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6:2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群力兆麟小学春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了,来,看看我们班的报名单,这些是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7人),这些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8人),快来算一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人重复报名)

3、教师追问:重复是什么意思?哪几人重复了? 到底有几人参加比赛(12人)

4、过渡:刚才我们在观察报名单,研究参加比赛总人数时,有同学说15人,有同学说14人,还有同学说12人,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份报名单上没有将重复报名的3名同学清楚地表示出来。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加直观的办法,让我们一目了然就能知道哪些是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哪些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哪些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出现具体要求)

二、自主探索,对比设计方案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第一组:标注记号法

第二组:分类记录

第三组: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4、对比交流,选择最佳方案

(1)出示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直观,也更简便。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3)过渡:看来,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利用这样一幅图表示报名情况,不仅简便,而且还能从中获取这么多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将方法重新呈现在黑板上。

三、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2、思考汇报:

3、进一步巩固理解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课件分别出示)

4、教师讲解韦恩图的来历。

四、多种方法列式解决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几名同学将方法写在黑板上。

3、学生汇报各种思路方法。

(1)“4+3+5”教师评价:把不重复的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

(2)“7-3+8”

(3)“8-3+7”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7+8-3”: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减3?请结合图示说明。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就这么一个问题,借助直观图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弄明白了每一种方法的意思,看到你们收获的一个个学习成果,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我们今天解决的这类有重复的问题在数学被称为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五、拓展应用

1、出示三年一班报名情况(跑步5人,跳绳7人)

2、提问:参加这两项比赛可能有几人?

3、请学生利用点子图分别演示几种情况。

4、猜一猜:最多几人?最少几人?

5、课件出示集合图的几种不同情况。

6、想一想:如何在含有交集的集合图上表示三年一班的全体同学?

7、想一想:三年一班没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图中哪一部分表示?

六、总结延伸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啦圈、带有学生姓名的小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会猜脑筋急转弯吗?今天老师带了一道脑筋急转弯!请看大屏幕。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 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生答: 在课件中出现具体人物(外婆 妈妈 女儿)女儿

引导学生说出:听出来了,妈妈有两个身份,妈妈她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请学生充分的说)师:那外婆在这个脑经急转弯中几个身份?生:1种!

师:外婆在这里只是妈妈!那这位小孩在这里——只是女儿!

二、认识重叠,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妈妈有两个身份,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板书:既„又„)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广角,一起来研究这个重叠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重叠问题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师:我们先来玩抢凳子,需要请2个同学,(发现少一人,没办法玩,再叫4个人上来,多了三个人,公平起见,4人猜拳决定谁参加)

【游戏结束时回到座位】

2、师问:刚才参加了抢凳子游戏的有几个人? 参加了猜拳游戏的有几人?

一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疑问:3+4不是等于7吗?怎么3+4=6呢再数怎么只有6个人)

生:有重复参加游戏的。

师:你说的“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有个同学参加了两项比赛、有得同学既参加了抢凳子游戏又参加了猜拳游戏。3+4-1=6

3、师: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算式,让我们借助呼啦圈来看一下好吗?(要准备两种颜色的)一个呼啦圈表示一个游戏活动。一个圈里一定有3人,另一个圈里一定有4人。(可能出现:其中一个同学在两个圈里不断地跑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把两个圈交叉。)

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两个呼啦圈都套住这个同学?

(首先参加了抢凳子的上来,再请参加了猜拳游戏的)分开站,老师分开点人数„„„

得到3+4-1=6 是不是把这个人减掉(师把中间这个学生拉出来),数一数 只有五人,不是要把这个人减掉吗?原来只能减掉一个角色。如果参加两个角色减2.。。。。

4、把呼啦圈移到黑板上,学生扶住师画出来。(学生用手势表示)

标上抢凳子、猜拳。

5、让参加了游戏的把名单分别贴到相应位置。

再用呼啦圈套住检查。得出既参加了抢凳子又参加了猜拳的贴在中间 移动参加了猜拳的到中间,教师移,问可以吗?得到“只”{板书}

6、引出韦恩图。(出示介绍)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出来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7、读图训练:让我们再仔细研究这幅韦恩图。分别说出图中每一部分的意思。【幻灯出示图】

【结合课件强调:用关联词说出韦恩图的5部分各部分的意思】

8、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算式的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看着韦恩图,你还能想到什么算式?

整理并理解算式的意思。

生1:3+4-1=6(人)强调是几人重复就减几(突出强调这个算式)生2:2+1+3=6(人)说明每个数代表的意思 生3:3-1+4=6(人)生4:4-1+3=6(人)„„

9小结师:同学们发现了数学问题,并想办法用这个韦恩图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重叠问题。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试试吧!

四、联系生活,反馈练习

1、例题1

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有的参加体育组强身健体,有的在语文乐园里吮吸知识的甘露,有的在数学天地里品尝收获的喜悦。老师这儿就收集了三(1)班同学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并把它制成了统计表。【出示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一些什么数学信息? 图分别表示什么?引导把相应的名字找位置。

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并计算出一共有几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 投影反馈,并要求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动物运动会(独立完成,书上填表)

五一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学生说说动物名称。老师表扬: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师: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点到天鹅、海鸥时,说说它们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出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3、具店的问题。

师:二(5)的同学真是厉害,有了韦恩图这个朋友的帮忙,真是方便多了。其实啊,像这类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瞧!

生独立完成。反馈。

4、我能行。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5、想一想

师: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还这么有精神,真棒!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对所教班级的一些调查情况。

三(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歌唱组的有8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不能用今天学的重复问题解决所有问题。

五、回顾课堂,总结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高中还有个名字叫集合)重叠问题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些。下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今天的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呢。

六: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疑问?

七、机动练习,延伸拓展(有时间就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我能想全面

老师还针对三(1)班第二大组做了一次单独调查。

参加美术小组的有5人,参加歌唱小组的有7人。参加这两个兴趣小组的可能共有多少人?师:可能是什么意思?

①5+7=12(人)

②5+7-1=11(人)③5+7-2=10(人)

④5+7-3=9(人)⑤5+7-4=8(人)⑥5+7-5=7(人)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刚同学们说到的这几种情况?哪种情况属于今天研究的重叠问题?有没有发现,什么情况下总人数最多?随着重复的人数越多,总人数就越少。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

一共有几人参加游戏? ①3+4-1=6(人)②3-1+4=6(人)③4-1+3=6(人)④2+1+3=6(人)

抢凳子的有3人

猜拳的有4人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发展形象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准备:呼拉圈两个、每位同学写有名字的纸条1张。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3个男人,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板:重复)

一、情景引入,活动体验

1、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课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也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抢椅子。(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师:对于老师的安排,你想发表点看法吗? 生:这样不好玩,两个人都有椅子坐,没意思。师: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

师:看起来要想有意思,必须怎么办? 生:提出人数应多于椅子数。师:你是希望减少椅子还是加人数? 生:加人数。

2、猜拳游戏

(指4名学生上来,用猜拳的方法决定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选出一位。另三位回座,剩下一位与刚才两位继续游戏。)师:请你(共4位)上来,你们当口中要选出一位参加抢椅子的比赛,怎么办? 生:用猜拳的方法。

师:这样方式最公正。开始吧!

猜拳结束,胜出的一位与台上的两位一起完成抢椅子的游戏。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师:你们觉得刚才的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刚才做游戏的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表示他们所有同学的感谢。师: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有3人,玩猜拳游戏的有4人,我们感谢这7位同学给大家带来快乐。请这7名同学起立。(玩游戏的同学起立,数来数去只有6人?)

学生质疑:只有6人。产生师生对抗。师板书:4+3=7学生说是6。(产生疑惑)

2、呼拉圈的解释〈学生活动,体会集合圈〉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老师有办法,拿出呼拉圈,我们用它来解决这个问题。(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并站到左边的呼拉圈里。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站到右边的呼拉圈里。)出现冲突,有一个同学从左边的圈里又跑到右边的圈里。又从左边的圈跑到右边的圈里。③师:指着呼拉圈,数人数。逼着学生想办法。走到两圈交差的地方。

3、老师再数。提问:他为什么跑到这个地方?

生: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板:既...又...)师:看来,是6人,可在式子中要怎样做才得到6呢?生:减去1。师:也就是减掉中间的他是吧!(指着这位学生)生:是的。

师:那我把他减掉,数数是5人。怎么是5人呢?刚刚不是减了1后是6吗?

生:减掉的是他重复参加的一次,而不是他本人。师:同学们真聪明,发明了这样的一种方法解决了刚刚的问题,其实在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韦恩在研究有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让问题看起来更简单明了,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边说边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师:所以今天我们也是研究这类问题。(板:重叠问题)

4、贴名字的技巧。请同学把名字贴到圈中。贴在哪个位置?为什么要贴在这个位置。

5、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圈里表示的是什么?这圈呢? 师:左边的月芽形图中表示什么?右边的月芽图中又表示什么? 师:这个同学用各一个很好的字。(板书:只…没…)师:中间重叠的图中表示什么? 生:两个游戏都参加了。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很好地关联词来说? 师:说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

6、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各部分的含义,那谁能用更简单方法计算出参加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会应该会想出算式的方法:(说出几种就是几种)

4+3-1=6 4-1+3=6 3-1+4=6 3+1+2=6(学生的每一个算式都要求讲透算理。)

三、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动物问题。

师:这些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也会游,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图来表示这种上重叠的情况,你会选哪一个? 师:请填入。

师:如果有只小猫不小心来到这里,那它应该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生:既不会飞也不会游的。放在外面。

师:看来在韦恩图的内部与外部都可以表示信息。真有意思。

2、没有重复的问题

师:三1班有女生15人,男生27人。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15+27=42(人)师:这个问题怎么不减掉重复的人数呢?生:这里没有重复,男生里面没有女生,女生里也没有男生,所以不用减。师:像这类没有重复现象时我们就不能随便减,两个部分数相加求出总数就可以了。

3、文具问题。

在计算总种数的时候,重复的部分只计算一次。

四、总结提升,反思拓展。

师:重叠问题还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为了节省空间,我们会把纸杯或碗套在一起,如雨伞的伞柄,门窗,月食,日食等。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麻师附小

黄绿兰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用猜拳游戏和抢椅子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在游戏中明白两种游戏玩的怎么表示,怎么表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

从上面设计可以看出,由于我开放了活动的时空,如: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泳的动物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动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一种方法都富有个性创意,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因此,本人深深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三、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观的并且带有某种权威口吻的断定,这是很不科学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评价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进行,通过本节教学,我个人体会到:①教师引的太多,有些环节不够细化深入。②同学之间的交流太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的主动性。③教师对课堂学生生成问题没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有给出恰当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教程中应注意这几点,争取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认知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意识。

第四篇:重叠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大灰狼)就怕谁呀?(小绵羊)。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拓展方舟

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 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

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 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

(为他们加油)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

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 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

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

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

四、课堂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一幅幅重叠美的图片

五、刚才呀同学们都沉醉在这种重叠美中,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重叠美,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结束课堂,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第五篇:《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页、105页。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韦恩图。可见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知能基础:能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用加法计算。会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求有重复的总和需要把重复部分减掉。认知规律:先用直观的方式发现结果,再用尝试的方式探究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障碍:很难直接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画出正确的图示。学习需求:需要有自主尝试和独立探究的空间,需要通过直观图理解并掌握如何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这些,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出更大的生机和和活力。

因此,本节课可以建立在学生对于重叠现象的已有认识上,从生活情境出发,具体感受重叠,并借助韦恩图解决实际问题。本课节需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示真正理解重叠,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体验解决方法多样性,将原本粗浅的了解上升为直观、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改编例题,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学校教导处发了这样的一则通知:(出示通知,一生读)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1)按照学校的要求,每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11人。怎么算的?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参加书法比赛的有5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

两项都参加的同学我们可以说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他们的身份是重叠的,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①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依次圈出:②只参加书法比赛的3人。③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④参加书法比赛的5人。⑤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

师:恩,这种方法好不好啊?比我们刚才的好多了。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6个同学)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既在参加书法比赛又在绘画比赛的同学)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韦恩图更简洁、美观,它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重复的和不重复的部分,而且

也能清楚的表示出这样的5个信息。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重点讲解9人和5人的这两种情况。

9人:重叠部分是几?0表示什么?没有重叠部分,这两个圈要怎么变化了?

8人表示重叠部分是?7人呢?6人呢?重叠部分越来越多。

5人:重叠部分是几?这两个圈又该怎么变化了?

提问:最多可能派了几人?是哪种情况?最少呢?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五、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集合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的作用。能借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 教学反思 岳溪小学李启祥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的内容。“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思想的数学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74、75页。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图示的形象直观......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三下《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