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浅析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摘要】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关键词】创设情境独立自学交流点拨探索兴趣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在此笔者谈谈在讲授新知识教学中的教学结构设计思路的体会。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刊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的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
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
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自己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讲座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艺术[范文]
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艺术
———数理化教研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应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才能做到既保证教学效果,又符合美学法则呢?古人写文章讲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板单调、无波无澜是文学艺术创作之大忌。因此,高明的作者总善于用纵横多变的笔势使文章跌宕多姿,造成强烈的艺术美感。英国美学家荷加斯指出:以波浪组成的事物就能产生一种变化美。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以序列性为前提,实现序列性与波动性二者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行。现代心理学家、统计学家证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教师在教学结构设计中务必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由此而论,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凤头一驼峰一豹尾” 的形式,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
一、课堂教学导课设计艺术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也是如此。好的导课,如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又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激情夺魄的艺术享受。一堂课开始就教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是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魄的教学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于新旧认识的矛盾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优秀教师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导课艺术,下面便是几种常用而典型的导课技巧。
(一)激情共鸣式
研究表明,情感是美感体验中的必备因素,如果情感缺失,再高明的教学艺术也将苍白无力。理科教学内容虽重科学性,缺少情感因素,但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引发美感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宜于导课时以情真意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的情感。一位初一植物学教师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生物知识,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美学知识的教育。他说:“ 生物学科中所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有'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应'的功能,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天鹅是天才的舞蹈家,当你们看完芭蕾舞剧《天鹅湖》后,是否有天鹅肃立,如雪莲绽开,天鹅飞翔,似仙女飘逸的美感呢”[1] 他的讲授,如同琴师,声声语语无不在拨动学生感情上的琴弦;如同画家,笔笔画画都是艺术杰作中恰到好处的勾描,使学生平静的感情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收到了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
(二)设疑启思式
实践证明,疑问与矛盾作为思维的“启发剂”,可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遵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的认知程序,充分发挥设疑导课的启发功能,以扬起学生思维与想象的风帆。有位物理教师把一根筷子使劲插入一个用米粒塞得紧紧的杯子里,说:“当我迅速提起这根筷子时,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吗?” [2] 学生顿生疑窦。他随手把筷子一提,米和杯子也跟着提了上来。学生很惊奇,仿佛看魔术似的。老师又说:“这不是变戏法,而是科学实验--摩擦随正压力而增大的实验。是筷子对米粒相当大的摩擦力把米连同杯子提了起来。”他接着讲授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课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相互交融,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的思维之中。
(三)故事寓理式
能否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采取意蕴深刻的故事导课,则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有位物理教师讲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向学生介绍:“在1945年7月 1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强烈的冲击波来到费米所在的掩蔽处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冲击波刮起的暴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费米根据纸片吹落的距离,很快就算出了原子弹爆炸的强度,他的测算结果与复杂仪器记录的数据很接近。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3]于是教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应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四)游戏引起式
帕尔默说:“教师应当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新课伊始,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游戏,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导课技巧。教师与学生“忘乎所以”地沉浸在游戏情景中汲取知识 的甘霖。一位中学教师在讲“简易方程” 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你们每人想好一个数,加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只要你把最后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学生纷纷举手。“我的最后结果是15”,学生甲说。“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教师回答。“对”,学生高兴地说。“我的结果是37”,学生已说。“你原来的数是18吧?”“非常正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方法吧。”“好方法是列出'简易方程',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会了。”[4] 教师巧妙地引入新课,学生则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二、课堂教学高潮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高潮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如同高明的艺术家总善于精心设计其艺术作品的高潮情节,优秀的教师也总是设法把课堂教学引向那“万马战犹酣”的教学艺术高潮场面。教学艺术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学活动是最具个性特征的一种活动,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 ……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艺术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对此,以下几种技巧可资借鉴。
(一)巧布疑阵的悬念式
悬念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是文艺作品情节的精髓。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的愤悱状态。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 的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又如同“迟迟没有出现的戏剧结局”,产生出“逼入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位数学教师讲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时,出示一张白纸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张白纸是面,还是体?”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学生争相举手、纷陈己见。有的同学说:“这张白纸是面,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常听老师说把书翻到多少面,没听说把书翻到多少体。”另一个女同学不同意这种回答。全班学生互相争论起来了。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把书翻到多少面的'面'与'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那位女同学回答:“人们常说的把书翻到多少面的面,即页的意思,是指这个物体的表面,不是指物体本身。显然,这样 的面是没有厚度的。而一张纸是指这个物体本身而言的。一张纸再薄,它也有长宽高,因此,它是体,而不是面。[5]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的教学高潮。
(二)连环层进的引导式
教学高潮的形成,需要师生的最佳配合,而关键是启导有方的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认知的阶梯上拾级攀援。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6] 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这次教学高潮的设计,得力于教师”循循善诱“ 的启发功夫。
(三)因势利导的应变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教学中,情境瞬息万变,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的事件,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付之东 流。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时,让学生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一名学生故意举0+0=0+0作例,另一名学生附和说:”50+50=50+50。“这位教师先是一怔,然后认识到这是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特殊表现。他当即表扬了这两位学生。这一难得的”故意“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小数、整数、各类数字的例子举了一大串。有一位学生说:”我举一个例子,a+b=b+a。“"好”!这位教师故意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位学生满有把握地说:“数字例子是举不完的,用字母表示就全部包括进去了。”学生都投以羡慕的目光。[7] 这位教师若以“调皮”看待这两名学生,不予理睬,将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机智。正是他适时地因势利导,把教学不断引向深入,才出现了这一课堂教学高潮。
(四)活跃激烈的辩论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好像在跟学生随便交谈,发表自己的议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 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一位教师在教初中代数课时,问学生:“X同-X 比较,哪个大?”这如一石投入平静的湖水之中,在学生中激起了讨论的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当然是X大,X是正数,-X 是负数,正数当然比负数大。”一名学生回答到。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看X不一定比一X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x取什么值,当x取正值时,x比一x大;当x取负值时,-x比X大 ;而当x是0时,x和-X 相等。”另一学生反驳道。“非常正确!”[8]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尽情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而备感振奋。诚然,我们不应仅仅追求课堂气氛表面上的活跃激烈,因为它与这一技巧的内在精神毕竟不完全一致。
三、课堂教学结课设计艺术
好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中国传统艺术很讲求结尾处的余音韵味、相映生辉,则更得艺术之三昧,臻结构之佳境。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作家,总善于给自己的艺术作品设计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豹尾”,都很讲究结课的艺术技巧,显示出各自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或含蓄深远,或画龙点睛,或留设悬念,或释疑解惑。但不论何种技巧,都应给学“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好的结课可以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与艺术上的享受。为此,教学结课应力求做到首尾呼应、蕴藉隽永。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教学结课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技巧:
(一)总结升华式
由于学生不善于归纳知识,课尾要引导学生回到整体上来,以理性的高度、准确的语言总结升华,即结课时教师利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教学的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采用叙述、表格、图示等方法加以浓缩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其艺术性表现在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上。系统完整是指教师应准确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内容要点,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简明扼要指将教学内容以最简洁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述出来。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这一常用的结课方式应防止使用现成、枯燥、抽象的概念语言。
(二)巧置悬念式
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因为盎然的余味是艺术永存魅力的秘诀所在。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得“且听 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悬念的设置应有较高的艺术性,既有思考价值,又避免学生费解。一般而言,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用悬念式结课较好。有位数学教师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 时,结课时设置“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如果有,有几个”的悬念,让学生咀嚼与思考。这种结尾既避免了学生费解,又利于学生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为上好下节课做好了铺垫,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
(三)拓展生发式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一位生物教师在结课时介绍完他带来的关于昆虫知识的书、标本、图片后说:“下一课,我们开个昆虫研究座谈会,要请大家谈谈看了这些书、标本、图片得到的知识,谈谈关于昆虫的许多有趣的事情。特别要谈谈你自己对昆虫生活进行的观察研究,以及在研究昆虫时的发现。怎样研究昆虫呢?你们会在书里找到一些方法的。要是你自己想出一个研究昆虫的方法来,那就更好了。”[9]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四)幽默解颐式
幽默从美学意义上讲,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意味深长的笑。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 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 幽默式结课常能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它有时来自教师精心的设计,有时来自教师机智灵活的应变。如有位地理教师讲解一幅地图时,地图“啪” 地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声,这位教师不失时机,幽默地说道:“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 师生在会心一笑中完成了课堂教学。
亚里士多德说:“美与不美,区别就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偏离了完整性法则的课堂教学,只能使课堂生气索然、活力不足。结构臻于完美的课堂教学,则如同一首主题鲜明的诗,凝练隽永,回味悠长;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又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唯其如此,方能收到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应竭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使导课、高潮、结课三个环节熔铸成浑然的统一体,从而保证塑造出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品。
二〇一〇年五月
第三篇: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决定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决定课堂效果
空军雷达学院 空天基预警监视装备系 电路与系统教研室 徐翔
摘要: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决定课堂效果。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结构设计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结构设计
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意义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97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在书中,加涅提出了“教学事件”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受到外部事件即教学事件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教学事件是以学生与课的特定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结果而出现的,但是在多数情
(1)况下,教学事件必须由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做出审慎的安排。因此,作为教员,我们就必须为学员设计出一堂堂优质的教学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结构设计的实施
教学结构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四步:导学、讲授、练习、释疑。导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教学中涉及到的、并且在以前接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串讲,做个引导,使学员能更加轻松的学习,同时也能激励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晶体二极管的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这时就有必要把高中化学的知识简单的复习一下。指出:为什么用硅,而不用铁、铝等材料;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半导体的两种导电机理(漂移与扩散)……。(2)由于这些知识,学员们在高中的时候接触过,比较容易理解,这样一来就增强了学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打了良好的基础。
讲授:正常的教学内容的讲解,这个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讲授之前,应该首先安排好,哪些内容是需要学员们重点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熟悉的,哪些内容只是需要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学员们学习起来也会效率更高。例如在讲授基本组态放大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明确: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的工程估算方法,这个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接触到,是重点中的重点;需要熟悉的是基本放大器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这些是以后进行工程估算的基础;而多级放大器的分析计算只需要了解下就足够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讲解。这样一来,学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就更加明确,学习起来会更轻松,效率更高。
练习:练习是教学沿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练习题的难度应该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方面深化,课堂练习是给学员以充足的时间,广泛开展“兵教兵”,教员个别指导,允许小组内讨论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开展板演竞赛。这一过程注意鼓励表扬学员,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释疑:释疑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员们一定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在脑海中得不到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员及时去解决。虽说问题的答案很多情况下可丰富多彩,但一定情况下总有最佳之选。所以,在思考探讨之后,我们要及时地作出明确的答复。切不可盲目肯定,模棱两可。
第二:课堂时间的设计。
一般而言,一堂90分钟的课程,按照教学内容的设计,我们大致分为四个时间段。导学部分10分钟,这部分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影响主体的教学内容,让学员产生误解,认为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讲授部分50分钟,内容不要安排太多,以免学员接受不了,但是重点内容必须要讲解清楚,不要求内容多,但一定要明确,板书要清晰,重点要突出;练习部分20分钟,两道练习题比较合适,一道简单点的,一道稍微复杂点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释疑部分10分钟,可以对练习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引导学员提出疑问,不要将问题留到下一堂课。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发现法:也称“发现教学”或“发现学习”,系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具有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发现方法的双重含义。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较高程度的独立学习的方法。发现法的基本的学习过程是:掌
(3)握学习课题,制订设想,提出假设,发展和总结。在电子线路教学中,发现法的用处非常大。例如,由于在学习场效应管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晶体三极管的学习,因此可以在教学之前引导学员提出设想:“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特性是否和晶体三极管类似呢?”如果确实如我们假设的情况,那么场效应管这一章完全可以由学员自学完成。事实确实如此,因此发现法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既锻炼了学员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又在课时非常紧张的电子线路教学中,省出了不少时间。
问题教学法: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程序是:第一步,须有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觉得问题对自己有密切的关系,以引起兴趣和努力;第二步,当时的情境须能激起学生的观察和记忆,以发现情境中的疑难和解决疑难的途径;第三步,要假定一种在理论上或假设上认为是最便于进行的计划;第四步,把实行的结果和最初的希望相比较,来决定采用的方法的价值,并辨别它的优缺点。这种方法可以在电子线路的课程设计当中应用。例如:简易数字频率计的设计中,我们要求得到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也是考察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要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2007.6,第五版,78~81(2)谢嘉奎,《电子线路(线形部分)》,2003.2,第四版,1~10(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2006.1,第一版,228~233
第四篇:结构设计总结[模版]
十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
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题:
(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不必加辐射筋,谁见过独立基础加辐射筋的?当然加了也无坏处。
(3).如果甲方及老板不是太可恶的话,可将悬挑板的单向板的分布钢筋改为直径12的,别小看这一改,一个工程省个3、2万不成问题。
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可加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
(5).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
(6).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当为多层建筑时,结构也可谦让一下建筑。
3.关于箍筋在梁配筋中的比例问题(约10~20%): 例如一8米跨梁,截面为400X600,配筋:上6根25,截断1/3,下5根25,箍筋:8@100/200(4),1000范围内加密。纵筋总量:
3.85*9*8=281kg,箍筋:0.395*3.5*50=69,箍筋/纵筋=1/4,如果双肢箍仅为1/8,箍筋相对纵筋来讲所占比例较小,故不必在箍筋上抠门。且不说要强剪弱弯。已经是构造配箍除外。
4.关于梁、板的计算跨度: 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1.1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借用台阶式独立基础变截面处的概念)柱子也可认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时应取柱边弯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问题。
5.纵筋搭接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一般情况下,d取钢筋直径的较小值,这是有个前提,即大直径钢筋强度并未充分利用。否则应取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如框架结构顶层的柱子纵筋有时比下层大,d应取较大的钢筋直径,甚至纵筋应向下延伸一层。其实,两根钢筋放一起,用铁丝捆一下,能起多大用,还消弱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所以,钢筋如
有可能尽量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6.钢筋锚固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这是在钢筋强度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的要求,在钢筋强度未被充分利用时,如梁上小挑沿纵筋,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等,锚固长度可折减。如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仅要求有10d的直钩即可。
7.柱子造价在框架结构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时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实验,考虑空间作用时,柱子纵筋加大至计算值的2.5倍左右才可保证塑性铰不出现在柱子上。可不按计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纵筋,同时增大箍筋。
8.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抗震缝间距。
9.锚固?搭接?:例如,中柱节点处,框架梁下纵筋锚入柱内LAE,其搭接长度:2*LAE-柱宽,如钢筋直径25,LAE=40D,柱宽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长度,已经达到了1500,远大于1.2*LAE=1200。而柱变断面,如上下柱断面相差50,上柱锚入下柱40D,此处按锚固还时搭接?
10.关于回弹再压缩: 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11.柱下条基一般认为在刚度较大,柱子轴力和跨度相差不大时,可按倒楼盖计算。实际大部分都可以按倒楼盖计算。即采用修正倒楼盖。先按平均反力计算连续梁,然后将求得的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相平衡,将差值的正值加到柱两边的1/3梁上,负值加在梁跨中1/3,相对来讲,跨中1/3的压应力较小。可能要修正多次,直到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接近平衡。
12.主梁有次梁处加附加筋:一般应优先加箍筋,附加箍筋可认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围无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两侧补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规范说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也就是说,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垫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应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载较大时,应加附加筋。当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载很小时,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还有当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艺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载相对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总的原则,当主梁上次梁开裂后,从次梁的受压区顶至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产生的剪力时,主梁可不加附加筋。梁上集中力,产生的剪力在整个梁范围内是一样,所以抗剪满足,集中力处自然满足。主次深梁及次梁相对主梁截面、荷载较小时,也可满足。话又说回来,也不差几根箍筋。但有时画图想偷懒时可用此与老总狡辩。
13.一般情况下,悬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尤其出挑长度较短时。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
十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
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题:
(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不必加辐射筋,谁见过独立基础
加辐射筋的?当然加了也无坏处。
(3).如果甲方及老板不是太可恶的话,可将悬挑板的单向板的分布钢筋改为直径12的,别小看这一改,一个工程省个3、2万不成问题。
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
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可加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
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
(5).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
(6).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当为多层建筑时,结构也可谦让一
下建筑。
3.关于箍筋在梁配筋中的比例问题(约10~20%): 例如一8米跨梁,截面为400X600,配筋:上6根25,截断1/3,下5根25,箍筋:8@100/200(4),1000范围内加密。纵筋总量:
3.85*9*8=281kg,箍筋:0.395*3.5*50=69,箍筋/纵筋=1/4,如果双肢箍仅为1/8,箍筋相对纵筋来讲所占比例较小,故不必在箍筋上抠门。且不说要
强剪弱弯。已经是构造配箍除外。
4.关于梁、板的计算跨度: 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1.1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借用台阶式独立基础变截面处的概念)柱子也可认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时应取柱边弯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问题。
5.纵筋搭接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一般情况下,d取钢筋直径的较小值,这是有个前提,即大直径钢筋强度并未充分利用。否则应取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如框架结构顶层的柱子纵筋有时比下层大,d应取较大的钢筋直径,甚至纵筋应向下延伸一层。其实,两根钢筋放一起,用铁丝捆一下,能起多大用,还消弱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所以,钢筋如
有可能尽量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6.钢筋锚固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这是在钢筋强度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的要求,在钢筋强度未被充分利用时,如梁上小挑沿纵筋,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等,锚固长度可折减。
如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仅要求有10d的直钩即可。
7.柱子造价在框架结构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时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实验,考虑空间作用时,柱子纵筋加大至计算值的2.5倍左右才可保证塑性铰不出现在柱子上。可不按计
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纵筋,同时增大箍筋。
8.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
抗震缝间距。
9.锚固?搭接?:例如,中柱节点处,框架梁下纵筋锚入柱内LAE,其搭接长度:2*LAE-柱宽,如钢筋直径25,LAE=40D,柱宽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长度,已经达到了1500,远大于1.2*LAE=1200。而柱变断面,如上下柱断面相差50,上柱锚入下柱40D,此处按锚固还时搭接?
10.关于回弹再压缩: 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
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11.柱下条基一般认为在刚度较大,柱子轴力和跨度相差不大时,可按倒楼盖计算。实际大部分都可以按倒楼盖计算。即采用修正倒楼盖。先按平均反力计算连续梁,然后将求得的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相平衡,将差值的正值加到柱两边的1/3梁上,负值加在梁跨中1/3,相对来讲,跨中1/3的压应力较小。可能要修正多次,直到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接
近平衡。
12.主梁有次梁处加附加筋:一般应优先加箍筋,附加箍筋可认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围无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两侧补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规范说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也就是说,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垫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应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载较大时,应加附加筋。当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载很小时,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还有当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艺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载相对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总的原则,当主梁上次梁开裂后,从次梁的受压区顶至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产生的剪力时,主梁可不加附加筋。梁上集中力,产生的剪力在整个梁范围内是一样,所以抗剪满足,集中力处自然满足。主次深梁及次梁相对主梁截面、荷载较小时,也可满足。话又说回来,也不差几根箍筋。但有时画图想偷懒时可用此与老总狡辩。
13.一般情况下,悬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尤其出挑长度较短时。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
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加大施工难度。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当然,大挑梁外露者除外。外露的大挑
梁,适当变截面感官效果好些。
14.现浇板一般应做成双向板。其一,双向板的支承边多,抗震的稳定性好,垮了两边还有两边。单向板垮一边板就下来了。二,双向板经济。从计算上讲,例如四边简支支承的双向板,其单向跨中弯距系数约1/27,两边简支的单向板跨中弯距系数为1/8,二者比为2*1/27 / 1/8,约为60%。从构造上,双向板的板厚为1/40~50,单向板为1/3~40,双向
板薄,再着,即使是单向板,其非受力边也得放构造筋。
15.梁垫:为了减小支座反力偏心对砖墙体产生的附加弯距,可做成内缺口梁垫。
16.一般认为,板的上筋直径为8以上时,可防止施工时踩弯,而现场经验看,只有螺纹
12以上的才能保证。
17.现浇阳台栏板,从施工条件来讲,当布单排筋时,板厚应大于80,双排筋时,应大于120。因振捣棒最小为30,布单排筋时,板厚如为60,双向钢筋直径如为8+6,则钢筋
两边仅剩23,无法振捣。
18.当某一房间采用双向井字次梁时,板应考虑整体弯距。即,井字次梁分隔成的4个角上的小板块,负筋应考虑按房间开间进深尺寸截断,而不是仅仅按本小板格截断。即次
梁仅认为是大板的加劲肋。
19.当建筑大多数房间较小,而仅一两处房间较大时,如按大房间确定基础板厚会造成浪费,而按小房间确定则造成配筋困难,当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时,可在大房间中部垫聚苯卸
载,按小房间确定基础板厚。
20.挑梁端部的挠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变形,其支座内垮的影响很可能超过挑梁本身的变形。
TOP
第五篇:地下建筑结构设计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11
指导老师:课 程 设 计韦 雄 丁 土木(4)班 乐 旭 东
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2014年6月
20110961447
设计内容
一、工程概况
某总建筑面积为30000m2的商场,地上6层、地下2层(地下1层为商场营业层、地下2层为停车场);基础为东西长72m、南北宽52m混凝土筏板基础,基底标高为-11.0m,地面标高为-1.0m。其基坑底部边沿设置距离基础1.5m的工作面;基坑周围为硬化施工场地,基坑南侧距施工围墙30m,并设大门通往外侧公路,基坑其它三面距离施工围墙均为10m,属于二级基坑。由于基坑周围场地受限,故垂直设置混凝土灌注桩做排桩支护,并在一定深度设置一层锚杆。根据该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的有关资料:
1、地表层有(1.8)m厚杂填土,测得重度19kN/m3,内摩擦角为5°,粘聚力为C=5kPa;
2、地表层土以下则均为粉质粘土,测得其天然重度为19kN/m3,内摩擦角为18°,粘聚力为C=13kPa,塑限含水量为16%,孔隙比为0.75。
3、不考虑地下水,地面考虑18kN/m2均布荷载。
(建筑基坑、地质水文等条件――参见任务书)
二、设计依据:
(1)《课程设计任务书》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三、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1、排桩与锚杆的布置与构造
钢筋混凝土排桩(灌注桩):截面直径800mm,混凝土强度等C30,平面轴线位于钻孔灌注桩中心处,桩顶设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宽度为800mm,冠梁高度为500mm,间隔距离800mm;
锚杆:设置位置(支点高度标高-3.8m、倾斜角度20°、锚杆钻孔直径150mm、锚杆类型为钢绞线
灌浆材料指标)。
1×7,d=15.2mm)、锚头节点构造(钢锚梁、锚具)、钢拉杆(自由段隔离、支架、锚固体
5. 基坑排水
地面硬化后工地环境能大大改善,有利于工地安全文明生产,常规地面硬化的过程:场地平整—场地夯实—铺垫碎石垫层—浇筑混凝土地面。
为保证土方开挖和支护结构主体施工期间的安全正常进行,需要进行排水处理。在基坑顶部设置挡水墙,采用灰砂砖及水泥砂浆砌,挡水墙距离基坑边缘1.5mm;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以及时排出因大气降水造成的积水,排水沟布置在拟建建筑基坑边净距0.5m处,排水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为0.4m,排水沟底面比挖土面低0.35m,底部采用100厚人工拌制混凝土,两侧为180厚砖砌侧壁,并在内侧及底部采用20厚1:2水泥砂浆抹灰。
6. 基坑监测
⑴.建设单位已委托相关监测单位,进行监测。施工时为保证数据准确及时,施工单位同步进行监测。施工时监测基坑的竖向位移和倾斜。监测频率为1次/2d,但遇突发较大沉降量时,应加密观测。按照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报警要求时,立即停止施工,并通知设计、勘察等相关单位,在出具处理意见之前,不允许施工。
⑵.为保证基坑安全,及时掌握基坑稳定及土方开挖后对周边的影响情况,基坑支护需进行信息化施工,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不、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在基坑南、北边各布置4个监测点,在基坑东、西边各布置3个监测点,通视条件良好。
⑶.基坑监测项目包括,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基坑边坡顶部竖向位移,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及锚杆内力。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为13米。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布置在基坑边坡中心处和代表性的部位,每边设3个监测孔。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为20个,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设置在锚头附近。
⑷.检测频率
1)根据土方开挖进度,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得初始值,至少两次以上。
2)基坑开挖过程中<5.0m时,各观测项目每2天监测一次,深度超过5.0m后各观测项目每1天监测一次;基础底板浇筑后7天内每2天监测一次、7~14天每3天监测一次、14~28天每5天监测一次、>28天后每10天监测一次;基坑位移及变形稳定后每一个月检测2~3次,直至基础工程施工结束、基坑回填后中止。
3)特殊天气及施工条件下(如暴雨)加密监测频率,必要时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变形速率异常期间加大监测频率。
⑸.监测报警,在基坑监测过程中,无论监测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通知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
桩锚部分:
1)支护结构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累计值达30mm,基坑支护结构或后面土体的最大沉降位移已大于该段基坑深度h的0.3%,变化速率大于3.0mm/d或沉降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2.0mm/d。
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累计值达30mm,基坑支护结构或后面土体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该段基坑深度h的0.3%,变化速率大于3.0mm/d或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2.0mm/d。
⑹.监测结果
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通报监测结果。必要时需向基坑支护设计单位提供全部有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