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桥梁教案
建桥梁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姚久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受力进行研究。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2.了解常见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3.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桥梁搭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3.欣赏各种桥梁,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研究桥梁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盒子2块、纸若干张、小刀、硬币若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种建筑)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桥梁。
3.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桥梁?在电影或电视里见过的也可以说一说。4.学生回答。
5.教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桥,很好,说明我们平时留心看了。我们就应该这样,养成平时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二、新授:
(一)认识桥的分类
1.出示一组平板桥的图片,观察发现平板桥的特征。①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一组桥梁图片。请仔细观察,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平板桥。(板书:平板桥)2.出示图片,发现拱桥的特征,重点介绍赵州桥。①提问:这些桥在形状上又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拱桥。(板书:拱桥)
④教师讲述:说到拱桥,我们不得不提起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⑤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录像。5出示图片,发现吊桥的特征。
①谁能发现这些桥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学生观察回答。
③小结:我们把这一类桥梁称为吊桥。(板书:吊桥)
6.小结:桥的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只有三种基本的形状:平板桥、拱桥、吊桥。
(二)探究桥的承受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1.学生大胆猜测平板桥、拱桥、吊桥的承受力的大小。
①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平板桥、拱桥、吊桥,你们认为哪座桥的承受力最大?板书:承受力
②学生猜测。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的理由是什么?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不管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①为了比较出平板桥、拱桥、吊桥承受力的大小,我们首先来建桥梁。(板书:建)
②同学们,我们以前有没有建过桥梁呀?今天,我们就像真正的桥梁工程师那样来建桥梁。工程师要建桥梁,首先必须弄清楚桥梁的基本结构。你认为不管是平板桥、拱桥、吊桥,基本上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讨论。
④教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桥基本上都是由桥面、桥墩组成。(板书:桥面、桥墩)3.讨论:
①为了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②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5.交流实验方案。
①刚才,我们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桥梁建设方案。
②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我们在建三座桥梁时(对比实验时)哪些条件必须相同?学生回答。
③教师追问:桥面怎么相同?(桥面的材料、厚度、宽度、长度等都必须相同)
教师讲述:老师给每组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A4纸,一共有4张,为什么要有4张呢?一张做平板桥,上面系有细线的做-----吊桥,剩下的两张一张做拱桥的拱形结构,一张做拱桥的桥面。④桥墩怎么相同?我们是用两个盒子做桥墩的。⑤引导讨论:桥墩的高度、宽度以及桥墩之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为了便于同学们实验,我们统一规定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同学们实验前用尺量一量)
⑥怎样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学生回答。
⑦这节课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准备了30枚一元的硬币,我们往桥梁上放硬币来比较三座桥梁的承受力大小。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小纸杯,把纸杯放在桥梁中间,放硬币时应注意什么?能不能往纸杯里扔硬币?能不能几枚硬币一起放?如果放了6枚,桥梁塌了,桥梁的承受力应该算几枚? 6.学生回答。
7.分组实验,注意分工明确,先预测,再做实验,完成老师发给你的表格,学生分组实验.8.交流汇报实验结果.9.教师小结.三、巩固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科学技术在建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桥塌事件很多,如:重庆虹桥垮塌事故、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等,但是赵洲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却不倒,这就说明它的做工精致,分毫不差,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今天,我给大家提供的材料比较少,如果回家后可以用其他的材料,你还能设计出其它承重能力更好的桥吗?
第二篇:五年科学下册《建桥梁》教案
《建桥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第三篇:建桥梁教学设计
建 桥 梁
教学目标:
1、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5、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研究三座桥承受力大小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在电影或电视里看过的也可以说一说。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桥,很好,说明平时你们是位有心人,养成了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课前老师也收集的一些桥的图片,给同学们看看,想吗?这么多桥看完了,你能说出这些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桥面、桥墩)
屏幕上的十座桥,你可以设计一个分类标准,大致给它们分分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根据桥梁的形状分类的结果,并板书。预设:(平板桥、拱桥、斜拉桥等)
二、由桥引题、猜测结果
对这三种不同形状的桥你有了些科学性的问题吗?
预设:这些桥上都能走多重的汽车?这些桥是否是一样的结实?哪种桥能承受的重量最大?
揭示研究课题:《不同形状桥梁承重力的研究》
实物投影教材中的范例。每组建三座桥,研究三座桥的特点,以及承受力有什么不同?首先让我们看看人家是如何研究的。
我们马上也开始进行研究,先来看看我们的实验材料,并想想这些材料都该用来干什么。
(工具:胶带纸,小剪刀,学生尺,铅笔。)
(材料:三张A4打印纸,两本字典,两个书夹,两段棉线,一元硬币若干枚,火柴盒。)(纸做桥面,字典做桥墩,硬币当重物,书夹做桥塔,棉线做拉绳,火柴盒放硬币)
要比较谁设计的桥承受力大,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 师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张纸做一座桥。用来搭桥的纸应该完全一样。可以任意折叠或剪裁。
2、要用统一的一元硬币来测试承受力,不能借助外力。
3、硬币统一放在桥面的中央。
4、桥墩之间距离要统一。
5、如果放到4枚硬币桥坍塌了,说明这种桥只能承受住3枚硬币的重量。
现在我们全班的同学都来做一回建桥工程师,老师还想再关照几点:实验开始之前请认真看看友情提醒,看完了再动手。解释一下不能借助外力:不许用胶带纸把桥面粘在桥墩上,用重物压住桥面,在桥面下用物体支撑等。
既然是小组合作,为了节省时间,老师还有几点建议: 每2人合作一个桥梁,小组内要做到有3种不同形状的设计。小组里要把3种桥梁全部设计好后,再一起上桥墩进行测试,并将结果及时记录活动记录卡上。研究完后派代表将小组的研究结果记在班级的大统计表上。小组内讨论只能轻声交流。
四、学生分组实验,比较不同形状桥梁承受力的不同。教师巡视指导。并完成班级统计表。
五、分析数据,发现问题。
1、将各组实验数据汇成的统计表实物投影出来。
2、引导学生发现:仔细观察统计表上数据发现了什么?
(桥梁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3、组织学生将不同形状承重力差距最大的桥进行展示。并寻找它们承受力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同一种形状的桥梁,桥面设计不同时承受力也会不同。)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进一步的去深入研究。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设计了一座桥,看看我的桥承受力是多大。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和斜拉桥都比平板桥结实,平板桥最不牢固。说道中国的桥梁建设,有一位桥梁设计专家我们必须要知道,那就是茅以升,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设计出更多结实、美观的大桥。说不定将来我们这里也会走出一位桥梁设计专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板书设计:
建桥梁
承受力
桥面
桥墩
拱桥
平桥 吊桥
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形状有关
第四篇:建桥梁教学设计
《建桥梁》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中心小学
陆燕青
邮编:214183
教材说明: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3课。
目标定位:
1、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形成初步的桥的概念,即桥由桥面、桥墩两部分构成,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给桥分类。
2、在学生亲手搭建一座最简单的平板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搭建承受力比平板桥更强的各种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3、评议桥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议桥,认识桥有增加审美情趣及方便交通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评议,让学生领悟到把科学技术运用于桥梁建设中,大大提高了桥的质量与功能。
4、通过设计一座家乡的桥,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两块小木块(模拟桥墩),一把塑料直尺,一张卡纸条(模拟桥面),一个塑料小盒(将一次性塑料杯剪去1/4),一些垫圈
教师准备:PPT课件,一些卡纸条,做斜拉桥的线和筷子,一卷胶带
教学过程:
一、闲聊桥
谈话:同学们,现在老师来和大家聊一个话题,有一个神话故事叫《牛郎织女》,知道吗?这个故事中,狠心的王母娘娘不顾牛郎和织女的恩爱感情,一天,她把织女从人间抓上了天,牛郎发现后,挑上一对儿女,去追自己的妻子。这时,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在背后划了一条线,这条线立刻就变成了——滔滔的银河,可怜的牛郎和织女,只能在银河边苦苦思念着对方。幸好,每年的七月初七,银河上会出现一座桥,帮助这对苦命的夫妻相会,知道叫什么桥吗?对,喜鹊搭的桥,叫鹊桥。
【设计意图】以闲聊的方式开头,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既增加了老师的亲和力,又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且以鹊桥来加深学生头脑中关于桥的印象,渗透可以用建造桥的材料来给桥命名的教学思想。
二、欣赏桥
1、谈话:天上人间,一个多么优美的神话故事,鹊桥是一座多么令人感动的桥。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桥,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下这些桥。(播放PPT:古今的桥、中外的桥、武汉、南京、江阴三座长江大桥,第一座太湖大桥,园林中的桥,赵州桥„„)
2、谈话:这些桥,你们熟悉吗?天上有一座鹊桥,那么我们地球上又有这么多不同样式的桥,你们能给刚才欣赏过的桥,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吗?(木桥、水泥桥、小竹桥、拱桥、吊桥、斜拉桥、悬索桥„„)
3、讲述:我们周围的桥可真多呀,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再给他们分分类呢?你可以怎么来分呢?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我们把这些形形式式的桥,按某一个标准分类后,就能方便我们研究了。
4、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尽管桥的样式各种各样,但不管什么样式的桥,都由两个部分构成,是哪两个部分呢?(桥墩和桥面)(教师随手画出一个平板桥)
5、提问:你们看,老师刚才画的这座桥,按桥的样式来分,应该属于什么桥?(平板桥)
【设计意图】由天上过渡到人间,由神话过渡到现实,让学生在欣赏中外名桥,古今不同样式的桥之后,增加对桥的亲切感受,知道了桥由桥墩和桥面两部分构成,并会按自己的欣赏角度来给桥命名及分类。
三、搭建桥
1、讲述:这种平板桥是所有桥中,最简单的一种桥,你们能利用桌上老师提供的材料,来搭一座这样的平板桥吗?
2、学生上来演示:搭建一座平板桥。
3、引导认识桥的承重力:生活当中的桥,是联系两岸的交通要道,必须要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确保通过它上面的人的安全。那么,刚才搭建的这座平板桥的承受重物的能力又怎么样呢?
4、提问:要知道它的承重能力,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在桥的上面放重物——垫圈)
5、这真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在桥面上放垫圈,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桥的承重能力。如果我们每个组都搭了一座平板桥,就有8座桥了,为了使每一小组搭的桥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需要作一些统一的规定,想想看,有哪些要求需要提前让大家知道并注意的呢?
●与学生互动交流桥上放重物的注意点:
①每座桥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要一样,所以,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把塑料直尺,像这样把直尺夹在两个桥墩之间,以固定桥墩之间的距离。
②重物必须放在桥中央(为了确保重物全部放在当中,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塑料小杯,这个塑料小杯很轻,它的重量,我们在这儿就忽略不计吧,好不好?)
③重物要一个一个地放,要轻轻地放下去,放平衡了。
④如果放了3个螺帽桥没有坍塌,放第5个螺帽桥坍塌了,那么,这座桥的最大承重能力是3个螺帽还是4个螺帽呢?
6、谈话:建桥过程中的注意点,知道了吗?好,那我们就先建桥,再测它的承重能力吧。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7、学生活动:搭平板桥及测它的承重能力。
8、集体交流:你们组的这座平板桥能承受多少个重物呢?(小组汇报)
9、谈话:现代社会发达了,交通也更繁忙了,作为现代交通中不可缺少的桥,不能仅仅满足于让行人通过,它还要能承受来来往往的车辆的通行。也就是说,桥的承重能力必须大大增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需求。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设计一座比刚才的平板桥承重能力更大的桥呢?该设计什么样的桥呢?小组讨论一下,还需要什么材料吗?
10、小组讨论:搭建一座比平板桥承重能力更强的桥。
11、集体交流:你们想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你们认为哪种式样的桥的承重能力会更大一些呢?)
12、讲述:现在每一小组派一个同学,到上面来取你们还需要的材料,不要多拿也不要少拿,拿到材料就按计划搭建承受力更大的桥,并请大家测量出这座新建的桥的承受力。
13、学生再次搭桥。
14、交流:你们这次新建的桥能承受多少个重物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会搭建一座平板桥及会测试平板桥的承重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方设法来搭建一座承重能力比平板桥更强的桥,以此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评议桥
1、谈话: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搭了两座桥。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桥,下面,我们来评议一下这些不同样式的桥(再次播放课开始时的PPT),每人可以选任何一座桥来评议,可以评这座桥的优点,或者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座桥有什么不足之处。大家如果评得好,老师就送给大家一个××桥的拼板,要吗?评得最好的同学,这个桥的拼板就由他保管,好吗?
2、讲述:要来评价一座桥,老师先来提醒大家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一座桥进行评价呢?
●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评价:
①人们的需要不同,选择桥的建材也可以不同;
②环境不同,建造桥的式样也不会相同;
③桥的功能无非就是悦目(审美)和运输,有一定的承重能力;
④科技的发展,带给了桥新的面貌;
„„
【设计意图】评议这部分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高潮部分,通过学生尽情评议一座自己或同伴搭建的桥,或者评议老师PPT中出现的桥,来提升桥的功能,明确建桥的意义。
五、设计桥
1、谈话:桥是水上的路,“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这是古代描写的人们面对长江风大浪急,又不能过江的无奈而焦急心理。(PPT课件)自从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一桥飞架南北,方便了南北运输。后来,南京长江大桥也建成了,还有最近的江阴长江大桥,一座座大桥似巨龙般横卧长江,搞活了长江南北经济。有水就要建桥,我们无锡面临富饶的太湖,太湖大桥是我国内湖第一长桥(出示:太湖大桥的PPT)。我想,随着经济的越来越发达,还会出现更多的太湖大桥。同学们,你们想为我们的家乡出一份力吗?那好,现在就开始着手设计你心目中未来的太湖大桥吧!
2、学生画画:设计太湖大桥。
3、总结:看吧,一座座既漂亮,又结实的太湖大桥,即将在大家的手中诞生了,想让你们的设计的桥能真正建造起来吗?那好,从现在起,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我们还要不断地修改我们手中的画卷,让我们手中的桥,更美、更结实、让我们的无锡更美、更富裕!
【设计意图】以一句忧愁的古诗与一座座恢弘的长江大桥对比,立显桥在方便交通与搞活经济方面的重大意义,为学生设计未来心目中的太湖大桥在情感上做了铺垫,激发学生设计未来太湖大桥的热情,并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把手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教学后记:
本课以桥为“线”,以闲聊、欣赏、搭建、评议、设计等活动为“珠”,在轻轻松松的“穿针引线”中,本堂课的活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做得比较到位,既有知识层面上的,如桥由桥墩、桥面两部分构成,又有能力层面上的,例如先学会搭建一座平板桥,然后再增加难度,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搭建一座承重能力比平板桥更强的桥。另外,在情感目标达成上,也很到位,先是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有名的或没有名气的桥,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桥的演变历史,也欣赏到了不同风格的桥,有的秀美,有的气势雄伟,有的简陋,有的精致等,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然后,让学生创造设计家乡太湖上未来的桥,以饱含热情的笔墨赞美着家乡,渲染出每一个小朋友都要为家乡增光添彩的决心;最后,激励大家努力学习,期待有朝一日能将手中的画卷铺架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上。
本课中,搭建桥这部分是全课的重点。苏教版教材上,搭建桥这部分是让每组学生搭建三座桥: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然后再来做对比实验,比较这三座桥,哪一座桥的承重能力最强。可是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或者是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中,反映出这部分的争议很多。比如,争议一:有老师认为拱形桥的搭建方法有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拱形桥应该是在两个桥墩上搭建拱形桥,因为平板桥也是在两个桥墩上建造的,而有的老师则认为拱形桥应该像书本上的图片那样,把“拱”拱在两个桥墩之间,然后在“拱”的上方再平铺一张卡纸。争议二:有老师认为,这三座桥做对比实验,对比的不变量因素控制得不好,例如,做平板桥的桥面只用了一张卡纸,而拱形桥(用教材上的方法搭建)则用了两张卡纸,然而斜拉桥虽然只用了一张卡纸,但却比平板桥多用了线和竹杆。诸如此类,争议很大,每次公开课结束,大家虽然都很有想法,但争归争,争完后一时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基于此,我找到了一个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避开对比实验不做,因为做对比实验有着严格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要求。因此,我只是先要求同学们搭建一座平板桥,在初步建立桥的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来创造、建造一座比平板桥承重力更强的桥。我想,这样做的现实意义要比简单模仿教材做对比实验要好。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大致清楚拱形桥和斜拉桥的承受能力就是比平板桥大就可以了。在实际中,我们只利用桥较大的承重能力这一优点,而不会在乎造拱形桥或斜拉桥是否比平板桥需要更多的材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选择性地利用桥的某一方面,而忽略桥的其它方面的。
在本课设计中,我把原版教材中动手搭一座瓜皮桥给省略了,因为这一部分实际意义并不大,只是激发一下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一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已。如果把这一动手部分放到课中,会破坏这堂课一开始秉承的如诗般的美好氛围,我个人建议可以把搭瓜皮桥这一活动放到课外去。这样,这堂课就会如春风徐徐吹过湖面般和顺,两个创新设计部分又如夏雨打在桥栏般铿锵有力,既点中要害,又奏出了课的和谐音律。
第五篇:建桥梁说课
《建桥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本单元有四节课,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我所说的是第三课,是在学生学习前两课,认识了形状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基础上的实践活动。通过建桥梁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材重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因此制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 知道拱形桥、吊桥、梁桥的承受力大小不同。难点 探究三种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此我主要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进行比较分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
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说学法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本课时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二)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三)引申联想,课下实践。具体阐述如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旧的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科学课程的内容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这样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本课开课时,老师就提问:你能说一说你小时候建的桥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各种桥梁的资料;并按自定的标准为这些桥梁分类。
适时板书:平板桥、拱桥、吊桥。并出示三种桥梁的分类及代表建筑。
(二)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1、课前预习展示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桥梁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桥梁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老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老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桥。
播放有关桥梁分类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形成感观。(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针对性更强)
3、欣赏国内外名,教师讲解桥的历史,进行德育教育。
4、实验探究桥梁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1)猜想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特点。学生常常用独特到,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通过猜想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先让学生建桥梁。
各组学生拿出自己预习时做好的桥梁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多媒体展示要注意的事项。
小组代表汇报分工情况,介绍记录单。
(科学课的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小组合作验证三种桥承受力的大小前,先明确实验要干什么——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思考桥墩间的距离、重物如何添加?然后明确活动的要求和分工,学生的活动会更有序、有效。同时,实验记录是学生各自在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印迹。鼓励学生做好真实的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习惯。)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拱桥承受力最强,吊桥次之,梁桥最差。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
(三)引申联想,课下实践。
多媒体出示建瓜皮桥步骤,布置课下实践作业。
(一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终止,而应该是加强、应用知识的开端和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给学生留下“悬念”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四)课堂小结,升华题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说明什么呢?
2、在本节课除了学到了文化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呢?受到了哪 些启发呢?
(通过课堂小结,既让学生总体上把握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还让学生总 结了学习方法,以及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五)限时作业,检测巩固。
通过课堂效果检测,能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不足之处及时补救,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第3课时
一、课题 :
3、建桥梁
二、教学内容:
教材P22-23桥梁的分类,不同桥梁承受力不同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2、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4、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5、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四、教学重点:
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教学难点:
建“瓜皮桥”。
五、教学材料:
学生准备: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重物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桥梁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钩码
六、课前预习活动设计:
1、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桥梁,收集桥梁的图片。
2、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七、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复习折形状,搭支架的相关知识。
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三角形的数量,使支架更稳固。(以谈话方式进行,学生回答)
2、根据复习的旧知,引入课题,并由学生小时候建桥谈起。(教师出示课题)学习新知,实验探究。
(一)课前预习展示
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尝试回答一下问题: 1)你知道的桥梁有哪些? 2)桥梁有哪两部分组成? 3)你怎样给桥梁分类呢?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桥的组成及分类。强调分类标准不同,桥的分类就不同。
(二)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桥。
1、根据问题观看视频。
2、学生举手回答相关问题。
3、让学生根据图片给桥分类
(三)欣赏国内外名,教师讲解桥的历史,进行德育教育。设计各种形状的桥梁
1、谈话:给你两个木块做桥墩,以及一张白纸两根绳子,你们能设计出几种桥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教师据生回答,将三种形状画在黑板上。
(四)实验探究桥梁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1、出示书上的三种桥梁图,谈话: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
2、学生讨论、猜测。
3、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及建桥注意事项。
4、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比较其承受力。
5、学生汇报结果。
6、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实验结论。引申联想,课下实践。
1、布置学生课下使用瓜皮,建造承受力大的桥梁。
2、教师多媒体出示建瓜皮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升华题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说明什么呢?
2、在本节课除了学到了文化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呢?受到了哪 些启发呢?
限时作业,检测巩固。
当堂完成限时作业,师生共同矫正。
专家点评:
听了潘老师的这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真的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既学知识,又学方法,还学做人。在我看来,他一下几个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1、“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课程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活力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随着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桥梁已架设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而由桥梁引出的种种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接受新知识,如何让他们在探索实践中发现事物的特点,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这正是我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效果。
2、《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建桥梁》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究中知识得到了内化,兴趣得
到了升华。
3、《建桥梁》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就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4、在教学中还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县教科研中心有关课堂教学“三环节”的要求,做了部分调整,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这本应当2课时的课,合并成一课时来完成,容量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要建桥梁并比较其承受力,如果按教材要求,在当堂完成建桥的任务,再比较承受力。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组就会完不成任务。潘老师提前布置,把建桥梁的任务放在了课下,让学生提前预习,小组合作在课下完成;这样各组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课下认真完成建桥任务,在课上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桥梁承受力的探究,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课时时令较早,家里买西瓜的较少,把建西瓜桥放在课下,让学生有条件了再实施,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也节省了课上时间,不至于让老师对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提心吊胆,还能给家庭节省开支,达到节约目的,可以说是一功三得。
5、另外在实验探究后能根据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原因。潘老师并没有因为老师们听课而进行“表演”,而是实实在在上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能都和预想的答案一致,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他在课堂巡视时,在实验后总结中,对结果和结论不一致的小组给予肯定,然后又找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接受,更进一步刺激他们科学探究决心和信心。
当然人无完人,再好的课堂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本堂课中,潘老师课堂教态还需留意,讲课时来回走动过多,一些附加的肢体动作要精简;语言还需修炼,说话应当更清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