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摘要:中职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关键词:职业院校;一体化改革;教学质量;办学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与企业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技能人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淄博技师学院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所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置,教师把课堂设置在一体化教室或实验室,课堂上师生双方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一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客观要求
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量众多并且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事一定的职业。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恰好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技能学习。(三)推进技工院校改革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导致高流失率。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观察,逐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取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比较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适应基础较差的学生实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二、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中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学习自豪感。
(一)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一体化教学中,讲、学、练同时进行,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讲解与示范后,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技能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主线,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做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三、一体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做到统筹优化。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实施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只讲理论,而实习指导教师只管实习教学,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的脱节。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企业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理论与实习教学穿插进行,强调知识的“实用、必须、够用”及“教、学、做”紧密结合。一个工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可由两名教师指导,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管齐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在某一工作站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可进入下一个工作站进行下一个工作任务。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机械图等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届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教学行家,又是技术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自身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双师型”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还应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技术好、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聘请各类专家到校讲座、指导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认证考核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实施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素养。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与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水平,早就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二篇: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深化教学改革。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从制定健康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统筹的作业管理和提供优质全面的课后服务等方面,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以“五育”并举为立足点,设计教学改革。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深厚的积累和优良的传统,“学生快乐成长高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十项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五育”并举,补短板,强弱项,让优势更强。
以作业管理为切入点,推进教学改革。“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学校一直坚持控制各学段、各年级作业量。今年把强化作业设计、调控作业难度作为切入点,明确提出“作业育人”的理念,以建设高质量的学科作业体系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加强教研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严控作业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通过作业设计模板,引导各学科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作业样本,通过样本示例,带动学科作业体系建设。
学科特色作业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可选择性,如弹性作业、分层作业。学科特色还要体现在作业育人功能性方面,如突出“合作”的资料搜集,突出“表达”的演讲、主持。学科特色还体现在作业时效性方面,有每日作业、周作业、月作业。功能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份高质量作业往往从不同角度体现学科特色。
以课堂提质增效为主渠道,落实教学改革。作业设计的强化,倒逼备课的提升。高质量的作业依托课堂教学的系统设计。课堂提质增效是落实“双减”的关键。老师们深刻意识到落实“双减”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不是减学习态度、习惯和质量。减负是为了增效,要想作业负担轻,要想优秀生有发展,主阵地仍然是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教学的规律。
新学期开始,学校正式提出建构“攀峰”课堂。初步形成“攀峰课堂”框架,就是向40分钟要质量,是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课堂形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进,实施常态课优质化工程。强化课堂责任意识,修订了课堂教学反馈。学校积极推进幼小、小初和初高科学衔接的研究,促进课堂长链条有效衔接,发挥十二年贯通培养的教育优势,完善考试和质量评价体系。
以课后服务为落脚点,反馈教学改革。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周一至周五面向全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系统设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主题德育活动、实践活动及课业辅导等内容,突出学生自主选择。
调研发现,家长对课业辅导的需求非常强劲,尤其在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领域。教师应在学校通过课后服务的方式指导多数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进一步发现作业调整和课堂改进的空间。
以科研课题为动力点,推动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校把落实“双减”作为解决教育治理的政治任务来攻坚克难,以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目标,以科研的方式推动学校治理的系统变革,重塑学校教育形态。
第三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申报主持、学校科研教师参与研究的“2010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研课题”《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按照预先的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生产力、社会和谐度、企业竞争力、个人生存力提升的公益性事业。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教、学、做合一”,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校企合作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 世纪末的德国,众所周知的德国“双元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曾以其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而备受瞩目与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所仿效。“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初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即现在的高职领域,它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 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半工半读”、“校办工厂”、“联合办班”、“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等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逐步得到确立并稳定下来。
近几年来,以中职学校为主,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自发性地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比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而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测算,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缺口将达2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80万人,全国将缺口更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十分必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校是2008年由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施资源整合组建而成,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620人,各类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人数3600多人,总规模11200多人,被誉为“荆门职教航母”。面对这么一所巨型学校,我校迫切需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在如何改革办学模式上,我校选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该课题以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为研究样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总结我校实施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环境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问题,使学校达到规范办学、科学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课题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证的意义,通过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研究,获得一些重要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规律,并指导实践,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借鉴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称的“校企”是指具有独立法人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可以是社会行业的企业,也可以是学校校办的企业。“合作”是指校企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
2、理论假设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和运行受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改革等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3、研究依据
(1)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可见,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紧贴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零距离”,扎扎实实地开展校企合作。
(2)政策支撑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就业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达到企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比较缺乏,完全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办学要求。从我校办学实际来看,近几年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师资、设备与技术优势,但是,规模的急剧扩大又导致专业实训设备及实训工位不足,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部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企业具有资金设备优势,学校具有人才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纳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另外,学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感悟、心理状态、学习效果与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是完全不相同的。再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生职业定向,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办学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2、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形式。
3、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教学管理改革。
4、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其实施步骤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课题开题前对企业、学生的调研工作。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课题开题,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方案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定期组织研究会议,探讨交流;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上报研究成果,课题评审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1、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校企双方在合作程度上更加紧密,融为一体。以往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处于“推荐就业”、“订单培养”、“合作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阶段,而“校企一体化”要求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深层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组建利益共同体。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第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使用目标趋于一致。学校必须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企业文化与职教理念深度渗透,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完成学业任务。在教学上,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代理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成果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校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四种模式:
1、建立“教学车间”,办“工厂化”学校。2008年,在荆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00亩,吸纳就业人员5万人,每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由荆门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经过荆门市财政批准,投资100万元在校建立了针织、梭织、成型等8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拥有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以及前帮机、后邦机、烘干机等相关设备,建成三条生产线,批量生产产品,办“工厂化”学校。李宁公司2009年开办时,所需技术工人经过招聘,由我校进行为期3个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3年来,我校开设制衣、制鞋共计18期专业培训,培训人员2030名。我校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2009年、2010年两年又招收服装专业学生近300人的3年制全日制教学长班,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另外,学校用新建的实训大楼吸引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入校,投资80万元建立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服装销往美国。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教学车间”既是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实施“产教结合”,办“实体化”学校。我校幼师、汽修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办有专业实体。我校是荆门地区开设幼师唯一办学单位,办学已有26年历史。2009年7月,我校依托幼师专业优势,投资120万元创办了经济实体——校附属艺术幼儿园,该园已创办成为荆门市示范幼儿园。现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10个幼教班460多名幼儿,年创收近80万元。幼师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开展工学结合学习,进行专业教学和培训。幼师专业吸引力大,每年招生均在100人以上。我校还依托汽修专业开办了“荆门市中南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中南驾校)”,现有各种培训车辆22台,对外开展培训业务,年创收50万元。汽修专业学生在汽修车间能学到真本事,就业形势好,待遇也好,每年招生也在100人以上。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来实现校企合一的模式。
3、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我校与“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例如,我校与广东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每年择优招收数控、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共计550名,冠名“惠达”班、“洋华”班。“惠达”班、“洋华”班学生免费入学,直接安排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费。惠达电子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20万元,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30万元,这些资金由学校用于在校建立专业实训中心,购买相关教学实施设备。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就业月薪分别不低于1800元、2400元。
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办法就是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我校先后与广东华为集团、富士康、多彩实业集团、泰日升模具公司、中兴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中宇元一(深圳)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科龙集团、长城集团、浙江车王电子集团、余姚奇高电子、上海华硕集团、浙江斯比泰电子、武汉富士康科技、北京中天物业、江苏夏普电子以及幼儿园等5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4、拓展办学功能,办“培训化”学校。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校成立“培训处”,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技术培训,办“培训化”学校。我校经荆门市商务局、荆门市财政局、荆门市总工会、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申报,并经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家政服务工程”、就业(创业)定点培训学校。我校也是“李宁(荆门)工业园人才定点培训基地”。近几年,我校在荆门市政府主导下,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新港制衣有限公司、洋丰中磷化工有限公司、华伟禽业有限公司、羽龙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等20余家市内知名企业合作,为大批下岗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开办了服装制作、制鞋、化工工艺、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厨师、财会、种(养)殖等12项专项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3600余人。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由政府或企业支付相关培训费用,并优先推荐就业和引导创业。我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年来,我校开展职业培训创收总计300余万元。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了我省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我校服务返乡农民工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受到与会国际教科文组织官员、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三)教学改革成果
为了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劲,我校在校企“双元”合作办学格局下,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四双”是指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工学交替双轨同步、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四双”具体改革是: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2008年,我校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每个专业都同时制定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28个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专兼结合双师施教。我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关高校、企业的培训和实训,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双师型”教师素质全面,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技能课。在专业课教师255人中“双师型”教师216人,所占比例为84.7%。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43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之中,使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我校经上级劳动部门批准,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顶岗实习前,鉴定所在劳动部门支持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技术、动画制作、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5%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鉴定所除了为在校学生进行技能鉴定外,还为学校培训班人员提供了技能鉴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管理改革成果
为了做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工作,我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强化专业科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一个专业科都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实体。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化管理,重点推行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条”式管理,就是学校设立整个管理层面的职能处室,其职责是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部署、管理、协调和服务。“块”式管理,就是学校将开设的相近专业进行重组,设立专业科。专业科是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为管理实体,其职责是对所属专业科的人、财、物等赋予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权。学校设立了10大专业科:幼师旅游、财经商贸、服装、计算机、数控、机械、电子、升学一、二、三专业科等。另外,安排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管理学校的一个职能处室和蹲点管理一个专业科,在“条”式和“块”式管理上进行协调。
在具体管理上,弱化学校层面职能处室的管理权,使他们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扩大专业科的管理权。在经费总额包干的情况下,专业科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对教师聘任、教师评优晋升、教学研究、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考核,课时津贴发放、学生安全管理、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作等拥有直接管理权。在管理过程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到“有奖必争、逢旗必夺”。我校重新梳理制定并编印了《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各类岗位管理制度汇编》,加以实施。这些制度涵盖工作的方方面面,其特点是把制度管理量化,增强管理工作的操作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学校实施、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管理,还引入了“海尔”等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执行力。如:“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等。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即“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不断实现近期及远期的管理目标。
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专业科干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专业科都有校企合作企业,并开展创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加强了实训实施和骨干专业建设
近几年,我校在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12月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内实训基地。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批准我校商贸服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品牌专业。2009年3月,投资100万元建立3条服装生产线,成为服装专业生产实习基地。2009年7月,投资120万元建立幼师专业实训基地(附属艺术幼儿园)。学校还投资3500万元,新修建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6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现有5层实训大楼2栋。我校有13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拥有40个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5230㎡,配备设备5093台套,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经过创建,烹饪、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幼师、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骨干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二)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我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校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每年5月份我校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几年来,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每年学校组队参加荆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均独占鳌头。2008年,参加第七届湖北省小才人比赛,学生罗丽、徐爽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三项技能(声乐、讲故事、舞蹈)竞赛,5名幼师学生程志荣、王淑雅、刘晓、罗丽、周冰洁参赛全部获得省级一等奖,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作品大赛,学生刘泽宇、张宣军、游军等17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袁佩、文小雨等9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团体名列全省前三。学校烹饪专业3次代表湖北省到天津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学生李建军、夏祖军,2009年学生许强,2010年学生王天成、韦建桥参加果蔬雕、冷拼竞赛均获得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全国 “三连冠”。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他们直接保送上了大学或被知名企业“抢”订就了业。参加全国全省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凭专业上的一技之长,既可保送上大学,又可到知名企业就业,人生未来有选择权,且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薪酬还高,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之所在。
已毕业的园艺专业学生吕启轩从事专业经营,后在荆门城区创办大地花卉公司,还在掇刀迎春买下10亩地,投资40万元种植草木花卉,开展经营园林工程、盆花盆景、开业庆典、会场布置等业务,成为荆门地区较有影响的经营者。幼师专业毕业生王小娇发挥专业特长,在荆门创办私立幼儿园——象山幼儿园,经过多年打拼,规模不短扩大,现常年在园幼儿600多人,办成湖北省先进民办幼儿园、东宝区一级示范幼儿园,个人被评为湖北省幼儿园十佳园长。
(三)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契机,聘请企业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分批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任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都超过了部颁国家重点的要求,整个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专业思想牢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德艺双馨。近3年来,先后有李代珍、敖小锋、许选明等56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先进教师、师德标兵。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教改获得不竭源泉。新型职业、技术进步催生教材变革。近3年,我校教师为教学编写了21本校本教材,如特级教师张毅的著作《烹苑杂谈》、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唐萍主编的《数控车工工艺编程与操作》、刘伦富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侯守军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分别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中职学校专业教材推广使用。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校本教材二等奖。除学校自编校本教材校内使用外,教师李鑫、李代珍、艾小银主编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使用。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教材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中小学使用。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专业报刊发表、评奖教研论文500多篇。
(四)打造了学校特色办学名片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办学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1月15日,学校校长陈宏到天津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预备会议,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无缝对接——校企双赢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成为常务理事单位成员。201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杭州召开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138个单位共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在会议上交流了论文《校企合作办学 工学结合育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和案例《一切皆有可能——学校与李宁集团(荆门工业园)无缝对接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赞扬。2010年5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教育厅在罗田召开全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场会,我校进行了经验交流《实施校企合作 打造办学品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来校视察后,都对我校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学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就业形式提升了办学品牌,2009年1月,学校创建成为湖北省中职示范学校,同年7月,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2010年11月,以湖北省排名第2的考核成绩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校靠科学管理树学校形象,靠专业技能树学校品牌,靠校企合作疏通就业渠道,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科学发展之路。我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受到企业界、职教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我校办学已成为荆门市乃至湖北省职教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2、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讨论
1、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如何科学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3、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陈
宏
研究成员:李枝泉
官荣华
程诗权
蒋景耘
杜正培
雷勋付 张红鸣
吴羡凤
秦荆洲
李玉华 周远富
任
训
张金华
邓艾青
杨
嘨
鄢
兰
李
敏
龙
春
研究报告执笔:蒋景耘
二○一○年十二月
第四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实 施 方 案
为了突破传统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瓶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崇德智体,学通天地人”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特色突破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保障,按照“全面启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依托金太阳教育集团,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打造新丰一中,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推进进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以上理论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工作目标
1、构建和谐的高效课堂。
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友好和平的课堂氛围。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材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生活、教学、测试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显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以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要以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为依托,着力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优化和发展。
4、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激发广大教师的热情,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凝聚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契机,努力营造一种鼓励教师积极向上、互学互研的工作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勤奋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总结;促进广大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深化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通过课改,培养一批教改名师,逐步实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5、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确立以课堂教学改革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改革的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堂教
学改革,促进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使学校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组织机构
1、成立构建高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
推行学校领导分包年级、学科的制度。校级领导、处室主任、年级组长参与、督促、指导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层层抓的管理工作机制。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具体分工
自2013年下学期开始,我校高一年级(2015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个科目全面进入课改实验。
总牵头人:
策划组织:教科室(负责人:)
操作实施: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负责人:)宣传协调:办公室(负责人: 经费保障:总务处(负责人:
→政治学科的中层领导()→政治学科的教研组长()→政治学科的备课组长()→政治学科
→历史学科的中层领导()→历史学科的教研组长()→历史学科的备课组长()→历史学科
→地理学科的中层领导()→地理学科的教研组长()→地理学科的备课组长()→地理学科
→语文学科的中层领导()→语文学科的教研组长()→语文学科的备课组长(张建东)→语文学科
→数学学科的中层领导()→数学学科的教研组长()→数学学科的备课组长()→数学学科
→英语学科的中层领导()→英语学科的教研组长()→英语学科的备课组长()→英语学科
→物理学科的中层领导()→物理学科的教研组长()→物理学科的备课组长()→物理学科
→化学学科的中层领导()→化学学科的教研组长()→化学学科的备课组长()→化学学科
→生物学科的中层领导()→生物学科的教研组长()→生物学科的备课组长()→生物学科
五、学校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3400余人,高中三个年级共63个教学班,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品德修养、学习习惯、态度参差不齐。目前,对学生的管理尚处于规范阶段,学习品质、态度、兴趣需进一步培育;学习规范、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体还未真正“动”起来,全校没有完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升学习成绩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2、师资水平分析
有利因素:①拥有一 批有经验的教师并且乐于帮助新老师,适应新课改较容易,且知识、观念、教育技术易更新,阻力相对较少;②高级教师,中级教师人,教师职称比例适中,结构较合理,有利于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不利因素:
3、教学管理水平分析
目前,学校教学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阶段,没有跟上新课改教学管理要求,教学过程监管力度不够,教学指导有待加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真正以管理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4、课堂教学改革文化分析。
目前我校课改是散打式的、个人化的,缺乏规范化、集团化、整体性。课堂教学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问题。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这是目前新课程环境下改革的必由之路。保守导致落后,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学校新的发展。
5、课堂教学改革风险分析
①领导风险:此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把手”工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的态度、决心、智慧和领导力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
②组织管理风险:学校行政“执行力”是这项改革成败的有力保证,行政领导分工合作,带头具体实施是组织保障。
③教师风险:课堂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部分教师,教师的支持和参与很重要;全校教师观念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根本。
④学生风险:学生是否认同、适应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绩,这是课改的试金石。
⑤家长、社会风险:课改是否取得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面临改革中的新问题如何处理等,这是课改的助推器。
⑥政策风险: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全力支持课改,包括政策支持、经费支持、舆论导向,这是课改成功的环境保障。
6、经费预算(三年)
①2013年8月~2016年10月,专家报告、交流培训费,宣传推广费.②教师培训、参观学习、奖励,每年 万元。
六、我校课改起步前期工作安排(2013年9月~10月)
①第1周:行政会专题讨论,形成《新丰一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施方案》。
②第2周:召开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专题宣讲学习《实施方案》。③第3 周: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题汇报课改《实施方案》(办公室)④第4周:召开全校教师会:宣讲《实施方案》。
⑤第5周:分学科教研组会:讨论制定《学科实施方案》。⑥第6周:召开教师会,宣讲《实施方案》。
七、我校课改初步设想
1、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得更健康更阳光。工作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生命为本的原生和谐课堂,就是那些没有刻意打磨的、有着教师自身气息的、有
着其原创特质的常态课堂。
②目的是低碳高质。低碳表现在教师少讲精讲,学生轻负精练。高质体现为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品质三种不同视角的有机统一。
③目标是师生共长。既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着眼于老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教改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了我们老师。可以说,“阳光课堂”是我们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最高的教育境界。
④原则是为了一切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课堂教学中的实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自由生长发展。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生命自觉,并且调动起学生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
2、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课改相关方案; 第二阶段,理念培训和操作培训
通过示范引领,系统培训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从操作层面上让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流程、通过通识性指导达到理解有效教学并体验的目的,完成学习小组的创建工作,初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阶段,复制粘贴,按照我校教育课堂改革整体方案逐步实施课改实验,也称“临帖”;学习借鉴“四时四级教学策略”,全面启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细化课堂操作的具体流程,结合本校、班的实际,落实课堂流程的各个环节。
(1)四时:第一时间:结构预习,结构备课
第二时间:合作学习,智慧教学
第三时间:温故知新,拓展提升
第四时间:评价学习,评价指导(2)四级:第一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
第二层级:技能应用与拓展
第三层级:思维探究与创新
第四时间:情感体验与感悟(3)基本理念
第四阶段,初步阶段验收。所有教师都要展示一节“过关课”,评选出优秀教师12名,评为课改的领袖教师。学校为领袖教师授勋,并委派领袖教师外出参观、交流。
第五阶段,示范引领。第一批领袖教师考查学习后,深入研磨,学校组织第一批领袖教师上示范课。同时,组织全教师写课改心得,并结集成册。
第六阶段,深度分科交流培训。邀请各个学科专家亲自陪同领袖教师上课或上示范课。临床指导时按学科需要确定专家人数,“手把手”进行指导和交流,共同借鉴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形成教学模式。
第七阶段,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各科细化课堂的具体流程,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落实课堂流程的各个环节。同时为第二批领袖教师授勋。
第八阶段,矫正性指导。引入科学的课堂观察手段,通过观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矫正性指导。通过观察与访谈等方法了解教师的发展态势,做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或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第九阶段,从课内走向课外,塑造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的、全方位的、立体型的模式,创建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第十阶段,模式巩固与推广。在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邀请当前课改知名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参加,评审。推介教育课改经验,介绍课改名师成长经验等。
3、从今年下学期开始,高一年级全面进入课改实施阶段。高一年级各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强教师本人的二次备课和深度备课,使备课更具个性化,更能突出本班本学科的学情、生情、教情。
(此处应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这是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并且要与
相应的奖励政策结合起来,教师才有积极性)
4、实行课改例会制,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课改过程中阶段性的经验,发现好典型,树立课改榜样;定期举行教学竞赛,评选出教改明星、教改能手;加强课改反思,查问题,找差距,找不足,谋发展,不断完善课改措施,整理课改管理经验。
5、切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八、工作要点和要求
1、更新教学观念。
许多学校课改成功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学校要组织行政人员、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外地课改经验,了解其实质,掌握其精髓。通过扎实、有效、持续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通过学习经验材料、撰写思想心得、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论坛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规律、方法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性,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促使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2、实施主体教育。
教育的主体是生命自身,教育的本体是生命的提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让课堂教学中的实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自由生长发展。把“讲堂”变为“学堂”,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变为“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教学”,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生命自觉,并且调动起学生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
3、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习目标成为人本课堂的“方向盘”。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准确、具体、科学,落实性强。在每一张学案上要明确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学生对学习目标一定要清楚,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达到什么目标,并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整节课都应围绕目标达成而展开,学生讨论、展示、点评、总结都要体现目标。既要重视预设目标的达成,又要注重目标的课堂生成和灵活调整。
4、把握课堂的“度”。
一堂好课,一堂优质课,主要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高度和探究的深度。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要看是否存在只“赋权”而不“增能”的“唯自主化”倾向。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责任的落实,既要有策略的引领,又要有时间的保证,避免合作学习被当作标签随意粘贴,避免整个教学过程有学习温度而无学习深度,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有课堂活跃而无思维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知识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促进学生深水平的认知加工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
5、建设学习小组。
(1)班级分组,每组6人,分上中下三层,合理搭配。按照“同组异质,异质同构,同质结对”的原则构建小组。需考虑学科特点、男女性别、优点与缺点的互补等。
(2)小组长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一定是热心、最有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
(3)选举好学习小组长,培训好小组长,发挥学习小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
(4)讨论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实施,突出重点,解决问题,探究知识。
(5)高效讨论,一对一讨论(对学)→组内讨论(群学)→反馈疑难,有序进行。
(6)展示时人人有事干,非展示的学生每人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要提前准备好,小组长做好安排。
(7)搞好分类展示,为点拨提升打好基础。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杜绝为评价而评价,用恰当的评价机制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学习精神,把评价变为课堂的佐料。
6、探索教学模式。
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改革经验的同时,教师要大胆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集体研讨,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现课堂教学从“无效教学”、“有效教学”向“高效教学”、“人本教学”的转变。坚持边试行、边反思、边改造、边创新的原则,以简便易行为主、以实用有效为本,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人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方式、一种思想指引,老师们要根据学科实际、课堂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实践验证,提炼出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中的五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媒体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7、加强效果测评。
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要以目标达成率为衡量标准。每堂课要有当堂目标达成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率不得低于80%,否则就是不成功的课。检测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可以书面检测,也可以口头检测;可以老师检查,也可以学生互查。每节课后要跟上巩固性练习,不怕重复,把知识和能力的落实作为唯一目标。每一堂课后都要有教师反思,对还未达到100%满意的部分全面剖析,并提出解决不足的新设计。
8、开展校本教研。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建立以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为目的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充分利用“备课组”、“教研组”开展学科教学特色创建活动,通过学科教学特色创建来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深度开展新丰一中“五个一“群众性教育科研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微型校本课题研究活动,举办“沫园论坛”学术交流活动与评价;加强新丰一中学科“教研中心”建设,打造校本教研文化。
九、高效课堂的评价与管理
1、高效课堂的评价
A、教师以小组为抓手进行“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小组、个人评价。
B、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C、课堂质效的高低:“三看”学生,“四看”教师。
①、学生“三看”:一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100%;二看学生合作的高度和探究的深度,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
②教师“四看”:一看教师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看教师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三看教师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四看教师的备课情况。
2、高效课堂的管理
A、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指导练学案的编制与预习;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
B、学科带头人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 C、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
D、立足课堂,狠抓落实。对不落实的课堂一谈二警三停。
3、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对当堂不达标测评的课一票否决。
十、高效课堂的文化建设
1、团队概念最好的概括是“家”,生生之间最佳关系是“家人”。
2、班级文化的构建应基于“责任”进行,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
3、放手就是爱,加强赏识教育。一份信任换取百分惊喜。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学科领头人、班主任要勇于担当,在这一变革中带头思考问题,带头尝试和推广,带头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变革不浅尝辄止、无功而返。
2、健全制度。
调动每一个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重要,制度保障尤其重要。要对过去的一些好的制度进行修订,同时要针对新的要求制订一系列新的制度。学校将逐步完善、推出以下制度:
(1)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班级目标考核细则;(2)教师目标考核细则;(3)工作量计算补充办法;
(4)突出成绩奖励和问责处罚办法;
3、各学科具体实施方案。
学校出了总方案,学校的方案宜粗不宜细,不宜将每个学科的各种课型遇到的问题都提得那么清楚,只能作一个大的原则规定。因此,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和学科成员要集思广益,在学习讨论学校方案的基础上,由教研组长牵头制订出本学科的实施方案,对备课、导学案怎么做,教学要求及检测如何做要有详细的规定,然后提出相应的测评(考评)打分表,经领导小组审核后列入学校总方案的组成部分,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董村中学提升办学水平探索
强化细节管理
实施高效课堂 文化特色强校
——董村中学提升办学水平探索
忻府区董村中学 2012年12月
强化细节管理、实施高效课堂、文化特色强校
——董村中学提升办学水平探索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学校教育才能扩大影响,群众的满意度才会提高。我校正是抓住了这一重中之重,严抓教育教学管理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走文化特色强校之路。
一、常规管理精细化
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基础,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影响学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校确立了一、二、三、四常规管理模式,即:确立一个目标,建好两支队伍,突出三个重点,注意四个方面。
1、确立一个目标。人生要有目标,工作要有目标,学校常规管理同样也要有目标。目标是源动力,能激励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目标是“规范有序,文明有礼”。目标确立后,通过校会,班会,黑板报加以宣传张扬,让所有师生都知晓学校学生管理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意识,既目标意识。
2、建好两支队伍。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学校常规管理也必须依靠学校的领导、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就要
重视学校领导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突出三个重点。学校工作无小事,但事中要有重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要突出的三个重点是:
①、制度要落实。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是一种规矩,是一种标尺,一种统一的要求,是学校进行管理的依据、保障。如果没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制度做保证,是不可能做到规范管理的。因此,要强化学校管理,就必须建制度,立规矩,做到三个结合,说服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自觉遵守与强制要求相结合,惩罚过错与奖励先进相结合。从而使全体师生自觉遵规守纪。
②、责任要落实。要强化常规管理,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又各司其职,也就是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重在求真务实。常言道,“三分决策,七分落实。”各种管理工作不仅要重过程,更要看结果,看实效。其中签定责任状是必要的,更需要责任人经常督促检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这样做到每事有人做,每事有人管,齐抓共管,常规管理必见成效。
③、活动要落实。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
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如“美丽校园、从我做起”“献爱心,让爱充满校园”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抓好四个方面。常规管理所涉及的面很广,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注重。
①、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常规管理必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于细微处见水平。切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学校无小事,学校又无大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往往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比如地面上有无纸屑,墙面上有无脚印,公物有无损坏,学生的言行是否文明等,看似很小的卫生、礼貌问题,只要做好了,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树立起尊师守纪,卫生文明的良好学校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身体力行,爱护劳动成果的意识和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所以学校管理一定要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见精神”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②、注重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优雅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因此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就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用花草树木美化校园,文字语言净
化校园,文体活动丰富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建筑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③、注重检查。常规管理既要有完善的制度,更需要严格的督查。从学生进校开始,自行车停放,上课,课间,两操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评比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的依据。以查督行,以查督责任心,以查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查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长此以往,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发扬,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遏止,校园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④、注重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通过总结,肯定成绩,树立典型,振奋精神,激励先进,同时总结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寻找规律,丰富经验,升华理论;通过总结也能找差距,看到问题,完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开拓创新,谋求新的发展。因此,学校每项活动后都要开展评比总结活动,尤其是文明,卫生等基础行为更需经常总结评比,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从而收到管理的实效。
二、实施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一是课堂气氛要融洽。二是课堂节奏要明快。三是要注重课堂效益。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方面:
①、学案教学,集体备课:
要创造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教师们就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编写的学案目标定位要难易适中,既要体现三维目标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的层次。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在于面面俱到,定要预设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情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能想法设法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进而将之转化成为一种个人的能力,即“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科教育方法,积极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以往的“演讲者”向今天的“导演角色”过渡,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
③、科学的学法指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2、学生方面
①、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
克难点的目的。所以教师每天必须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这样教学进程便会流畅的多,轻松的多。
②、课堂学习习惯:
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而言的。这也就是我们实施高效课堂所要达到的目的。
③、课后巩固习惯不可少
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然后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每次作业。
3、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离开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任何形式的“高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要求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会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才能知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第二,建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充分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同样,教师们也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会促进高效课堂的落实。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三、文化特色强校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
1、精神文化
提升一个人要从提升其人生目标开始,同样提升一个组织就要从提升其精神追求入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为此,我校把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的3—5年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学生成才计划作为工作的第一步。这一工作的实质是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过去、现在、将来),借以提升教师们的精神追求,它的效果并不在于学校有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这些东西,而在于我们通过愿景的描述,使我们的教师能够看到经过努力我们学校未来的美好愿景。
精神文化中做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走进来的孩子都成功,让走出去的孩子都自信”。我们对教风提出了“三业”要求,即:专业、敬业、爱业。对学风提出了“三乐”要求,即:乐群、乐思、乐学。教风和学风的核心字是“爱”和“乐”。
2、制度文化
温总理曾说过:“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一所学校怎样体现公平,那就是一切要用制度说话。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我们确立了如下原则:
(1)基于教师、为了教师。所有制度要自下而上的制定,自上而
下的执行。
(2)不片面追求制度的“严”和“管”,而强调引导的作用。(3)让制度成为习惯。
3、管理文化
我认为,管理分为三种境界,即:人文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我校的管理方式以制度管理为主,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来。
校园文化是师生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通过文化的积淀,让我们的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学更添智慧,让师生更讲道德,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特色更加鲜明,让质量更加提升。
今后,我们将继续持之以恒,具体实施精细化管理,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再接再厉,取长补短,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继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吸收更多的孩子来我校学习,真正的办一所让老百姓满意的农村名校,让每位来我校接受教育的孩子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