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6:4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

第一篇:《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

《角的度量》课例

六合垸学校 李勇

学 科:小学数学 年 级:四年级 学 校:六合垸学校

内 容:说课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反思 教学点评

说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除了要关注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应充分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因此在教学《角的度量》(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试验本)这一课时,“我”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切入口展开教学。教学中,更多地着眼于思路的引导,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尽可能地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的认知在体验中逐步形成、不断完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以及角的计量单位“°”,同时还认识了周角、平角、直角这些特殊的角,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还知道“一个圆周被分成36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角的画法、角的和差等其它知识的基础。

因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②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③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理解量角器的构造,会正确度量角。

3、教学难点:针对角的不同位置情况,自主进行度量。为了既帮助学生既获得度量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又能使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在量角器的认识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将半圆平分开始,将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地建构1°延伸到对几度的理解,并提出问题:“像这样的5份、是多少度?40份呢?……”随后再让学生找规定好的度数的角。重在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从而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交流的机会。另外,在帮助学生认识量角器,理解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这些名称与度量角的内在联系,为引导学生用“叠合”的办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作铺垫。其次,在角的度量方法的教学中,借助学生“找角”“读的亲身体验,掌握量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安排不同位置的角的度量的新情境,展现矛盾:量角器如何摆?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累正确、灵活运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的度数。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

生活的特点。

2、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教学重点:认识角,学会正确的度量角。

教学难点:针对角的不同位置情况,自主进行度量。教具准备:《角的度量》课件、每人一份量角资料。学具准备:人手一个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问:想滑哪个? 问:还有不同吗?

谈话: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2、谈话:那么滑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我们要量出角的大小。

(希望学生说出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课题 师:会量的举手

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多大。独立尝试——生演示

二、探究新知(出课件)

(一)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看到这个量角器,复杂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

师: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思考)(根据学生提问情况继续)

2、师:我们来讨论某某同学的问题,量用器是用来量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

说出:角是两条射线……

师:同意吗?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我们可以用一来表达。(学生说)

谈话: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的中心,这一条边是我们就叫他0度刻度线。另外一条呢(90度刻度线)

3、师:90度还有个简单的写法——90°。简洁,学生来写一写。

师: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的角。想一想,顶点里?画长画短有关系吗?

4、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尽可能学画得不一样。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的角)师:相同的是60度,什么不一样(多找几个学生说)

师: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

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

师:说得真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一条0刻度线。我们知道0就是……对,就是表示开始,我们只要记住从0这里开始了。

5、师:在第三张白纸上用量角器画上一度的角。谈话:太难了是吗?这里有没有标出1度呢?其实从边的一小格就是1度的角。

师:能找到多少个1度多的角?(生说)对,全世界都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度。谈话:感觉到1度的角很小很小对吧?

6、师:在第四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157度的角。展示作品。(在底下巡视,找以下作品)作品1:正确(简评)

作品2:(画了一个23度的角)

7、有收获吗?有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二)运用量角器。

1、观察刚才画的四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你从量角器中能看到什么?(多找几个学生说)

谈话:我们已经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些同学画了就看不画就看不到,相当于穿马夹就认识不穿就不认识。

3、师:量一量角2 是80度还是100度?(同桌交流量法)反馈:

引导说出:要对准顶点,对准0刻度线。师:那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师:那谁能说说量角的过程캆呢?

帊: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角和要量的角重合在一起。

4、师:看看角3,比一比和角2 一样大吗?去量一量 师:我们又证明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量一量角4(钝角)角5 角6(开口方向不一样)。

(三)练习

(1)画一个角,同桌互量。(2)量一量队旗的角及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页5、6题)

(3)课件展示量实物的角(五角星、红旗、时钟的角)。

三、质疑反思、交流情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一节课老师上得怎样?

课堂实录

一、引入,产生量角的必要

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2、师:那么滑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我们就量出角的大小。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 师:会量的举手

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多大。独立尝试——生演示(方法不是很准确)

二、认识量角器

1、师: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看到这个量角这么复杂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两圈数字到底看哪圈数字

生2: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量角器怎么是圆圆的。师: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思考)虽然没有人回答,家都在思考

生3:外面一圈是什么用的?

生4:为什么左边是外圈大,右边是内圈大。

2、师: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同学的问题,量用器是用来的,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

生:不是,因为那里虽然有一条是直的,但另外一条是师:角是两条射线……

生2:这里是一个直角(指向量角器的90度)师:同意吗?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我们可以用一来表达。

生:中心

师: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的中心,这一条边是0,们就叫他0度刻度线。另外一条呢(90度刻度线)

3、师:90度还有个简单的写法——900。简洁,来写一师: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的角。想一想,顶点的哪里?画长画短有关系吗?

4、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尽可能与同学画得不一样。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的角)师:相同的是60度,什么不一样 生1:位置不一样 生2:边画的地方不同。生3:边长不同

生4:两条边所夹的角的方向不同。

师: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

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 生: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说得直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里有一条0刻度线。我们知道0就是……对,就是表示开始,我们只要记住从0这里开始了。

5、师:在第三个纸量角器上画上一度的角。师:太难了是吗?这里有没有标出1度呢?其实从边开始的一小格就是1度的角。

师:能找到多少个1度多的角?

对,全世界都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度。感觉到1度的角很小很小对吧?

6、师:在第四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157度的角。展示作品。

作品1:正确(简评)

作品2:(画了一个23度的角)生1:这个角接近140,不是接近160。

生2:应该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而他从180度开始画了。

7、有收获吗?有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三、运用量角器。

1、观察刚才画的四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顶点相同,还有一条相同的横线。生2:都是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起。

2、你从量角器中能看到什么? 生1:看到180个1度的角。生2:有18个10度的角。生3:有14个蓝色的数字。

生4:360个5刻度的角(师:可能要琢磨琢磨这句话)生5:看到了两个直角。

师:我们已经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些同学画了就看到,不画就看不到,相当于穿马夹就认识不穿就不认识。

3、师:量一量角2 是80度还是100度? 生:同桌交流量法。反馈: 生:要对准顶点,对准0刻度线。师:那这个有什么问题吗?(没对准一点)(演示学生在认真校正)

师:那谁能说说量角的过程了呢? 生:先对准顶点……

生2:我有补充,应该看另一条边有多少度。师: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角和要量的角重合在一起。

4、师:看看角3,比一比和角2 一样大吗?去量一量 生:一样大

师:我们又证明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量一量角4(钝角)角5 角6(开口方向不一样)。教师用简笔画画出足球门 拓展交流:

德国足球博物馆放着量角器,说明射门角度的精准 风筝高度怎么量

8度学习9度吃饭 11度沙发 滑梯40~56度24分。

反思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四个层次来进。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玩滑滑梯上的角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我有补充,应该看另一条边有多少度”;“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可以说是按以下四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3)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4)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会说。第四层次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和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边放手,边设置障碍,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于无形中“顿悟”。

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只有教师甘当“配角”,学生才能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和表现,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再到“授之以渔场”,才是教师的气概,才能让教学方式更民主,更开放、更科学、更和谐。

教学点评

该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试验本)中关于“角的度量”教学内容,它与以前教材相比,在编排体系上有点不同,即原教材是先认识“角”,后学习“角的度量”,再学习“角的分类”。试验教材是先认识“角”,后学习“角的分类”,再学习“角的度量”。

本堂课能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三维角度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具体体现在:

1、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能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例如,通过情景引出问题:∠1和∠2∠3究竟谁大呢?通过尝试操作引出问题:是读外圈度数还是读内圈度数呢……,引发学生产生争议,激发学生想进一步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能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能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本堂课的一个重要学习结果是会操作量角器,正确度量角。但教师并非简单告诉学生操作程序,而是将“做”、“想”、“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例如,在对量角器的认识上,教师突破以往教学方法:通过看书或直接介绍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什么叫中心点,什么叫零度刻度线,什么叫内外圈刻度(因为这样的简单认识,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概念与度量角的内在联系),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量角器上实际上有许许多多个可以知道度数的角。”度量角实质就是角与角的叠合。从而形成对“为何要如此操作”的真正理解。在这样一种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新知,思维能力同样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因而,本堂课较好的体现了情感目标的形成。

3、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由于“量角器”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是前人创造性劳动过程的一个“浓缩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师充分的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再现,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和构建,大大地拓宽了数学学习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因此,也更好的改善了数学教学过程。

第二篇:《角的度量》课例

《角的度量》课例

发布时间: 2006年4月1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四年级

学校:宝山第三中心小学 执教者:龚荣

设计说明说课教学设计课题框架教学过程课后教研教学点评

《角的度量》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除了要关注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应充分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角的度量》(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试验本)这一课时,我围绕教研组课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切入口展开教学。教学中,更多地着眼于思路的引导,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尽可能地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的认知在体验中逐步形成、不断完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以及角的计量单位“o”,同时还认识了周角、平角、直角这些特殊的角,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还知道“一个圆周被分成36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o”。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角的画法、角的和差等其它知识的基础。因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①理解量角器的构造。

②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③能用“重叠”的思想,自主解决度量角的问题,并获得成功体验。

2、教学重点:理解量角器的构造,会正确度量角。

3、教学难点:针对角的不同位置情况,自主进行度量。为了既帮助学生既获得度量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又能使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在量角器的认识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将半圆平分开始,将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地建构1o延伸到对几度的理解,并提出问题:“像这样的5份、是多少度?40份呢?„„”随后再让学生找规定度数的角。重在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已知度数的角,从而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交流的机会。另外,在帮助学生认识量角器,理解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这些名称与度量角的内在联系,为引导学生用“叠合”的办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作铺垫。

其次,在角的度量方法的教学中,借助学生“找角”“读角”的亲身体验,使知识顺利正迁移,掌握量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安排不同位置的角的度量的新情境,展现矛盾:量角器如何摆?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累正确、灵活运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二期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学习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本课力图通过组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把教学时间放在按现成的程序进行操作的行为上,而是放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关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角的度量》说课(视频)《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课题研究框架 角的度量》教学过程(视频)《角的度量》教学点评

该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试验本)中关于“角的度量”教学内容,它与一期课改教材相比,在编排体系上作了适当的变动,即原教材是先认识“角”,后学习“角的度量”,再学习“角的分类”。试验教材是先认识“角”,后学习“角的分类”,再学习“角的度量”。本堂课能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三维角度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具体体现在:

1、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能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例如,通过复习引出问题:∠1和∠2究竟谁大呢?通过尝试操作引出问题:是读外圈度数还是读内圈度数呢„„,引发学生产生争议,激发学生想进一步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能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能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本堂课的一个重要学习结果是会操作量角器,正确度量角。但教师并非简单告诉学生操作程序,而是将“做”、“想”、“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例如,在对量角器的认识上,教师突破以往教学方法:通过看书或直接介绍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什么叫中心点,什么叫零度刻度线,什么叫内外圈刻度(因为这样的简单认识,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概念与度量角的内在联系),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量角器上实际上有许许多多个可以知道度数的角。”度量角实质就是角与角的叠合。从而形成对“为何要如此操作”的真正理解。在这样一种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新知,思维能力同样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因而,本堂课较好的体现了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达成。

3、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由于“量角器”作为一种数学工具,是前人创造性劳动过程的一个“浓缩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师充分的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再现,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和构建,大大地拓宽了数学学习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因此,也更好的改善了数学教学过程。

第三篇:《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夏杰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

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习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

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第四篇: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

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数学的浓浓的味道。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教师先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望。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麻烦得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第五篇:角的度量说课材料

角的度量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第18~19页的角的度量。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更不用说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角的分类以及七~九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打基础的,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要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详见教案。

二、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材在想要学生感知到说一个角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时,采用的是:用两个不同的三角板的三个不同的锐角(即300、600、450)去量已知角的大小,这样引入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本人感到,没有用不同大小的角去比画同样大小的角来得直接,更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更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为了学生认识量角器、角,什么情况下读量角器内圈的度数,什么情况下读量角器外圈的度数,以及10的角有多大,多少度的角有多大,本人用两根红线来演示,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上的表象。

在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的过程中,本人采用了“尝试、估计、验证、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度量的方法。

有时,角的两条边(有的是一条边)达不到刻度线,需要延长边,本人特地在作业纸的第2题安排了这样形式,以便使学生解决。为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除了让学生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随接讨论外,还安排了变式题“如果将一个300

放到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观看,这个角是多大”,是学生加深印象。

以上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优化教学的要求。

三、说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

1、促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当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以后,再学习新的一种知识时,这时的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就会发生冲突,这就好比原来平静的河面被人仍下一块石头,水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再经过一段时间,河面上又趋于平静。本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感到∠1和∠2的大小是相等的,而教师偏偏用不同大小的角去比画,得到这两个角不等,学生产生了原有经验与现有局面相矛盾的情况,使得学生迫切希望有一种统一的、能度量角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2、估角、量角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学生量角时,往往是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不能够掌握。即使是比较好的学生,也时常发生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借助直观教具——量角器及量角器上的两根红线,让学生先感知1、90的角有多大。在学生初步学会度量角的度数后,让学生再估计以下这个是比90大,还是比90小,来验证量的角是否正确。整个量角、估角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新《课标》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学习的方法写进了总则,这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三大主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卡特金在学生不经历探索过程的弊端时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够拨动人得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可见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探索放在第一位。如;探索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角的标准;角的度数的度量;寻求角与角的边的长短、角叉开大小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

4、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虽然教科书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非十全十美,所以,教材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学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所举的例子要使学生浅显易懂,这是我们应遵守的原则。所以,本人在教学的开始与学习度量角的度数时都采用了不盲从使用教材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0

0

0

0 2

下载《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角的度量》课例(李勇修改)要点(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角的度量单元练习课

    角的度量单元练习课 学习目标 1.会画线段、射线和直线。 2.掌握角的符号及其表示方法和读法。 3.能正确、灵活地量出不同位置的角。 4.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根据角的度数熟练、......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第一次修改)(精选5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第一次修改)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

    四年级数学《角度量》评课稿[大全五篇]

    四年级数学《角度量》评课稿9月21日上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乌兰浩特市片区联合体(联盟校)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后听了三节《角的度量》,感叹于三个教研团队对本节......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

    角的度量教案说课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段家河镇中心学校 刘连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40-41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

    角的度量教案[样例5]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_角的度量复习课_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2、 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 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