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 案 说 明
教 案 说 明
洮南市第二小学 齐海艳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页的例1,以及第96页练习二十四的习题。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时不太理解,不能清楚的明白分母不相同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份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学生时常会运用分母的任意公倍数做公分母,而没有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使计算过程变得麻烦,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让学生自根据信息出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六一”儿童节将要参加的体育项目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激发起创造的欲望。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分数加减法问题,然后在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解法的正误,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指导老师点评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齐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齐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参赛项目入手,情景和问题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出尝试提示,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线索,还注重了学生学习间的交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理解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堂课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索——交流——尝试练习——总结算理算法——运用练习”的学习过程,这就是一个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交流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给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在有了更深的学习体验后,再引导学生总结算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课从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第二篇:教案说明
教案设计说明
学号:姓名:
一,教案整体结构说明(一)课题的引入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正常生长发育规律、疾病防治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科学。其中发育儿科学是研究和解决小儿生长发育有关问题的科学,是儿科学的基础学科,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心理疾病的预防、学习障碍、社交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儿科之所以不同于成人内科,就是因为儿童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想把儿科学学好,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点。然而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他(她)们年龄在18至20之间,虽然对儿童感兴趣,但是没有感性认识,比较陌生。如何引导他们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呢?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利用视频,让学生观看一个儿童的状态,然后让他们判断此儿童的可能年龄以及他与正常儿童有无异常,该如何判断和评估。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告知此为呆小病患者,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阶段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的重要性,引发同学们对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精神、运动发育检查的兴趣。通过以上过程,把学生引导到本课中来。
(二)课题的过渡
在之前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对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有了一定的概念和理解,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首先通过VCD视频让同学们看到正确的测量手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应用教具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强调要领及注意事项,并作阶段性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熟练地在儿童身上实际测量,组织同学们相互之间动手演练,强化之前讲述的知识及操作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也为了让同学们在实习中培养救死扶伤,关怀爱护患儿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使他们能够具有人文关怀的品德。
以上均为进入病房实习前的过渡,目的是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实习的关键步骤。
(三)课题的进展
入科后,首先由老师对儿童进行实习操作,引导学生观摩学习。这个步骤很关键,因为下面就将有同学们自己测量、询问了,同学们会聚精会神地观察、揣摩。
然后同学们分组开始进行临床实习。这个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但由于有了前面很好的铺垫,应该能够很顺利地完成。主要由学生完成,而老师将在旁边指导,必要时对不当之处予以纠正。此时教师应结合儿童生长发育史适当地对学生所测数据进行点评,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
床边实习结束后,将学生带至儿童早期发展门诊观摩,是为了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今天所学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并请门诊老师介绍他们的工作经验。
(四)课题的结束
回到教室后,实习进入尾声,但实际上是高潮部分。因为同学们都对不同阶段的儿童进行了观察、测量,并进行了生长发育史的询问,所以较之上课前对儿童具有了感性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依照儿童年龄、性别、城区差异对每组所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该儿童生长发育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有偏差,根据家长提供的病史做出合理的解释,并给出干预措施。这是一个知识具体运用的过程,将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比较不同阶段儿童的具体数据及生长发育状况,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年龄分期儿童的特点及规律。至此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任务。
之后的歌谣将有利于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记忆。思考题及作业会强化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二,知识本质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本质的传授:(1)、正确掌握了小儿一般体格检查的方法。(2)能够对儿童体格检查数据进行判断。能够正确询问相关病史,对偏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3)对儿童骨骼发育、精神、运动发育,甚至语言的发育均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4)熟悉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5)初步认识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过程,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方法的教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实践中要求医生不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临床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普适性,本节课的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到一步 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从具体的测量操作到运用数据和病史分析判断,使学生经历了从耳、眼、到手,最后到脑的学习过程,符合学习中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更高层次的理论的自然规律,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培养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四,思维方法的训练
对于一般的诊治过程来说,思路大多是从症状出发开始寻找病因,做出诊断,给予治疗。然而在本节课中我们是从体格测量入手,发现异常或偏差,再去找症状,寻病因。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因为有一些慢性病比较潜隐,无明显症状出现或引起病人不适及主诉。而通过检体发现异常然后找寻疾病,让学生学到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多用于健康普查之中。医生往往习惯于病人主动来医院找到医生诉说不适,不善于主动寻找病人身上隐藏的疾病信号,不会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治疗。在儿科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症、佝偻病这类疾病很少作为家长看病的主诉,好多是通过医生仔细的体检发现的。对于尚不能表达自己的婴儿来说,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脑瘫等颅神经疾病的早期发现都有赖于医生敏锐的观察力。另外,这节课是通过测量某一个体的数据,然后与群体数据的正常范围相比较来做出判断,并以此为线索进一步诊断疾病,这是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与以往的思维方法不同。通过这节课更新了同学们的思维观念,在思维方法上是一个提高。五,教学思想的创新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实用儿科学》中有关知识,在网上参考了很多其他教师的教学PPT课件。我对下面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即,如何在一堂课之内既能让同学们学会体格生长发育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又能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且能够紧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呢?最后,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了由观摩到实践,再升华到具体运用的思维逻辑结构。该结构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回答“如何判断儿童真实年龄”后,转而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这一问题。这是别的老师所没有的,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体格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分析探究,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贴近了临床。六。教案自我评价及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如何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教学内容是学会各种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判断分析测量值。只有在明确儿童生长发育的正常范围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是否异常。这个教案根据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儿科病房充足的病人资源、儿童早期发展门诊的资源,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在分析在读医学生医学知识水平和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安排教学活动,穿插运用了提问法、演示法、导入法、板书、结束技能、探究技能、讲授法等方法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多个环节围绕着体格生长发育各指标及测量方法这个重点,对学生问诊这个难点也有所侧重。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增加了与患者及患儿家长沟通的技巧。当然不当之处也很多,如有的过程是否重复、繁琐多余?希望老师不吝赐教,谢谢!
第三篇:教案编写说明
石河子大学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而编制的关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也不等同于讲稿。根据近期学校开展的优秀教案评比活动存在的问题,现将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与要求规范说明如下:
一、基本格式
一份完整的教案应包括教案的封面、课程教学目标、各章节课时分配表和分课时教案的内容。
1、教案封面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班级、任课教师、教师所属学院。
2、课程教学目标和各章节课时分配表
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各章次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目的:是具有导向性的学科阶段目标,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和要求。是学生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3、分教案的内容
主要包括每章节次名称、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分配、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具、作业、思考题和课后记,等。
(1)课堂教学目的:是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课程资源(如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在一章节次课内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列出各节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进程,教学步骤的时间分配。是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3)重点、难点及其对策:本次课程讲授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对策。教学重点指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或本次课要解决的关键性问 题。作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不管难易都要求学生掌握;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困难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讲授、演示、实验、实作、讨论、案例分析、仿真或真实现场实作指导等)、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教具、模型、图表、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特殊教学或实践环境等)、师生互动、板书等的设计。
(5)教具: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幻灯等,可填写模型、挂图、投影仪、实验仪器等。
(6)作业、思考题:是指为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布置的作业题和思考题,应做到题量适中,能够覆盖本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7)课后记:主要是教师完成本教学单元教学后对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和出勤率等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二、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1.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教材为依据。熟悉并研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确定本章节或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可包含应掌握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等;
3.建议以每一课次单元(一般为2学时)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编写授课教案。
4.确定本章节或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安排进度,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重启发。
5.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或习题课等形式)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6.设计本章节或本次课教学过程的程序及作业布置等。
三、教案和讲稿的关系
教案承载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所支配。要求简洁、明了。
讲稿是教师的讲课稿,所承载的是知识信息,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是对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篇幅较长。任课教师在编写教案的同时应有完整的讲稿,并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
四、关于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
1.电子教案是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时使用。
2.CAI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3.网络课件是通过网络形式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课件,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电子教案、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均不能代替授课纸质教案。
附件:
教案参考模板(由于课程门类、教学内容的差别,对教案的书写格式不作严格的统一规定。此模板供教师参考。)
第四篇:中心对称教案说明
人教版实验教材 数学 九(上)第23章 第2节第1课时
中 心 对 称 教案说明
吴梦伊
一.中心对称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中心对称这一节包括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两个内容,本课时只学习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即概念、性质以及运用性质作图.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利用图形的全等认识图形的运动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依据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识与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目标的制定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如下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
3.掌握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的方法. 数学思考
通过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究及运用,初步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
问题解决
能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准确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图形. 情感态度
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的精神;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节内容特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 难点: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准确作图.
二、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套教材从前到后共安排有“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四种图形变换,充分体现了对图形变换这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本章是在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新增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中心对称在生活、建筑中都进行了大量广泛地应用。因而,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图形美,进而培养美学知识,体会人类文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构成了初中部分“对称”的基本内容,因此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能使对称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征.此外,前一课时对本章第一节旋转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会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任意角度的图形,为本课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作了铺垫,利于学生更好的区别和联系旋转对称与中心对称,也为下一课时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作好铺垫.通过对平移和轴对称的学习,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平移变换思想和翻折变换思想,为本课旋转变换思想的渗透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这一数学思想,就会更好地运用动的观点去研究问题,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本课时的学习也为学生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打下了基础.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本节内容既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生从对平面静态几何图形的认识适当上升为对动态变换图形的又一次学习,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和几何知识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学习本内容时容易理解与误解的地方
正如在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的那样,学生容易学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 2
心对称的图形.但学习本节内容,估计仍有三点困难:一是中心对称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学习静态图形已经养成习惯,对运动变换的图形不太适应;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在八年级上册就已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对称”就是“轴对称”,而不习惯“中心对称”;三是学生往往对概念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不到位。在本课教学中,我会注重在这方面通过对比研究,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加以恰当、有效的引导,并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全面探究,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在教学中我会进行示范,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台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
四、本节课的教法分析及预期效果分析
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此外还充分利用黑板,方便演示画图过程供学生观察,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还借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图情况.在学法方面,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 3
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准确掌握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经历了动手画图、观察发现、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会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方法.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称”的概念在学生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点.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五篇: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编写说明
一.编写原则
1、教案编写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
(1)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合理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2、教师应提前一周备课,并在每次授课时携带教材、授课日志、授课计划、教案授课。
3、教案按每次授课单元填写,一般以2~4学时为宜。
二.编写说明
1、“授课日期”、“章节名称”必须填写。
2、“教学目的”: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熟悉、了解的要点。“教材版本”包括教材系列、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本及出版时间。
3、“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4、“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包括讲授法、现场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
6、“课程资源准备”:包括教室条件说明、教具准备、多媒体或电子教案准备、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
7、“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本次授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板书设计)、时间分配、教学模式(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等设计内容。
三、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教师应以最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1)教案格式应包括以下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封面 第二部分:课程表
第三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教材分析
第五部分:分课次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与设计 第六部分:教学工作总结
(2)关于第五部分——教案内容的说明。
教学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简称教学设计)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能力的具体体现。包括一堂课自始至终的全部内容,可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应用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各部分要注明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课后作业和习题、教学小结等。
9、教案必须做到五个一致。
(1)统一使用学校教务处确定的最新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授课计划》中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一致。
(3)《教案》内容中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作业、实验”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授课计划》中填写的一致。
(4)课堂讲授内容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教案编写的内容一致。(5)必须按照学校教务处确定的最新课程教学大纲命制课程考试试题。
四、关于使用电子教案模板格式的说明:
1、模板中“课题”栏目的填写建议以教学项目或节次内容安排,以形成学期教学的若干个教案。
2、模板中“授课类型”栏目的填写请根据教学的课程性质选择,基础文化课的“授课类型”也可根据“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类型选择。
3、模板中“教学后记”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贵州现代经济学校
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