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01:1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

教学反思

岳溪小学李启祥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如:学生对于动物的分类时,会飞的动物有几只?(有6只)会游泳的动物有几只?(有5只)那一共有多少只动物?(6+5=11只)从而产生了矛盾?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体验为什么会多了2只,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深刻和有效的。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

从上面设计可以看出,由于我开放了活动的时空,如:既会飞又会游泳的动物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一种方法都富有个性创意,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因此,本人深深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三、把评价和优化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观的并且带有某种权威口吻的断定,这是很不科学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评价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进行,通过本节教学,我个人体会到:教学中不需要教师的评价,学生依然会根据自己的任知结构、已有经验和自己的个性善好来作出对于他来讲是合理的、最佳的方法与策略。他们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如果过多或过早地进行评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发展形象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准备:呼拉圈两个、每位同学写有名字的纸条1张。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3个男人,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板:重复)

一、情景引入,活动体验

1、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课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也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抢椅子。(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师:对于老师的安排,你想发表点看法吗? 生:这样不好玩,两个人都有椅子坐,没意思。师: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

师:看起来要想有意思,必须怎么办? 生:提出人数应多于椅子数。师:你是希望减少椅子还是加人数? 生:加人数。

2、猜拳游戏

(指4名学生上来,用猜拳的方法决定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选出一位。另三位回座,剩下一位与刚才两位继续游戏。)师:请你(共4位)上来,你们当口中要选出一位参加抢椅子的比赛,怎么办? 生:用猜拳的方法。

师:这样方式最公正。开始吧!

猜拳结束,胜出的一位与台上的两位一起完成抢椅子的游戏。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师:你们觉得刚才的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刚才做游戏的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表示他们所有同学的感谢。师: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有3人,玩猜拳游戏的有4人,我们感谢这7位同学给大家带来快乐。请这7名同学起立。(玩游戏的同学起立,数来数去只有6人?)

学生质疑:只有6人。产生师生对抗。师板书:4+3=7学生说是6。(产生疑惑)

2、呼拉圈的解释〈学生活动,体会集合圈〉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老师有办法,拿出呼拉圈,我们用它来解决这个问题。(参加猜的游戏的同学并站到左边的呼拉圈里。参加抢的游戏的同学站到右边的呼拉圈里。)出现冲突,有一个同学从左边的圈里又跑到右边的圈里。又从左边的圈跑到右边的圈里。③师:指着呼拉圈,数人数。逼着学生想办法。走到两圈交差的地方。

3、老师再数。提问:他为什么跑到这个地方?

生:他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板:既...又...)师:看来,是6人,可在式子中要怎样做才得到6呢?生:减去1。师:也就是减掉中间的他是吧!(指着这位学生)生:是的。

师:那我把他减掉,数数是5人。怎么是5人呢?刚刚不是减了1后是6吗?

生:减掉的是他重复参加的一次,而不是他本人。师:同学们真聪明,发明了这样的一种方法解决了刚刚的问题,其实在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韦恩在研究有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让问题看起来更简单明了,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边说边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师:所以今天我们也是研究这类问题。(板:重叠问题)

4、贴名字的技巧。请同学把名字贴到圈中。贴在哪个位置?为什么要贴在这个位置。

5、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圈里表示的是什么?这圈呢? 师:左边的月芽形图中表示什么?右边的月芽图中又表示什么? 师:这个同学用各一个很好的字。(板书:只…没…)师:中间重叠的图中表示什么? 生:两个游戏都参加了。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很好地关联词来说? 师:说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

6、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各部分的含义,那谁能用更简单方法计算出参加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会应该会想出算式的方法:(说出几种就是几种)

4+3-1=6 4-1+3=6 3-1+4=6 3+1+2=6(学生的每一个算式都要求讲透算理。)

三、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动物问题。

师:这些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也会游,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图来表示这种上重叠的情况,你会选哪一个? 师:请填入。

师:如果有只小猫不小心来到这里,那它应该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生:既不会飞也不会游的。放在外面。

师:看来在韦恩图的内部与外部都可以表示信息。真有意思。

2、没有重复的问题

师:三1班有女生15人,男生27人。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15+27=42(人)师:这个问题怎么不减掉重复的人数呢?生:这里没有重复,男生里面没有女生,女生里也没有男生,所以不用减。师:像这类没有重复现象时我们就不能随便减,两个部分数相加求出总数就可以了。

3、文具问题。

在计算总种数的时候,重复的部分只计算一次。

四、总结提升,反思拓展。

师:重叠问题还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为了节省空间,我们会把纸杯或碗套在一起,如雨伞的伞柄,门窗,月食,日食等。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麻师附小

黄绿兰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用猜拳游戏和抢椅子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在游戏中明白两种游戏玩的怎么表示,怎么表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

从上面设计可以看出,由于我开放了活动的时空,如: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泳的动物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动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一种方法都富有个性创意,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因此,本人深深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三、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观的并且带有某种权威口吻的断定,这是很不科学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评价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进行,通过本节教学,我个人体会到:①教师引的太多,有些环节不够细化深入。②同学之间的交流太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的主动性。③教师对课堂学生生成问题没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有给出恰当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教程中应注意这几点,争取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认知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意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基于此认识,本节课将以此为理论支撑,充分借助直观图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经验,有机渗透集合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巧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目标要求上,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学习过有关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进而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或许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思考

⑴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在数数、分类、简单运算中有见过集合图,对此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则是第一次接触。

⑵教学的着陆点在哪里?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思想是学习的重点。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⑶本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体验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各部分的意 1

义,并能应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了解重叠的含义,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会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直观图,在观察、猜测、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集合思想,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应用知识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利用借助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食物图、磁铁和磁条等。学具:学习卡和两个橡皮圈。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发冲突 1.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点击课件将课题中的问号放大,然后引出笑笑和淘气后,导入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春游情境。

2.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将“一共带了多少个水果”巧妙转化成“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预设学生会出现迟疑并回答多种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3.观察思考,揭示重叠问题。

师:善于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重复的现象叫做重叠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咱们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春游活动,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引出单集合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穿针引线,悄然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有序整理,巧设思维碰撞。

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出六种水果,紧接着让俩位学生当笑笑和淘气将水果放 2

回两个圈子里,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通过引导学生将水果放回两个圈子里,巧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探个究竟不可。】

2.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怎样摆既能看出各自带了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橡皮圈,在学习卡上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编编号。

学生利用橡皮圈在便用签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效资源。【设计意图:利用两个可以活动的橡皮圈,为学生将两个单集圈巧妙交集提供便利,扫清思维障碍。】

3.展示交流,引出最佳方案。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认真操作。老师挑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图形,我们掌声请他们上来与大家分享。(投影展示)

⑴第一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画到圈子里。

⑵第二种情况:学生把水果的名称写到圈子里。

鸭梨 猕猴桃

草莓

枇杷 苹果

香橙 桃子

⑶第三种情况:学生给水果编序号写到圈子里。

3 2 7 【设计意图:投影展示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第三种图形,体现简洁性渗透符号化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探讨、补充、质疑,使学生体会集合思想,发现韦恩图并理解其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丰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总结提升,据图列式。

利用第三种图形和学生一起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最后强调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水果种类只能算1次。

5.介绍韦恩图,渗透数学文化。

(伴着音乐欣赏单集、交集、并集等各种集合圈)

【设计意图:有效总结梳理,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培养学生应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韦恩图的展示,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既舒缓思维情绪,又能感悟美妙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集合思想。】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上。(课本第110页第1题)师:接下来,咱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几道生活问题。笑笑和淘气第一站在动物园里认识了很多动物,你们瞧!

让学生回看书本学习内容,并做在书本上。2.深度辨析,渗透有限集思想。

※ 两块面积都是4平方米的正方形塑料布铺在地上它们遮盖住地面的面积一定是8平方米吗?

3.成语接龙,感受不同集合图的魅力。4.春游结束后,大家集合排队。

※ 笑笑从左数起排第8个,淘气在同一队里从右数起排第6个,他们这队有10个,问两人之间有多少人?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重复4个人,笑笑和淘气不算,他们之间还有2个人。【设计意图:练习是目标达成的保证,有效的练习能使课堂更高效。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设计有趣味、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意渗透交集、并集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堂回顾,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春游中,学到了什么问题?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呢?

设计思路

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思想的学习相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要渗透数学思想相对困难。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教材的真正编写意图,如何渗透“集合思想”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成了设计本节课的思想导向。

一、研读创新使用教材

在解读教材时,笔者发现教材情境对学生而言虽是“熟悉的题材”,但并不符合实际。参加兴趣小组对学生来说确实是熟悉的,但在学校的每周一节兴趣课 4

中,同一个学生不可能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同时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加之新课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除非有学过奥数的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学生难以理解“重叠人数”。因此,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图,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图中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在感受其神奇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二、问题意识引领课堂

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本节课以“为什么求一共带了多少个苹果可以很快算出来,而求一共带了多少种水果却出现不同答案?”为起点,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引出重叠问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疑“怎么摆既能看出笑笑和淘气各带几种水果,又能看出一共带了几种水果?”将问题引向高潮,形成欲罢不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练习中也以问题贯穿始终,如活动二“盖住地面的面积最小是多少?最多是多少?范围在几和几之间?”,活动三“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汉字?你是怎么想的?”等,借助直观图形悄然引出交集、并集、有限集、多集等集合知识,丰富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形成了另一波高潮,再次有效渗透了集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总之,本课力求使学生经历“观察情境——引发问题冲突——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学生自主建立手脑链接,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第四篇: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材上安排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第二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根据参加语文、数学活动小组的人数,及两个活动小组都参加的人数这三个数据计算总人数。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课堂初出示了“喜欢玩碰碰车”和“喜欢玩旋转木马”两组同学的信息,要求学生说说喜欢玩碰碰车的和喜欢玩旋转木马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发现有几个名字是重复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贴一贴”的游戏,通过帮同学找找位置,引起思维冲突“两种都喜欢的小朋友应该放在哪里呢?”,再通过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可以用符号,数字,文字)小朋友喜欢的游戏情况,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再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就环环紧扣,教学效果也扎实有效地达到。

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的内容。“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思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真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结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图片、实物等具体形象逐步引导进行理性的分析。

本班学生特点:本班学生对电子交互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并能教熟练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中,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并形成反映集合思想的直观图。

难点: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感受和发现直观图并能初步理解集合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

(介绍分组情况和奖励规则)(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猜谜语,初步感知重叠问题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想猜一猜吗?

请听好: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照合影,可照片洗出来上面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让2~3个学生说)真了不起,被你猜中了,那你能结合着图片,再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圈的形式分析(小结语:把圈留在屏幕上,一个妈妈,一个女儿,再看这边,一个妈妈,一个女儿。中间这个,既是老人的女儿,又是小孩的妈妈。因此,虽然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却只有3个人)。怎么样,有趣吗?想不想再尝试一个更好玩的游戏?

生:(1、真可惜,不是正确答案

2、没猜着

3、想知道答案吗?)师:

师:游戏的名称叫“装苹果” 生:有!

2、在游戏中体验“重叠”

(1)、打破思维定势——体验集合元素的完全重叠。

师:请听好,我的要求是,把3个苹果装进两个圈,每个圈里有2个。(把你的想法先画在纸上,然后在小组里面交流交流)生:学生展示装法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我们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大家看,他把两个圆圈怎么样了?重叠起来了。想法非常的棒!王老师要问你一个问题,怎么就想到要在这儿放一个的?

生:(辅导孩子,我通过刚才的脑筋急转弯联想到的)说的非常棒,为你们摘一个奖励。

师:不能增加苹果的个数,我们就动圆圈的主意,面对复杂的问题,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真是个善于创新的好孩子。在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放一个苹果,既可以和左边的苹果凑成两个,又可以和右边的苹果凑成两个,真是两全齐美呀。还有一个问题,两个圆,每个圆里都装了2个,应该是4个呀,怎么只有3个呢?

生:(我指着中间,这个苹果重复出现了一次,所以不是4个,而是3个)。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们今天这个看似普通的想法,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不谋而合,这个伟大的数学家叫韦恩。介绍韦恩图

师:这幅图叫韦恩图,谁能介绍韦恩。韦恩是英国数学家约翰·维恩于1881年发明的(孩子读)。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不仅认识了一种画图方法,而且还了解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怎么样,重叠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借助直观图分析解决问题--求两个小组的参赛总人数。师:掌握了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帮他们吗? 师:课件出示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参加跑步的有5只小动物,参加跳绳的有6只小动物,请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是多少只动物? 生:11只。

师:但是,总裁判长在统计人数时,发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1只,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师:你能结合着统计表再来说一下吗?(看一看,参加跑步的有几只?参加跳绳的呢?为什么不是11只?)

师:又出现了这种重复的情况,你能不能像刚才装苹果那样,用重叠的画图方法,来表示参加两种运动的小动物?我给每组同学准备了小动物的头像,请你们摆一摆、画一画,我们指定,左边的圆圈表示参加跑步的5只,右边的圆圈表示参加跳绳的6只。你画的时候也要写上这些标注。先把你的想法画在纸上,然后在组内交流。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提前指导每部分的含义)。(1)

生:(到前面指着说)

师:谁能利用白板,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利用重叠的方法表示参加每种运动的小动物的具体情况。(2)

师:画的不一样的同学,修正一下你的图,然后同位互相说一下,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3)

师:左边月牙河右边月牙里的各表示什么?(4)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这五部分,各表示什么。(5)

师:下面咱们比一比,谁能最快说出老师指的每一部分的含义。(只说左月牙、中间、右月牙)(6)小结

师:蓝色圆圈里表示参加跑步的5只,黄色圆圈表示参加跳绳的6只。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跑步又参加跳绳的2只。

老师真佩服大家,你能不能继续开动脑筋,用一个算式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师:5+6-2=9(只)

“第一种”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算式,有没有问题。(生生互动) 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一个问题。 老师能不能提一个问题。 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 小结:我们一起来说一遍:把参加跑步的5只和参加跳绳的6只合起来,去掉重复的2只。 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

“第二种”3+2+4=9(只)师:3这个条件,在题目中有吗?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标明,3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同样,4是怎么得到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注明一下?

“第三种”5+4=9(只)师:4在题目中没有提到,也应该标明一下。3+6=9(只)

注意强调:同学们,我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重叠问题,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小结:解决这种重叠问题,一般我们选择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起来,去掉重复的。

三、课堂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突出,对重叠这种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1)师:根据韦恩图,解决下面的问题。(2)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题目。

(3)师:思考题。昨天进货4种,今天进货4种,两天一共进货多少种?

四、全课总结欣赏生活中和重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重叠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宝——画图。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下载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叠问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板桥镇左里堡学校 李翠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 学习目标:1、知识与......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

    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练习课 教学设计[大全5篇]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材上安排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案(大全)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教学设计 -------- 王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铺乡中心小学 姜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题1(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