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蝶恋花》有感
我读了一本好书——《蝶恋花》……
絮雯和忆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忆昔上了全市闻名的重点小学,絮雯成为一般小学的好班长;她们考上了同一所重点初中,后来又同在这所学校上高中。她们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随着竞争的加剧,忆昔变了,她和絮雯的关系不像以前一样好了,她的眼睛里所看到的只是与絮雯的距离和下一个挑战对象……很快忆昔走向了语文老师心里的至高点,成为班里有名的好学生,而絮雯却像一缕轻烟不再引人注目。
我想:竞争固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失去友谊,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既不想当絮雯也不想当忆昔,我只想当我自己。因为她们都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可以说都是竟争的失败者。忆昔以多年的朋友当竞争对手,当自己明显占了上风后就趾高气扬,认为絮雯不值一理。她失去了友谊和朋友,也遭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侧目。絮雯在暂时落后后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也同样不让人佩服。她们之间多年的友情土崩瓦解了,多么可惜呀!我要汲取她们的教训,走自己的路。要参加竞争,而且要努力当一个竞争的成功者。但我不会失去朋友。因为我知道那句话:“有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要在班里提倡在“竞争中互相帮助,在互相帮助中都成为好朋友!”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班同学之间。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上课时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下课呢?马上就恢复本性开始疯玩起来!这样多好。
我希望班里所有的人都珍惜与每一个人的友谊,不要有意无意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那样可是令人遗憾的噢!
北京小学六年级六班吴默茹
第二篇:读《蝶恋花》有感
读《蝶恋花》有感
絮雯和忆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忆昔上了全市闻名的重点小学,絮雯成为一般小学的好班长;她们考上了同一所重点初中,后来又同在这所学校上高中。她们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随着竞争的加剧,忆昔变了,她和絮雯的关系不像以前一样好了,她的眼睛里所看到的只是与絮雯的.距离和下一个挑战对象……很快忆昔走向了语文老师心里的至高点,成为班里有名的好学生,而絮雯却像一缕轻烟不再引人注目。
我想:竞争固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失去友谊,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既不想当絮雯也不想当忆昔,我只想当我自己。因为她们都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可以说都是竟争的失败者。忆昔以多年的朋友当竞争对手,当自己明显占了上风后就趾高气扬,认为絮雯不值一理。她失去了友谊和朋友,也遭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侧目。絮雯在暂时落后后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也同样不让人佩服。她们之间多年的友情土崩瓦解了,多么可惜呀!我要汲取她们的教训,走自己的路。要参加竞争,而且要努力当一个竞争的成功者。但我不会失去朋友。因为我知道那句话:“有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要在班里提倡在“竞争中互相帮助,在互相帮助中都成为好朋友!”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班同学之间。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上课时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下课呢?马上就恢复本性开始疯玩起来!这样多好。
我希望班里所有的人都珍惜与每一个人的友谊,不要有意无意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那样可是令人遗憾的噢!
第三篇:读《蝶恋花》有感通用
读《蝶恋花》有感通用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蝶恋花》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蝶恋花》有感1我有一本好书——《蝶恋花》。
絮雯和忆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忆昔上了全市闻名的重点小学,而絮雯则在一所普通小学当上了班长。她们考上了同一所重点初中,后来又上了这所学校的高中。渐渐地忆昔变了,她与絮雯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好了,她眼里只有挑战的对象……很快,忆昔成为了老师心中的制高点,全校有名的好学生,而絮雯则像一缕青烟不再引人注目……
我觉得,忆昔和絮雯都不好,因为忆昔为了学习丢掉了许多东西,她丢掉了与絮雯多年来的友谊,丢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时,她还丢掉了一份真挚的感情。虽然忆昔的学习变好了,但是她很孤单。因为她没有朋友。在她开心时,没人跟她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她伤心难过时,她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朋友,是一生始终要路过的风景。’’人生没有了这道风景,就会很枯燥,很单调,而有了这道风景,就会为人生增添光彩,让生活多姿多彩。在这里,我想告诫同学们,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比如友谊。
再来说说絮雯,她只是因为忆昔吧自己当做了敌人,就忽略了学习,一心追求友谊,来气忆昔,她这样做也不对。
学习必然重要,但是,用友谊换来的学习,是不值得的。
转眼间,我们的小学生活就要借书了。我希望大家珍惜彼此的友谊。让我们一起努力,游向胜利的彼岸吧!
读《蝶恋花》有感2我读了一本好书——《蝶恋花》
絮雯和忆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忆昔上了全市闻名的重点小学,絮雯成为一般小学的好班长;她们考上了同一所重点初中,后来又同在这所学校上高中。她们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随着竞争的加剧,忆昔变了,她和絮雯的关系不像以前一样好了,她的眼睛里所看到的只是与絮雯的距离和下一个挑战对象……很快忆昔走向了语文老师心里的至高点,成为班里有名的好学生,而絮雯却像一缕轻烟不再引人注目。
我想:竞争固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失去友谊,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既不想当絮雯也不想当忆昔,我只想当我自己。因为她们都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可以说都是竟争的失败者。忆昔以多年的朋友当竞争对手,当自己明显占了上风后就趾高气扬,认为絮雯不值一理。她失去了友谊和朋友,也遭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侧目。絮雯在暂时落后后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也同样不让人佩服。她们之间多年的友情土崩瓦解了,多么可惜呀!我要汲取她们的教训,走自己的路。要参加竞争,而且要努力当一个竞争的成功者。但我不会失去朋友。因为我知道那句话:“有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我要在班里提倡在“竞争中互相帮助,在互相帮助中都成为好朋友!”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班同学之间。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上课时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下课呢?马上就恢复本性开始疯玩起来!这样多好。
我希望班里所有的人都珍惜与每一个人的友谊,不要有意无意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那样可是令人遗憾的噢!
第四篇: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有感
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有感 骄杨是指杨开慧,淑一丈夫柳直荀。开慧淑一是同窗,润之直荀是战友。淑一写信致主席,主席题词寄朋友。千古绝唱《蝶恋花》,今日重读仍绕梁。革命精神代代传,建设美好新中国。时至今日六十载,国泰民安享和平。
焦作电厂效益好,毕业进厂十八九。转眼已逾二十年,毛头小伙变大叔。昨夜电厂已停机,今闻涕泪满衣衫。千头百盏理还乱,感触至深情亦浓。企业机构要调整,改革发展有付出。百年老厂关停日,不是谢幕是重生。
国能集团韬略远,新机建设日夜忙。职工培训头等事,教育强企观念新。旧址规划建学校,培训中心横空出。建设用地二百亩,培训鉴定加仿真。培训中心建正酣,先辈精神不可丢。革命历程今再现,众志成城展宏图。2014-3-16
第五篇:《蝶恋花》
《蝶恋花》
一、: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闺思的名篇——晏殊的《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这首词选自《全宋词》,“蝶恋花”是词牌名。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名词。上阕写景,借景传情;下阕写人,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四、文本分析
(一)上阕赏析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鉴赏一:“槛菊愁烟兰泣露” 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幽美。菊而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菊花笼着轻烟,兰花带有露点,则是在清晓。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这一句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鉴赏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燕子——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间飞了出去。“轻寒”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人的孤独。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过帘幕,双双飞走了,却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就含有燕子无情之感,从而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鉴赏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皎洁的明月静静的转入红阁楼,低斜照入美丽的纸窗内,照着无法入眠的人。本应不该有怨恨,然而园月为何无情的向分离的人比表示团圆呢?)机杼相类。
(明月——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在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晖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这样地整整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直到现在,它还不肯罢休。它之所以这样,不正是因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吗?这种无理的埋怨,正是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现。
小结: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明确: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二)下阕赏析
1、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2、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明确: 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鉴赏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凋”,使。。。凋落。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物的萧索肃杀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鉴赏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忘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鉴赏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 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五、总结:
1、内容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运用移情于景德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2、手法:
本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