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2 16:2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蝶恋花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蝶恋花课堂实录》。

第一篇:蝶恋花课堂实录

《蝶恋花·柳永》课堂实录

汕头市实验学校

吴琼红

一、回顾词的基本常识。

同学们,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词。词我们接触过,谁能背诵一两首曾学过的词?

生1:李清照的《如梦令》„„„

生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所背诵的都是词作中的经典名篇。根据我们学过的词再来温习一下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首先,词,又叫什么?(多数学生只记得“长短句”这个名称)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等。长短句,从句子字数看,句子有长有短,长短错落;曲子词,词是可配乐入乐的。标题又如何呢?

生:有词牌名。

师: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 “如梦令”、“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师:有些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题目是后人以词的第一句为题加上去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词牌名与题目都有了。那么词牌名跟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但答不出来。)

师:词牌与词唱出的调子有关,词牌规定的是词的词调,是音乐上的规定。所以一首词的标题中,一定得有词牌。另外,词的风格通常认为有哪些?

生:豪放和婉约。

师:是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好好品味两者的不同之处。(课件展示词基本常识)

二、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

柳永的词我们学过,高一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现在大家跟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师生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

(课件展示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在词中我们读出了词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而对情人深深的依恋之情在另外一首词中表现得更为充分,请看《蝶恋花》。

三、阅读词作,理解内容,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师:先看标题,“蝶恋花”是„„? 生:词牌名。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这首词,理解一下词句内容,并且思考:本词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学生先自学)

师:哪个同学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首词该有的感情基调。谁来?(学生朗读,并请它组同学评价,教师予以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词作。

这首词该读出低缓、哀愁的基调。词句中已经明确体现了出来,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春愁“。师;“春愁”,那么接下来,我们各自探讨一下:词中主人公的“愁”具体地

是指什么?“愁”生何处?“愁”是怎么在词的上阕中抒发出来的?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视讨论情形结束小组讨论,组织组间交流,对学生的赏析予以鼓励、点评、引导)

小结:从全词来看,大家较为容易地判断出,“愁”是里边主人公的相思。词句中明确地写到,“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此“愁”生自天际,在凭栏远望之中,望着望着,渐有了种对远方的思念。这一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形象。师:说得好,形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很形象地写了出来,我心里的愁绪,幽幽暗暗,密密麻麻,就如同这春草一样,绵延不绝,也望不到头,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可感可见。在这远望之中,主人公感受到“细细”的风,看到春天的草色、如烟似雾的光色,眼前所见似乎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惜黄昏已近,美丽的景物都笼罩在夕阳的冷光中,让人愁绪顿生。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在这上阕,主人公因望景而生春愁,触景生情,情景相生。

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学生小组讨论)

小结:面对此“春愁”,主人公试图一醉,对酒当歌,却是“强乐还无味”,最后,不得不自我安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因思念而身形渐瘦,可是,后悔吗?不!再憔悴也是值得的。这里,主人公真切而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不移,体现了柳永词作的婉约风格。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个孤独却坚贞于爱情的艺术形象。

其中,最后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生: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

师:对的。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好,最后,我们带着对词的理解,带着对主人公形象及其情感的体味,走入词境,一起朗读一下。(师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

(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五、学以致用。

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一首《蝶恋花》,晏殊的作品。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适时点拨。)

小结: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

在哪里? 生1:“望”字用得好,流露出诗人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又与前面的“离恨苦”相呼应。生2:“西风凋碧树”说明天气较冷,树叶凋零,这萧条的景象烘托“我”内心的愁苦、孤独。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西风凋碧树”比喻相思对我的煎熬和摧残之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行为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句纯用白描,语言洗净铅华,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颓靡的气息。

六、小结。

《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

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七、配乐齐读,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背诵本词。

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从几个角度去赏析一首词,一是通过抓关键词、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二是赏析词句创作的艺术特色,三是赏析关键句或是经典名句。对于刚刚系统地学习诗词赏析的学生来说,首要的就是教给他们诗词的一般阅读方法。所以我并没有把这首词讲得多深,只是点到为止,也没有纠缠于某些细节,例如在赏析“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一句的艺术特色时,我重在描述诗句的内容,强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我并没有提示学生这句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隐喻这一手法并非广东高考考纲里所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之一,另一方面,这个句子也可以说是用了通感的手法,把春愁这种看不见的情绪当作从天际开始生长蔓延至眼前的可以看到的东西来写。像这种有多种理解或有争议的知识点完全可以避开。平时在完成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教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点到为止,不宜做过多的延伸或毫无根据的猜想,否则就会因为想太多而“节外生枝”。

学生们在学完柳永的《蝶恋花》后意犹未尽,此时再让他们学习晏殊的《蝶恋花》就正好是提供了一个比较阅读和鉴赏的好机会,学生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入手来解读这首词,大多能够正确理解晏词的意思,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略作点拨和引导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讲授此课是我还有一个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就是朗读,从开头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开始通过师生齐读,配合缠绵悱恻的背景音乐——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为课堂渲染浓浓的“柔情蜜意”。学生很快沉浸在”谈情说爱“的意境中。不过,我发现整节课都播放背景音乐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带来听觉的审美疲劳,所以对于配乐的运用还要慎重。

第二篇: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授课:梅洪建

学生:苏州某中学高一(11)班

主题:苏州工业园区高中教师赛课活动 课堂实录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蝶恋花》。问一下我们11班的口号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十一十一,永争第一,魅力锋芒,锐不可当。

师:气势磅礴!我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一定可以是“锐不可当”。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通常鉴赏古诗词是用什么方法的? 生1: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生2:抓关键词。

师:那什么是关键词呢?

生2:表达某种意象的词语和动词形容词。

师:你掌握得真好。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的,所以有人说“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今天,我们想和大家一起,避开意象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找寻一种新的鉴赏路径。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用最有感情的方式来读一下本词。课件展示:

读准节奏,初步感受情感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不错。有没有同学认为比他读得好些的?(生沉默)

师:一首词,要想读好,首先我们要能读好重音、节奏、语调和拖音。这四个点 把握好了,就能读出古人之风了。

大家看第一句,哪一个字需要关注这四个点?就一个字哟!

生(小声朗读后)4:我觉得是“愁”字,因为本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

生5:我觉得是“泣”字,虽然“愁”也要重读,但是它的情感效果不如“泣”字。师:为什么?

生5:因为“愁”一般是表现为心理的,而“泣”是哭出声的。只有愁到了极点才会泣。(生不自觉鼓掌)

师:11班的魅力,果然无人可当。大家想想,除了重音,这个字是要读得坚决点呢,还是读得拖长一点? 生齐:拖长。

师:好的,我们应该这么来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生跟读:槛菊愁烟兰泣~露。师:根据我们刚才提示的三点,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下面的几句应该怎么读,我我们待会交流。

生6:我觉得“燕子双飞去”中的“子”应该读得“柔媚”一点,而“双”子应该读升调。师:呵呵,有创意,请问如何读出“柔媚”,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6:只需把“子”拖音加升调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读嘛,我觉得一个孤独的女子看到柔媚比翼的燕子双飞才更有表达效果。师:确实高。你来范读一下好吗? 生6: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真好。我们大家一起读读前三句。

生齐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我们继续读下面的句子,哪位来说说。生7:“明月不谙离恨苦”这句我觉得应该读“二二三”节奏。因为我们通常读的“四三”节奏不能够强调“不谙”的味道。

师:你的语文基础真好。把“不谙”单独拉出来,会效果更好。那么这句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7:“苦”字应该拖音、生8:有道理。师:你来读读。

生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生9:后半句不对,我觉得应该读出不能读“斜-光-到-晓/穿朱户”,应该读成“斜光到晓/穿-朱-户”,而且“斜光到晓”要读得尽量快。一方面强调月光的无情,一方面强调夜的漫长。

学生自发鼓掌。

师:verygood!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诵,不应该叫“吟诵”一下词的上阕。生诵本词。

师:我相信下阕大家一定能读好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我请同学来读。一分钟后。

生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11:他的拖音读的很好,但节奏我觉得有点问题。“昨夜西风凋碧树”按照他的读法就是强调“昨夜西风”了,味道不够,应该是强调“西风凋碧树”,要读得紧促一点,给人肃杀的感觉。师:你来读读。

生11:昨夜/西风凋碧树。

生12:对。而且我觉得“欲寄彩笺/兼尺素”读法应该是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样,夜不能读成“欲寄彩笺/兼尺素”。师:这是为什么? 生12:从注释来看,“彩笺”和“兼尺”指的都是书信,他们应该是一体的。

师:你真仔细。有道理,但或许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应该还会涉及到,暂时不做深究。现在我请大家一起吟诵一下本词。注意,要感情充沛、摇头晃脑哟!、生:(齐读)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有点古代老夫子的感觉了。我接下来问大家两个简单的问题,大家说说答案和原因。1.词里面的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生13:当然是女的了。因为哭哭啼啼的,还有“罗幕”。生14:词眼是“离恨苦”。这么伤感,一读就能感受出来时理解的苦。师:11班,就是不一般。

师:下面我来提供几则材料,请大家读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PPT:(生齐读)

1.晏殊,自幼聪颖过人,十四岁时以神童荐于 朝,长期担任宰相兼管军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师:(指向生15)你读出了什么? 生15:晏殊很聪明。师:还有„„

生15:他的官很大。还有就是词里面的主人公肯定不是作者。师:哈哈,聪明。我们继续齐读第二则资料:(PPT出示)

2.因一生富贵,仕途风顺,在晏殊的词里,很难找 到对事物的执着、激情,也很难找到对理想的追 求、苦痛,就连常人所具的节日狂欢和功成名就后的沾沾自喜也没有,他总是闲暇时挖空心思为写作而写作,用以宴乐唱和。师:(指向生16)你读出了什么?

生16:他的生活条件很好,应该没那么多苦恼。师:很好。(指向生17)你读出了什么?

生17:他是为创作而创作,词里抒发的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可能是艺术的情感。师:是的,对于一种文学艺术来说,情感可能是艺术的,也可能是真我的。平时我们阅读总是试图挖掘作者的情感,而事实上,有时候艺术创作总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艺术本身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在看待作品就不能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审视这件“艺术品”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试试从创作的角度感受艺术的魅力。师:读完这首词,大家对女主人公抱有怎样的情感? 生:(齐)同情。

师:请大家齐读资料3.(PPT)

3.读者越同情,作者往往就越折磨写作对象,而折磨得越彻底,作品就愈显成功。

——孙绍振

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折磨我们的? PPT:

话题讨论一

按照语句顺序,结合具体语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折磨人”的? 我来用第一句为例:(PPT)

例:本来孤单心伤的女子,初晓时刻,尚未出门的她看到的竟然是迷蒙的菊花和带露的兰草。“烟”之迷蒙,让愁绪无解;“露”之晶莹,似兰草落泪,也勾起了主人公的泪滴点点。这种与心境相似的画面,勾起了内心的阵阵伤痛,这不就是对女子深深的折磨吗?

小组序号对应语句顺序,给大家6分钟时间讨论。结合“上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用相对美的文字把结果写出来,然后分享。(大家热烈讨论、书写。6分钟后)一组代表:

看到外面的景色,本来女主人公就伤心无比,于是感到自己房间的罗幕都发出阵阵寒气。罗幕的背后,本来是温柔乡,而今却成了伤心冢。可是作者并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予她一丝的温柔,却让她在伤心之时看到燕子,双飞的燕子。一只燕子可以同病相怜,而两只燕子的出现就是伤口撒盐。何况,燕子还是那么的轻盈和柔媚,何曾想过女子的心。作者用双飞燕成就了自己,却折磨了我们。

师:双飞之外,你注意到了读时的“柔媚”,理解更深,感悟更到位。二组? 二组代表:

帘幕外面的景物之迷蒙带来伤感到看到燕子双飞的更加伤感的话。此时,晏殊竟然让回到室内的女子,看到的竟然是一轮明月。明月的设置,是作者的匠心。如果明月懂得女子此刻的内心,一定是乌云遮月,朦朦胧胧的。但是明月不懂得女子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团圆的,是思念的。看到明月就直接让女子想念远方的他。一个“到晓”,足见女子一夜无眠,只得愣愣地望着明月,伤感着自己的伤感。如果是前面是伤感带来伤感的话,这里则是用美妙的画面来衬托女子的伤感。

师:前后勾连,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乐景写哀的表达。其实,还有一句也是乐景写哀的。生18:燕子双飞去。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双飞。燕子双飞本来是一副美妙的画面。师:真好。期待三组的独到见解„„ 三组代表: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个“西风”苍凉满目。如果说昨夜的各种折磨让女子痛苦无眠的话,那么今晨,她多么希望能够有一点安慰啊。于是走出了屋外,想排解内心的痛苦。但是,她看到的是树叶飘零。寻找的安慰没有找到,而是徒增一地悲凉。晏殊选择落叶,是为了让希望落空,为了让读者伤痛。

师:徒增一地悲凉。我们11班的文采真好。你怎么看这个“碧”字? 生19:“碧”是碧绿的意思。

师:如果是昨夜西风吹落了一树黄叶和吹落了一树绿叶,表达效果一样吗?

生19:我明白了。的确,让女子看到绿叶满地,一方面写出了西风之大,另一方面表达了折磨之深。晏殊高啊,一字见功底,一字见折磨。

师:是啊,不折磨死人他不罢休啊。四组同学,谈谈你们的观点。四组代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女子走到室外看到的是落叶,她想找解脱的心不但没有解脱,但是她不甘心,就一个人带着落寞的心情登楼了。登楼的目的还是抱有希望,可是作者用的是一个“望尽”,既指时间很久,也指空间之广。望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望见想见得人,张大眼睛却没有看到心爱的人。这个时候,作者进一步让她的希望落空,当然,女子的内心伤痛也在加重。而对读者的情感折磨也是层层深入。

师:你对“望尽”的解读很见功底。你的“落寞心情”从哪里的出来的? 生20:独,一独字。

师:你怎么看待“高楼”的“高”。生20:噢,对啊!“高”才能看得远,也表达了女子内心渴望的强烈。看来这个晏殊,是个高人。

师:哈哈,肯定比你高喽,但你的分析比我高。例如“望尽”,比我强。五组呢? 五组代表: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都是这样,总不会轻易地投降于现实。当女子望尽天涯路都不见人影的时候,该是绝望了吧。但是,她没有,于是她要写信,写给远方的人。可是,一个“天长水阔”让书信无法邮寄,或者说不知道寄向哪里。晏殊的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迷茫苍茫的宽广的境界,让小小的情绪没有着落。师:你们组的发言很哲理。请看一些注释,“彩笺”和“尺素”的含义。生21:(读)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师:总起来说,它们都是指书信。古诗词可是一字千钧啊,晏殊会这么来浪费笔墨吗? 生22:是说女子不停地改换写信的种类?

生23:不是,大家看这个“兼”字,应该是信加信的意思。生24:对啊,对啊。这里应该说写了很多很多的信。

师:是啊,当女子心无着落的时候,作者就安排她写很多很多的信。写信是可以给心灵安慰的,然后作者就更折磨她,让她写了很多很多之后,却无处邮寄。生:(齐)折磨。

师:对,折磨女子,也折磨读者。

师:结合大家的发言,总结起来作者折磨我的手段就是采用与心情相似的景映照心情,采用与心情相悖的境刺激心情,用女子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来折磨女子和读者。请大家读PPT 生读:4.文学,很多时候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理智逗弄读者的情感,在读者情感翻腾之后的赞赏中,作者就像站在云端的上帝一样会心地微笑。

——孙绍振

师:如果此时晏殊在云端,他—— 生:(齐)一定会会心地微笑。师:其实,这就是创作之美。

师:晏殊“折磨”技巧很高明,但恐怕不止于此。请大家读PPT PPT呈示: 蝶恋花 梅洪建

西风到晓拍朱户,明月不谙,斜光穿棂窗。碧树凋零离恨苦,槛菊愁烟兰泣露。

燕子双飞寒罗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齐读)。PPT继续呈示: 话题讨论二:

说说二词的异同,说说晏殊写作的匠心之处。

师:这个问题大家一下子可能有点懵。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考的角度。1.空间转换

2.上下阕境界的宽窄

3.对主人公情感刻画的作用

4.对于“逗弄”读者情感的作用„„ 大家可以先讨论,3分钟后我们交流。3分钟后。

生25:老师的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原本顺序来写的,而晏殊是打乱时间顺序的。这么写的好处是可以是上下阕分别读起来协调。师:怎么理解你的“协调”的意思? 生26:感觉风格一致。师:什么风格呢? 生27:感觉上阕有点凄凉,而下阕有点也凄凉,但凄凉之外还有点别的味道。我也说不清。师: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尤其是,凄凉之外还有点的别的味道。那么这个“别的味道”是什么呢? 生28:悲凉。

师:你读读最后一句,感觉什么味道? 生28:广阔。

师:悲凉加上广阔是什么味道啊? 生28:我知道了,悲壮。

师:对,悲壮。那么上阕的味道就是悲凉,叫凄婉更文雅些。

生29:是的,晏殊这么调整使得词的风格比较统一,上阕的凄婉能一下子把我们带到同情女子,陪女子伤感的境界里。下阕的悲壮就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层面铺设心的希望与绝望。师:你的观点涉及到一个诗词的专业术语——境界。上阕境界狭窄,下阕就显得宽阔宏大。作者在选取安排写作内容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生30:还有,就是上阕写的内容是集中在室内的,而后面的内容是写室外的。空间的集中比老师写的打乱要显得条理些。

生31:我再回到风格上,其实上阕的风格狭窄阴柔是有利于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的,使读者很容易被作者带到伤感的世界里。因为跟着女子伤感了,所以后面的愿望和结局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更大的折磨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师:太棒了!确实,这样写有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利于折磨人的。哪位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2:从对主人公的刻画上来说,也是有利的。上阕的女主人公有点被动的受伤的意味,而下阕里的女主人是挣扎的,哪怕结局悲惨,至少她是努力过的。作者这样写就把被动和主动区别开来了。

师:这是你超越老师的地方。这里老师确实没有品出被动和主动。感谢你!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我们用创作论的观点来鉴赏了作者创作之匠心,也是本词的艺术之美丽。请大家最后齐读老师的一个总结,作为品味创作美丽之后的诗词本身展示的美丽的总结。

出示PPT: 《蝶恋花》

美就美在,变换情境让心伤更浓

美就美在,逐层推进让心痛加重

美就美在,设置冲突让希望落空

美就美在,取景集中,抒情渐浓

美就美在,设境凝聚,狭阔相溶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老师再见!

第三篇:经历诗人的创作——《蝶恋花》课堂实录

经历诗人的创作 ——《蝶恋花》课堂实录

执教:王开东

时间:2011年5月26号

人员:苏州市高

一、高二语文备课组长

地点: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文渊楼五楼会议室

教学主张:多年来,我们的诗歌鉴赏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首诗歌究竟是怎么来的。诗歌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成为一个创作者?通过还原诗歌的情境,重新经历诗人原初创作的冲动和战栗,深刻地读懂一首诗,进而根据全息理论读懂所有的诗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宋词《蝶恋花》。先来看看本节课的两个目标:

第一是运用符码分析法,穿越一首诗歌;第二是复活常见的几种诗歌鉴赏武器。为什么我要说穿越,或者说是拥抱,而不说解读,这是有原因的。解读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的看,外在的欣赏。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和一首诗歌心灵相通,用我们的灵魂,真真切切的穿越一首诗歌。我们的诗歌鉴赏的武器都是一些名词,不是动作,它们都没有真正复活过,因而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武器。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这是我们当前诗歌学习的一大痼疾。鉴于此,第二个目标我把它界定为鉴赏武器的复活。

这是两大目标,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明代最著名的抗倭英雄,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1:戚继光。

师:对,戚继光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当时有两句诗,说:“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多横戈马上行。”对他进行高度赞扬。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在千辛万苦赶走倭寇之后,竟然,在海边修起了高高的长城,阻挡倭寇。他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要横跨海洋,看看倭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照理说,明代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郑和下西洋嘛。这和我们鉴赏诗歌非常相似。我们从来都在不得要领地抵挡,从来没有深入到诗歌的领域里去,看看诗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今天,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走寻常路。我们进入到诗歌内核里去。探究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们把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毛诗大序》记载:“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礼记》记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钟嵘《诗品序》记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那么,人世间种种悲欢离合的“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孔子说:诗可以兴。就是说,诗歌能给人一种兴发感动。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今天我们就直接化身为晏殊,重新经历他创作诗歌的整个过程,经历诗人本真的兴发感动,穿越《蝶恋花》。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

生2:男生朗诵。

师:你们觉得他朗诵得怎么样?

生3: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3: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出了诗歌内在的东西。

师:真是行家啊。我保证,在我们真正的穿越这首诗歌之后,你们读得会更加精彩。现在,我们真正进入这首诗歌。

幻灯片1:

一、读通一首诗歌

浪漫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请以“一个诗人的某段时间”描述这首诗。

方法:

注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生4:我来说说时间顺序。先是昨夜。再是清晨,然后是登上高楼,凝望。

师:“凝望”是什么时间状态。你可以大胆设想。

生4:诗人清晨登上高楼凝望,凝望有多久,这个时间就有多长。

师:有意思。可能一直凝望到夕阳西下,灯火阑珊。有没有提到什么季节,这也是时间。

生5:我觉得应该是晚秋,或者是初冬。

师:给个理由。

生5:原因有几个方面,候鸟燕子开始飞走,罗幕轻寒。树叶尽管被风吹得凋落,但还是碧色。

师:很好,时间我们理清了。谁来说说空间顺序。

生6:我觉得空间顺序非常简单。晚上应该是睡在床上,听着西风猛烈,看着月光,彻夜难眠。清晨在院子里的栏杆旁,看到了笼着薄烟的菊花和带着露珠的兰花。然后,登上高楼,凝望佳人。

师:嗯,很不错。这里的栏杆理解得非常好。读音上读成(监)。逻辑顺序,谁来挑战一下,这个难度很大。每个人说出一种就是胜利。

生7:因为“罗幕轻寒”,所以“燕子双飞去”。

师:这两者有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生8:“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望不见佳人,所以只能邮寄书信:“ 欲寄彩笺兼尺素。”

师:嗯,因为望而不得,只能音书寄远。还有哪位?

生9:燕子双飞去,和诗人独上高楼,也是一种照应。

师:不错,反衬,照应也是一种逻辑。生10:因为西风猛烈,所以碧树凋叶。

师:叶子落尽了,会怎么样?与下文有何关联?

生10:叶子落尽了,眼前就开阔了,空旷了。下面登高,才能望得更远。

师:好,孺子可教。差不多了,谁能按照这些理顺的关系,按照“我的一段时间”,粗略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

生11:早晨起来,我看到了烟云中的金菊,还有带着露珠的兰花,燕子双双飞去,只因为小小的寒冷。而一轮明月也照着我,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想起了昨天夜里,西风猛烈,吹尽了树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不见那个人。只有寄信给那个人,可是,又不知道地址。

师:同学们说说,这段叙述中,有哪些问题。

生1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都有不清楚的地方。逻辑上,昨夜的西风凋落了碧叶,晚上不可能知道,那是早晨看见的。时间上,也应该从昨夜开始说。

师:那你如何来修正。

生13:昨夜西风猛烈,整整吹了一夜。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是隐隐落泪。

罗幕微寒,燕子就双双飞去,明月哪里知道我的离别之苦呢?从晚上一直到清晨,斜斜照在我们家的朱门之上。

百无聊赖中,我一个人登上高楼,这才发现一夜之间,碧叶竟然凋尽。长时间凝望着远方;可是,梦中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想要给她写一封既彩笺又尺素的信,但是山太高,水太远,又不知道她究竟住在何方?

生:掌声。

师:不错,基本上还原了诗歌的场景。做到了时间有序,空间转换分明,以及逻辑顺序清晰;但这仅仅是读通一首诗歌,我们还要读透一首诗歌。

幻灯片2:

二、读透一首诗歌

精确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2.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鉴赏品味诗句。

方法:符码的选择、表达、质地、组合。

师: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词语的质地、组合和表达,构成了词语的符号意义。这个有点拗口,我们不妨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加深对符码的认识。便于我们更深地进入诗歌的内核,读透一首诗。齐读一遍。

生:(学生读)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师:好了,我问一下,诗中的这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吗?

生:(异口同声)漂亮!

师:为什么漂亮,从哪里知道她漂亮?

生14:就是一种感觉。

师:很好,你这种感觉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但是,除了直觉的感觉,我们还要有深刻的知觉。谁来说说,从意象上来说说。生15:老师,我觉得非同一般。台阶是“玉阶”,露水是“白露”,袜子是“罗袜”,帘子是“水晶帘”,月亮是“秋月”,而且还是“玲珑秋月”。所有的意象质地都是统一的。

师:意象的质地统一,怎么说?

生15:意象的质地都是寒冷的,晶莹的,明亮的,剔透的。

师:这些意象自然而然地投影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因而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美,是这个意思吧。好的,这是意象的选择和质地,谁来说说这里意象的表达和组合?

生16:“玉阶生白露”,“生”用得真好,“白露”慢慢的渗出来的。这里写出了时间的流失。“夜久侵罗袜”,这里的“侵”用得妙,白露慢慢“生”出来,也慢慢“侵”入女孩子的罗袜,因为缓慢,也因为痴迷,女孩子竟然浑然不觉,依然在那里苦苦等待。

师:问两个问题,第一,“生白露”,能否改为“有白露”?第二,女孩子浑然不觉,是否说明“白露”冷得不够?

生17:不能改为“有”,有仅仅是一种状态,不能写出那个时间流失的过程。第二个,一方面是女孩子的浑然不觉,但实际上又是“侵”,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心理上因长久等待而无人产生的寒冷。

师:说得好。还有人说吗?

生18:“却下”二字,太精彩了。“却下”,看似无意下帘,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久、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担心明月不谙离恨苦,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又独自怎生得黑?于无可奈何之中,又去隔帘望月。

师:有意思。玲珑之人,望玲珑秋月。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也是望,绝望,还是望。一个“望”字,意味深长。秋月,是明亮的,皎洁的,光明的,女子所思念的那个人,因为也染上了这样的色彩,显得光彩熠熠。这就是意象的选择、质地、表达、组合产生的奇效。而一个意象不断使用,就会产生很多叠加的联想义,这个意象就会成为符码。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符码,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词语,形成一种谱系。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符码分析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生19:诗人因为“离恨苦”这种事项,因此他看到的菊花是笼着薄烟,好像哀愁;兰花上带着露水,好像哭泣。菊花和兰花未必是诗人所见,诗人运用这两个符码,是因为菊和兰的质地,优雅高洁的象征。

师:解读得很有意蕴,哪些东西可以在这句中复活。

生20: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是有我之境。诗人移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

师:同时,似乎“哀愁”,貌似“落泪”,也让人有诗人“黯然至于泣下”之感,这就是诗歌的联想。

生21:轻寒,燕子就双双飞去。燕子常常是爱情的象征。燕子双飞,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孤栖。

师:分析得在理。还有,轻寒就要飞走。这个轻寒,也许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这里面有没有怨?

生22:有怨。而且这个怨和下面对明月的怨正好形成一种照应。

师:明月是什么月? 生23:应该是圆月。一轮圆月。月圆人不圆,因此作者对它发出抱怨。明月不谙离别苦。

师:就是说,诗人既责怪明月,又抱怨燕子。明月燕子何时了?我独栖,燕子偏偏要双飞;我残缺,月亮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不是欺负人么?也难怪。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24: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温暖的景致,表达的却是伤感之情,这是乐景写哀情。作者责怪燕子和明月,毫不讲理,但是,恰恰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情感。这是无理而妙。

师:无理而妙。凡是不讲理的地方,往往就是关节点。这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生25:我说西风这个符码。西风,永远肃杀,永远摧折一切。给人心境凄怆之感。“凋”“碧”两个字非常矛盾,对照鲜明。突出了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师:仅仅是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生25:这里还有以树喻人。那个人走了,一夜西风就凋落了碧树。你走了,一夜之间,我也憔悴不堪。

师:嗯,木尚如此,人何以堪。“以树喻人”,宋词中屡见不鲜。李后主有词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6:我觉得凋碧树,未必是实写。或许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如微寒,燕子就飞走,也许天已经很寒冷了,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一样。

师:有道理,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关键是符合诗人“离恨苦”的心理状态。

生26: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描写。好处就是碧树凋尽,既可以写西风之猛烈,让人寒意顿生,又可以让碧叶凋尽,让眼前一片空旷。如此,天涯路就可以望尽。

师:想起了古龙的名言。天涯在哪里,天涯在每个人的心里,天涯怎么可能望尽?继续。

生27:我说,独上高楼。一个“独”字,无限的凄苦。因为“独”,所以要“望”。因为远,所以要登高,登高是为了望远。

师:怎么望的呢?

生27:是望尽。“尽”写得彻底。空间上望得之远,之广;时间上望得之久,之深。

师:这两个角度分析非常好。刚才说什么来着。望,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是望,绝望还是望。所以,古人最喜欢望,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生28:因为望而不得,故而只有写信寄情了。

师:有人认为诗人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彩笺,一封信是尺素。也有人认为这句应该理解成“欲寄彩笺无尺素”。你们的理解如何,说来听听。

生28:我觉得不是的。“彩笺兼尺素”是表示信中的情感。“彩笺”是说我的情感是绚烂的,热烈的,浪漫的,但又是“尺素”的,洁白的,质朴的,毫无雕琢的。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这是最热烈的表白。

生29:我的感觉,如果是“欲寄彩笺无尺素”,既然无尺素,当然就没有寄信,那么,“山长水阔知何处”就失去了依托。这个理解不好。

生30:我觉得把“彩笺兼尺素”,理解成我给你写了无数的信,热烈的,质朴的,浪漫的,抒情的,都有,都在叠加,不断地叠加。这是我的深情,但是,这些信一封也未能寄出,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就是说,“彩笺兼尺素”,是“我”双重的情感,双重的寄托。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是你三重的隔阻。这就是“离别恨”最大的痛苦所在,这种痛苦没有观众,没有听众,只能够独自承受,因而更加痛彻心扉。怅惘在此,迷惘在此,深情也在此,执着也在此。这也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幻灯片3:

三、读活一首诗歌

综合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3.模拟这首词的下半阙,写半阙词。不求工整,但求把自己的兴发感动形之于言。目的:以己证诗,重新经历和创造。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了一首诗歌,重新经历了一个“离别之苦”的诗人,他生命中的一个清晨,他独上高楼的眺望,他的迷惘和挣扎。这样的情感,我们也都曾有过,那么,现在,你拿起笔,把你的兴发感动,付之于诗。

生31:第一时间,想起了《红楼梦》,对于宝黛的生离死别,我有很多兴发感动。我写的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来年花前立新坟,盈盈相思何处闻。

忽而惊从梦中醒,泪已沾湿几重巾。

诗在帕在人不在,孤灯残影至天明。

无奈尘缘容易绝,相逢只为续前缘。

师:前面是林黛玉的感动,后面是你的兴发,两者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我们是在读诗,本质上都是在读自己,读我们的人生感喟。

生32:西风引雨徒生妒,红翠低垂,却把残魂护。

香径留得屐声驻,吹花嚼蕊到迟暮。

师:情景交融,“香径留得屐声驻”,非常有意境。

生33:君别已作阶前雨,朝气散漠黄昏来。

谈笑殷殷花满楼,凝眸切切颜色衰。

晓理云鬓镜非台,暮闻晨钟染尘埃。

自此不作君已陌,素袍青灯锦年白。

师:呵呵,这首律诗,诗味是有的。但是,诗歌的格律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还有平仄的问题,等等。

生34:细雨霏微玉笙寒,午夜梦回,芳草碧连天。幽香缕缕碎缠绵,低语盈盈荡秋千。

冉冉秋光晓月坠,愁倚阑干,寂寞虫声寒,庭院深深红叶暮,云淡风轻近午天。

师:结尾突然一转,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生35: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落幕闭疏窗。寒塘鹤影渡残阳,冷月诗魂忆潇湘。而今无人感秋伤,凄凄茫茫,枯竹无楼高。欲将心事付瑶琴,曲终弦断无人听。

师:嗯,借鉴了岳飞和林黛玉等人诗词的一些意象,写出了离别之后,一个人没有知音的凄寒和独孤。

生:凄凄冷雨湿罗幕,忆往昔,红颜笑。

烟花红尘人易老,君趋何处,沧海遗孤,深闺雨如诉。师:好一个——深闺雨如诉,在对比中写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愁苦。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那个时候,我的妻子正好和我隔江相望。我被触动了,兴发感动,流下了眼泪。我马上写了一首词。

独上高楼兮望故乡

故乡不能见兮我心惆怅

云飘飘兮愁予

兰舟欲发兮人欲断肠

唯春草兮碧色

独黄天兮何苍苍

人不寐兮小楼晚栖

星汉皎皎兮明月光

黄金白璧兮粪土

浮云富贵兮愁伤

有愁伤兮无人顾我想佳人兮何恃要处

天南海北方

目眇眇兮轻裘罗裳

皓腕赛雪兮杏眼微扬

杏眼微扬兮我欲归去

我欲归去兮人在水中央

生:(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读了一首诗歌之后,我们究竟因何感动?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

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读诗是敏感的艺术。我们都有类似的情感,我们被诗歌照亮,我们触景生情,我们感同身受。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

当我们兴发感动了,忍不住诗兴大发了,我们就真正的读懂了诗歌。更重要的是,根据全息理论,一首诗歌,包含了所有诗歌的信息,穿越一首诗歌,我们就读懂了所有的诗歌。让我们热爱诗歌,诗意的栖居在这个星球之上。谢谢你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录一:

师:.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礼记》记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

附录二: 诗歌解读兵器谱 1.关于符码分析。

要理解符码,需要先搞清楚符码与意象和典故之间的关系。所有能传达诗人的意思的“物象”都是意象,凡暗含典籍和掌故的词语都是典故,只要能引起普遍联想的词语都是符码。意象和典故若被反复使用,使其所产生的联想固化下来,就成为符码。

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比如,美人,佳人,红粉,蛾眉,这都是说一个美丽的女子。这就是一种语谱,一系列的,好像一个谱系一样。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美人”给你什么感觉?“红粉”给你什么感觉?有一个系列的语谱,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如果我们选择“美人”,可以联想到《楚辞离骚》说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就是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这联想有一个轴——联想轴。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

不过,符码也只是一种工具。因为运用了符码的诗歌往往是一种曲折含蓄的表达,这不同于直接的兴发感动,所以我们要掌握符码,通过符码再来还原诗歌的本来意思,或者说去除遮蔽回到诗歌本身,直接拥抱诗歌,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伟大的诗歌,都是一种存在。“去蔽”之后,存在就会“涌现”。

2.关于兴发感动。

叶嘉莹谈“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说的是“人心与四季,人心与自然外物,人心与事件之间的奇妙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词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酒,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

王富仁谈“兴发感动”

读诗,大概每个人都要首先把握它的主旨,即我们常称之为“主题思想”者。只有感到它的主旨被自己发现了、掌握住了,我们才感到真的懂了它,心里有了一点踏实感。但在这时,它的诗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间衰微下去,不如初读它时强烈和鲜活了,而像安安稳稳躺在自己掌心里的一条鱼,失去了生命力。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在这时,我们必须重新激活它,而激活的方式,就是要动摇我们对它的已经形成的确定不移的观念,重新使我们回到无确定性的状态中去,去和无限丰富的诗的本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3.关于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4.关于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

表达方式:描写(正面和侧面,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乐景和哀景,绘形绘声绘色,细节描写,白描和渲染)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议论、记叙。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5.关于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学习三阶段。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由浪漫、精确与综合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循环而构成了节奏性特点。其实,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包括对知识的汲取,都首先会“整体地泛泛地感受”,这可以视为“认知的浪漫阶段”。然后,我们会对事物或知识的某一局部进行聚集,对此一点进行深入地认知、理解,这就是“认知的精确阶段”。最后,我们终会自觉地把认知焦点放回到整体,这就是认知的“整体阶段”。

第四篇:《蝶恋花》

《蝶恋花》

一、: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闺思的名篇——晏殊的《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这首词选自《全宋词》,“蝶恋花”是词牌名。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名词。上阕写景,借景传情;下阕写人,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四、文本分析

(一)上阕赏析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鉴赏一:“槛菊愁烟兰泣露” 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幽美。菊而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菊花笼着轻烟,兰花带有露点,则是在清晓。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这一句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鉴赏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燕子——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间飞了出去。“轻寒”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人的孤独。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过帘幕,双双飞走了,却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就含有燕子无情之感,从而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鉴赏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皎洁的明月静静的转入红阁楼,低斜照入美丽的纸窗内,照着无法入眠的人。本应不该有怨恨,然而园月为何无情的向分离的人比表示团圆呢?)机杼相类。

(明月——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在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晖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这样地整整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直到现在,它还不肯罢休。它之所以这样,不正是因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吗?这种无理的埋怨,正是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现。

小结: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明确: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二)下阕赏析

1、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2、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明确: 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鉴赏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凋”,使。。。凋落。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物的萧索肃杀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鉴赏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忘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鉴赏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 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五、总结:

1、内容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运用移情于景德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2、手法:

本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第五篇:蝶恋花行书

蝶恋花.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然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宜男草.范成大

篱菊滩芦被霜后。袅长风、万重高柳。天为谁、展尽湖光渺渺,应为我、扁舟入手。

幅中曾醉洞庭酒。辗云涛、挂帆南斗。追旧游、不减商山沓沓,犹有人、能相记否。

蝶恋花.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渔家傲·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下载蝶恋花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蝶恋花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 设计者:岳荣 审核者:刘庆兰 2012.5 教学三维目标 1. 了解晏殊及其作品风格。 2. 熟读成诵,理解“离别苦”。 3.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

    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感情基调,提高审美能力。 2. 把握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的含义,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练字析文,以获得更多的体会与认识 【课时安......

    浅析张先《蝶恋花》

    浅析张先《蝶恋花》 内容摘要:张先为北宋词人,与柳永齐名。有名句云:娇柔懒起,帘坠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云破月来花弄影。时称“张三影”。张先的词,延续“花间词派”的题材......

    蝶恋花 宋词

    蝶恋花 苏轼 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苏轼......

    蝶恋花背景墙

    蝶恋花 词语蝶恋花 http://cidian.911cha.com/ 拼音dié liàn huā 注音ㄉㄧㄝˊ ㄌㄧㄢˋ ㄏㄨㄚ 引证解释http://cidian.911cha.com/ 亦作“蜨恋花”。1.词牌名。 唐 教......

    蝶恋花[5篇材料]

    蝶恋花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五代·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

    蝶恋花赏析

    Gay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

    蝶恋花赏析

    《唐诗宋词》平时作业 唐宋诗词鉴赏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12478 韦丽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作品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