有英雄气,这轮月亮豪情万丈,荡气回肠。”董老师说:“好,月亮本属阴柔之美,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宋名将岳飞将‘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一腔爱国热血飞溅在月亮之上,于是造就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大气。”在充满诗意的精致对话里,学生们不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还能恰切地评价,足见董老师平时训练的功夫,其教学智慧可见一斑。

精致的对话在继续,生10说:“在所有‘相思的月亮’中,苏东坡的明月最是动人情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董老师评价说:“的确,苏东坡为我们民族挽留了那千古不灭的中秋明月。”生11说:“我以为欧阳修的月亮最洒脱,‘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生12不甘落后:“那我以为姜夔(kui)的月亮最冷,‘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成了历史的见证,冷眼看历史,冰眼观沧桑。”生13也不含糊:“杜甫的‘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最‘风流’,老师不是说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吗?这一句诗就不着‘月’字,可是‘清辉’、‘玉臂’交相呼应,‘月’与‘美人’相得益彰。”

聆听这样的师生对话真是一种享受,对话最为精彩的是知识的延伸,足见师生深厚的积淀和素养。精致的对话,让文化与审美叠加形成浓郁的语文味,师生、文化、情感、知识,有了和谐的交融。

四、睿智的点评语言

董一菲的课堂点评语言充满智慧,她常使用一组极富诗意的长句,铺陈排比,创设意境,感染学生,激发思维,引领学生产生个性化顿悟。例如,在《“月亮”话题作文》教学中,董老师让学生们谈谈打算写什么,当有学生说拟的题目叫“长城月影”时,董老师说:“你的题目很容易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想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明月、边关,谈谈你的创意?”

学生说想写一写唐代边关将士,董老师立即点评:“这个领域真的不错,盛唐的岑参就像你一样好奇,他来到西北边陲,高唱战地进行曲,写下千古绝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和李贺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也非常向往边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李白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贺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快一点下笔成文吧,我们好一睹为快。”

董老师用充满智慧而诗意的点评语言,充分肯定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拓展中激发学生,让学生在诗情洋溢的氛围中顿悟,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

董一菲的课堂是灵动的艺术,诗美如花。花儿朵朵,越开越繁盛,终成为动人的缤纷艳丽。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朵朵教学的英花,一页页流淌着淋漓元气的随笔,一堂堂真实的教学实录,一篇篇精美的教案,一本本渗透着多年来对人生、艺术、教学的深邃思考的书,一片片耕耘的土地,都成为广大语文人追逐、热爱与研究的对象。花儿虽小,洋溢的却是馨香一生,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已绽放成语文教学艺术苑中瑰丽的奇葩。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其实都是拥有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学的诗意曾经也是我们的追求。我觉得,也许我永远也成为不了那样的名师,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妨从这新的学期开始,从执教的每一节课开始,找回语文老师身上的语文味儿,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努力尝试着去做一做!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讲座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的教师在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时,是要在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教师职业不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延伸。

一、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二)树立活动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姿势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活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

2、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3、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4、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三)观念的转变是儿童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教师角色

(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1、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4、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

(二)教师即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⑤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⑥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开发教育资源。

1、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包括图书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

3、注重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

(二)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过去,教师要会备课,现在,教师则必须会设计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传统的备课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传统的备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设计则不同。它要求:①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②教学资源的构件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③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④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一)要学会学习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土匪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一位教育家说过,“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①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不要单兵作战,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

②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高效。③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学校中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应与学校管理者合作,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以及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等。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

我们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什么是课程?

A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方式。

·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以上三种课程理论,前两种属传统的课程理论,后一种属新课程的理论。

B .传统的课程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 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

·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理解“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这是知识主义课程观)。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必须严格地执行“课程”的要求,两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C .新课程理论有什么特点呢?

·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共同创生课程。

上述三种课程理论可以用以下的一个例子形象地加以说明:

【案例】 某幼儿园在一次计算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活动:让3 个孩子为一组,每组分4 个香蕉。结果怎样呢?

第1 组:1 人1 个,剩下的1 个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组:把香蕉都剥开,1 人咬一口,咬完为止。

第3 组:1 人l 个,剩下的一个扔掉。

第4 组:1 人1 个,剩下的一个给老师。

评析:如果把3 个孩子分4 个香蕉作为一个纯数学问题纳入课程,这种观点符合知识主义课程观;如果在把这一问题纳入课程时又考虑孩子的经验(如“一人一口轮流咬”),这就是经验主义课程观;而认为分香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教学实践中要被孩子们“创造”得五花八门,这种观念则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要求。

2、教材观:教材是“圣经”,还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教学教材中的“例子”时,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关键的是,要把那个“例子”里非常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领会比“例子”更为普遍、更为本质的东西。

【案例】曾经在报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记者去一个部队采访一位解放军部队指挥员,记者问:“部队里天天训练,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没有哪个战士喊着‘一二一’的号子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说,你们训练也太机械了吧?

指挥员怎么回答呢,他说:“一二一”的号子战场上是不需要的,但通过“一二一”的号子训练出来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丝不苟的作风却是战场上所必需的。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领会“例子”后面更为本质的东西。

按传统教学观的解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教材是“圣经”,教师要绝对执行,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考试如果“超纲”,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试阅卷期间有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打电话问:“试卷中有一道题在修订的课本中删除了,属超纲题,怎么评分?”我问:“学生根据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要点,通过推理能解答出来吗?”他回答:“能解答,比较难。”我事后和同事聊:这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教多少,学多少的教学观。把课本当“圣经”念去了。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版”、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

3、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一是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知识数量的迅速增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向技术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要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就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教师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有趣的。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案例】 一道政治中考试题

第一幅图:无数的婴儿围绕着一个大碗,上面写着“资源”,而碗中的资源己经空了。图的下方写着“无限吃有限”。在图的下方注有:1996 年末,我国总人口己超过12 亿。

第二幅图,图上有无数被砍伐后的树根,在树根的前方有一条大恐龙,背上写有“沙漠化”。它张着大嘴,要吃正在奔跑的人。这些人中有的扛着斧子,有的扛着锯.他们正在奔向具有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这幅图的下方注有: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 万平方干米.

(1)图

一、图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我国应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把最新的关于环保思想归纳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是要善于从课堂上发掘和利用学生的个体经验进入课程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里特别强调指出,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也是“重要的数学知识”。可见个体学习时的经验十分重要。

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脸、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让不同的观点、观念相互冲撞、相互融合,最终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或理解,并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二、关于教育目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前理论界曾有过三种“中心”论:

·以知识为中心(科学)

·以社会为中心(社会)

·以儿童为中心(儿童)

那么,教学到底应该是关注科学的,还是关注社会的,抑或是关注儿童的?这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无视儿童的情感需要,儿童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过着一个对他们来说是虚无飘渺的“成人生活”,儿童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容器”,他们在教育中难以体验到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和乐趣。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上,对于学生作为人的深层次的发展,却被忽视了。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 案例】一个城市刚美化了一片草坪,为了使草坪不致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于是在草坪上竖立了一块启示牌,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启示牌的内容更换了5次,下面是启示牌的内容A .请不要践踏草坪!

B .严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

C .小草在静静生长,请不要打搅!

D .草坪下埋有电线,践踏草坪容易发生触电危险!

E .践踏草坪者死全家!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们的环保意识淡薄,说明这个城市里人的素质低下,可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给了孩子们什么?

【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统计”,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搞科研的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即不惟上,不惟权威;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三、关于结论与过程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因此,新课程指出:教学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如何做才是重过程?

1、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知识性目标,另一块是过程性目标。对过程性目标使用了大量的如“经历”、“体验”、“探索”这样的动词来描绘,可见过程性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个语文教学的课例,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去“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体验”和感悟课文内容的。

【 案例】 教学公开课《 小桔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有关内容之后,进入第二个重点:行动描写及其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师布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沉默不语)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 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有的说是从课文的预习提示中看出来的,有的说从练习册中也可以找出答案)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认真预习课文,并充分利用课本和资料,你们的答案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并不特别的行动描写,就会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呢?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 好,老师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小姑娘打电话是干什么呢?'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一个词一个词分开想一想„„ 妈妈,对于一个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生: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有的说,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小姑娘的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会有怎么样的举动呢?

众生:先是疑惑,继而脸上都显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纷纷举手,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在教学中呈现的平易、轻松、流畅可能是一种假象。教学不能停留在第一层面上的简单认知,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过程,从了解“是什么”到深入知道“为什么”,找出“背后”的东西,则需要一个思维深化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2、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生活情境”有什么特点?

一是含而不露。问题要靠学生去发现,道理需要学生去体察、感悟。

二是显而不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一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体验。事物的这种复杂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生动形象,有趣;符合实际,亲切。学生学得有趣,学后有用。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 案例】 有一次,我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 背影》,发现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于是我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写一篇作文《背影》。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妈妈终于答应让我观察她的背影,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我必须替她捶背„„ 才捶了一会儿,妈妈便心疼了,让我停手„ „ 妈妈不时地回头叫我歇歇手„ „ 妈妈又回头过意不去地对我说:‘谢谢了!好女儿!’„ „ 捶完了,妈妈特意去煮了两个鸡蛋给我吃,还感动地对我连连道谢。我回到自己的屋里,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照顾妈妈,妈妈却对我一谢再谢,而妈妈十四年来每时每刻都在照顾我,我谢过妈妈了吗?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

„„学生之所以没有理解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深切体验过那种“亲情”的爱,所以,老师以布置练习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亲情”机会,借助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回嚼课文里父亲“背影”的伟大,可谓匠心独运!

3、要善于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案例】 钱梦龙先生在外地执教鲁迅《 故乡》 时,有一小小插曲:

生: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师:什么鱼呵?

生:娃娃鱼。(笑)

师:呵,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吗?

生(众):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课堂上学生插言插语总是难免的,我们看那位学生,居然在钱先生的一节公开课上问上一个奇怪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告知也好,还是讨论也罢,都不会有结果,而且这纯属学生好奇行为。可钱先生却巧加引导,为我所用,通过这么一个“怪”问题,帮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绝!妙!四、关于师生关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仅仅是作为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那么,怎样处理好师生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呢?

1、尊重

教育从尊重开始,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

·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 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我在教学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还有不少不尊重学生,甚至讥讽学生,污辱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这真是令人心痛!看看下面这则案例,你能想到什么?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 土地》,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问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最后,显得不耐烦的说:“你如果少钻些牛角尖,成绩会好些吧!”

„„同样的对待学生的课堂插言,钱先生没有丝毫的不快,却巧加引导点拨,为我所用;而这位教师,一幅威不可慑的样子,这样做,不仅没有维护教师的“威信”,无形中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又怎能体现

【案例】 刚刚范读完课文,我却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女同学尹洋在偷偷地写什么东西。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原来是一张小纸条!我把它没收了。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班上一个男生的名字,还有几句稚气的话。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学生真是人小鬼大!我这笑不打紧,全班同学的好奇心都被激起来了,特别是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地喊:“老师,念出来!”

“是什么?念呀!”,我瞟了一眼尹洋。这是一个长得很秀丽可人的女孩,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只见她埋着头,脸涨得通红,此刻,她正偷眼看我,大概是正在猜想我会不会把这张纸条的内容公布于众吧?多半她己准备接受即将到来的难堪了。我转过头来望着全班同学,他们都已经安静下来齐刷刷地望着我,渴望得知这张纸条的内容。十四五岁,正是好奇的年龄,尤其是传纸条这样一个敏感话题。我吐了一口气,再追问一句:“你们真的想知道吗?”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我缓缓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轰的一片笑声!当然也有不怎么相信的,但谁都没有再追问。课堂教学继续有序的进行下去。尹洋呢?虽然我没有看她的表情,但我确信,她肯定大大舒了一口气!

这堂课很顺利地上完了。下课后,尹洋追了出来,塞给我一张小纸条。我很疑惑,展开纸条后,几行端正的字出现在眼前:“老师,你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最美丽的老师,我一定记住你对我的希望: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宽容。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当堂念出了小纸条上的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呢?因为教师的宽容,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因为教师的宽容,挽救了一位迷茫的学生。所以我想,具有宽阔的胸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应该是每个合格教师的必备修养吧。

2、民主

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和学生共同制订计划,做出决定,是民主;

·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民主;

·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学生道歉,是民主;

· 给学生解释说明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是民主。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有多少民主?不妨看看一位记者的调查:

【案例】(一位报社的记者通过采访写下了下面的一些话)听过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这么一句普通的话为什么会让听课的人们如此激动呢?是老师对学生的民主态度,是她真正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对话主体,真正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良好意识。

在与许多农村学生的座谈中,我们一再听到的心声是:老师,请耐心地对待我们,请温柔一点对待我们,我们害怕您的粗暴!这是一个多么卑微的要求!

我们也曾听过许多课,看到过老师刻意地让学生发言,但是,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的发言只是课堂的一种装饰,有的甚至对这些装饰也无意做好,对那些一再举起的小手视而不见。

学生是多么希望看到老师真诚的微笑,尤其是在他们答错的时候;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案例】 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一位老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 ”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老师哪里写得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 她虚心的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 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教师多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五、关于评价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评价内容: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强调共性,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2、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就会明白,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我最终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但是我本应该把数学学好的。初三毕业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告诉我:“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上初一的时候,有一道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一提醒,我突然想起来,当时她还让我上黑板演示过这道题,但是我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会做,她从没有提起过,只是老说:“你的脑子怎么长的?”我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一次我在考试中没有写完作文,心情不好。但是语文老师竟然拿着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读完后说:“可惜文章没有写完,要扣分。”于是我爱上了语文课。

„„评价的差别就在于此。

【案例】 教师要求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

生1 :我发现大母鸡围在草垛转。

师:(微笑示意学生坐下,轻轻地)一年级的孩子也造得出。(学生感到老师的笑是冷的,晶莹的泪水已盈满眼眶)

生2 :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现象。

师:真聪明,你懂得的东西真多。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种褒了这一个,却贬了另一个。要知道,学生的心灵是幼嫩的,经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或讥讽。在评价学生时,始终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这才是评价应有的基本态度。

3、赞赏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好学生是评出来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

•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对“赏识”如是说——

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家长本来就拥有、却又没有发现,又都本能地使用过、但无意中又忘却了的教育方法。这就是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我们看看运用赏识教育成功的案例„„

【案例】 美国电影《 师生情》 片断:

优秀的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

老师的鼓励像久早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一共就少数两个!”多么精彩的评价!孩子虽然没有回答正确的答案,但却是鼓足了勇气回答的,这和先前的情形比起来,也算是一个飞跃啊。老师的评价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案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向别人借了一本新书在课堂上偷偷地看,不慎被老师发现,书也被没收了。孩子回家后不敢跟父母讲,只好跟慈爱的外婆讲,并请外婆去向老师把书要回来。外婆去学校了,外甥焦急地在家里等待着,许久许久,才见到外婆手里拿着书回来。外婆把书交给外甥,并说:“老师夸奖你呢,他说你今后一定会当作家!”„„ 好多年过去了,这个孩子真成了作家。有一次,这个作家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又说起这件事,老师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并没有把书还给你的外婆,这件事我一直都很内疚的。”原来,外婆没有向老师要回书,就在回家的路上到书店买了一本同样的书。

„„ 听了这个故事,人们都说,孩子的外婆不懂教育,可她却会呼唤,是她呼唤出来一个作家!

【案例】 美国年轻的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初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到很吃力,不少学生很灰心,于是,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其他人写的这个学生的优点,再把“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学生看到“优点单”上自己的优点,惊喜万分,很快恢复了自信心,学习成绩很快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一个在战场中死去的学生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币---海伦一眼就认出这是该学生的“优点单”!其他学生也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说:“我们都保留着‘优点单’, 随时随地都带着它。”“优点单”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优点,而且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的优点。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更多的运用这种“人的特点”,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态度比答案更重要

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案例,不妨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

【案例】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一个班如果有50 个小朋友,就会举起100 只小手,因为每个小朋友举了2只啊:在小学一年级,则会举起 50 只小手(老师这样教学生,我们举手只要举一只手就可以啦,这么一教育,就比幼儿园少了50只小手了),三年级可能只有35 只小手,六年级则可能举起25 只手:到初一,可能举起几只手:到初三或高中,就见不到谁举手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发言的欲望给泯灭了?

【案例】 一位教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画的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 个不同的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中文系的学生说这是考傻瓜的问题)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难道说,大学生比幼儿的想象更差?智力更低?

小孩子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回答得不正确或提问提得浅薄与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时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与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的积极性也日益降低。这是重答案轻态度评价的结果。还有一种重答案轻态度的情形,我们也先看看案例吧。

【案例】 一个班里32 位小学生的作文,其中有11 篇的开头都是“叮呤呤,下课铃响了„„”每念及此,我作为一个教师就忍不住要问:我们的教育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案例】 “一条船上有75 头牛,32 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 %的学生得出答案:75 -32 = 43 岁;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试,竟有超过90 %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的教学过分强求整齐划一了,什么都要讲个“最优化”,总喜欢向学生指出哪种方法“最好”。而且当前的教学中有这么种情形:大多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唯一答案。久而久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猜测结果。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老师怎么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导致学生习惯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的一首诗作为早上学习的结束吧。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第五篇:法制讲座讲稿

《做知法守法中学生》法制讲座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本次法制教育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预防犯罪,如何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来做国家的有用之才。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就是《做知法守法中学生》。

同学们,犯罪的青少年中,有很多是学习不好或文化水平低的人,无知和野蛮常常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因为缺乏法制观念。所以,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增强法律意识,避免违法犯罪,并且能够学会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我们举办了这次中学生法制教育讲座活动,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有所收获。

今天的中学生,也就是说你们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己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责任。《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六周岁呢,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没有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劳教等等。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如果平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我给同学们举一个说明未成年人由于不知道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懂犯罪概念而酿成大错的真实案例: 一个是发生在2002午的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将自己买来未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灌入一点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己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己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后该同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较为典型的案件,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网吧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班房。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方,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方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就是由于在网吧、台球厅等地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后就被带坏,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偷钱,在游戏厅,网吧过夜现象)2.携带管理刀具(如带匕首等)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别人索要财物(在学生身上发生非常多,以大欺小)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自我防范是指个人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目己的合法权益。

我再给同学们讲另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情形。举一个案例说明:学生蒋某假期与邻居李某及李某的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一天,蒋某和李某等人坐出租车出去玩,在出租车上,蒋某听李某及朋友说:”等一下要将那人的手机抢来,另外还要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蒋某听了这话知道李某等人是要去抢劫,他有点想不去,但碍于朋友情面,他跟着去了抢劫现场,实施抢劫时,蒋某站在边上看,李某叫蒋某帮忙搜一下受害人的身,蒋某就上前搜了受害人的身并将搜到的钱全部交给李某,案发后,由于受害人及时报案,公机机关很快将李某还有蒋某一并抓获,蒋某归案后一直辩解说他并不想抢别人的钱,他觉得很冤枉,但是法律规定:帮助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强行劫取公民财物的行为同样构成抢劫罪。蒋某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当你开始与同伴在一起玩时发现同伴有犯罪意图时,你应当制止他,如果你制止不了的话,你就要赶快想办法远离他,千万不能为了哥们义气跟着同伴去抢劫,因为你一旦到了犯罪现场,即使你没有动手,你也难脱千系。因为受害人不管你具体有什么行为,他只说共有多少人实施了抢劫,你们这些去的人即使没动手也都助了威。所以我们的同学以后如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惹祸上身。

下面我们再具体讲讲在校园内有人向你要钱要物怎么办。

同学们在本校内被人强要钱物的情况虽然比较少,但有些同学遇到过。向你施加威胁的有本校的学生,也有外校混进来的学生。本校的往往是那种沾染了不少恶习的,出了名的坏孩子,你认识他,或是半熟脸,你能从别人那里问出他是谁。他让你给钱,给他烟,或是你的其它物品,不然就说要打你,甚至还可能传说以后见一次打一次,他敢在学校内做这种事情就不怕老师吗,就不怕学校处理他吗?是不是胆子太大了。我看,同学们,并不是他胆子大,而是他利用你胆小怕事的弱点,他觉得你不敢对抗他,不敢声张告诉老师,其实他心里虚得很,只要到学校来读书的,没有不怕老师的学生。有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学校里的班干部、三好学生就很少遇到这种威胁,因为要钱要物的学生来学校读书都知道,这些学生和老师关系密切,是什么都敢跟老师说的。如果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首先你应该大声拒绝,不行,我凭什么给你!要正气压住邪气,我跟老师说去。

然后看看自己视野中有没有老师和正义感的同学、同时大呼,使他不敢轻举妄动,记住千万不要胆小,软弱在此是一文不值。也用不着和他动手,如果动手一是你显得不文明,二是你也容易吃亏。毕竟寡不敌众。在校外,时常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他们都是本地的流失生和已经毕业的人,他们和坏孩子相互勾结,狐假虎威专欺负软弱的同学,记住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先要拒绝和不认识的人答话。如被强行栏下,要义正辞严说我没有钱,同时找机会迅速离开。如果再不让我走,我就报警,他是不敢打你的,一旦打你,那就犯了抢劫罪,那可就要坐牢了。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他敢打你,他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我说他们做坏事是不敢打你们的,你们应该理直气壮地面对。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了很几个案例,你们觉得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呢?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受欢迎的成员呢?我想最起码要牢记:慎交友、立大志、善慎独、要坦白。

同学们,生命没有回头路。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你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普遍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社会的理解。我们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同学们,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希望同学们一同举起生命的盾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守法的学生,依靠法律这把双刃剑,平安、健康、茁壮的成长!

下载“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专题讲座”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指导讲座——讲稿[本站推荐]

    就业指导讲座 ——职场思维与职场智慧 主讲人:林伟(人力资源部经理) 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就业指导讲座——职场思维与职场智慧 开场: 我是职场人,与其说我是来给大......

    法制讲座讲稿

    法 制 讲 座 讲 稿 张军华 同学们、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应邀来给大家讲讲法治知识,很高兴,借此机会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与大家......

    选调生讲座讲稿[定稿]

    一,选调生定义以及和 公务员 选聘生 和三支一扶的区别和联系 选调生概念: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的简......

    心理讲座讲稿

    做健康快乐的人 一、引入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咱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康老师,初一年级和高中的同学们咱们已经在课堂上见过面了,初二和初三的同学们在下半学年也将在课堂上接受心......

    法制讲座讲稿(★)

    法制讲座讲稿 ——亭北庄小学王涛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应当具备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的不良行为,通过结合真实的案例,来帮助......

    太极拳讲座讲稿

    太极拳讲座讲稿 太极拳是祖国的外修其身,内养其心,动中求静的养生宝贵遗产,练太极拳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加强肺脏功能以理气机,另一方面是提高肝脏作用以通百脉,因而增进健康。并......

    法制讲座讲稿 精品

    各位同学大家好! 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就读刑法专业的我,却意识到,“不要跌倒在起跑线”上可能更为重要。 大一的时候在我们那的区检......

    心理健康讲座讲稿(大全)

    2016年春季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